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一个系统化的方式来介绍无线射频辨识系统(RFID),从RFID的发展和趋势,各种辨识系统,RFID的原理、频率、应用及优点,一直到安全机制的介绍。在应用方面使用了两种常见的软体应用程式LabVIEW以及Visual Basic来开发RFID,执行相关实务上的系统操作,整合应用及进阶的专题设计,操作的步骤更是使用了大量的图示介绍。在理论与实作的相互结合下,除有助于学生及相关研究人员初次踏入RFID的使用外,更能快速了解操作模式。
本书特色
1. 系统化的方式介绍RFID的原理趋势。
2. 使用常见的LabVIEW和Visual Basic两种软体应用程式,执行相关实务上的系统操作,整合应用及进阶的专题设计。
3. 运用大量的图示,介绍软体的使用方式与系统操作过程。
第1章 RFID简介和发展
1-1RFID简介和发展
1-1-1 概述
1-1-2 发展和趋势
1-1-3 RFID系统的组成
1-2 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s)
1-2-1 条码系统
1-2-2 光学字元识别
1-2-3 生物特征识别
1-2-4 智慧卡
1-2-5 RFID系统
1-3 RFID频率范围及射频许可规范
1-3-1 RFID使用的频段
1-4 RFID系统的基本分类
1-4-1 RFID系统运作模式
1-4-2 RFID数据的写入
1-4-3 RFID的特征
1-5 Transponder的构成
1-5-1 Disk和Coin
1-5-2 玻璃外壳
1-5-3 塑胶外壳
1-5-4 工具和气瓶标识
1-5-5 钥匙
1-5-6 ID-1格式、非接触式智慧卡
1-5-7 晶片上线圈
1-5-8 其他形式
1-6 RFID的频率范围和耦合
1-7 Transponder中的资讯处理
1-7-1 低端系统Low-end system)
1-7-2 中端系统
1-7-3 高端系统
1-7-4 RFID系统的选择原则
第2章 RFID与无线通讯整合嵌入式模组技术
2-1 RFID简介和发展
2-1-1 RFID技术原理
2-1-2 RFID相关频率与探讨
2-1-3 RFID的应用
2-1-4 RFID的优点
2-1-5 RFID应用结论
2-2 非接触式智慧卡介
2-2-1 何谓智慧卡
2-2-2 磁卡、条码卡与智慧卡
2-2-3 智慧卡的种类
2-2-4 非接触式智慧卡介绍
2-2-5 非接触式智慧卡的ISO标准
2-2-6 非接触式智慧卡的特性与优点
2-3 非接触式智慧卡的资料通讯与安全建置
2-3-1 非接触式智慧卡的资料传输说明
2-3-2 通讯指令结构说明
2-3-3 硬体的安全机制
2-3-4 认证的安全机制
2-3-5 资料的安全机制
2-3-6 其他安全控管
第3章 LabVIEW概述
3-1 虚拟仪表VI)的概念
3-2 LabVIEW的操作范本
3-2-1 工具范本Tools Palette)
3-2-2 控制范本Controls Palette)
3-2-3 功能范本Functions Palette)
3-3 创建一个VI程式
3-3-1 前面板
3-3-2 程式方块图程式
3-3-3 从程式方块图程式视窗创建前面板物件
3-3-4 资料流程编程
3-4 程式调试技术
3-5 练习3.1:创建一个VI程式,以便以后作为子VI程式使用
3-5-1 前面板部份
3-5-2 程式方块图程式
3-6 把一个VI程式作为子VI程式使用
3-7 练习3.2:使用一个条件回圈结构和一个被测波形图表即时地採集资料
3-7-1 前面板部份
3-7-2 程式方块图程式
第4章 Visual Studio VB 2005概述
4-1 设计概念
4-2 练习4.1:VB 2005的操作流程
4-2-1 新增专案
4-2-2 专案储存
4-3 练习4.2:创建一个Form程式
4-3-1 专案画面与性质
4-3-2 设计第一个Hello Visual Basic 2005
4-3-3 属性视窗
4-3-4 变数宣告
4-3-5 变数资料型态表
4-4 程式设计语法
4-4-1 If…Then…Else条件式判断
4-4-2 For…Next使用方法
4-4-3 Select Case使用方法
4-4-4 Select case变数)
4-4-5 进制转换使用方法
4-4-6 文字存取与编码转换
4-4-7 阵列
第5章 串列埠简介
5-1 前言
5-2 通讯的种类及比较
5-3 RS-232通讯
5-4 RS-232之脚位意义及方向
5-5 RS-232之接线方法
5-6 通讯埠之初始化参数的介绍
5-7 练习5.1:检查电脑之串列埠
5-8 练习5.2:串列埠之状态检查以LabView为例)
5-9 练习5.3:使用RS-232做双向传输以LabView为例)
第6章 TCP/IP网路传输
6-1 认识TCP/IP
6-2 TCP/IP原理及应用
6-3 练习6.1:使用TCP/IP连结两台电脑,制作一网路聊天平台
6-4 练习6.2:使用TCP/IP连结两台电脑做资料传递与分享
第7章 SQL资料库存取
7-1 资料库是什么
7-2 关联式资料模型
7-3 关联式资料库管理系统
7-4 为什么使用LabVIEW会需要用到资料库
7-5 练习7.1:运用LabSQL免费元件来做到与本机Access资料库连结
7-6 SQL语法教学
第8章 PDA模组应用
8-1 前言
8-2 准备工作
8-3 练习8.1:执行PDA模组
8-4 练习8.2:使用VB2005设计PDA模组
8-5 练习8.3:使用LabVIEW PDA模组设计一虚拟LED触控程式,并编译为Pocket PC执行档,实际在PDA上执行
8-6 练习8.4:使用LabVIEW PDA模组设计撰写一n加总程式,当程式面板输入一数值后执行运算可将1 + 2 + 3 + …… + n的总和显示于面板中
第9章 RFID的应用
9-1 前言
9-2 RFID原理介绍
9-3 练习9.1:使用LabVIEW PDA模组,并利用PDA内部虚拟的串列埠控制CF Card介面的RFID读卡机以RWD145为例),达到Tag卡号读取的效果
9-4 练习9.2:使用LabVIEW PDA模组并利用PDA内部虚拟的串列埠控制CF Card介面的RFID读卡机以RWD145为例),对Mifare 13.56 MHz卡片做区块写入读取及增值减值动作
9-4-1 Mifare卡的储存结构与探讨
9-4-2 M1射频卡与读写器的通讯:
9-5 练习9.3:在Visual Basic 2005部份,主要也是利用RS232介面对RFID读卡机RWD145做下达指令动作
附录
附录A ASCII字元表
附录B MF5 Programming Guide RWD-145)
附录C 参考文献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在技术讲解方面,有着极其严谨的态度。他对于RFID标签的芯片结构、天线设计,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做了非常细致的剖析。对于不同的RFID标准(如ISO 14443、ISO 15693、EPC Gen2等),书本都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和讲解,详细说明了它们在通信协议、数据格式、工作频段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各自适用的场景。我尤其对关于EPC Gen2标准的内容很感兴趣,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超高频RFID标准之一,书中对其帧结构、通信时序、防碰撞算法等都有非常清晰的阐释。作者还提及了RFID系统的性能评估指标,比如读取率、误读率、响应时间等,并给出了相应的测试方法和分析技巧。这些内容虽然听起来有些技术性,但作者的讲解却十分到位,配以大量的图表和公式,让原本枯燥的技术细节变得生动易懂。对于想要深入理解RFID技术底层原理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拿到这本《无线射频辨识(RFID)原理与应用》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点点忐忑的,毕竟RFID这个领域听起来就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工程技术。但翻开第一页,就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从RFID最基础的“它是什么”开始,一点一点地剥开层层迷雾。我尤其喜欢其中对RFID标签的分类介绍,从无源标签的简单结构到有源标签的复杂功能,再到半有源标签的巧妙平衡,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被讲得明明白白。特别是关于不同频段(低频、高频、超高频)的特性分析,比如它们穿透性、读取距离、易受干扰程度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劣势,这一点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认知。以前总觉得RFID就是一个万能的识别技术,看了书才知道原来它也有自己的“脾气”,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去选择合适的频段和标签类型。而且,书里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解RFID系统的工作流程,从标签的响应到阅读器的解调,再到数据的处理和传输,每一个环节都配有清晰的图示和通俗的解释。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逐步掌握核心概念,感觉自己真的在一点一点地“学会”RFID。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另一项深刻印象,在于它对RFID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展望。作者并没有将RFID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已有的应用,而是深入探讨了这项技术在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浪潮下的融合潜力。书中提到了RFID如何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传感器、通信模块协同工作,构建更加智能化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特别是关于RFID与大数据分析的结合,如何从海量的RFID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和决策,这一点让我看到了RFID技术巨大的拓展空间。此外,书中还对RFID技术在智慧城市、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大胆的设想,这些内容既激发了我的想象力,也让我对RFID的未来充满期待。阅读这部分内容,仿佛是提前窥见了科技发展的新蓝图,令人激动不已。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RFID技术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更加丰富和复杂。作者在讲解RFID协议时,对各种标准和协议的细节描述非常到位,让我对不同RFID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特别关注了关于RFID系统中数据传输效率的讨论,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协议和算法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此外,书中还提及了RFID技术在能源消耗方面的考量,特别是对于有源标签的电池续航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低功耗设计来延长其使用寿命。这一点对于一些长期部署的RFID系统来说,尤为重要。我从书中了解到,RFID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硬件的进步,更是软件、协议、算法等多方面协同优化的结果。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RFID技术全面性的窗户,让我对其有了更深刻、更专业的认识,也为我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并存。它不仅对RFID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电磁波的传播、调制解调,到编码解码,每一个细节都力求清晰。同时,它又广泛地覆盖了RFID技术的各个应用领域,从工业制造、物流仓储,到零售、医疗、交通,甚至是文化遗产保护,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在介绍每个应用场景时,都能够结合具体的行业特点,分析RFID在该场景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带来的改变和效益。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RFID系统设计的考量因素,比如如何根据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RFID技术(如低频、高频、超高频)、如何进行天线布局、如何处理多标签识别时的碰撞问题等。这种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应用指导性的内容,使得这本书无论是对技术研发人员,还是对行业应用决策者,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论述RFID技术时,非常注重技术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概念的讲解,而是深入到RFID系统的构建和部署过程中。例如,在讲述RFID阅读器的选型时,书本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阅读器的技术参数、接口方式、通信协议,以及在不同应用环境下如何进行合理的选择。在RFID标签的粘贴和布局方面,作者也给出了不少实用的建议,例如如何避免标签的相互干扰,如何确保读取的稳定性等。此外,书中还提及了RFID系统的集成和二次开发,如何将RFID数据接入到现有的管理系统中,以及如何利用API接口实现与其他系统的互联互通。这些内容对于真正想要将RFID技术落地到实际业务中的读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让我明白,一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仅在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更在于如何将其与实际业务流程有效地结合起来。
评分作为一名对技术应用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介绍RFID应用案例时,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出某个行业使用了RFID,而是深入剖析了RFID在具体业务流程中的作用和价值。比如,在资产管理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RFID标签来跟踪设备的位置、使用状态、维护记录等,并构建一个集中的管理平台,大大减少了人工盘点和信息录入的错误。在医疗领域,书本详细阐述了RFID在药品溯源、患者身份识别、医疗器械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这对于提升医疗安全和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还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RFID在防伪追溯方面的应用,例如如何在高端商品上应用RFID标签,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这种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RFID技术的落地价值,也为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领域应用这项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评分当我翻阅到有关RFID安全性的章节时,才意识到这个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风险。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坦诚地分析了RFID数据泄露、身份伪造、拒绝服务攻击等安全隐患,并提出了多种防护策略。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加密技术在RFID系统中的应用印象深刻,比如如何通过对标签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敏感信息被非法读取。书中还探讨了隐私保护的问题,例如如何在不侵犯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最大化RFID技术的价值。对于RFID系统中可能存在的“电子眼”效应,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规范来缓解,作者给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这部分内容让我感到非常踏实,因为任何一项技术,只有在能够保障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歌颂RFID的优点,而是对其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审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也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更成熟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将RFID技术与现实世界的各种应用场景紧密地联系起来。我特别深入地阅读了关于物流仓储管理部分的章节,里面详述了RFID如何通过自动化识别货物,实现库存的实时更新,极大地提高了盘点效率和准确性。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比如如何在一个大型仓库中部署RFID系统,从标签的粘贴位置、阅读器的安装密度,到数据上传的后台系统设计,都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考量因素。这让我深刻地理解了RFID在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同样,在零售业的应用部分,书本细致地描绘了RFID如何在商品防盗、快速结账、精准营销等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关于“无人商店”的构想,RFID技术是如何成为其核心支撑的,读来令人兴奋。此外,在动物溯源、资产管理、甚至是公共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也都有着精彩的阐述,让我惊叹于RFID技术的多样性和强大生命力。这本书让我看到,RFID并非高高在上的技术概念,而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且还在不断地改变着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质量相当高,这一点对于理解复杂的技术概念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文字描述虽然精确,但如果能够辅以直观的图示,效果会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解RFID的电磁场耦合原理时,书中的示意图清晰地展示了阅读器天线与标签天线之间的能量传输和信号交互过程,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很快理解其中的物理机制。在介绍不同类型的RFID天线时,书中提供的各种天线形状和结构图,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简述,也极大地帮助了我建立起直观的认识。即使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比如RFID的通信协议流程,通过流程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变得一目了然。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关键技术点上,选择用图表来辅助说明,这使得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兼顾了易读性。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视觉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辅助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