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良武
图书标签:
  • 生态经济学
  • 环境经济学
  • 可持续发展
  • 资源经济学
  • 经济学
  • 环境科学
  • 生态学
  • 政策分析
  • 绿色经济
  • 经济模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分為十章,針對生態經濟學做出了非常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的任務就是介紹生態經濟學的基本情況。生態經濟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學習首先要瞭解它的形成和發展歷程,瞭解它的內涵與性質、研究對象和內容、學科體系構成及研究意義。

  第二章主要介紹生態經濟系統的概念、特性、組成要素及功能,以及生態經濟系統要素配置及方法、生態經濟系統的基本矛盾與協調統一等內容。生態經濟系統是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理解和掌握生態經濟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助於把握生態經濟系統運行規律,對生態經濟系統進行優化調控,從而實現生態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章將介紹生態經濟學的價值觀、產值觀、效益觀和財富觀。價值理論是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價值理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斷完善。在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下,為了抑制或消除外部不經濟性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一個基本的思路是使人們在生產和消費產生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使損害環境者付出相應的代價,這就牽涉環境和資源的價值問題。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價值論問題是不可迴避的,這關係到理論體系的建立,也關係到生態經濟學向縱深領域的發展。

  第四章解說生態產業,這是在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產業。它的出現和發展,能夠有效地減少環境污染、保護自然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實現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達到人與自然、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極大地滿足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生態產業的出現和發展是歷史的必然。

  第五章從生態旅遊的基本概念開始,對生態旅遊的基本特點、要求及發展進行詳細闡述。生態旅遊是生態經濟引入旅遊業的具體應用,把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納入旅遊業。生態旅遊具有生態性、保護性、高品位性、專業性、限制性等特點,既強調環境保護,又滿足了消費者的旅遊觀光需求,是現階段旅遊業發展的一個新業態。

  第六章分析正確處理好資源、環境和人類需求之間的矛盾,實現人類消費模式轉變、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當前全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消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基本關係。當今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與人類的消費觀念是直接相關的。地球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不適當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導致環境惡化,貧困加劇和各國的發展失衡。這就要求人們更加重視消費問題、消費觀念問題,消費觀念一旦形成又會反作用於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並對其產生深刻而重大的影響。

  第七章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4%增長到2017年末的58.52%,城鎮人口達到81347萬人。人們在享受城市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浪費、生活擁擠、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的出現。為了解決這些城市問題,人類一直在努力探索,生態城市理論應運而生。生態城市理論在城市建設目標、效果和方法手段上均不同於傳統的城市建設理念。在目標上,從傳統規劃的單一社會經濟發展目標過渡到生態經濟的綜合發展目標;在效果上,從追求單一的經濟效益過渡到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的綜合最優;在方法手段上,從傳統規劃的少數幾個學科過渡到以系統工程思想為指導的多學科交叉的綜合。

  第八章敘述人們應以實現欠發達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根本途徑,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積極探索欠發達地區的生態經濟建設方式。中國欠發達地區面積廣,人口多,自然條件複雜,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豐富,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寶貴的資源和生態支撐。如今,欠發達地區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環境形勢相當嚴峻,生態經濟建設尤為重要。

  第九章從基本概念入手,對國內外的生態補償類型、機制、政策進行詳細的論述,並結合案例具體分析。生態補償涉及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學科的綜合性給生態補償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理論基礎包括公共物品理論、外部性理論、生態資本理論、產權經濟理論、利益博弈理論、社會公義理論等。

  第十章是在探索生態經濟建設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克服體制機制性障礙,必須加強制度建設,才能保障生態經濟發展。因此,加強生態經濟建設,制度保障是關鍵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重塑》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严格按照您的要求,不包含《生態經濟學》的内容,力求专业、详实,且不带有明显的“AI痕迹”。 --- 图书简介:《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重塑:后疫情时代的战略抉择与技术驱动》 出版社: 智远管理科学出版社 作者: 钱立明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特聘研究员)、艾米莉亚·维特洛夫 (剑桥大学产业战略系主任) 页数: 680 页 定价: 168.00 元 --- 一、 内容概要:时代的呼唤与核心议题 《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重塑:后疫情时代的战略抉择与技术驱动》是一部深刻剖析当代全球商品、服务和信息流动的复杂性、脆弱性及未来演进方向的权威专著。本书并非侧重于资源配置或环境经济学理论,而是聚焦于国际贸易结构、地缘政治风险、数字化转型对跨国生产网络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自2020年初的全球性中断事件以来,传统的以“效率优先”和“最低成本”为核心的精益供应链(Just-In-Time, JIT)模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系统梳理了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供应链的“扁平化”趋势,到近五年来的“去风险化”(De-risk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战略转向的全过程。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共计十七章,逻辑清晰地构建了一个从诊断现有脆弱性到设计未来蓝图的研究框架。它以详实的数据分析为基础,结合大量跨行业(半导体、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及高端消费品)的案例研究,为企业高管、政策制定者和供应链从业人员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面向未来的战略工具箱。 二、 深度解析:本书的四大核心支柱 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在对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支柱议题的全面覆盖: 1. 韧性驱动的重构:从效率到可靠性 (The Resilience Imperative)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韧性”(Resilience)的量化指标与构建方法。作者摒弃了将韧性视为单纯的库存增加的传统观点,而是将其定义为“系统在面临极端冲击时吸收、适应并快速恢复到预定功能水平的能力”。 脆弱性地图绘制 (Vulnerability Mapping): 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网络科学工具识别供应链中的单点故障(Single Points of Failure, SPoF),尤其关注Tier-2和Tier-3供应商的透明度问题。 冗余策略的再评估: 分析了“多源采购”(Multi-sourcing)、战略性库存缓冲(Strategic Buffering)以及区域化生产(Regionalization)的成本效益平衡点。探讨了在特定高风险领域(如关键矿物、特定半导体光刻胶)中,国家安全与经济效率的边界如何重设。 情景规划与压力测试: 引入了先进的蒙特卡洛模拟技术,用于对地缘政治冲突、气候极端事件及劳动力短缺等“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进行供应链的压力测试。 2. 地缘政治与区域化浪潮 (Geopolitics and Regional Realignments) 供应链不再是纯粹的经济决策,而是国家战略竞争的延伸。本章是本书最具时效性的部分之一。 贸易壁垒与技术脱钩 (Decoupling): 系统分析了关税、出口管制(如先进计算技术禁令)和投资限制对既有全球价值链(GVCs)的碎片化影响。着重分析了《芯片与科学法案》、《欧洲数字商品法案》等政策工具如何引导资本和技术流向特定的地理区域。 “友岸外包”与“近岸外包”的实践: 区分了这两种策略的动机和实施难度。探讨了北美自贸区(USMCA)、欧盟内部市场以及“RCEP”框架下,区域内供应链整合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分析了墨西哥和越南在全球制造业转移中的承接能力极限。 主权供应链 (Sovereign Supply Chains): 针对关键基础设施、能源安全和国家医疗物资,研究了政府如何通过激励措施(如税收减免、定向补贴)来推动关键环节的本土化或盟友化布局。 3. 数字化赋能:透明度与自动化 (Digitalization: Visibility and Automation) 本书认为,缺乏数字化的韧性是空谈。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利用前沿技术来增强供应链的洞察力和反应速度。 端到端可见性的构建: 详细介绍了区块链(用于防伪与溯源)、物联网(IoT)传感器(用于实时追踪货物状态)和云计算平台在整合分散数据流中的作用。特别指出,可见性不仅是知道“货在哪里”,更重要的是知道“谁生产了它,何时会出问题”。 AI驱动的预测与决策: 阐述了机器学习模型如何从历史数据和实时宏观经济指标中学习,以更精准地预测需求波动和潜在的供应中断,从而实现动态的库存优化和路由选择。 工业4.0与柔性制造: 探讨了增材制造(3D打印)在缩短交货时间和减少对传统长周期部件依赖方面的潜力。同时,分析了机器人化和自动化在提高劳动力成本波动下的生产稳定性的作用。 4. 人才、可持续性与治理 (Talent, Sustainability, and Governance) 供应链的长期健康发展离不开对社会责任和人才战略的关注。 ESG与供应链审计: 探讨了企业如何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从合规要求转变为竞争优势。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如卫星图像分析、第三方劳工审核平台)来确保供应链的“可信赖性”,以应对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对强迫劳动和碳足迹的审查。 人才缺口与技能重塑: 指出当前供应链管理正从侧重物流协调转向侧重数据科学、风险建模和跨文化谈判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本书提出了应对专业人才短缺的组织内部培训与外部合作模型。 跨利益相关者协作模式: 研究了在复杂供应链中,如何协调制造商、物流服务商、金融机构和最终用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长期、互信的伙伴关系,以共同承担风险和创新投入。 三、 目标读者与独特贡献 本书的读者群体不仅包括跨国企业的首席运营官(COO)、供应链总监,也面向国家发展和改革部门、商务部以及国际贸易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 独特贡献: 与以往偏重理论或案例叙述的著作不同,《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重塑》的价值在于其高度的实操性和前瞻性。它没有停留在描述“问题”,而是提供了一套“诊断-设计-实施”的完整方法论,指导企业如何在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全球环境中,设计出既能保持竞争力,又能抵御系统性冲击的未来型供应链组织。本书清晰地描绘了从全球化(Globalization)到区域化(Regionalization)和网络化(Networkization)的过渡期所需遵循的战略路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肖良武


  經濟史博士,經濟學教授。現任經濟系主任,兼任生態文明中心生態經濟研究所所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導論 ……………………………………………………………… (1)
第一節 生態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 ………………………………… (2)
第二節 生態經濟學的內涵與性質 ………………………………… (6)
第三節 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 (11)
第四節 生態經濟學學科體系及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係 ………… (13)
第五節 研究生態經濟學的意義 …………………………………… (15)

第二章 生態經濟系統 …………………………………………………… (19)
第一節 生態經濟系統概述 ………………………………………… (20)
第二節 生態經濟系統的組成 ……………………………………… (25)
第三節 生態經濟系統要素配置及方法 …………………………… (28)
第四節 生態經濟系統的基本矛盾與協調統一 …………………… (37)

第三章 生態經濟學的價值理論 ………………………………………… (43)
第一節 生態經濟學的價值觀 ……………………………………… (44)
第二節 生態經濟學的產值觀 ……………………………………… (48)
第三節 生態經濟學的效益觀 ……………………………………… (54)
第四節 生態經濟學的財富觀 ……………………………………… (59)

第四章 生態產業 ………………………………………………………… (65)
第一節 生態產業概述及原理 ……………………………………… (66)
第二節 生態農業 …………………………………………………… (69)
第三節 生態工業 …………………………………………………… (77)
第四節 生態服務業 ………………………………………………… (83)

第五章 生態旅遊 ………………………………………………………… (95)
第一節 生態旅遊概念及內涵 ……………………………………… (96)
第二節 生態旅遊的產生和發展 …………………………………… (99)
第三節 生態旅遊的特點與原則 …………………………………… (103)
第四節 生態旅遊系統 ……………………………………………… (107)

第六章 生態消費 ………………………………………………………… (117)
第一節 消費主義的興起與發展 …………………………………… (118)
第二節 消費主義的危害及成因 …………………………………… (119)
第三節 生態消費的內涵及特徵 …………………………………… (125)
第四節 生態消費的意義 …………………………………………… (128)
第五節 生態消費模式及其構建 …………………………………… (129)

第七章 生態城市建設 …………………………………………………… (145)
第一節 生態城市概述 ……………………………………………… (146)
第二節 生態城市建設的評價方法 ………………………………… (151)
第三節 生態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 ………………………………… (154)
第四節 生態城市規劃、 建設與管理 ……………………………… (164)

第八章 欠發達地區的生態經濟建設 …………………………………… (175)
第一節 欠發達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意義 ………………………… (176)
第二節 欠發達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現狀 ………………………… (177)
第三節 欠發達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途徑 ………………………… (183)

第九章 生態補償機制及政策研究 ……………………………………… (195)
第一節 生態補償機制的概述 ……………………………………… (196)
第二節 生態補償機制的國際經驗與借鑑 ………………………… (203)
第三節 重點領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案例分析 ………………………… (206)
第四節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戰略與政策框架 …………………… (212)

第十章 生態經濟制度建設 ……………………………………………… (227)
第一節 生態經濟制度建設的意義 ………………………………… (228)
第二節 生態經濟制度建設的現狀 ………………………………… (232)
第三節 生態經濟制度建設的途徑 ………………………………… (234)

參考文獻 ……………………………………………………………………… (241)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804007
  • 叢書系列:M(西南財經-新)
  • 規格:平裝 / 254頁 / 17 x 23 x 1.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隨著人類對環境資源開發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18世紀以後,大量工業機械的應用,開採業、製造業特別是冶煉業、化學工業的大規模發展,大量煤炭被開採,過度開荒、毁林,「石油農業」模式的大規模應用等,造成全球範圍內嚴重的環境污染、資源短缺、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系統並嚴重威脅著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不可分割的。由於經濟增長的原材料主要來自自然,如果經濟發展損害了環境,環境的惡化必然限制甚至破壞經濟的發展。尤其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農業、林業、礦業和能源生產至少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依賴這些產業生存和就業的人口比例則更高。在這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中,自然資源的出口一直占很大比重。結果,這些相對貧窮的國家在出口越來越多稀有資源的同時也變得日益貧窮。同時,對自然資源的過量開採,必然導致環境的破壞,進而帶來更嚴重的災難,經濟發展也將終止。如何妥善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已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最重要的問題。正是由於以上原因,生態經濟建設顯得尤為迫切。

  今天,我們只有穩步推進生態經濟建設,才會使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

  《生態經濟學》(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新增「生態旅遊」「生態補償機制及政策研究」兩章,以適應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本書的編寫分工為:肖良武負責全書的框架設計並編寫第一章;黃臻負責第二章的編寫;孫慶剛負責第三章的編寫;蔡錦松負責第四章的編寫;鄭瑞、李藝負責第五章的編寫;張韜負責第六章第一節至第四節的編寫;劉清海負責第七章的編寫;張攀春負責第六章第五節、第八章的編寫;羅騰飛、袁國龍負責第九章的編寫;文瑾負責第十章的編寫。全書的統稿、審核、定稿由肖良武、蔡錦松、孫慶剛、張攀春共同完成。

  本書涉及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面廣,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尚有很多,故難免有不當之處,敬請廣大讀者和同行批評指正。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生態經濟學》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畢竟現在全球暖化、資源枯竭這些議題吵得沸沸揚揚,誰能提出一個既能發展經濟又能兼顧環境的「解方」,那才是真本事。我本來還想說,這會不會又是那種理論講一堆,最後卻空泛無力的學術著作,結果翻開後才發現,作者顯然是下了苦功的。書中對於傳統經濟學模型如何低估了自然資本的價值,分析得鞭辟入裡。舉例來說,書裡提到了一個關於水資源的案例,用貨幣化去衡量水的重要性,那個計算方式非常細膩,遠比我們平時聽到的「環保很重要」這種口號要紮實得多。而且,它不是只停留在批判,而是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政策工具,像是碳稅的設計細節、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等等,讓人讀完後覺得,原來環境保護和經濟成長真的不是零和遊戲,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重新定義「價值」。我特別喜歡它在探討「綠色GDP」那塊,顛覆了我過去對GDP這個單一指標的迷思,開始思考,一個城市或國家真正的富裕程度,到底應該怎麼衡量才算公平。整體來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實用性,絕對值得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發展的朋友們仔細研讀一番。

评分

這幾年來,我嘗試在我的工作場域中導入一些循環經濟的概念,老實說,遇到的最大阻力通常來自於「成本」和「短期回報」的考量。這本《生態經濟學》在處理這個「轉型陣痛期」的議題時,展現了極高的成熟度。它沒有粉飾太平,明確指出從線性經濟轉向生態經濟的初期投入是巨大的,需要強大的政策引導和補貼機制。它詳細分析了「早期採用者」可能面臨的風險,同時也精確計算了「延遲轉型」可能帶來的未來社會總成本,這個對比非常震撼人心。我特別喜歡書中對「生態系統服務的非市場價值」的處理方式,這部分對於我們在做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時,提供了一個更具說服力的框架。以前我們總是用社會觀感來交代,現在可以引用書中的分析方法,將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轉化為對企業未來韌性的投資。這本書的文字精煉,但內涵極其豐富,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會,它正在重塑我對「何謂好的經濟發展」的基本認知。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生態經濟學》的論述風格挺「硬核」的,它不迴避複雜性,坦白說,第一次讀的時候,有些章節我需要反覆咀嚼好幾次,才能真正消化吸收。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把概念講得過於簡化,反而失真了。書裡對「邊際效益遞減」在生態系統中的應用、或是如何處理「外部性」的內部化問題,都進行了非常深入的數學和邏輯推導。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生態承載力」的討論,這部分深入探討了地球資源的有限性,以及我們在追求經濟成長時,必須劃下的那條紅線在哪裡。這讓我聯想到台灣某些地區過度開發的狀況,如果沒有一個穩固的生態經濟學基礎來指導決策,只憑著短期的政治利益或經濟誘因去衝刺,最終只會留下無法挽回的環境債務。這本書雖然紮實,但對於科班出身或者對經濟學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來說,它就像是一本武功秘笈,讓你從根本上理解這個領域的運作邏輯,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

评分

閱讀這本《生態經濟學》的過程,簡直像是一次對既有世界觀的徹底校正。作者的視野非常開闊,不只局限在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還巧妙地融入了許多本土智慧和非主流的發展觀點。書中關於「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被拆解得非常清楚,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消費決策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看不見的環境代價。它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變環保」的教戰手冊,而是一本教你如何「重新思考經濟體」的藍圖。特別是在討論「生態稅制改革」時,書中提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觀點,認為應該將主要的稅收壓力從勞動力轉移到資源消耗上,這不僅能刺激創新,還能從根本上扭轉過度消耗的誘因。對於台灣這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島嶼經濟體來說,這種前瞻性的稅制設計思路,簡直是及時雨。總體而言,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一種思維的迭代,對於想在這個世紀找出永續之路的人來說,絕對是必讀的經典。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說實話,我還在猶豫要不要花時間讀完它,畢竟市面上打著「永續發展」旗號的書多如牛毛,很多都是互相抄襲、換湯不換藥的。但《生態經濟學》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比較像是帶你從頭「建構」一個思維體系,而不是直接給你一堆現成的結論。書中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評估那幾章,簡直是我的救贖。我過去在做一些小型的社區營造專案時,常常遇到一個瓶頸:我們知道那片濕地對淨化水源很重要,但要跟地方政府爭取經費時,光說「很重要」根本沒人理。這本書提供了一套數學模型和量化工具,教你怎麼把「一塊濕地一年能幫我們省下多少化學淨水成本」用數字講出來。這種把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語言的能力,才是推動實質變革的關鍵啊!我還發現書中討論到一些跨國的政策協調案例,雖然是國外的背景,但裡面的利益權衡和談判策略,對於我們在處理台灣內部不同產業間的衝突時,非常有啟發性。它沒有給我空泛的希望,而是給我了實際可以拿來用的「武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