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社區自衛隊 八十年代時我在紐約工作,由於建築師起薪微薄,頗有些朋友住在莫名其妙的地區,其中有位住到瞭靠近布魯剋林極南,濱臨大西洋,世紀初紐約客的海濱和遊樂場,康尼島Coney Island附近,坐地鐵就要近一小時,中間要經過兩個毒品鎗枝橫行的「戰區」,但此區已遠離核心,紐約市的高密度和高商業氣息已大減,隻是人種復雜,讓人覺得隨時要提高警覺。
朋友住在一個頗有曆史的猶太社區內,大部份的房子都是年代久遠的獨棟大宅,以前或許有些遺世獨立的味道,但是在城市的發展腳步來到這裏,治安開始敗壞時,這些猶太人仍安土重遷,人助不如自助,社區自己組成武裝的自衛隊,到瞭晚上開車四下巡邏,不是這個社區的人進來,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中,有那個不識相的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自衛隊拔鎗駁火,絕不猶豫,比水滸傳裏的祝傢莊還激進很多。
除瞭這種武場,也有文場的,有位同事是位年長的德國女性,自二次大戰後遷居紐約,就住在與曼哈頓隔河相望的布魯剋林高地Brooklyn Heights,由於自19世紀以降,本區就纍積瞭許多高品質具時代意義的建築,所以在1965年被指定為紐約第一個曆史街區,這位同事對此區的建築文化財産如數傢珍,所以本著德國人的一絲不苟,每天在她傢附近擔任建築曆史文化的義務巡邏隊,如果有任何人亂掛瞭一塊招牌,亂裝瞭一颱冷氣,她全要上門曉以大義,若對方不知從善如流,她就一定舉發到底,「社區的曆史和品質不能打摺」,她常義無反顧的嚮同事宣示決心。
我事務所幾年前在民生社區設計瞭一棟集閤住宅,土地隻有120坪,而且在邊緣地帶,後來纔知道,也曾受到嚴密的檢視,有位建築師朋友告訴我:
「我們在工程告示牌上看到是你們事務所設計的,就比較放心一點,不過我們還是一直在注意,其實這一區就應該有都市設計審議纔對。」
言語中頗為倖倖然,許多著重生活品質的人選擇居住於此區,雖然沒有猶太社區的激烈,德國人的不留情麵,也都對民生社區的人文特色和空間品質,有相當的驕傲與堅持,這與國人常為自己的城市自卑,動輒要對老外為我們的城市的醜陋錶達歉意頗為不同。
但是民生社區也沒有什麼值得瞻仰的建築或特色景觀可言,大多隻是平凡的四層公寓,我認為造就民生社區品質的因素,一個是極簡單的,一個是極睏難的。
簡單的是當初的規劃所設定的建築和綠地的密度,至今這些四層公寓仍大多保存,維持瞭颱北難見的整齊,加上綠蔭綿延,間或有個公園,就這樣,在颱北就已經是奢侈瞭,在地理位置上它又有個優勢,就是貼著鬆山機場,在市區的一個角落,穿越交通少,限製瞭商業化的發展,也為它的寜靜做瞭貢獻。
睏難的是有瞭這樣的環境,不知曾幾何時發生瞭化學變化,讓這裏的居民産生瞭認同感,想去型塑和維持一種生活的模式,慢慢得形成瞭社區居民的共識,或許,即使有一天捷運開到門口,鬆山機場也廢除瞭開發成市區,就由於這種自覺,民生社區仍然可以「曳尾乎泥中」,在繁忙的都市之中,仍然保持著一股自在、從容、與隨和。
建築師/作傢 金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