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则(五版)

刑法总则(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刑法
  • 刑法总则
  • 法学
  • 法律
  • 教材
  • 五版
  • 理论
  • 规范
  • 犯罪
  • 刑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蒐集近年国家考试及警大甄试之测验试题,选择题採刑法之编章排列,依序加以分门别类,再综合整理之。申论题按年度方式汇整排列。

  对相关试题之疑义,编者就其题目争点,命题出处及有关之各种资料详加阐释说明,增强了解题意,贯通刑法理解之效益。尤其是附录之试题解析,更是以该题为核心,逐一论述相关名词定义,法理内容,并广泛蒐集判例解释,且视题目类型提供选择题之应试窍门,值得再三研读之。

  本书另蒐集警察大学二技班及司法官律师的多重选择题,其试题具有较为高阶的深度与难度,正是自我检验刑法体系与增益刑法广度的一种锤鍊。
刑法学原理:中国刑法的基础与前沿 本书简介 《刑法学原理:中国刑法的基础与前沿》是一部旨在系统、深入阐释中国刑法基本原理,并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和法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教科书与学术专著。本书以严谨的法理分析和翔实的案例论证为基础,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清晰、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中国刑法知识体系。本书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对刑法学的经典命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也紧跟刑法前沿热点,引导读者思考未来刑法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刑法基础理论的重构与深化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对构成刑法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与阐发。 第一章 刑法的概念、性质与任务 本章首先界定了刑法的基本概念,探讨了其在国家法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和功能。我们不仅考察了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及其在现代法治国家中的必要性,还深入分析了刑法所承担的最后保护手段(Ultima Ratio)的本质要求。重点讨论了刑法与行政法、民法在规范、制裁上的区别与联系,明确了刑法保护的法益(Rechtsgut)的范围与限度。本章强调,刑法的核心任务在于保障人权与维护社会秩序的平衡,而非单纯的惩罚意志的体现。 第二章 犯罪的构成与体系 犯罪构成理论是中国刑法学的核心议题。本章围绕犯罪构成的“三阶层理论”展开详尽论述,并将其置于中国刑法规范结构中进行考察。 构成要件的界定: 详细分析了犯罪构成要件的客观方面(行为、结果、因果关系、客观归责)与主观方面(故意、过失的类型、认识错误理论)。尤其对风险控制理论在客观归责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辨析,区分了刑法意义上的行为与一般社会行为的边界。 违法性: 深入剖析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阻却违法事由的成立要件、限度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争议。本章对防卫过当的认定标准进行了细致的结构化分析。 有责性: 阐述了责任的本质(应非难性),探讨了责任能力、动机在责任判断中的地位,并对比了不同学派对责任基础的理论构建。 第三章 未遂、中止与实行终了 本章针对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认定标准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于着手实行行为的判断,结合大量司法判例,确立了以“开始侵害法益”为核心的判断标准。对于犯罪中止,详细区分了自动中止与意志障碍中止,并探讨了中止行为对刑罚裁量的实质影响。 第四章 共同犯罪理论 共同犯罪理论涉及多人参与同一犯罪的认定与责任划分。本章系统阐述了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重点研究了共同故意的形态(概括的故意、间接故意下的共同犯罪)。对于教唆犯、帮助犯的区分,采用了功能主义的视角,明确了正犯与共犯的界限,并探讨了特殊职务犯罪中共同犯罪的特殊处理方式。 第二部分:刑罚论的当代审视 本部分聚焦于刑罚的理念、种类及其具体裁量问题,体现了刑罚的人道性与有效性的统一追求。 第五章 刑罚的目的与机能 本章围绕刑罚目的展开学理上的争鸣。详细分析了绝对刑罚论(报应论)与相对刑罚论(预防论)的内在逻辑与现代修正。本书主张采纳一种以应报为基础、以预防为目标的折衷理论,强调刑罚的适度和均衡性。 第六章 刑罚的种类与执行 本章系统介绍了主刑(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和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对死刑的存废争议进行了全面的法理梳理,并对我国死刑的适用限制和量刑原则提出了审慎的见解。此外,对刑罚的替代执行制度(如假释、暂缓执行)的法定要件和司法适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第七章 量刑制度与裁量原则 量刑是刑法实践的价值落点。本章详细阐述了中国刑法中关于量刑的基本原则,包括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内涵,并系统梳理了所有法定的加重、减轻处罚情节(如自首、立功、累犯等)的成立要件和法律效果。本章特别关注了量刑指南的制定与应用,旨在提升量刑的科学性、统一性与个案公正。 第三部分:特殊犯罪的体系化分析 本部分将基础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犯罪类型,侧重于对近年来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出现的新挑战的应对。 第八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 重点分析了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细节,尤其关注情节犯的认定。在非法拘禁、非法侵犯通信自由等犯罪中,强调对法益侵害程度的精确定位。对生命法益的保护,结合安乐死、植物人状态等前沿伦理问题进行了法学上的探讨。 第九章 侵犯财产犯罪的演进 本章系统梳理了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的区分标准。鉴于电子信息时代的新型犯罪,本章对新型诈骗犯罪(如电信诈骗、网络金融诈骗)的认定进行了专门的解析,强调了对“财产性利益”的刑法保护范围。对于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的界限,进行了深入的辨析。 第十章 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特殊性 本章着重分析了爆炸罪、放火罪等传统犯罪的构成要件,并针对交通肇事罪的故意与过失的认定,以及高空抛物入刑等最新立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阐释,突出公共安全风险的类型化控制。 第十一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群 本章涵盖了对金融秩序、税收秩序、文化市场秩序的犯罪侵犯。特别关注了洗钱罪的复杂主观要件和客观行为认定,以及在涉众型经济犯罪中,如何界定主犯与从犯的责任。 第四部分:刑法前沿与未来展望 第十二章 犯罪的司法控制与刑事政策 本章从宏观角度审视刑法的适用。探讨了刑事政策对立法和司法的引导作用,分析了轻罪治理、非监禁刑适用范围的拓展等现代刑事政策的趋势。本章还引入了恢复性司法的理念,讨论其在中国语境下的实践可能性。 第十三章 刑法分则的解释论与体系融合 本章不再聚焦于某一类犯罪,而是探讨如何运用刑法总则原理对分则条文进行体系化解释。重点研究了刑法规范的层级结构,以及在解释过程中如何处理法益冲突和规范漏洞的问题,旨在培养读者运用整体思维解决复杂疑难案件的能力。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取材于中国现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最新的司法解释和立法动态。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不仅是法学专业学生深入学习的理想教材,也是从事法律实务工作者提升专业素养、把握最新法学思潮的必备参考。本书坚持问题导向,大量引入具有争议性的典型案例,旨在激发读者独立思考,推动中国刑法学向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培仁

  现职

  内政部警政署警监督察兼法制室副主任

  学历
  中央警察大学正科毕业
  中央警察大学刑事干部班结业
  警政署犯罪侦查与现场重建研习班结业
  美国司法部缉毒局犯罪侦查研习班结业
  警政署法规讲习班结业
  国防部外语学校结业
  政治大学法律班结业
  中央警察大学警政研究所毕业

  经历
  考试院国家考试法务类高等检定考试及格
  法务部刑法研究修正小组委员
  警察分局查勤巡官、裁决巡官、派出所所长
  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司法科科员、侦查科组长
  中央警察大学、台湾警察专科学校兼任讲师
  台湾警察专科学校刑事警察科刑事法警正教官
  台湾警察专科学校科主任、法规、课程等委员
  考试院国家考试机要工作及阅卷委员
  海岸巡防机关人员司法警察专长训练班讲座
  国家文官培训所警佐人员晋升警正班讲座
  警政署警光杂志社总编辑
  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司法科科长
  警政署法制室科长、代理主任
  台湾警察专科学校警监教官
  警政署警监督察

图书目录

作者的话
考情分析

Chapter1 法 例/1
单选第一回/1
单选第二回/15
单选第三回/24
单选第四回/31
单选第五回/37
多重选择题/45
实用判解集/49

Chapter 2 刑事责任/53
单选第一回/53
单选第二回/63
单选第三回/72
单选第四回/85
单选第五回/91
单选第六回/97
单选第七回/105
单选第八回/111 
单选第九回/119
单选第十回/126 
多重选择题/132
实用判解集/143

Chapter 3 未遂犯/149
单选第一回/149
单选第二回/161
单选第三回/170
多重选择题/179
实用判解集/182

Chapter 4 正犯与共犯/185
单选第一回/185
单选第二回/197
单选第三回/206
单选第四回/215
多重选择题/221
实用判解集/226

Chapter 5 刑/231
单选第一回/231
单选第二回/237
单选第三回/243
多重选择题/245
实用判解集/247

Chapter 5-1 没 收/249
单选第一回/249
多重选择题/254
实用判解集/255

Chapter 5-2 易 刑/257
单选第一回/257
多重选择题/263
实用判解集/264

Chapter 6 累 犯/265
单选第一回/265
多重选择题/271
实用判解集/272

Chapter 7 数罪併罚/275
单选第一回/275
单选第二回/285
单选第三回/294
多重选择题/297
实用判解集/300

Chapter 8 刑之酌科及加减/303
单选第一回/303
单选第二回/313
多重选择题/314
实用判解集/317

Chapter 9 缓 刑/321
单选第一回/321
多重选择题/327
实用判解集/329

Chapter 10 假 释/331
单选第一回/331
多重选择题/338
实用判解集/340

Chapter 11 时 效/341
单选第一回/341
多重选择题/345
实用判解集/347

Chapter 12 保安处分/349
单选第一回/349
单选第二回/355
多重选择题/358
实用判解集/361

附录一 107年刑法试题/363
107年台湾警专甄选保送中央警大刑法试题/363
107年中央警察大学二技入学考试刑法试题/369
107年中央警大二技考试特种刑事法令试题/381
107年中央警察大学警佐班第38期刑法试题/390
107年一般警察人员四等行政特考刑法概要试题/403
107年国际经济贸易三等特考基础刑法试题/408
107年司法官特考律师高考第一试刑法试题/411

附录二 103年至107年国家考试刑法申论试题/419
103年国家考试刑法申论试题/419
104年国家考试刑法申论试题/432
105年国家考试刑法申论试题/452
106年国家考试刑法申论试题/469
107年国家考试刑法申论试题/488

图书序言



  刑法是明定「犯罪构成要件」与「刑罚效果内容」,且具有强制力的社会生活规范。现行体例之编订系继受欧陆刑法之立法例,区分为总则与分则。

  刑法总则在论述犯罪成立之重要理论与基础要素的一般性规定,传统上又可细分为法例、犯罪论、刑罚论及保安处分等四个领域,兹略述其意旨如下:

  一、法例部分,在探讨罪刑法定原则、刑法在人事时地之效力、刑法之用语及刑法总则适用之范围。

  二、犯罪论部分,系刑法总则之核心关键,规定犯罪构成要件之故意过失与错误、行为之涵义与因果关系、加重结果犯、责任能力之类型、阻却违法之事由、未遂犯之分类与效力、正犯与共犯之定义与效力、罪数之论计与竞合之裁判。

  三、刑罚论部分,则在规定刑罚之种类与适用、刑罚之加减与免除、刑罚之易科与折抵、刑罚之执行与消灭、缓刑、假释与时效。一百零五年七月起,将没收及易刑之规定独立成章,使刑罚体系更为完备,而没收之效力兼及行为人以外之之不法利得。

  四、保安处分部分,系基于达成刑事政策之罪责报应与危险预防之目的,在刑罚之外另定具有刑法效果的一种制裁方式,演绎出现行双轨制之体例,成为刑罚之补充制度。其主要探讨者,为各种保安处分之意义、种类及其宣告等相关规定。

  至于刑法分则部分,在通说上亦称为刑法各论,又可区分为侵害国家、社会及个人法益之三种犯罪的各种态样、刑罚范围及追诉条件。其讲授之重点则应侧重在诠释法条要件,阐述体系内容,援引学说精髓与提供实务判解。

  在刑法分则之学习过程中,必然亦会遭遇诸多困顿与疑惑,尤其是学习者欠缺社会真实生活之经验,亦无司法实务运作之历练,无从确知抽象法条所得涵摄的事项与范围,极须借助个案实例加以讲解分析,才能使学习者从中领悟法条文字之真谛。

  多年来在大专院校教授刑法课程,发觉新鲜人初学之际,对于抽象文言且空泛缥渺的条文内容,虽经三读,亦不知其真意所指为何,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于各种高深枯燥又艰涩紊乱的各家理论,更是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就像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往往在学期中途就充满挫折与失望,对于刑法之踪迹,虽有心追寻并跟进,但因步调偏离错乱,身陷五里雾之中而无法跟上,前程一片茫然。法海无涯,何去何从,只能抱着随波逐流,寄望期末即可解脱,毕业就是抵岸。阿弥陀佛,阿们,众神保庇,天佑台湾。

  基于前揭种种,为使刑法学习者经由选择题的演练,检测学习的效果与了解实例的题型,促使编者蒐集国家考试与警大入学之刑法选择题,予以综合分析,归纳排列,疑题阐释,补充论述,汇整成册,以利研习,达成顺利应试金榜题名之目标。使在校养成中的莘莘学子,日后出任司法警察之际,应能有效达成维护治安的使命。

  切记,不经一番寒彻雪,焉得梅花扑鼻香。今日在人后肯默默耕耘者,他日才能于台前欢庆丰收。编者愿与各位共勉之。

林培仁敬上
2018.10.23.霜降之时
岁次戊戌肖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刑法总则(五版)》的书,我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种久违的踏实感油然而生。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刑法,那还是在大学二年级的课堂上,沈教授那充满磁性的嗓音,将一个个枯燥的法条讲得活灵活现,仿佛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关于正义与秩序的宏大画卷。然而,课本上的知识点总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即使老师再三强调,我也总觉得抓不住主线,对许多概念的理解总是隔靴搔痒。特别是关于“因果关系”的讨论,当时听得我云里雾里,总觉得现实生活中的“原因”和“结果”之间,远比书本上描述的要复杂得多。我常常在想,那些在复杂案件中,律师们是如何抽丝剥茧,找出真正构成犯罪的那个“关键点”的。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我期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领我穿越刑法总则的迷宫,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和精神,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充满争议的案例时,能够有更深入的洞察力,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主动地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故意”和“过失”的区分,以及不同犯罪形态下的责任认定。在台湾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关于民事纠纷演变成刑事案件的情况,例如土地纠纷、邻里摩擦等等,这些事件往往涉及到复杂的因果关系和当事人的主观意图,如何准确地划分责任,对于维护社会和谐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更系统、更精炼的解释,帮助我理清这些复杂的关系,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刑法知识,做出更符合法理精神的判断。

评分

坦白说,我对刑法总则一直抱有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态度。敬畏于它的力量,它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自由,甚至生命;好奇于它的逻辑,它又是如何通过严谨的规则来维护社会秩序的。这本《刑法总则(五版)》的问世,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学习和探索的绝佳机会。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故意”、“过失”和“不作为犯”进行更深入的阐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在台湾,我们社会生活中,许多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往往取决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例如,在一些交通事故案件中,如何区分是“故意”造成伤害,还是“过失”导致事故,对责任的认定有着天壤之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判断标准,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区分。同时,对于“不作为犯”,即因为不作为而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我也希望能有更全面的解读。比如,在一些涉及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权益的侵害案件中,如果监护人因为“不作为”而导致被监护人受到伤害,这在法律上是如何认定的?我期望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清晰的思路,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重要的概念。

评分

作为一名法律爱好者,我始终坚信,理解法律的精髓,在于理解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目标。这本《刑法总则(五版)》的出版,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探索刑法世界的重要契机。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等违法性阻却事由进行更详尽的阐述,并结合大量案例进行分析。我曾遇到过一些关于自我防卫的案例,对于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以及其限度在哪里,总是存在一些争议。在台湾,我们社会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身安全问题,如何界定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对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把握的。同时,对于“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我也希望能有更深入的解读。期待可能性,是判断行为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重要标准。在一些涉及特殊情况下的犯罪行为,比如受到胁迫或在极端环境下所实施的行为,如何判断行为人是否有“期待可能性”,直接关系到司法的公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清晰的指导,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从而在面对类似情况时,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构建刑法总则知识体系的优秀著作,而这本《刑法总则(五版)》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碎片化的法学文章和案例分析,但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知识点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联系。我常常在想,当我在阅读具体的刑法分则条文时,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法益侵害”或“归责”,它们究竟是如何具体化的?这本书的出版,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法益”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例如个人法益、社会法益、国家法益等,并且能够举例说明不同犯罪侵犯的是哪种法益。在台湾,我们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从食品安全到网络诈骗,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财产以及社会的整体秩序。理解法益的内涵,对于我们认识犯罪的本质,以及刑法的价值至关重要。此外,我希望书中能够对“责任能力”进行更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在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和精神障碍者犯罪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其责任能力,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我期望本书能够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

评分

在我心中,刑法总则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条文的汇编,更是一种关于正义、秩序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我总觉得,理解刑法,就是要去理解人性的复杂,理解社会是如何通过法律来约束和规范人性的。这本《刑法总则(五版)》的出现,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探索这个领域。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犯罪的构成”和“未遂犯”、“中止犯”进行更细致的阐述。我曾经在阅读一些案例时,对“预备犯”和“未遂犯”之间的界限感到模糊,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一个行为就构成犯罪的预备,什么时候又进入了未遂的阶段。这本书的系统性,让我相信它能够为我提供清晰的解答。在台湾,我们社会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犯罪现象,从一些小型的盗窃到严重的暴力犯罪,如何准确地界定犯罪的阶段,对于量刑至关重要。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判决中是如何应用的。此外,我希望书中能够对“责任能力”进行更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在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和精神障碍者犯罪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其责任能力,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我期望本书能够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

评分

这本《刑法总则(五版)》,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台湾刑法学界前沿思想的对话。我一直以来对刑法理论的发展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反映时代变迁和现实需求的最新观点。我记得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关于“刑罚的预防机能”和“罪刑法定原则”的讨论,总是能够引发激烈的辩论。有人认为,刑罚的重点应该在于对潜在犯罪人的威慑,通过严厉的惩罚来阻止犯罪的发生;也有人强调,刑罚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社会成员的理性选择,而非单纯的惩罚。这本书的第五版,想必汇集了近年来刑法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司法实践的最新动态。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对“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及这些理论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在台湾,我们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比如经济犯罪、环境犯罪等,这些犯罪行为的定性往往需要更精细的理论支撑。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最新的刑法学理论是如何指导我们应对这些复杂挑战的,以及最新的判例又是如何印证和发展这些理论的。我对书中关于“违法性”和“责任”的区分也充满期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尤其是在一些涉及精神疾病患者的犯罪案件中,责任能力的认定更是重中之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清晰的思路,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区分这两者,从而对相关的案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这本《刑法总则(五版)》在我手中,仿佛是一把开启刑法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一直对法律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刑法,它似乎蕴含着社会秩序与人性边界的深刻奥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因果关系”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更为精细的解析。我曾经在阅读一些案例时,对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感到困惑,如何才能准确地判断一个行为是构成犯罪的“原因”,而不是仅仅是一个巧合?在台湾,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复杂情况,比如一些看似微小的过失行为,却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何准确地判断因果关系,对于认定犯罪的发生以及责任的划分至关重要。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掌握分析因果关系的“逻辑链条”,不再被复杂的案情所迷惑。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对“犯罪的客体”进行深入的阐述。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理解犯罪客体,有助于我们认识刑法保护的范围和价值。在台湾,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比如盗窃、诈骗、侵犯个人隐私等,这些行为侵犯的都是不同的犯罪客体。我希望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清晰的指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犯罪行为的本质。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刑法总则知识的优秀读物,而这本《刑法总则(五版)》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零散的法学文章和案例分析,但总觉得缺乏一个整体的框架,知识点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联系。我常常在想,当我在阅读具体的刑法分则条文时,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法益侵害”或“归责”,它们究竟是如何具体化的?这本书的出版,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法益”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例如个人法益、社会法益、国家法益等,并且能够举例说明不同犯罪侵犯的是哪种法益。在台湾,我们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从食品安全到网络诈骗,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财产以及社会的整体秩序。理解法益的内涵,对于我们认识犯罪的本质,以及刑法的价值至关重要。此外,我希望书中能够对“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深入的解读,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期待可能性,是判断行为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重要标准。在一些涉及特殊情况下的犯罪行为,比如受到胁迫或在极端环境下所实施的行为,如何判断行为人是否有“期待可能性”,直接关系到司法的公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指导,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从而在面对类似情况时,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评分

我一直认为,法律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特别是刑法总则,它要求我们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够从抽象的概念中抽丝剥茧,找到案件的本质。这本《刑法总则(五版)》的出现,对我而言,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训练平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犯罪的构成要件”进行更细致的分析,特别是“主观要件”的阐释。我曾经在阅读一些案例时,对“间接故意”和“未必故意”的区分感到困惑,不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准确地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这本书的系统性,让我相信它能够为我提供清晰的解答。在台湾,我们社会也常常面临着一些行为定性上的争议,例如,一些公司高管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属于“故意”的欺诈行为,或者仅仅是“过失”的判断失误,这都需要对主观意图进行深入的分析。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掌握分析行为人主观意图的“法宝”,从而在面对类似问题时,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此外,我希望书中能够对“共犯”的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特别是“教唆犯”和“帮助犯”的认定标准,以及在共同犯罪中,如何区分不同行为人的责任。

评分

拿到这本《刑法总则(五版)》,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序言。作者开篇就点明了刑法总则作为整个刑法体系基石的重要性,并着重强调了其在解释和适用具体刑法分则条文时的指导意义。这让我感到一阵欣喜,因为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在学习中感到困惑的地方。我时常觉得,虽然我能背诵一些具体的犯罪条文,比如盗窃罪、诈骗罪,但对于它们为什么会构成犯罪,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界限,我总是难以做到融会贯通。特别是涉及到那些“界限模糊”的案件,比如一些涉及网络欺诈的案件,其行为的构成要件是否完全符合盗窃罪或诈骗罪的规定,常常需要刑法总则中的一些基本理论来支撑判断。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犯罪构成要件”进行更详细的剖析,包括“行为”、“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这几个核心要素,并结合大量的案例进行说明。在台湾,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一些新型的犯罪行为,其定性往往会涉及到对这些基本构成要件的深入理解。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真正掌握分析犯罪行为的“钥匙”,不再仅仅停留在对条文的表面理解,而是能够深入到其内在的逻辑和精神层面。此外,对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等排除犯罪事由的规定,我也希望能有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阐述,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情况并非罕见,理解它们对于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