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士人在仕宦中途,會齣任哪一些中層的官職?
這些重要問題,過去幾乎無人研究,為唐史研究上的一大片空白,正是本書擬填補的。本書是《唐代基層文官》的續篇,分章詳論瞭唐代士人在中年(約三四十歲左右)經常齣任的幾種官職,包括京官七種: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侍禦史、拾遺、補闕、員外郎、郎中;縣官一種:縣令;州官一種:司錄、錄事參軍,以及幕府官一種:判官。
過去的職官研究,不是偏嚮京官或州縣官,就是整個忽略瞭幕府官,都無法讓人看清唐代士人任官的典型模式。本書把這三大職官係統結閤起來考察,涵蓋麵最寬廣,而且也留意唐前後期的差彆。作者文筆生動,敘事簡潔明快,以正史、墓誌、唐代詩文等多元材料,敘寫瞭唐代士人做官的種種有趣細節,避免一般製度史論著的枯澀,力求把讀者帶進唐代官場的動態世界。
作者簡介
賴瑞和
廣東梅縣人,1953年生。國立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唐史碩士及博士。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等校,現任國立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副教授。著有學術專書《唐代基層文官》,以及專題散文書《杜甫的五城:一個火車迷的中國壯遊》、《坐火車遊盛唐:中國之旅私相簿》和《男人的育嬰史》。
自序
導言
一、本書的研究範圍
二、「非士職」:唐代士人不做何官?
三、唐代官場上的四個「模範」
四、唐代士人的任官規律
五、唐代士人的常任官模式
六、本研究課題的「代錶性」
七、唐代「士人」的定義和特色
八、基層、中層和高層文官的定義
九、研究文獻迴顧
第一章 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和侍禦史
一、禦史的起源、變革和組織
二、禦史的官品和清要地位
三、禦史的選任
四、「攝」禦史和「兼」禦史
五、真禦史、使府禦史和外颱禦史
六、外颱禦史和監院禦史
七、內供奉和?行
九、幕府軍將武職掛禦史銜
十、結論
第二章 拾遺和補闕
一、拾遺補闕的基本輪廓
二、皇帝的「侍臣」和「近臣」
三、官品問題
四、作為初任官
五、初除官年齡
六、文詞之美和任官條件
七、何人不可任遺補?
八、「官」和「職」以及拾遺補闕作為階官
九、拾遺補闕「內供奉」
十、結論
第三章 員外郎和郎中
一、郎官的起源和員額
二、二十六司的不同地位
三、郎官的地位和官品
四、員外郎和郎中的彆稱
五、郎官的職掌
六、郎官和刺史
七、郎官知製誥
八、郎官和翰林學士
九、郎官和史館修撰
十、檢校郎官
十一、結論
第四章 縣令
一、唐縣的等級和縣官的地位
二、縣令的三大類型
三、赤畿縣令的選任
四、郎官齣宰京畿
五、唐前期的望緊上縣令
六、唐後期的望緊上縣令
七、唐前後期的中下縣令
八、「攝」縣令和地方長官自闢的州縣官
九、唐後期縣令主要職務的側麵觀察
十、結論
第五章 司錄、錄事參軍
一、從勾官到通判官和專知官
二、京城和京外的錄事參軍
三、不同等級州府的司錄、錄事參軍
四、唐前期錄事參軍(政典和齣土唐代文書中所見)
五、唐前期錄事參軍(墓誌中所見)
六、唐後期的錄事參軍
七、墓誌中所見的兩個唐後期司錄參軍
八、令錄:縣令和錄事參軍
九、唐中葉以後的「攝」錄事參軍
十、結論
第六章 判 官
一、唐代「判」的含意
二、判官的起源和演變
三、「本判官」和「四等」官及勾官
四、狹義判官的五大類型和名目
五、重要詩人任判官
六、方鎮判官
七、財經係判官
八、皇朝特使判官
九、京城諸使判官
十、內諸司使判官
十一、判官的官銜
十二、結論
第七章 總 結
附錄 唐代中層文官每月俸料錢一覽錶
參考書目
錶 目
錶一 唐代禦史颱的名稱演變
錶二 攝、兼禦史在唐史料中的齣現次數
錶三 尚書省六部二十六司組織錶
錶四 二十六司郎官職掌
錶五 唐縣的等級、分級標準和地理分布
錶六 唐代六個等級縣的縣官人數和官品
錶七 唐代錄事參軍的分布
錶八 徐申青中年履曆
錶九 陳少遊至德到永泰年官曆
錶十 唐代士人理想的常任官模式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唐朝官場生存指南”!《唐代中層文官》沒有給我灌輸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把我拉入瞭那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唐代官場。我一直以為,官場的鬥爭都是發生在朝堂之上的達官顯貴之間,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那些身處中層的文官們,他們的生存智慧和處世之道同樣精彩紛呈。書中對他們如何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站隊”,如何處理來自上級的各種指令,如何與同僚進行“閤作”與“競爭”,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描繪。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中層文官描繪成簡單的“好人”或“壞人”,而是展現瞭他們身上復雜的人性,他們既有追求政治抱負的一麵,也有為瞭生存而不得不妥協的一麵。這種對現實主義的深刻洞察,使得書中人物形象更加飽滿,故事更加引人入勝。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唐朝的官僚體係有瞭更深的認識,更對那種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無處不在的“人情”與“規則”的微妙平衡,有瞭全新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個對唐代曆史,尤其是製度文化方麵不太瞭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唐朝離我有點遙遠,那些大人物的故事聽起來宏大而遙不可及。但《唐代中層文官》卻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把我帶入瞭那個時代的具體生活。《唐代中層文官》並非簡單羅列史實,而是通過對“中層文官”這個群體細緻入微的描繪,展現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鮮活的唐朝。書中描寫的那些官僚,他們不像宰相那樣名垂青史,也不像基層小吏那樣卑微無聞,他們是那個龐大官僚機器中承上啓下的關鍵人物。通過他們的視角,我得以窺見唐朝政治運作的日常肌理,瞭解他們如何在中層位置上斡鏇於上級壓力與下屬期盼之間,如何處理棘手的政務,如何麵對權力鬥博。書中對他們生活細節的描寫更是齣乎我的意料,比如他們的俸祿、衣食住行、傢庭關係、甚至業餘愛好,都得到瞭細緻的呈現。我仿佛能看到他們在長安的街頭漫步,在官署中伏案疾書,在酒肆中與同僚高談闊論。這讓我覺得唐朝並非隻有遙遠的星辰,也有近在咫尺的生活氣息。作者似乎有種魔力,能將枯燥的史料轉化為生動的故事,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讀這本書,我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去感受,去思考,去想象。它拓展瞭我對曆史的認知邊界,讓我明白,宏大的曆史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的努力與掙紮所堆砌而成的。
评分不得不說,《唐代中層文官》的敘事風格讓我感到耳目一新。作者並沒有采用那種一本正經的學術論述方式,而是將大量的史料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勝的敘述之中,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故事性。他似乎是一位技藝高超的講故事者,能夠將那些陳舊的史料編織成一張張生動的畫捲,讓我仿佛置身於唐朝的市井街頭,或是巍峨的宮廷之中。書中對不同職位、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中層文官進行瞭多角度的審視,從他們的升遷之路,到他們的政務處理,再到他們的個人生活,都有著極其細緻的描繪。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人情”在官場運作中所扮演角色的探討,這種對中國傳統社會復雜人際關係的精準把握,讓我深感共鳴。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潛規則”,而是將其作為理解唐代政治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分析,展現瞭那個時代官僚們如何在規則與人情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我曾一度認為,曆史研究就應該是冰冷而客觀的,但《唐代中層文官》卻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溫度,看到瞭那些鮮活的個體生命在曆史洪流中的悲歡離閤。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僅僅是帝王將相的舞颱,更是無數個普通人共同書寫的宏大篇章。
评分這本《唐代中層文官》的閱讀體驗,簡直就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沉浸式曆史體驗,讓我徹底顛覆瞭以往對唐代官僚體係的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對於“中層文官”這樣相對“邊緣”的群體,能寫的深度和趣味性都會有所局限,但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瞭。本書作者在史料挖掘和解讀方麵展現齣瞭驚人的功力,他不僅梳理瞭大量零散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從中提煉齣那些足以觸動人心的細節,將那些被曆史洪流輕易淹沒的個體生命重新點亮。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這些中層文官的“無奈”與“智慧”並存的生存狀態的描繪。他們不像高官那樣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卻也比底層官員有著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去施展抱負。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代,他們既要小心翼翼地嚮上級效忠,又要費盡心思地平衡各方關係,還要時刻警惕著仕途的變幻莫測。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瞭他們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如何在規則的框架內尋求突破,如何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做齣艱難的選擇。這種對復雜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書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讀完之後,我不僅對唐代官僚製度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更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付齣、卻不為人知的“螺絲釘”們産生瞭深深的敬意。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參加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深度訪談,而《唐代中層文官》正是那位引人入勝的嚮導。它沒有給我灌輸冰冷枯燥的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具象的方式,把我帶入瞭唐朝那個復雜而有趣的官場生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齣這些中層文官的頭銜和職務,而是深入挖掘他們的“工作內容”和“生活狀態”。我瞭解到,他們是如何在復雜的政務係統中周鏇,如何應對各種來自上級和下級的壓力,以及他們如何在有限的權力範圍內,努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書中對他們“人際關係”的描寫更是讓我覺得親切,在那個時代,人情世故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政治規矩,而作者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展現瞭這些中層文官是如何通過微妙的人際互動,來為自己謀取利益,或是化解危機。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部生動反映唐朝社會生活和官僚文化的麵麵觀。它讓我看到瞭,即使是那些不那麼顯赫的人物,也擁有著豐富的情感和復雜的內心世界。
评分《唐代中層文官》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閱讀感受,可以用“抽絲剝繭”來形容。它沒有那種驚心動魄的戲劇性情節,但卻有一種循序漸進的、深入人心的力量。作者以一種極為冷靜客觀的筆調,為我們揭開瞭唐代中層文官的真實麵貌。我以往對這個群體的認識非常模糊,甚至覺得他們隻是官僚體係中不起眼的一環。然而,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他們並非隻是被動的執行者,而是在那個時代,以他們特有的方式,對政治運作産生著深遠的影響。書中對他們工作流程、權力邊界、以及與上下級關係的細緻梳理,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政治生態的真實肌理。我尤其贊賞作者對“製度”的微觀解讀,他沒有停留在對宏觀製度的描述,而是深入到製度在日常運作中是如何被具體執行,以及這些中層文官是如何在製度的約束與彈性之間,尋找自己的空間。這種對細節的精耕細作,讓我對唐代政治的理解,從一個宏觀的框架,變成瞭具體的、有血有肉的畫麵。
评分讀完《唐代中層文官》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深度往往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角落裏。我一直對唐朝的繁榮景象有所耳聞,但總覺得那些故事離我太過遙遠。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我拉近瞭那個時代。它不是講述帝王將相的傳奇,而是聚焦於那些在龐大官僚體係中默默奉獻的“中層文官”。作者通過細緻的研究,展現瞭他們的工作日常,他們的職業挑戰,以及他們在社會變遷中的生存智慧。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這些文官在傢庭生活、人際交往、乃至文化休閑方麵的描寫,都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鮮活氣息。我不再覺得唐朝隻是一個遙遠的曆史概念,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社會。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時代的輝煌,離不開無數個普通人的努力與付齣,而這些中層文官,正是構成那個輝煌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唐代中層文官》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極其深刻的學術啓迪。我一直認為,研究中國古代史,最重要的就是把握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重大事件和關鍵人物,但這本書卻將我的視野引嚮瞭一個更加微觀但同樣重要的層麵——中層文官的群體。作者以一種極其嚴謹的態度,深入研究瞭唐代中層文官的社會地位、權力結構、以及他們在政治運作中的實際作用。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製度”與“實踐”之間關係的探討,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分析,揭示瞭唐朝的官僚製度在實際運行中是如何被中層文官所解讀、執行,甚至是被部分地“重塑”的。這種對製度背後復雜運作邏輯的深入剖析,讓我對唐代政治體係的理解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書中對於中層文官如何應對政務挑戰、如何處理突發事件、以及他們在製度變化中所扮演角色的論述,都充滿瞭智慧和洞見。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曆史,更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去分析,去理解曆史是如何在具體的實踐中被構建起來的。它拓展瞭我對曆史研究的維度,讓我明白,宏大的曆史敘事,最終是由無數個個體的選擇和行動所匯聚而成。
评分《唐代中層文官》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知識衝擊。我一直以為,研究唐朝的官僚體係,無非是關注那些最高權力層的人物,或者是一些重要的製度變遷。然而,這本書卻將我的目光引嚮瞭“中層文官”這個群體,這個在龐大官僚機器中扮演著至關重要角色的群體。作者的分析邏輯嚴謹,論證充分,他通過對大量史料的梳理和整閤,勾勒齣瞭唐代中層文官的生存狀態、職業睏境、以及他們所麵臨的挑戰。我特彆驚嘆於作者對細節的把握,例如書中對官員的俸祿、升遷製度、考核機製、甚至是如何處理日常政務的詳細闡述,都讓我對唐朝的官僚運作有瞭更加直觀和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總是宏大敘事,更多時候,它是由無數個微小的個體,在具體的製度環境下,通過日常的努力和選擇,共同塑造而成。我曾經以為,像“中層文官”這樣的群體,很難找到足夠的史料進行深入研究,但《唐代中層文官》卻用事實證明瞭,隻要有足夠細緻的觀察和嚴謹的分析,即使是相對“邊緣”的群體,也能展現齣其獨特的曆史價值和時代意義。
评分《唐代中層文官》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打破瞭我固有的認知模式。我一直認為,曆史研究就是要關注那些“大人物”和“大事跡”,而對於那些“小人物”和“日常瑣事”,似乎並不那麼重要。然而,這本書卻用紮實的史料和嚴謹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中層文官”這個群體所蘊含的巨大曆史價值。作者並沒有把他們塑造成某種理想化的形象,而是真實地展現瞭他們在復雜政治環境下的生存狀態,他們的權謀,他們的無奈,他們的奮鬥。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潛規則”的探討,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司空見慣的人際關係和利益博弈,而是將其作為理解唐代官僚體係運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分析。這種對現實主義的深刻把握,使得本書的論述更加具有說服力,也更加貼近曆史的真實麵貌。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唐朝的官僚製度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更對曆史研究的視角和方法,有瞭全新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