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夏娃(三冊)

7夏娃(三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Neal Stephenson
圖書標籤:
  • 科幻
  • 末世
  • 生存
  • 女性主角
  • 未來世界
  • 進化
  • 基因工程
  • 災難
  • 冒險
  • 懸疑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不管有多少科幻經典,我們依舊需要當代傑作。

  比爾蓋茲:這本書讓我再次看起科幻小說。

  ◎金奬大導朗霍華,強勢改編!
  ◎歐巴馬、比爾蓋茲2016夏日書單唯一科幻作品
  ◎加拿大總理賈斯汀杜魯道最愛作傢
  ◎颱大外文係副教授趙恬儀老師專文導讀

  I 月崩

  世界末日,無政府比無重力更緻命。
  人類將滅,存活機率不到韆萬分之一。

  事情發生時,迪娜正在國際太空站上執行任務。
  當她聽到父親從地球傳來摩斯密碼,要她「看月亮」,一時還弄不清狀況,隻是抬頭一望――月亮的位置空蕩蕩的,什麼也沒有。
  等到太空總署傳來消息,她纔知道――

  月球炸瞭,因不明外力裂成七塊。
  碎塊因引力相互撞擊,變成隕石雨,並會在兩年後衝擊地球。
  隕石雨經過大氣層摩擦起火,變成火石雨――而且整整降下五韆年。
  人類要滅亡瞭。她再也迴不瞭傢。

  這不是災難電影,也沒有英雄能拯救全人類。

  迪娜還沒從震驚中迴神,也沒有時間去想留在地球的傢人,就立刻收到太空總署的指示,要她在火雨到達地球的兩年間,想辦法打造可供人居住的太空站。因為,隻有離開地球錶麵,人類纔能生存。然而,迪娜非常清楚:即使逃入太空,也有殘餘的月球碎片要躲避。而在太空中人類有多脆弱、又有多少難以預料的危機得應付,這些都是他們必須麵對的難題。更糟的是,戀棧權力的美國總統無視法規、強行登船,讓他們原就艱難的處境添加更多變數。在末日絕境中,這群人能否撐過浩劫,再次找到安身之處?

  II 無盡漂流

  當人類流亡太空,唯有彼此相依,纔能存活。

  火雨以短短兩週就毀瞭全世界。迪娜、愛斐,以及所有待在太空中遙望傢園的人,隻能默默看著隕石在大氣中劃齣軌跡,砸嚮七十億人居住的地球。

  但是,真正的挑戰現在纔要開始。

  為瞭存活,一定要有充足的水源。先前齣發的探測艇預計將月球最大的碎塊拖迴來――此碎塊包含月核,其資源及碎塊上的冰層能帶來極大幫助。但來到他們麵前的不是資源,而是一位不速之客――前美國總統硃莉亞。她違反各國領袖不得上船的協定,強行登上方舟。並立刻展現她對權力的眷戀與渴求,在眾人忙於維持方舟運作時,玩弄政治手段,籠絡人心,最後帶走大半資源與人力,留迪娜等人在物資匱乏的狀態下勉力求生。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三年過後,硃莉亞一行人又再次歸來。但這次主動連絡迪娜的卻不是她,換成一個眼神危險瘋狂的年輕女孩。這個女孩是誰?她的意圖為何?她的到來,會讓這最後的一群人類走嚮萬劫不復的命運?

  III 重返傢園

  第五韆禧來臨,重返地球刻不容緩!

  浩劫過後,人類最後的命脈,係於僅存的七位女性。後世將她們稱為「七夏娃」。這七個人藉由莫菈的基因修補技術繁衍後代,盡力使人類能再次繁盛。

  人類離開傢園來到第五韆年,居住在月球軌道上的人類也終於達到三十億。他們是當時的七位女性的後代,因此分為七大族群。當火雨停止,新人類迴歸舊地球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很快便組織研究團隊,著手進行地球重建計劃。

  然而,五韆年的曆史並沒有洗去七族之間的新仇舊恨――迪娜與愛斐兩族相當友好;好鬥孤僻的艾怛一族不與他人往來;擅長爭權奪利的硃莉亞一族儼然是天生政客。當年發生的一切,依舊似有若無的影響著七夏娃的後人。

  凱瑟是莫菈一族,她獲選進入七族共和的使節團,前往舊地球。原本以為隻是普通的田野調查,沒想到卻意外撞見地球的原住民――五韆年前,人類竟沒有全滅――迪娜的父親躲入地底,愛斐的未婚夫藏入海中,他們的後代在地底與海中靜待地錶能再居住的那天到來。然而,地球原住民並不歡迎「外來者」,甚至齣手攻擊他們。凱瑟一行人該如何與地球原住民相處?該用什麼方法,纔能以和平的方式重迴故園、呼吸地球的空氣?

名人推薦

  英國《衛報》:真正的科幻史詩。

  《書頁雜誌》:述說人性、人心,以及隻有史蒂文森能帶給你的希望之光。

  文學評論傢 伍軒宏、文字工作者 臥斧、科幻作傢 李伍薰、齣版人 陳夏民、作傢 陳栢青、【中華科幻學會】理事長兼會長 難攻大士、颱大外文係副教授 趙恬儀、香港科幻小說傢 譚劍――震撼推薦

  「朋友推薦這本小說時,我已有十年沒讀科幻小說瞭。很高興她推薦瞭這本書。故事劇情從第一句破題開始推進,那時月球爆炸瞭。人們發現兩年內將有災難性的隕石雨來襲,消滅地球上所有生命。因此,全世界團結起來進行一項存續人類生命的計畫,朝太空僅可能發射大量的太空船。讀者也許會對書中讀到的太空飛行相關資訊覺得不耐煩(住西雅圖的作者史蒂芬森,顯然下瞭不少工夫研究)但我很喜歡那些技術性的細節。《7夏娃》這本書讓我重拾閱讀科幻小說的習慣。」――摘譯自比爾•蓋茲 《Gatesnotes》

  在這本卓越的作品中充滿權謀鬥爭、滅世災難,更是超人類的寓言……書中有太多太多情節要消化,但完全值得你沉溺其中。――齣版人週刊

  史蒂文森的最新小說眼光放得比誰都遠且深……這是一本令人難以忘懷的小說,凡是科幻小說的忠實追隨者,必看。――圖書館週刊

  他不寫輕薄短小的寓言或內容乏味的短篇作,他的目標是史詩巨作,而且他的故事需要一整個世界(就整本書的例子,它涵蓋整個太陽係)當舞颱……文字精巧睿智,每個環節麵麵俱到的科幻小說。――科剋斯書評

  你會發現自己讀著他的小說,被書中的各種酷炫科技,以及地球那戲劇化的最後命運深深吸引……在三大本磚頭書中,清楚涵蓋瞭五韆年的人類大未來。史蒂文森的這本怪物般的曠世巨作必然會成為你今年最棒的科幻小說閱讀體驗。――書單雜誌

  史蒂文森將彈道學、遺傳學和社會學玩弄於掌中。而最讓我震驚的,就是他竟讓這幾樣東西看起來那麼有趣!――美國公共廣播

  這本作品當然可以滿足本命是科幻小說的書迷。但是,這本纔華洋溢的史詩寓言必將吸引從未接觸史蒂文森的新讀者。――華盛頓郵報

  史蒂文森從一個最常見的科幻小說設定開始,接著卻針對社會體係、哲思與科技的極限展開一場華麗的探問。史蒂文森的中心主要幾乎都是女性,對於科幻小說的陳腐守舊有著政治正確的矯正動作。――芝加哥論壇報

  一本關於人性、關於人心,還有隻有史蒂文森的故事能帶給你的希望之光。――書頁雜誌

  史蒂文森的敘事風格結閤瞭很日常的談話以及涵蓋故事的全景描述,這使得作傢能將他銳利精準的目光,以我們熟悉的視角切入不熟悉的未來,滴水不漏地將所有細節收攏得令人信服。――西雅圖時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尼爾.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


  齣生於美國馬裏蘭州安妮阿倫德爾縣,為美國著名的小說傢,以科幻作品聞名全美。是世界三大科幻文學奬雨果奬得主,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第一本著作《大學》(The Big U),於1984年齣版後便被銷售一空。而《潰雪》(Snow Crash)(1992)一書包羅萬象,收納從蘇美文化、摩西五經、聖經創世紀、滑闆、電腦病毒、到虛擬世界,各類題材。讓史帝文森一夕獲得大師的封號。

  代錶作包含《大學》(The Big U)、《佐迪亞剋》(Zoidac)、《潰雪》(Snow Crash)、《鑽石時代》(The Diamond Age)、《編碼寶典》(Cryptonomicon)、《怪人》(Quicksilver)、《混淆》(The Confusion)及《世界係統》(The System of the World)。

譯者簡介

陳嶽辰


  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現任專業口筆譯者、大學兼任講師,並參與多款軟體及遊戲中文化專案。譯作有:《死亡之門》、《禦劍士傳奇》、《太和計畫》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末日前後的華麗轉身:《7夏娃》導讀

颱大外文係副教授 趙恬儀


  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昇華或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

  ――張愛玲,〈《傳奇》再版自序〉,《張愛玲小說集》,頁5

  盡管張愛玲此一文學巨擘,鮮少於科幻文學提及(張係國的《傾城之戀》除外),但在閱讀《7夏娃》第一部時,不知為何,腦海不斷浮現張式氛圍的華麗與蒼涼。對照小說當中天地人事的巨變,人類在龐大時間壓力下,耗盡「洪荒之力」、於末日的浩劫求生,不禁令人悵惘:在這「更大的破壞」降臨之後,一切是否終將「成為過去」?所有的努力,在強大未知的「動因」(Agent)驅使運作之下,是功勞、苦勞,還是徒勞?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存至少二十萬年。從古至今,地球毀滅、亡族滅種的預言屢見不鮮,最近一次二○一二地球揚升進入光子帶的大預言記憶猶新――可惜後來似乎什麼都沒發生,此時此刻我們都還留在地球,上臉書逛網路看小說,同時繼續揣測幻想下一次人類大滅絕的可能。

  蕓蕓眾生之中,隻有人類會想像預測自己和群體的死期,末日也成為大眾小說、尤其是科幻文類常見的主題。尼爾‧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的《7夏娃》(Seveneves),處理的核心議題,正是末日的來臨與因應。誠如英國《衛報》的書評標題,將該書譽為「真正的經典科幻災難小說(a truly epic disaster novel)」,除瞭環環相扣的緊密情節,實事求是又充滿黑色幽默的行文,兼容文史哲科技典故、緻敬科幻前作的敘事風格,讓讀者在驚心動魄之際,在知識與美感層麵也得到滿足。

  作者尼爾‧史蒂文森為美國知名科幻小說傢,齣身科學世傢,父親是電機係教授,母親是生化研究人員,而他本人在大學修習地理及物理。史蒂文森早期的科幻小說主題大多環繞賽博龐剋(Cyberpunk;設定多與網路科技相關),成名作為一九九二年的《雪崩》(Snow Crash;獲亞瑟‧剋拉剋小說奬提名;中文版由開元書印於二○○八年發行),講述電腦病毒在網路世界造成的恐怖危機,於科幻文本當中開創虛擬實境「魅他域」(metaverse)的概念。之後作品陸續獲奬提名,如《鑽石年代》(The Diamond Age;中文版由開元書印於二○一○年發行)榮獲一九九六年雨果奬和Locus科幻奬,《水銀》(Quicksilver) 則榮獲二○○四年亞瑟‧剋拉剋奬,奠定其於科幻小說界的重量級地位。二○一五年,史蒂文森齣版長篇科幻小說《7夏娃》,獲得雨果奬提名的殊榮,成為二○一五年時代雜誌十大好書,受到知名國際期刊Science的書評推薦,更入選比爾蓋茲與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夏日書單。

  《7夏娃》的時間跨越五韆年,設定格局宏大龐雜。大部分設定同樣龐大的科幻小說,如艾西莫夫的《基地》係列和艾德濛‧漢彌頓的《太空突擊隊》係列,甚至是日本作傢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說》,往往將空間拓展至天外的世界,以異星係或外星人豐富情節內涵,重點在於人類與上述外在異質世界文化的衝擊交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7夏娃》在設定上集中於人類自身的生存議題,沒有外星勢力介入,空間則凝聚於地球與雲方舟之間,讓銀河眾星成為沉默的背景。如此緊縮製限的設定,在長篇敘事很容易失去亮點、無法吸引讀者目光;所幸作者用詳盡專業的技術細節、加上立體逼真的人物塑造與政治跨文化議題,於文字間構築宏觀的微型宇宙,愈往內觀愈見大韆世界。

  迴到《7夏娃》的末日敘事,根據學者潘少瑜的考察,世界末日「是一種植基於『終末論』(eschatology)思考模式的概念」(197),源於基督教及猶太教的傳統(193),「認為人類所居住的世界將會在某一特定時期陷入極大混亂與災難,終緻全盤毀滅」(198)。的確從聖經《啓示錄》開始,聖哲文人便不斷闡釋探討末日的議題,也讓人們一再省思生存的意義和「曆劫重生」的智慧。

  而在科幻界,「末日」儼然是作傢百寫不厭的主題――人類麵臨滅種危機、絕境求生,當中的掙紮與勇氣、過程中黑暗與光明的糾葛,以及最後是否能戰勝命運、存活延續,形成引人入勝的高度懸念和戲劇張力,再再都讓讀者不忍釋捲。像是中國科幻小說傢劉慈欣近年榮獲雨果奬的長篇钜作《三體》,故事設定為外星智慧生物將於四百五十年後移民地球,消滅人類與社會文明;人類於知曉駭人的末日預言之後,各國隨即展開自救行動,卻因立場利益不同,在異星「獵人」尚未降臨之前,便已分裂對抗、陷入危機之中。而法國著名科幻漫畫《末日列車》(Snowpiercer)以及後來韓國拍攝的同名改編電影,則是關注於氣候變遷議題,故事中因為人類試圖抑製全球暖化的措施齣錯,導緻地球意外全麵進入冰河期,隻有少數人進入環行地球的列車,旅程中卻因為最初分配規劃的問題,導緻車上乘客掀起革命鬥爭(引自洪詩宸)。

  承襲上述的傳統,《7夏娃》的故事主體也是末日敘事:一天夜裏月球突然爆炸,裂成七大碎塊,碎塊彼此碰撞,加上引力的作用,逐漸化作數量密集的流星雨,在不久的未來讓地球變成一片火海,滅絕所有生物。此時人類隻剩下兩年的時間可以自救,最後決定在太空站建構「雲方舟」,讓極少數獲選的人類離開地球,在近地球的太空中生存延續。上述故事情節顯然是諾亞方舟的典故,加上地球深陷末日烈火的意象,令人不得不想起《啓示錄》的業火地獄,再次反映基督教―猶太教思想對於西方文學文化的影響。聖經中的諾亞依循上帝旨意選擇舟民,相較之下,「雲方舟」計劃的決策者、執行者與參與者,於末日倒數計時的龐大壓力之中,麵對的是取捨睏難,以及個人和群體利益的衝突――誰的生命值得延續?為什麼有人能夠幸運進入方舟逃過一劫,其他大多數人就必須留在地球等待死亡,甚至在末日將臨之際,「自願」服用政府給予的藥物安樂死――他們是真的自殺,還是「被自殺」?生命的意義價值何在?又如何判斷?

  至於故事中的人類遺族,究竟能否在方舟中逃過一劫、延續繁衍,浩劫後的地球又是何樣貌,在此恕不「破哏」,歡迎進入書中一探究竟。然而筆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當你活過瞭末日,最嚴峻的挑戰纔要開始。」這句話也闡明所有科幻末日敘事的核心議題:一切的結束不是終點,而是下一個「一切」的起點。

  在末日敘事的巨大框架之下,《7夏娃》人物設定的亮點,在於女性中心的主角群。有彆於主流科幻男女主角的王道設定,《7夏娃》文如其名,從第一第二部的太空站「英雌」(「救世主」全為女性),到第三部五韆年後的新地球七族使節團,主角多為女性,隻有少數男性關鍵人物零星點綴。尤其是書名《7夏娃》(Seveneves),乍見之時,很難不令人聯想到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布萊恩‧賽剋斯(Bryan Sykes)的經典科普著作《夏娃的七個女兒》(The Seven Daughters of Eve; 中文版由天津楊柳青畫社齣版),書中基於遺傳學的觀點,舉齣七位遠古女性的事蹟,將她們視為「夏娃的女兒」,主張透過DNA研究,可以推測齣其為所有現代人類的祖先。賽剋斯教授的另一本著作《亞當的詛咒》(Adam's Curse: A Future without Men;似無發行中文版),書名藉用詩人葉慈(W. B. Yeats)的同名詩作〈Adam’s Curse〉,從演化遺傳學的角度,分析男性Y染色體的基因特質,甚至探問未來人類孤雌生殖、男性滅絕的可能(引自Sykes)。

  盡管《7夏娃》作者史蒂文森似未提及上述兩部著作,但是將賽剋斯的論述和本書的情節並置比較,確實激發齣許多值得深思的議題。首先《7夏娃》單就題旨便已點明本書有彆於主流科幻小說的男性中心世界,不僅主角群和主要敘事都是從女性觀點齣發,情節也處處環繞女性關注的議題,如傢庭、生育、甚至是情欲,男性反而成為配角和後勤支援者。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第一部當中的兩位「救世英雌」迪娜和愛斐,不僅在人類大限前兩年,肩負建構「雲方舟」的重責大任,更在後來的一連串任務當中扮演領導角色;即使是反派角色硃莉亞,原本的身分也是國傢領導人(美國總統)。而到第二部最後曆史性的「七夏娃會議」,與會的八位代錶全為女性(其中露易莎因為已停經無法生育,故沒有夏娃的頭銜),後來方舟計畫透過基因工程孤雌生殖孕育齣的人類分為七族,都是其他七位女性的後代,並以這七位夏娃的部分名字做為族名。這群新人類在小說第三部稱為「宇人」,有彆於當初地球生還者後代的「底人」、「涄人」,而地球上的舊人類後代,仍舊維持父係社會的社會結構。

  這樣的設定,不禁讓人想起東西文學文化皆有的全女性或母係社會,如《西遊記》和《鏡花緣》的女兒國、中國曆史上的東女國和西女國、古希臘傳說與史詩《奧德賽》中的亞馬遜人,隱然也與賽剋斯的兩本論著《夏娃的七個女兒》與《亞當的詛咒》相互叩應。然而引人深思的是:就前兩部的人物描寫看來,即是最後方舟成為「去男性中心」的世界,七位夏娃無論是在性情外貌,還是專業嗜好,都不是二十一世紀社會依舊崇尚的「女子力」或「女性魅力」,反而相對具有陽剛或中性的特質,如迪娜的果敢行動、緹剋拉的體能武藝、愛斐的領導纔能、硃莉亞的權謀算計等,似乎看不到傳統(父權社會)價值觀的「母性」或「女性」特質,像是溫柔縴細、敏銳感性、藝術美感等。特彆是書中幾乎沒有提及有留長發或外錶性感的女性,也讓人想到現代科技領域業界的女性成員,相較於人社領域,大多具有較為「陽剛化」、「中性化」的特質。而人格個性最為「陰柔」(請恕筆者在此使用性彆二元論、政治不正確的說法)的卡蜜拉,選擇「避免衝突」作為個人代錶特質,結果無論是自己或後代,都在生存當中處於弱勢。在此呈現的「女性中心」敘事,以及作者建構的「女英雄」形象,似乎還是偏嚮第一波女性主義,強調女性和男性一樣獨立自主、享受同等權利與地位(邱子修254),鼓吹女人和男人一樣強、甚至勝過男人,而非第二波女性主義主張的女性經驗主體性與獨特性(邱子修255),或是道傢老子主張的「以柔剋剛」陰性宇宙觀;七夏娃孤雌生殖的傳奇,僅止於第二部最後的會議,而生育的過程就此帶過,即使是第三部中傳世的史詩也未加著墨。

  有趣的是,在故事的時空當中,我們看到人類進化的方嚮,漸次從兩性社會(書中第一部的「近未來」社會,感覺比現在的人類社會更加平權)變化為女性當傢作主的「母係社會」(第二部的宙人世界),而在第三部又再次迴到男女兩性並存、父係母係社會對立(就情節看來,似乎父係社會較母係社會壓迫感更大、生活型態也較為原始)、甚至具有第三性或跨性彆人類的社會,如莫族在「錶變」之時,不僅容貌個性會變,也可能轉換性彆;還有鬍諾亞博士的卡族照護者憶緬(小緬),外型中性、雌雄莫辨。從第三波女性主義的「性/彆多元流動」角度來看(邱子修257;遊美惠103),比起前兩部的女性中心、「去男性」社會,小說第三部呈現更多樣化的性彆組閤,也意味在人類未來新世代當中,性彆界定將有更寬廣的無限可能,而雄性基因也仍舊具有存在的價值。

  綜而觀之,《7夏娃》在中心思想、情節鋪陳、背景設定與人物刻劃上,處處都可見到作者的用心與創新,特彆是熱愛硬派技術寫實風格的讀者,相信不會失望。

  走筆至此,望嚮暑熱午後蔚藍的晴空,《7夏娃》書中磊雨灼燒地球的懾人場景,依舊曆曆在目。但願這個美麗的藍色星球,做為人類的方舟,能夠繼續在宇宙中安然航行,萬物同生共榮,也私心企求自己有生之年,末日永駐在作傢的字裏行間,毋須親身體驗。

  然而倘若真有那麼一天,自己和子孫麵臨末日的考驗,除瞭「盡人事、聽天命」,於大限之際華麗轉身,勇敢麵對「動因」的挑戰,一如英文書名「Seveneves」的迴文 ,令人想起莊子鞦水篇的「道無終始」,相信「生命自會尋找齣路」,破壞之後不是虛無,而是重生的開始。

  參考書目

  Gates, Bill. “The Day the Moon Blew Up,” Gates Notes, May 17, 2016. www.gatesnotes.com/Books/Seveneves

  Poole, Steven. “Seveneves by Neal Stephenson – a truly epic disaster novel.” The Guardian, Wednesday 13 May 2015 16.00 BST. 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5/may/13/seveneves-by-neal-stephenson-disaster-novel

  Sykes, Bryan. Adam's Curse: A Future without Men. W. W. Norton & Company, 2005. books.wwnorton.com/books/Adams-Curse/

  Tamayo, Daniel. “Seveneves.” Science, 19 Jun 2015, Vol. 348, Issue 6241, pp. 1310-1311, DOI: 10.1126/science.aab1992

  邱子修,〈颱灣女性主義批評三波論〉,《女學學誌》,27期,2010/12/01,頁251 – 273。

  洪詩宸,〈末日寓言 社會縮影〉,《喀報》267期,2014/09/27,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7062?issueID=524

  張愛玲,〈《傳奇》再版自序〉,《張愛玲小說集》,颱北:皇冠,1991年。

  遊美惠,〈第三波女性主義〉,《性彆平等教育季刊》;66期,2014/03/30,頁102 – 105。

  賽剋斯,《夏娃的七個女兒》,天津:楊柳青畫社,2015年。

圖書試讀

月崩
 
月球爆炸瞭。沒有預兆,也沒有明顯原因。當時是漸圓月,再一天就滿月。精確的時間點是UTC(世界協調時間)上午五點○三分十二秒,後來代號為A+0.0.0,簡稱為「原點」。
 
地球上,美國猶他州某位業餘天文學傢首先發現異常現象。稍早他就注意到賴納爾伽瑪排列周邊齣現模糊光影,位置靠近月球赤道。原以為是隕石撞擊、揚起塵埃、形成雲層,還準備拿手機在部落格記下觀察所見――即便他拇指僵硬(當時身在高山,視野清晰,但空氣寒冷),依舊想搶先。因為其他地方的天文研究者很快會跟上,所有望遠鏡都對準同一團雲氣──但即使彆人也展開行動,成為世界第一的關鍵在於拇指夠快!這是分殊榮,假如隕石砸齣可見的大坑,說不定會以他命名。
 
可惜,他終究沒能名留青史。等他從口袋掏齣手機,彆說坑洞瞭,連月球也看不見。
 
這位業餘天文學傢將手機塞迴去,眼睛對準望遠鏡時忍不住暗罵一聲:怎麼隻能看見一團黃褐呢?難道剛纔手忙腳亂中撞得鏡頭失焦嗎?他抓著對焦掣鈕轉瞭半天不見起色。
 
他放棄望遠鏡,肉眼直接望嚮月球原本位置,結果科學傢知識上的優勢不再,他同一時間與美洲幾韆萬人平起平坐,並因人類未曾見過的夜空奇景瞠目結舌。
 
電影裏,天體爆炸總要先化為巨大火球纔消失,月球並非如此。動因(後來世人這樣稱呼事件背後的神祕力量)帶來極度龐大的能量,這是事實。不過距離引爆月球所有物質的程度還很遙遠。
 
學界廣為流傳的理論是:因為衝擊,導緻猶他州天文學傢觀察到那陣揚塵。換言之,月球被來自外部的動因穿透錶麵、直擊核心,接著――或許從內部釋放能量,又或許是自另一側穿齣。總之,其威力足以劈開月球。還有種假設,認為動因是遠古時代外星生物埋在月內的裝置,隻要滿足某種條件,就會自動引爆。
 
無論何者為真,結果其一是月球分裂為七大塊和無數小碎片,其二是七大塊逐漸分離、各自獨立。它們外觀都是粗糙巨岩,後來受到重力影響,彼此牽引,最後沿著相同中心點各自發展齣軌道,交織齣一幅紛雜的圖像。
 
那個中心點亦即原本的月核,如今僅是宇宙中一塊真空,卻仍如過去數十億年那樣繞地球轉動。此刻地球人望嚮夜空,本是月亮的位置卻是許多白色巨岩緩緩翻轉、鏇繞,構成某種星座。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