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神與妖的人間喜劇
《山海經》,知道的人多,讀過的人少。
如今隻要是有點神話色彩的故事,都會被冠上「齣自《山海經》」。
嫦娥、盤古、青龍、白虎等等等等,一大堆並不齣自於《山海經》的野孩子在颱上搔首弄姿;至於那三、四百個親生兒女,武羅、帝江、長乘、勃皇等等等等,反而被人遺忘瞭。
那些被遺忘的嫡子落難於何方?
一嚮喜歡收留各路神明的道教,隻收留瞭女媧、祝融、後羿,以及經過整容變造的西王母。
其他的呢?為何沒進收容所?
他們在商、周時代應該是被人廣泛崇拜過的,否則不會留下曆史紀錄。
他們的消失是個謎,好像還沒有人能夠找到答案。
我寫《大話山海經》,非關學術,也無意替崑崙眾神翻案,隻是小說。
這一係列小說用的是比較少見的方式,不屬於《哈利波特》、《三劍客》的大河連續式,也不屬於「福爾摩斯」、「楚留香」的單元連續式。
我用的是類似巴爾劄剋的《人間喜劇》式。
整套小說分成七冊,每一冊都是獨立的故事,主角、配角都不一樣,但他們都會在各冊之中穿梭來去,沒有「領銜主演」、「客串演齣」之分。A是第一冊的主角,在第二、三、四冊裏可能變成瞭配角;一、二、三、四冊中無足輕重的小配角,讀者卻赫然發現他是第五冊的主角,如此或更像真實人生,小配角終有一天會成為大主角。
我希望讀者不要被齣版的先後次序所迷惑,因為各個故事互不乾犯,順著看是一種感受,跳著看或倒著看可能會是另外一種感受。
能讓大傢獲得一些新的閱讀經驗,就算完成瞭我小小的心願。
補遺
宋朝街坊市井上的空拍機 創作者難為。
大部分的創作者都像一株蔓藤植物,慢慢的沿著石壁往上爬,好不容易碰到瞭一個著力點,就緊緊攀住不放,生齣根來纏住它,也不管這著力點是好是壞。把這個纏完瞭之後,再繼續往上尋找另外一個完全不相乾的著力點,所有的努力重新再來一遍。
創作者當然永遠都要保持實驗性與獨特性,不能成為工廠的生産綫。但蔓藤式的生産方式,確實能把年輕飛揚的生命熬耗成一堆灰渣,爬得再高也不會變成一棵大樹。
於是聰明的創作者發展齣縱嚮與橫嚮的思考,縱嚮的就成為大河係列式──《哈利波特》、大仲馬的《三劍客》等等;橫嚮的就成為單元連續式──「福爾摩斯」、「衛斯理」、「楚留香」等等。
這兩者相同的地方在於,主要、次要人物都是一樣的,最不相同的地方在於,大河式的人物關係會轉變,哈利最終沒有和妙麗配成對;單元連續式的人物關係則不能改變,福爾摩斯和華生總不能突然變成瞭仇人或同誌,就算某一個單元發生瞭這種情形,也要在這個單元的結尾讓人物關係迴復原狀,否則讀者若漏掉瞭一個單元沒看,後麵就莫名其妙瞭。
除瞭這兩種常見的係列之外,另有一個奇纔創造齣第三種係列,而他竟被颱灣的齣版界長期忽略瞭──巴爾劄剋。
此人是十九世紀法國的小說大師,他創造齣一種「人物再現」的技法,就像一部空拍機在當時的巴黎上空盤鏇掃描,某一部的主角是A,早上齣瞭門,跟雜貨店老闆B聊瞭一會兒天,再往下走,跟擦鞋匠C起瞭衝突,打瞭一架……直到本篇故事結束;空拍機繞瞭一圈迴來,對準雜貨店,另一部的主角則變成瞭B,他站在店前跟擦鞋匠C閑聊瞭幾句,然後走嚮市中心,他的故事又如何如何;空拍機再次迴鏇,照著擦鞋匠C,他又如何如何。
我的理解不曉得對不對,因為當我大量耽讀翻譯小說的六○年代,在颱灣隻找得到兩本巴爾劄剋的小說──《高老頭》與《邦斯舅舅》,而他的《人間喜劇》係列則有九十一部之多!
這種空拍機式的技法一直迷惑著我,彷彿有著一種造物主的權威與快感。
幾年前,偶然得到瞭一個可以發展這種係列技法的機會,植基於一部奇怪的古書《山海經》。
這本書乍看之下有點無聊,多半都是哪裏有座山,哪裏有條河,山上、河裏齣産些什麼東西。然而細看之下,纔會發現其中蘊藏著不少寶藏,許多寫得很簡單的故事都極具戲劇張力。幾韆年來竟無人好好的延伸一下,空置這座寶山於虛無荒漠。
但如果隻寫神仙與妖魔戰鬥的故事,肯定乏味,又像極瞭電腦遊戲,所以當然得加入人的質素,讓它變成人、神、妖共同組成的故事。
我所麵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把這些碎片連綴起來?大河式與單元連續式都不管用,巴爾劄剋的《人間喜劇》於焉從記憶底層浮現。
用十九世紀法國小說大師的技法來演義中國最古老的神話,僅隻這念頭就讓我興奮不已。
我當起瞭空拍機,把時空座標設定在西元1009年的宋朝,《山海經》裏的崑崙山眾神重齣世界,與凡人交織演齣一幕幕的悲喜劇。
之所以把背景放在宋朝,是因為我覺得宋朝是最具現代感也最引起我興趣的朝代。
唐朝的城市仍處於中古時期,首都長安雖然雄偉,但市民階級尚未形成,居民都是皇族、政府官員、禁衛軍與他們的傢眷。一座大城包著一百零八個小城(就是所謂的坊),走在一百五十公尺寬的「硃雀門大街」上,隻能看見一堵堵的坊牆,根本瞧不見坊內的市況與住傢,如果拍起電影,還真不知要怎麼拍;入瞭夜,便禁止任何活動,商店關門、居民禁足,換句話說,夜戲隻能在傢裏上演,外頭啥也沒有。
宋朝的城市則一派現代作風,自有〈清明上河圖〉為證,商店開在瞭大街邊,夜市林立,商業繁榮,科技高度發展,市民階級開始崛起,訟師滿街跑,市民得閑便去「勾欄」看戲聽歌,或「捶丸」為樂,也就是打高爾夫球,或「蹴鞠」競賽,也就是踢足球,連女子都可以組隊參加,錶演各種花招。他們還喜歡談論「十二星宮」,閑極無聊的蘇東坡替兩百多年前的韓愈算命,算齣他與自己同是魔羯宮,所以同樣顛簸終生。
宋朝皇帝的寬容親和更是超邁古今中外。隨便舉個例子,《宋史•儀衛誌》記載,皇帝齣巡,百姓不須跪拜迎接或迴避,閑雜人等甚至會跟著皇帝的鑾駕亂走,大呼小叫、大驚小怪,來到繁華的市街上,也不禁止士庶站在樓上憑欄俯瞰,難道不怕他們扔磚頭或破鞋子下來?
宋仁宗時,有一個大臣宋庠覺得實在太沒規矩瞭,便參酌漢唐古禮,製定瞭一大套嚴格的規範,豈料宋仁宗一看,認為過於嚴苛擾民,完全不予採用。如今號稱民主社會的各國領導者的車隊,能不汗顔?
至於1009年,中原並無大事,但周邊的國傢卻都發生瞭重大的變化──北方的「大遼」,掌政二十多年且頗為傑齣的蕭太後薨逝;東北的「高麗」發生政變,國君王誦險被奸臣金緻陽篡位,他急召大將康肇平亂,之後仍被康肇所弒;南方的「大瞿越」(現在的越南北部)也發生政變,泉州人李公蘊推翻瞭「黎朝」,建立「李朝」;西南的「大理」則是先皇駕崩,新皇繼位。
以往的曆史、神怪或武俠小說,背景泰半以中原為主,我有意拓寬視野,把我的空拍機架在由小道士莫奈何駕駛的「奇肱國」飛車上,飛在天上看世界,因為《山海經》裏提到許多民族的起源,若能描繪齣遼闊的空間感纔符閤《山海經》的風格。
隻希望古老的經典能夠煥發齣新的光彩,被人遺忘的神明能夠找到迴傢的路。
郭箏
專文推薦
顛覆想像的東方混種小說 實不相瞞,好久沒有讀武俠小說,喔,不對,我讀的不是傳統武俠小說,是武俠+奇幻+野史/曆史小說,很難用簡單話語形容《大話山海經》這樣的變種文本。而且短短兩個晚上的閱讀過程全神貫注,就讓我好生美夢的,帶瞭故事中幾個角色到夢境裏攪和熱鬧瞭幾番。
精靈妖怪們的身影,曆曆在目的從書本踏入幻覺之中,彆擔心,都是有趣的,全因為這書裏幾個精怪特彆可愛,如可以三段式變身的櫻桃妖。
本書作者郭箏可是影視圈大前輩(賣座電影《赤壁》、知名電視劇《施公奇案》編劇),十多年不動筆寫小說,一動筆就是火力全開,挑戰難度極高的武俠奇幻類型。而且,不寫則已,一寫就是驚人的七部麯創作。此等澎湃靈感,如同高師到此傳授獨門心法,就看我們這些資質駑鈍的凡人們,可以領教體會幾成。
我知道讀者會有什麼疑問。一定要讀完七冊嗎?我可以跳著看嗎?我該讀哪一冊呢?倒過來讀,從第七冊讀迴第一冊,是可以的嗎?這問題容我後麵慢慢迴答。
當代創作者很少會一口氣寫完七冊,事實上過往喜歡邊寫邊齣版的也不在少數。早期的作者可能會寫完巨作纔找齣版社,但現在比較少如此瞭。從某個麵嚮來說,書跟電影一樣,都是産品,這次齣版社要接龍式地,分波齣版《大話山海經》七冊小說,無疑是另一場陪著作者下的高風險投資,相信原因無他,因為郭箏的史詩創作擺到現在文學齣版上,絕對是洛陽珍品。
七冊小說建構齣來的奇幻武俠宇宙,到底有沒有比漫威宇宙還驚喜呢?其實能完整設定完七冊小說的架構,並且順利編派情節軸綫,這就不是簡單的靈感湧現而已。《大話山海經》係列小說堪稱是東方版的《魔戒》+《哈利波特》,融閤我們習慣的武俠森林,七冊既可以分彆閱讀,當然更有本事的讀者能七冊貫通,讀齣韆年經典《山海經》所蘊藏的種種妖仙鬼怪跟俠義人士大鬥法的樂趣。
《山海經》可以說是華人世界中許多奇幻創作的起點,舉凡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誇父追日、女媧補天、後羿射日、黃帝大戰蚩尤,以及大禹治水等。這些你我都熟悉的兒時記憶,幾乎人人都能說上幾句。但,真的是說上幾句後就結束瞭。
郭箏把這些孩提記憶公約數擴增成篇幅相當遼闊的係列故事。例如第二冊《大話山海經:顫抖神箭》,寫的是後羿射日。後羿是如何射下九個太陽呢?他靠的是天生神力?還是奇弓響箭呢?等等,真有後羿此人嗎?其間有幾分鄉野傳說、幾分真實可靠曆史呢?第二部既然書名就叫《大話山海經:顫抖神箭》,想必跟這曠野兵器有所關聯。
但,趣味就在這瞭。其實我剛開始讀的時候完全沒注意第二冊標題叫啥,一路讀到接近中段時,書名上的主角纔隱約現身,而且故事情節還逆轉大爆炸,不得不說,郭箏大概也懂這些年讀者觀眾對影視作品的口味愈來愈重。
《大話山海經:顫抖神箭》的結局可真是讓人始料未及,而且神箭是怎麼個顫抖法?讀到這段真是忍不住嘖嘖稱奇,郭箏到底是如何想像齣這麼詭異的一招斃命手法?而且若真拍成電影,這段情節怎麼百分百轉化成影像而不會讓人匪夷所思,還能帶點荒謬與震撼?
先賣個關子,彆急著翻到最後二十頁,你得配閤故事眾多角色們的怪奇發展,纔能循序漸進,一步一步走入這些角色們的心路曆程,直到最後翻牌的ACE對決,纔驚覺:原來是這樣的呀。
初來乍到,剛開始讀的時候還對齣場人物有幾分陌生,率先登場的主角文載道居然是個過目即忘的書呆子,這樣怪異的設定怎麼會是江南二大纔子?且話說不都是江南四大纔子,《大話山海經》少瞭兩大,熟悉周星馳電影的讀者可能會說那唐伯虎在哪?郭箏賦與江南二大纔子的形象真是非常噴飯,一個是沒記性的白癡就算瞭,另一個居然還是個殭屍?整個莫名其妙天馬行空到瞭極點。
還有「第五公子」這種怪封號,因為該角色俞燄至臉龐俊美,宛若白玉雕琢般,我在閱讀的時候,不知道為何總想起希臘那些神話雕像。這位第五公子有裏有外,俊美身形與清亮嗓音,加上足智多謀,這個角色在之後幾冊應會帶給讀者觀眾無限想像力。
《大話山海經》這係列小說有個饒富趣味的閱讀角度,我們慣常認定的主角,在這齣戲裏似乎不見得成立。故事以多角色同時進行,這一章的配角,可能是下一大段落的主角。我們印象中的俠士劍客,習以為常的瀟灑型男,未必等同大力神人,所謂的命定主角,在這故事裏不斷被翻轉重洗,顛覆我們過往既定角度。反之亦然,你以為的惡霸蛇蠍,未必隻是那麼單薄的一麵見解。
《大話山海經》是近年難得一見的混種小說。既有你我熟悉的傳統神話元素,也有幾個角色是從曆史人物後代添加想像力而生;以武俠當骨乾,能見郭箏的筆鋒文采,遣詞用字雕琢講究,赫見角色精、氣、神;動作感飽滿,似如一幅幅緩慢的山水潑墨畫,動靜之間,就能立刻換頻,切換成速度感十足的飆速影像。
提醒一下,雖然齣場角色人物眾多,剛開始可能還會有點混淆,彆擔心,很快你就會被這些角色莫名其妙的怪招所摺服。對,我說的就是薑無際,一位好色的神捕,絕招是「你絕對抓不住他」。鬼魅般的虛實身手,他是人嗎?拜託齣版社,快點給我後麵幾冊讀讀!
膝關節
•膝關節:影評人,專欄作傢。曾任報社記者多年,目前從事電影工作。著有《這不是一部愛情電影》、《大人的戀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