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I 10你看過《遮蔽的天空》嗎? 麵對自己與傢人關係 11《北非諜影》 曾經擁有,纔美? 12《小王子》 用心纔看得見 13《流浪摩洛哥》 一趟愛與勇氣的旅行 14《慾望城市2》 熟女們驚奇的異地冒險 15聖羅蘭(YSL) 時尚傳奇 摩洛哥藍
圖書序言
【推薦序】我欲乘風歸去 藍祖蔚 The tourist generally hurries back home at the end of a few weeks or months, the traveler, belonging no more to one place than to another, moves slowly, over periods of years, from one part of the earth to another. 《遮蔽的天空》作者Paul Bowels在小說傢中這樣寫著:「通常觀光客都會在幾星期或幾個月過完就匆匆迴傢,但旅人並不屬於任何地方,他們慢慢地遷移,經年纍月從一個地方移到另外一處。」 拿這個標準來審視眾生,多數人都是觀光客,匆勿齣遊,倦極返鄉,待不長,停不久,用相機捕捉下的旅遊經驗,在意的都是鏡框下的風景或人物,至於那些不瞭解,也不想瞭解的事物,就在有意或無心之間就這樣過濾掉瞭。黃作炎似乎屬於很快就會返傢的觀光客。 然而,Paul Bowels在同一本小說的下一段則繼續寫著: 「觀光客和旅人之間的最大差異在於觀光客毫無疑問地接受瞭自己的文明;旅人則會與他人的文明相比較,同時拋棄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拿這個標準來審視作者,他就儼然旅人,縱然他停駐的時光比不上當地住民,然而他試圖多挖一點,多鑽一點,讓他迷戀與動心的,往往先來自於電影的靈光閃動,隻是他會重訪景觀,既是重溫,又是新探,唯有拜訪現場,纔有可能用雙瞳對焦,讓記憶與當下的影像對位呼應。 本書作者比一般觀光客幸運,因領隊工作多次前往(至少用心體驗),得一趙又一趟親訪摩洛哥。走進馬拉喀什的馬裘黑花園,細細比較著摩洛哥藍與聖羅蘭藍的光影晃動,雖然,我更期待他能用更精準的筆法,捏秤齣這藍牆、藍窗、藍門又藍地的摩洛哥藍,是如何彎轉鑽進聖羅蘭的心中,萃煉齣密度更醇厚凝重的聖羅蘭藍? 想像著聖羅蘭的鄰居或管傢,會如何傳述,或加油添醋地描述著這位時尚巨人旅居摩洛哥的光景。他的傳奇夠讓觀光客傳頌一時,讓他魂夢牽係的藍光魅影,應當是吸引旅人,再不忍遽離的迷城召喚。 作炎在契夫蕭安中,試圖透過猶太人的傳說解釋摩洛哥藍的由來,但我更好奇的是散居各地的猶太人都以黑衣黑帽為尚,鮮少如此愛藍戀藍,文明用色的背後,應該還有更深厚的族群或地理美學,把贊嘆留給觀光客,把拈花微笑的體悟寫進他的書冊中,就是諸者的福音瞭。 中老年如我,對沙漠的嚮往與認識,主要來自作傢三毛與寫下「智慧七柱」的大冒險傢勞倫斯(T. E. Lawrence),對不起,讀過「智慧七柱」的人畢竟有限,大傢熟悉的還是金發碧眼的彼得.奧圖詮釋的《阿拉伯的勞倫斯》,至於三毛採用「私小說」體帶給讀者的沙漠溫度與熱情,換到黃作炎的筆下,則是用黑夜裏的駱駝哭聲,裂開瞭黃沙的寂靜呼吸,同時還在滿天星鬥中連結瞭小王子的傳說,把看不見的思念與眷戀藏進字裏行間之中。 寫完摩洛哥之後,作炎又開始搭乘火車,穿越西伯利亞,就在貝加爾湖畔得意洋洋地告訴你「海鷗飛處」的海鷗叫聲實在是小兒科,成群飛來的震天價響,纔是海鷗本色。我羨慕這位沒有旅程終點的旅人,我嫉妒他纏著摩洛哥藍頭巾的遊牧裝扮,讀著他走過韆山萬水的海天遊蹤,我也想Blowing in the wind瞭。
【推薦序】邊走邊寫的摩洛哥紀行 陳立樵,輔仁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 沒多久前,我為黃先生的「新書」寫序,那時候我正好有本著作齣版,所以以書會友,沒想到在很快的時間內又要為他「更新」的書寫序瞭,但我卻還沒有新的作品,實在怠惰。 本書名為《摩洛哥古城沙漠聖羅蘭》,顧名思義就是專注在摩洛哥這國傢,位於地中海往大西洋的齣口,往北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就到瞭西班牙。西元第8 世紀,阿拉伯人的巫麥亞帝國(Umayyad Empire)擴張到瞭西北非,然後跨過海峽而到瞭歐洲人的地盤—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這個區域雖屬於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兩大文明的邊陲地帶,但換個角度來看,這裏其實是兩個文明交流的中心,其復雜的程度,絕對沒有媒體輿論所說的「文明衝突」(Clash of Civilisations)那樣簡單。 黃先生在摩洛哥的所見所聞,呈現齣文化鮮明且多元的麵貌。盡管在近代,摩洛哥做為法國的殖民地,政治地位矮瞭一截,但從文化角度來看,摩洛哥吸納各方特色,可能文化包容的程度還比所謂自由文明的法國高得多。本書寫道,摩洛哥集結相當多的異國元素,許多歐美的藝術傢的創作都在這裏取材。 其實,颱灣對於摩洛哥應該也不陌生,像是已故作傢三毛所寫的《撒哈拉歲月》,也就是她在摩洛哥的生活,在上個世代許多颱灣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今日也有不少遊客因喜愛三毛而特地要去摩洛哥一趟。摩洛哥雖不為任何人而生,但它的存在卻為人文藝術添增瞭不少色彩。 旅遊配閤電影,是黃先生寫作所標榜的特色。他時常在臉書寫下:「人生行旅,行旅人生!」、「我不在電影院,就在人生路上,行∼旅!」隨著黃先生的書來走一遭,到處都是電影的影子。而且,這纔發現以摩洛哥為題材的電影也不少,例如《北非諜影》(Casablanca)、《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流浪摩洛哥》(Exit Marrakech)、《時尚大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巴黎聖羅蘭》(Saint Laurent)。作者寫到的電影比較有文藝氣息,若是我來寫的話,就會特彆寫好萊塢動作片《神鬼認證:最後通牒》(The Bourne Ultimatum)在坦吉爾(Tangier)的那段追逐戲,主角包恩(Jason Bourne)在街上的摩托車追逐、在屋頂上的跑跳、到最後與對手在狹小的房間裏近身搏鬥,刺激無比。著名的《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也在撒哈拉沙漠取景,當然更著名的《星際大戰》(Star Wars)也在這裏拍攝,它的存在,也讓各類型的電影增色不少。 齣國交朋友,也成為黃先生旅行的重點行程。在旅途之中,總是有機會與當地人有所接觸,黃先生並非隻是簡短交談而已,還會與對方閤影、交換聯絡方式,保持聯絡,各地都有朋友。這讓齣外旅遊不僅隻是齣門、登機、觀光、迴傢而已,還有擴大人生體驗的意涵。黃先生提到美國知名作傢保羅鮑爾斯在旅行中完成許多作品,從摩洛哥旅遊的成書來看,邊走邊寫,也像是鮑爾斯一樣的壯舉。黃先生在書中寫道:「我行,故我在;我旅,故我愛。」透過自己的最愛的事情與讀者交流,便是本書最具吸引力的部分,也讓人期待他下一次的旅行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