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哲学家,学贯中西。2000年起担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系与东亚学系利氏中华思想与文化讲座教授(Lee Chair in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曾任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系、汉学系讲座教授(Verbiest Chair),荷兰莱顿大学国际亚洲研究院欧洲汉学讲座,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科学哲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并曾担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一任会长与两任执行长,中国哲学会两任理事长,以及国际哲学与价值研究协会(Council for Resear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Washington DC)副会长。主要着作包括《解除世界魔咒》、《现代哲学论冲》、《为现代文化把脉》、《物理之后》、《传统的再生》、《追寻人生的意义:自我、社会与价值观》、《吕格尔》、《台湾精神与文化发展》、《对比、外推与交谈》、《对他者的慷慨:中华文化、基督教与外推》、《跨文化哲学与宗教》、《从利玛窦到海德格》、《返本开新论儒学》与《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Confucianism, Taoism and Constructive Realism等中外书籍三十余册。并主编Chinese Foundations for Moral Education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Morality, Metaphysics and Chinese Culture、Psychology, Phenomenology and Chinese Philosophy、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Chinese and European Views、Wisdom in China and the West、Chinese Spirituality and Christian Communities: A Kenotic Perspective. Dao Companion to Classical Confucian Philosophy及《中华现代性的探索:检讨与展望》等数十种中外书籍、期刊专题。
「形上学」或称「形而上学」,英文作metaphysics,德文Metaphysik,法文metaphysique。中文该词来自《易经》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因而大陆学界称为「形而上学」,台湾学界用的是其简称「形上学」。该词的外文名称是来自西元前六十年,安德尼可士(Andronicos of Rhodes, fl. c. 60 BC)在出版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着作之时,将其中一部分没有名称、排列在物理学之后的书稿,称为meta ta physika,在该词中,physika指的是古希腊时候的物理学,当时并没有近代的物理学那般具有实验性、机械论和决定论的特质,而是运用观察与思考探讨自然物的本性及原理,所以译为「物性学」似较妥当,以有别于近代的物理学。物性学所指称的是人的思想针对展现在感性经验中、具物质性、且会运动变化的存有者领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