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利维坦」(Leviathan),是《圣经》中的「可怕大水怪」,也是霍布斯经典名着中用所指称的「国家机器」。
而对所有大人来说,婴儿的粉嫩无辜可爱都是外表的假象,他们是世上最可怕的超级大怪兽!
综合了《娃娃看天下》的犀利和《加菲猫》的玩世不恭,
一个知识份子尖酸刻薄的最高境界!
欢迎进入光头小婴儿──利维坦的异想世界!
《利维坦之书》是摇滚乐手布雷瓦的第一本着作,结集了布雷瓦在伦敦的「週日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上的连载。此作原本只是布雷瓦在音乐之外的无心插柳,没想到这一画居然大受欢迎,受到热烈回响。
布雷瓦笔下的主人翁是个没脸蛋的光头小婴儿,但他却有个可怕的名字叫「利维坦」(Leviathan),取自圣经中令人畏惧的水中怪兽,也和霍布斯(Thomas Hobbes)谈论国家机器的政治学名作同名。「Leviathan」这个字在圣经中的原义是一种水中怪兽,有着如鳄鱼、鲸鱼或是龙的可怕形象;小利维虽然长得一点不可怕,但是喝牛奶时却可以扯到名诗人迪伦.汤玛斯(Dylan Thomas)的诗,或是在路上遇见黑格尔或佛洛伊德。布雷瓦用黑白强烈的对比,简练的线条造型构筑出这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世界。短短数格画作,却令人深切感到他思想上的自由不羁。
《利维坦之书》即便轻松幽默,但在内容思想上非常知识份子。布雷瓦完全具有现代人神经质、好分析、重视潜意识与自我辩证的特性,光头小利维与猫的对白每每令人莞尔或啼笑皆非。而同样在画格分镜上挥洒自在的布雷瓦,下笔时而率性如涂鸦、时而精美艳丽,加之以取材广泛、想像及组合能力又非常惊人,让本书光是翻阅就很愉快。
作者简介
彼得.布雷瓦(Peter Blegvad)
于1951年生于纽约市。其天赋表现在各种不同面向上:绘画、写作、教育、各种业余工作,尤其是音乐。曾参与许多乐团的制作和演出,包括Slapp Happy乐团(←摇滚乐界的亨利.卢梭)和The Golden Palominos乐团等。他也独立制作了许多其他的唱片。和利维坦一样,他目前住在西伦敦的牧丛区,并在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程,及参与天才儿童培育计画,他同时也是英国BBC电台Radio 3电台节目的固定来宾,有许多死忠粉丝。
译者简介
黄筱茵
儿童文学工作者,现就读国立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文学组博士班。曾获师大文学创作奖学金。译有二十多本图画书。认为不论对于孩子或成人,故事里都有看不尽的生命风景。希望自己一辈子都浸淫在故事带来的感动中,找到不同阶段的人生答案。
导读1
◎小婴儿与大海怪的冲撞力道──卧斧(文字工作者)
在漫画常被视为不良读物的过往,有种漫画一直理直气壮地存在。
这种在国外被称为「comic strip」的漫画型式,大多佔据报刊杂志的固定版面,这些作品在有限的画格当中,精简地呈现嘲讽幽默的内容,形式大多不复杂,却显出蓬勃旺盛的创作能量。如舒兹的《花生》漫画──这部连载长达半世纪的作品,最有名的角色,正是小狗史努比。
到漫画创作百家齐鸣的一九九○年代,《英国独立报》週日版面,出现了一部奇妙的作品。
与上述comic strip相同,这部作品在报上以固定篇幅连载,但从表现型式到内容议题,却都独树一帜--这部作品叙事格数不定,有时八、九格,有时两、三格,有一整页的单格作品,也有一连数週接力叙述的连环故事。这部作品也不满足于讨论特定主题,于是举凡哲学、科学、童话、历史、绘画、宗教、诗歌、文学、超现实主义……都可能出现。
这部作品,名唤《利维坦》。
《利维坦》的主角,是个顶颗光头、有对耳朵,却没有其他五官的小婴儿利维,他穿着婴儿睡衣、抱着兔子玩偶,和一只会与之对话的猫咪,展开种种异想天外的旅程。有时他们一起进入地狱,有时遇上幽微费解的诗作,有时他们聆听哲学大师的妄语,有时煳里煳涂地被姊姊筑墙囚禁,有时他们会在连载的时候反过来开连载型式的玩笑,有时利维甚至还打算穿出二维画格,进入现实世界……
画出这种古怪奇趣内容的作者,叫做彼得.布雷瓦。
虽然在英国的报纸上刊载,布雷瓦却是个在纽约市出生的道地美国人,而且正职还不是个漫画家,而是个创作型乐手,和几个不同的摇滚团体合作过,目前在大学教授「创意写作」。令人觉得捉摸不定的《利维坦》,是他少数的图文作品之一。这种多样复合的创作身份,或许正是《利维坦》的内容跳跃难料、全然不按牌理出版的原因。
事实上,这部作品的主角和名称里,有些奇妙的典故。
「利维坦」这个名字,明显来自《希伯来圣经》里描述的巨大海怪,在许多援引此典的神话与传说中,有时会把牠描述成鲸鱼之类的生物(也有些故事里直接把鲸鱼唤做利维坦),有时则会说牠是口吐火焰、身披硬甲,像鳄鱼或巨蛇之类的怪兽。布雷瓦虽然没有明说,但小婴儿的名字「利维」,看起来虽然只是「利维坦」的缩写,却也能在《圣经》里头找到对应的名字:这个角色出现在《创世记》当中,译为「利未」,是后来以色列利未支派的源头──这支血脉专事管理会幕及圣殿,分开红海的摩西便是这个支派的后裔。
虽然主要名号系出圣典,但《利维坦》的内容极少触及宗教。
相反地,布雷瓦放手让利维在各式各样的题材里进行实验,用一种近乎任性的方式将不同的元素翻转嵌合;不可思议的是,在布雷瓦巧妙的安排下,这样不负责任的实验结果,居然形成极具特色的阅读体验──没有表情的利维,正好包容了所有可能,受限于固定版面的创作空间,正好适合举行大胆妄为的冲撞行动;能够表现高段创意的崭新章节,于是被如此撞开。
翻阅《利维坦之书》时,布雷瓦疯狂外放又精准机巧的创作技法,仍让人不时觉得惊艳;《利维坦》似乎在专栏停止连载之后,仍朝着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读者的阅读经验深里,持续进行冲击──这是名列「第九艺术」的漫画,展现出的创作能量,也是小婴儿与大海怪,同时进行的冲撞力道。
导读2
摇滚歌手另类成名法则
小婴儿的异想世界漫画:《The Book of Leviathan》
文MaoPoPo
假设你是个落寞摇滚歌手,混过不少乐团,出了几张专辑,作品的评价虽不差,但却卖不了几个钱,当然离出名还有好一大段距离,那么你还可以做什么来挽救你已迈进中年的悲惨人生?
答案是:「画漫画」。
彼得.布雷瓦就是这样一位英国摇滚歌手,他出生于纽约,14岁时因父母不希望他和弟弟被抓去打越战所以举家搬到英国。而就像所有受到披头四和迪伦伯影响的一代,他在寄宿学校时开始和同学死党玩乐团。但你也知道,不是随便凑到几个人就能变成披头、滚石,或是绿洲、麂皮,于是在团与团、纽约与伦敦之间漂泊的布雷瓦,偶尔得靠着自己另一个天分--绘画来混口饭吃。因而这位在高中编校刊时就画过满篇超现实画作的乐手,有着其他摇滚乐手所没有的特别资历:在纽约帮「史努比」(也就是「花生漫画」)画背景。就这么在现实生活间辗转,1992年他得到伦敦的「週日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一个画专栏的机会,开始连载漫画,没想到这一画反而大受欢迎,比起他长年以来的音乐作品更受到注目。
◎小婴儿、兔子、猫猫与形上学
这一系列的漫画便是甫结集成书出版的《利维坦之书》。漫画的主角是一个有着小亨利式大光头的小婴孩,布雷瓦从不给他画上脸,却给了他对形上学和哲学的特殊兴趣;于是这位对成人行为感到不解、疑惑着一到晚上父母都跑哪去的小小利维,带着他的玩具娃娃小兔宝宝(Bunny)和睿智的朋友猫猫(Cat)一起潜进夜晚的神秘异想世界。布雷瓦画漫画不按牌理出牌,利维和猫猫的对话常常忽地跳出故事线外,转而开始和读者交谈;或是画笔一转让利维出血跌出画框外,然后最后又跳回「啊!原来我只是个漫画人物」的领悟。
布雷瓦还喜欢调侃,调侃赞助商、名人、也调侃自己,有时不仅令人莞尔,还让人啼笑皆非。「利维坦(leviathan)」这个字在圣经中的原义是一种水中怪物,有着如鳄鱼、鲸鱼或是龙的可怕形象;小利维虽然长得一点不可怕,但是喝牛奶时却可以扯到名诗人迪伦.汤玛斯(Dylan Thomas)的诗,或是在路上遇见黑格尔或佛洛伊德。但你也别被吓到了,小利维一点也不无聊严肃,他脑中的天马行空或是和虎斑猫的对话往往结合了令人捧腹的天真和一针见血的评语;这样的作品可不是随便的草包画得出来的。
◎最棒也最怪的漫画
布雷瓦用黑白强烈的对比,简练的线条造型构筑出这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世界。短短数格画作,却令人深切感到他思想上的自由不羁。纽约漫画家Ben Katchor说「每当我被问到文学、艺术、和诗是否可存在于漫画之中时,我都以彼得.布雷瓦为例来回答。」而《辛普森家族》的作者Matt Groening对利维的评语则是:「彼得.布雷瓦的作品是我看过最棒也最怪的漫画之一。」
那彼得.布雷瓦还写歌唱歌吗?当然是的,他最近一张专辑是2001年3月发行的《Choices Under Pressure》,封面就是利维和他的小兔宝宝。而他对音乐的复杂情感可以从他一篇漫画作品「It's all vanity.」(都是虚荣的缘故)中清楚看出。
那么小婴儿利维呢?布雷瓦应该还继续在编织他的异想旅程,等不及翻书的朋友可以先到官方网站www.leviathan.co.uk/先睹为快。
不得不说,《利维坦之书》在信息呈现的方式上,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惊喜。我原本以为会是枯燥的说教和抽象的理论堆砌,但事实恰恰相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将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概念,变得生动而具象。阅读的节奏感也掌握得恰到好处,有时候会让我感到思绪如同被一记重锤击中,瞬间醍醐灌顶;有时候又会让我陷入一种缓慢而深沉的沉思,仿佛置身于一片寂静的宇宙之中,静静地感受着思想的涟漪。书中的叙事结构并非是线性的,更像是一种网状的、多维度的展开,各个章节之间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呼应,共同构建起一个宏大的思想版图。我经常会发现,前一页读到的某个细节,会在后面章节的某个论点中得到印证或深化,这种精妙的设计,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寻宝”的乐趣。它不是那种让你一眼望到底的书,而更像是一个需要你耐心去挖掘,去连接,去构建自己理解的书。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带着哲学思辨色彩的段落,它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那种没有标准答案,却能引发你长时间思考的。这种不给出明确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行探索的写作方式,恰恰是《利维坦之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它赋予了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和自主性。
评分这本书,真的像是一场在意识深处进行的探险。我翻开《利维坦之书》时,并没有抱持太高的预期,毕竟“利维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压抑的意味,我猜想这大概会是一本沉重、晦涩的作品。然而,一旦我沉浸其中,我才意识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仿佛是一位潜入了人类集体潜意识的向导,他用一种近乎蛊惑人心的笔触,描绘出那些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却又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巨大力量——那些塑造着我们行为、思想,甚至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的,原始而又复杂的力量。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被动接受信息,不如说是一次主动的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时常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某些观点,那些关于社会契约的隐喻,关于个体如何在宏大叙事中找到位置的探讨,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书中的某些章节,对我而言,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扇紧锁的门,让我得以窥见自己内心深处从未被触碰过的角落。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立刻告诉你“是什么”的书,更像是能让你开始“思考为什么”的书。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行走,时而清晰,时而又被更深的疑惑笼罩,但这种探索本身,就充满了某种令人着迷的魅力。我无法用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来定义这本书,它是一种体验,一种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审视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绝对算得上是一部思想的巨著。我曾尝试着去理解一些关于“秩序”和“权力”的哲学概念,但往往会觉得它们过于抽象,难以捉摸。《利维坦之书》则用一种极为独特的方式,将这些概念具象化,并将其置于一个宏大而又微观的视角下进行审视。作者的叙事方式,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而更像是层层剥茧,将一个复杂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构。我发现自己时常会在阅读时,陷入一种深深的思考之中,那些关于个体意志如何被集体塑造,关于自由与束缚之间的微妙界限,都让我对人性和社会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的某些章节,其论证的严谨性和深刻性,让我感到由衷的钦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和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探寻真相。这种写作方式,赋予了这本书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静态的文本,而更像是一种活的对话,一种邀请你参与到思想探索中的邀请。我必须要说,阅读《利维坦之书》,是一次充满挑战但又极其 rewarding 的经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一种让你在阅读之后,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会发生微妙改变的体验。
评分《利维坦之书》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次智识上的洗礼。我以为自己已经对某些社会和政治理论有所了解,但这本书所提出的视角,却为我打开了全新的维度。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将抽象的概念与生动的案例相结合,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论点,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秩序”的讨论,它不仅仅是如何建立,更是如何维系,以及在维系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这种对复杂性进行细腻描摹的能力,让整本书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却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在阅读时,我常常会感到一种“顿悟”的时刻,就像是原本朦胧的画面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作者的语言风格,时而冷静客观,时而又带着一种强烈的批判色彩,这种切换自如,恰恰展现了他对所探讨主题的深刻理解。我曾不止一次地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试图去理解其中蕴含的多层含义。这本书,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深入探索人类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则背后的真正驱动力。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投入精力去思考,去消化的书,它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种需要读者付出努力去理解的过程中。
评分初次接触《利维坦之书》,我抱持着一种既好奇又忐忑的心情。书中对于“权力”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以及它如何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让我时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紧张感。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而是以一种近乎直白的语言,揭示了许多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动力机制。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时常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论述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联系起来,那些关于个体与集体的博弈,关于统治与被统治的辩证关系,都让我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新的认知。书中某些章节的论证方式,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剖析得淋漓尽致。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人性的各种面向,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以及那些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阴暗面,都被一一呈现。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也映照出我们所处的时代。它所引发的思考,是关于个体如何在这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面前保持清醒,以及如何去理解并应对这些挑战。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有时是带着一些压力的,因为它迫使我去面对一些可能并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事实,但正是这种不回避,才让它的价值显得如此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