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探索一声之转,即以声母为枢纽系联同源词,到民国时期学者对一类声母多表示某种意义的初步认识,声母和意义之间的关系逐渐为人所注意。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得到现代学者的充分重视,因此关于词源的音义结合的研究也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
本书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字的音义关系,作者从声母独有义入手,通过理论上的论证和实际上的分析,确定唇塞音声母里独有某类意义,论证了声母独有义在理论上和实际上是有存在的可能性的。通过深入研究各类声母的独有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词源最初的音义结合。
本书特色
1. 自章太炎以来,汉语词源学在材料和理论累积了相当丰富的成果。然而,甚少词源学研究者专门研究词源的音义关系。本文的研究可以作为词源音义关系研究的一个起点,引起有兴趣的研究者投入这项工作,补充过去汉语词源学缺少了的一环。
2. 相比之前的训诂分析,本书提出了一种过去没有很好运用的「搭配分析法」,即从词语在句子中与其他成份的关系分析这个词语的意义,可以更充分地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
3. 本书选择了以唇塞音声母为研究对象,以前的研究曾经指出唇塞音声母多有「分」义,本书希望除了讨论过去的「分」义,还能够探讨其他唇塞唇声母的音义联系。
作者简介
郭咏豪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勤工苦读,学业成绩优异,论文别有见地。2012年6月离世,年仅23岁。
看到《同源词研究:以唇塞音声母字为例》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听起来真有意思”。虽然我对语言学并非专业,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观察,比如两个词听起来很像,但意思却截然不同,或者意思很接近,但读音却相差甚远,总是让我思考其中的原因。这本书以“唇塞音声母字”为切入点,感觉非常具体,不像那种空泛的理论书。我猜想,作者一定对汉字的语音演变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能够从这些特定的声母字中找出规律,并且将它们之间的联系梳理清楚。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有大量的古今字音对比,以及对一些常用词的溯源分析。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找到”这些同源词的?是通过音韵学的推测,还是文献学的考证?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有趣的“语言学考古”发现,揭示一些大家熟知的词语背后隐藏的惊人联系,那将是极大的阅读乐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汉语的演变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并且看到语言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评分坦白说,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古色古香的画面,仿佛回到了那个用毛笔在纸上写字的年代。虽然我对“同源词”和“唇塞音声母字”这两个概念并不十分熟悉,但“研究”二字让我感觉这是一本严谨而深入的著作。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整理大量的汉字材料,然后进行细致的比对和分析。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字词的表面研究,更可能是触及了汉语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语音、字形、字义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我想象着作者可能会从某个古老的典籍中发掘出一些被遗忘的语言现象,然后用现代的语言学理论去解释它们,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古代汉语语音的模拟或者复原,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词语,却有着共同的祖先,这种“血缘关系”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同源词研究:以唇塞音声母字为例》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对语言学,尤其是词源学和词义演变的研究一直非常感兴趣。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语言学学者,但平时阅读也会留意到一些词语的相似之处,总觉得背后一定有着有趣的联系。这本书以“唇塞音声母字”作为切入点,这个方向听起来就非常有学术深度,也相当具体,不像一些泛泛而谈的语言学著作。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探讨那些以唇塞音开头的字的读音演变、字形变化,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所代表的意义。我想象着作者可能会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揭示这些看似独立的词语之间隐藏的亲缘关系,就如同寻觅家族的根源一样,将历史的碎片拼凑起来,展现语言的生命力。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否提供一些生动的例子,能够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这些复杂的语言学概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如果书中能附带一些图表或者相关的历史文献摘录,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说服力。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汉语言奥秘的窗户。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同源词研究:以唇塞音声母字为例》,给我一种非常专业且有针对性的感觉。我一直对语言的演变和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到好奇,而“同源词”这个概念正是我感兴趣的。虽然我对“唇塞音声母字”的具体含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但从标题来看,作者选择了非常具体的研究对象,这表明其研究具有深度和细致性。我猜想,本书可能会通过分析大量带有特定发音的汉字,来探讨它们的语音演变、意义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亲属关系。这可能会涉及到一些语音学、音韵学以及词汇学的知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语言学分析和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同源词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如果作者能够解释清楚“唇塞音”在汉语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词语的演变,那将是对我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揭开汉语词语背后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读起来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仿佛是进入了一个专门的知识殿堂。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汉语语音发展规律的书籍,而“唇塞音声母字”这个研究对象,在我看来,就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我不确定具体什么是“唇塞音”,但我能想象到这涉及到发音器官的特定部位和动作,这本身就很有意思。我猜测作者在书中会从语音学的角度出发,对这些特定发音的字进行归类和分析,探讨它们在不同方言、不同时期是如何演变的,以及这种演变是否与词义的产生和流变有关联。或许书中还会涉及到一些古籍的考证,用来证明这些同源词的由来,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我对于历史语言学的研究一直怀有敬意,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这种严谨的学术分析,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收获。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找到这些“同源词”的?是通过音韵的相似,还是意义上的关联,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这本书会不会像解谜一样,一层层剥开语言的神秘面纱,让我看到词语背后那古老的 DN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