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20多年,股票像播种机,股市财富效应像宣传队,在中国的大地上蔚然成风,股民队伍十分壮观,每一位入市者都坚信自己看懂了股市而入市,结果被这个令人看不懂的市场搞得晕头转向,却还如痴如醉、不能自拔。
身为一名自1994年开始从事中国证券市场报导、时刻关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变化的媒体人,作者深知当恐慌开始蔓延,投资者往往会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而此时理解恐慌往往比懂得经济知识更为有用,而这也成为撰写本书的初衷:让不了解中国股市的人了解本轮牛熊大转折的跌宕曲折;让了解中国股市的投资人回顾深思本轮大转折的前因后果,为日后的投资成功做好准备。
本书彻底解释中国股市疯狂上涨的成因,同时也论述中国股市疯狂暴跌的原因和背景,尤其是股市下跌后对实体经济、社会生活及股民心理的打击和危害,力图能够在纷繁错杂的市场变化中,淬鍊出影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基因图谱」。
编者简介
江涛
现任《证券市场红周刊》杂志副主编,曾任《中国证券期货》杂志主编。从事证券新闻媒体传播工作10余年,致力于推动证券市场投资理念的传播,促进基金市场健全发展。至今在相关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数百万字,编辑作品近千万字。
在证券书籍方面,2006年以来策划主编有《从容投资理财》丛书、《投资金钥匙》丛书、《基金经理投资笔记丛书》、《寻找伟大的上市公司》等书。
推荐序 令人敬畏的股市 应健中
编者序 绝境中或将孕育生机 江涛
第一章 现状:套人心寒的速熊
一、飞流直下2000点
二、投资专家从神坛跌落
三、百年罕见的救市
第二章 回首:令人癫狂的奔牛
一、2005年:股改开弓没有回头箭
二、2006年: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2007年:癫狂中死了都不卖
第三章 上涨原因: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
一、奠定良好根基
二、黄金年代
三、飘浮的预期
第四章 下跌原因:谁是暴跌的背后推手
一、大洋彼岸的狂风暴雨
二、良好根基不复在
三、股改下半场,熊市上半场
第五章 暴跌影响:击碎「黄金十年」梦
一、虚胖业绩减肥记
二、直接融资难于上青天
三、寒冬中投资人没有棉袄
第六章 基金角色变迁:从「一基独大」到陪产业资本读书
一、现实:受伤的基金,更受伤的基民
二、疯狂的上涨,更疯狂的热情
三、膨胀的基金,更膨胀的泡沫
四、年轻的基金业,更年轻的基金经理人
五、基民的希望,更有希望的基金业
第七章 未来:继续崩溃,还是走向繁荣
一、全球股市暴跌真相
二、从美日股市发展史看中国股市
三、跟随大师的脚步看中国股市
四、在血流成河之际做好准备
附录 2005 ~ 2008年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
推荐序
令人敬畏的股市
江涛率《证券市场红周刊》诸君写了这本《看不懂的中国股市》,我颇为好奇。大凡写股市书者都颇为自信,都以为对股市了如指掌,也都似乎掌握了驾驭股市的祕笈。不信的话,可以到书店的股票专区去瞧瞧,真经、祕笈、法宝、股神......您想像不到的美丽辞藻充斥着书架,如今挤进了这本《看不懂的中国股市》,谦虚得可以。
中国股市看得懂吗?作为一名投资者,我到现在还没看懂。尽管我没看懂,但我坚信,凡自称已经看懂的人,本身其实也不懂。
我算是跟着中国证券市场从头一路走到现在的人。1985年,当上海第一次发行股票之时,我曾是那个通宵排着长队挤进股东行列中的一员。当时,全上海、应该说全中国,成为股民的人数不会超过2万名,而在这个数位中,大多数还是那些持有职工股的公司员工。
短短的20多年,股票像播种机,股市财富效应像宣传队,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股民队伍蔚为壮观,每一个入市者都坚信自己看懂了股市而入市,却都被这个令人看不懂的市场搅得如痴如醉、不能自拔。
20多年前流行这样一句话:“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如今在股市上依旧是赚了钱吃肉,赔了钱骂娘。尤其在这两年的大牛和大熊的市道中,这种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赚钱的也不知这钱从何而来?赔钱的也不知这钱为何挥之而去?这市场大家都看懂了吗?
中国股市能看懂吗?作为一个跟着市场几乎每周都在说三道四的评论者,我还没看懂。但我也坚信认为自己能精确预测股市的人,都对市场缺乏敬畏之心,甚至于都是无知的表现。至于能提供在市场中保赢不亏的利器之人,要么是神仙,要么是骗子,而神仙是没有的。
在中国股市历史上,最难忘的是2007年和2008年。在这两年年初,人们对市场的判断几乎全错。2007年初,在机构的预测报告中,能叫出年内最高指数走到3400点已经是战战兢兢的了,如果有人说出上证指数会到6000点,可能会被人当作“神经病”看待。但2007年上证综指最高走到了6124点,年收盘5261点。
而2008年,机构的错误也是有史以来最离奇的。2008年的开盘指数是5265点,年初的机构报告对2008年的股市走势预测又是惊人的一致,最低看到4500点。几乎没有报告称要走到4500点之下的;至于高看多少,不同的机构就见仁见智了。胆子小的说可以走到6500点,胆子大的叫出了7000点、8000点,还有的说如果市场失去理性,会冲到10000点。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2008年最低探到1664点。之所以这几年中国股市的机构预测与实际走势南辕北辙、大相迳庭,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已经发展到了超出人们想像的地步。正由于此,我们每一个还在市场中博弈的人,要对市场有一种敬畏之心。因为市场永远是对的,而错的永远是人们的判断。股市实际上是一座让人敬畏、又让人流连忘返的“围城”。
中国股市您看懂了吗?作为一名跟着市场一路走过来、也算曾经叱咤风云了一番、现在想清闲地“宅”着的人,我还没看懂这个股市。我能看懂的是每一波行情过后,一大批人的人生命运将重新组合,市场肥了一批人、瘦了一批人、监狱里又多了一批人。
股市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都需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您别看那些角儿今日闹的欢,小心明日拉清单。
股市就有这样的魔力。您越想看懂它,它就越让您看了迷煳,人们也就在似懂非懂之中,在股市中欲罢不能。
所以,看不懂的那才叫股市。大家都看懂了,那还是股市吗?!
应健中
2008年12月22日写于上海
编者序
绝境中或将孕育生机
在2008年7、8月的时候,有朋友建议我,最近有一本《看不懂的中国经济》非常热销,你不妨考虑出一本《看不懂的中国股市》。因为这两年中国股市从疯牛到速熊,大起大落,里面值得说的事情太多了。当时我想了想后摇头拒绝了。
尽管如同一年前在《基金经理投资笔记丛书》的序言中所说,自己的内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始自2005年股改之后的这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一定是需要记录和思考的”,而经历了2007年10月6124点辉煌后同样惊心动魄的大熊市,也一定是需要记录和思考的。
但是,当时自己对这轮速熊带来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没有太大把握;对于宏观经济政策方向会发生何种转变,也看不出迹象(2008年6月上旬,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75%,依旧是从紧的货币政策);更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面到底有多深远,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当时美国各大投行还没有爆出其亏损的底限)。在太多的变数之下,摇头拒绝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了。
直到2008年11月初,经济日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王含来信,表示出版社考虑出一套关于中国股市、房地产和制造业方面的系列丛书,并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结构。涉及中国股市的题目初定为《中国股市怎么了》,希望我能帮他们在年底前完成书稿。
当时上证综指刚刚创下1664点低点,而随着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等美国大投行陆续倒下,次贷危机已经演绎成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很多人感慨中国股市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上一轮熊市中的“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声音在投资者心中愈来愈强烈。作为一名1994年开始从事中国证券市场报导、时刻关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变化的媒体人,我深知当恐慌开始蔓延的时候,投资者往往会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而此时理解恐慌往往比懂得经济知识更为有用。
这也成为本书成稿的初衷:让不了解中国股市的普通人了解本轮牛熊大转折的跌宕曲折;让了解中国股市的投资人回味深思本轮牛熊大转折的前因后果,为今后的投资成功做好准备。
于是,将这种想法与《证券市场红周刊》编辑部同仁沟通交流后,大家也都很有兴趣参与,进行了分工合作后,大家就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加班准时完成了书稿。第一章由李航执笔、第二章由刘增禄执笔、第三章由郑捷执笔、第四章由侯斐执笔、第五章由张宇执笔、第六章由任洪剑执笔、第七章由马曼然执笔,附录及书中的个股K线图由刘增禄统一制作。
在本书的推进过程中,一些出版界朋友也纷纷出谋划策,与出版社最后商定的书名还是《看不懂的中国股市》。尽管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有一定的纪实性、史料性、可读性,在娓娓道来中,“让你的妈妈也能看得懂”,大家也都在尽力往这个方向努力,力图能够在纷繁错杂的市场变化中,提炼出影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基因图谱”,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会有些许差距,加之时间和能力所限,本书难免会挂一漏万,也会有很多遗憾之处。我们也期待作为读者的您,能够给我们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我们的联系方式是jtjhx@yahoo.com.cn。
最后,我还是要感谢中国的证券市场,感谢我的工作单位——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主办的《证券市场红周刊》、执行出品人郭贵龙、编辑部主任林鹰和副主任承承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与本书编写的这支年轻、高效、极富战斗力的编辑记者团队,感谢经济日报出版社的社长韩文高、编辑部主任王含,感谢为这本书的推出贡献过智慧和力量的人——武汉大学出版社编辑夏敏玲、广东经济出版社总经理赵世平,感谢为本书作序的市场资深人士应健中,以及为本书推荐的市场资深人士陈钢、陈家琳、叶檀、李驰和赵丹阳等人。
当然,还需要感谢的就是站在我背后,始终如一支援我的家人们,特别是先生林羽今和乖巧的女儿林子滟,没有他们的默默支援,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么远,也谨以此书作为献给他们的2008年圣诞礼物。
在本文即将结束时,我还是相信,如同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经理的赵丹阳所说,“中国股市最近这轮大幅调整是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和面对的。中国股市未来将迎来一个超级大牛市。中华民族的复兴力量势不可挡。”
如果未来某一天真的有一轮超级大牛市到来的话,我们或许应该感谢当前低迷的证券市场给了我们一个找寻金子的机会。您准备好了吗?
江涛
2008年圣诞夜写于北京
这本书的书名,《看不懂的中国股市:未来中国会继续繁荣,还是走向崩溃》,精准地捕捉到了许多投资者内心的困惑。中国股市的独特性,让许多习惯于成熟市场投资逻辑的人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候,市场似乎完全脱离了基本面,被情绪或者某些非理性的因素所驱动。这种“看不懂”的感觉,也正是这本书想要探讨的核心。它暗示着,理解中国股市,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分析,更需要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有深刻的认识。繁荣,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科技的进步,消费的升级,以及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而崩溃,则可能意味着过去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或是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内部或外部挑战。这本书的标题,无疑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它表明作者将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股市复杂性的框架,并对未来的可能性进行推演。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见解,帮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这个市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看不懂的中国股市:未来中国会继续繁荣,还是走向崩溃》,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它触及了所有关注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人们最核心的两个问题:是持续的增长,还是潜在的风险?这种二选一的提问方式,虽然极具吸引力,但也可能意味着作者在书中会进行深刻的对比和分析。繁荣,意味着经济的持续动力,创新能力的释放,以及全球影响力的提升。而崩溃,则可能源于结构性问题,或是外部冲击。这两种可能性,在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巨大、发展速度又如此迅猛的国家,都并非不可能。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这两种未来图景,又会从哪些方面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基于宏观经济数据,还是微观企业分析?是侧重于历史经验,还是前瞻性的预测?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中国股市会如此复杂,又为什么它的未来走向如此关键。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市场的探讨,更是对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名为《看不懂的中国股市:未来中国会继续繁荣,还是走向崩溃》的书,它的内容让我深思。这本书仿佛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股市的运行机制。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股市往往是风向标,也是最能反映社会情绪和经济信心的市场。然而,这种“看不懂”的感觉,恰恰是中国股市最令人着迷,也最令人担忧的地方。它不像一些成熟市场那样,有着相对稳定的规律可循。有时候,一些突如其来的政策调整,或者突发的国际事件,都可能引发市场的剧烈震荡。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一个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看清真相的工具。它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图表,更是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关于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关于普通投资者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市场,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帮助我们建立起一种更理性的投资心态,而不是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裹挟。
评分《看不懂的中国股市:未来中国会继续繁荣,还是走向崩溃》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是中国的股民,每天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时而欢喜,时而忧愁,但很多时候,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股市的起伏,似乎总是在挑战我的认知极限。有时候,一些看似利好的消息,股市却不涨反跌;有时候,一些看似糟糕的情况,市场却异常坚挺。这种“看不懂”的状态,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了疑问,也对我的投资决策产生了动摇。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个救星,它承诺要揭开中国股市的神秘面纱,并对未来进行预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帮助我理解那些隐藏在价格波动背后的真正原因。无论是走向繁荣,还是面临崩溃,我都希望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规划我的财务未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转变为一个更主动、更有策略的投资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太吸引人了:《看不懂的中国股市:未来中国会继续繁荣,还是走向崩溃》。光是这个名字,就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中国股市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说实话,很多时候它确实让人捉摸不透,就像一个深不可测的迷宫。有时候它像坐了火箭一样飙升,让人目眩神迷,有时候又如同过山车般跌宕起伏,让人心惊胆战。这种剧烈的波动,这种难以预测的走向,不禁让人思考,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还是某些更为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书名中“繁荣”与“崩溃”的二元对立,更是直击了许多投资者内心深处的疑虑和期待。繁荣,意味着财富的增长,机遇的无限,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景象;而崩溃,则意味着损失的惨重,风险的失控,是人人都不愿面对的噩梦。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就是为解答这些困惑而生,为迷茫的投资者指引方向。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剖析这个复杂市场的,又是如何权衡繁荣与崩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走向的。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悬在无数关注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人们心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