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领先读历史10:探祕清朝

中小学生领先读历史10:探祕清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清朝
  • 中小学
  • 历史读物
  • 历史普及
  • 青少年
  • 文化
  • 教育
  • 探秘
  • 朝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像面镜子,让后世警惕,
一起来认识由极盛转为衰落的最后王朝~清朝☆

  曾创造空前繁荣的清朝,却也写下耻辱的历史。不到三百年的历史,从颠峰到衰落,一批批优秀的人物,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让我们细细回味这最后王朝的荣辱盛衰,体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谛。

  让我们一同走进时光隧道,打开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宝藏

  《中小学生领先读历史》系列共有10册,自夏商周开始,到清朝结束。内容十分真实的呈现历史原貌,对于历史人物有着中肯的评价。除此之外,也涉猎了一些民间故事、传说杂记,不但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也突显了东方特有的韵味。作者略带趣味、幽默诙谐的讲述过往故事,再搭配大量缤纷童趣的彩色插画,让每个孩子一翻开书都会趣味盎然,爱不释手。

本书特色    

  快乐读、轻松记,「中小学生领先读历史」让你一读就通!
  每页的幽默插图,与文字搭配无间,可读可看,让人印象深刻,轻松记忆。
  流畅的文字,平易近人的说明,让人轻松读历史。
  诙谐逗趣的漫画,为历史故事做了最佳的诠释。
  丰富新意的编排,让人耳目一新,体会无压力的学习。
  全书看完还有清楚的帝王表整理,可再次复习各朝代与帝王的更替顺序。
  严选朝代事件记忆卡,让你学习记忆力UP UP~

名人推荐

  历史专栏作家★余远炫
  儿童文学作家★马景贤
  台北市新生国民小学校长★邢小萍
  鹿江教育基金会董事★张采珍
  ──诚摰推荐──
探寻中华文明的演进:一部跨越千年的史诗 导读: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朝代的兴衰,而是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勾勒出中华文明自远古萌芽至近现代转型过程中,那些塑造了民族性格与国家形态的关键脉络。我们试图剥离繁复的帝王将相轶事,深入探讨社会结构、思想变迁、科技进步与文化交融如何共同织就了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第一部: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形态的奠基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读者回到遥远的史前时代,追溯早期人类在黄河与长江流域的足迹。我们不仅关注考古发现本身,更着重分析这些发现如何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圈的独特生存智慧与社会组织形式。从仰韶的彩陶艺术到良渚的玉器文化,这些早期符号如何孕育出后世“礼”与“序”的雏形,是本章探讨的核心。 进入信史时代,夏、商、周三代的更迭,被视为中华文明早期形态的定型期。重点将放在青铜文明的辉煌及其背后的社会权力结构。商代的甲骨文并非仅仅是占卜记录,更是早期文字系统和国家祭祀体系的实体体现。而周代的“礼乐制度”,作为一套复杂的社会规范与政治伦理,其影响力之深远,甚至可以穿透千年,影响后世的王朝治理模式。我们深入剖析“分封制”的运作机制及其内在的张力,为理解“大一统”思想的逐步形成提供历史参照。 第二部:思想的轴心时代与百家争鸣的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社会动荡催生了对“人何以为人”、“国将何以存续”的深刻追问。本章将详细梳理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谱系,重点对比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的关键差异与共通之处。 儒家思想如何通过对“仁”、“义”、“礼”的阐释,构建起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的伦理社会模型?道家对“道法自然”的追求,又如何在民间与士大夫阶层中形成一股清流?法家的集权理论如何为秦朝的统一提供了制度蓝图?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概念介绍,而是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力求还原这些思想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最终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过程。 第三部:帝国体制的塑造、巩固与危机 秦汉的统一,标志着中华帝国体制的正式确立。本章将细致考察郡县制的推广、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初步建立。汉代对儒家思想的“独尊”,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次深刻的政治选择,它为帝国提供了长治久安的意识形态基础。 然而,帝国并非一成不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与玄学思潮,揭示了中央权力衰落时,地方势力与文化创新的复杂互动。随后的隋唐盛世,则展现了高效的科举制度、开放的国际交流(丝绸之路的再繁荣)以及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我们分析唐代是如何在继承前代经验的基础上,将帝国管理推向一个高峰,并探讨其制度优势与潜在的结构性弊端,为理解中晚唐的藩镇割据埋下伏笔。 第四部:宋代的精致化与技术的飞跃 宋代常被视为一个文化与技术的高度发展期,尽管其在军事上面临持续的压力。本章将重点探讨宋代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商业的繁荣、城市经济的崛起、以及士人阶层的壮大。 活字印刷术、火药的军事应用、指南针的远洋航行——这些技术的突破,极大地改变了人类认知世界和组织生产的方式。同时,理学的兴起,是对佛学和道学在宋代泛滥的一种回应,它试图在“格物致知”中重新确立儒家伦理的地位。我们剖析宋代在经济上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及这种高度如何与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形成对比。 第五部:多元互动与统一的再构建 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北方力量”与“农耕文明”的深度融合。本章关注元代在疆域管理、民族政策以及漕运体系上的创新与变革,这些举措对后续的王朝(如明朝)在边疆治理上产生了直接影响。 明朝的建立,是对前元体制的修正与强化。从内阁制度的完善到海禁政策的反复,再到王阳明心学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明代展现了中央集权在制度化和意识形态管控上的精细化运作。我们考察郑和下西洋的政治意义及其留下的历史遗产,并分析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与传统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如何积累。 第六部:近代转型的开端与深远影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近代的转型期,探讨外部冲击对既有历史范式的挑战。我们考察这一时期内,中国如何在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潮的剧烈碰撞下,努力寻找新的国家出路。从早期的器物引进到后期的制度变革的探讨,勾勒出中华文明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的艰难抉择与探索历程。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连续的、内在逻辑清晰的历史框架,让读者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相互关联性,而非孤立的事件堆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引言1

1满族的前身和清朝的创始人2
满族女神佛库伦的传说4
努尔哈赤挖棒槌8
将仇人当主人11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4
十三副铠甲开启戎马生涯16
数百精兵力克九国之师18
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20

3大清与明朝的较量24
不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26
皇太极的反间计28
清兵入关30

4风起云涌的抗清行动34
持续十天的大屠杀36
嘉定人不服削发令38

5少年天子顺治42
多尔衮为什么不当皇帝44
辅佐三朝皇帝的孝庄皇后46
年轻有为的天子49
顺治出家当和尚的传说52

6康熙皇帝平天下56
小康熙智取鳌拜58
康熙平定三藩62
保卫雅克萨65

7平定台湾68
叛徒父亲,英雄儿子70
郑成功收复台湾73
施琅平台湾75

8雍正皇帝和他的大臣们78
最勤奋的皇帝80
太子的名字写在匾额后面83
忠心耿耿的田文镜85
不畏权贵的李卫88

9干隆到嘉庆,由盛转衰90
干隆身世的传说92
十全老人十样武功93
农业最高荣誉奖95
白莲教事件中的女英雄97

10残酷的文字狱100
牵连三百人的《明史》案102
雍正取消浙江乡试104
「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106

11关闭国门108
马嘎尔尼单腿下跪110
阿美士德拒绝叩头112

12鸦片战争114
林则徐虎门销烟116
第一次鸦片战争119
第二次鸦片战争122

13太平天国与洋务运动126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128
曾国藩的湘军130
李鸿章办洋务133

14屈辱进一步加深136
左宗棠收复新疆138
镇南关大捷140
邓世昌和他的致远舰143

15慈禧太后的腐败统治146
帘子后面的决定148
慈禧的苦肉计150
康有为三次上书皇帝152
义和团运动155

16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158
革命的先行者160
革命就是要流血163
秋风秋雨愁煞人166
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168

17清朝官员众生相172
大贪官和珅174
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177
铁齿铜牙纪晓岚180
绍兴师爷183

18清朝的科技文化名人186
古典名着《红楼梦》188
聊斋先生蒲松龄189
高僧画家191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194
梅文鼎自学成才196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198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201
帝王世系表20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总觉得少了点“活”的滋味。历史,不该只是年表和事件的堆砌,更应该像一幅鲜活的画卷,让人身临其境。书里对于清朝的描述,过于强调政治斗争和制度变革,像是站在高处俯瞰,却忽略了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我特别想知道,那时候的台湾,与大陆的社会风貌有什么不同?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岛上的汉人与原住民之间是如何相处的?清朝政府对台湾的治理政策又是什么样的?这些细节,往往更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书中的文字也略显平淡,缺乏引人入胜的叙事技巧,读起来有些吃力。如果能加入一些生动的故事、人物传记,或者是一些当时流行的文化习俗,相信会更吸引年轻读者的兴趣。历史学习不应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应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希望未来的历史读物,能更加注重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

评分

我原本对清朝的历史并不太感兴趣,觉得它是一个充满压抑和保守的时代。但读完这本书,我的看法发生了一些改变。书中并没有刻意美化或丑化清朝,而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展现了清朝的兴衰过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清朝的民族政策的描述。虽然清朝统治者在初期对汉族人民采取了一些压制措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逐渐意识到民族融合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来促进民族团结。这让我意识到,历史问题往往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清朝的军事制度,描述得不够详细,没有深入分析其优缺点。还有,对于清朝的社会矛盾,也只是简单地提及了一些,没有深入探讨其根源和发展趋势。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色彩鲜明,图片精美,而且图文并茂,非常符合青少年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往读历史书,总觉得文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却能将历史知识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于清朝的服饰、建筑、饮食等方面的介绍,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尤其是那些复原的场景图,简直就像穿越时空一样,让人仿佛置身于清朝的宫廷之中。不过,在内容方面,我觉得可以更加深入一些。比如,对于清朝的对外贸易,仅仅停留在“闭关锁国”的层面,没有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还有,对于清朝的文化艺术,也只是简单地提及了一些代表人物和作品,没有深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历史入门读物,但如果能在内容上再下点功夫,相信会更加完美。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试图用一种过于简化的方式来讲述清朝的历史。清朝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时代,它的兴衰成败,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而这本书,却似乎只关注了政治斗争和制度变革,忽略了经济、文化、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影响。这导致我对清朝的了解,仍然停留在非常表面的层面。书中对于清朝的军事力量,描述得过于笼统,没有深入分析其装备、战术和战略。还有,对于清朝的对外关系,也只是简单地提及了一些,没有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我希望未来的历史读物,能够更加注重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让我们在阅读中能够全面地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历史的提纲,而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读物。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在听一位老学者的讲座。作者的文笔细腻流畅,对历史事件的分析鞭辟入里,让人受益匪浅。书中对于清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评价,既肯定了他们的功绩,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避免了脸谱化的历史人物形象。不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略显古板,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可能不太容易接受。如果能加入一些现代化的表达方式,相信会更受欢迎。另外,书中对于清朝的社会生活,描述得不够丰富,缺乏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比如,对于清朝的戏曲、小说、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进行更深入的介绍,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