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吶烟尘三部曲之三:苦难余生

唢吶烟尘三部曲之三:苦难余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唢呐
  • 陕北
  • 民俗
  • 历史
  • 苦难
  • 命运
  • 农村
  • 三部曲
  • 文学
  • 现实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流着眼泪写出的故事
读者流着眼泪读完的故事

  《唢吶烟尘三部曲:艰辛童年、动盪青春、苦难余生》
  ──当代唯一见证大时代,还原历史现场的大河小说!
  描写活在刀口上的家族
  在最动盪混乱的时代,一个母亲及一个时代的血泪传奇


  我是沈宁,我的外祖父叫陶希圣,我的伯父叫沈钧儒
  我的母亲叫陶琴薰,我的父亲叫沈苏儒
  这部小说,是写我母亲的一生,她面对艰难环境,依然奉献无畏无惧的爱与勇气
  谨以此书,献给她,以及那些在战争苦难中牺牲自己的伟大母亲们!

  《唢吶烟尘三部曲》是作家沈宁的重要之作,以真人真事为骨干,生动描写出其母亲陶琴薰,陶希圣之女,一位活在大时代下女性的不朽传奇,以及陶(陶希圣)、沈(沈钧儒)两个家族的故事。此部小说不仅刻画出家族的跌宕经历,更叙述了中国现代跨半世纪的历史缩影。在最动盪混乱的年代,这位母亲是生系一命的大地,也与一整个家族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小说以陶希圣成家开始着笔,带出陶希圣的家族故事,也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妇女身处旧社会的艰辛,更有大时代变幻的历史风云。

  沈宁的母亲陶琴薰出生于纷乱的封建士大夫家族,历经困苦童年,住过北伐军政学校的宿舍,听过卢沟桥事变的砲声,曾被日汪敌特扣押为人质,为香港沦陷痛不欲生。她原是一位普通女子,曾经见过胡适、陈独秀、汪精卫、杜月笙、周恩来等传奇人物。当一切苦尽甘来,开始享受爱情与家庭生活之际,毁灭性的灾难却已翩翩降临……1949年沈宁的母亲陶琴薰因一念之差留在大陆,与亲人分隔两地,终其一生与命运搏斗,全书读来彷彿中国现代历史的缩影,令人不禁唏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沈宁


  华裔美国人,祖籍浙江嘉兴,西北大学七七级毕业,1983年赴美。在美期间,历任学校教师和校长,美国之音新闻主播,美国联邦空军军官学院教官,科罗拉多州雷科伍德市文化委员会委员,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科州分会会长,公司经理等职,业余写作,多发表于两岸三地华文报刊,书籍出版十四部。作品曾入选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散文大系等,获台湾温世仁武侠小説奖,纽约第五大道文学奖,中国新移民笔会杰出贡献奖等。

图书目录

为沈宁着「母亲的故事」所作之序/陆铿

唢吶烟尘之三:苦难余生

新版后记/沈宁
附录图片

图书序言

为沈宁着「母亲的故事」所作之序
陆铿


  一九四六年至四八年,我在南京《中央日报》做副总编辑兼採访主任,与沈宁的外祖父陶希圣先生同事,也认识了沈宁的父亲沈苏儒先生。

  当时陶希圣先生是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兼《中央日报》总主笔,与社长马星野先生,代表党国对报纸的领导。陶公提出「先中央,后日报」的经营方针。我们一批年轻人则提出「先日报,后中央」以对,并得到马老师的支持,因而创造了《中央日报》最光辉的纪录,销路和盈利为开报以来从未曾有之兴旺。对陶公的看法,我在自传书中写过,也直接对沈宁讲了,他仍要我写这篇序。

  苏儒也是我的恩师赵敏恆先生亲自培养的新闻记者,当年并由总编辑赵敏恆派做上海《新闻报》驻南京特派员,所以我们在南京跑新闻经常碰面,成了朋友。我们一起出席上海记者招待会,蒋总统与苏儒握手的照片在《新闻报》上刊出过。我们还一起上庐山採访马歇尔。

  大陆政权易手后,我与苏儒虽都滞留内地,但我在共产党监狱度过廿二年,自然无法与苏儒联络。后来获知他一家也多灾多难,乃至最后琴薰中年含恨逝世。从我和千百万中国知识分子的经历,不难想像陶希圣先生的女儿女婿在共产党天下会过怎样的日子。

  八○年代中期,我选旧金山定居,苏儒到加州来过两次。当时沈宁也在旧金山工作和生活,开车带苏儒到我家来过几次。青年好友,阔别经年,异国相会,痛饮畅谈,不亦乐乎。当时沈宁总是坐在一边,不多言语。或许是遵循家规吧,长辈们相坐聊天,小辈人很少插嘴。

  过了几年,我在北美《世界日报》上读到连载长篇小说「陶盛楼记」(即联经后来出版的《唢吶烟尘》),作者就是沈宁。

  那文章我很喜爱,只要到美国,必读不漏。没想到当年默默坐在一边听我们谈天的儿童,居然写出长篇小说来。而且文笔精采生动,对民国史料颇有研究,近百年的民俗也写得细密,每读其有关书法烹调等文字,尤其是对于他的母亲琴薰智慧过人的写实,总不免拍案叫绝。下一辈人,特别经大陆几十年党化教育,能有如此文化修养,又如此勤奋,实在不易,我很为他高兴,决定将他的着作推荐给马悦然(Göran Malmqvist)教授指正,并鼓励他向诺贝尔进军。

  于是我给沈宁几次打电话,称赞他的文章,他总是很客气,陆伯伯长陆伯伯短的请教不已。

  又过一年,上下两册厚厚一套《唢吶烟尘》寄到我的桌上,联经书做得非常精致,附有许多历史照片,倍觉珍贵。才刚刚读罢,又接沈宁来信,说是续写他母亲后半生经历的另一部长篇已经完成,名叫「母亲的故事」,也将由联经出版,请我写篇序。

  听说苏儒一直很反对沈宁写这套书,怕他会过度情绪化,写作不慎。也难怪,沈宁的黄金少年和青春岁月,都在毛泽东极权统治下的大陆社会度过,鲜有幸福,苦不堪言,他怀有怨气也可以理解,甚至应该,所谓无情并非真豪杰。可是沈宁对我讲:他写这本书,并不想发洩个人愤恨,只想忠实地写出母亲来。描写他一家人的生活,完全不必再添什么,真实本身已经够色彩,足以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苦难。他用意虽不错,但是否做到,还要读者们来评判。

  近些年中国有一些怪现象,写大陆几十年社会状况的作品,特别写文革浩劫的文字,不吃香,常遭嘲笑。这是一种变态心理的反映。对于那么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对于中华民族所深受的沉重苦难,留下真实的纪录,正是对历史负责任。所以我很支持沈宁写作并出版这本书。

  一九九八年我把一本自传送给沈宁,在扉页上写了三句话:「尊大人和我是老友。我发现你们这一代比我们那一代强。希望我们先启的教训,能成为你们成功的借鑑。」我真心希望,沈宁这一代的年轻人,超过前一代,这样文化才能发展,社会才能更新,历史才能进步。

新版后记
沈宁


  小说《唢吶烟尘三部曲》,最初写作时,计划是上部两册从母亲出生写到大陆沦陷,下部两册从母亲滞留上海写到她北京遇难。两部文稿完成,联经决定出版。因为内容跨越几乎百年,字数亦近百万,工作量大。上部两册编辑完成,即于2002年先行问世,继续编辑下部,随后出版。正这时,台湾政局变化,社会动盪,人心涣散,对海崃对岸的事情逐渐冷淡,面临此情此景,继续出版这本书,不再现实。尽管很多读者查询和等待,下部书作业还是停顿了。出于同一原因,电视台将上部书改编成电视剧的计划也被搁置,中广已经开始的广播剧制作亦遭腰斩。

  美国人有句话﹕时机就是一切(Timing is everything)。早了晚了,不合时机,一事无成。好了坏了,碰上时机,飞黄腾达。外祖父的传记书名为潮流与点滴,意在从潮流看点滴,从点滴看潮流。而以我自己的经历总结,点滴抗不得潮流,个人争不过时代。相比于时代潮流,个人如我般渺小者,连点滴也算不上。

  年轻时测字,我的名字头重脚轻,根基不稳,尽管四季忙出头,不过空有一颗雄心。根基就是时代潮流,就是时机。回想大半生,此言不虚,我命里註定,事事阴错阳差,时机不当,失之交臂,折羽而终。就唢吶烟尘来说,差了三年两载,一切付诸东流。

  那一停,就是十年。

  期间,我读到一位欧洲作家的话,可以安慰自己。他说:写完一部小说,应该放进抽屉,过二十年后再拿出来。如果那时候这本书依然能够被人们接受,就送去出版。此至理名言,我辈当牢记。只有确实探讨人生,而非演绎时事;确实揭示人性,而非图解理念;确实描述真实,而非编造假象的文字,停放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一百年后,仍然会被人们所接受,才属真正的文学,才有存在的价值,才具永恆的生命力。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树立了伟大的榜样。

  我不敢说自己的书能够达到如此高度,但我愿意朝这个方向努力。我愿意我的书,在十年二十年后仍旧能够出版,仍旧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因为我的书,描写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历史。

  书写得好坏,要读者评判,我自己不敢妄言。但我可以问心无愧,这本书里的所有故事,都是我家前辈和我个人亲身经历的记录,没有虚构,没有夸张,没有虚饰。即使一些细节描写和对话做了文学加工,姓名略为改动以尊重亲友的隐私,那些人物和事件本身的存在,一定属实。

  我之所以对出版此书一直耿耿于怀,孜孜不倦,十年不辍,是因为我真诚地希望全世界的华人,不要忘记我们曾经遭遇过的灾难,千年万年也不要忘记。有美国学者总结,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罪恶的时代。那一百年间,中国亦曾始终浸泡在苦难的深渊,战乱,饥荒,奴役,天灾人祸,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中国人民经受了太多太重的苦难,而且至今尚未全部解脱。

  经历苦难纵然不幸,忘记苦难经历则是更大的不幸。忘记经历过的苦难,就意味着必定会重复那些苦难的经历。中国三千年历史,不断重复这个悲哀的循环,一个个残暴皇朝更换,人民大众则继续在苦难中挣扎。因为亲自尝透那苦难的滋味,我特别不愿意看到中国人再次经历我所曾经历的苦难,尤其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只要心诚,石头也会开花。十年之后,我终于等到机会,本书下部又有出版的可能。不过毕竟时代不同,书太厚重,究竟不妥,故与出版社协商,将上下两部四册书稿,修改缩写成三册,出版一套完整的新版。

  付梓之际,我要特别感谢联经出版社多年来对我和拙作的关爱,感谢刘国瑞先生和林载爵先生十年不忘提携后辈,感谢颜艾琳小姐在编辑初版时对我不断的鼓励,感谢胡金伦先生和邱靖绒小姐在编辑新版时所做的种种努力,感谢精彩的封面设计。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此书的每一位读者。没有读者,任何书都失去存在价值。而我所期望于读者的,是在掩卷之后,对自己说一声﹕那样的日子绝不可以再有。

写于美国落矶山脚

图书试读

六十九
 
五月二十八日一早,爸爸妈妈刚出门,就惊呆了。
 
天蒙蒙亮,太阳还没有升起,朝霞在东方照耀。霞飞路上,街边檐下,到处是穿土黄粗布军装的士兵,和衣躺在石板地上,怀里抱着长枪。他们劳累极了,浑身结了一层晨露,仍然熟睡,很多人大张着口唿吸。远处十字路口,站着三个兵,端着长枪,踱着步,作警戒。
 
共军昨夜开进上海市区,未发一枪一弹,悄然无声。爸爸妈妈没有听到任何动静,直到清晨要出门上街,才看到这许多大兵露天睡在马路上。
 
两人发呆,站在那里,看脚下熟睡的士兵。左边两个年纪稍长,腮边毛茸茸长满胡子,脸上的皱纹和紧抿的嘴,显示他们长年战争经历的磨练。右边两个完全是孩子,最多不过十六七岁,风餐露宿的军旅生活仍未能伤害他们粉嫩柔润的圆脸,一个在梦中咂巴着嘴,另一个则在梦里微笑。他们或许梦见了远方某地乡间的父母吧。
 
妈妈伸个手指立在唇边,示意爸爸不要吵醒脚下的士兵,然后轻轻关门。眼前这些共军士兵,一夜进城,闾阎不惊,露宿街头,秋毫无犯,真是仁义之师。爸爸很感动,觉得自己决定留在上海,欢迎共产党,没有做错。
 
突然间,前前后后,满街唿叫,此起彼伏,南腔北调,粗壮强悍,听不清叫些什么。街边上的士兵们,都应声站起,整理衣装长枪,排成队列,转过身,迈开步,齐齐开拔,脚下一片黄尘,走掉了。不过十几分钟,街上已经恢复以往的空旷平静,墙脚散落一些烂泥碎纸片,满地的尘土上,印着一个个躺卧的身形。
 
走出里弄,可以看到,这里那里,三五成群的上海人,站着发愣。
 
望着渐行渐远的士兵队列的背影,妈妈忽然站住脚,说:「我不想再走了。」
 
「你不去狄思威路拿东西了吗?」
 
「还去吗?你说,狄思威路会不会也驻满了兵?」
 
「不晓得,我想会吧。共军进驻上海,总不会只这点人马。」
 
「那么,我想我们最好不要去了。」
 
「你想要拿的东西呢?不拿了?」
 
「不拿了。」
 
「如果回家没事,我去一趟报馆。共军昨夜进了上海,报馆今天会赶新闻。我们过几天再带宁宁一起出来吃中饭,好吧?」
 
妈妈不说话,默默从爸爸臂弯里抽出左手,急忙转身走回家去。她的眼里忽然充满了泪,不想让爸爸看到。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