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從人類起源到生命樹,重新定義你在宇宙中的多重身分

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從人類起源到生命樹,重新定義你在宇宙中的多重身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廉‧歐文
图书标签:
  • 存在主义
  • 哲学
  • 人类学
  • 宇宙学
  • 生命科学
  • 自我认知
  • 身份认同
  • 进化论
  • 生命之树
  • 意义追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後疫情時代
你如何重新定義人生?

從45億年前行星撞地球
到人類祖先邂逅繁衍
哲學家帶你探索
我們是誰?為何在這裡?

  你是什麼?顯然你是人類,科學家可以用家譜樹繪出你的祖先,但你也有其他身分。

  演化生物學家認為,在生命樹上,你是智人物種的一份子;微生物學家認為,你是一群細胞的組合,每一個細胞都可追溯到數十億年前的細胞祖先;遺傳學者則認為,你是基因複製機器,可以繪出你的基因歷史。

  但,物理學家則對你的身分提出截然不同的答案:你是一群原子的組合,每一個原子都有悠久的歷史,其中有些早在大霹靂時就已存在,有些則是恆星內核融合的結果。不僅如此,你大部分的原子在加入你之前,都曾是其他生物的一部分。因此由你原子的觀點來看,你不過是數十億年漫長旅程的一個小站。

  《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對你的超級大家譜做了跨學科的分析,一路直到宇宙大霹靂為止。你的家譜或許能查到驚人的祖先,而這個超級大家譜則有更精彩的故事,讓你不但能更深入了解自己是誰和是什麼,更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周遭的世界。你也會發現,所有為了讓你能夠存在人世間,而必須發生的偶發事件:恆星必須爆炸,地球必須在45億年前和6千6百萬年前分別遭到行星和小行星撞擊,微生物必須吞噬微生物,非洲大草原必須經歷氣候變化。當然,還有你的直系祖先,每一個都得相遇並交配。

  明白了我們的存在是多麼偶然之後,實在無法不覺得能夠成為宇宙一份子而感到幸運,因為世界有個偉大的宇宙計畫,能讓生命有意義,我們的存在視野也將因此更加寬闊,看待短暫人生的思考角度,也將不同。

專文導讀

  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名家推薦

  李家維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寒波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高涌泉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塔特索爾(Ian Tattersall)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起源榮譽策展人
  美國《科學》雜誌

一致讚譽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過程當中,我不斷在思索人生的意義,以及生命的價值。閱讀本書,我瞭解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的探索我們的自然,要用最感恩的心情來面對疫情。病毒的出現不是誰的責任,而是演化中的一部分。本書的知識充實了我的認知,也提升了我的勇氣。──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人類歷史跟真相一樣只有一個,介紹「人類大歷史」的書卻一本又一本。這麼多類似作品裡,本書作者不但是跨領域寫作的哲學家,還想帶你尋找生命的意義。寫起生物也有模有樣的哲學家,能帶來什麼別出心裁的視角呢?──寒波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你是不是也曾經想過,你從何而來?又將從何而去?當你年紀愈來愈大,是否就愈來愈不關心這些問題了呢?讓這本好書再次喚醒你沉睡的好奇心吧!來認識一下你有多麼滄海一粟的同時又有多麼的獨一無二。──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你是否疑惑自己來自何方,又要往何處去?或許你未曾想像過《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的觀點:以哲學家的眼光,觀察人類物質身分的種種層面。每一頁都有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彩觀點。──塔特索爾(Ian Tattersall)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起源榮譽策展人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这是一份关于《我们为何存在,又该如何定义自己?:从人类起源到生命树,重新定义你在宇宙中的多重身分》这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 我们为何存在,又该如何定义自己?:从人类起源到生命树,重新定义你在宇宙中的多重身分 一趟跨越时空的心灵与科学之旅 人类文明的基石,建立在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的存在有何意义?”的永恒追问之上。在浩瀚的宇宙背景下,个体生命的意义似乎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种探索欲,驱动着我们不断深入对自身、对生命、对存在本质的理解。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回顾或哲学思辨录,而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踏上一次跨越物理时空与存在维度的深刻旅程,重新审视我们自以为坚固的身份认同,并在更宏大的叙事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追溯生命的宏伟史诗 本书从最根本的起点——宇宙的诞生与地球的形成——开始,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演化画卷。我们不再将生命的起源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置于宇宙演化的连续性之中。从夸克、原子到复杂分子的形成,再到地球上第一个自我复制的结构,作者细致地梳理了无机物质如何通过偶然与必然的结合,逐步孕育出我们今日所见的生物多样性。 这种追溯不仅仅停留在生物学的层面。它深入探讨了早期生命形式的演化策略,包括光合作用的革命性意义,真核细胞的复杂化,以及多细胞生物的涌现。我们得以一窥那些决定了生命走向的关键节点,理解生命如何在极端环境中挣扎求存,并最终发展出智慧与自我意识。通过这种宏大的视角,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并非凭空出现的神祇,而是漫长演化链条上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解构“人类”的身份迷思 身份认同是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我们通常通过文化、国籍、职业、家庭角色来定义自己,但这些定义往往是流动的、局限的。本书挑战了这些固有的框架,引导我们思考,如果将时间尺度拉长,从几十亿年的生命史乃至宇宙的生命周期来看,这些标签的意义何在? 作者巧妙地将人类学、社会学与进化心理学相结合,剖析了认知能力的飞跃如何塑造了现代人类独特的自我认知。我们学会了语言、符号、抽象思维,这使得我们能够超越即时的生物需求,构建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意义系统。然而,这种构建也带来了新的困境:身份的固化与冲突。 本书带领读者审视那些塑造我们集体和个体身份的关键叙事——神话、宗教、意识形态——它们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锚点”的角色,同时又是如何阻碍我们看见更广阔的可能性。它不是要否定这些建构,而是鼓励读者以一种“解构”的姿态去观察它们,理解它们是如何服务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生存需求,并思考在当前这个全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需要更新我们的身份定义。 深入“生命树”的复杂网络 “生命树”的概念在这里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它不仅是生物分类学的工具,更是一种看待万物互联性的哲学视角。本书将人类置于这张巨大的、相互交织的网络之中,强调我们与细菌、真菌、植物乃至行星系统之间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 我们从哪里获得能量?我们的身体由哪些古老的生命形式的遗产构成?我们的思维模式如何受到远古祖先的生存经验的影响?通过对宏基因组学和生态学前沿发现的梳理,本书揭示了“个体”概念的模糊性。你不仅仅是你自己,你还是你体内亿万微生物的宿主,你是地球物质循环的载体,你是星尘的暂时聚集体。 这种对多重身分的探索,引导读者超越以“人”为中心的视角,进入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存在感。当我们认识到自身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部分,而非其主宰时,我们对责任、伦理以及未来选择的理解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重新定义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在宇宙尺度下,人类文明的出现只是一瞬。本书并未因此导向虚无主义,而是转向了一种积极的、基于认知的谦逊。理解我们的短暂性,反而能突显出我们独特的机会:我们是宇宙中少数能够反思自身存在的实体之一。 这种反思要求我们审视“未来”的可能性。如果身份是流动的,那么我们可以主动选择塑造我们的下一重身份。这涉及到对科技伦理的探讨,对人工智慧时代的身份边界的思考,以及对人类在行星保护中角色的重新定位。我们是否会演化出新的共存模式?我们如何与非人类智能互动?这些都是本书试图激发读者去思考的议题。 结语:面向未知的邀请函 《我们为何存在,又该如何定义自己?》是一份充满洞察力的路线图,它将科学的严谨性与哲学的思辨性融为一体。它不提供单一、标准化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和视角,帮助读者穿越信息洪流和传统束缚,去构建一个更具弹性、更深刻、更与万物相连的自我认知。 阅读本书,就像是收到了一张进入更广阔现实的邀请函——在那里,身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盒子,而是一个持续展开、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动态过程。它将促使你重新审视镜中的自己,以及你脚下这颗生生不息的星球。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威廉‧歐文(William B. Irvine)


  俄亥俄州戴頓市萊特州立大學哲學教授。他自稱是二十一世紀的禁欲主義者,對科學興趣濃厚。著有許多暢銷書,包括《幸福生活指南:禁欲之樂的古老藝術》(A Guide to the Good Life: the Ancient Art of Stoic Joy) 《論欲望:為何人類欲其所欲》(On Desire: Why We Want What We Want)《一記耳光:為什麼侮辱會造成傷害,以及為什麼不應該》(A Slap in the Face: Why Insults Hurt-And Why They Shouldn't)。

譯者簡介

莊安祺


  臺大外文系畢,美國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作包括《人類時代》、《感官之旅》、《Deep Play心靈深戲》、《艾克曼的花園》、《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愛之旅》、《我的大象孤兒院》、《美味不設限》、《萬病之王》、《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等。

 

图书目录

導讀  我們為何存在?╱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緒論  你的多重身分

第一部  你古老的祖先
第一章  你的種族
第二章  你和我有關係
第三章  你有堅強有力的投擲臂
第四章  你在生命樹上的位置
第五章  你的性問題
第六章  你家譜中的尼安德塔人
第七章  你賴以生存的密碼
第八章  你的(外星生物?)根源

第二部  你的細胞層面
第九章  你很複雜
第十章  你的祖先很乏味
第十一章  你的細胞「室友」  
第十二章  你的「寄宿者」

第三部  你的原子層面
第十三章  人如其食
第十四章  你隨風飄揚的過去
第十五章  你的宇宙聯繫
第十六章  把你組合起來

第四部  你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十七章  你是基因機器
第十八章  你(僅僅)是生命的一部分
第十九章  你的許多來世
第二十章  你為什麼存在?

謝辭
注釋
引文出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82166
  • 叢書系列:科學人文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我們為何存在?
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2020年的春節,歲次庚子,迎來了國人最歡樂的佳節,也面對了新冠病毒的大爆發。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球所有的人都面對了一個嚴肅的問題:生死。

  在防堵病毒傳染的過程中,我停下所有在教室的教學,改線上教學。教書方式的轉變,為我帶來了很多新嘗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時間靜靜思考,我為什麼害怕病毒。這時,我有機會閱讀《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這本有趣,又有意義的哲學書籍。

  或許有讀者會認為,本書中90%的內容都在談,人之所以會演化成今天這個樣子的自然歷史,看不出來在什麼意義上是與哲學相關的?我在這邊向大家說明,為什麼這是一本很有意義的哲學書。

  我們哲學有三個最根本的問題: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我是什麼?這三個問題很根本,使得學不學哲學的人,都必須嘗試回答這三個問題。

  《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這本書,就是從自然史的角度,回答這三個問題。

  本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其中,自然史部分,佔據了90%,而解釋人存在,佔據了10%。兩者結合在一作,作者很巧妙的應用了一個哲學議題,也就是「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這個概念。

  「忒修斯之船」在哲學中討論的是「同一性」的議題。「同一性」的議題很有意思,可以直接用在我本人身上。比如說,每天早上我刷牙時,可以從鏡子中看到我自己。幾十年過去了,請問,小的時候的我,跟現在的我,長相已經伴隨歲月產生變化,但還是不是同一個「我」?

  「同一性」的議題,在我本人,跟演化出我這個人的自然歷史之間,搭建了一個概念上的橋樑。我成為今日的我,是怎麼來的?我過去是由什麼因素所組成,所演化的?未來,我又會朝哪個方向發展,以及變成什麼樣子?最關鍵的是,這些都還是我嗎?

  我們重視自己的認同,甚至歷史中曾經出現過追求純種的概念。我們喜歡在各種場合中,記錄著自己家庭的榮譽;我們有家譜,敘述自己的由來;先人的墓碑上,告訴我們,他們從什麼地方來。

  這一切都說明,我們很重視自己的過去,而且我們會強調,我們之所以與眾不同,就是因為我們的先祖們曾經做過顯赫的事業,達成重要的任務,甚至為國家、民族盡過心力。在對家譜的重視中,我們建立祖先的歷史。

  本書從科學的角度,說出了一整套令人無從拒絕,但是又有這麼一點遺憾的故事。本書所談的家譜,不僅是幾百年,甚至也不受幾千年的限制。這本書回溯到幾十萬年前,甚至上百萬年前,說明我們成為人的故事。在閱讀這一部分時,我發覺,時間在追溯我們的起源上,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我們不得不承認,七百萬年前,我們有可能跟猿猴的祖先,是同一個類種,然後進一步進化成今天這個樣子。不但如此,萬物在幾億年前,甚至幾十億年前,根本都是從原生細胞由來,所以我們與萬物原來是相同的。

  坦白說,我在閱讀這套自然歷史的過程中,不免有一些遺憾。我發覺,對於自己的現狀,不管是好,還是壞,其實都沒什麼意義,因為我的組成並不特別。我不但跟大家共有同樣的組織成分,而且從非常廣義的角度來講,萬物不再有動物,植物,甚至礦物的區別,因為我們都是看不到的原子、分子、核子所構成的。

  我承認,遺憾來自我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然而,這想法在科學的解釋中是站不住腳的。把時間拉長,我們就會發覺,人類能夠形成今天這個樣子,其中基因、氨基酸、蛋白質、核苷酸、DNA,以及染色體,都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本書告訴我們,不但人與萬物的分別很模糊,我甚至並不擁有我自己的基因。我的基因在運作的過程中,有自己立場,甚至還稱為「自私的基因」。

  本書不斷地挑戰,我到底是什麼?在書中,從家譜回溯到萬物存在,我發覺其實我是由極小的細胞所構成的。然後它又說,細胞是由更小的分子所構成的,接著它還說,這些分子的由來,不是地球原生的,而是來自宇宙的「汙染」。

  時間是生命形成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這一切都是以極其緩慢的速度發生,但是在宇宙形成的過程裡,我們會發覺,人不但渺小,而且人在形成的過程中,其實包含非常多的意外。我只能說,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我原先知道的實在太少了!

  透過分子生物學的理解,我們的血管其實不只是單純的輸送血液而已。它的複雜功用,綜合了燃油管、水管、建築材料管、氧氣管、排氣管,甚至包含了汙水處理系統。

  你也許不知道,人的形成是多麼的偶然,以及多麼的幸運。我們有投擲臂,使得我們在所有的動物中脫穎而出。我們有發聲器,以致於我們可以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做直接的溝通,而結果是,人跟人之間產生的信賴感。

  我們甚至不知道,糞便裡頭包含了非常重要的腸道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聽起來很髒,很可怕,但是做夢都想不到,有一些可以解決脫髮的問題,也可以為我們解決體重過重的問題。大自然的奧妙,不是我們所能夠想像的。

  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我以前認知尼安德塔人是一種已經滅絕的人類,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有許多人身上有尼安德塔人的基因。同時我們對他們不但不應該排斥,還應該感恩。沒有他們的先行離開非洲大陸,適應其他地區,我們在入住這些地區時,會遭遇到更多的困難。透過他們已經適應的基因,讓我們具有更多生存的機會。

  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所有的生物不但都是來自於原初的共同祖先,也極有可能是以分子的狀態存在於地球形成的初期。這些分子開始是沒有生殖能力的,然後從無性到達有性。至於說,人類對於性別那種介於兩性的認知,相較於自然所產生的性別種類,實在是小巫見大巫。總而言之,這本書告訴我,人類發展的自然歷史裡,包含了太多的新知,多到讓我不得不思考起宗教的問題。

  從宇宙的大爆炸到地球的誕生,從物種的演化到人類的出現,從我們的共同祖先到我坐在書桌前,這一切都是隨機的嗎?還是說,有一個創造者,祂提出有秩序的規劃,而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者對於這個神學問題,並沒有回避,但是他並不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透過信仰可以回答的問題。他告訴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知識態度:我們應該持續求知。

  當我們在研究家譜的時候,我們可以進一步問,我們更早的祖先是什麼樣?當我們仿佛有了一個答案的時候,我們馬上可以進一步問,他們的祖先是誰?這個問題可以反復不斷地問,甚至可以問到在大爆炸之前的宇宙!

  這種不停發問的態度,強調兩點:第一、我們應當對於知識有一個不停止,勇敢求知,不停止探索的精神。第二、當我們問,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必須接受人類的自然歷史。同時,我們在接受它時,要心存感激地告訴自己,我們多麼幸運!

  沒有這麼幸運,我們不會在長達幾十億年的演化中,極其偶然地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對於這一點,我們要對於整個宇宙發生的秩序,表達最深刻的謝意,同時也要以最虔誠的心情,繼續面對我們作為一個生物物種所應當面對的演化。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過程當中,我不斷在思索人生的意義,以及生命的價值。閱讀本書,我瞭解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的探索我們的自然,要用最感恩的心情來面對疫情。病毒的出現不是誰的責任,而是演化中的一部分。本書的知識充實了我的認知,也提升了我的勇氣。

  我在新冠疫情中,充分地體驗出,生命的價值就是把握當下。從閱讀本書,我體會出,「我從哪裡來,與我將往哪裡去」的答案,有兩種認知。從自然史的角度而言,我從分子的結合,逐步演化而來;在我生命的最終一點,我將受到分解的過程,又化為分子,回到自然。

  然而,從我生命的意義而言,我能夠活在當下,是很獨特的。我生命的意義就是,在我擁有完整的意識中,我積極地做出人生的規劃,實現我的目標,完成我賦予自己的使命。強調我的普遍性與獨特性,是我閱讀本書中所得到的最大的收穫。

  我以非常誠摯以及興奮的心,向國人鄭重推薦本書。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關於「演化論」或「宇宙起源」的書籍多如牛毛,要能夠跳脫出來,還能用「重新定義你在宇宙中的多重身分」這種角度切入,實在是很不容易。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建構這個「多重身分」的論述框架的?是從生物學上的物種認同出發,還是進一步探討到文化、社會,甚至是量子力學層面的觀察者效應?如果能巧妙地將我們在生物圈中的位置(作為一種特殊的靈長類動物)與我們在宇宙圖景中的位置(作為構成恆星物質的集合體)兩者結合起來,那將會是一個極為震撼的體悟。我期望讀完後,我對「我是誰」這個老掉牙的問題,能有完全不一樣的視角。例如,當我們理解到我們身體裡的每一個原子都曾是某顆恆星的一部分時,那種「宇宙級的連結感」是不是也能稍微緩解現代人在社會壓力下感到的疏離與渺小?這種從宏觀到微觀,再重新回到主體性的敘事轉折,是我最期待看到的精彩之處。

评分

哇,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引人入勝的了,「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這簡直是把人類最根本的哲學命題攤開來攤在我們面前,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對於這種宏大敘事型的科普讀物一直都很有興趣,特別是它還涵蓋了從「人類起源」到「生命樹」的跨度,這不只是單純的科學介紹,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史詩之旅。我猜想作者在梳理這些龐雜的知識體系時,一定下了非常多的苦功,要如何將數十億年的演化史,濃縮成我們能理解的脈絡,同時還能引導讀者去思考「自我定義」這個極為個人的問題,這中間的平衡拿捏,才是最考驗功力的。我對那種能夠將冰冷的科學事實,轉化為充滿詩意和哲思的文字非常著迷,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只是「我們是怎麼來的」的答案,更能激發我們去思考「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存在」這種更深層的追問。如果它能成功地將宇宙的尺度感拉入我們的日常生命經驗中,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科普書了,它會是一部引領我們重新校準人生座標的指南。

评分

翻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某種時代的焦慮感,在這個資訊爆炸、價值觀快速流動的世代,我們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穩固的錨點來定義自己。這本書的企圖心顯然非常宏大,試圖從最基礎的宇宙物理、地質年代,一步步建構起人類文明的基石,這讓我聯想到某些古典的百科全書式寫作風格,只是更加當代化、更加關注個體經驗的接軌。我希望作者在論述「生命樹」的演化脈絡時,能提供足夠清晰的圖表或架構,畢竟涉及的時間尺度太長,非專業人士很容易在細節中迷失方向。但重點是,這些科學的根基最終都要服務於「定義自己」這個核心目的。如果能讓讀者在讀完之後,對於自己身為「智人」的獨特性,以及在整個生命史中的偶然性,都能有更深刻的體會,那麼這趟閱讀旅程就絕對值得。我最怕看到的是那種前後脫節的寫法,前面講了宇宙大爆炸,後面突然跳到個人心理學,中間的銜接如果處理不好,讀起來就會非常破碎。

评分

老實說,台灣的出版市場上,這類探討人類本質的書籍往往有很穩定的讀者群,但真正能寫出新意的並不多。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個極具台灣本土視角或許是普世價值觀的綜合體。雖然書名看起來是極致的宏觀,但「定義自己」這塊,才是跟我們生活最貼近的部分。我非常好奇,在作者建構了如此宏大的演化背景後,他是如何巧妙地將讀者帶回到日常生活中的?是透過對「意識」的探討,還是對「道德倫理」起源的追溯?如果能展示出人類在漫長演化中,那些看似是文化產物的心靈機制,其實早有生物學上的基礎,那將會是一種極大的啟發。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即便我們只是宇宙間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但我們所具備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正是這場數十億年演化劇中最具戲劇張力的部分。那種「渺小中的偉大」的對比,才是最能觸動人心的。

评分

最近這幾年,隨著神經科學和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人類對於「定義生命」的邊界似乎越來越模糊,這使得探討「我們為何存在」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急迫性。這本書如果能觸及到這些當代議題,即便只是點到為止,我相信也會大大增加它的現實意義。尤其「生命樹」這個意象,不僅僅是演化樹的代稱,它更像是一種隱喻,指向了萬物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依賴關係。我非常看重這類書籍如何處理複雜的科學細節與大眾可讀性之間的關係。很多時候,太過學術的內容會讓人望之卻步,但如果作者能用極富啟發性的筆觸,把深奧的遺傳學、古生物學知識,轉化成人人都能理解並產生共鳴的故事,那這本書就成功了。我期待它能提供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看待生命的「新濾鏡」,讓我在面對日常的紛擾時,能偶爾抽離出來,用演化史的角度去審視眼前的困境,或許能找到意想不到的豁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