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热兰遮:一个荷裔福尔摩沙人的追忆

天涯海角热兰遮:一个荷裔福尔摩沙人的追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家族史
  • 福尔摩沙
  • 荷裔
  • 历史
  • 文化
  • 台湾
  • 追忆
  • 个人叙事
  • 殖民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历其境的刻画,波涛汹涌直探心魂
从米德尔堡到热兰遮城,从二十一世纪初回望十七世纪中叶
描摩横亘东亚海域的大时代  
细写战争、贸易、医药与传教士的跨国碰撞
金陵、安海、金门、热兰遮、蔴荳、昇龙、长崎……
呈现三百五十年前的城镇景致,勾画多彩瑰奇的历史大网
以他者之眼,重新开启尘封于荷兰图书馆匣柜中的台湾往事

  深受后世景仰的英雄郑成功,其实是一位躁郁症及酒瘾患者?

  一位从小与郑成功一起长大的荷兰/福尔摩沙混血青年,晚年追忆他追随郑成功惊涛骇浪的半生:金陵一年的旖旎风光、为「明主」而战的慷慨激昂、与满清的战战和和、海上事业的发展、功败垂成的金陵围城、惨烈的热兰遮九月围城。叙事者因其特殊背景,而有机会与不同阵营的人相识相熟,这些人不但包括郑氏武力海商成员,明朝官吏、大儒、艳妓、名士,也及于当时活跃于明、清各政权及民间的耶稣会、道明会神父、福尔摩沙岛的荷兰传教士、官员,乃至于福尔摩沙岛不同族裔的岛民……  

  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透过他者的视角,剖析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他们的软弱与坚强、理想与功利、慈悲与残忍。

栩栩如生,真情推荐

  陈建仁(中华民国副总统)
  陈耀昌(台湾骨髓移植及台湾史小说先行者)
  陈芳明(政治大学台文所讲座教授)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学者)

  这本小说,是我近几年来阅读的同类小说中,非常细腻、难得的杰出作品,连我都被林医师带到如幻如真的历史情境了。——翁佳音
《天涯海角热兰遮:一个荷裔福尔摩沙人的追忆》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著作,也不是一部纯粹的家族回忆录,而是一段跨越了时间与地域的、关于身份认同与文化记忆的深度探寻。它以一个特殊群体的视角——那些拥有荷兰血统却深深扎根于福尔摩沙(今台湾)土地上的后裔——为切入点,细致描摹了一个多重文化交织的生命历程。 第一部分:风中的种子——家族的远航与定居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目光投向十七世纪的欧洲与亚洲交界处。彼时,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船帆如同风中的种子,将远方的文化、贸易体系乃至生活方式播撒到了福尔摩沙的西南海岸。本书的叙事核心,围绕着主人公家族中最早一批荷兰人与当地原住民及随后迁入的汉族移民之间,所经历的复杂互动展开。 作者没有流于对大航海时代宏大叙事的简单复述,而是聚焦于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下,个体家庭所承受的生存压力与文化适应过程。早期的荷兰先祖,他们是如何在异域的湿热气候、迥异的社会结构中建立起最初的据点?他们的法律、宗教信仰与日常习俗,如何在与原住民的交易、通婚中发生嬗变? 这里详述了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作为权力中心,如何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堡垒,更是一个文化熔炉。通过家族代代相传的信件、零星的契约文书以及口述记忆,我们得以窥见,即便是掌握着殖民权力的欧洲群体,在面对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和文化景观时,也必须进行深刻的自我重塑。这种“重塑”,并非简单的同化,而是一种充满张力的融合。 第二部分:血脉的交织——身份的模糊地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荷兰人的后裔逐渐“福尔摩沙化”。本书的重点在于解析“荷裔福尔摩沙人”这一身份的诞生。这是一个在荷兰人治理的时代、紧随其后的明郑时期、再到清朝统治下,持续处于文化和政治边缘的群体。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族中“去殖民化”的无意识过程。例如,荷兰语如何逐渐被闽南语或早期汉语方言取代;新教信仰如何在民间信仰的强大渗透力下,演化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教实践。书中不乏对日常琐事的记录:荷兰式的建筑风格如何融入闽南式的庭院设计,荷兰人带来的块根植物如何成为当地餐桌上的寻常食材。 更引人入胜的是关于“命名”的讨论。当荷兰姓氏遭遇地域化的音译或干脆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汉族文化特征的姓名时,这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选择与社会压力是何种模样?这些家族成员,如何在荷兰人离开后,向新的统治者证明自己的“忠诚”或至少是“无害”?这种身份的模糊性,既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焦虑。 第三部分:记忆的碎片——重返与追寻 进入现代,随着全球化和身份政治的兴起,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或依然留在福尔摩沙的荷裔后代,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根”。本书的后半部分,是作者本人对这些家族记忆碎片的整理与追寻。 作者探访了荷兰鹿特丹的档案室,寻找先祖的船只记录和贸易往来,试图在冰冷的官方文件中,捕捉到先祖的体温与情感。同时,作者也回到福尔摩沙的故居,那些被改建、被遗忘的老宅,成为了承载历史重量的物理见证。 这种追寻,并非是简单的“寻根”,而是对“失落的中间性”的文化确认。作者探讨了:当一个群体既不完全属于欧洲的殖民叙事,也未能完全纳入后来的汉族中心史观时,他们的独特历史价值如何被重新发掘?书中详细分析了荷兰殖民遗存(如安平古堡周边的社区结构、特定工艺技术)在当代福尔摩沙文化景观中的残留与意义。 第四部分:边界之外的叙事 《天涯海角热兰遮》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观察视角。它挑战了将福尔摩沙历史简单划分为“原住民—汉族—日本—战后”的线性叙事。它坚持认为,在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都存在着那些“夹缝中生存”的群体,他们的经验是理解台湾复杂性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一个特殊家族近四百年跨文化生活的细致梳理,本书最终呈现的,是对“何以为家”的深刻哲学反思。家,不再是单一的地理坐标或血缘标签,而是流淌在血液中、交织在语言习俗里的文化复调。它告诉读者,历史并非由胜利者单向书写,更多的是由那些在天涯海角、在不同文化边界上,努力保有自我完整性的个体所共同编织而成的。 本书文笔流畅,考据扎实,既有史料的严谨,又不失家族回忆录的温情与个人感悟,适合所有对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族群关系及福尔摩沙地方史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克明


  1971年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毕业。任职台大神经精神科两年后赴美,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五年,之后在洛杉矶加州大学任教并从事临床及研究工作,2004年以荣誉教授衔退休,回台创设国家卫生研究院精神医学及药物滥用研究组。2009年在史丹福大学一年,后定居旧金山,半职从事临床工作之余,开始专注于写作,着有《受伤的医者:心理治疗开拓者的生命故事》;译着有《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性学三论》、《婚姻的幻象》、《精神分析术》等书。

图书目录

楔子  爱上郁金香

第一部  红毛小鬼
第一章  秦淮河畔年少轻狂
第二章  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三章  风流教主薄命红颜
第四章  别矣天堂

第二部  国姓爷
第一章  吾父明皇
第二章  怙恃无存
第三章  碧海青天任遨游
第四章  寻觅明主  
第五章  四海为家
第六章  东海长鲸
第七章  别矣秦淮别矣金陵

第三部  前进岛国
第一章    寻觅世外桃源
第二章    黑水沟与美丽岛
第三章    在劫难逃
第四章    永别伊甸园
第五章    伊甸园外

尾声    永远的郁金香
后记

附录
主要人物介绍
南明、满清、郑家简略世系表
大航海时代明清海疆大事年表(一五九五─一六六四)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楔子    爱上郁金香

1
一个人的一生里,到底能有几次那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觉得自己忽然变成了一个新的自己,周遭的世界也同时就变得更有色彩、更有生机?每当我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就马上会想到我初到莱顿的那一年,尤其是那永生难忘的一个早晨。那一年起初对我来说其实是非常辛苦的;一整个冬季,暴风雪一波一波来袭,连续好几个月不见天日。除了上课,我几乎把自己完全困在临时租来的地下斗室里,没有想到费尽心思才得来的奖学金,竟把自己带到这天寒地冻、昏天暗地的地方。

也许正因为如此,那一个清晨,当我终于整装就绪,爬出那地窖也似的住处,预备去迎接又一个没有色彩的一天,迎面而来的却是明亮耀眼的阳光和万里无云的蓝天时,我真的是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不仅如此,路旁、运河两旁高大的椴树,也忽然都冒出了新芽。再走过几条街,原来空旷荒芜,被厚厚的积雪层层覆盖的空地,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竟然幻化成一片花海,红白紫黄,五颜六色,一行一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彷彿要一直延伸到天边。郁金香!全部都是郁金香!后来我才听说。

然后就是玛琳娜,那健步如飞、笑容灿然、满头火红长发的玛琳娜。那一天早晨,她彷彿就从那花丛里蹦出来,直直地走入我的心坎里、走入我生命的底层。看到她的那一刻,阳光洒在她那一头飘逸的长发上,宛如一把烈火,烧得我心慌。更让我心慌意乱的,是她那灿然的笑容。我呆呆地看着她擦身而过,忘了唿吸。我转身痴痴地望着,直到她消逝在街角。

那一整天,她的身影不停地在我脑海里翻腾,胸腔里空荡荡的,好像掉了什么东西。那头长发、那个笑靥、那鲜艳的花圃、那温煦的阳光,完完全全交融在一起,占据了我分分秒秒的思绪。多年来我常怀疑小说里提到的一见钟情是否真有可能,那一天我霍然发现,不管你信不信,不管你觉得有多荒谬,爱恋之情说来就来,挡也别想挡住。

所幸那些郁金香不是海市蜃楼,玛琳娜也不是我心里的幻影。她是个转学生,刚到莱顿不久。我们很快就认识,成了朋友、好朋友,后来就不只是朋友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天涯海角热兰遮’,这个书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充满了冒险与探索的意味,仿佛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热兰遮”三个字,立刻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那个东西方文明交汇碰撞的福尔摩沙。而“一个荷裔福尔摩沙人的追忆”,则让这份宏大叙事变得无比具体,它意味着这本书将聚焦于一个鲜活的个体,一个夹杂着两种文化背景的人物。我很好奇,这个“荷裔福尔摩沙人”将以怎样的口吻来讲述他/她的故事?他/她会如何看待自己与这片土地的关系?是带着归属感,还是疏离感?‘追忆’二字,预示着这是一段充满情感的叙述,或许是对逝去时光的眷恋,或许是对历史真相的深层挖掘。这本书,会不会像一封封古老的信件,或是一本日记,里面记录着那个时代的人物风情、社会生活,以及作者个人的情感波澜?我期待着,通过这个“荷裔福尔摩沙人”的眼睛,去重新认识那个被历史长河淘洗过的福尔摩沙,去感受那段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属于个体的生命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天涯海角热兰遮:一个荷裔福尔摩沙人的追忆’,自带了一种史诗感和宿命感。‘天涯海角’,首先 evokes a sense of vastness and perhaps isolation, suggesting journeys and experiences that span great distances, both physically and emotionally. ‘热兰遮’,这个名字immediately transports one back to a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and geopolitical context – the Dutch presence in Taiwan, known as Formosa during that era. The subtitle, ‘一个荷裔福尔摩沙人的追忆,’ is particularly intriguing. It promises a personal narrative, a first-person account from an individual whose identity is shaped by both Dutch heritage and his/her life on Formosan soil. This immediately raises questions about acculturation, identity formation, and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being part of a minority or a transitional group during a colonial period. I’m curious about the author’s approach to detailing the daily life, social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of that time. Will it be a sweeping historical fresco, or an intimate, introspective reflection on memory and belonging? The title alone suggests a narrative that is both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and deeply personal, inviting the reader to step into the shoes of someone who witnessed firsthand the complex interplay of cultures and the unfolding of history.

评分

从书名中透出的那种“追忆”感,让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怀旧的氛围。‘热兰遮’,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古老的韵味,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承载着一段被殖民、被建构的历史。我想象着,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一定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事情,或许是家族的兴衰,或许是个人命运的浮沉,又或者是对故土情感的复杂变迁。‘荷裔福尔摩沙人’这个身份,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意味着一种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一种身份的模糊与探索。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种身份在当时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认同困境。是夹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还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追忆’二字,暗示着一种对过往的回望,对失去的时光的眷恋,也可能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探寻。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下那些被遗忘的细节,那些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风景和人物?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作者对过去那段岁月的深切思考。

评分

‘天涯海角’,这四个字勾勒出的意境,着实令人神往。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遥远,更可能是一种人生境遇的写照,是漂泊、是思乡,是寻觅。而‘热兰遮’,作为曾经的荷属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建立的重要据点,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殖民历史色彩。当我看到‘一个荷裔福尔摩沙人的追忆’时,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我想象着,作者会以怎样的视角来描绘这个身份的人?他/她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还是后来才移居于此?他/她对‘福尔摩沙’这片土地又有着怎样的情感?是眷恋,是疏离,还是复杂交织的爱恨?‘追忆’二字,预示着这是一段饱含个人情感和生命体验的叙述。我期待着,作者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无论是热兰遮城内的繁华,还是殖民统治下的日常生活,亦或是当地原住民与欧洲人之间的互动。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一段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属于个体命运的精彩篇章。

评分

这本书,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它时,瞬间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天涯海角热兰遮’,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种辽阔而又遥远的意境,仿佛能感受到海风吹拂,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而‘一个荷裔福尔摩沙人的追忆’,则立刻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历史的节点,一个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一个特定身份的人的视角。我立刻联想到明末清初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郑成功驱逐荷兰人的故事,以及在这之前,荷兰人统治下的台湾(福尔摩沙)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我好奇,这个‘荷裔福尔摩沙人’究竟是谁?他/她的家族如何在那个时代生存?他/她眼中看到的‘天涯海角’,是否就是那个遥远而又充满异域风情的年代?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一段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有些模糊的往事,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角度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和气息。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鲜为人知的过去,体验一段别样的人生轨迹,去理解那个时期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纠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