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世界公園.從南極看台灣

南極世界公園.從南極看台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企鵝先生
图书标签:
  • 南極
  • 台灣
  • 環境議題
  • 極地研究
  • 生態保育
  • 國際關係
  • 旅行文學
  • 自然科學
  • 文化觀察
  • 氣候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南極綜合介紹』書籍。
第一本以豐富圖文細說南極的自然與人文,
包括科學研究、政治、旅遊、台灣人的南極活動與啟示……

  遙遠的南極與我們關係密切

  南極研究(Antarctic Study)可提供從「南極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扮演什麼關鍵角色?」、「帝王企鵝的特異繁殖過程給台灣人什麼啟示?」、「南極為何是和平與科學的陸地?」、「南極國際舞台提供那些比 WHO / WHA 更大的國家利益?」到「英語何以成為世界最強勢語言?」,以及「台灣的國家定位應該如何?」,甚至「今日東北亞陸權與海權勢力因何緊繃?」的答案。

  以「台灣觀點」介紹您所不知道的南極

  您知道嗎?南極共有5個極點、南極點每年都要重新標示、南磁點會移位、指南針不指南、南極有大自然的「白色恐怖」與特殊自然現象、再生能源在南極已被大力推廣、野生動物有其適應嚴苛自然環境的方法……

  為何西方人在早年即投入遠洋南極探查?第一個抵達南極點的陸上探險因何成功?南極政治學的內容如何?南極科學研究是純學術活動嗎?為何連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模里西斯和愛沙尼亞等都投入?南極科學研究對台灣為何重要?台灣能對南極做出什麼貢獻?台灣人曾涉入哪些南極活動?研究站的分類與屬性如何?研究站最怕發生什麼事故?為什麼日本研究站設在印度洋方位?中國崑崙研究站設置地點的考量為何?南極旅遊產品應如何選擇?陸封文化與海洋文化有何差異?台灣人在南極有何人文的「白色恐怖」? ……

  ◎《ANTARCTICA.南極地圖與簡介》,第一張中文全彩南極地圖,同步發行!
冰封的彼岸,文明的迴響:《南極世界公園:從南極看台灣》深度導讀與延伸視野 引言:超越冰雪的凝視 《南極世界公園:從南極看台灣》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將人類活動的極限地帶——南極洲——與遙遠南半球的島嶼文明——台灣——進行了一場跨越萬里的深度對話。它不僅僅是一部遊記或科學考察紀錄,更是一部關於極端環境下生命韌性、國際關係、以及文化身份認同的哲思之作。然而,要真正理解這本書的重量,我們必須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知識領域,探討那些隱藏在南極光影和台灣記憶背後,更深層次的地理學、歷史學、環境倫理學及地緣政治學的議題。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架構了一個「遙遠對照組」。南極,是地球上最純淨、最受國際公約保護的「科學實驗室」;而台灣,則是在複雜的國際政治與獨特地理條件下,發展出充滿活力的民主與科技社會。當作者站在冰蓋之上,回望故土時,那些關於生存、環境、主權與未來的思考,便具備了跨越地理疆界的穿透力。 第一部:極地科學與環境倫理的交匯點 南極洲,被譽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放大鏡」。本書自然會觸及極地科學研究的諸多面向,但我們必須進一步探究這些科學發現對全球,特別是對台灣這樣一個海島型經濟體所蘊含的直接與間接影響。 一、冰川消融與海平面上升的預警系統: 南極的冰層變動,是全球氣候模型中決定性的變數。對於台灣而言,其地理特性決定了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是生存級別的。本書提及的冰芯鑽探數據,實質上是對未來台灣沿海城市(如台北盆地、高雄平原)潛在風險的量化預警。這引導我們思考:國際南極科學合作框架下獲取的數據,如何轉化為台灣本土的防災與基礎建設策略?這不僅是工程問題,更是社會韌性建構的課題。 二、國際環境法與科學主權的張力: 南極條約體系(Antarctic Treaty System, ATS)是人類和平利用一片大陸的典範,但其核心是「凍結」了領土爭議。台灣在南極活動,雖多以科學考察名義進行,但其背後牽動的則是國際法中「非國家行為體」在特殊國際法領域的地位問題。深入研究《南極條約》的歷史淵源(冷戰背景下的權力平衡),有助於理解台灣在國際科學合作中的微妙定位,以及這種定位如何反思台灣在其他國際組織中的參與困境。 三、極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南極磷蝦、企鵝群落,這些極端環境下的生命,是地球生命力強悍的象徵。但它們極度依賴穩定的冰層環境。本書對南極生態的描述,實則是對全球生態保護倫理的拷問。台灣,作為一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其環境保護的經驗與挑戰,與南極的保護哲學形成了對話:我們如何平衡科學探索的需求、對極端環境的敬畏,以及對本土生態的責任? 第二部:地緣政治的邊緣與核心 南極洲雖然被去軍事化和去政治化,但其戰略價值(特別是科研基地、通訊中繼站、以及未來可能涉及的資源潛力)始終是地緣政治的暗流。台灣,則長期處於亞太地緣政治的關鍵節點。 一、極地與亞太的戰略連結: 南極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全球航線、通訊和氣候監測的戰略高地。台灣的地理位置,則決定了其在西太平洋的樞紐地位。當我們審視哪些國家在南極建立科考站、哪些國家積極參與南極條約協商時,我們實際上在觀察全球權力結構的延伸。台灣在南極的活動,無論多麼低調,都是其爭取國際能見度、展示負責任大國(Small but Responsible State)形象的努力之一。 二、國家形象的構建:軟實力投射: 對於一個面臨外交困境的實體而言,科學外交(Science Diplomacy)是極為重要的工具。《南極世界公園》所呈現的,正是台灣科學家和探險家超越政治藩籬,以專業和奉獻精神贏得國際尊重的過程。這種「非政治性」的參與,如何有效轉化為提升國際形象的軟實力?這要求我們分析當代國際關係中,知識產出(Knowledge Production)如何影響國家合法性(Legitimacy)。 三、極地探索的歷史:探險精神與國家意志: 從19世紀末的「大探險時代」到冷戰期間的科學競賽,南極的歷史充滿了國家榮耀與犧牲。台灣的南極探險史,雖然相對年輕,但它承載了戰後台灣社會追求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時代精神。對比麥哲倫、斯科特等傳統極地探險家的動機(榮譽、領土宣示),現代科考的驅動力是知識積累與全球責任。這種歷史脈絡的轉換,體現了台灣社會價值觀的成熟。 第三部:文化身份的重塑:從極地回望家園 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往往是當作者從極端的、異質的環境(南極)中抽離出來,重新審視自己文化與社會(台灣)時產生的深刻洞察。 一、極簡與繁複的對比: 南極是純粹、極簡、極度依賴技術與團隊合作的環境。台灣社會則以其高密度的人口、複雜的社會結構、快速的科技迭代而著稱。作者在南極經歷的「去中心化」生活,必然會反思台灣社會中無處不在的「中心化」焦慮。這種對比,促使讀者思考:在過度物質化和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中,什麼才是真正的「必要」? 二、身份認同的流動性: 極地探險者往往在極端壓力下,經歷身份的重塑。對於身處複雜政治環境下的台灣人而言,南極提供了一個「他者化」的空間,讓他們得以在一個相對中立的國際場域中,重新定義「我是誰」。這種在「世界公園」中的身份定位,有助於強化一種超越狹隘地域政治的、基於科學與人文的共同體意識。 三、文學與藝術的啟發:極地景觀的轉譯: 極光、冰山、永晝與永夜,這些超乎日常經驗的自然現象,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本書對南極景觀的描寫,如果能進一步連結台灣文學中描寫自然(如島嶼的海洋、山脈)的傳統,便能展現出文化韌性如何在不同的地理極端中被表達和繼承。 總結:知識的延伸與未來的視野 《南極世界公園:從南極看台灣》提供了一個罕見的視角——從地球的盡頭回望現代亞洲文明的活力中心。它提醒我們,無論是極地科學的嚴謹性、國際法的複雜性,還是文化身份的建構性,都要求我們具備一種宏觀的、跨學科的思維框架。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詳盡記錄了南極的每一個細節,而在於它成功地將南極這面「冰鏡」,投射到了台灣的現在與未來之上,促使我們對生存的環境、國際的角色以及文明的意義,進行更為深刻的再思考。讀者在闔上書頁後,應當思考的,是南極的科學發現如何影響台灣的海岸線,以及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每一次科學發聲,如何為全球的和平與永續做出貢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企鵝先生


  桃園大溪人。曾從事教育工作、錄影器材銷售與生活紀錄片攝製等工作。1988年移民至白雲故鄉 ( Aotearoa ) 的紐西蘭,先經營小團體、半自助行程訂作的特殊旅遊服務,而後擴及南極旅遊並投入南極探究。

  ■經歷

  1996年2月,自紐西蘭率領第一個台灣團,探訪南極知名的Ross Sea地區(為抵達人類第一個於大陸南極的登陸點Adare岬外海、探訪紐西蘭Scott研究站及最大的美國McMurdo研究站與歷史遺跡的首批台灣人)。

  1996年12月,自紐西蘭率領第一個台灣團,從澳洲雪梨參與南極飛行(為飛越南磁點、維多利亞領地及Erebus火山……等地的首批台灣人)。

  2000年11月,參與創立「台灣南極學會」並擔任秘書長,投入南極知識的傳播與「開啟台灣的南極科學研究活動,設立Formosa 研究站,進軍南極國際舞台,為保護南極的普世價值盡國際義務,亦落實海洋立國」之社會運動,並將其作為終生志業。

  「2004年台灣南極第一高峰及南極點遠征探險活動」(見本書附錄六)策劃及執行長。

  紐西蘭南極學會會員。

图书目录

初版 序【一】 科學觀  陳鎮東 教授
初版 序【二】 歷史觀  戴寶村 教授
初版 序【三】 文化觀  廖中山 教授
初版 序【四】 社會觀  董芳苑 教授
初版謝誌
初版自序
增訂再版自序與謝誌

【南極的自然事務】

第一章 南極大陸──世界公園──簡介
第二章 南極大陸的形成與地質
第三章 南冰洋
第四章 南極的冰
第五章 南極的天候與時令
第六章 南極大陸的特殊自然現象及「白色恐怖」
第七章 南極的生態
第八章 南極與亞南極的野生動物
第九章 南極與亞南極島嶼

【南極的人文事務】

第十章 南極大陸的發現與早期的探險活動
第十一章 近代的南極探險活動
第十二章 現代的民間南極大自然探險活動
第十三章 南極的政治
第十四章 各國的南極科學研究活動
第十五章 南極科學研究站
第十六章 南極的科學研究簡介
第十七章 南極的交通工具
第十八章 南極的旅遊
第十九章 人類活動對南極的衝擊
第二十章 從南極看台灣

參考資料

附錄一 寶島未來的環境
附錄二 商人有祖國──私人企業在南極探險史上的愛國表現
附錄三 台灣人在南極的「白色恐怖」
附錄四 從早期西方海洋國家之南極遠洋探索航行看鄭和下西洋
附錄五 從南極救難看台灣效率低落的緊急救護
附錄六 海洋台灣、前進南極──第一個台灣南極陸上探險活動
附錄七 地球上最南的禮拜堂
附錄八 帝王企鵝之特異繁殖過程給台灣人的啟示
附錄九 中國南極研究船雪龍號來訪所帶來與開啟的負面衝擊
附錄十 南極──民進黨忽略的大舞台
附錄十一 解構當今東亞陸權與海權勢力之緊繃與台灣的方向
附錄十二 現場 / 南極核電看台灣
附錄十三 找尋台灣的「Mr. Vinson」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8017412
  • 叢書系列:自然人文系列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7 x 23 x 2.0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南極」(台語文lâm-kek),好一個遙遠、陌生的名字!這是一本「圖文並茂」且為「第一本漢文的南極綜合介紹書籍」,希望其能適合各階層之讀者,從學生、一般成人、南極旅者及各公共事務決策者等的參考。筆者將本書分成「自然事物」與「人文事物」二大部分,前者介紹相關之南極的自然之謎,後者則蒐錄人類如何將前述自然知識挖掘出來的動力、南極探險活動史概要、國家南極科學研究活動、南極的國際政治以及反思性的「從南極看台灣」等;筆者以為有許多「南極智慧」值得關注,其中有3大面向:

  1.全球環境變遷(Global Change)──它是南極科學研究活動中的主要內容,且為近年來人們極關注的環境科學議題。
  2.科學務實精神
  3.海洋文化思維

  本書是筆者在與南極有特殊地理與歷史淵源的紐西蘭居住10年當中,有幸因工作的關係接觸到南極事物,加上激起的興致而進一步投入所累積的一點小成果。而本增修更名再版之整體架構未變動,主文的內容增添,主要放在人文部分的探險故事、科學研究及南極政治方面,且提升較少見、非英語系國家及鄰近國家的份量,包括俄羅斯、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中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等,事例如最新啟用的比利時零污染物排放的環境友善之研究站,和位於南極最高海拔處的中國崑崙研究站,以作平衡介紹。台灣方面亦新增包括南極探險活動和涉入的科學研究等資訊,其分別在第12和14章。

  本書初版時,係為配合推動「開啟台灣的南極科學研究活動,設立Formosa研究站,進軍南極國際舞台,除為保護南極的普世價值盡國際義務,亦落實海洋立國」的目標,期待本增修更名再版能觸動更多讀者們的關心與助力。

企鵝先生
2014年1月1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對極地文學一直抱持著一種既疏離又嚮往的複雜情感。疏離,是因為那樣的環境對我們身在亞熱帶的台灣人來說,實在太過遙遠,彷彿是另一個星球的故事;嚮往,則是源於那份對「未知邊界」的浪漫想像。這本《南極世界公園.從南極看台灣》的選題角度非常新穎,它巧妙地搭起了一座橋樑,讓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地理空間產生了對話的可能。我推測,作者在南極的經歷,必然提供了某種獨特的「過濾鏡」,用來重新審視台灣社會中的某些現象——或許是人際關係的熱絡、或許是環境議題的迫切性,甚至是我們對「美」的定義。我期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將那份極地的「留白」與台灣的「飽和」進行對照,從而在冷靜的觀察中,提煉出屬於我們這塊土地的生命紋理,那種非直接描寫,卻處處可見的文化反思。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南極世界公園.從南極看台灣》光聽就讓人對內容充滿了無限的好奇與想像,彷彿能透過作者獨特的視角,瞥見那片冰雪覆蓋的純淨世界,同時又將目光拉回我們熟悉的島嶼家園。我個人非常期待能從中讀到一些超越地理課本的深刻見解,例如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光輝如何展現,又或者,在那片與世隔絕的土地上,創作者是如何反思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的價值與意義。我猜測,書中或許會收錄一些關於極地生態保育的觀察,或許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手紀錄,但更吸引我的,是那份將宏大敘事與在地關懷巧妙結合的野心。畢竟,從「世界公園」回望「台灣」,這中間的對比與連結,肯定能激發出許多值得深思的哲學命題。希望作者能帶著我們,進行一場心靈上的極地探險,讓我們在書頁間感受到那份冷冽中的溫暖,以及對家鄉更深層次的依戀。

评分

這本書名簡潔有力,卻蘊含了巨大的張力。「世界公園」的意象,暗示著某種全球公域的價值與規範,而「看台灣」則回歸到最個人、最在地的視角。我推想,作者在南極的經歷,必定帶來了一次徹底的心靈重置。當一個人脫離了熟悉的社會脈絡與感官刺激,面對浩瀚的自然時,過去所執著的一切是否都顯得微不足道?這種「抽離」的經驗,是許多創作者尋求突破的關鍵。因此,我預期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會非常內斂而精煉,不會有太多花俏的辭藻,而是用最直接的筆觸,記錄下那種面對絕對自然時的震撼。更重要的是,這種震撼如何形塑了作者對台灣未來發展的期許,或者,對我們當前生活方式的溫和批判,這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它提供了一個讓我們跳脫日常煩惱,用「外星人」的眼光來重新審視自己家園的絕佳機會。

评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散發出來的某種「重量感」所吸引,那種感覺不是單純的紙張厚度,而是一種知識與體驗積澱後的沉甸甸的氣質。雖然我尚未展開內頁,但光是書名中的「世界公園」這幾個字,就勾勒出一個極度珍貴、需要被小心呵護的場域意象。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那種,當你站在地球最南端,面對無邊無際的冰原與海洋時,那種謙卑感油然而生的狀態。這本書,想必不只是旅遊日誌那樣的膚淺記錄,它必然蘊含了某種對「極限環境」的敬畏,以及在極端對比下,重新定義「日常」的視角轉換。我非常好奇,這種從宇宙級的尺度(南極)回溯到微觀的尺度(台灣),作者是如何在敘事結構上達成平衡的?是藉由對比,讓台灣的某些特質被凸顯出來?抑或是,從南極的純粹性中,找到了對台灣混亂中生命力的肯定?我等不及要一探究竟。

评分

當我看到「南極世界公園」這個詞彙時,首先聯想到的不是冰山,而是「邊界」與「公義」。南極作為一個國際共管、不屬於任何單一國家的領域,它象徵著某種理想化的秩序或純粹性。那麼,作者如何將這種極地的秩序感,投射到我們這個充滿活力卻也時常陷入紛爭的台灣社會上呢?我猜測,書中或許會討論到台灣在國際格局中的特殊位置,就像南極之於世界地緣政治的邊緣性與重要性。這種跨越冰層的思辨,必須建立在極為紮實的觀察基礎上,否則很容易流於空泛的抒情。我期待作者能透過南極的寂靜,為台灣的喧囂提供一個聆聽的空間,讓讀者在翻閱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反思我們是否過度耗損了這片土地的資源,以及,我們該如何學習那片「世界公園」所代表的,對永續性的嚴謹承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