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尾声,宛如世界末日。

八月的尾声,宛如世界末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末日
  • 悬疑
  • 爱情
  • 青春
  • 灾难
  • 科幻
  • 末世
  • 小说
  • 治愈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仅只40天的恋情。
在高二那年夏天,终止于恋人之死。

透过一本交换笔记,青年开始与「在世的女友」联络,
送往过去的言语──

  青春小说旗手‧天泽夏月献上的纯爱故事

  我认真觉得,这辈子不会再这么喜欢一个人了。
  一想起她的言行举止、细微的表情变化、
  笑声,以及发丝散发的肥皂香味……
  我就变得唿吸困难,
  简直像是碳酸跑进了肺里头一样。

  成吾无法忘怀高中二年级夏天过世的女友。
  四年后,交换笔记的空白处竟出现她的笔迹……

本书特色

  ★电击小说大赏「评审委员奖励赏」得主最新力作。
  ★日本Amazon 4.5星推荐,书评网站bookmeter好评连连!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天泽夏月


  1990年生,居住于神奈川县。以《Summer Lancer》(暂译)一作获得第19回电击小说大赏「评审委员奖励赏」后出道。擅长描写清新又感性的青春小说而大受好评的新锐作家。

译者简介

uncle wei


  说起来有一匹布那么长,故以下省略。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现在1

我不太喜欢故乡,因为会想起她。

我之所以会在升大学的同时速速离开故乡来到东京,也是一心想逃避那份难受的回忆。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梦想或是目标,只是满脑子想逃离,所以刻意选了远在天边的东京,一所一所大学报考。我毫不犹豫地缴了入学费给第一所录取的学校,再找了间便宜的房子,之后几乎是两手空空地离开了故乡。

我的故乡倒也不是什么穷乡僻壤,只要搭电车几个小时就到了。尽管如此,我一旦来到了东京,就没有再回故乡过。爸妈很常联络我,总是找一堆借口──像是过年或中元节之类──要我回去。我从以前就是旁人愈说愈固执的人,所以更是不想回去。从大学一年级到二年级的冬天,我真的一次也没有回去过。

我有一名从小学到高中都混在一起,彼此的缘分想断也断不掉的亲暱朋友──多仁幸树。他在老家转送成人式简章给我的隔天,捎来一封邮件。

『成人式你会回来吧?许久不见,大家都很想念你。』

若是内容只有这样,我说不定会已读不回。但是,一句很有多仁风格的感人话语,短短地接续在其后。

『去给葵学姊上柱香吧。』

去年她忌日没有回乡的罪恶感──以及回想起仍未替她上过香一事。光是这样的一句话,就深深撼动着我的内心。

结果,我在过年后的一月,睽违将近两年的时间踏上了故乡的土地。纯白紧实的雪毯,彷彿像是拒绝我在东京买的乐福鞋一般,冰冷而刺人。



在徒具形式的成人式之后,有一场同学会。成员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两年不见的熟悉脸孔令我不禁感慨万千。捎来邮件的多仁是干事,刚开始一副忙碌不已的样子,等到大家聊开了之后,他便来到我的身边,露出久违的笑容。明明才两年不见,他已经成了一名适合穿日式裤裙的精悍男子了。

「我们在成人式也碰过面了吧。」

我身穿在东京订做的西装,周遭的男生则大多都是做日式裤裙的打扮,所以我被调侃说「好时髦喔~」。

「感觉每个离开峰北的人,氛围都会变呢。」

这时,圆脸男子──须藤加入了对话。

「怎么会,那边并没有那么糜烂啦。」

「是这样吗?成吾,感觉你变憔悴了,像是被都会的空气消磨掉一样。」

成吾是在叫我。我的全名是渡成吾。

「那是饮食习惯的关系。从我开始独居后,瘦了五公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需要你全身心投入去感受的书。当我拿起《八月的尾声,宛如世界末日。》时,我以为我会读到一个关于灾难的故事,但事实证明,它远不止于此。作者并没有去刻意渲染恐惧,而是通过一种极其日常、极其冷静的笔触,来展现一个世界正在悄然瓦解的过程。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由不安和绝望构成的温床。书中的场景描写,充满了诗意,但也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空寂。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荒凉的景象,听到那些遥远的、模糊的声音,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颓败气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一度感到窒息,但我又无法停止阅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等待”的描绘。人物们并没有积极地去寻找出路,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宿命的等待,等待着那最终的、无可避免的到来。这种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痛苦,也是一种对生命失去意义的宣告。书中的人物关系,也显得非常疏离,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仿佛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对话,充满了试探和回避,我从中读出了许多未说出口的秘密和压抑的情感。这种“言外之意”,比直接的倾诉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引发我的思考。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情景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片段联系起来,那些被遗忘的记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读完《八月的尾声,宛如世界末日。》之后,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虚无”。当然,这里的虚无并非负面,而是一种澄澈,一种对事物本质的审视。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八月的尾声,本应是秋天的序曲,是收获的季节,却被赋予了“世界末日”般的绝望。这种巨大的反差,是作者最巧妙的切入点。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逐渐衰败的世界,一切都在缓慢地、不可逆转地走向终结。故事并没有提供明确的“原因”,也没有给出任何“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幅静止的画卷,描绘着一群人在即将坍塌的世界里,最后的挣扎和沉沦。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光影”的运用,那些穿过稀疏树叶的斜阳,那些在残垣断壁上投下的阴影,都充满了诗意,也充满了悲凉。它们不是纯粹的装饰,而是承载着某种情感,某种象征。书中的对话,常常显得断断续续,充满了停顿和留白,这让我不禁去猜测人物之间未曾表达的情感,去想象他们背后隐藏的故事。这种“言外之意”的处理,非常精彩,它将阅读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去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情景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片段联系起来,那些被遗忘的记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它不是一种宣泄,而是一种静默的共鸣。这本书,更像是一种低语,一种对生命无常,对时间流逝的深沉叹息。

评分

这本书,我承认,一开始是被书名所吸引的。“八月的尾声,宛如世界末日。” 两个看似冲突的意象,却又带着一种诡异的和谐感,让我立刻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能让一个温暖的季节,染上如此沉重的色彩?翻开书页,我仿佛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拉扯,进入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故事的开篇,并没有预料中的惊心动魄,而是以一种近乎日常的笔触,铺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感。人物的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却字字句句都透露着某种不安,某种正在悄然瓦解的平衡。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站在时间的边缘,看着某个地方,某个群体,正一步步地走向无法挽回的境地。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尤为出色,仿佛每一个细微的感官体验都被放大,阳光不再是温暖的,而是带着一种灼热的、令人窒息的程度;空气不再是清新的,而是弥漫着一股潮湿而腐朽的气息。我能清晰地“闻到”那种即将到来的灾难的味道,即便它尚未真正降临。这种伏笔的设置,非常巧妙,让我无法停止阅读的脚步,想要探究这份预兆究竟会演变成何种结局。我开始猜测,这“世界末日”并非指物理上的毁灭,而更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崩溃,或者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崩塌。这种 ambiguity 恰恰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去感受,去推理,去预测。书中的人物,也并非刻板的脸谱化,他们有着自己的挣扎,自己的迷茫,自己的不甘。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矛盾,他们试图抓住些什么,又在无形的力量下,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东西一点点流失。这种人性的刻画,真实而触动人心,让我不禁反思,在极端环境下,我们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评分

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不动声色的震撼”。《八月的尾声,宛如世界末日。》这个书名,一开始就给了我一种极大的期待,但它没有选择用煽情的笔触,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甚至有些疏离的视角,来展现一个世界正在走向终结的图景。我仿佛变成了一个旁观者,看着一切在眼前发生,却无能为力。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像是经过精心构图的油画,带着一种沉郁的色彩和一种莫名的悲伤。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空气中弥漫的衰败感,那种被时间遗忘的寂静,那种生命力逐渐枯竭的迹象。作者对细节的捕捉异常敏锐,一片枯叶的轨迹,一阵微风的颤动,甚至是一个人物眼神的微妙变化,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整部作品的骨架,也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而令人心碎。书中的人物,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更多的是一种对现状的接受,一种麻木。他们的行为,显得有些迟缓,有些缺乏目的性,仿佛是在等待着某种最终的审判。这种对人性的描绘,异常真实,也让我不禁反思,在极端环境下,我们究竟会变成什么样?书中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没有过多的修辞,却能直击人心。我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一个简单的句子,而陷入长久的沉默。这种力量,并非来自外部的轰炸,而是来自内部的渗透,它一点一点地瓦解你的情感防线,让你感同身受。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给我带来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或者说,是一次“剥离”。“八月的尾声,宛如世界末日。” 这样的书名,预示着一个不寻常的旅程,而作者也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入骨髓的感染力。我仿佛被丢进了一个巨大的,由情绪和氛围构成的迷宫。故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透露着一种摇摇欲坠的美感,仿佛即将坍塌,又在最后一刻勉强维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对“荒凉”和“寂静”的描绘。那种极致的空旷,那种深入骨髓的寂静,并非虚无,而是充满了压迫感,仿佛一切喧嚣都被剥夺,只剩下最原始的、最赤裸的恐惧。书中的人物,也并没有去对抗这种荒凉,而是选择了一种顺应,或者说是麻木。他们的行动,显得有些机械,有些迟钝,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控制。我很难找到一个“主角”,或者说,每一个人物都像是主角,又都不是。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缩影,这个末世的剪影。作者的语言,极其精准而冷峻,没有多余的华丽辞藻,却能精准地捕捉到人物内心的细微波动,以及环境的每一丝变化。我经常会因为一个简单的词语,一个不起眼的形容词,而陷入深深的沉思。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独特的,它不是让你去“看”故事,而是让你去“感受”故事,去“体验”故事。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那些潜藏的忧虑。

评分

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书,它需要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你沉下心来,去细细品味。我很少能在一本书里感受到如此强烈的“氛围感”。“八月的尾声,宛如世界末日。” 这个书名,绝非虚言,而是这本书最核心的基调。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一种沉甸甸的、挥之不去的忧郁笼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腐朽和衰败的气息,即使是阳光,也似乎失去了温度,变得冰冷而疏离。作者非常擅长运用感官描写,我仿佛能听到风中呜咽的声音,闻到雨后泥土的潮湿,甚至能感受到皮肤上细微的刺痛。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一度感到窒息,但又无法自拔。书中的人物,大多显得疲惫而迷茫,他们在这个仿佛行将就木的世界里挣扎,试图寻找一丝生机,但又屡屡受挫。我没有看到英雄式的反抗,也没有看到戏剧性的转变,更多的是一种默默的承受,一种对命运的无奈。这种现实而残酷的描绘,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是在揭示一种普遍的人性困境。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是否也在不经意间,走向了某种“尾声”?是否也在某个时刻,感受到了“世界末日”的寒意?书中的一些段落,我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作者的语言,有时候像一把钝刀,慢慢地割裂着你的情感;有时候又像一记重锤,直接敲击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喜欢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像洪水猛兽般扑面而来,而是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你的心防。这是一种高级的悲伤,一种不加渲染的绝望,却比任何夸张的描写都更能打动人。

评分

我必须说,这是一本极其“慢热”的书,但一旦你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它无穷的魅力。《八月的尾声,宛如世界末日。》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戏剧冲突感,但作者并没有选择用激烈的笔触来展现,而是用一种温和、甚至有些压抑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剥开这个世界的残破。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片灰色的迷雾中行走,看不清远方,也摸不着边际。书中的场景描写,异常细致,却又带着一种超现实的疏离感。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景象,但又无法真正地融入其中,仿佛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薄膜。这种感觉,与“世界末日”这个主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切都显得不真实,但又确凿无疑地在发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声音”的运用,那些被放大的、细微的声音,例如远处传来的模糊的歌声,或者某个物件坠地的轻响,都被赋予了某种不祥的预兆。它们像是敲响的警钟,在寂静中回荡,提醒着读者,某种危机正在悄然逼近。书中的人物,并没有刻意去营造英雄主义,他们显得疲惫而迷茫,在即将崩溃的世界里,他们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告别。这种对人性的描绘,真实而触动人心,让我不禁反思,在极端环境下,我们究竟会变成什么样?书中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没有过多的修辞,却能直击人心。我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一个简单的句子,而陷入长久的沉默。

评分

我想我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这本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轻易放下的读物,它的某些章节,某些句子,会像种子一样,在你心里悄悄发芽,然后时不时地冒出来,让你重新思考。初次翻开“八月的尾声,宛如世界末日。”,我被书名那种极致的反差所吸引,但真正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营造出的那种独特的“停滞感”。仿佛整个世界都进入了一个缓慢的、即将崩溃的进程,而人物们,只是在这个进程中,被动地漂浮着。我感觉不到时间在向前流动,而是在一种粘稠的、凝固的状态中循环。书中的场景描绘非常细致,但也带着一种梦幻般的疏离感。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景象,但却无法真正地融入其中,仿佛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这种感觉,与“世界末日”这个主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切都显得不真实,但又确凿无疑地在发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声音的运用,那些细微的、被放大的声音,例如远方传来的模糊的歌声,或者某个物件坠地的轻响,都被赋予了某种不祥的预兆。它们像是敲响的警钟,在寂静中回荡,提醒着读者,某种危机正在悄然逼近。书中的人物关系,也显得非常微妙,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仿佛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对话,常常带着一种试探和回避,我从中读出了许多未说出口的真相和压抑的情感。这种“言外之意”,比直接的倾诉更具张力,也更能引起我的共鸣。我发现自己开始主动地去揣测人物的内心,去猜测他们隐藏的秘密,这种参与感,让我更加投入到阅读之中。

评分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那种不疾不徐,却又字字诛心的力量。《八月的尾声,宛如世界末日。》这个书名,初读时会觉得有些夸张,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明白,这是一种何等精准的概括。作者并没有去刻意渲染末日的恐怖,而是通过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一个世界正在走向沉寂的过程。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由时间和遗忘构成的空间。书中的场景描写,充满了诗意,但也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荒凉感。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景象,听到那些遥远的、模糊的声音,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颓败气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一度感到窒息,但我又无法停止阅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边缘”的描绘。无论是地理上的边缘,还是情感上的边缘,都显得那么真实而令人心酸。书中的人物,似乎都生活在世界的边缘,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默默地承受着一切。他们的行动,显得有些迟缓,有些缺乏目的性,仿佛是在等待着某种最终的审判。这种对人性的描绘,真实而触动人心,让我不禁反思,在极端环境下,我们究竟会变成什么样?书中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没有过多的修辞,却能直击人心。我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一个简单的句子,而陷入长久的沉默。这本书,更像是一种低语,一种对生命无常,对时间流逝的深沉叹息。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八月的尾声,宛如世界末日。》是一次极其大胆的叙事尝试,它彻底颠覆了我对线性叙事的期待。作者似乎并不关心“发生了什么”,而是更着迷于“正在发生什么”以及“正在被感受什么”。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一种漂浮感,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不断变化的情感漩涡之中。故事的推进,不是依靠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通过情绪的层层叠加,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层揭示着人物内心的深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灾难”,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场景,以及人物之间若有若无的交流,来暗示一种普遍性的恐慌和不安。这种“留白”的处理,虽然让一些追求直接叙事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但对我而言,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和享受。它迫使我主动去填补那些空白,去构建属于自己的逻辑,去感受人物的情绪。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诗意和象征性,但又不像纯粹的诗歌那样抽象,它始终根植于一种现实的土壤。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时间”的描绘,它不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被拉伸,被扭曲,被破碎,仿佛每一个“八月”的尾声,都在重复着一种无法逃脱的循环。这种时间观的颠覆,与“世界末日”的主题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宿命般的绝望感。我开始思考,这种“末日”是否只是一种心理投射,一种对当下生活状态的隐喻?书中对于细节的捕捉,也是令人惊叹的,一片枯叶的坠落,一声遥远的汽笛,一个眼神的闪躲,都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充满暗示的梦境,而这本书,就是通往这个梦境的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