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年(續篇)

北京十年(續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北京
  • 曆史
  • 文化
  • 紀實文學
  • 社會變遷
  • 城市發展
  • 迴憶錄
  • 民俗
  • 當代中國
  • 北京故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九八二年中,活躍於香港報界與文學界的老報人羅孚突然被召往北京,並被判刑。但一判刑就立刻假釋,被羈留在北京長達十年之久。直至一九九三年纔返迴香港。十年間,他遊走於社會,與北京的文史、藝術界諸多友人重敘契闊,詩酒唱和。這本書就是他對所見所聞的記錄,內容豐富多彩,文筆彆具一格。作者自謂「舊聞新抄,不妨當野史讀,野史可能比正史更為真實,另有趣味。」它真實地記錄這十年間京都文壇及社會的軼事與眾生相,而這一段時期是中國的風雲時代。作者親曆瞭這一個跌宕起伏的大變局,其文其事堪稱一份不可多得的文人筆記。

  本書是《北京十年》的續篇,集中收錄瞭他對潘漢年、周作人等中國現代史上著名傳奇人物的評述,披露瞭許多鮮為人知資料。

作者簡介

羅孚

  原名羅承勛。香港著名報人、作傢。一九二一年齣生於廣西桂林。一九四一年在桂林加入《大公報》,先後在桂林、重慶的《大公報》工作。一九四八年南來香港《大公報》工作。曾任香港《新晚報》總編輯,主編過《大公報》、《文匯報》的文藝副刊。以絲韋、辛文芷、文絲、柳蘇等為筆名。著有《南鬥文星高──香港作傢剪影》、《燕山詩話》、《西窗小品》等,編有《聶紺弩詩全編》、《香港的人和事》等。

《古都尋蹤:民國風雲下的京城變遷》 作者: 王建國 齣版社: 華夏文史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3年11月 --- 內容簡介 《古都尋蹤:民國風雲下的京城變遷》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二十世紀初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北平(今北京)社會、文化、政治和日常生活麵貌的非虛構曆史著作。本書旨在通過翔實的史料、細膩的田野調查和對珍貴曆史檔案的梳理,重建那個風雲激蕩、傳統與現代激烈碰撞的時代圖景。它不著眼於宏大的國傢敘事,而是將鏡頭對準這座古老帝都的肌理,探究生活在其間的各色人等,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尋找立足之地與精神寄托。 本書的敘事核心圍繞以下幾個相互交織的主題展開: 第一部分:城垣與街巷的呼吸——空間重塑與城市記憶 本部分詳盡考察瞭清末民初,北平在城市空間上的劇烈變化。作者深入分析瞭“拆城牆”運動背後的復雜動因,探討瞭新式馬路、電車網絡的引入對傳統裏坊製度的衝擊。我們看到,曾經森嚴的皇城與內城,如何被撕開口子,引入現代化的氣息,但也隨之帶來瞭對曆史風貌的破壞與重構的陣痛。 書中細緻描摹瞭城內外的界限模糊過程。例如,對西長安街、東單、西單等新興商業區的崛起進行瞭剖析,這些區域如何成為新財富、新思想匯聚的場所。同時,本書也記錄瞭老城內鬍同深處的日常生活,包括四閤院的居住形態變化、傳統手工業作坊的堅守與衰落,以及在空間變遷中,平民階層如何努力維係著他們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知識分子的彷徨與理想的構建——新舊交替間的思想交鋒 民國時期的北平,無疑是中國思想文化最活躍的中心之一。本書將大量篇幅投入到對以北大、清華、輔仁為代錶的高等學府及其周邊知識群體的觀察。作者不僅梳理瞭新文化運動在北平的傳播路徑,更側重於展現“五四”前後,中國知識分子在“為誰立言”“如何救國”這一核心問題上的深刻分裂與融閤。 書中深入探討瞭不同思潮在京城的實踐。從白話文的推廣到科學精神的倡導,從對傳統儒傢倫理的反思到對西方民主、科學、自由的盲目熱忱,再到馬剋思主義在青年學生中的悄然擴散,本書力求展現思想光譜的復雜性。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幾位重要學者的私人信件和日記進行瞭細緻解讀,揭示瞭他們在公開宣講的理想背後,所經曆的個人掙紮與學術睏境。他們既是新思想的播種者,也是舊文化最後的守護者,這種矛盾性構成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的深刻底色。 第三部分:市井百態與生活藝術的堅守——煙火氣中的韌性 如果說精英階層是風暴的中心,那麼市井百姓則是風暴中堅韌的根須。《古都尋蹤》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生活史”。作者走訪瞭大量的曆史遺跡和口述資料,力求還原“吃、穿、住、用”的細節。 書中描繪瞭北平豐富多彩的商業生態:琉璃廠的書畫古玩市場如何保持其獨特的文人氣韻;隆福寺的廟會如何成為市民階層重要的娛樂和交易場所;天橋的民間麯藝與雜耍如何承載著底層民眾的喜怒哀樂。 在飲食文化方麵,本書詳盡記錄瞭北平的季節性飲食習俗,從早春的“驢打滾”到隆鼕的“涮羊肉”,再到各傢府邸宴席的規製,展現瞭飲食中蘊含的階級差異與文化傳承。同時,本書也關注瞭社會邊緣群體,如人力車夫、洗衣婦、小販等,他們在動蕩時代中如何通過自己的手藝和勤勞,艱難地維持著京城的運轉。 第四部分:權力更迭與地方影響——軍閥混戰與租界角力 民國北平是權力博弈的前沿陣地。本書不迴避政治的殘酷性,而是著重分析瞭不同軍閥(如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對這座古都的實際治理方式。這包括財政稅收的汲取、軍隊的駐紮對民生的影響,以及官僚體係的腐敗與低效。 此外,本書對北京的“洋人區”和租界問題進行瞭深入研究。在東交民巷和西什庫的外交使館區,西方列強的勢力如何通過法律和經濟手段滲透進城市的管理和生活。書中對比瞭中國政府在主權和地方治理上的軟弱,以及這種外部乾預如何影響瞭北平市民對國傢主權的認知。 第五部分:傳統藝術的沉寂與新生——梨園春鞦與民間信仰 京劇藝術在民國時期經曆瞭重要的轉型期。本書記錄瞭“四大名旦”等藝術大師的崛起,他們如何在接受新式舞颱管理和觀眾結構的同時,對傳統戲麯進行革新,使其得以在新的媒介(如留聲機、電影)和新的審美趣味中延續生命力。 同時,本書也探討瞭宗教和民間信仰的境遇。在反傳統思潮的高漲期,寺廟和道觀的命運如何沉浮?學者們如何看待和記錄這些非主流的信仰活動?本書通過對廠公廟、白雲觀等地的祭祀活動考察,呈現瞭普通民眾在麵對時代劇變時,對超自然力量和傳統庇佑的依戀,這是城市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核心價值: 《古都尋蹤》緻力於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去宏大敘事化的民國北京曆史切片。它拒絕將那個時代簡單地標簽化為“落後”或“進步”,而是細膩地展現瞭在西風東漸的衝擊下,這座古都所展現齣的復雜性、韌性與悲劇性。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挖掘和對個體命運的關懷,本書幫助讀者理解曆史的深度和厚度,探尋傳統文明如何在現代化的熔爐中被重新塑造。它不僅是曆史學傢的案頭之作,更是所有熱愛老北京、關注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遷的讀者不可多得的佳作。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7
五次文代會前後---9
嚮瀋從文遺像跪拜---12
潘漢年冤案---14
潘漢年介紹楊度入黨---18
潘董的幾十萬元---22
三個故事和二老---32
鄧文儀和張學良---36
潘夫婦死在□水---38
顧順章和潘漢年---41
董慧口中的江青---44
掩護特務和轟炸---48
七個月五次會談---50
潘漢年.惲逸群.袁殊---53
奉命做漢奸的袁殊---66
補寫幾筆潘漢年---78
住進瞭宋子文公館---80
鬍越明找董慧小姐---83
玩弄日特於股掌---86
潘漢年會見汪精衛---91
許玉文說瞭公道話---97
毛澤東召見瞭潘漢年---99
中共中央考慮遷南洋---105
楊帆、潘漢年被捕---113
十天的奇異沉默---115
審審拖拖六七年---121
董慧不離婚不迴港---123
董慧在秦城受稱贊---126
夫婦重逢團河安傢---130
又進秦城又受審---133
廖承誌質疑陳雲平反---135
死後改名蕭淑安---143
周恩來和伍豪啓事---146
周作人落水之謎---149
許寶騤一切主動---152
王定南有所否認---156
給毛澤東和周揚都寫瞭信---163
周作人給周恩來寫瞭長信---166
窮得要收談話費---170
也嚮康生寫信求助---173
苦雨齋訪周作人---177
新晚報登迴想錄---179
書停印連載腰斬---182
五十年一大心願---185
寫信嚮章士釗求助---189
紅衛兵抄傢批鬥---192
死在廚房泥地上---195
迴想錄曾有抽換---198
八十自壽的趣語---202
魯迅對知堂的理解---206
周作人為魯迅感動---212
夢中情人乾榮子---218
信子的吵鬧和死亡---221
少年毛澤東曾訪周作人---224
知堂終於說魯迅偉大---231
兩兄弟互為參商---238
東有啓明西有長庚---240
幾十年後知堂纔開口---243
魯迅高度贊周作人---246
青史他年又如何?---249
袁殊寫周作人---252
不如歸去去北京---260
給周恩來寫長信---263
毛澤東拍案而起---266
泳衣見客錶示冷漠態度---270
罵赫魯曉夫是托洛斯基---273
周恩來批評赫魯曉夫---276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五) 《北京十年(續篇)》是一本讓人在閱讀中不斷迴味的書。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不會刻意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更注重於對細節的描摹和對情感的挖掘。每一章節,都像是一張精心拍攝的照片,定格瞭北京某個角落,或者某個瞬間,然後通過作者的解讀,讓這些畫麵活瞭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城市“肌理”的捕捉,那些老建築的變遷,那些街頭巷尾的新變化,那些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情感互動,都通過作者細膩的筆觸得以展現。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北京的理解又加深瞭一層,不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認知,而是開始能夠感受到這座城市背後更深層次的脈絡。這本書沒有給我帶來某種驚心動魄的體驗,但它卻像一股細流,緩緩地滋潤著我的心靈,讓我對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這座城市裏的人們,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悟。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且每次閱讀都會有新收獲的書。

评分

(四) 這本書簡直就是北京十年變遷的“生活實錄”!讀《北京十年(續篇)》的時候,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生活的影子,也看到瞭許多我認識的人的經曆。作者的文字樸實無華,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他沒有去歌頌什麼,也沒有去批判什麼,隻是靜靜地講述著,講述著這座城市裏發生的故事,講述著那些普通人在這座城市裏的人生片段。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人群的刻畫,有的是在這個城市裏辛勤打拼的追夢人,有的是堅守傳統的老北京人,有的是剛剛來到北京的新移民。他們各自有著自己的故事,各自有著自己的煩惱和快樂,而所有這些,都匯聚成瞭這座城市十年來的生動注腳。這本書讓我覺得,每一個在北京生活過的人,都能在這本書裏找到共鳴。它就像一個放大鏡,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在這十年裏,我們共同經曆的那些點點滴滴,那些不為人知的付齣,那些悄悄綻放的希望。

评分

(三) 《北京十年(續篇)》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這座城市,以其特有的方式,在過去十年裏不斷地生長、演變,而作者,就像一個敏銳的觀察者,捕捉到瞭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脈搏。他筆下的北京,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名詞,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有著自己的呼吸和律動。書中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探討,雖然沒有直白地說教,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思考,卻足以引人深思。我尤其被打動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種變遷描繪成一個簡單的“進步”或“退步”的二元對立,而是展現齣其中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每一個看似微小的變化,都可能牽動著無數人的生活。讀這本書,就好像在與一位老朋友聊天,他娓娓道來,讓你逐漸理解這座城市,也理解在這座城市中流淌的時間。它讓我重新思考“傢”的定義,以及我們與城市之間那種難以割捨的羈絆。

评分

(二) 作為一名在北京生活多年的老市民,讀《北京十年(續篇)》時,總有一種“啊,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感。作者對於這座城市肌理的把握,可謂入木三分。他沒有迴避那些光鮮亮麗的成就,但更關注的是在這些光鮮背後,那些普通人的生活軌跡發生瞭怎樣的改變。比如,書中對老社區改造的描寫,既有對便利性提升的肯定,也含蓄地錶達瞭對那些消失的老味道、老鄰裏的眷戀。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上的“留白”,他不會把所有東西都解釋得清清楚楚,而是留下一些空間,讓讀者自己去聯想,去補充。這種做法,反而讓這本書更加耐人尋味。讀完之後,我會在腦海裏勾勒齣更多具體的畫麵,那些我曾經路過、熟悉,卻未曾深思的地方,仿佛都被作者賦予瞭新的生命。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經曆的每一個“十年”,都是構成一座城市獨特曆史的一部分,而《北京十年(續篇)》正是將這些零散的片段,巧妙地編織成瞭一幅生動而富有溫度的時代畫捲。

评分

(一) 初次翻開《北京十年(續篇)》,就被那股濃鬱的生活氣息撲麵而來,仿佛我不是坐在書桌前,而是置身於北京那熟悉又陌生的街頭巷尾。作者的文字,不像某些宏大敘事般冷峻,而是帶著一種溫情的視角,勾勒齣這座城市在十年間悄然發生的變化。那些曾經熟悉的場景,老舊的鬍同,熱鬧的市井,在作者筆下重新煥發生機,又在時代的洪流中展現齣新的麵貌。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摹,那些普通人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堅守,如何在快速變遷中尋找自己的位置,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迷茫與堅持,都讓我感同身受。這本書沒有刻意去渲染戲劇性的衝突,而是通過日常生活的細節,一點一滴地滲透齣這座城市的靈魂。我仿佛能聽到鬍同裏孩子的嬉鬧聲,聞到街邊小吃攤飄齣的香氣,更能感受到那些平凡麵孔背後,對生活的熱愛與不屈。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張北京十年變遷的時光地圖,讓我重新審視這座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也讓我更加理解那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