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学新论(高普考‧地方三四五等‧警察‧原住民三四五等‧身心障碍三四五等考试适用)

行政学新论(高普考‧地方三四五等‧警察‧原住民三四五等‧身心障碍三四五等考试适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让行政学变简单
  个人在教学经验中常听到学生抱怨:「明明都有唸过,但进入考场却紧张到头脑当机,剎那间一片空白,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学生会发生这种现象,原因除了准备不周、不够专心外,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大脑记不住内容,抓不到教材重点所致,由于行政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的学科,范围既广泛,内容主题又相当复杂,准备参加考试确实颇吃力,想帮助同学拿高分,非得让行政学变简单,更成为作者撰写本书的动力!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者深深体会参加国家考试的学生,具有尽速上榜的急迫性,所以作者特别巧思企划,选定本书各章节中理论性、复杂性较高的单元,首创「速读笔记」,以文表合一呈现,有利学生能够轻易理解相关理论,快速的记忆重点,避免考场失忆症;另再增值知识视窗延伸各章节知识,蒐罗完整知识,增强学习之效果。

  未来学学者 Toffler 说:在资讯社会必须以「learning how to Think」(学习如何思考)、「learning how to Learn」(学习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Create」(学习如何创造),才能有效因应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作者以 Toffler 的见解,勉励各位学生,体会「TLC」的精髓,行政学必得高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壹篇 公共行政的基本知识/1-1
第一章 公共行政的本质/1-2
第一节 行政学的发源/1-2
第二节 公共行政的意涵/1-4
第三节 公共行政学的特性与功能/1-14
第四节 公共行政的独特性质/1-17
第五节 现代公共行政的精神与特质/1-19
第六节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途径/1-20
第七节 公共行政研究目的/1-24
第八节 公共行政与企业管理的比较/1-28
第九节 行政绩效的研究/1-30
第十节 行政生产力的研究/1-34
第十一节 公共行政运作的原则/1-36
第十二节 公共行政关切的重点/1-39
第二章 公共行政的典范变迁/1-42
第一节 典范与典范变迁/1-42
第二节 公共行政典范变迁的理论/1-44
第三节 行政学术未来发展/1-56
第四节 行政理论建构所面临的基本问题/1-57

第贰篇 行政学组织理论/2-1
第一章 传统时期的组织理论/2-2
第一节 形成背景及科学管理的意涵/2-2
第二节 管理技术学派/2-4
第三节 行政管理学派/2-7
第四节 动态管理学派/2-8
第五节 官僚型模学派/2-9
第六节 传统时期的核心要旨与缺失/2-17
第二章 人群关系时期的组织理论/2-20
第一节 行为科学形成背景及意涵/2-20
第二节 胡桑试验学派/2-21
第三节 动态平衡学派/2-24
第四节 决策理论学派/2-26
第五节 需要层次学派/2-29
第六节 ERG需要学派/2-32
第七节 二元因素理论/2-33
第八节 人性本善学派/2-35
第九节 行为科学时期的检讨/2-37
第十节 人群关系学派的理论精义与缺失/2-39
第三章 系统时期的组织理论/2-43
第一节 系统理论形成的背景与意涵/2-43
第二节 系统理论的特性/2-43
第三节 开放系统理论/2-45
第四节 社会系统理论/2-47
第五节 生态理论/2-48
第六节 稜柱社会/2-50
第七节 权变理论/2-52
第八节 系统理论的功能与限制/2-54
第九节 系统理论主要的学说与检讨/2-56
第四章 组织理论各时期的立论观点/2-61

第参篇 公共组织与管理/3-1
第一章 公共组织概论/3-2
第一节 组织的哲学意涵/3-2
第二节 组织的全像图设计/3-6
第三节 组织的分类/3-9
第二章 公共组织结构设计/3-12
第一节 组织结构的意义、功能与原则/3-12
第二节 敏兹伯格的组织结构模式/3-14
第三节 组织的分化与整合/3-15
第四节 公共组织的设计架构/3-17
第五节 组织结构型态的演进/3-27
第六节 有机组织结构与机械组织结构/3-30
第七节 中央行政机关组织基准法的制定/3-31
第三章 公共组织类型3-35
第一节 首长制与委员制/3-35
第二节 集权制与分权制/3-36
第三节 行政授权/3-39
第四节 非正式组织/3-42
第四章 公共组织气候与文化/3-49
第一节 组织气候/3-49
第二节 组织文化学/3-51
第三节 组织文化与组织气候之异同比较/3-58
第四节 组织文化对行政革新的意涵/3-60
第五节 建立我国优质行政文化/3-61
第六节 当前公共行政组织之病象及改进/3-64
第五章 公共组织冲突管理/3-69
第一节 组织冲突的意义与形成要素/3-69
第二节 冲突行为发生的原因与类型/3-70
第三节 冲突的功能与管理/3-73
第四节 业务部门与幕僚部门的冲突管理/3-76
第五节 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冲突管理/3-80
第六节 政务官与事务官互动模式/3-82
第七节 政府与环境的冲突管理/3-85
第六章 公部门的公众关系与行销/3-89
第一节 公众关系/3-89
第二节 政策行销/3-93
第七章 公共组织的运作/3-101
第一节 行政规划与决策/3-101
第二节 目标管理理论与实务/3-116
第三节 策略性管理/3-118
第四节 参与管理理论与实务/3-125
第八章 行政领导理论与实务/3-130
第一节 行政领导意涵及权力基础/3-130
第二节 领导型态/3-131
第三节 权变领导理论/3-134
第四节 转换型领导/3-138
第五节 高阶领导者应具备的修练/3-144
第六节 决策者前瞻性的思维倾向/3-145
第九章 行政激励理论与实务/3-150
第一节 激励的意涵与研究途径/3-150
第二节 过程理论/3-151
第三节 行政激励的方法/3-154
第四节 官僚制度中的激励修练/3-156
第十章 行政沟通的理论与实际/3-160
第一节 沟通的意义、目的与种类/3-160
第二节 沟通的媒介与障碍/3-163
第三节 政府与民众沟通/3-167
第四节 官僚语言与社会语言/3-169

第肆篇 新公共行政/4-1
第一章 公共行政的价值/4-2
第一节 行政与政治的分与合/4-2
第二节 公共行政的价值/4-5
第三节 专业理性与政治回应的意义与两难/4-7
第四节 科层体制与民主公共行政/4-10
第五节 民意与专业两难与整合/4-12
第六节 未来公共行政的期待─民主行政/4-16
第二章 公共利益的研究/4-19
第一节 公共利益研究的必要性/4-19
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公共性」意涵/4-19
第三节 公共利益的界说/4-20
第四节 公共利益的行政类型(政策架构)/4-28
第五节 公共利益的特质/4-29
第六节 公共利益对民主政治的功能与实践/4-30
第七节 公共性一般理论之要件(素)/4-34
第三章 明诺布鲁克与黑堡观点/4-36
第一节 明诺布鲁克会议的研究/4-36
第二节 新公共行政对传统行政理论的反思/4-41
第三节 「黑堡宣言」的研究/4-43
第四节 「明诺布鲁克」与「黑堡宣言」之比较/4-49
第五节 行政人员社会改革性的角色/4-50
第四章 行政国的研究/4-53
第一节 行政国的时代意义/4-53
第二节 行政权力之扩张与控制/4-54
第三节 大政府/4-56
第四节 行政权力的总体观点/4-58
第五章 行政伦理与行政责任/4-63
第一节 行政伦理研究/4-63
第二节 行政责任的意涵及必要性/4-69
第三节 行政责任的内涵/4-70
第四节 公部门课责运作的类型/4-76
第五节 行政裁量的伦理/4-77
第六节 正义行政之蓝图专题/4-80
第七节 技术官僚心态及官僚物化/4-82
第八节 确保行政责任的途径/4-83
第九节 行政责任课责方式与障碍/4-87
第六章 公共行政重要论题/4-93
第一节 后官僚主义/4-93
第二节 利益团体的理论与实务/4-95
第三节 民意与政策运作/4-97
第四节 行政中立的理论与实务/4-100
第五节 公共服务与实质参与/4-109
第六节 公共行政的变迁与困境/4-114
第七节 行政革新/4-118
第八节 智库专题/4-120
第九节 开放政府的发展与我国的实践/4-121

第伍篇 公共管理/5-1
第一章 公共管理的发展/5-2
第一节 公共管理的发展与研究途径/5-2
第二节 公共管理的特性/5-3
第三节 公共管理发展趋势─新公共管理/5-4
第四节 新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的比较/5-10
第二章 新公共管理的政府再造/5-14
第一节 政府再造的时代背景与环境系络/5-14
第二节 我国政府改造「四化」政策/5-15
第三节 政府再造与公共选择理论/5-19
第四节 政府再造的评价与反思/5-20
第五节 市场模式的政府再造运动的批判及反思/5-24
第三章 企业化政府/5-28
第一节 企业型政府理论与实务/5-28
第二节 企业型官僚理论与实务/5-34
第四章 新公共服务理念之研究/5-38
第一节 新公共服务的哲学─公民伦理/5-38
第二节 新公共服务的理念/5-39
第三节 新公共服务的实务─社会资本的社群组织/5-42
第四节 结论─新公共服务的必然趋势/5-43
第五章 民主政府的治理模式/5-46
第一节 从政府到治理/5-46
第二节 政府的治理模式/5-47
第三节 环境变迁治理新途径/5-50
第六章 民营化的研究/5-61
第七章 全面品质管理/5-71
第一节 全面品质管理的定义/5-71
第二节 传统管理与全面品质管理之比较/5-71
第三节 全面品质的共同原则与实施步骤/5-72
第四节 全面品质管理在政府机关之应用/5-73
第五节 高绩效团队特质/5-77
第八章 绩效管理/5-80
第一节 绩效管理理论/5-80
第二节 绩效管理之「标竿学习」/5-83
第三节 绩效管理之「平衡计分卡」/5-84
第九章 组织再造/5-89
第一节 政府组织再造工程的发展背景/5-89
第二节 政府组织再造工程的意涵/5-89
第三节 政府组织再造工程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5-91
第四节 政府组织再造工程的困境与可行性/5-92
第五节 政府组织再造工程的实例─行政单一窗口化/5-93
第十章 非营利组织/5-95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的意涵与类型/5-95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功能/5-96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5-97
第四节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5-99
第五节 非营利组织的限制/5-100
第六节 非营利组织与公部门的互动/5-101
第十一章 组织学习与组织发展/5-109
第一节 公部门的组织发展/5-109
第二节 组织计画性变革/5-110
第三节 公部门型塑学习型组织/5-113
第十二章 公部门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5-118
第一节 知识及其相关名词概念/5-118
第二节 公部门知识管理/5-121
第十三章 危机管理/5-124
第一节 危机管理的意涵/5-124
第二节 危机管理的模式/5-125
第三节 政府危机管理应有的作法/5-127
第十四章 府际关系与府际管理/5-130
第一节 府际关系的意义/5-130
第二节 府际管理的意涵/5-130
第三节 府际关系的类型/5-131
第四节 美国府际关系的发展/5-134
第五节 府际关系未来趋势─两个重要议题/5-136
第十五章 全球化与公共行政/5-139
第一节 全球化相关概念/5-139
第二节 全球化的产生背景(先驱)及其影响的后果/5-139
第三节 全球化对公共行政的意义与挑战/5-141

第陆篇 公共政策/6-1
第一章 公共政策的基本知识/6-2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意涵/6-2
第二节 公共政策研究的理由与目的/6-3
第三节 政策与决定的特性/6-6
第四节 公共政策研究架构/6-6
第五节 公共政策类型/6-11
第六节 公共政策研究途径与研究方法/6-12
第七节 政策研究与政策分析/6-14
第八节 政策分析与政策倡导/6-15
第九节 政策分析的要件及政策分析人员角色/6-18
第十节 社会互动与综合理性模式、社会控制模式的比较/6-19
第二章 政策问题的形成/6-21
第一节 公共问题的意义/6-21
第二节 公共问题的发生/6-21
第三节 公共问题的提出与政府的态度/6-23
第四节 政策问题的意涵与特性/6-25
第五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6-26
第六节 政策议程的设定过程/6-33
第七节 政策问题认定的方法/6-38
第八节 政策问题的类别/6-43
第九节 政策论证/6-44
第十节 政策网路/6-47
第十一节 行政网路组织/6-49
第十二节 邻避情结专题/6-51
第三章 政策规划/6-55
第一节 政策规划的意义与预测类型/6-55
第二节 政策规划原则与决策途径/6-55
第三节 组织分析的决策模式/6-64
第四节 政策可行性分析与规划步骤/6-66
第四章 政策合法化/6-68
第一节 政策合法化的意义与参与者/6-68
第二节 政策合法化的重要性/6-69
第三节 行政机关政策合法化的作法/6-69
第四节 立法机关政策合法化的作法/6-73
第五节 政策合法化策略的类型/6-75
第六节 团体思考与政策盲点/6-77
第五章 政策执行/6-79
第一节 政策执行的意涵/6-79
第二节 政策执行的工具类型/6-79
第三节 政策执行模式/6-83
第四节 政策执行研究重点/6-85
第五节 政策执行整合模式─政策规划/执行结果模式/6-88
第六节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式/6-89
第七节 爱德华的政策执行力模式/6-90
第八节 范米特与范洪恩的政策执行力模式/6-92
第九节 影响政策执行成败的主要因素/6-93
第十节 政策监测的意义与功能/6-97
第十一节 标的人口与顺服政策/6-99
第六章 政策评估/6-102
第一节 政策评估的意义/6-102
第二节 政策评估的目的、特征与功能/6-102
第三节 政策评估的种类/6-105
第四节 政策评估方法的演进/6-108
第五节 政策评估的标准/6-109
第六节 我国政策评估的主要缺失与改进之道/6-112

第柒篇 比较公共行政/7-1
第一章 开发中国家行政的研究/7-2
第二章 开发国家行政的研究/7-6

第捌篇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8-1
第一章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总论/8-2
第一节 人事行政的意涵/8-2
第二节 现代国家人事制度之演进/8-4
第三节 现代人事行政的新趋势/8-9
第四节 公共人事制度的核心价值/8-11
第五节 人事行政的研究途径/8-13
第六节 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8-19
第七节 公务人员的概念知识/8-21
第二章 人事机构/8-29
第一节 人事机构设置之理由与性质/8-29
第二节 人事机构的组织类型/8-30
第三节 我国现行人事机构/8-32
第三章 人事分类制度/8-36
第一节 人事分类制度之意义与制度类型/8-36
第二节 职位分类与品位之比较/8-38
第三节 新人事制度的内容/8-39
第四章 人事行政的运作/8-41
第一节 公务人员考试制度/8-41
第二节 公务人员任用制度/8-44
第三节 公务人员俸给制度/8-49
第四节 公务人员考绩制度/8-51
第五节 训练进修制度/8-54
第六节 惩戒制度/8-56
第七节 公务人员退休资遣抚卹制度/8-58

第玖篇 政府财务资源管理/9-1
第一章 政府财务资源管理概论/9-2
第一节 财务行政的意义与范围/9-2
第二节 财务行政的特性与目的/9-3
第三节 财务行政的发展趋势/9-5
第四节 财政联邦主义/9-6
第五节 财务行政的机关/9-10
第二章 政府预算制度/9-12
第一节 预算的定义与作用/9-12
第二节 预算的名词解释/9-12
第三节 政府预算制度的本质/9-15
第四节 预算週期理论与编制方式/9-17
第五节 政府预算理论之分析/9-19
第六节 参与式预算/9-31
第七节 《预算法》重要条文/9-35
第三章 政府公库、会计、决算与审计制度研究/9-41
第一节 公库制度的研究/9-41
第二节 政府会计制度/9-42
第三节 政府决算制度/9-46
第四节 政府审计制度/9-47

第拾篇 公务管理/10-1
第一章 机关管理/10-2
第一节 办公室环境管理/10-2
第二节 空间管理/10-3
第三节 文书档案管理/10-4
第二章 机关资讯管理/10-10
第一节 办公室自动化(OA)/10-10
第二节 资讯管理/10-11
第三节 电子化政府与网路行政之研究/10-1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