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多染多尝试,植物会给你不同的颜色瞧 早先因为从事昆虫生态调查,所以跑遍了台湾的山林,对许多植物从陌生到熟悉。认识植物后,彷彿在山林间多了许多朋友,知道植物们何时要开花,何时会结果,因为对植物的了解,也让我在进入草木染的世界后更加得心应手许多。
植物的奥妙在于不同地域生长及不同时节会产生不同变化,曾经有北部的染色同好在冬天染福木,结果始终染不出所需的黄色,得由中南部的同好快递福木北上,因此从事天然染色的人,得清楚知道何时该取染材,并且配合季节染色。
植物可染色的部位分为花、果、根、茎、叶及种子,有的植物全株可用于染色,其中又可区分为枝叶和树皮能够染出同色或者不同颜色的差别。举例来说,像是相思树的假叶可染出土黄色味,但树皮却能染出红豆沙的颜色,而树干则能染出褐色味,因此染色色票资料的整理相当重要。
平常在住家附近散步、爬山时,都会习惯性观察环境周遭有什么植物,且会随身携带塑胶袋,一看到有成熟的染材果实可摘採时,便会进行採集作业,例如到台中大坑步道去爬山,发现了一棵结实累累的大青,当下便跟植物沟通一下,动手採集其成熟果实。由于果实成熟的时间点不同,因此我会配合果实的成长时间来安排爬山运动的机会,如此一来,既能够健身又可採集染材。
然而特殊染材则需知道其生长在何种环境,若是遇到台风天过后便要去关心一下,看老天爷是否有送礼物来。我就曾经在94年的台风过后,在雾峰省议会那些被风连根拔起的5、60年老树身上,收集到许多墨水树的干材及大叶桃花心木的干材。
举凡庭园中的花草树木皆可作为草木染的染材,而生活周遭的种种事物是永远的题材,这些身边的小事物不断地在发生及改变,只要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去体察,或许就能成为自己的创作题材。以我自己为例,因为很喜爱欣赏台湾各地的红砖墙,在墙角下、隙缝里努力生存的植物就引发了我的兴趣,红砖墙一直都在,但植物却来来去去,生生不息,于是红砖墙与植物的关系便成为我经常创作的素材。
我的染织技术札根来自于简玲亮老师及冯琼珠老师,两位老师对染织工艺的执着深深影响了身为后进的我们;老师要求染织的每道工序得按部就班,不可躁进或省略,且要对植物存着尊敬心,植物才会回报其美丽的色彩;草木染色工艺基础理论更需深植于技法中,互为印证应用,对产品的品质讲究,才能激发我们工艺人的永续精神。而染织之路得以持续不间断,则要感谢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的黄淑真老师时时给与我练习的机会,鼓励我多创作,教导我如何待人处事,不放弃任何机会。我也禀持着老师们教导的技术与精神,传承下去。
在草木染的世界走过十年寒暑,两年前就一直想将所学整理成册,所以当出版社上门洽谈时,只管答应了,实际执行后才发现困难重重,幸亏有摄影及设计背景的好友陈岱铃帮忙,一路完成植物及手作的过程拍摄,使得本书有机会问世。
对于初次想要接触入门草木染的朋友,不妨随着本书的示范内容一起动手作,多染多做,相信植物会给各位好色看的,不要想太多,「做,就对了。」与朋友们分享!
张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