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物誌

消失物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所有堅固的都煙消雲散。其中,有張揚的,有隱密的,有快速的,有緩慢的。作傢潘國靈以筆和鏡頭,多年來默默觀察記錄,既有迴頭撿拾舊時光的,更有親曆的現在進行式,在看見與不被看見之間,作者以詩化的細膩之筆,捕捉消失靈光閃現的剎那,鋪成一幅失落拼圖,記那已逝、淡齣與將去的。

  全書分八個章節,涵蓋各式微物、人物、地方、光影、肌理、質感,打開消失的維度,書寫其多重歧義,由物而思及消失的本質。《消失物誌》融知性與感性,記城中消失物事一百件,給一個城市的死與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國靈


  文學作傢,兼任大學講師、專欄作者及電颱節目主持。著有小說集《存在之難》、《靜人活物》、《親密距離》、《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散文/詩集《七個封印》、《無有紀年》、《靈魂獨舞》、《愛琉璃》,城市論集《第三個紐約》、《城市學2》、《城市學》等。作品於兩岸三地發錶及齣版,部分被翻譯成外文。曾獲青年文學奬、中文文學創作奬、香港文學雙年奬小說推薦奬、香港書奬等。

  2006年獲亞洲文化協會頒發「利希慎基金奬助金」,赴紐約遊學一年。翌年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並赴伊雲斯頓西北大學參加該首屆「國際寫作日」,及到芝加哥蕭邦劇院與當地作傢交流。2009年,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為潘氏舉辦文學展覽「莫『失』莫『病』:文學遊子潘國靈」。201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年度最佳藝術傢奬(文學藝術)」。2013年為香港書展「名作傢講座係列」作傢之一。
 

圖書目錄

006  自序
 
一‧小東西
018  老鼠箱
020  焚化爐
022  垃圾池
024  垃圾桶
026  煙灰缸
028  火柴盒
030  光亮蠟燭
032  竹
034  棚架
036  藉書卡
038  圖書印
040  舊報紙(飲食篇)
042  舊報紙(傢居篇)
044  大字報
046  小巴錢箱
048  磅重機
050  公眾電話
052  唐樓的樓梯
 
二‧小玩意
058  塑膠劍仔
060  鏇轉木馬
062  攀登架
064  滑梯、鞦韆與氹氹轉
066  坐騎玩具
068  跳飛機
070  捉迷藏
072  閃避球
074  一人的遊戲
076  守歲
078  雞之輓歌
080  童年的樓梯
 
三‧老地方
086  三越百貨
088  天星碼頭
090  皇後碼頭
092  添馬艦
094  美利樓
096  九龍城寨
098  調景嶺
100  大磡村
102  大澳棚屋
104  油麻地果欄
106  荔園
108  大坑舞火龍
110  中興國貨
114  音樂噴泉
118  老麥
 
四‧影像
126  票尾
128  舊戲院
130  沒落的宮殿
132  皇後戲院
134  油麻地戲院
136  影藝戲院
138  UA時代
140  UA其他
 
五‧舊行業
146  眼鏡攤檔
148  補煲
150  麵粉公仔
152  上海理發店
154  紅白藍「花柱」
156  發型
158  當舖
160  動物招牌學
162  大押
164  報紙檔(上)
166  報紙檔(下)
168  綠色排檔
 
六‧吃
174  龍須糖
176  叮叮糖
178  棉花糖
180  維他奶
182  生抽王
184  豬油廠
186  星星果
188  曬鹹魚
190  蝦膏
192  便利店食物
 
七‧看不見的人
198  平安小姐
200  垃圾蟲
202  老大姐
204  女皇頭
206  皇後之旅
208  王妃留影
210  快富街,一個拾荒者
212  柏麗購物大道,一個拾荒者
214  垃圾山,一群拾荒者
216  三文治人
218  曾竈財
 
八‧一點質感
224  電車的墨綠
226  木電車
228  菲林
232  街市燈
234  鎢絲燈泡
236  民間的燈
238  懷舊綵燈
240  霓虹燈
244  色慾霓虹
246  麥當勞霓虹
248  麥當勞微物
252  城市幽默
254  品牌中譯
 

圖書序言


  
  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寫於二○○六年九月,記當時即將吿彆香港的銅鑼灣三越百貨公司,文章發錶於《明報‧世紀版》當時新闢的一個專欄中。當時嚮編輯黃靜建議專欄以「消失美學」為名,圖文書寫,每期我提供一照,配以短文,記一消失物事。照片佔專欄一角,看似配圖,但其實往往是生發文字之由來,我一方麵把這當成是社會記錄,一方麵又當成是一種練筆。由於方塊專欄短小,每篇五百字以下,寫的時候必須濃縮,我嘗試化詩的筆調於散文中,希望一篇篇文章纍積下來,能成為一輯以「消失」為主題的散文詩。這想法最後隻實現瞭一半,該專欄寫瞭六十多篇便停瞭(事實上,寫到後期我人在美國,要續寫也有點睏難瞭)。但「消失」這母題一直叫我念念不忘,歲月悠悠,不時又添一筆,不時又補一篇,後來續上的文章有些是較長的散文,筆調有變,但主題則是連貫的。
  
  體裁是一迴事,主題在此特彆需要講解一下。説是「消失」,如果是已然消失,我自然是無法以鏡頭捕捉的,那毋寜説是處於消失的狀態。這對我來説先齣於一種美學的感受性。物事的消失往往不在一朝一夕,它有一個遞變的過程,有些消失會在城中奏起鳴亮的喪鍾聲,如三越百貨、天星碼頭,以至荔園等等;有的消失的過程相當漫長,以至在消失的過程中它自身的曆史已斷裂成幾段,如添馬艦、九龍城寨等;有的消失也是事先預吿,但引起的聲音則未必稱得上巨大,如大磡村、皇後戲院、灣仔影藝戲院等。這些佔本書的部分,説來也有點像集體送葬、瞻仰遺容。不少物事寫時尚在,後來就徹底不見瞭。
  
  而我更珍視的是一種不動聲色,細微的、隱性的,沒敲鑼響鈸,你多次路經它仍好端端,然後一次無意摺返,它忽然便不在瞭,如上海街的漢宮理發廳、油麻地的得如酒樓等。有些則來自自己的「奇想」,譬如説,韆禧年市政局給殺瞭,那城中印著其徽號的垃圾桶又如何?譬如城中控煙法例生效,我想到多年來茶餐廳每張桌上皆放著的煙灰缸,某年某夜之後,一下子都往哪裏去瞭?(是的,有的消失如神奇魔法,如灰姑娘的子夜十二時,會一下子變貌的。)皇後碼頭清拆,它旁邊埋著煙灰坑的欄杆也會消失嗎?數年前某天,我在大學圖書館藉書時,圖書館員説以後不再在書後的圖書卡上蓋印瞭,一下子勾起我一些迴憶和惆悵。逛街市時首次看到街市燈由鎢絲燈泡變瞭慳電膽(是的,迴到首次的時刻是重要的)。凡此種種,於日常生活中忽爾冒現或撲閃的消失召喚。
  
  其實很多與其説是「想起」,不如説是「不期而遇」。這跟我喜歡在街頭閑逛,尤愛捕捉街頭即景的習慣有關。有些影像留下來,幾乎可用上英文「serendipity」這字。這字很難中譯,我且稱之為「偶然交感的光亮」。像一個拾荒者推著木頭車在一傢舊式鞋店門前經過,彎腰撿拾紙皮時,背景的街牌寫著「快富街」。像路經小巴站看到小巴錢箱被集閤起來時想到小時候「數錢罌」。街頭的擦身而過,不經構思,無可復製,而在乎刹那的捕捉。要説有心尋索或約定,在書中也不是沒有的,譬如專誠拜訪極可能是「末代補煲佬」的吳源先生,隨他在街邊擺檔,又到他存放舊煲的唐樓暗角參觀。如大隱隱於市的民間藝術傢傅鷺陽,到他屯門青衣傢拜訪,在公園看他即席錶演做麵粉公仔、編中國繩結、解連環套等。維他奶的相片(傢中也藏有早期的維他奶樽)則來自拜訪維他奶總部廠房。那時還是會特意去找城中小故事作訪談的日子。
  
  如是,書中的「消失」有著不同的歧義。首先,照其字麵錶意,當然包括舊日子的消逝之物。有些甚至早於我齣生或隻在童年時見過,如平安小姐、老鼠箱。但消逝之物偶有迴返之時,如平安小姐重臨工展會,荔園以綵燈之姿重現於維園元宵,盡管已非物事原身,但也會勾起一點甚麼。有些迴返則經過時空轉換,如在柬埔寨看到孩童玩高高的攀登架,在維也納看到街頭的磅重機,曾幾何時在我城中也有的東西,後來沒瞭,空間橫移卻幻化成瞭一條縱嚮的時光隧道。更多的消失之物則是「現在進行式」,寫的當兒,同步目睹物事或長或短地從有到無,物換星移,有時旁觀有時也投進相關事件之中,不忘以文字和影像記下。有些則沒有明確的消失邊界,譬如街頭的報紙檔、霓虹燈,現時也不能説絕跡街頭,但它們徐徐步進式微之中則是可感的。另外也包含消失的本質。如書中提到的竹棚,在城中隨處可見錶麵看來未必能歸入「消失」之列,但想想背後的工藝傳授,早由昔日的師徒製改為專業化的考牌製,物事錶麵仍在,但箇中一些精神卻消失瞭。此外,就本質而言,所有的棚架都必然是一個臨時的工作颱,發揮完作用便遭清拆。此書的「消失」,若乾指涉物事的「過渡狀態」本質,或者更形而上説,「消失」本就存在於生命的本相之中。就此而言,原先寫就的還有落葉、落日、維納斯斷臂等,但在編纂時主要以城巿性或社會性為主,便把這些條目刪去瞭。最後一種歧義則並非消失不在,而是物事處於社會邊緣位置,被視而不見或習慣化瞭,如拾荒者、三文治人、在街邊賣小吃的小販等。消失以不同的角度理解、不同的距離觀照,意義便不盡相同(以至意義本身也可能隨時日消失)。
  
  這書一些圖片先於文字存在,一些則並時而生,如圖片是當下一瞬的記錄,文字亦然,每篇文章記城中物事消失靈光乍現於眼前、傳送到筆尖的時刻,成書時容或作瞭點修改,但基本上保持原貌,無意於以當下(二○一七年)為座標更新重寫,因為重寫便不可能是那一刻的心情,變成瞭另一迴事。另要補一筆的是,「消失」不時與「懷舊」聯想一起,誠然,過去的維度是有的,懷想的情緒也是有的,但我不以為懷想便必然是浪漫化的「懷戀」,該當背上美化過去、不麵對現狀的罪名。消失也不囿於掌故式的「舊物」之中,它其實亦存在於時尚、新興、當下的事物中,譬如書中也寫到便利店、連鎖品牌名字、多年來不知不覺在麥當勞消失不見的微物和質感等。
  
  文首説到「消失美學」的緣起,此書最早一篇開筆於二○○六年九月,最後一篇則擱筆於二○一七年六月,前後竟是十年有多。當然,期間自有很多停頓,心思也不全在此書中,但某程度上,「消失」這母題也連貫於我近十年書寫的兩本作品中,一是去年齣版的長篇小説《寫托邦與消失咒》,一是這本在你手上的圖文集《消失物誌》。二書體裁完全不同,我無意強加甚麼「姊妹篇」之名給它們,但如果一個文學作者不斷在建構屬於自己的世界的話,這兩個作品也有其同質異構,互為毗鄰呼應。歲月悠悠,但消失的步伐匆匆,是以這書的齣現,我同時感覺著一種遲緩而又追逐時光之感。其實一旦寫及「消失」,便無所謂「完成」,以上説到「最後一篇」,也不過是覺得可以暫吿一段落,於自己某一個寫作曆程和探索而言,給一篇樂章畫上一個休止符。某程度上,消失的書寫必然是一本「悼亡書」,而悼亡是無盡期的。消失的對象未可窮盡,過去的碎片殯落堆成一個曆史廢墟,不斷積高根本亦是無盡頭的。但有誰能説這過去的景象不就是眼目所見的當下?驚心動魄而又見怪不怪。作為創作者我隻有手上的筆和鏡頭,未必能做到甚麼,但我始終惦念小説傢米蘭昆德拉對描繪(description)的扼要定義:「對曇花一現的悲憫,努力保存終會消失滅絕的東西。」這終究是一本描繪之書。
  
  潘國靈
  二○一七年六月二十九日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