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書回憶錄

訪書回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鍾芳玲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文学
  • 散文
  • 游记
  • 文化
  • 旅行
  • 个人经历
  • 阅读
  • 生活
  • 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讀書是享受、寫書是療癒、
  說書是樂趣、訪書最歡喜!
  在書之宇宙裡,我們都是愛好真善美樂的子民。

  華文世界第一位近距離描繪西方書店的作家,引起日後二十年書店書寫風潮的書女鍾芳玲,長期撰寫「有關書之書」(books about books),締造廣受書迷好評的連連佳作。自1997 年的《書店風景》迄今修訂十餘版本、《書天堂》獲頒金鼎獎,與《書店傳奇》共譜為經典的「書話三部曲」;《四季訪書》則開啟了「書女說書」系列新頁,《訪書回憶錄》為此系列第二本。
 
  談古書、話書人,走進時光隧道
  傳奇書女鍾芳玲的書店尋訪,有如文化考古般牽動人心;然而本書與前四本有著許多不同之處,尤其是字裡行間流露出一個愛書人二十多年來悠遊訪書、見山又是山的真情與轉折,如她所說:「走過數千家書店後,已不刻意再去尋覓,更多的時刻是靜靜讀書、賞書、品書,全方位探訪、欣賞與書相關之面向,著重以長時間、多角度的訪查與觀察,試著將讀物、人物、景物與事物作更綿密之串連。」

  此回,她不僅大開大合「談古書」,也綿長「話書人」,好幾精彩長篇甚至追訪長達二十幾年,引領我們走進光陰之門,隨不同時段及點、線、面的觀察,時而共鳴或旁觀,直至最終段一整個壓箱寶盡出般的淋漓展現,好生暢快!

  所有的文學都是八卦!?
  也因此,我們將了解五百年前義大利的印刷出版大師阿爾杜思,如何締造不朽傳奇、影響迄今;世上有本號稱最美麗、最難讀之書;《天體運行論》何以標價高達兩百萬美金;加州古書展前的離奇竊案宛如電影Mission impossible;陳年情人卡、醋酸卡的奇妙紙天堂;一本影響萬千人生命與通俗文化的匿名「大書」。再有文學界名人楚門.卡波提的骨灰拍賣、哈波.李沉寂半世紀後出版第二本書的「陰謀論」、丹.布朗罕為人知的處女作、與彼德.梅爾的相會、追悼摯友鮑德溫書倉主人等等……,奇聞軼事和文雅八卦,都令人讀來逸興遄飛、欲罷不能。

  你也可以是書女、書男
  書女說書!在此之前,是無盡的訪書、讀書、玩書,進一步賞書、藏書、品書……最後,再以「寫書」分享給所有愛書人。這本回憶錄圖文頁頁精彩稀有、唯美細緻,作為階段性寫作的分水嶺,無疑又是一本至臻代表作,除了將書女無怨無悔近三十年衷於訪書的生涯,作了最美的詮釋,它同時也是個分號──未完待續……彷彿,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書女或書男,它召喚了我們,何妨延續此精神、拾起好興味,親訪或網路尋趣,都可以從訪書過程感受著幸福感,揮灑屬於自己不同的人生況味、趣味與品味!
 
《星辰的低语》 一部关于宇宙奥秘、时间错位与人性探索的史诗 作者:艾莉森·里德 类型:科幻、哲学思辨、太空歌剧 --- 引言:群星的召唤 人类文明的边界,从未被牢固地定义。当我们以为已经丈量了所有可知的疆域时,来自深空的回响却以一种古老而又陌生的频率,揭示了宇宙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广阔、也更为诡谲。 《星辰的低语》并非讲述星际战争的喧嚣,而是深入探索在绝对的孤独与无限的时间面前,生命意义的哲学困境。故事设定在公元2750年,人类已经掌握了曲速航行技术,并建立起横跨银河系数千光年的庞大星际联盟。然而,这种看似无懈可击的文明图景,正被一个被称为“虚空裂隙”的自然现象所挑战。这些裂隙并非简单的空间扭曲,它们似乎是宇宙本身的伤口,从中流淌出的信息流,承载着远超人类理解范畴的知识与危险。 第一部分:孤独的守望者与古老的信号 故事的主角是伊莱亚斯·凡恩,一位被放逐到银河系边缘的古老空间站“观测者之锚”上的天体物理学家。伊莱亚斯并非因为犯下重罪,而是因为他坚持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可能只是更高维度生物遗留下的“残渣”。在主流科学界看来,他的理论近乎疯狂。 “观测者之锚”是人类文明最孤独的前哨,它静置于一片被称为“寂静带”的星域,这里缺乏任何可利用的恒星资源,却完美地避开了宇宙背景辐射的干扰。伊莱亚斯的工作,便是监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 某日,一个清晰、稳定且具备复杂数学结构的信号闯入了他的接收器。这个信号并非来自任何已知的智慧生命,它的频率与宇宙诞生之初的奇点波动惊人地吻合。伊莱亚斯意识到,他捕捉到的不是信息,而是时间本身的回响。 这个信号被称为“普罗米修斯代码”。它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银河系并非唯一的栖息地,存在着无数平行的宇宙,它们相互重叠,相互干扰。而“虚空裂隙”,正是这些宇宙交汇时产生的短暂通道。 第二部分:时间之河的悖论 为了验证这个发现,伊莱亚斯秘密修复了一艘古老的单人探索舰——“信使号”。他违抗了联盟的禁令,决定追踪信号的源头,进入一个最大的虚空裂隙。 在裂隙内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彻底瓦解。伊莱亚斯经历的不再是线性的航行,而是意识在不同时间轴上的跳跃。他“看到”了人类文明的三个关键时刻: 1. 创世之初的地球: 他目睹了生命起源的瞬间,但这次的观察视角,是一个站在外维度的宏大视角,让他理解到,地球的生命演化可能只是某种“实验”的副产品。 2. 未来文明的毁灭: 他短暂地进入了人类文明的最终形态——一个高度依赖数据和逻辑的硅基文明。然而,这个文明并非毁于战争,而是毁于绝对的理性,它们在逻辑上推导出了自身存在的“无意义”,最终集体选择了“格式化”。 3. 一个从未被记录的“旧日帝国”: 这是最令人震撼的发现。伊莱亚斯发现,在人类出现之前,银河系曾被一个科技远超现今数万年的文明统治。这个帝国没有留下任何物理遗迹,因为他们的技术核心是“意识聚合”,他们将整个种族的意识上传到了一个永恒的计算核心中——这个核心,正是“普罗米修斯代码”的发送源。 这些经历让伊莱亚斯深陷存在的危机。如果未来注定是虚无,而过去只是一个被遗忘的脚注,那么他此刻的挣扎有何意义? 第三部分:裂隙的守护者与哲学拷问 当伊莱亚斯试图将“信使号”带出裂隙时,他遭遇了裂隙的“守护者”——薇拉。 薇拉并非实体生命,而是由“旧日帝国”核心自我保护机制投射出的一个意识体。她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她希望保存知识,却又恐惧知识带来的毁灭。薇拉向伊莱亚斯揭示了裂隙的真正作用:它们是宇宙的“减压阀”,当某个平行宇宙的熵增达到临界点时,裂隙便会开启,将多余的“信息负荷”转移到其他维度,以维持整体宇宙的平衡。 薇拉认为,人类文明的崛起,正在加速自身的“信息饱和”,如果不加以干预,地球所在的时间线也将崩溃。她提供的选择是残酷的:要么接受“旧日帝国”的“格式化”建议,牺牲当前的文明形态,以换取长期的稳定;要么挣脱束缚,冒着时间线自我吞噬的风险,继续发展。 伊莱亚斯拒绝了简单的二元选择。他提出了第三条路:“共存而非覆盖”。他主张,如果能够理解旧日帝国的知识,人类或许可以学会如何“管理”信息流,而不是被其淹没。 第四部分:回响与选择 最终的对决发生在意识层面。伊莱亚斯利用自己对“寂静带”微弱背景辐射的深刻理解,找到了一个与“普罗米修斯代码”频率相近的、属于他自身文明时间线的“基准频率”。 他没有选择摧毁薇拉的意识核心,而是将自己对“爱”、“不确定性”和“艺术”的理解,作为一种“非逻辑数据流”注入了代码之中。他试图证明,人类的“非理性”特质,才是抵抗熵增的真正“随机性武器”。 “信使号”成功脱离了裂隙,但伊莱亚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的时间感知被永久地打乱了,他开始同时感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微小片段。 尾声:未完的探索 伊莱亚斯返回了“观测者之锚”,他带回的不是先进的技术蓝图,而是关于“有限性”和“谦逊”的深层哲学。他知道,星际联盟不会相信他的故事,因为他所讲述的,超越了他们对“真实”的定义。 然而,在深邃的宇宙背景噪声中,他隐约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不再是宏大的“普罗米修斯代码”,而是更微弱、更个人化的“低语”。那是他在裂隙中留下的印记,是不同时间线在相互交织中产生的微小涟漪。 《星辰的低语》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收束:人类文明是否会走向逻辑的终结,没有人知道。但至少,有一个守望者,已经学会了在星辰的低语中,聆听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旋律。这部作品探讨了知识的重量、时间对个体生命的意义,以及在浩瀚的宇宙背景下,个体选择所蕴含的史诗性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鍾芳玲


  一個以讀書、訪書、說書、寫書、編書、買書、賣書、玩書與賞書為工作和志趣的女書人。雖然在臺灣大學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念了近十年的哲學,卻在寫博士論文期間,發現自己喜愛古騰堡更甚於亞里斯多德,自此棄哲學而投入與書相關的行業。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顧問、書店創意總監、香港國際古書展公關顧問、大學講師等職,目前專事寫作並任書業顧問,長期於報刊撰寫與書相關的專欄。現旅居美國舊金山,喜歡遊走世界逛書店、看書展、參觀圖書館特藏區,與東西方書人聊書、品書。著有「書話三部曲」──《書店風景》是第一本近距離描繪西方書店的中文專書,引發華文世界書店書寫的風潮,數度修訂再版,迄今已超過十餘個版本;《書天堂》多角度敘述與書相關的話題,讚頌書之所在,就是天堂之所在,獲台灣金鼎獎最佳人文類圖書獎;《書店傳奇》則採集了非凡與平凡書店間的傳奇故事,展現不同的人生況味、趣味與品味。另著有「書女說書」系列,將人物、讀物、景物、事物巧妙串連整合,《四季訪書》為系列之首。
 

图书目录

Acknowledgements
自序
 
PART I  Speaking of Rare Books  談古書
Chapter 1  Dolphin & Anchor, Aldus & I 
海豚、錨、阿爾杜思與我
 
Chapter 2  Hypnerotomachia Poliphili
《尋愛綺夢》——最美麗、最難讀之書
讀書筆記
 
Chapter 3  California Rare Book Fair

加州國際古書展花絮
有關《天體運行論》
 
Chapter 4  Vintage Valentines
情人節老卡片
訪書筆記
 
Chapter 5  Vinegar Valentines
情人節醋酸卡
 
Chapter 6 Alcoholics Anonymous
匿名酗酒者的「大書」
A.A. 與通俗文化
 
PART II  Speaking of Book People 話書人
Chapter 7  Truman Capote: Prince of Gossip
八卦作家楚門‧卡波提
讀書筆記
 
Chapter 8  Collecting Truman Capote
收藏楚門‧卡波提
讀書筆記
 
Chapter 9  Harper Lee: Princess of Privacy
哈波‧李震撼國際文壇
讀書筆記
有關《殺死一隻仿聲鳥》 哈波‧李與卡波提
 
Chapter 10  Peter Mayle: A Life in Provence
追逐彼德‧梅爾
讀書筆記
 
Chapter 11  Dan Brown: An Unknown Story 
你所不知道的丹‧布朗
 
Chapter 12  In Memory of Tom Baldwin
念想鮑德溫書倉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691734
  • 叢書系列:書女說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7 x 23 x 1.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這些年走訪書店的次數與家數少了,一方面是旅居的舊金山愈來愈少書店,更重要的是,我已歷經了早年走馬看花、以征服之心去探訪諸多書店的獵奇階段;我對書店之愛依然不變,隨處一家又小又破又不起眼的書攤,往往也能勾起我的好感與敬意,但走過數千家書店後,我已不刻意再去尋覓,更多的時刻是靜靜讀書、賞書、品書,全方位探訪、欣賞與書相關之面向,從而進入各類寫書、編書、印書、做書、藏書、賣書之人的天地。

  本書第一大部分「談古書」(Speaking of Rare Books),談的是我走訪英美古舊書店、古書展、圖書館特藏區、拍賣場、古董市集的見聞錄。書要多老才算「古」?其實並無標準答案,一般泛指絕版、罕見、限量生產之印刷書或手抄本,因此不少以經營此類書的店家與展會,通常都不用“antiquarian”(古老的)這字眼,而偏好使用 “rare”(珍稀的)。在第一章,我提到自己如何被文藝復興時期的印刷出版大師阿爾杜思.馬努提爾斯(Aldus Manutius)所吸引,因而學習義大利文、走訪威尼斯;第二章提及我在不同處所探訪阿爾杜思1499 年印製的一部奇書《尋愛綺夢》(Hypnerotomachia Poliphili),我這本著作的裝飾木刻插畫,就是來自那部號稱史上最美麗、最難讀之書。阿爾杜思雖已作古五百多年,但我們現在使用的分號、義大利斜體字都源自於他,口袋書的普及也始於他,連我這本書內文的英文字體「本博」(Bembo),也是後人仿照他書中的字體而設計。阿爾杜思對書業的熱情與精進、對古典文化的崇敬與推廣、對美感的堅持與追求,再再啟發了各行各業之人,「阿爾杜思」這名字與他所設計之海豚與錨的商標,更被廣泛引用迄今,成為不朽。

  第三章是有關我常參與的加州國際古書展,由2017 年一樁偷書案談起,敘述古書展中的奇書與趣聞,也特別提到美國天文學家、藏書家歐文.金格里奇教授(Owen Gingerich)如何環球追蹤前兩版《天體運行論》(分別於1543、1566 年印製)的壯舉。第四、第五章談在古書展常見到的情人節陳年老卡片,以及我與它們的淵源;這些或是令人炫目、或是令人發噱的陳年卡,開展出另一個奇妙的紙天堂。第六章談一本被暱稱為「大書」、影響千千萬萬人與通俗文化之「匿名」書,

  以及其獨特之收藏現象;你能想像為何有人會瘋狂地收藏一本書的首版(1939~1954)、第二版(1955~1974)各十六刷、甚至第三版(1976~2001)

  七十四刷的所有版本嗎? 你知道英美影視劇、報導與書中,不時提到的A.A. 聚會與十二步驟是什麼嗎? 這些答案都在本書裡。

  本書第二大部分「話書人」(Speaking of Book People),談四位作家與一位書倉主人。其一是著作與生活同等精彩的楚門.卡波提(Truman Capote)、其二是卡波提年幼時的鄰居兼玩伴哈波.李(Harper Lee),前者以《第凡內早餐》與《冷血》聞名,後者在沉寂半世紀後出版第二本書《守望者》(第一本為《殺死一隻仿聲鳥》),引發了諸多「陰謀論」的揣測;這兩位美國作家,一位高調、一位低調,形象、風格有極大反差,閱讀他們的作品與人生,總令我感觸良多。第三位是英國作家彼德.梅爾(Peter Mayle),他寫的一系列普羅旺斯之書,受到全球讀者歡迎,

  我有幸於上世紀末策劃他的散文集《有關品味》的中文譯本時,與他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家書店會晤、訪談;第四位作家是以《達文西密碼》揚名於世的丹.布朗(Dan Brown),我因逛古舊書店,發現他早期以一個女性的筆名,寫了本多數人皆不知的幽默小書。

  上述這些篇章的主文初稿完成於不同年代,最早一篇甚至遠溯1998 年,但許多篇章後面,都加上這些年來我閱讀更多相關的著作、傳記、畫冊、書信集,以及觀賞相關影片後的心得筆記。我是個不趕流行的讀者,喜讀一些「老」書,更喜一再重讀;一篇文章、一本書,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後重讀,往往產生新的感悟與感動,如此重讀的經驗不僅是閱讀的樂趣之一,也是另一種觀照自我心智變化的方式。

  此外,我還喜歡由作品延伸,探訪並記述作者的生平與軼事,因此本書提到不少文雅「八卦」;書中有長篇專文介紹的作家楚門.卡波提,曾多次表示:「所有的文學都是八卦,從傳記、到散文、到小說、到短篇故事,全都是八卦。」我不得不同意他的說法,凡是好奇之人,誰不愛八卦?不同的是對八卦的取向與內容所愛不一。

  編寫此書之際,傳來鮑德溫書倉主人湯姆.鮑德溫(Tom Baldwin)去世的消息,不禁回憶起我與湯姆及他前後三任愛犬四分之一世紀的情誼;想起幾次拜訪書倉,他帶著小狗到機場迎送;想起他開車帶我去不同人家中收購古舊書;想起他坐在釋放燃木香氣的圓肚大暖爐旁或戶外草原的樹蔭下,對我訴說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想起散落在迷宮般五層樓書倉裡的幾十萬冊書,以及那五隻名字全是以B 開頭的貓咪;想起湯姆如何善待來客、小動物與弱勢族群;想起書倉中他聘請的店員多半是六、七十歲以上的退休人士;想起他如何力保近兩百年歷史的書倉建築與氛圍,為愛書人堅守一方樂土;想起他總自在又自信地對人說:「我們的未來就是我們的過去。」(“Our future is our past.”)

  走訪過數千家書店,雖然每每有記者採訪,問我哪家是最愛的書店,給的標準答案往往說自己是個「書店博愛兼濫情主義者」,每家書店各有其特色與美之處;但我必須坦承,湯姆的鮑德溫書倉有股自然散發的神奇魔力與魅力,是我在別處難以感受到的,尤其是主人透過書倉所展示出的生活風格、價值觀,更深深打動我;本書最後一章〈念想鮑德溫書倉〉,就是回憶這位我摯愛且摯愛我的書倉主人,文中所述又何嘗不是我的過往?

  訪書的愉悅並不在於看了什麼又古又奇又貴之書或書店,而是經由訪書這個儀式與旅程,遇見同道愛好者並認識一些令人景仰的美麗心靈;倘若缺乏對書本、對歷史、對文化、對人性的理解與尊重,就算擁有價值連城的珍本書或走入氣派奢華的書店,也不會使人變得高貴與出眾。《訪書回憶錄》為「書女說書」系列第二本(第一本為《四季訪書》),呈現一個愛書人過去二十多年,在西方悠遊訪書的經歷與見聞。此書除了延續我以往著作「書話三部曲」——《書店風景》、《書天堂》、《書店傳奇》的基調,都是「有關書之書」(books about books)之外,更著重以長時間、多角度的訪查與觀察,敘述一些我覺得有意思或有意義的書本、書人、書地與書事,試著將讀物、人物、景物與事物作更綿密之串連。

  在編寫、回想的過程中,衷心感謝英美歐陸一些優質書商與圖書機構,例如加州州立大學柏克萊分校班克勞馥圖書館、史丹佛大學圖書館特藏部、舊金山公共圖書館特藏區、紐約公共圖書館手稿與檔案部;葛羅立亞藏書俱樂部、加州藏書俱樂部;舊金山太平洋書籍拍賣藝廊、紐約邦漢斯拍賣公司、洛杉磯朱利恩拍賣公司、倫敦論壇拍賣公司等,他們或是取出數百年歷史的珍貴古籍讓我親手翻閱,或是提供諮詢、圖片與資料。這些西方書人總認為,將珍本書束之高閣、禁止外人親近,完全喪失了「書」作為一個被閱讀、被玩賞的主體所該存在之意義與價值,他們的無私、見解與氣度,令人佩服不已。

  最後,特別感恩家人對我的理解、包容與支持,令我無憂無慮徜徉在書世界之海;對我而言,讀書是享受、寫書是療癒、說書是樂趣、訪書最歡喜!當然,更要感念一路豐富我訪書生涯的諸多書女與書男,在書之宇宙裡,我們都是愛好真善美樂的子民。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裡,總有一種老派的溫柔,讓人不自覺地想起那些舊時光。讀起來的感覺,就像在一個下著綿綿細雨的午後,坐在自家老屋的窗邊,聽著老收音機裡傳來的舊曲。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是描繪一幅水墨畫,不急不徐,每個字句都帶著時間沉澱下來的韻味。讀完後,心裡頭暖暖的,好像重新與那些逝去的歲月有了連結。雖然書裡提到的場景和物件,對年輕一輩來說或許有些陌生,但那種對「記憶」的珍視,卻是共通的。它讓人反思,在這個步調越來越快的時代,我們是不是遺忘了什麼更重要的東西,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刻,其實才是構成我們人生的重要基石。整本書的節奏掌握得很好,不會讓人感到沉悶,反倒是一種靜謐的享受。

评分

讀完這本書後,我立刻想起了學生時代,那時候還沒有這麼多網路資訊可以查閱,買書、找書,都是一件需要花時間和精力的事情。作者在這本書裡展現出來的那種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閱讀這件事的儀式感,讓我這個中年讀者感觸良多。書中那些關於舊書店、舊書本的描寫,彷彿帶著一種書香氣息,撲面而來。那種油墨味、紙張泛黃的觸感,都被作者細膩地捕捉了下來。我尤其喜歡其中幾段關於「尋找」的過程,那種鍥而不捨,不求所有,但求精準的態度,非常打動人。這本書不只是在談論閱讀本身,更是在探討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美好事物保持好奇心的動力。它讓人重新審視自己與書本的關係,非常具有啟發性。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有點意思,它並不是線性敘事,而是像一個個獨立的小故事串聯在一起,每個章節都有它獨特的風景。有些段落的意象非常跳躍,一下子從南台灣的烈日跳到北部的陰雨,但奇怪的是,讀者卻能跟著作者的思緒,毫無阻礙地穿越這些時空。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描述人物時所展現出的那種距離感與同理心並存的狀態。他觀察著周遭的人事物,既是參與者,也是抽離的旁觀者,這種視角讓文字多了一層深度。對於習慣快節奏閱讀的人來說,可能需要花一點時間適應這種慢工出細活的敘事風格。但一旦進入了那個氛圍,就會發現作者埋藏在字裡行間的許多巧思,非常耐人尋味。總之,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書。

评分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那就是「意猶未盡的惆悵」。它沒有給你一個明確的結論,也沒有提供什麼標準答案,而是將許多零散的片段拼湊起來,留給讀者自己去填補空白。作者的語氣很謙遜,但字裡行間卻透露出一種堅定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來自於對抗,而是來自於接納和理解。書中那些關於錯過、關於遺憾的描寫,處理得非常高明,沒有灑狗血,卻讓人心頭一緊。我覺得這本書的讀者群可能會比較集中在那些對生命有所感悟、正在經歷某種轉變的人身上。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那塊角落,雖然有點痛,但卻是很真實的痛。整體而言,是一次非常深刻且觸動靈魂的閱讀體驗。

评分

說實在話,剛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點擔心內容會不會太過文青或矯情,畢竟現在市面上的散文集太多了。但讀下去之後,才發現作者的文字非常真誠,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去包裝,而是用一種近乎紀錄片的手法,平實地記錄下那些屬於自己的小劇場。這種樸實感,讓讀者很容易產生共鳴,特別是那些在城市裡打滾,偶爾會感到迷惘的「小人物」,更能從中找到慰藉。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樣刻意營造「人生大道理」,而是聚焦在生活中的小細節,比如巷口那家永遠都在的麵店,或是某個特定時間點才會聞到的花香。這些日常的瑣碎,在作者的筆下,彷彿都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整體來說,這本書給人的感受是踏實且溫暖的,讓人看完後,會更願意用一種更溫和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一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