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老师没教的事5:螳螂的私密生活

自然老师没教的事5:螳螂的私密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普
  • 自然
  • 动物
  • 昆虫
  • 螳螂
  • 生物学
  • 趣味科普
  • 少儿
  • 自然观察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外形奇特的螳螂应该可以说是最广为人知的昆虫种类之一,
  不仅因为牠们拥有炫目的外表,更因为牠们若有所思的表情
  以及时时不忘祈祷的姿态,让人不留下深刻印象也难。
  螳螂的私密生活揭露了螳螂林林总总的有趣生态
  以及特有的行为语言,让野外自然观察更添乐趣。
  此外,台湾螂大校阅详尽介绍台湾螳螂的种类与生态特色,
  作者更将其饲养收藏的国外螳螂,
  以世界螳螂大观园慷慨分享许多特殊罕见的种类与生态,
  其中三花的兰花螳、魔花螳与刺花螳,
  可以说是将螳螂世界的伪装行为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让人大开眼界。
  螳螂可以观察,可以饲养,也可制成标本永久保存。
  想跟螳螂做朋友,这本书是一个最好的开始。
《失落的星图: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最后一瞥》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轻松的科幻小说,而是一部基于对古代神话、地质学异常数据、以及禁忌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与交叉比对后,所构建的对传说中失落文明——亚特兰蒂斯——进行的一次严肃的“历史重构”尝试。作者以考古学家和密码学家的双重身份,追溯了那些被主流历史所忽略的蛛丝马迹,试图揭示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如何崛起,又如何在一夜之间从地球的舞台上消失,以及它留下的、可能仍在影响我们今日世界的深层遗产。 第一部分:海平面下的低语 第一章:被遗忘的地理学 本书的开篇,便将读者带入对全球古代地质变迁的审视。我们探讨了“大洪水”叙事在世界各地文化中的惊人一致性,并结合最新的深海声呐扫描数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是否存在一个位于大西洋中脊附近,但在地质剧变中被迅速沉没的巨大陆块?作者详细剖析了普拉托和赫罗托图斯留下的关于亚特兰蒂斯位置描述的矛盾之处,并运用现代板块构造理论,推导出在距今约一万两千年前,一个特定的构造板块运动区域极有可能发生过灾难性的快速沉降事件。我们聚焦于亚速尔群岛和直布罗陀海峡沿岸的异常海底构造,这些构造并非单纯的火山遗迹,而是具有高度规律性的几何结构残骸。 第二章:金属的记忆:秘鲁与西班牙的连接 亚特兰蒂斯的文明等级,常被描述为掌握了超越时代的技术。本书避开了对“水晶能源”这种老生常谈的描述,转而关注其可能利用的物理学基础。作者展示了一系列在秘鲁圣谷(并非印加文明的核心区域,而是更早期的文化层)出土的,由未知合金铸造的复杂工具和物件。这些合金的同位素比对结果显示,其冶炼技术和金属配比,与西班牙南部(据称是亚特兰蒂斯殖民地之一)古老矿脉中发现的微量残留物惊人地相似。这些“金属记忆”暗示着一个跨越数千英里的贸易网络,而非孤立文明的出现。我们深入探讨了这些工具的几何构造如何可能与声学或电磁波的聚焦有关,而非纯粹的机械功能。 第二部分:语言与哲学的碎片 第三章:象形文字的深层结构 亚特兰蒂斯的官方语言早已失传,但其影响渗透到了古埃及的“神圣文字”和玛雅的复杂历法系统之中。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于对这些晚期文明中“非本土”的符号模式进行破解。作者引入了一种新的“拓扑语言学”模型,该模型认为,某些基础的数学和宇宙学概念,在被编码成文字之前,是以纯粹的几何图形形式存在的。通过对这些图形的旋转、镜像和嵌套分析,我们发现了一套共享的“元语法”,指向对“三位一体的能量流”的描述,这可能就是亚特兰蒂斯社会运转的核心哲学基础。 第四章:阿卡西记录的“物理”对映体 传说中,亚特兰蒂斯人拥有记录一切的图书馆。尽管“阿卡西记录”听起来过于玄幻,但本书将注意力投向了那些被埋藏在撒哈拉沙漠深处,长期被沙丘掩盖的巨型石碑群。这些石碑并非用于铭文,而是作为巨大的“信息存储阵列”。通过对石碑表面微观晶体结构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内部存在着极度有序的微小空洞和裂隙,这些结构与现代光学存储介质有惊人的相似性。我们推测,这些结构记录的并非文字,而是基于光子或中微子振动的“信息场”。本书首次公布了试图从这些结构中“读取”到的、关于亚特兰蒂斯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的零星片段——一个基于“知识纯度”而非血统的等级制度。 第三部分:灾难的预兆与最后的逃亡 第五章:天文学的警告 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毁灭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自身对天文运行的精确预测所揭示的。通过分析巴比伦和早期希腊天文学家对“不规则彗星”的记录——这些彗星在主流星表中并未被追踪——我们重建了当时的天象图景。作者提出,亚特兰蒂斯人洞悉了一次周期性的小行星带碎片撞击事件,并试图通过某种巨型工程来偏转或减轻其影响。这些工程的失败,最终导致了地壳的剧烈不稳定。 第六章:方舟与火种 本书的终章,聚焦于“逃亡者”。我们拒绝接受“所有人都灭亡”的说法。通过追溯古代犹太教和印度教的流亡者叙事,作者提出了“三批次”逃亡的理论。第一批是知识的守护者,携带了关于基础科学和哲学思想,他们渗透进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谷;第二批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在南美洲播下了早期的冶金和灌溉技术;而第三批,也是最神秘的一批,被认为是携带了文明核心的“种子”,他们可能选择了地球内部作为最后的避难所。本书并未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些避难所的存在,但通过对世界各地深层洞穴系统的异常温度和能量读数分析,留下了关于地壳深处“未熄灭的火种”的悬念。 结语:我们今日的回响 亚特兰蒂斯的故事,是关于技术傲慢与自然规律失衡的警示。本书的结论是:亚特兰蒂斯没有被彻底抹去,它以一种更隐蔽、更分散的方式,成为了现代人类文明的底层代码。我们对电磁波的使用、对几何学的执着,乃至我们对“完美社会”的追求,无不带着那个失落帝国的哲学残影。理解亚特兰蒂斯,就是理解我们自身文明潜藏的危机与潜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仕杰


  1973年生于台北,从小就喜欢饲养昆虫,退伍后因工作伤害,右手4只手指遭截肢,但对于生态的兴趣不减反增,一直是台湾原生植物、昆虫的爱好者,同时也戮力从事生态摄影。近年来造访东南亚各国,深入杳无人烟的热带雨林,拍摄植物、昆虫原栖地照片,并为国语日报科学版、数位岛屿网站撰写生态探访文章。曾任扶轮社青年服务团团长、国科会生态影片昆虫顾问、台湾大学国科会计画助理、嘉义大学国科会计画助理、台湾全记录生态讲师,目前专心于自然生态摄影、写作。着有『长戟大兜虫』(亲亲文化出版)、『昆虫脸书』(远见天下文化出版)、『霸王甲虫小百科』(人类智库出版)、『超震撼甲虫王』(人类智库出版)、摄影作品『蕙荪林场100种常见的昆虫』 (国立中兴大学林管处出版)、『带着孩子玩自然』(远见天下文化出版)、『螳螂的私密生活』(远见天下文化出版)。

  黄仕杰个人部落格:www.flickr.com/photos/shijak0526
  黄仕杰个人频道:www.youtube.com/user/shijak0526

图书目录

推荐序                                                   4
作者序                                                   5
                                           
第一章  神秘祈祷者的螳螂                                 6
草猴是螳螂                                               8
螳螂的联想                                               9
螳螂的应用                                              11
神秘的祈祷者                                            14
螳螂的身体构造                                          17

第二章  螳螂的衣食住行                                  20
国王的新衣                                              22
变装的秘密                                              26
酷炫的花纹                                              30
耍帅的装饰                                              33
大与小的差别                                            36
可口的大餐                                              38
活动的地盘                                              40
长臂舞刀的捕捉足                                        42
凌波微步                                                44
展翅高飞                                                45
精密定位                                                48
断足再生                                                49
清理身体是不可或缺的保养                                50

第三章  螳螂的行为语言                                  52
视觉密码                                                54
雌雄莫辨                                                56
螳臂挡车                                                60
呆若木鱼                                                62

第四章  螳螂的生命延续                                  64
致命吸引力                                              66
杀夫狂想曲                                              70
螵蛸的妥善保护                                          74

第五章  杀手螳螂的輓歌                                  76
无影无形的杀手─真菌                                    78
钻来窜去的杀手─鲣节虫                                  80
体型微小的杀手─螳小蜂                                  82
异形杀手─铁线虫                                        84
陷阱杀手的蜘蛛                                        86
快速杀手的蜥蜴                                        87
眼尖杀手的鸟类                                        88
捕食与被捕食之间                                      89

第六章  台湾螂大校阅                                  90
日本姬螳螂                                            92
大巨腿螳螂                                            96
绿大齿螳                                             100
透翅螳                                               104
树皮螳螂                                             108
角胸奇叶螳螂                                         112
魏氏奇叶螳螂                                         116
微翅跳螳螂                                           120
薄翅螳                                               124
枯叶大刀螳                                           128
细胸大刀螳                                           132
台湾斧螳                                             134
宽腹斧螳                                             138
棕污斑螳                                             142
翼脉半翅螳                                           146

第七章  世界螳螂大观园                               150
澳洲树枝螳                                           152
海南角螳                                             154
勾背枯叶螳                                           156
菱背枯叶螳                                           158
眼镜蛇枯叶螳                                         160
微箭澳叶螳                                           162
幽灵枯叶螳                                           164
非洲树枝螳                                           166
顶瑕螳                                               168
美国大草螳                                           170
马来长颈螳                                           172
小提琴螳                                             174
大魔花螳                                             176
越南阡柔螳海南亚种                                   178
德州独角螳                                           180
南美草螳                                             182
非洲沙漠螳                                           184
澳洲宽腹螳                                          186
印尼双盾螳                                          188
圆胸螳                                              190
非洲蓝斑巨螳                                        192
莱姆绿螳                                            194
索氏角胸螳                                          196
霍氏巨腿螳                                          198
马来拳击螳                                          200
非洲尖眼拳击螳                                      202
甘比亚拳击螳                                        204
小魔花螳                                            206
丽眼斑螳                                            208
兰花螳                                              210
华丽金属螳                                          214
法拉斯金属螳                                        216
非洲斑光螳                                          218
刺花螳                                              220
甘比亚花螳                                          222
华丽弧纹螳                                          224

第八章  简单的螳螂饲养观察                          226
好好照顾杀手                                        228
螳螂的新家                                          229
邀请螳螂来作客                                      231
张罗食客的餐点                                      232
螳螂照顾重点                                        234

第九章  留住螳螂的美丽容颜                          236
永恆不朽的生命                                      238
螳螂标本的制作                                      240

作者后记与致谢                                      245
参考书目                                            247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詹美铃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副研究员


  忘了什么时候开始认识阿杰这位可爱的阳光大男孩,只觉得有他在的地方,就有热情与欢笑。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六月份,他带着日本学者大林延夫和山迫淳介博士到我办公室聊天的那一次,我向他展现在美国史密森博物馆购买的模拟螳螂复眼的玩具眼镜,具有赤子之心的阿杰,立刻戴着眼镜和那些日本学者玩了起来,整个办公室瞬间充满了欢乐,就在那时我看到了阿杰的真与稚。

  犹记我大一刚唸昆虫系时,在某次因缘际会中,取得了刚从螵蛸出来的斧螳若虫,我将牠们当成宠物养在宿舍里,然后每天到浴室捉蛾蚋给牠们吃,许多女生都用异样眼光看着我。等螳螂大些,我再捕捉较大虫子餵食,每脱一层皮,就以胶带将蜕黏好,并写下蜕皮记录,还曾好奇地用绳子绑着蝗虫尸体在螳螂前面晃动,看牠们会不会被骗而捕食。更荒谬的是,我当时还用黑色奇异笔将螳螂的复眼涂黑,看螳螂是否还能捉到猎物。当时的试验结果已不复记忆,但肯定的是,所做的粗糙试验只希望能更进一步了解既可怕又可爱的螳螂习性。如果阿杰的书早在我捉到螳螂前就出版了,搞不好,我会深受吸引而一头栽进螳螂世界,成为螳螂分类学家。真是相见恨晚。

  2003年,当年唸东海大学的周倖瑜来科博馆找我,表示她的学士专题讨论想进行台湾螳螂的分类,这是我第二次与螳螂结缘。我鼓励她多看看各个博物馆的标本,先从标本开始练功,透过标本了解螳螂的形态、变异、分佈及出现的季节时间,再到野外进行观察及採集,有事半功倍之效。很高兴她所发表的学士论文,也成了阿杰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科普书籍的撰写看似简单,其实非常不容易,尤其是自然观察书籍更是困难,除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知识和丰富的图片辅助,最重要的是能深入浅出的将观察到的行为及现象生动地写出来。阿杰就有这样的好眼睛、好技能和说故事能力,让他的书得以一本本的出,且本本畅销。他的第一本『昆虫脸书』拍尽各种昆虫的脸,我们看到阿杰的细微观察能力、高深的拍照功力,以及令人惊奇的想像力;第二本书『带着孩子玩自然』道尽各种培养孩子观察力、好奇心及寻找答案的能力,我们看到阿杰对孩子的耐心、思考的全面性和丰富的游历经验;第三本书『螳螂的私密生活』则写尽螳螂的形态、习性、栖息地、天敌、各国有趣螳螂种类、和饲养与应用等知识,我们看到阿杰在螳螂方面的专业功力、经年累月所拍摄的精彩图库,和对昆虫的热爱;第四本呢?另人期待。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写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我以前指导教授最喜欢的一首诗,常用来表示他的孤寂研究生涯。这本书精彩绝伦,绝非荒唐言,但作者拍照的辛苦、对事情的执着与对大自然的痴迷,则在本书中一览无遗,保证令人回味。

图书试读

第二章 螳螂的衣食住行
 
国王的新衣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的一大类群,牠们外表特殊,常有出乎意料的奇怪造型,当然颜色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种类甚至是光鲜亮丽、珠光宝气!但是这些昆虫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牠们不像人类,将骨骼作为身体核心,肌肉黏附在外运动,相反地,昆虫的肌肉是黏附在坚硬表皮下,借由拉动表皮运动,因此牠们的表皮被称为外骨骼。
 
昆虫的表皮硬化后不能再长大,所以当牠们的身体成长到一定大小时,原有的表皮反而成为继续生长的侷限,所以需要脱掉原有的表皮,让身体可以继续长大,这样的生理行为就是「蜕皮」,而一般口语说成「脱皮」。
 
螳螂由卵孵化后,不停地成长到羽化需要经历数次脱皮。以笔者观察的经验来说,螳螂要脱皮前一天至两天会停止进食,开始找寻阴凉、安静的地方,因为蜕皮时牠们无法移动,也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只能静静地倒挂着等待脱皮过程结束,所以蜕皮是螳螂生命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
 
不同于甲虫与蝴蝶的成长过程为「卵、幼虫、蛹、成虫」,幼虫的样貌与成虫完全不同,所以称为「完全变态」的昆虫,螳螂的成长过程没有蛹的阶段,所以是「不完全变态」,而且螳螂幼时样貌跟成虫几乎一模一样,所以是「不完全变态中」的「渐进式变态」,像螳螂这样「渐进式变态」昆虫的幼时我们称为「若虫」。螳螂一生中因应身体不停成长要蜕皮六至九次,所以若虫龄期的计算方式为自卵中孵化后为一龄若虫,待脱皮后为二龄若虫,再次脱皮为三龄若虫,以此类推。昆虫学家和玩家多以英文代号来表示螳螂的龄期,例如一龄为L1、二龄为L2、三龄为L3,以此类推。
 
常听到朋友说螳螂在蜕皮羽化,其实最后一次蜕皮才称为「羽化」。大部分的朋友都有同样的疑问:「为何一样是蜕皮,但最后一次的蜕皮才是羽化呢?」羽化其实指的就是昆虫由幼虫(若虫)转变为成虫的过程,如古书『搜神记』第十三卷中的记载:「木蠧生虫,羽化为蝶」。
 
变装的秘密
 
我们以一般常见的绿色螳螂─宽腹斧螳(旧称宽腹螳螂)或台湾斧螳为例(旧称台湾宽腹螳螂),成虫体色多变,除了常见的绿色型、夏末秋初的黄色型之外,还有迷彩型。

用户评价

评分

说真的,每次在乡下老家,我都会花很多时间在后院的菜园里,那里简直就是我的秘密基地,而螳螂绝对是我最常遇到的“居民”之一。我总是觉得,它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王者风范,静静地待在那里,等待猎物的出现,那种耐心和专注,真的让人佩服。不过,关于它们的“私密生活”,我实在是一知半解。我只知道它们是捕食者,但究竟是怎么捕食的?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比如,是不是有不同的捕食策略?有些螳螂是不是比其他螳螂更“狡猾”?还有,我一直对它们的繁殖方式很好奇。记得有一次,看到一只母螳螂在产卵,那个卵鞘看起来好奇怪,像是用某种特殊材料做成的。这本书,我觉得会把这些我模糊的印象,变成清晰的知识。我非常期待能看到关于螳螂的交配习性,是不是真的存在“食头”的现象?如果存在,又是出于什么原因?还有,它们的育儿过程又是怎样的?母螳螂会照顾小螳螂吗?还是小螳螂一出生就要独立自主?我总觉得,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昆虫,体内一定蕴藏着许多关于生存、繁衍的智慧,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通往这些未知的门。我猜,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观察和研究,才能把这些“私密”的生活细节捕捉下来,这对我来说,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评分

我对自然界的小生物一直有着特别的情感,它们虽然渺小,但却各自拥有着一套令人惊叹的生存法则。《自然老师没教的事》系列,一直是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重要的启蒙读物,对我理解自然、热爱生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的《自然老师没教的事5:螳螂的私密生活》,一听到书名,我就觉得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螳螂,在我看来,就是大自然的“伏击大师”,它们那种静默等待、迅雷不及<bos>的捕食方式,总是让我感到既恐惧又着迷。但我对它们的了解,仅限于此。我很好奇,在它们不捕食的时候,都在做什么?它们有社交吗?或者,它们有没有自己特别的“游戏”?“私密生活”这个词,让我联想到许多有趣的可能性。比如,螳螂会不会有不同的“性别”行为?母螳螂和公螳螂在求偶时,会有什么特别的仪式吗?我猜,书里一定会有精彩的画面,展示它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完成繁衍的使命。我一直觉得,大自然充满了各种奇妙的“秘密”,而我们人类,往往只能窥探一角。这本书,我相信能够带领我们深入了解螳螂的世界,去感受它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它们的生存之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里会揭示哪些我们之前闻所未闻的“内幕”?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生物的演化和适应性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在外形和行为上展现出惊人“伪装”或“策略”的生物。螳螂,在我眼中,简直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它们那种拟态能力,以及作为顶级掠食者的身份,总是让我充满敬畏。这本书的书名《自然老师没教的事5:螳螂的私密生活》,立刻引起了我的强烈关注。因为“私密生活”这个词,似乎暗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关于螳螂的捕食行为,而是会深入到它们更深层次的、我们普通人难以观察到的生命状态。我非常想知道,在没有人类目光的注视下,螳螂的社交模式是怎样的?它们有没有天敌?如果有,它们又是如何躲避天敌的?我曾经在野外观察过螳螂,它们那种静止不动,等待时机的样子,让我觉得它们好像有自己的“哲学”。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这种“哲学”?比如,它们对于环境的感知方式,它们如何判断时机,它们的“思考”过程又是怎样的?我也很好奇,螳螂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生活”会有多大的差异?幼虫时期和成虫时期,它们的生存策略是否会改变?这本书如果能从更宏观的视角,去解读螳螂这种“隐秘”的生活,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我们以为熟悉,但其实却充满未知的小生物。

评分

哇,看到《自然老师没教的事5:螳螂的私密生活》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个画面!身为一个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人,每次看到自然科普类的书籍,特别是以动物为主角的,都像发现宝藏一样。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这本书,但光是“螳螂的私密生活”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螳螂,我小时候在田埂上、草丛里经常能见到,它们那种蓄势待发的姿态,还有那对大大的复眼,总觉得神秘又威风。我一直很好奇,它们到底是怎么活动的?白天它们都在做什么?晚上又会去哪里?尤其是“私密生活”这四个字,简直太吸引人了!是说它们的求偶过程很特别吗?还是说它们在孵卵的时候,有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两只螳螂打架,场面可凶猛了,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它们之间是不是也有感情戏?或者是在争夺地盘?这本《自然老师没教的事》系列,我一直都很喜欢,他们的内容总是很扎实,而且用词生动有趣,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我完全可以想象,这本书一定也会把螳螂那种宛如武士般的神秘感,以及它们作为掠食者独特的生存哲学,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迫不及待想要了解,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这些小小的生命,正上演着怎样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私密”大戏!

评分

从小的教育环境,尤其是对于自然科学的启蒙,我一直认为《自然老师没教的事》系列是做的相当出色的。它们总能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又充满趣味性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而且往往能挖掘出一些我们平时忽略掉的“小细节”,让我们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全新的认识。这次的《自然老师没教的事5:螳螂的私密生活》,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感和吸引力。螳螂,在我脑海中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它们那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经典画面,以及它们作为捕食者的凶猛。但是,“私密生活”这四个字,立刻让我产生了更多的好奇。我猜,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一些关于螳螂的日常行为,比如它们的睡眠习惯,它们的活动规律,它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等等。而且,考虑到“私密”二字,很有可能还会涉及一些关于它们的繁殖、育幼,甚至是一些非常隐晦的社交互动。我一直觉得,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而我们人类,因为自身的局限,往往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这本书,就像一个导游,将带领我们深入螳螂的世界,去体验它们那不为人知的“生活”。我非常期待书中会有一些令人惊喜的发现,或许是关于螳螂的某种特殊的行为模式,或者是一种我们从未想过的生存技巧。总之,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将是一次充满发现和乐趣的阅读体验,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大自然的奇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