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物誌

消失物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奇幻
  • 冒險
  • 懸疑
  • 解謎
  • 東方奇幻
  • 誌怪
  • 妖怪
  • 民俗
  • 成長
  • 探索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所有堅固的都煙消雲散。其中,有張揚的,有隱密的,有快速的,有緩慢的。作傢潘國靈以筆和鏡頭,多年來默默觀察記錄,既有迴頭撿拾舊時光的,更有親曆的現在進行式,在看見與不被看見之間,作者以詩化的細膩之筆,捕捉消失靈光閃現的剎那,鋪成一幅失落拼圖,記那已逝、淡齣與將去的。

  全書分八個章節,涵蓋各式微物、人物、地方、光影、肌理、質感,打開消失的維度,書寫其多重歧義,由物而思及消失的本質。《消失物誌》融知性與感性,記城中消失物事一百件,給一個城市的死與生。
 
異聞錄:塵封的記憶與無聲的低語 一部關於被遺忘的曆史、迷失的文明與潛藏在日常之下的詭譎景象的深度探索。 序幕:時空裂隙中的迴響 這是一個關於“缺失”的故事,但它並不關乎那些被刻意隱藏的真相,而是關於那些在時間洪流中自然消融、最終被集體無意識所吞噬的痕跡。 《異聞錄》將帶領讀者穿越層層疊疊的時間塵埃,進入一個又一個被現代文明遺忘的角落。我們關注的不是宏大的戰爭史詩或王朝更迭,而是那些構成曆史肌理的微小斷片:一座在地圖上消失的村莊,一場被官方記載為“意外”的瘟疫背後更深層的秘密,一套被視為迷信而焚毀的古代儀式,以及那些在口耳相傳中被扭麯、最終麵目全非的民間傳說。 本書的核心驅動力,是對“存在與虛無”的哲學叩問。當一個事物不再被記憶、不再被記錄、不再被提及,它是否還曾真實地存在過?《異聞錄》試圖通過田野調查、古籍比對和對邊緣人群的深度訪談,重建那些“不存在”的證據鏈條,揭示被主流敘事所犧牲的、那些沉默的群體和被抹去的知識體係。 第一輯:地標的幻影——迷失的城市與被淹沒的景觀 本輯深入探討地理空間上的“消失”。我們不再滿足於教科書上的固定地標,而是追尋那些“活的遺跡”。 第一章:地下河與鹽鎮的遷移。 在內陸腹地,有一個傳說中曾依靠地下鹽泉而興盛的小鎮,其居民的信仰與生活方式與鹽的開采緊密相連。然而,隨著現代水利工程的介入,鹽泉乾涸,小鎮被迫整體遷移。本書將通過對比五十年前的航拍照片和今日的荒蕪景象,重構小鎮的日常布局——那些曾經喧囂的集市角落、用鹽晶裝飾的祭祀場所,如今隻剩下風化的基石。我們發現,遷徙帶走的不僅是人,還有一套復雜的、與特定地質環境共生的文化代碼。 第二章:燈塔的盲眼。 沿著一條人跡罕至的海岸綫,存在著一係列設計風格奇異的舊式燈塔。它們大多在二十世紀中葉因自動化升級而被廢棄。但奇怪的是,這些燈塔的建築圖紙在官方檔案中存在嚴重缺失,且每座燈塔的樣式都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差異,暗示著它們可能齣自一位或一群未被署名的、風格獨特的建築師之手。我們探訪瞭最後幾位曾在此服役的老看守人,他們的敘述充滿瞭對“光語”的描述,暗示這些燈塔的功能可能遠超簡單的導航。 第三章:季節性集市的幽靈。 某些地區存在一種周期性齣現的、隻存在數日即刻消散的“季節性集市”。它並非旅遊景點,而是遵循著古老的物候規律齣現。本書記錄瞭一次追蹤行動,試圖在時間節點上捕捉這種集市的痕跡,它販賣的物品往往是工業時代無法復製的、由特定植物或礦物在特定氣候下纔能生成的“半成品”。 第二輯:知識的灰燼——被遺忘的技藝與失效的符號 這一部分將焦點投嚮非物質文化遺産中那些已然失傳的知識體係。 第四章:墨水的配方與記憶的持久性。 我們考察瞭古代文書在不同保存條件下褪色的速度。研究發現,某些特定時期使用的墨水,其耐久性遠超後世的碳素墨水。通過分析殘存的模糊文獻,本書嘗試重建一種基於特定草藥和金屬化閤物的“記憶墨水”的製作流程。這種墨水的失傳,被認為與當時的政治清洗和知識壟斷有關。 第五章:無聲的樂譜。 在某個偏遠的少數民族部落中,存在一種完全依靠肢體和光影變化來傳遞信息的復雜舞蹈。這種舞蹈被認為是一種“行動中的曆史書”,記錄瞭他們的起源神話。然而,隨著年輕一代不再學習這種藝術形式,其關鍵的“轉摺點”動作開始模糊不清。本書通過對年邁舞者的記錄,試圖為這些失傳的肢體語言建立一套新的視覺符號係統。 第六章:時間計數的新法。 許多古老的文明不使用我們熟悉的綫性時間觀。本書挖掘瞭一種基於潮汐、月相、以及特定星辰相對位置來構建的“循環時間”體係。當這種體係被更簡化的曆法取代後,人們對自然事件的敏感度也隨之降低。我們對比瞭古代的農耕記錄與現代的天文觀測數據,揭示瞭這種時間概念轉變對農業實踐和哲學思維的微妙影響。 第三輯:個體的消逝——模糊的肖像與未署名的貢獻者 本書的第三部分關注那些在宏大敘事中被簡化或刪除的個人命運。 第七章:盲詩人與口述史的失真。 在十七世紀的某個文人圈中,有一位著名的“盲詩人”,其作品以其對色彩和光影的驚人描繪而聞名。然而,所有關於他的記載都來自於他的抄寫者,且版本之間存在巨大差異。我們分析瞭這些版本間的細微措辭變化,推測這可能不是簡單的抄寫錯誤,而是抄寫者為瞭迎閤不同贊助人而對詩歌進行的主動“優化”,從而使原作者的真實心境被逐漸稀釋。 第八章:工匠的烙印。 許多古代的精美器物上,往往沒有署名。本書選取瞭一批風格高度一緻、卻跨越數個朝代齣現的青銅器和瓷器。我們試圖通過對製作工藝中微小瑕疵(如工具的磨損痕跡、捏塑的指紋殘餘)的分析,來確定是否存在一個秘密的、代代相傳的“工匠傢族”或“秘密作坊”,他們通過某種隱秘的標記來確認彼此的作品,但這些標記在後世的清洗中被完全去除。 第九章:無名病患的日記。 在一次曆史性的流行病爆發後,官方記錄隻記載瞭死亡人數和主要癥狀。但在一個被遺棄的修道院中,發現瞭一批由普通病患留下的簡短筆記。這些筆記記錄瞭他們對疼痛的感知、對味道的異常體驗,以及夢境中的重復意象。這些零碎的個體體驗,構成瞭對那場災難的另一種、更貼近人性的側寫,揭示瞭被統計數據所忽略的、深層的心理創傷。 結語:殘像與重構 《異聞錄》的最終目的,並非是提供確鑿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種“探詢缺失”的方法論。它提醒我們,曆史的完整性是一個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每一次被遺忘,都是對當下現實的一種重塑。通過對“消失物”的追溯,我們得以更清晰地看到那些被留下的、但可能同樣脆弱的事物。 本書邀請讀者成為這場考古之旅的同伴,去傾聽那些不再被播放的低語,去凝視那些不再被提及的景象。因為,那些消失之物,也許正以我們尚未察覺的方式,繼續影響著我們所站立的這片土地和我們呼吸的空氣。它們不是虛無,而是蟄伏於時間褶皺中的,沉默的真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國靈


  文學作傢,兼任大學講師、專欄作者及電颱節目主持。著有小說集《存在之難》、《靜人活物》、《親密距離》、《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散文/詩集《七個封印》、《無有紀年》、《靈魂獨舞》、《愛琉璃》,城市論集《第三個紐約》、《城市學2》、《城市學》等。作品於兩岸三地發錶及齣版,部分被翻譯成外文。曾獲青年文學奬、中文文學創作奬、香港文學雙年奬小說推薦奬、香港書奬等。

  2006年獲亞洲文化協會頒發「利希慎基金奬助金」,赴紐約遊學一年。翌年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並赴伊雲斯頓西北大學參加該首屆「國際寫作日」,及到芝加哥蕭邦劇院與當地作傢交流。2009年,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為潘氏舉辦文學展覽「莫『失』莫『病』:文學遊子潘國靈」。201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年度最佳藝術傢奬(文學藝術)」。2013年為香港書展「名作傢講座係列」作傢之一。
 

圖書目錄

006  自序
 
一‧小東西
018  老鼠箱
020  焚化爐
022  垃圾池
024  垃圾桶
026  煙灰缸
028  火柴盒
030  光亮蠟燭
032  竹
034  棚架
036  藉書卡
038  圖書印
040  舊報紙(飲食篇)
042  舊報紙(傢居篇)
044  大字報
046  小巴錢箱
048  磅重機
050  公眾電話
052  唐樓的樓梯
 
二‧小玩意
058  塑膠劍仔
060  鏇轉木馬
062  攀登架
064  滑梯、鞦韆與氹氹轉
066  坐騎玩具
068  跳飛機
070  捉迷藏
072  閃避球
074  一人的遊戲
076  守歲
078  雞之輓歌
080  童年的樓梯
 
三‧老地方
086  三越百貨
088  天星碼頭
090  皇後碼頭
092  添馬艦
094  美利樓
096  九龍城寨
098  調景嶺
100  大磡村
102  大澳棚屋
104  油麻地果欄
106  荔園
108  大坑舞火龍
110  中興國貨
114  音樂噴泉
118  老麥
 
四‧影像
126  票尾
128  舊戲院
130  沒落的宮殿
132  皇後戲院
134  油麻地戲院
136  影藝戲院
138  UA時代
140  UA其他
 
五‧舊行業
146  眼鏡攤檔
148  補煲
150  麵粉公仔
152  上海理發店
154  紅白藍「花柱」
156  發型
158  當舖
160  動物招牌學
162  大押
164  報紙檔(上)
166  報紙檔(下)
168  綠色排檔
 
六‧吃
174  龍須糖
176  叮叮糖
178  棉花糖
180  維他奶
182  生抽王
184  豬油廠
186  星星果
188  曬鹹魚
190  蝦膏
192  便利店食物
 
七‧看不見的人
198  平安小姐
200  垃圾蟲
202  老大姐
204  女皇頭
206  皇後之旅
208  王妃留影
210  快富街,一個拾荒者
212  柏麗購物大道,一個拾荒者
214  垃圾山,一群拾荒者
216  三文治人
218  曾竈財
 
八‧一點質感
224  電車的墨綠
226  木電車
228  菲林
232  街市燈
234  鎢絲燈泡
236  民間的燈
238  懷舊綵燈
240  霓虹燈
244  色慾霓虹
246  麥當勞霓虹
248  麥當勞微物
252  城市幽默
254  品牌中譯
 

圖書序言


  
  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寫於二○○六年九月,記當時即將吿彆香港的銅鑼灣三越百貨公司,文章發錶於《明報‧世紀版》當時新闢的一個專欄中。當時嚮編輯黃靜建議專欄以「消失美學」為名,圖文書寫,每期我提供一照,配以短文,記一消失物事。照片佔專欄一角,看似配圖,但其實往往是生發文字之由來,我一方麵把這當成是社會記錄,一方麵又當成是一種練筆。由於方塊專欄短小,每篇五百字以下,寫的時候必須濃縮,我嘗試化詩的筆調於散文中,希望一篇篇文章纍積下來,能成為一輯以「消失」為主題的散文詩。這想法最後隻實現瞭一半,該專欄寫瞭六十多篇便停瞭(事實上,寫到後期我人在美國,要續寫也有點睏難瞭)。但「消失」這母題一直叫我念念不忘,歲月悠悠,不時又添一筆,不時又補一篇,後來續上的文章有些是較長的散文,筆調有變,但主題則是連貫的。
  
  體裁是一迴事,主題在此特彆需要講解一下。説是「消失」,如果是已然消失,我自然是無法以鏡頭捕捉的,那毋寜説是處於消失的狀態。這對我來説先齣於一種美學的感受性。物事的消失往往不在一朝一夕,它有一個遞變的過程,有些消失會在城中奏起鳴亮的喪鍾聲,如三越百貨、天星碼頭,以至荔園等等;有的消失的過程相當漫長,以至在消失的過程中它自身的曆史已斷裂成幾段,如添馬艦、九龍城寨等;有的消失也是事先預吿,但引起的聲音則未必稱得上巨大,如大磡村、皇後戲院、灣仔影藝戲院等。這些佔本書的部分,説來也有點像集體送葬、瞻仰遺容。不少物事寫時尚在,後來就徹底不見瞭。
  
  而我更珍視的是一種不動聲色,細微的、隱性的,沒敲鑼響鈸,你多次路經它仍好端端,然後一次無意摺返,它忽然便不在瞭,如上海街的漢宮理發廳、油麻地的得如酒樓等。有些則來自自己的「奇想」,譬如説,韆禧年市政局給殺瞭,那城中印著其徽號的垃圾桶又如何?譬如城中控煙法例生效,我想到多年來茶餐廳每張桌上皆放著的煙灰缸,某年某夜之後,一下子都往哪裏去瞭?(是的,有的消失如神奇魔法,如灰姑娘的子夜十二時,會一下子變貌的。)皇後碼頭清拆,它旁邊埋著煙灰坑的欄杆也會消失嗎?數年前某天,我在大學圖書館藉書時,圖書館員説以後不再在書後的圖書卡上蓋印瞭,一下子勾起我一些迴憶和惆悵。逛街市時首次看到街市燈由鎢絲燈泡變瞭慳電膽(是的,迴到首次的時刻是重要的)。凡此種種,於日常生活中忽爾冒現或撲閃的消失召喚。
  
  其實很多與其説是「想起」,不如説是「不期而遇」。這跟我喜歡在街頭閑逛,尤愛捕捉街頭即景的習慣有關。有些影像留下來,幾乎可用上英文「serendipity」這字。這字很難中譯,我且稱之為「偶然交感的光亮」。像一個拾荒者推著木頭車在一傢舊式鞋店門前經過,彎腰撿拾紙皮時,背景的街牌寫著「快富街」。像路經小巴站看到小巴錢箱被集閤起來時想到小時候「數錢罌」。街頭的擦身而過,不經構思,無可復製,而在乎刹那的捕捉。要説有心尋索或約定,在書中也不是沒有的,譬如專誠拜訪極可能是「末代補煲佬」的吳源先生,隨他在街邊擺檔,又到他存放舊煲的唐樓暗角參觀。如大隱隱於市的民間藝術傢傅鷺陽,到他屯門青衣傢拜訪,在公園看他即席錶演做麵粉公仔、編中國繩結、解連環套等。維他奶的相片(傢中也藏有早期的維他奶樽)則來自拜訪維他奶總部廠房。那時還是會特意去找城中小故事作訪談的日子。
  
  如是,書中的「消失」有著不同的歧義。首先,照其字麵錶意,當然包括舊日子的消逝之物。有些甚至早於我齣生或隻在童年時見過,如平安小姐、老鼠箱。但消逝之物偶有迴返之時,如平安小姐重臨工展會,荔園以綵燈之姿重現於維園元宵,盡管已非物事原身,但也會勾起一點甚麼。有些迴返則經過時空轉換,如在柬埔寨看到孩童玩高高的攀登架,在維也納看到街頭的磅重機,曾幾何時在我城中也有的東西,後來沒瞭,空間橫移卻幻化成瞭一條縱嚮的時光隧道。更多的消失之物則是「現在進行式」,寫的當兒,同步目睹物事或長或短地從有到無,物換星移,有時旁觀有時也投進相關事件之中,不忘以文字和影像記下。有些則沒有明確的消失邊界,譬如街頭的報紙檔、霓虹燈,現時也不能説絕跡街頭,但它們徐徐步進式微之中則是可感的。另外也包含消失的本質。如書中提到的竹棚,在城中隨處可見錶麵看來未必能歸入「消失」之列,但想想背後的工藝傳授,早由昔日的師徒製改為專業化的考牌製,物事錶麵仍在,但箇中一些精神卻消失瞭。此外,就本質而言,所有的棚架都必然是一個臨時的工作颱,發揮完作用便遭清拆。此書的「消失」,若乾指涉物事的「過渡狀態」本質,或者更形而上説,「消失」本就存在於生命的本相之中。就此而言,原先寫就的還有落葉、落日、維納斯斷臂等,但在編纂時主要以城巿性或社會性為主,便把這些條目刪去瞭。最後一種歧義則並非消失不在,而是物事處於社會邊緣位置,被視而不見或習慣化瞭,如拾荒者、三文治人、在街邊賣小吃的小販等。消失以不同的角度理解、不同的距離觀照,意義便不盡相同(以至意義本身也可能隨時日消失)。
  
  這書一些圖片先於文字存在,一些則並時而生,如圖片是當下一瞬的記錄,文字亦然,每篇文章記城中物事消失靈光乍現於眼前、傳送到筆尖的時刻,成書時容或作瞭點修改,但基本上保持原貌,無意於以當下(二○一七年)為座標更新重寫,因為重寫便不可能是那一刻的心情,變成瞭另一迴事。另要補一筆的是,「消失」不時與「懷舊」聯想一起,誠然,過去的維度是有的,懷想的情緒也是有的,但我不以為懷想便必然是浪漫化的「懷戀」,該當背上美化過去、不麵對現狀的罪名。消失也不囿於掌故式的「舊物」之中,它其實亦存在於時尚、新興、當下的事物中,譬如書中也寫到便利店、連鎖品牌名字、多年來不知不覺在麥當勞消失不見的微物和質感等。
  
  文首説到「消失美學」的緣起,此書最早一篇開筆於二○○六年九月,最後一篇則擱筆於二○一七年六月,前後竟是十年有多。當然,期間自有很多停頓,心思也不全在此書中,但某程度上,「消失」這母題也連貫於我近十年書寫的兩本作品中,一是去年齣版的長篇小説《寫托邦與消失咒》,一是這本在你手上的圖文集《消失物誌》。二書體裁完全不同,我無意強加甚麼「姊妹篇」之名給它們,但如果一個文學作者不斷在建構屬於自己的世界的話,這兩個作品也有其同質異構,互為毗鄰呼應。歲月悠悠,但消失的步伐匆匆,是以這書的齣現,我同時感覺著一種遲緩而又追逐時光之感。其實一旦寫及「消失」,便無所謂「完成」,以上説到「最後一篇」,也不過是覺得可以暫吿一段落,於自己某一個寫作曆程和探索而言,給一篇樂章畫上一個休止符。某程度上,消失的書寫必然是一本「悼亡書」,而悼亡是無盡期的。消失的對象未可窮盡,過去的碎片殯落堆成一個曆史廢墟,不斷積高根本亦是無盡頭的。但有誰能説這過去的景象不就是眼目所見的當下?驚心動魄而又見怪不怪。作為創作者我隻有手上的筆和鏡頭,未必能做到甚麼,但我始終惦念小説傢米蘭昆德拉對描繪(description)的扼要定義:「對曇花一現的悲憫,努力保存終會消失滅絕的東西。」這終究是一本描繪之書。
  
  潘國靈
  二○一七年六月二十九日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第六段** 《消失物誌》這本書,給我一種特彆的感覺,就像是在深夜裏,聽到遠方傳來的一聲悠揚的汽笛,雖然聽不清具體的內容,卻能感受到一種遼闊和孤寂。作者的文字,有一種淡淡的詩意,它不刻意去營造氣氛,卻能在平靜中引發共鳴。我對書中關於“消失的社群”的描寫,印象深刻。書中提到瞭一些曾經充滿活力的社區活動,比如街坊鄰裏之間的互助,逢年過節的熱鬧集會,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快,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書裏描繪瞭一個曾經熱鬧的小區,到瞭晚上,傢傢戶戶都緊閉門窗,鄰裏之間幾乎沒有交流。作者並沒有去批判現代生活的冷漠,而是用一種客觀的視角,呈現瞭這種變化。這種“消失”是一種集體性的情感疏離,它讓我們在物質豐裕的同時,也可能失去瞭曾經擁有的溫暖和歸屬感。我想到我小時候住的眷村,雖然條件簡陋,但鄰裏之間卻非常親近,大傢無話不談,互相幫忙。現在住在高樓大廈裏,卻感覺和隔壁的鄰居都像陌生人。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它能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迴想起自己生活中的點滴,去感受那些正在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消失”。這本書的篇幅不算長,但每一段都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和思考,值得反復品讀。

评分

**第三段** 《消失物誌》讀起來,就像是在整理一個積滿灰塵的舊箱子,每打開一層,都會有驚喜,也伴隨著一種淡淡的感傷。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韌性,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卻能在最樸實的敘述中,打動人心。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童年記憶的那些篇章。那些曾經在童年裏陪伴我們的玩具,比如滾鐵環、彈玻璃球、還有那些畫片,現在都變成瞭博物館裏的展品,或者隻存在於泛黃的照片裏。書中對於這些“消失”的童年玩物的描寫,並不是簡單地列舉,而是通過迴憶童年時的場景,那種純真的快樂,那種無憂無慮的時光,讓你仿佛能穿越時空,重新迴到那個無憂無慮的年代。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描寫的是一群孩子在巷子裏玩捉迷藏的場景。那個老舊的巷子,爬滿青苔的牆壁,孩子們嬉笑打鬧的聲音,還有夕陽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這些畫麵,都如此鮮活,卻又如此遙遠。讀到這裏,我仿佛也看到瞭自己的童年,在那個沒有智能手機、沒有網絡遊戲的時代,我們是如何度過漫長而快樂的下午。這種“消失”是一種集體性的記憶缺失,它不僅僅是個人的遺憾,更是時代的變遷帶來的必然結果。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她沒有去批判科技進步帶來的“負麵影響”,而是用一種平和的方式,呈現瞭這種轉變。她讓我們看到,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似乎失去瞭很多簡單而純粹的快樂。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讓你看到那些“消失”的背後,其實承載著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情感和迴憶。它不是一本純粹的懷舊讀物,它更像是一麵鏡子,讓你照見自己內心深處那些被遺忘的情感,那些正在悄然流逝的珍貴。

评分

**第一段** 《消失物誌》這本書,怎麼說呢,它觸碰瞭我內心深處很多一直以來不願去正視的東西。就好像你走在一條熟悉的巷子,突然發現一傢你曾經無比熟悉的小店,在某個你沒注意的時刻,就已經悄無聲息地消失瞭,隻留下原地空蕩蕩的磚牆和風吹過的聲音。這種失落感,不是那種戲劇性的生離死彆,而是一種更綿長、更隱晦的抽離。書裏描寫的那些“消失”,不是突如其來的災難,而是日積月纍的遺忘,是那些曾經鮮活的、充滿生活氣息的事物,慢慢褪色,直到化為空氣,隻留下模糊的印記。我尤其對其中一段關於老眷村生活的描寫印象深刻。作者筆下的那些物件,一盞昏黃的電燈泡,一塊磨損的竹椅,一個褪色的布偶,都仿佛有瞭自己的生命,它們見證瞭歲月的流轉,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高樓拔地而起,曾經的炊煙裊裊、雞鳴犬吠都成瞭遙遠的背景音。讀著讀著,我腦海裏也浮現齣我傢鄉那個同樣漸漸消失的老市場,那個每天早上都會飄齣豆漿油條香味,充滿討價還價聲的小天地。現在,那裏隻剩下幾個零星的攤位,甚至連市場的名字都快有人記不清瞭。這種“消失”不是消失瞭東西本身,而是消失瞭圍繞它們所建立起來的情感聯結,消失瞭那些構成我們生活肌理的細枝末節。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它讓你停下來,去迴味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細節,去感受那些正在悄然流逝的溫暖。這本書不像是那種會讓你捧腹大笑或者拍案叫絕的小說,它更像是一杯溫吞的茶,需要你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纔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淡淡的憂傷和深刻的哲思。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很多東西都在以驚人的速度被遺忘、被替代,而我們往往後知後覺。那些構成我們生命痕跡的,那些承載我們情感寄托的,如果沒有被好好記錄和珍視,它們就會像潮水退去後留在沙灘上的貝殼,終究會被海浪帶走,不留痕跡。

评分

**第二段** 《消失物誌》這本書,有一種特彆的敘事力量,它不直接給你答案,而是通過一個個碎片化的故事,像一張張陳年的老照片,讓你自己去拼湊齣那個時代的輪廓。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寫那些“消失”的技藝時,那種既惋惜又尊重的筆調。比如書中提到的一些傳統手工藝,像手工製鞋、老式理發店裏的一刀剪、甚至是用炭火烤紅薯的小攤販,這些在當下可能顯得有些“過時”的技藝,卻承載著匠人的心血和時代的記憶。作者沒有用宏大的敘事去評判這些技藝的存亡,而是非常細膩地描繪瞭那些手藝人專注的神情,他們手上布滿老繭的雙手,他們對每一個細節的執著。這些細節,就像是時間留下的印記,讓你感受到生命的厚度。我記得書裏有一段,寫到一位老奶奶,她堅持用老式的方法製作一種傳統的糕點,她的兒孫都勸她放棄,說這太辛苦,也賺不瞭多少錢,但她依舊每天起早貪黑,在廚房裏忙碌。作者並沒有過多渲染她的孤獨或者堅持,而是通過描寫她臉上那滿足的笑容,那種從容不迫的態度,讓我看到瞭傳統文化背後堅韌的生命力。這種“消失”不是一種悲哀的結局,而是一種循環,一種新生。很多時候,我們過度關注那些顯而易見的“消失”,比如一座老建築被拆除,一個老行業不再興旺,卻忽略瞭那些更深層的、精神層麵的“消失”。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生活中那些被我理所當然地擁有,卻可能隨時會消失的東西,比如和親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和朋友之間的情感維係,甚至是對生活的熱情和好奇心。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在娓娓道來,沒有激昂的口號,沒有強烈的說教,隻有一種不動聲色的提醒,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帶入其中,開始反思。這本書的結構也很巧妙,它不是綫性敘事,而是像一條條平行的河流,各自奔流,卻在某些時刻交匯,形成一種意想不到的共鳴。

评分

**第十段** 《消失物誌》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又有一種深刻的慰藉,仿佛是在一個寜靜的黃昏,聽著海浪拍打沙灘的聲音。作者的文字,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不煽情,卻能觸及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對書中關於“消失的人”的描寫,有著特彆的感觸。書中提到瞭很多曾經在我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比如那位總是笑眯眯的雜貨店老闆,那位默默付齣的學校清潔工,還有那位曾經給我們帶來無數歡笑的街頭藝人。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也漸漸地離開瞭我們的視綫,甚至有些人我們已經記不清他們的名字瞭。作者並沒有去批判這種現象,而是用一種溫和的筆觸,記錄下瞭這些人曾經的存在,以及他們所帶來的那些美好。我想到小時候,我們傢樓下有一位修鞋的老師傅,他手藝很好,人也很和藹,但是後來,他的店鋪也消失瞭,我再也沒有見過他。這種“消失”是一種集體性的記憶遺忘,它讓我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可能忽略瞭那些曾經為我們付齣過的人。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在娓娓道來,沒有激昂的陳詞,隻有一種不動聲色的提醒,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帶入其中,開始反思。這本書的篇幅不算長,但每一段都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和思考,值得反復品讀。

评分

**第五段** 《消失物誌》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靜謐的力量,仿佛置身於一個迴憶的長廊,每一件“消失物”都散發著淡淡的光暈。作者的筆法非常細膩,她擅長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細節,那些構成生活質感的碎片。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消失的語言”的探討。書中提到瞭一些已經瀕臨失傳的方言、俗語,甚至是一些曾經流傳甚廣的歌謠。作者並沒有去分析這些語言為何消失,而是通過描寫一些老人,他們用僅存的記憶,艱難地講述著那些古老的詞語,那種努力想要留住一絲根脈的執著,讓我深感觸動。我想到我自己的祖父母,他們說的很多詞語,我小時候聽不懂,現在更是完全記不起來瞭。這種“消失”是一種文化斷層,它不僅僅是語言的失落,更是承載在語言中的智慧、情感和生活方式的消亡。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穿透力,它讓你看到,這些“消失物”不僅僅是物品,更是文化、是曆史、是情感的載體。她沒有用悲觀的論調去描繪這一切,而是用一種平和、溫厚的筆觸,讓你感受到一種彆樣的美。這本書的結構很獨特,它像是一本散文集,又像是一部小說,每一篇都能獨立成章,卻又在整體上形成一種深刻的關聯。作者的敘事邏輯,不是綫性的,而是跳躍的,但這種跳躍卻能引導讀者進入一種更深層的思考。

评分

**第七段** 《消失物誌》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古老而親切的味道,仿佛走進瞭一個塵封已久的記憶寶庫,裏麵陳列著無數關於“告彆”的證物。作者的敘事風格,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不落俗套,卻能深深地觸動人心。我對書中關於“消失的節慶”的描寫,有著特彆的感觸。書中提到瞭很多曾經充滿儀式感和生活氣息的傳統節日,比如廟會、元宵燈會、還有端午的包粽子比賽。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的改變,很多節日都變得越來越商業化,甚至有些人已經不再記得這些節日的真正意義。作者並沒有去批判這種現象,而是用一種溫和的筆觸,記錄下瞭那些曾經的美好,以及它們正在被遺忘的過程。我想到小時候過年,那種全傢團聚的熱鬧,那種走親訪友的溫馨,現在很多時候,過年都變成瞭一種“例行公事”,少瞭許多人情味。這種“消失”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斷裂,它讓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也可能失去瞭很多寶貴的情感聯結。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在娓娓道來,沒有激昂的陳詞,隻有一種不動聲色的提醒,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帶入其中,開始反思。這本書的結構很巧妙,它不是綫性敘事,而是像一條條平行的河流,各自奔流,卻在某些時刻交匯,形成一種意想不到的共鳴。

评分

**第九段** 《消失物誌》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安靜的力量,仿佛置身於一個迴憶的長廊,每一件“消失物”都散發著淡淡的光暈。作者的筆法非常細膩,她擅長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細節,那些構成生活質感的碎片。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消失的場景”的探討。書中提到瞭一些曾經是我們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場景,比如充滿生活氣息的菜市場、巷口的小吃攤、還有鄰居們聚在一起聊天的樣子。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場景也漸漸地消失在瞭我們的生活中。作者並沒有去批判這種變化,而是用一種平和的筆觸,記錄下瞭這些場景的消失,以及它們背後所承載的那些屬於那個時代的記憶。我想到小時候住的老房子,雖然狹小,但鄰裏之間卻非常親近,大傢經常在樓下聊天,分享生活中的點滴,那種溫馨的氛圍,現在已經很難找到瞭。這種“消失”是一種集體性的空間遺忘,它讓我們在享受現代化的便利的同時,也可能失去瞭很多曾經讓我們感到溫暖的場景。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穿透力,它讓你看到,這些“消失物”不僅僅是物品,更是文化、是曆史、是情感的載體。她沒有用悲觀的論調去描繪這一切,而是用一種平和、溫厚的筆觸,讓你感受到一種彆樣的美。這本書的結構很獨特,它像是一本散文集,又像是一部小說,每一篇都能獨立成章,卻又在整體上形成一種深刻的關聯。

评分

**第八段** 《消失物誌》這本書,給我一種特彆的閱讀體驗,它不像是一本故事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時間”的沉思錄。作者的筆法非常寫實,卻又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消失的聲音”的描寫。書中提到瞭很多曾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聲音,比如老式電話的鈴聲、收音機裏的廣播、還有街頭賣報紙的叫賣聲。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聲音都漸漸地消失在瞭我們的生活中。作者並沒有去批判科技的進步,而是用一種客觀的視角,記錄下瞭這些聲音的消失,以及它們背後所承載的那些屬於那個時代的記憶。我記得小時候,傢裏有一颱老式收音機,每天晚上,一傢人都會圍坐在收音機旁,聽廣播劇,那種溫馨的氛圍,現在已經很難找到瞭。這種“消失”是一種集體性的聽覺遺忘,它讓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可能失去瞭很多曾經讓我們感到親切的聲音。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穿透力,它讓你看到,這些“消失物”不僅僅是物品,更是文化、是曆史、是情感的載體。她沒有用悲觀的論調去描繪這一切,而是用一種平和、溫厚的筆觸,讓你感受到一種彆樣的美。這本書的篇幅不算長,但每一段都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和思考,值得反復品讀。

评分

**第四段** 《消失物誌》這本書,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寜靜的午後,翻閱一本舊相冊,每一頁都訴說著一個關於“告彆”的故事。作者的敘事風格,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不煽情,卻能觸及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對書中關於城市變遷的描寫,深有感觸。那些曾經熟悉的街道、老建築、甚至是路邊的某棵老樹,都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鋼筋水泥。書裏描述瞭一個小鎮,它曾經是一個熱鬧非凡的集市,充滿瞭人情味,然而隨著交通的便利,人們紛紛選擇去更遠的城市購物,這個小鎮也逐漸沒落,最後隻剩下幾個空蕩蕩的店鋪和幾位留守的老人。作者並沒有去批判這種現象,而是通過細緻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無可奈何的失落。我聯想到我自己曾經居住過的城市,那些曾經充滿迴憶的老街區,如今也變得麵目全非,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高聳的寫字樓。這種“消失”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遺忘,我們似乎習慣瞭嚮前看,卻忽略瞭身後那些曾經支撐我們前行的痕跡。作者的文字,就像是為這些正在消失的事物,寫下的一份溫柔的挽歌。它讓我們意識到,每一個“消失”的背後,都曾經有一個鮮活的生命,一段真實的故事,一種不可替代的情感。這本書不是讓你沉溺於過去,而是讓你帶著一份敬畏之心,去審視當下,去珍惜那些還未消失的美好。它的語言簡潔而有力,沒有冗餘的修飾,卻能在每一個字句中,傳遞齣深刻的情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