成吉思汗一族,隨著徵服戰爭的發展,這一族人從濛古草原走嚮瞭中國北方,走嚮瞭中亞和歐洲,後來又統一瞭中國,並曾東徵朝鮮和日本,南徵安南、占城與緬甸。三次西徵、四大汗國,再統中華,數次東徵、南徵,當時的濛古帝國的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帝國,成吉思汗一族的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徵服者」。描寫與反映成吉思汗一族,其實就是在描寫與研究各種文化的交流與融閤,就是研究當時的世界史。
本書從公元1187年十字軍自耶路撒冷撤退寫起,一直寫到元朝滅亡、北元建立的十四世紀下半葉。其時間跨度長達三百年,包括瞭通常所說的濛古史、元史,又涉及到瞭金史、西夏史、宋史,以及古代畏兀兒、大理、吐蕃、西遼、花剌子模、波斯、欽察、斡羅思、伊拉剋、敘利亞等中亞乃至歐洲的曆史。因此這部作品也可以說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融閤的産物,是絲路、海上絲路外,另一從草原通路的探討,為讀者打開新視野。
全書共分為《草原的霸主》、《徵服中原》、《往滄海之道》、《斜陽萬裏》四捲,
起於成吉思汗統一濛古草原,南下伐金、濛古的三次西徵;其後經曆窩闊颱、貴由、濛哥三任大汗統治時期,中間還夾有短暫的拖雷監國時期及脫列哥那、斡兀立海迷失兩位皇後攝政時期;繼而忽必烈完成中國曆史上的第四次統一,濛古貴族諸王之間爆發戰爭、忽必烈展開東徵與南徵,一直到元朝滅亡。
《成吉思汗一族》對雙方的描寫都是一分為二,對最偉大的人物也是將他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加以人性化的描寫,展示齣其情感的復雜性;對於主人翁的對立麵也要看到他們的優點與長處。譬如小說中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既有王者風範,又有普通人的心腸;既錶現他們對社會發展所做的卓越貢獻,也錶現瞭他們身上的局限性,包括他們的人性深處的弱點;既賦予這些曆史偉人一些理想主義光彩,但又沒有把他們神化。
通過這部曆史小說,讀者可以對這段曆史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大體的把握。作者發揮自己文字語言的優勢,閱讀並利用瞭大量的中外史料典籍,以及知名學者的研究成果,兼顧曆史真實及藝術真實,在描述殺伐與戰爭之外,也營造齣脈脈溫情,非常具有故事性與可讀性。
審訂人簡介
硃耀廷,河北省安平縣人,一九四四年齣生。北京大學曆史係中國史專業畢業。
曾任北京大學文理學院教務處長兼曆史係主任,現任北京聯閤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專門史學科帶頭人,為知名的元明史及北京史專傢。主要著作有《成吉思汗傳》、《成吉思汗全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傳》、《正說元朝十五帝》、《諸子百傢論人纔》、《中國古代人纔觀》、《諸子人纔觀與現代人纔學》(閤著)、《中國古代的學校、書院及其刻書研究》(閤著),主編瞭《元世祖研究》、《中華文物古跡旅遊》、《諸子百傢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通論》、《北京文化古跡旅遊》、《北京文化史》等,同時編寫瞭電視連續劇文學劇本及長篇曆史小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閤著)、《元世祖忽必烈》等。
□《實用曆史叢書》齣版緣起
□審訂人的話:開捲引人入勝,閉捲迴味無窮 硃耀廷
□自序 陳舜臣
【壹】草原的霸主
乃蠻的瑪利亞
草原的黎明
西來的旅人
後宮誕生
薩滿黨
鄰近之國
降將
霸者的兄弟
燕京陷落
黑契丹軼事
大軍往西
夢的碎片
勝敗
真人往還
凱鏇
訃告相繼
姚裏氏
【貳】徵服中原
繼承人們
巨星殞落
成吉思汗這個人
在燕京
庫力爾颱
柩車北歸
金國滅亡
萬安宮新年
旭烈兀的假期
孫子們的紛爭
第二代的終結
失勢與死
貴由登基
急轉直下
岐國公主
拔都之子的旅行
濛哥就任
分裂的跡象
四個兄弟
陰謀暴露
告彆唆魯禾帖尼
【參】往滄海之道
走嚮西方的人
遠離的心
謹慎
暗殺教團
和解
海市
徵途
鄂州
在開平府集閤
骨肉相爭
東方的海
新的時代
北人之愁
滯留西方
泄剌失
西方的汗們
高麗之風
【肆】斜陽萬裏
襄樊陷落
大都春鞦
湖廣徵討軍
流星
朝聖
忘國之譜
漂泊王朝
?門
唆魯禾帖尼的孫子們
海上的人們
再往日本
壬午年
韆載心
一代五主
王族的反叛
世祖春鞦
王朝終結
□後記
□附錄:紀年錶
《成吉思汗一族》的漢譯版將要問世瞭!
成吉思汗和他的部族所建立的政權是「世界帝國」。中國過去經曆過幾度「準世界帝國」,如唐朝,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清朝。現代中國立誌要塑造的,也無非是新的「世界帝國」形象。而濛古留給我們一個「失敗瞭的世界帝國」的範本。有許多活生生的教訓擺在我們麵前,再也不能重蹈的錯誤鑲嵌在曆史上。在他們的帝國成立過程中,存在不少預先要消除的缺失。這部小說是意識到這一點纔寫成的。
本書到底是小說,而不是史書。小說的登場人物中,也有作者創造齣來的虛構角色,請務必注意,就是曆史人物也好,其言行不一定要遵照曆史定說。最後我還要再一次申明,本書寫的是──有關成吉思汗一族的「小說」。
後記
想寫中國通史的人,在「元」朝之前停筆,是很平常的事。因為,成吉思汗上場以後的曆史,已超越「中國史」以外瞭。
濛古軍席捲中亞,翻越高加索山並進軍至歐洲。但是,濛古人對於記錄一事並不那麼熱中。這方麵的曆史記述,多半都交給伊斯蘭教徒做,主要以波斯語撰寫,此與漢字撰寫的記錄,風貌迥異。
東方的曆史傢在此擱筆是當然的。在中國,連被翻版的日本人那珂通世的名著《支那通史》,也是寫到宋朝以後就結束。這些作品,都明顯地停頓在「元」朝以前。那珂通世之後的大作是《成吉思汗實錄》。
為瞭將中國史整個串連起來,非好好地處理成吉思汗不可。對於將撰寫中國曆史小說當作職誌的我而言,「成吉思汗一族」的時代,是我當仁不讓必須盡力解決的課題。就在我想開始撰寫的時候,朝日新聞社嚮我錶示,要闢一個專欄。而且,題目竟然就是成吉思汗,還開齣瞭至少要連載兩年的條件。
這簡直道中我的心事。但仔細一想,其實是優秀的編輯在準確的時機,掌握到瞭作傢的願望。一九九三年,我所撰寫以成吉思汗的宰相耶律楚材為主題的小說,在雜誌上連載瞭約一年。在更早以前,我的隨筆《西域餘聞》連載瞭一百迴(《朝日新聞》,一九七九年),四年後,《錄外錄》連載瞭半年。尤其《錄外錄》中,有「伊兒汗國」、「集史之人」、「鷲之巢城」、「黑契丹」等篇目,可以說這些都是為撰寫成吉思汗所作的調查紀錄。
一九九一年,我宣稱要尋找成吉思汗的墳墓,於是,尾隨江上波夫老師之後走遍濛古。當時,我作瞭一首五言律詩:
濛古行
漠北平蕪遠,
天寒七月初。
驚雷鳴牧圉,
疾雹鼓穹廬。
起輦風痕碎,
斡難雲影疏。
可汗埋骨處,
奔馬散丘墟。
翌年,為瞭撰寫追尋造紙術傳到西方之蹤跡的《紙路》,我前往中亞的塔拉茲、撒馬爾罕、布哈拉。這都是成吉思汗的軍隊曾走過的地方。站在與成吉思汗淵源頗深的阿富拉夏普山丘上,我作瞭一首追憶往昔的詩:
颯秣建(譯注:撒麻耳乾)
喚拜聲音喨,
頹垣動客愁。
眼前風物在,
胸底興亡收。
塔下紅塵埋,
穹顛白日浮。
河中颯秣建,
廢瓦遍陵丘。
【注】喚拜:Adzan,伊斯蘭教告知禮拜時間,人聲的叫喚。
河中:撒麻耳乾舊稱河中府。
在《朝日新聞》連載前,採訪工作幾乎已完成,隻剩埃及、敘利亞瞭。一九九四年,完成剩餘的部分採訪後,我正準備要動筆寫。對我而言,可說一帆風順。因為,並非我開口要求,而從以前就想寫的題目,竟在適當的時機送上門來。何況採訪工作差不多都結束瞭,我吸瞭一口大氣,感謝命運之神的好意。
但是,就在那年的八月十日,在寶塚八十周年典禮的專題演講中,沒有任何預兆地,我突然暈倒瞭。是腦溢血。意識不明的狀態持續瞭大約一個月。我自己雖已不記得,但聽說在那段期間,我似乎還能與外界應對。
當我自覺意識恢復之時,右手右腳卻完全無法動彈瞭。這個事實令我感到愕然。原以為是命運的寵兒,卻轉眼就變瞭,我感覺自己正走嚮地獄的深淵。
我不曾如此深刻地感受無法寫字的痛苦。幸好說話方麵沒有發生任何障礙,記憶也急速地恢復。
──對瞭,左手還可以動呀。
我拿齣孫女小學一年級時用的習字簿,每天在醫院練習塗鴉。不久之後,總算能寫齣還看得懂的字。
一九九五年正月,我在醫院度過。一月十三日齣院。在醫院的生活長達五個月。
隨後,一月十七日,淩晨五時四十六分,我居住的神戶市發生前所未有的大地震。纔齣院不久的我,還是一個拄著拐杖的病人,完全無能為力。我隻能在劇烈的搖晃下,茫然地躺著。傢裏,四處散落著玻璃碎片。幸好我居住的六甲山麓,因地盤堅固,屋頂並未受到破壞。隻是書櫃倒瞭,書齋進不去。
我的報紙連載排在遠藤周作先生的後麵,而他似乎很早就完成瞭,所以,由其他作傢以三部作品作短期的連載,我的作品於一九九五年四月開始,這是早已決定的日程。
我嘗試用左手寫作,一天能寫一張稿紙,而報紙刊登一迴的分量不到三張。在入院期間我大約寫瞭二十迴的分量。我稱其為測試版,請前來探病的編輯先讀讀看。
齣院前,我已能一麵用左手支撐、一麵用右手寫。雖曾接受打字的特彆訓練,但打字並不適閤我的個性。
地震過後,我前往京都住瞭十天,而後在沖繩又住瞭五十八天,努力地做復健。
這部小說一開始,因為我腦溢血,所以用左手寫,醫院的藥水味、地震,以及前往京都、沖繩做復健等等,全都交織在一起瞭。每一天都是想忘都忘不瞭的日子,這些事都與這部作品緊密地結閤。
連載期間,我又做瞭幾次旅行。十月,接受颱北故宮博物院接待,我參加瞭故宮創立七十周年紀念典禮。從颱灣返迴日本前,曾到香港稍作停留。翌年,又前往香港、新加坡、彼南(譯注:Penang,位於馬來半島西方的小島,現在是馬來西亞的一州)旅遊。迴傢後,又前往中國,完成瞭第三次的敦煌之旅。小說連載快結束前,我遊曆瞭北京、杭州、廣州、香港。
每一次都是愉快的旅行。連載前,以及連載初期,盡管其間的遭遇很苦澀,但苦澀都因愉快的旅行而多少淡去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我曾迴颱灣,做瞭幾年中學教師。如今,當時的學生都已過瞭花甲之年,隔瞭許久纔見到他們,非常高興。而這些發生的事情,說不定也反映在作品裏瞭。
這部作品的基調是「興隆」,但到瞭忽必烈的時代以後,大異其趣,所以,元朝末年就簡單地敘述。
忽必烈的兒子真金如果不早逝,濛古曆史的走嚮說不定會有些微的改變。元朝最後的皇帝妥歡帖睦爾,以順帝之名著稱,由於他的謚號是明王朝所追謚的,在北元(北走後的濛古政權)則稱為惠宗。他自幼生長在高麗和廣西等邊疆地區,即使被迎入京而登上帝位,也沒有實權。但是,他是一個小說式的人物,情婦是高麗人奇氏,他本身則浸淫於漢文化中。《元詩選》裏有他的作品。
民間流傳著謠言,說妥歡帖睦爾是南宋幼帝的兒子。妥歡帖睦爾齣生那一年,嚮元朝投降的「幼帝」已長大成人,五十歲瞭,所以,從年代來看,並非不閤理。對於娶瞭濛古的公主為妻、後來齣傢成瞭喇嘛的「幼帝」,也有各種傳言,若寫成小說,應該很有趣吧。而謠傳是他兒子的妥歡帖睦爾,據說沉溺於吐蕃的房中術。妥歡帖睦爾的兒子愛猷識裏達臘是北元的第一代皇帝。
妥歡帖睦爾及周圍的人們,距興隆的時代已相當遙遠。應該把他當作在明朝第一代皇帝硃元璋的身邊群星之一來描寫。
我想,《成吉思汗一族》在濛古最強盛時落幕,是恰當的。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二日 於六甲山房
審訂人的話
開捲引人入勝,閉捲迴味無窮
硃耀廷
擺在我們麵前的《成吉思汗一族》,是華裔日籍學者陳舜臣先生的一部曆史文學巨著。全書共四部,近百萬字。這不僅是他幾十年曆史文學研究的結晶,是他個人辛勤耕耘、嘔心瀝血、盼望已久的成果,也是中日、中西文化交流與融閤的産物,是世界各國、各地人民熱切希望早日看到的一部作品。我相信,將這部作品翻譯成漢文,既可以進一步豐富濛古學、元史研究的文化寶庫,也一定會受到廣大漢文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本人作為遠流齣版公司的一位老作者,一位多年研究成吉思汗、忽必烈的大學教師,有幸接受該公司實用曆史叢書主編遊奇惠小姐的委託,負責對陳舜臣先生的《成吉思汗一族》進行瞭審訂,並對個彆文句作瞭些修改。陳先生的小說從公元一一八七年十字軍自耶路撒冷撤退寫起,一直寫到元朝滅亡、北元建立的十四世紀下半葉。其時間跨度長達三百年,包括瞭通常所說的濛古史、元史,又涉及到瞭金史、西夏史、宋史,以及古代畏兀兒、大理、吐蕃、西遼、花剌子模、波斯、欽察、斡羅思、伊拉剋、敘利亞等中亞乃至歐洲的曆史。各地風俗不同,信仰有異,僅書中涉及的宗教就有中國?地土生土長的道教、濛古草原各部信仰的薩滿教、自唐朝傳入中國的景教(即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又有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喇嘛教)、中亞人信仰的伊斯蘭教各派,以及東正教、天主教等,可以說是地跨歐亞二洲,風俗無奇不有,宗教包羅萬象,人物三教九流。其人名、地名多數根據音譯,審訂起來難度相當大。為瞭完成這一任務,我先後參考瞭幾十部中文著作,包括中華書局齣版的《元史》、《金史》、《宋史》,商務印書館翻譯齣版的拉施德的《史集》(其他版本或譯為《集史》),上海辭書齣版社齣版的《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人民齣版社齣版的《辭源》,內濛古人民齣版社翻譯齣版的誌費尼的《世界徵服者史》,近年來中國大陸翻譯齣版的《濛古祕史》、《馬可波羅行紀》、《元代史》、《草原帝國》、《元世祖忽必烈》,以及本人寫作齣版的《成吉思汗全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傳》等。以上這些著作,就是本書審訂的主要根據。對於元史和濛古史中的人名、地名,無論大陸、颱灣乃至世界各國,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翻譯標準,但在中國大陸的學術界經過多年的研究討論,已基本上有瞭一個約定俗成的讀音和寫法。「讓懂漢語的讀者能夠讀懂、看懂」,是我此次審訂的基本指導思想。盡管我的校改不一定都十分準確,但我認為還是可以達到以上目的的。
審訂本身也是學習。通過校改《成吉思汗一族》,我的確學到瞭不少知識,同時也受到很大啓示。
首先,陳舜臣先生鍥而不捨、勤奮治學的精神不僅使我深受感動,而且值得世人學習與發揚。早在十幾年前,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陳先生就下定決心:「對於將撰寫中國曆史小說當作職誌的我而言,『成吉思汗一族』的時代,是我當仁不讓必須盡力解決的課題。」為瞭實現這一願望,他先是以尋找成吉思汗的墳墓為名,走遍瞭濛古;然後又為瞭撰寫追尋造紙術傳到西方之蹤跡的《紙路》,走訪瞭中亞的塔拉茲(塔剌思)、撒馬爾罕(撒麻耳乾)與布哈拉(不花剌)等地;一九九四年基本完成採訪任務之後,他準備開始寫作,但「天有不測風雲」,他突然腦溢血,得瞭半身不遂,右手右腳都不能動彈瞭。經過治療,幸好說話和記憶沒有發生大的障礙,於是他用左手練習寫字,包括一九九五年日本神戶大地震之後,他也一直沒有間斷練習與寫作。由一天的一張稿紙到三張稿紙,再到齣院後恢復右手寫作,終於完成瞭一部「醫院的藥水味、地震,以及前往京都、沖繩做復健等等,全都交織在一起」的稿本,《朝日新聞》如期連載瞭。這就是我們今天有幸讀到的這部《成吉思汗一族》。人們常說:「每部著作都凝結著作者的心血。」對於近年來社會上廣為流傳的那些粗製濫造、東拼西湊的作品,本人不敢恭維,但陳先生的這部病中力作卻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其次,這部作品可以說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融閤的産物。陳先生在〈後記〉中寫道:「想寫中國通史的人,在「元」朝之前停筆,是很平常的事。因為,成吉思汗上場以後的曆史,已超越「中國史」以外瞭。」作為一位華裔日籍學者,陳先生十足發揮瞭自己文字語言的優勢。為瞭完成《成吉思汗一族》這部曆史文學巨著,陳先生不僅認真鑽研瞭日本學者那珂通世的《支那通史》、《成吉思汗實錄》,充分利用瞭日本學者多年來的研究成果;而且閱讀並準確地利用瞭波斯學者拉施德的《史集》、誌費尼的《世界徵服者史》,以及大量的英文史料;還廣泛利用瞭《元史》、《金史》、《宋史》、《資治通鑑》、《濛古祕史》乃至大量的漢文筆記、小說等。這本身就體現瞭中日、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閤。從小說的內容看,作者主要描寫的是成吉思汗一族,隨著徵服戰爭的發展,這一族人從濛古草原走嚮瞭中國北方,走嚮瞭中亞和歐洲,後來又統一瞭中國,並曾東徵朝鮮和日本,南徵安南、占城與緬甸。三次西徵、四大汗國,再統中華,數次東徵、南徵,當時的濛古帝國的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帝國,成吉思汗一族的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徵服者」。描寫與反映成吉思汗一族,就是在描寫與研究各種文化的交流與融閤,就是研究當時的世界史。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雖然寫的是以徵服戰爭為主要內容的《成吉思汗一族》,但作者自始至終都盡可能地反映瞭當時的風俗民情、宗教信仰;作品的主角本來應該是以徵戰殺伐為生的青壯年男子,但實際上起決定作用的卻是幾位善良的女性。作品一開場就描寫瞭一位齣身乃蠻部、到西方朝聖的基督教徒瑪利亞,隨後又描寫瞭忽必烈的母親、虔誠的景教信徒唆魯禾帖尼,信奉佛教的來自金國的岐國公主,信奉景教的旭烈兀的正妃脫古思,由薩滿教改信西藏薩迦教的忽必烈的皇後察必,以及到西方朝聖的列班騷馬、景教總主教馬兒雅八剌哈三世馬古思等。她(他)們有的是當時事件的旁觀者、評論傢,有的則是世界徵服者的至親好友。實際上,這些人都或強或弱、或大或小地對曆史的進程發生瞭一定影響和作用。忽必烈兄弟的成長以及性格的形成自然與母親的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包括他們如何度過難關、奪取政權,如何處理某些軍國大事,不能不說曾經受到唆魯禾帖尼王妃的影響;甚至包括瑪利亞、岐國公主,在濛古汗廷和忽必烈兄弟中也成為受尊重的特殊人物。作者這種精心的安排不僅體現瞭多種文化的交流與融閤,而且給當時的殺伐與戰爭送來一股股溫情脈脈的清風,同時也增加瞭小說的故事性與可讀性。
第三,如何正確處理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可以說是曆史小說創作中遇到的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成吉思汗一族》對這一問題的處理是比較閤理、比較恰當的。此書的主要特點是尊重曆史,從頭到尾如實反映瞭當時那個曆史時代,其中主要事件、主要人物甚至一些重要的故事情節都有曆史根據,有史料來源。包括不少對話都是引自《元史》與《史集》等。「無一事無來曆,無一事無根據」,是編寫曆史著作的基本要求。我們當然不能如此苛求曆史小說的作者們。但這部曆史小說卻基本上遵循瞭以上的原則,其材料來源和主要根據是《史集》、《元史》、《新元史》、《濛古祕史》,還有中國、日本及世界各地的相關曆史著作。這正體現瞭這部小說的曆史真實性與可靠性。另外,此書雖然反映瞭作者的價值傾嚮,但作者還是力圖塑造一個個符閤曆史真實的人物形象。對作品中的主人翁和主要人物,作者並沒有故意抬高,也沒有存心貶低,基本上沒有根據現代的需要、現代的觀點演繹古人。當然,作為一部曆史小說也不能寫成曆史教科書,更不能寫成學術論文,因此必須有不少虛構。《成吉思汗一族》的虛構,並不是隨心所欲地鬍編亂造,不是「純屬虛構」,小說中的故事主要由曆史上已經發生的事和可能發生的事組成,是根據當時的曆史條件將一些人物與事件典型化。而藝術虛構的部分,也是基於對曆史上已經發生過的事件的大量掌握和曆史文獻的大量占有為基礎的。小說集中突齣瞭十幾個人物、若乾個事件,並努力創造典型的環境,創造故事情節、藝術衝突,甚至創造瞭不少文學語言。而所有這些創造,從曆史學的角度看來,在當時都有可能發生,但在曆史上並不一定都是真有其人其事。我認為,這樣做正是符閤瞭藝術真實。
第四,這部小說分為《草原的霸主》、《徵服中原》、《往滄海之道》、《斜陽萬裏》四捲,從成吉思汗統一濛古草原,寫到南下伐金、濛古的三次西徵;從忽必烈完成中國曆史上的第四次統一,寫到濛古貴族諸王之間的戰爭、忽必烈的東徵與南徵,一直到元朝滅亡。可以說,這是一部不摺不扣的濛古史和元朝史。通過這部曆史小說,讀者可以對這段曆史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大體的把握,這正是成功的曆史小說應當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作為一種文學作品,虛構與編造本來都是允許的,但我認為既然名為曆史小說,基本情節就不應該違背曆史真實。如果作者不惜通過以假亂真取悅於讀者,那就隻能導緻廣大讀者以假當真、以訛傳訛,這樣長此以往必然會産生不可估量的不良後果。陳先生的這部《成吉思汗一族》既有可讀性,又比較成功地避免瞭這一問題,這也是值得同行作傢學習與藉鑑的。更為可貴的是,陳先生並不僅僅停留在如實地介紹曆史上,還通過小說中人物的活動與對話,對一些重大的曆史事件進行瞭評說和解析,從而更能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更能給予人啓發與思考。「開捲引人入勝,閉捲迴味無窮」,應該說是這部小說又一特色。作者努力做到瞭人物的行為符閤邏輯性,即在當時人看來是閤情閤理的,或者在當事者看來是有充分理由的。譬如寫到戰爭,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徵戰殺伐瞭一生。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好戰,也不是因為什麼黃種人的本性,而是由於他們處在以徵服戰爭為職業的階段,曆史逼迫他們不得不選擇戰爭。成吉思汗新婚燕爾,妻子就被搶走瞭,哪一個熱血男兒能夠忍氣吞聲呢?他聯閤剋烈部和劄木閤發動瞭對衊兒乞部的戰爭,難道這是應該指責的嗎?四百五十名和平商人,被花剌子模邊將無端殺害瞭;要求引渡罪犯的正使又被對方的國王殺死瞭,副使則被燒掉瞭鬍須,受到人格的侮辱。為瞭維護國格與人格,難道不應該替商人和使者報仇嗎?這正是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徵的主要原因。正是為瞭對付古代的恐怖主義者──亦思馬因的暗殺集團,濛哥纔派旭烈兀進行瞭第三次西徵;而為瞭統一中國,忽必烈纔組織瞭二十萬大軍南下滅宋;為瞭維護元朝的統一與國傢的穩定,忽必烈纔不顧七十歲高齡,親自指揮瞭討伐乃顔的戰爭,等等。人們嚮往和平,厭惡戰爭。但對曆史上發生的戰爭也應進行具體分析,作為反映戰爭時代的曆史小說既不能一味宣揚戰爭的恐怖,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對一切戰爭進行鞭撻與否定。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對古人發動的戰爭進行辯護與歌頌。小說通過瑪利亞、岐國公主、耶律楚材、忽蘭妃、唆魯禾帖尼、長春真人丘處機、列班
騷馬等,對某些戰爭提齣瞭懷疑和批評,對某些濛古將領的殺人過多等進行瞭否定。這是藝術的否定,但它卻體現瞭作者的愛憎與好惡。
再譬如對成吉思汗子孫內部紛爭的描寫,其中有爾虞我詐、你爭我奪,暴露瞭人性惡的一麵;但從某種意義上又反映瞭進步與保守兩種勢力的不閤與鬥爭。這種不閤與鬥爭並不是來自於人們的個性,而是與他們的生活環境,他們周圍的同胞及戰友的追求、好惡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當描寫南宋滅亡時,作者如實分析瞭賈似道、丁大全以及南宋帝後的腐朽與無能,但也從某種意義上歌頌瞭文天祥及其戰友的民族氣節與反抗精神。
第五,曆史小說是否成功,關鍵在於人物性格的刻畫。《成吉思汗一族》在刻畫人物性格時,也注意瞭事物的邏輯性和曆史的真實性。比方說,對幾次宗教事件和與之有關的宗教人物的描寫,既反映瞭成吉思汗以來宗教政策的正確性,又反映瞭某些人物的愚蠢與缺乏人性。譬如乃蠻王子屈齣律在用陰謀手段篡奪瞭西遼的王位之後,又強迫當地人民放棄瞭自己的信仰。成吉思汗的大將哲彆正是巧妙地利用瞭這一事件,輕而易舉地打敗瞭屈齣律。再譬如窩闊颱、貴由死後,脫列哥那、斡兀立海迷失婆媳先後重用邪教人士,搞得政治黑暗、朝政混亂,最終導緻瞭汗權的喪失。小說多次分析瞭成吉思汗的宗教政策是主張政教分離,即認為宗教世界與現實世界是不同的,不應該用宗教的主張與利益乾預現實的政治。而另外卻有一些人主張,政教必須閤一,由此又導緻瞭不同派彆乃至不同政權之間的矛盾與戰爭。朮赤後王與伊兒汗國之間的對立與戰爭,以及旭烈兀後王內部的爭奪與政變,實際上都與宗教政策有關。宗教與民族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如何正確地解決這一問題,小說本身雖然沒有提齣答案,但卻可以引起人們的深思與迴味。如何對待好人與壞人,也是人物性格刻畫時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般的文藝作品往往將自己的主人翁寫得完美無缺,而將主人翁的對立麵寫得一無是處。《成吉思汗一族》對雙方的描寫都是一分為二,對最偉大的人物也是將他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加以人性化的描寫,展示齣其情感的復雜性;對於主人翁的對立麵也要看到他們的優點與長處。譬如小說中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既有王者風範,又有普通人的心腸;既錶現他們對社會發展所做的卓越貢獻,也錶現瞭他們身上的局限性,包括他們的人性深處的弱點;既賦予這些曆史偉人一些理想主義光彩,但又沒有把他們神化。在陳先生的筆下,他們既有雄纔大略,也有殘暴凶悍;既有廣闊胸懷,能聽取逆耳忠言,求賢若渴,善於化敵為友、羅緻人纔的美德,又不斷總結實踐中的經驗教訓,使自己的心靈得以逐步昇華──從而使他們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豐滿的活生生的人物。而對於他們的對立麵,包括劄木閤、王汗(脫斡鄰)、海都、篤哇、乃顔以及南宋的賈似道等,也挖掘瞭他們的優點與長處,以及他們與成吉思汗、忽必烈對抗的理由等。
第六,小說全麵反映瞭民族風俗與各地的風情。無論是曆史上已經發生的事和可能發生的事,作者都注意瞭要閤於民族風俗。隻有充分展示瞭民族性,纔有世界性。小說涉及瞭幾十個民族,每個民族語言不同,服裝各異;各個民族都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傳統。譬如濛古草原結拜安答的形式,絕對不同於桃園三結義和日本人的結拜形式;濛古人喝酒時先敬天敬地,然後纔一飲而盡;騎馬行進之中換乘坐騎;對長生天的崇拜,凡事求助於長生天保佑;以及幼子守竈的傳統……,等等。而漢人、色目人又各有自己的信仰與風俗。唆魯禾帖尼王妃的聰明之處,就是注意尊重不同人的不同信仰與習慣,包括自己的兒子,她都不強製他們改信自己所信奉的景教。忽必烈較多地接受瞭母親的影響,形成瞭重視人纔、尊重他人的優良作風,這正是他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任何事物都有缺點與不足,這部小說也不可能十全十美、白璧無瑕。由於時間跨度較長,事件、人物較多,小說對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畫顯得不足;小說本身比較尊重曆史真實,但又顯得過於拘泥於曆史,影響瞭小說的故事性和可讀性;小說在談到宗教問題時,較多地肯定瞭基督教與景教,對佛教與道教則反映不夠,對伊斯蘭教的分析與評介似乎也有值得推敲之處;中國曆史上的第四次統一,與忽必烈尊儒崇佛、實行漢法以及儒、道、佛三教閤流有著相當大的關係,小說對此似乎也反映不夠;文章中對同一問題解釋與說明重復過多,可能是因為報刊連載時怕讀者弄不清前因後果,現在印成一部書齣版,則應盡可能刪改重復部分;大概由於翻譯的關係,不少文句還不太符閤漢文的習慣,文章的優美性也受到瞭一定影響。以上見解不一定準確,敬請陳先生賜教。
對於本人在審訂中齣現的錯誤和遺漏,歡迎廣大的讀者和陳先生隨時予以批評指正。
二○○三年二月八日於北京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對曆史敘事的處理方式。不同於一些枯燥的史書,《成吉思汗一族(二)徵服中原》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曆史事件編織成一個生動的故事。作者在處理龐大的曆史事件時,能夠抓住關鍵的人物和轉摺點,讓整個敘事脈絡清晰而富有邏輯。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心理描寫的深度。無論是濛古貴族的雄心壯誌,還是中原漢族官員的無奈與反抗,亦或是普通百姓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瞭解曆史事件,更是在感受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如何麵對命運的。對於一些關鍵的曆史人物,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貼標簽,而是展現瞭他們復雜的多麵性,包括他們的智慧、他們的錯誤,以及他們最終的曆史地位。這種 nuanced(微妙的)的描繪方式,讓讀者能夠跳齣單一的視角,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评分我必須承認,《成吉思汗一族(二)徵服中原》的閱讀過程是一種智力上的挑戰,也是一種情感上的衝擊。作者在構建故事時,無疑進行瞭大量的史料研究,書中充斥著各種細節,從兵器的型號到當時的服飾,從飲食習慣到宗教信仰,都力求嚴謹。然而,這些細節並沒有讓故事變得生澀,反而增添瞭真實感,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真實的年代。尤其是在描寫中原的城池攻防戰時,那些精妙的攻城器械、巧妙的戰術布置,都讓我大開眼界。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戰爭的殘酷性,但也不是為瞭渲染血腥,而是通過對戰爭後果的描繪,引發讀者對和平與暴力的思考。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文化融閤與衝突的探討,成吉思汗一族在中原的統治,並非簡單的文化覆滅,而是一種復雜的相互作用。這種對曆史進程的深度挖掘,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小說,更是一部關於文明演進的思考錄。
评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說,《成吉思汗一族(二)徵服中原》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是非常沉浸式的,仿佛跟著書中的人物一起穿越瞭時空。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畫麵感,尤其是在描寫草原民族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精神世界時,讓我看到瞭一個不同於刻闆印象中的濛古人。那種對自由的渴望,對勇氣的崇尚,以及在嚴酷環境下形成的堅韌不拔的民族性格,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當視角轉嚮中原時,那種不同文明的激烈碰撞,不同生活方式的衝突與適應,也展現得格外真實。書中對於戰爭的描繪並非一味強調殺戮,而是更側重於戰爭對社會、經濟、文化以及普通民眾命運的影響,這一點讓我頗有感觸。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曆史的敬畏和對人性的洞察,即使是在宏大的徵服背景下,依然沒有忽略個體命運的悲喜。讀完之後,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他們的決策、他們的掙紮、他們的成就與遺憾,都仿佛發生在昨天。
评分坦白說,在翻開《成吉思汗一族(二)徵服中原》之前,我對那個時期以及成吉思汗一族的曆史瞭解並不深。然而,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在敘事上非常注重邏輯性和層次感,能夠將錯綜復雜的曆史事件梳理得清晰明瞭。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人物塑造的成功,無論是那位叱吒風雲的濛古大汗,還是那些在大時代背景下命運多舛的人物,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他們的抉擇,他們的情感,他們的矛盾,都讓我感同身受。尤其是在描寫他們麵對睏境時的堅韌和智慧,以及在取得勝利時的野心和考量,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描述曆史事件的同時,也融入瞭對當時社會結構、政治製度以及文化風貌的深刻洞察,讓整個故事的維度大大提升。讀這本書,不隻是在看故事,更是在瞭解一個民族的崛起,一段文明的交融,一個時代的變遷。
评分這本《成吉思汗一族(二)徵服中原》讀起來簡直像是在身臨其境地經曆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作者在描繪濛古鐵騎席捲中原的場景時,那種宏大的氣勢撲麵而來,讓我仿佛能聽到馬蹄聲踏碎大地,看到旌旗在風中獵獵作響。書中對於戰爭場麵的刻畫尤為生動,不僅僅是簡單的軍隊對壘,而是將戰術、士氣、地形以及天時地利等因素都考慮在內,使得每一次戰役都充滿瞭智謀與勇氣的較量。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濛古人簡單地描繪成野蠻的徵服者,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徵服背後的動機、社會結構以及統治策略。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成吉思汗傢族內部的權力鬥爭和政治博弈的描寫感到著迷,這些錯綜復雜的關係,既有人性的弱點,也有超越時代的遠見,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對於曆史細節的考據也做得相當到位,讀完後,我對那個時代中原的社會風貌、政治格局以及民族融閤有瞭更為深刻的認識,也對“徵服”這個詞有瞭更復雜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武力的壓倒,更是一種文化的碰撞與融閤,一種曆史進程的必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