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大學一般都設有就業諮詢室(placement room),提供學生校內外工作機會及職場諮詢顧問事項;設計學校會針對學生實習和求職的需要,開設作品集製作的課程,甚至有如芝加哥The Chicago Portfolio School 和亞特蘭大Portfolio Center 等專門教作品集製作的學校。許多從正規設計學校畢業的學生,不惜多花一筆錢,再花一年半載的時間,到這些地方重新學習如何整理自己的作品,和製作一個有專業水平的作品集,無非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從眼前一長排黑壓壓的books(作品集的暱稱)當中脫穎而齣,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作品集是設計科係學生離開學校前「最後一哩」的作業,也是設計新鮮 人進入職場「第一步」的工具,甚至是所有專業設計人必須持續更新和不斷維修的生涯工作。 雖然現在大部分設計科係學生都知道,在畢業前後要準備一套自己的作品集,也在開放思潮的鼓動和電子媒介的慫恿之下,試著在求職過程當中,穿插一些錶演花招的求職秀。不少設計科係學生的作品集裏,也因此擺置瞭許多這類與自己專業能力無關的「助興」材料,不隻無法取代設計「創意」的專業意涵,也混淆作品集呈現設計「作品」的實質功能。 相較於國外設計産業的成熟製度和作品呈現的常規模式,颱灣從過去「未成形」的作品集概念,一下子跳到「不像樣」的求職錶演秀,當中有許多要嚮先進國度學習的地方。本書作者來自英國深厚設計文化和高階設計水平的背景,不隻提供歐洲正規作品集製作的實務觀念,也是颱灣設計界對作品集的概念、本質、功能、類型等難得的全麵性探索機會;書中許多歐、美、澳專業設計人士對作品集的肯切看法,也提供國內設計新鮮人製作作品集時,一個多麵相的實務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