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崎腳的考古發掘

鼓山崎腳的考古發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宏政
图书标签:
  • 考古
  • 鼓山崎腳
  • 臺灣史
  • 史前文化
  • 遺址
  • 考古學
  • 文化資產
  • 原住民
  • 臺灣考古
  • 考古報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

  鼓山崎腳遺址在數年前才因「臺泥鼓山廠區開發案」而被人發現,隨後經過多次遺址碎片現勘調查與評估。發掘出土屬於史前時代的8座灰坑與2具墓葬,這些現象根據地層深度與相關遺物內涵判斷皆屬於牛稠子文化時期。

  本次發掘所得資料進行初步分析和研究後,已可確認本遺址的文化內涵及年代,擴展了對本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認識。但因日治時期以來人為活動干擾嚴重,以致未能確定鼓山崎腳遺址完整範圍部分區域,再加上受到現代人為力量影響,而改變原有地形地貌。建議積極對本區域的遺址進行全面性調查的同時,亦須兼顧文資保存、學術研究,以及土地的開發利用等。

本書特色

  高雄鼓山崎腳遺址因市府工程被發現,故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之規定,進行了考古搶救發掘。本遺址出土台灣新石器時代各種遺物及墓葬,是珍貴的文化資產,也是研究、認識史前台灣文化的重要資料。
《失落的文明之光:探寻山地边缘的史前聚落》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对人类文明早期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深入考察报告。全书以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为基础,聚焦于一个长期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区域——被高耸山脉和广袤平原环绕的边缘地带。作者凭借扎实的田野调查数据和严谨的年代测定结果,试图重建一个在特定生态约束下,独立发展并最终消亡的史前聚落群的完整面貌。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环境的塑形”、“聚落的兴衰”、“物质文化的密码”和“精神世界的投影”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解读。 --- 第一部分:环境的塑形——地理与生态对早期人类的制约 本章首先对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该区域位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渡带,地形复杂,气候变迁剧烈。作者详细分析了第四纪以来气候波动对植被、水文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影响,这些自然条件构成了早期人类生存的“硬约束”。 研究通过对古土壤样本、孢粉学分析以及同位素示踪技术的研究,重建了距今一万年到三千年前该地区的气候图景。重点探讨了冰期末期和全新世早期湿润期对人类定居模式的早期影响。例如,作者发现,早期狩猎采集者的活动范围明显受到特定季节性水源地的控制,资源的集中性决定了他们游牧路线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更具创新性的是,本章引入了“生态位理论”,解释了为何这个边缘地带的文明能够持续数千年而不完全被更强大的周边文明所同化或取代。其核心在于,该区域的自然屏障(如难以通行的山隘和季节性沼泽)意外地为其提供了相对的“生态安全区”,使他们得以发展出独特的适应性策略。 --- 第二部分:聚落的兴衰——从分散到集中的社会组织演变 本部分是全书的田野工作核心体现。作者详细记录了在数个关键遗址群中发掘出的居住遗迹、防御工事和公共建筑。研究发现,该地区的社会组织经历了从分散的家族式狩猎采集群体,向半定居的农牧混合型社区的复杂转变过程。 早期定居点(约公元前8000年 – 前6000年): 主要表现为季节性营地,以半地穴式住所为主,结构简单,主要集中在河流阶地。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社会平等化程度高,劳动分工主要基于性别和年龄。 复杂聚落的出现(约公元前5000年 – 前3000年): 考古记录显示,在关键的隘口地带,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石砌或夯土结构。这些聚落具备初步的防御工事——如环绕的壕沟和高耸的瞭望塔。这表明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源积累和阶层分化,需要额外的力量来保护财富和控制人口流动。作者通过房屋大小、随葬品丰富程度的统计分析,初步构建了当时的权力结构模型,提出可能存在由祭司或军事领袖构成的“双重精英”体系。 衰落与遗弃的谜团: 公元前2500年前后,这些曾经繁荣的中心聚落开始加速衰败,最终在几代人的时间内被废弃。本章并未简单归因于外族入侵,而是深入分析了内部因素,如: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退化、长期单一作物种植引发的营养失衡,以及关键贸易路线的转移所致的经济衰退。遗址的地层学证据强烈指向一个缓慢的、多重因素叠加的社会崩溃过程。 --- 第三部分:物质文化的密码——技术、贸易与日常生计 本章聚焦于出土文物,试图破译这些史前居民的物质生活及其技术水平。 工具技术: 重点考察了石器和骨器的演变。该地区出土的石器以黑曜石和燧石打制为主,但其打制技术呈现出明显的“渐进式创新”而非“革命性突破”。例如,在工具的边缘磨制技术上,表现出对锋利度和持久性的精细平衡追求。更令人关注的是,骨针和鱼钩的复杂性表明了其对精致纺织和渔业的重视。 陶器艺术与功能: 该区域的陶器文化具有高度的地方特色。陶器以泥质为主,纹饰多为几何图案和抽象的动物符号。通过对陶器残留物的化学分析(脂肪酸残留分析),确认了它们不仅用于烹饪,还用于发酵和储存特定种类的发酵饮品,这可能与早期的仪式活动相关。 贸易网络的证据: 尽管该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但贸易证据确凿无疑。在遗址中发现了来自数百公里以外的非本地矿物(如特定类型的海贝、远距离火山岩)。通过稀土元素分析比对,作者成功描绘出一条复杂、但极其稳定的贸易网络——它并非直接连接东西方大文明,而是通过多层级的“中间人”进行物物交换。这种间接贸易模式有效保护了该地区在政治动荡时期的独立性。 --- 第四部分:精神世界的投影——信仰、死亡与宇宙观 最后一部分尝试从考古发现中解读该社会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面貌。 墓葬习俗: 墓地是研究社会意识形态的窗口。该区域的墓葬集中且有明确的朝向性(多朝向日出方向)。研究者发现,幼儿和老年人的遗骸处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暗示了对不同生命阶段的特殊对待。例如,身份较高的个体常伴有动物骨骼(特别是鹿角和猛禽骨骼)的陪葬,表明其可能与狩猎的成功或部落图腾相关。 岩画与符号系统: 在邻近的山洞中发现的大量岩画,是理解其信仰体系的关键。这些岩画并非简单的场景记录,而是高度程式化的符号序列,描绘了太阳、月亮、蛇形生物和人形舞者。作者推测,这些可能是一种早期天文历法与创世神话的结合体,用以指导农耕和祭祀周期。岩画的分布模式暗示了特定的“神圣空间”概念,这些空间可能被长老或祭司阶层垄断。 结论:边缘地带的生存智慧 《失落的文明之光》总结道,这个山地边缘的史前聚落,虽然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但其独特的生存模式——对环境的精妙适应、基于地方资源的韧性经济结构,以及内敛而深刻的精神生活——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他们的兴衰史,是一部关于如何在资源有限、环境严苛的条件下,构建可持续性社会结构的经典案例。本书的贡献在于,它将焦点从宏大帝国的更迭,转移到了那些在角落里默默耕耘、创造独特生活方式的普通人群。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宏政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碩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研究計畫專員。近年調查研究區域以臺灣西南部為主,曾帶領團隊進行多次搶救發掘,努力解讀史前人所遺留的訊息。

李抒敏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碩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研究計畫專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西南部的史前文化與族群議題。

陳有貝/修訂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碩士,日本九州大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專門於臺灣與東亞考古學研究,曾參與多處遺址的調查及發掘。
 

图书目录

總序
局長序
自序
致謝
壹、考古學與鼓山崎腳遺址
貳、研究背景
參、發掘方法與坑位、層位
肆、遺跡現象與遺構
伍、出土遺留
陸、遺址年代
柒、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發掘工作狀況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16249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5 x 1.3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總序

開啟高雄新文史的另一新頁


  文化是人類求生存過程中所創造發明的一切積累,歷史則是這段過程記載。每個地方所處的環境及其面對的問題皆不相同,也必然會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與歷史,因此文史工作強調地方性,這是它與國史、世界史的差異所在。

  高雄市早期在文獻會的主導下,有部分學者與民間專家投入地方文史的調查研究,也累積不少成果。唯較可惜的是,這項文史工作並非有計畫的推動,以致缺乏連貫性與全面性;調查研究成果也未有系統地集結出版,以致難以保存、推廣與再深化。

  2010 年高雄縣市合併後,各個行政區的地理、族群、產業、信仰、風俗等差異更大,全面性的文史工作有必要盡速展開,也因此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歷史博物館策劃「高雄文史采風」叢書,希望結合更多的學者專家與文史工作者,有計畫地依主題與地區進行調查研究與書寫出版,以使高雄的文史工作更具成效。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不是地方志書的撰寫,也不等同於地方史的研究,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徵:其一、文史采風不在書寫上層政治的「大歷史」,而在關注下層社的「小歷史」,無論是一個小村落、小地景、小行業、小人物的故事,或是常民生活的風俗習慣、信仰儀式、休閒娛樂等小傳統文化,只要具有傳統性、地方性與文化性,能夠感動人心,都是書寫的範圍。

  其二、文史采風不是少數學者的工作,只要對地方文史充滿熱情與使命感,願意用心學習與實際調查,都可以投身其中。尤其文史工作具有地方性,在地人士最瞭解其風土民情與逸聞掌故,也最適合從事當地的文史采風,這是外來學者所難以取代的。

  其三、文史采風不等同於學術研究,書寫方式也與一般論文不同,它不需要引經據典,追求「字字有來歷」;而是著重到田野現場進行實際的觀察、採訪與體驗,再將所見所聞詳實而完整的記錄下來。

  如今,這本《鼓山崎腳的考古發掘》專書出版,為高雄的文史工作開啟另一新頁。期待後續有更多有志者加入我們的行列,讓這項文史工作能穩健而長遠的走下去。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總編輯
謝貴文

局長序

  早在人類使用文字記載以前,人類已經歷漫長的時光。我們如何能夠知道這些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往往僅能透過先人留下來的器物、骨殖和造作等遺址遺跡來加以推斷、研究,這就是考古研究的重要性和主要意義。

  《鼓山崎腳的考古發掘》一書,源起於2015 年高雄市政府為改善鼓山路常遇大雨淹水之苦,擬在當地建置滯洪池以改善水患。工程單位施作時,挖掘到史前遺物,即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先行停工,並委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進行搶救發掘,旋由該系陳有貝教授率領團隊於2017 年進場搶掘;本書即以發掘完成後之報告為藍本,增修而成。內容有相當專業的考古發掘作業和研究成果,也有相關自然地質和考古遺址、文化的介紹,以圖文方式呈現,為鼓山崎腳的史前活動留下紀錄。

  「文資法」已明訂遺址為文化資產,是屬於全民的文化財。為了拉近民眾的認識,在發掘過程中,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作業單位同步辦理民眾參觀考古現場、辦理相關課程,並於2019 年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辦理相關展示,希望透過民眾接觸、出版專書和展示介紹等各種方式,促進公眾參與考古,從而加深對於高雄文史知識和文化資產價值的認識。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近年在推動公眾參與考古方面不遺餘力。在左營舊城不僅舉辦多次公眾考古活動,場場爆滿,更於2019 年再版劉益昌教授所著《歷史的左營腳步-左營舊城遺址考古》一書;如今鼓山崎腳考古發掘成績也即將面世。本書作者陳有貝教授及其團隊,稟承專業知識,頂著烈日進行發掘,並且辦理公眾考古活動,舉辦課程、擔任講師,勞苦功高。除感佩作者團隊的辛勞,也希望本書的呈現,能夠擴張高雄的考古幅員,拼湊出愈發完整的史前時代面貌,讓高雄市民對於鄉土有更多的認識和更大的熱情。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林思伶

自序

  鼓山崎腳考古遺址發現於民國104 年,由於當時遺址即將面臨工程破壞,故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進行了考古搶救發掘。本案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進行,最終於107 年時完成現場的搶救發掘工作,實際發掘面積共1,296 平方公尺,出土內容以新石器時代考古遺留為主。

  臺灣島內的考古調查工作至今已超過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不過約自70 年代開始,一般才普遍注意到考古文化資產本身的重要性,後來再配合國家「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實施,始真正能落實於文資保存工作。今日,凡是任何工程可能涉及遺址破壞,皆須依法先妥善處理各種考古埋藏,嚴謹程度已直追先進國家。

  事實上,即使是考古學專業的研究者,過去也多只關注在學術研究方面,並未具體意識到考古工作在文化資產上的意義。而後,隨著與全民的共同成長,才發現原來研究的各種物質對象乃是人民共有的遺產,不容輕忽。於是,現代的考古工作者也多負有文資推廣的任務,常常在發掘過程鼓山崎腳遺址的發掘當然也不例外,除了已實施的推廣活動與展示外,我想本書也是基於此一理念所計畫與發行。

  本書主要內容原多採自鼓山崎腳遺址的「考古發掘報告書」,這是根據文資法規所必要完成的項目之一,該書主要撰寫作者是楊宏政與李抒敏,我是該計畫主持人並負責最後修訂。後來因有主管機關高雄市文化局等的規劃與推介,我才又將原報告略作增補,以完成本書。所謂「考古發掘報告書」,目的是希望將發掘過程與內容儘量忠實呈現,讓後續的研究者可以藉以分析探討。所以,書內性質略似資料合集,部分可能較屬專業或枯澀,此點尚請讀者諒解。

  另外,雖經幾次閱讀校正,然難免仍多錯誤,還望讀者不吝指出。

  任何考古發掘向來都是一種團隊合作,有些人負責田野現場的發掘與記錄,有些負責出土遺物的清洗、整理、保存,還有些人是進行分類、研究或撰寫。除此,各界人士的協助、鼓勵也都缺一不可。換言之,本份報告其實可說是眾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故於此,謹代表臺大考古隊致最大感謝之意。
 
陳有貝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章節編排邏輯清晰得讓人拍案叫絕。它不是那種前後內容零散、需要讀者自行拼湊線索的書。作者顯然下了苦功,將複雜的地層學和考古發現,分層次、有條理地呈現出來。每一章節的過渡都非常自然流暢,就像一條河流,從源頭的初步探勘,到中段的深入挖掘,再到尾聲的綜合論證,層層遞進,讓讀者始終能跟著作者的思路走。我特別欣賞他處理爭議性論點的方式,他不會武斷地下結論,而是會列出不同的學說,闡述各自的依據,最後再提出自己的審慎判斷。這種開放且嚴謹的態度,讓整本書讀起來充滿了思辨的樂趣,而不是單向的灌輸。對於像我這樣對歷史研究抱持好奇心,但又不是科班出身的讀者來說,這種編排方式簡直是福音,它既滿足了深度探討的需求,又不至於讓人迷失在專業術語的迷宮裡。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就像搭乘時光機,從現代的喧囂一下子被拉回到了那個遙遠的過去。我對那種深入田野、一點一滴挖掘歷史真相的過程,總是有種莫名的嚮往。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描寫田野調查的場景,彷彿我正站在那片土地上,感受著泥土的濕氣和陽光的炙烤。特別是描述那些工具碎片、陶器殘片被小心翼翼地清理出來時,那種激動人心的感覺,透過文字完全傳遞了過來。他沒有用太多艱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卻又極具專業性的語言,引導我們去思考,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土疙瘩」背後,到底藏著怎樣一個族群的生活軌跡和信仰體系。讀到一些關於古代生活細節的推測,我甚至忍不住停下來,抬頭望著窗外,想像著幾千年前的人們是如何度過他們的日常,那種與古人對話的感覺,真是奇妙極了。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翻開這本書,我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畢竟「考古發掘」聽起來就離一般人的生活很遙遠。但讀進去後才發現,這本書的真正魅力,在於它如何把那些冰冷的歷史遺物,賦予了溫暖的人性光輝。作者沒有只專注於器物的年代和分類,他更著重於「人」——那些在特定歷史階段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書中對某些生活工具的描寫,例如磨石、紡織器皿的痕跡,讓我深刻體會到,古人的生活其實跟我們一樣,充滿了對美好和便利的追求。他們也會生火取暖、也會製作衣物遮體,他們的喜怒哀樂,其實與我們並沒有太遠。這種從物質層面回溯到精神層面的解讀,讓這本書突破了傳統考古學的界限,成為了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佳作。它讓我重新審視我們腳下的土地,感覺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都是如此鮮活且有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讓人眼睛一亮!封面那個淡雅的米白色,配上燙金的書名,一看就知道是用心之作。我特別喜歡它選用的那種帶點粗糙紋理的紙張,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很有「老物件」的質感,不像現在很多書都輕飄飄的,沒什麼份量。內頁的印刷字體選得也很有品味,行距和字距都恰到好處,讀起來非常舒服,眼睛不會有負擔。我記得我翻開第一頁時,就被那種細膩的排版給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種追求炫目設計的書,而是走一種沉穩、內斂的風格,很有文人的氣息。雖然我還沒開始深入閱讀內容,但光是這本書的「外衣」就已經讓我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對於「知識傳承」這件事情的敬意。這種用心,在現在這個追求快速消費的時代,真的越來越難得了。擺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絕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藏書。

评分

從風格上來說,這本書的敘事帶有一種獨特的「在地感」,那種濃厚的台灣本土情懷是怎麼都藏不住的。它用的詞彙、提及的地點、甚至是對某些習俗的註解,都非常貼近我們生活圈裡的經驗。這使得閱讀過程極具親切感,就像是聽一位熟悉這片土地的前輩,緩緩道出他多年來的心得與發現。書中那些對於地方地名演變的考證,尤其讓我感到驚喜,原來我們日常口語中隨意使用的地名,背後竟然有這麼多歷史的沉澱與故事。這種由小見大,從日常切入歷史縱深的手法,非常高明。它不只是在記錄一次考古行動,更像是在為這塊土地「立傳」,告訴後代子孫,我們是從哪裡走來的,以及腳下這片土地是如何被塑造的。讀完後,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多了一份敬重與更深層次的連結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