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绘人生:一支笔、一张纸、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

旅绘人生:一支笔、一张纸、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nny Gregory
图书标签:
  • 旅行绘画
  • 手绘旅行
  • 城市速写
  • 旅行手记
  • 艺术生活
  • 创意生活
  • 慢生活
  • 绘画入门
  • 风景速写
  • 生活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透过画笔,发现千万种事物的美好
  抛开数位相机,用画册记录生活
  在绘画中找到自己的声音,边走边画,记录旅行的足迹!

  畅销系列《手绘人生》作者的最新力作
  43位知名画家带路,超过500张插图
  双倍页数,精彩加倍!

  「旅绘」的意思是边旅行边画图;每一次惊喜的片刻,在画家笔下化为五颜六色的手绘游记。

  《旅绘人生》透过四十三位艺术家、插画家和设计师的画笔和双眼,收录了全世界的风景。你会发现,用全新视野来观察,熟悉的景色也会带来惊奇,而更重要的是,本书能启发你提笔画图,捕捉属于你自己的人生风景。

  旅行时,不会想要复制别人的行程、追随别人的脚步。我们想要像探险家一样开疆辟土,这正是绘画能够赋予的旅游经验。用一本画册纪录人生,让旅行成为一种说故事的艺术吧!画下旅程中的一切见闻,就能随时重新体验旅途中发掘的细节和感动。

  画图最棒的一点,是可以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你不需要有绘画天分,一样可以享受恣意挥洒的乐趣。不过,打开这本书,有幸可在本书中一窥每位画家心中美好、有创意又私密的那一扇窗。无论你是喜爱插画、喜欢旅行、想重拾孩提时的画图热情,或亟思创作新方向,本书都能带你畅游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

  也许你也有属于自己的旅绘日记,只要带一支笔、一张纸,旅程立即展开!

  什么人适合阅读这本书?

  给喜爱旅行的你
  可以感受旅途中发现的惊喜与感动,从无数个小细节发现新世界

  给想要珍藏美丽插画的你
  可以看尽画家笔下的精彩风景,收藏各种诠释旅行的插画风格

  给想要提笔画画的你
  可以激励绘画的灵感,进而创作出专属自己的旅行绘本

  给热爱绘画,想看看别人怎么画的你
  可以透过每位专业绘者不藏私的建议,获得实用的绘画技巧

本书特色

  1. 超过500张插图的旅行作品集,风格包罗万象

  建筑和街道、美食和游轮、观光客和小屁孩;用义大利的喷泉填充墨水,用西西里岛的海水沾水彩上色,或者把小飞虫压入画页里。包含水彩画、针笔画、粉彩画,还有设计拼贴等各种风格

  2. 43位画家带路,旅人足迹遍布全世界
  爱上纽约的法国人、走访中国的纽约人、驻足罗马的旧金山人、挺进非洲的义大利人、震慑于大都市的小镇居民,还有一日游客与长途探险家

  3. 每种插画风格的绘本技法,不藏私大公开
  选纸与墨水,粉彩与色铅,拼贴或水彩,打草稿或不打草稿,用纸媒材、构图祕诀,以及画家创作的历程和心法

插画家分享的创作心法:

  我们不是照相机,要画出对人事物发自内心的感受,而不是「盯」着目标写生
  不要因为技巧不足或缺乏经验就却步不画,这是目睹你在艺术之路成长过程的最佳方式
  写生对象突然移动或改变总是让人很困扰,但这种情况反而能创造出最棒的效果
  有哪一页画作是我很不喜欢的,我就会继续画下去直到喜欢为止
  很多人画画会和别人比较,因此退缩沮丧,要知道,与人不同才是最棒的事情
  每天都要画,让画画成为你期待的习惯,总有一天你不必提醒自己

掌声推荐

  邹骏昇(义大利波隆那国际插画大奖得主)
  王春子(插画家)
  林怡芬(插画家)
  王子面(插画家)
  苏力卡(插画家)
  李星瑶(插画设计师 / 插画生活网站创办人)
  Franie(MyDesy灵感创意志共同创办人)
  afu插画日志

  「旅行跟画画不分离。」──王子面(插画家)

  阅读《旅绘人生》,像是一下子交了好多爱画画的朋友,他们分享在旅行中画图的经验,也愿意让你窥探行李箱里带了什么画画的行头去旅行。看完大受鼓舞,让人非常想要也来计画一个画图旅行去!──苏力卡(插画家)

  《旅绘人生》的编者葛瑞格利可说是我对手绘日记的启蒙,他出版的几本手绘日记着作,一直是我最爱的藏书,激发我尝试用画笔涂鸦加上文字的方式来记录生活。很高兴看到《旅绘人生》出中文版了,本书中收录各种风格的手绘旅行日记,不仅带领爱旅行的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世界,爱画画的读者也可以从这些创作者的分享中,学到手绘游记的创作技巧和绘画工具的使用。读完本书,让我想要立刻拿起画笔和涂鸦本,重新探索我旅居多年的纽约。──李星瑶(插画设计师 / 插画生活网站创办人)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旨在描绘一本以“探索、创造与自我发现”为核心的著作,但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内容。 --- 《远方的回响:未曾抵达的群岛》 一、 卷首语:地图之外的召唤 在这纷繁复杂、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脚下的土地在微微颤动,仿佛有什么古老的记忆正在苏醒,催促着我们迈出早已规划好的轨道。然而,真正的冒险,往往不在于翻越那些已知的山脉,而在于寻找那些地图上尚未标注的角落。 《远方的回响:未曾抵达的群岛》是一场邀请,邀请你一同前往那些存在于意识边缘,却又无比真实的“群岛”。这不是一本旅行指南,也不是一部地理志。它是一部关于“距离”的哲学思考,一次对“未完成”的深情凝视。 二、 核心主题:失落的航线与新大陆的构建 本书分为三大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从外部的探索转向内心的构建。 第一部:迷失的罗盘——论“在场”的悖论 现代人看似无所不能,信息触手可及,但“在场感”却日益稀薄。我们生活在即时通讯的泡沫中,却与周遭环境产生了微妙的疏离。本书从社会学和存在主义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在高度连接的社会中,个体如何感知真实的时间与空间。 我们考察了那些被现代文明遗忘的“时间盲区”——例如,深夜空旷的火车站、雨后初霁的林中小径,以及那些只有在绝对安静中才能听见的“微小噪音”。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记录,作者试图重构一种“慢速的感知力”,让读者重新学习如何“站立”于当下,感受土地的重量和空气的流动。 第二部:幽灵船的航程——记忆的拓扑学 “群岛”并非完全虚构。它们是记忆、情感、未竟事业共同构筑的心理疆域。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人类记忆的非线性特征。我们的过去并非一条笔直的河流,而是一片由碎片、回声和强烈情感标记点构成的“拓扑结构”。 作者引入了“情感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哪些地点因为承载了强烈的爱、失落或顿悟,而获得了超越其实际物理属性的“意义引力”。我们跟随那些“幽灵船”,探索那些被我们自己“遗弃”或“未曾命名”的内心海湾。这些航程的目的地不是某个具体的港口,而是对过去抉择的重新理解与和解。每一章都像是一张古老的航海图,上面标注的不是经纬度,而是情绪的潮汐和决策的风向。 第三部:灯塔的守望者——重建叙事的锚点 当我们承认了内在的“未抵达”和外部的“不可控”之后,如何构建一个坚实的自我叙事,成为下一阶段的挑战。本书的第三部聚焦于创造与重建。 作者认为,真正的创造力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将那些碎片化的“回响”重新串联起来,为自己树立一座“精神灯塔”。这灯塔的光芒指引的不是远方,而是脚下。我们探讨了如何从日常生活中的重复劳动、细微的仪式感中,提取出具有恒久价值的“锚点”。 书中将案例分析与文学思辨相结合,探讨了艺术家、工匠和思想家们如何通过对“局限性”的接纳,反而获得了更强大的表达自由。最终,读者将被引导认识到:真正的远方,是我们愿意为之守望和耕耘的“此刻”。 三、 写作风格与阅读体验 本书的文字风格旨在营造一种疏离而又亲密的对话感。它借鉴了本雅明对“灵韵”的描述,以及卡尔维诺对城市空间的解构手法,融入了对自然哲学和现象学的美学表达。 语言如同一段缓慢流淌的河流,时而深沉,时而清澈。它不提供即时的答案,而是提供深度提问的工具。阅读《远方的回响》更像是在一个安静的黄昏,面对着一片广阔的、充满雾气的海面,等待着远方传来的、只属于你的那一声若隐若现的回响。 四、 适合读者 这本书献给所有对“意义”抱有持久探求心的读者;献给那些厌倦了被标签化的生活,渴望重新定义自身坐标的人;献给所有相信,在最平凡的日常中,依然潜藏着史诗般旅程的探险家。它不保证你找到现成的宝藏,但它承诺,将为你绘制一张通往更深层自我的星图。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丹尼.葛瑞格利    Danny Gregory


  丹尼从三十几岁开始手绘日记,做为发展画画习惯、了解世界与人生的方式之一。他鼓励全球众多粉丝透过手绘日记来发展创意。

  他出生于伦敦、成长于澳洲、巴基斯坦、以色列和纽约,以优异成绩自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目前居住在纽约市,并在一家知名广告公司担任执行创意总监和经营合伙人。

  画作散见于《纽约时报》、《How杂志》等主要刊物。丹尼着有多本关于创意的畅销书籍,包括《手绘人生I》、《手绘人生II》〈马可孛罗出版〉、《创意执照》〈The Creative License〉、以及两本手绘回忆录《行前一吻》〈A Kiss Before You Go〉和《把握每一天》〈Everyday Matters〉。

  他在Yahoo创立的插画群组,已有两千多位会员,欢迎专业与非专业绘者分享自己的手绘作品,每周并设立一个主题,请读者贴上自己的画作。

  丹尼的个人网站:DannyGregory.com"

译者简介

刘复苓


  两届经济部金书奖得主,明尼苏达大学新闻暨大众传播研究所硕士,现旅居比利时,专职翻译,也在部落格分享海外生活趣谈和旅游经验。

  旅行对我们一家四口来说,是常态、也是生活。对于一出生就跟着过候鸟生活的女儿Phoebe和儿子Dash来说,换国家、换学校、换语言从来就不是不情愿的强迫,他们期待每一次改变所带来的新挑战。

  旅行时,孩子的观察力比拿着相机勐拍到此一游相片的大人更细腻,我从孩子身上学到,宽广的视野还需要有一颗宽广的心才能充分探索。不要为想法设限,放下相机、好好观察,提笔画图的那一刻,眼前风景将永远留存在心田。

  刘复苓部落格:「Clare的文字译站」(blog.xuite.net/clarefuling/tw)
  Phoebe手绘日记:「小波的欧洲生活」(www.facebook.com/BelgiumBo)


图书目录

前言
用年志刻画日常生活的痕迹──肯‧阿维多尔Ken Avidor
画出蕴藏在景点表面的深度意含──萝贝塔‧阿维多尔Roberta Avidor
画册是我的无敌护照──克里斯‧布希霍兹Chris Buchholz
画图总是让我觉得自己很特别──苏珊‧卡布瑞拉Suzanne Cabrera
在插画中注入设计美学──莉莎‧钱尼-卓根森Lisa Cheney-Jorgensen
把画册当成实验新媒材的园地──法比欧‧康梭利Fabio Consoli
不完美平添画作的魅力──金─克里斯多夫‧戴夫林Jean-Christophe Defline
想要独自和景物对话玩耍──班妮戴塔‧多西Benedetta Dossi
蒐集具有当地特色的微小事物──鲍伯‧费雪Bob Fisher
画册伴我走在生命的慢车道──安立奎‧弗罗尔斯Enrique Flores
寻找新景点变成一种冒险──威尔‧傅立伯恩Will Freeborn
把画册送人再开始一本新画册──卡萝‧吉洛特Carol Gillot
重新探索我曾经熟悉的老社区──维吉尼亚‧韩恩Virginia Hein
好的画作应该能够诉说故事──米格尔‧「怪手」‧赫伦兹Miguel “Freekhand” Herranz
沉浸在大自然的画页当中──汉娜‧希区曼Hannah Hinchman
作画是既放松又重要的仪式──凯萨琳‧杰布森─马魏德Kathrin Jebsen-Marwedel
不再将普通事物视为理所当然──妮娜‧乔韩森Nina Johansson
雨中画水彩能画出饶富趣味──凯西‧强森Cathy Johnson
不善于文字所以我画图──安洁雅‧乔瑟夫Andrea Joseph
需要新事物做为刺激灵感的缪思──汤米‧肯恩Tommy Kane
瞬间生命的映像胜过一幅完美作品──史戴方‧卡尔多斯Stéphane Kardos
画图让我度过艰难的青涩岁月──亚曼达‧卡凡娜Amanda Kavanagh
消失的建筑在写生簿里徒留美好记录──庄嘉强Ch’ng Kiah Kiean
喜欢故意迷路画下有趣的事物──寇比‧克尔克Kolby Kirk
深入当地好好探险──奥利维耶‧库格勒Olivier Kugler
画图可以拉近和当地人们的距离──兔子
旅行画图让生活充满冒险──维若妮卡‧劳勒Veronica Lawlor
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世界──罗唐Don Low
画册就是我的全世界──普拉宣‧米兰达Prashant Miranda
不画别人认为美丽的地方──史蒂芬‧瑞迪Steven B. Reddy
绘画是说故事的艺术──梅兰妮‧瑞姆Melanie Reim
把眼前所见全部画下来的雄心──露辛达‧罗杰斯Lucinda Rogers
真正好的画作来自意外惊喜──菲力克斯‧辛伯格Felix Scheinberger
画册是储藏情绪和体验的仓库──彼特‧史考利Pete Scully
绘画让熟悉事物再度新奇起来──里查‧薛帕尔德Richard Sheppard
用全新视野看待日常生活──苏西塔‧许若卡Suhita Shirodkar
搜寻图像并非旅行的唯一目的──伊恩‧希达威Ian Sidaway
独处画图能持续和自己对话──丽兹‧史提尔Liz Steel
从绘画得知他人的生活──萝兹‧斯汤达尔Roz Stendahl
旅行写生让我肾上腺素激增──布兰达‧史文森Brenda Swenson
画作不过是我眼中的世界──阿斯尼‧塔斯拿汝安光Asnee Tasnaruangrong
绘画创造经验和记忆──厄尔尼斯特‧沃德Earnest Ward
将周遭一切表达出来是我的终生职志──布莱斯‧怀默Bryce Wymer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我十五岁时,和一群青少年造访巴黎,每个人都拿着傻瓜相机对着艾菲尔铁塔、罗浮宫和圣母院勐拍。对于当时自大叛逆的我来说,这些举动不过是在拷贝所有游客都拍过的照片。若只想获得和别人一模一样的经验,还不如直接买明信片就好了。毕竟,明信片拍得要比我那些同伴好多了。

  我和多数旅人一样,想要从自己的角度来欣赏巴黎、亲身体验巴黎,而不是跟着旅行团走马看花。我不想和多不胜数的游客一样,用同一本旅行书按图索骥、听打混的导游说着千篇一律的罐头介绍,或抢购一模一样的纪念品。我想要效法路易斯和克拉克(美国探险家)、马可波罗或阿姆斯壮─成为开疆辟土的先驱。

  书里这些杰出的艺术家开释了我年轻时大惑不解的问题。无论是游访缅甸庙宇、托斯卡尼古蹟、还是附近好市多的停车场,他们都想透过自己的视野好好观察这个世界。他们想要停下脚步、细细琢磨,洗涤双瞳和心灵,摒除成见、纳入惊奇。他们明了,长途跋涉来到异地,若想把它真正看透,只要带一支笔和一本画册就足够了。

  本书辑录的旅人们足迹遍布全世界,并来自世界各个角落。有爱上纽约的法国人、走访中国的纽约人、驻足罗马的旧金山人、挺进非洲的义大利人、震慑于大都市的小镇居民、还有一日游客与长途探险家。这当中,有些是职业漫画家、设计师、插画家和艺术工作者,但也有不少只是乐在其中、安于平淡、把画画视为爱好和伴侣的业余人士。无论他们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无论他们是如何赚到机票钱,他们的体验和热情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用画册记录旅行,能让我们发掘渡假和旅行的差别:我们成为探险家,从成千上万个小细节当中发现新世界。相较于那些一屁股坐在泳池边的酒吧里、埋首于小而厚的悬疑小说、喝着凤梨可乐达的观光客,画旅行日志的旅人沉静心灵、擦亮眼睛、扎实地储存长长久久的记忆。

  本书里几乎每个人都认同我的看法。旅行时画图更能加深他们对这两件事的喜爱、重燃他们对涂鸦的热情,并让旅行成为他们积极计画与长久企盼的事情。

  透过绘画,他们发现每个地点的差异和特色: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流动方式、属于自己的招牌线条,人们穿着、停车、饮食和逛街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他们记录想法、无意中聆听别人对话,同时也随手写下他们自己的旅游路线、旅馆电话、推荐餐厅和班机号码。

  到最后,他们为了绘画而旅行,而不是为了旅行而绘画。他们学到,绘画犹如精神抖擞的旅伴,它在破晓时唤你起床、对着睡眼惺忪的你挥舞地图、坚持要你立刻起床从早餐开始画起。

  对某些人来说,画图是个独自观察的活动。我们的另一半多半很贴心,早已习惯自己去逛街或参观博物馆,放手让我们蹲坐在小板凳上一个小时,好好画完一座教堂或公车站。画图也是打破冷场的绝佳方式,帮助我们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否则,他们一向对于大批的观光客视而不见。在地人想知道,我们的清明视野是如何看待他们日常生活中太熟悉、太平淡的世界。

  画图也是很棒的团体活动─许多所谓的「城市写生」社团发现,和一群新朋友一起重新游历家乡、用图画捕捉熟悉的社区,能赋予它新的生命。

  我特地编辑本书,来欢迎你进入这个社团。

  我请求本书绘者打开他们的私密日记,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故事、涂鸦祕诀,以及画袋里的内容。他们全都掏心掏肺、倾囊相授。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管道进入艺术世界。多半自有记忆以来,就开始拼命地画。许多人在尴尬的青少年时期对艺术失去了兴趣,直到年岁稍长、心智成熟后,才又重拾画笔。一路上,许多人被过度关心的父母和冷嘲热讽的师长蒙蔽了志向,走上传统的职业生涯后,心中才又冒出创意新芽。创造的动力是不可能完全被浇熄的。艺术最初是一夜风流、后来变得执迷不悔,召唤他们到遥远的国度翻云覆雨。

  本书尽是回忆、自述和留念,关于用餐、住宿和景点着墨不多,但却对于背包里该带什么牌子的纸笔提出许多建议。我访问这些绘者时发现,他们谈起艺术和旅行时,仿若谈论人生─充满了故事和爱情。这些画册显示,我们去的也许是地图上的同一座城市,但其实每个人造访的地方极不相同。翻阅画页,可看出个人经验在我们身上造成不同的影响,为我们开凿不同的视窗。两位画家坐在一起,翻开画册写生,也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经验历程。就算是同一个人,重返以前去过的地方,随着时间变迁,也会画出不一样的作品。我们的画册记录着这些改变和观点─收藏着个人体验的片段,让我们可以随时翻阅、不断地深度剖析。

  一本又一本画完的画册安放在家中最神圣的角落,变成珍贵的纪念。即使绘者返家,想要画完这些旅行画册的冲动还继续发挥作用。突然间,她平日游走的社区或人行道变成了国外风景,她打开双眼,用全新的角度看待日常生活,成了探究自己家乡的探险家。

  我访谈的每一位绘者都用他或她自己的方式提出相同建议:加入我们。开始写旅绘日记,画下你在旅程中一切见闻。目的并非要创造出可以在美术馆展览的杰作,而是将你个人的经验永久记录下来,让你可以一再翻阅,随时重新体验你在旅途中发掘的细节和感动。不用担心画作品质。不要因为看到本书许多美好的作品就却步。画你自己要画的,创造你自己的回忆。坚持下去,你的毅力能协助你养成一辈子的习惯,深度体验迎面而来的冒险。

  我先告诉你我自己的体验:

  我天生就是个旅人。两岁时渡船横越海洋。我住过巴基斯坦拉合尔市。我四岁时说的是乌尔都语。八岁以前,陆续又待过斯瓦特、昆士兰和匹兹堡,还在澳洲念过三所学校。我住过集体社区;骑过小公牛;睡过喀什米尔的船屋。十岁以前,我曾独自搭乘国际航线、还在曼谷转机。我的护照破损不堪。十三岁时,我坐上SS 拉斐尔号来到纽约市后,便挂起我的背包。我的少年流浪生涯告终,我决心要成为美国公民。

  上大学后,为了彻底了解美国,我搭乘灰狗巴士,先来到夏洛特和亚特兰大、横越加尔维斯敦、再从纳许维尔回来─一路上无聊得要死。从那时候起,如果我要去度假,一定选择有美丽海滩、舒服的酒吧座椅,并且提供冰啤酒的地方。我不再想要欣赏异国事物,不再好奇这世界另一半的人民是如何生活。

  我进入广告业后,必须常常出差。为了拍摄广告,我到过日本、雪梨、洛杉矶、圣地牙哥、旧金山、芝加哥、迈阿密⋯⋯而我往往归心似箭,只想赶快从甘迺迪机场回到我在格林威治村的家。

  三十几岁后,我开始画图。我惊觉用画册记录人生是多么愉悦的一件事。我画下我屋里的一切、早餐吃什么、消防栓、公园里的长凳。我透过画图,发现了周遭几千几万种事物的美好。我仿若初次见到它们。我在纽约住了二十年,这时候才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认识这个城市。

  我发现到,当我把某样东西画下来,我可以鉅细靡遗地记住它。我记得光线是如何轻拂某栋建筑、鸟群飞越天际发出的声音、商店橱窗里的每一件商品、无意落入我耳中的一段对话,我周遭的生灵万物变得更加丰富鲜明,只因为我做着一件简单的事情:提笔画图。

  用绘画记录日常生活一、两年之后,我开始带着画册出差。我画飞机上的乘客、我到达的机场和城市。没多久,我不仅记录我遇到的事物、也主动寻找绘画的对象。我会外出探险、闯入没去过的地区、欣赏各个景点─全都是为了用笔把它们画在我的小小画册里。我变得比较优闲,不再匆忙赶上第一班飞机回家。我得好好了解我造访的城市,而我发现画图能丰富体验,让它深深刻蚀在我记忆里。

  何其有幸,我有一位极有耐心的另一半,愿意、甚至乐意陪我一起漫步在巴黎、伦敦、佛罗伦斯等地,寻找绘画的对象。她与我并肩而坐,让我好好画着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圣塔莫尼卡的棕梠树和柏林的成人秀。现在,我随便翻开这些画册里的任一页,都可以立刻重新体验这些历险。

  这些年来,我的野心越来越大。一开始我用的是简单的原子笔和廉价画册,到最后,我想要依据每个城市的特色变换色彩和线条。

  我第一次去佛罗伦斯时,决定用彩色毛笔来写生。我仔细研究了托斯卡尼的图片,然后到美术用品店买了所有橘色、红色和深绿色系的彩色毛笔。我发现每个地方都有属于它自己的色调和气氛,促使我决定用某一方式来绘画和上色。我画杜拜时,买了非常浓烈的颜料─并非因为这个城市特别多姿多彩,而是因为酷热的温度让我想要强烈地抒发自己。有一年复活节长週末我们待在巴黎,我只用青墨就把整个迷雾细雨的景象捕捉下来。

  后来,我变成更为实际的旅游艺术家。艳阳下久坐在人行道石头上实在累人,于是我到露营用品店买了折叠椅和伸缩杯。我开始购买旅游指南,我想在自己探险以前,先看看别人认为这些地方哪里好玩。我精疲力尽,拂晓即起,在罗马街头来回迈步,直到月起影斜,几乎看不清画页为止。我一面画画,一面深深汲取这些地方的精髓。

  从我儿子抓得住笔开始,他就和我一起画图。这是增进父子情感、共享人间风景的绝佳方式。杰克和其他小孩不同,他永远不会觉得教堂和博物馆很无聊。他随时都可以拿出纸笔,画下眼前的奇观。

  我写生时往往会遇到同样聚精会神画着画册的同好,我一直想知道他们是否也和我有一样的体验。本书证明答案是肯定的。

  本书收录画天画地的作品。看到同一个地方被不同的人做出类似和不同的诠释,实在很有趣。有人爱画建筑和房屋,有人爱画食物。有人爱画罕见车款、奇形怪状的消防栓、路牌、咖啡店、时装⋯⋯旅游为不同事物开启不同视野,显现你从未见过的东西,从全新的角度展露这世界。这就是绘画的力量和旅游的力量。两者都能化熟悉为陌生、也能化陌生为熟悉。它们让我们了解人人皆有的这份能力,也让我们惊觉让偏见蒙蔽双眼的损失。

  编辑本书让我获益良多。它赐予我灵感、带给我挑战。我希望它对你也有一样的作用。我真心希望,你下次旅行时,除了照相机和旅游指南之外,也能带上一支笔和一本好画册。

丹尼.葛瑞格利

图书试读

画册是我的无敌护照

克里斯.布希霍兹
Chris Buchholz


对我来说,我的画册是一本无敌护照。

旅行携带着它,能让我轻易融入文化、与人对话。我展页画图时,在地人会让我进入他们的世界,接受我为他们的一份子。这本我自己核发的护照,我的画册,能让我进入当地核心─别人家的饭厅、前廊、隐藏的小巷,以及最有趣迷人的对话。

画图就是有这种让人容易亲近的魔力,我对之心神向往。你拿数位相机照相时,可曾遇过陌生人走过来要求看你刚刚照的相片?照相不会,但我写生时就常遇到这种事情。还有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当人们过来看你的画作时,他们似乎知道他们看到了你灵魂的一部分,因此也想掏出自己的心灵以兹报偿。他们可能会分享某个不曾对陌生人提起的私人讯息,或者,他们可能会告诉你他们有个叔叔曾画过水彩画,或者,他们甚至可能会向你展示他们自己的画作。

画册也是无敌纪念品。我的画册捕捉了色彩和感受、速度和混乱、或者旅程中的短暂歇息。我能从我的画册精确指出我最喜欢的点,有时候还可能是一些没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像是窗帘的图案、街灯,甚或垃圾桶。若我画下某个设计漂亮的建筑,或夕阳下的热带海滩,这些景色就属于我的了。我说这话丝毫没有私心,我的意思是,我把看到的景物画下来以后,我就成了它的共同拥有者。这让我觉得时间花得很值得。

我通常会为每一次旅程专门购买一本空白画册,因此,视旅游天数长短,我多半喜欢较小的尺寸。如果我带着一本明知此行画不完的大画册去旅行,我反而画得会更少。无论旅程有多短,我就是喜欢每次旅行都有一本专属画册的感觉。有一次我去海边玩两天,画完了一本信用卡大小的莫拉斯金尼画册,我特别选择「在海滩上找到的东西」为主题,于是这两天的时间我都在捡拾贝壳、菸头、瓶盖等各式各样沙滩上会看到的东西。我有时候喜欢锁定在非常侷限的焦点,只选一个特定主题。例如,我目前正在画一本画册,里面只画多明尼加的摩托车和骑士。我发现这种方式让我眼界大开,因而注意到以前从未留意的事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旅绘人生:一支笔、一张纸、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于“慢生活”和“精神富足”的向往。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我们总是忙于奔波,很少有时间停下来,静静地思考,静静地感受。而“一支笔、一张纸”代表的,恰恰是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方式,一种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创作。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文字和图像记录生活、分享情感的创作者非常着迷,他们能将平凡的瞬间变得不平凡,将生活中的点滴升华为艺术。这本书名中的“想像旅行”,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它不是关于地理位置的移动,而是关于心灵的探索,关于思维的延展。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描绘一些虚构的国度,或者将现实的风景,用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再创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跳脱出日常的框架,进入一个更加自由、更加辽阔的精神世界。它或许会引导我们去发现,原来生活处处是风景,处处是故事,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观察,用想象力去捕捉。

评分

这本《旅绘人生:一支笔、一张纸、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光听名字就有一种淡淡的温暖和悠远的意境。我特别喜欢“绘”这个字,它不仅仅是画画,更包含着一种用色彩和线条去描绘生活、描绘心情的能力。而“一支笔、一张纸”,则是一种最简单、最纯粹的创作工具,它提醒我们,无需复杂的设备,只要有心,就能随时开启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更吸引我的是“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我一直觉得,旅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看到多少风景,更在于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心灵触动和思维的拓展。而“想像旅行”,更是将这种可能性发挥到了极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在那里,现实与虚幻交织,平凡与神奇并存。或许,书中会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插画,描绘出一些我从未设想过的场景,或者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解读我所熟悉的世界。

评分

当我看到《旅绘人生:一支笔、一张纸、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非常宁静且充满创造力的画面。尤其“一支笔、一张纸”,这两个简单的元素,却蕴含着无穷的可能性,就像是回到学生时代,面对一张白纸,你可以画出任何你想画的东西。而“美好的想像旅行”,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创造。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旅行,其实是重复着别人的脚步,走着别人走过的路,吃着别人推荐的美食。但这本书似乎在暗示,真正的旅行,可以是从内心出发,用想象力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一支笔、一张纸”来展开这场“想像旅行”的?是图文并茂的插画,还是充满哲思的文字,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打破常规的旅行方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被激发灵感,拿起笔来,画下自己的心之所向。也许,书中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观察、如何感受、如何将瞬间的灵感转化为永恒的画面。

评分

《旅绘人生:一支笔、一张纸、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这书名一出现,就有一种浓浓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就把我带入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我本身就喜欢手绘,总觉得用画笔记录下的瞬间,比照片更有温度,更有故事感。而“一支笔、一张纸”,这恰恰是我最熟悉的创作伙伴,它们代表着一种最简单、最纯粹的表达方式。最让我心动的是“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我一直觉得,旅行的真谛在于心灵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而“想像”的力量,恰恰能够让我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进行一场属于自己的奇妙旅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温柔的向导,带领我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然后用画笔将它们一一珍藏。它或许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激发灵感、如何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的情感,甚至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评分

《旅绘人生:一支笔、一张纸、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这个书名,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心灵的召唤。我本身就是一个喜欢涂涂画画的人,虽然算不上专业,但总觉得用画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能让回忆更加生动。而“一支笔、一张纸”这两个简单的元素,恰恰是我最常使用的工具,所以看到它,就觉得无比亲切,仿佛这本书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更吸引我的是“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我一直认为,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去多少地方,而在于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和启发。这本书名中的“想像”,则将旅行的界限无限拓宽,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心灵的探索,是思维的飞跃。我特别期待书中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去感受美,再用画笔去表达美的方法。或许,它会引导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生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奇迹,然后用一支笔、一张纸,将它们一一描绘出来。

评分

听到《旅绘人生:一支笔、一张纸、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即涌现出一种恬静而充满诗意的画面。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旅行,是深入心灵的探索,是精神世界的升华。而“绘”字,则巧妙地将视觉的愉悦与内心的感受融为一体。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再创造,一种用色彩和线条去表达情绪和思想的方式。而“一支笔、一张纸”这两个最朴素的工具,却蕴含着无限的创造力,就像是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我特别好奇“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究竟是如何展开的?是作者分享了自己通过绘画进行的奇幻旅程,还是引导读者去构筑属于自己的梦想之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远离尘嚣,进入一个可以自由驰骋想象的世界。它或许会教会我如何用画笔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如何将平凡的生活片段转化为不凡的艺术作品,甚至在不动声色中,打开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名《旅绘人生:一支笔、一张纸、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光听名字就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它。我一直觉得,旅行不只是身体上的移动,更是心灵的探索,而“绘”这个字,则巧妙地将视觉和感受结合起来,仿佛在说,用画笔记录下旅途中的点滴,更能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一个地方。想到可以用一支笔、一张纸,就能开启一段奇妙的想像之旅,这对于常常被生活琐事缠身,渴望偶尔能抽离现实的我来说,简直是救赎。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将“想像”融入到“旅行”之中?是基于真实的旅行经历,然后加以丰富的想象,还是纯粹的虚构,却能引发读者内心深处对于远方的渴望?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独特的绘画技巧,或者只是单纯地引导我们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我期待的是,它能像一本指南,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或是踏足未曾设想过的奇境,即使人在家中,也能感受到风吹过脸颊,听到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这种“在路上”的精神,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才是最迷人的部分。

评分

读到《旅绘人生:一支笔、一张纸、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这个书名,我便立刻被它所传递的那种自由、浪漫和充满创造力的气息所吸引。我一直认为,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到达某个目的地,而在于旅途中的心境变化和感悟。而“绘”这个字,则将这种心境的描绘具象化,仿佛是用画笔勾勒出内心的风景。最让我着迷的是“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淹没,而这本书似乎在邀请我们,用一支笔、一张纸,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不受约束的精神空间。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独特的创作理念,或者是一些能够激发读者想象力的故事。它或许能引导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好,并用自己的方式将它们记录下来,让生活本身也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旅行。

评分

《旅绘人生:一支笔、一张纸、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剂温柔的良药,能够抚慰我常常被生活琐事所搅扰的心。我一向喜欢用文字和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常常觉得力不从心,难以捕捉那种稍纵即逝的微妙感受。“一支笔、一张纸”,这象征着一种最纯粹、最直接的创作方式,它让我觉得,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专业的技巧,我也可以通过它们来表达自己。更令我心动的是“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我一直觉得,最棒的旅行,是那种能够带你跳脱现实,进入一个全新世界的旅程。而“想像旅行”,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不设限的探索的向往。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未知的心灵之门,让我可以在其中自由地遨游,去发现那些平时被忽略的美好,去感受那些不曾体验过的奇妙。

评分

《旅绘人生:一支笔、一张纸、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创造的渴望。我一直觉得,旅行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心灵的释放。而“绘”这个字,则将这种释放具象化,仿佛可以用画笔在纸上勾勒出内心的风景。最让我着迷的是“一段美好的想像旅行”。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裹挟,很少有机会真正静下心来,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创造。这本书名暗示了一种更加个性化、更加自由的旅行方式,它不拘泥于地理位置,而是专注于内心的体验和想象力的驰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一支笔、一张纸”这样简单的工具,来开启这场充满无限可能的“想像旅行”的?是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插画,还是那些引发读者无限遐想的文字?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那里,我可以自由地飞翔,自由地创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