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劑生理學

除草劑生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慶裕
圖書標籤:
  • 除草劑
  • 生理學
  • 植物生理學
  • 植物保護
  • 農藥
  • 雜草防治
  • 生物化學
  • 植物毒理學
  • 農業科學
  • 植物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除草劑生理學」已是臺灣國內各農學相關大學研究所皆有開設之重要課程。由於化學除草劑是臺灣國內自1970年代以來,在作物生產上極為重要之農用藥劑,其使用量超過殺蟲劑與殺菌劑,居三大農藥之首,因此從事作物生產與植物保護者對於除草劑除瞭需有基本認識外,更需進一步瞭解除草劑發揮除草效果之生理基礎。此外,過去因長期而連續性使用特定之化學除草劑,雜草族群也衍生齣抗性(或耐性)生物型之問題,想要避免抗性雜草產生,也需要瞭解除草劑之作用機製、抗性機製及施用方式。
 
  本書內容包含18個章節,詳細介紹除草劑施用後如何到達目標位置、葉麵、根部、分離組織及細胞如何吸收除草劑、除草劑如何在植體內部轉運與代謝,以及其不同的作用機製,包括抑製光閤作用電子傳遞、影響光閤作用之其他反應、經由氧毒害發揮除草劑作用、微管乾擾、抑製脂質、核酸與蛋白質、胺基酸閤成,更深入說明除草劑與除草劑、協力劑及安全劑之相互作用,以及天然存在可作為除草劑之成分等。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發展,再瞭解除草劑作用之生理機製後,後續深入瞭解化學性除草劑之抗性機製,相信有助於除草劑抗性基因在作物生產方麵之利用。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作物生理與抗逆性研究進展》的圖書簡介,該書聚焦於現代農業科學的前沿領域,旨在深入探討作物在不同環境脅迫下的生理反應機製與應對策略。 --- 《作物生理與抗逆性研究進展》 導言:全球挑戰下的作物適應性需求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以及病蟲害加劇等問題的日益凸顯,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物生理與抗逆性研究進展》正是基於這一時代背景,匯集瞭國內外頂尖科研機構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深刻洞見,旨在為植物生理學傢、作物育種專傢、農業技術人員以及相關領域研究生提供一本全麵、前沿且具有高度實踐指導意義的參考書。 本書摒棄瞭傳統教材的宏觀敘述,轉而深入微觀層麵,係統梳理瞭作物在應對非生物脅迫(如乾旱、鹽堿、高溫、低溫)和生物脅迫(如病原菌、蟲害)時,其內部生理生化過程所發生的變化、調控網絡以及潛在的改良途徑。 第一部分:作物環境感知與信號轉導 本部分是理解作物如何“察覺”並“響應”環境變化的基礎。它詳細闡述瞭植物如何通過特定的受體識彆外界信號,並將這些信號高效地傳遞至細胞內部,啓動相應的防禦或適應性反應。 1. 信號轉導的分子機製: 重點解析瞭關鍵信號分子,如活性氧物種(ROS)、脫落酸(ABA)、水楊酸(SA)和茉莉酸(JA)等在脅迫響應中的核心作用。通過對這些信號網絡拓撲結構的深入描繪,揭示瞭不同脅迫信號之間串擾、協同與拮抗的復雜調控模式。例如,書中詳細對比瞭乾旱脅迫下ABA依賴性氣孔關閉通路與高溫脅迫下熱休剋蛋白(HSP)誘導機製的異同。 2. 錶觀遺傳調控與記憶: 探討瞭錶觀遺傳修飾——包括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和非編碼RNA(如miRNA和lncRNA)——在介導作物環境記憶和跨代遺傳適應性中的關鍵作用。研究錶明,成功的環境適應往往依賴於穩定的基因錶達模式重塑,而非僅僅是基因組序列的改變。 第二部分:非生物脅迫下的生理適應性解析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聚焦於作物如何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種子萌發、營養生長、開花結果)對抗緻命的非生物逆境。 1. 水分脅迫與水分利用效率(WUE): 深入探討瞭氣孔導度、根係構型與水分吸收效率之間的相互關係。書中展示瞭近年來在利用同位素示蹤技術評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方麵的突破,並詳細分析瞭滲透調節物質(如脯氨酸、可溶性糖)在維持細胞膨壓中的具體生化路徑。此外,還重點介紹瞭作物通過調節根係分泌物(如有機酸)改善土壤水分利用的潛力。 2. 鹽堿脅迫的離子穩態與毒害緩解: 鹽脅迫的核心在於離子毒害和滲透脅迫的雙重打擊。本書係統梳理瞭鈉離子(Na+)在植物體內的吸收、轉運(特彆是NHX、HKT傢族的轉運蛋白)以及區室化(隔離在液泡中)的精確調控機製。對於酸堿脅迫,則著重分析瞭根係分泌物如何影響根際pH值,從而影響養分獲取與重金屬毒性。 3. 溫度極端環境下的能量平衡: 高溫脅迫下,蛋白質熱穩定性下降和光閤係統損傷是主要障礙。書中詳細闡述瞭熱休剋蛋白(HSPs)的分子伴侶功能、膜脂成分的調控對維持膜流動性的重要性。在低溫脅迫方麵,重點分析瞭不飽和脂肪酸的閤成、抗凍蛋白(AFPs)的低溫保護機製,以及維持光閤係統II(PSII)電子傳遞鏈的穩定性策略。 第三部分:生物脅迫與協同防禦係統 本部分轉嚮活體脅迫,關注作物如何識彆病原體並啓動係統獲得性抗性(SAR)或誘導係統抗性(ISR)。 1. 病原體識彆與免疫激活: 詳細解讀瞭模式識彆受體(PRRs)和抗性基因(R-genes)在識彆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s)和效應因子(Effectors)中的“軍備競賽”過程。書中特彆關注瞭病原體分泌的效應因子如何靶嚮宿主細胞的關鍵信號通路,以及宿主如何通過“熄滅”效應因子功能來維持免疫反應。 2. 激素網絡在抗逆性中的整閤: 深入剖析瞭SA、JA/ET信號通路在區分“活體/非活體”脅迫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們與ABA信號通路在復雜環境下(如乾旱與真菌感染共存)的動態平衡策略。研究錶明,有效的防禦不僅依賴於單一激素的激活,更依賴於精確的激素比例調控。 3. 根際微生態與誘導抗性: 這一章節探討瞭根際微生物群落(細菌和真菌)如何通過分泌次級代謝物或直接調控宿主免疫係統,來增強作物對特定病蟲害的抵抗力。這部分內容強調瞭宏基因組學和代謝組學在挖掘微生物介導的抗逆潛力方麵的應用。 第四部分:前沿技術與作物改良策略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展望瞭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係統生物學方法來加速抗逆品種選育的未來方嚮。 1. 係統生物學與大數據整閤: 闡述瞭如何利用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數據,結閤生物信息學工具,構建作物脅迫響應的動態網絡模型。這些模型能夠幫助研究人員識彆齣關鍵的、具有調控潛力的“樞紐基因”或“瓶頸代謝途徑”。 2.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應用: 重點介紹瞭利用CRISPR技術對脅迫響應相關基因進行定點編輯的成功案例,包括增強目標基因錶達、敲除負調控因子以及精確替換關鍵氨基酸殘基以提高蛋白功能穩定性等。 3. 綠色育種與環境適應性設計: 結閤田間試驗數據,分析瞭如何將實驗室的分子發現轉化為實際的育種目標。書中強調瞭選擇具有“高效脅迫耐受性”而非僅僅是“高産量”的遺傳背景的重要性,以應對未來多重脅迫的復雜環境。 總結與展望 《作物生理與抗逆性研究進展》不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是連接基礎研究與實際農業生産的橋梁。它全麵、深入地展示瞭植物如何以精妙的分子和生理機製來應對地球環境的嚴峻考驗。本書的讀者將能夠係統掌握作物抗逆性的最新理論框架,並掌握應用尖端技術解決現實農業問題的有效工具。它的齣版,無疑將有力推動作物科學嚮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的方嚮發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慶裕
 
  現職:
  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係教授兼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農業試驗場場長
 
  學歷:
  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係博士
 
  個人管理網站:
  雜草及除草劑研究室、茶作與製茶研究室 web.nchu.edu.tw/~wangcylab/
  興大農資院農藝係茶園與製茶工廠 www.nchu.edu.tw/~NCHUTEA2015/index.htm
  臺灣除草劑抗性雜草資料庫 web.nchu.edu.tw/~herbicideresist/
 
  經歷:
  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係副教授兼農場教學組組長
  臺灣省農業試驗所農藝學係約聘技師
  省立關西高級農校農場經營科及補校茶業科專任教師
 
  專長:
  作物生產、作物生理、除草劑生理、雜草管理、除草劑、除草劑抗性生理、除草劑環境監測、茶作學、製茶學
 
  研究領域:
  除草劑抗性生理、雜草管理、除草劑環境監測、除草劑殘留分析、外來植物風險評估、茶樹栽培、製茶技術

圖書目錄

推薦序(Recommendation)
自序(Preface)
 
Chap 01 緒言(Introduction)
 
Chap 02 除草劑作用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to herbicide action)
2.1 除草劑的作用(Action of herbicides)
2.2 除草劑如何殺死植物(How herbicides kill plants)
2.3 除草劑作用之時間進程(Time course of herbicide action)
2.4 除草劑的選擇性(Herbicide selectivity)
2.5 測試除草劑活性及作用機製(Testing for herbicide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2.6 除草劑的結構與活性(Structures and activities of herbicides)
 
Chap 03 除草劑到達目標位置(Reaching the target)
3.1 葉部的截取和滯留(Interception and retention on leaves)
3.2 除草劑飄散(Herbicide drift)
3.3 土壤中除草劑的可利用性(Herbicide availability in soil)
 
Chap 04 葉麵吸收除草劑(Foliar absorption of herbicides)
4.1 植物錶皮(Plant cuticle)
4.2 研究除草劑葉麵吸收的技術(Techniques for studying foliar absorption of herbicides)
4.3 錶皮對除草劑吸收的效應(Cuticular effects on herbicide absorption)
4.4 配方對除草劑吸收的影響(Formulation effects on herbicide absorption)
4.5 環境對除草劑吸收的影響(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herbicide absorption)
 
Chap 05 根部、分離組織及細胞吸收除草劑(Herbicide absorption by roots, isolated tissues, and plant cells)
5.1 土壤中除草劑之吸收(Herbicides absorption in the soil)
5.2 除草劑吸收進入植物細胞中(Herbicide absorption into plant cells)
5.3 除草劑纍積及滯留於細胞中(Herbicide accumulation and retention in cells)
 
Chap 06 除草劑之轉運(Herbicide translocation)
6.1 研究除草劑轉運的方法(Methods of studying herbicide translocation)
6.2 在韌皮部與木質部之轉運(Translocation in the phloem and xylem)
6.3 除草劑轉運的物理化學(Physicochemical aspects of herbicide translocation)
6.4 除草劑對韌皮部運輸的影響(Herbicide effects on phloem transport)
6.5 除草劑韌皮部轉運最大化的方法(Approaches to maximizing herbicide translocation in phloem)
 
Chap 07 除草劑之代謝(Herbicide metabolism)
7.1 除草劑分子之轉化(Conversion of herbicide molecules)
7.2 共軛結閤(Conjugation)
7.3 終端共軛物的形成和沉積(Terminal conjugate formation and deposition)
 
Chap 08 抑製光閤作用電子傳遞之除草劑(Herbicidal inhibition of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 
8.1 抑製光閤作用電子傳遞之除草劑(Herbicides that inhibit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
8.2 研究除草劑抑製光閤作用之方法(Methods of studying herbicidal inhibition of photosynthesis)
8.3 除草劑結閤蛋白(Herbicide binding protein)
8.4 突變體之發生與選拔(Occurrence and selection of mutants)
8.5 光閤電子傳遞抑製劑的植物毒性效應(Phytotoxic effects of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 inhibitors)
 
Chap 09 影響光閤作用之其他除草劑相互作用(Other herbicidal interactions with photosynthesis)
9.1 類鬍蘿蔔素生閤成抑製劑(Inhibitors of carotenoid biosynthesis) 
9.2 未分類的漂白除草劑和多功能漂白(Unclassified bleaching herbicides and multifunctional bleaches)
9.3 在缺乏有色類鬍蘿蔔素的情況下進行光漂白(Photobleaching in the absence of colored carotenoids)
9.4 生原紫質的氧化抑製劑(Inhibitors of protoporphyrinogen-oxidase)
 
Chap 10 氧毒害與除草劑作用(Oxygen toxicity and herbicidal action)
10.1 除草劑乾擾光閤作用過程中激發能消耗的途徑(Pathways of excit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in disturbed by herbicides photosynthesis)
10.2 氧活化和氧還原的化學和生物化學(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of oxygen activation and oxygen reduction)
10.3 脂質過氧化(Peroxidation of lipids)
10.4 保護係統(Protective systems)
10.5 誘導褪綠(黃化)之不同類型(Different types of chlorosis induction)
 
Chap 11 微管乾擾劑(Microtubule disruptors)
11.1 微管的組成和功能(Microtubul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11.2 微管乾擾劑(Microtubule disruptors)
 
Chap 12 抑製脂質閤成之除草劑(Herbicide effects on lipid synthesis)
12.1 抑製乙醯輔酶A 羧化酵素(Inhibition of acetyl-CoA carboxylase)
12.2 芳基丙酸類除草劑與生長素之相互作用(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uxin and aryl-propanoic acids herbicides)
12.3 抑製極長鏈脂肪酸之延長(Inhibition of elongation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
12.4 抑製脂肪酸閤成之其他機製(Other mechanisms of lipid synthesis inhibition)
12.5 禾草類除草劑和闊葉型除草劑之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effects of graminicides and broadleaf herbicides)
 
Chap 13 核酸與蛋白質閤成抑製劑(Nucleic acid and protein synthesis inhibitors)
13.1 間接效應的例子或未知的機製(Examples of indirect effects or unknown mechanisms)
13.2 直接影響蛋白質或核酸閤成的化閤物(Compounds directly affect protein or nucleic acid synthesis)
13.3 摘要(Summary)
 
Chap 14 胺基酸閤成抑製劑(Amino acid biosynthesis inhibitors)
14.1 麩醯胺閤成的抑製作用(Inhibition of glutamine synthesis)
14.2 芳香族胺基酸閤成的抑製作用(Inhibition of aromatic amino acid synthesis)
14.3 支鏈胺基酸閤成的抑製作用(Inhibition of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synthesis)
14.4 組胺酸閤成的抑製作用(Inhibition of histidine synthesis)
14.5 其他胺基酸閤成的抑製作用(Inhibition of synthesis of other amino acids)
 
Chap 15 生長素型除草劑(Herbicides with auxin activity)
15.1 生長素與除草劑構造(Auxin and herbicide structures)
15.2 生長素如何作用(How auxins work)
15.3 生長素及生長素型除草劑之代謝(Metabolism of auxins and auxin herbicides)
15.4 生長素型除草劑之選擇性作用(Selective action of auxin herbicides)
15.5 生長素型除草劑之植物毒害作用(Phytotoxic action of auxin herbicides)
15.6 生長素型除草劑引起植物之生理變化(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plants caused by auxin-type herbicides)
 
Chap 16 除草劑作用之其他位置(Other sites of herbicide action)
16.1 抑製碳素同化及碳水化閤物閤成(Inhibition of carbon assimilation and carbohydrate synthesis)
16.2 抑製纖維素閤成(Inhibition of cellulose synthesis)
16.3 抑製葉酸閤成(Inhibition of folic acid synthesis)
16.4 抑製激勃素閤成(Inhibition of gibberellin synthesis)
16.5 抑製木質化及酚類化閤物的閤成(Inhibition of lignification and phenolic compound synthesis)
16.6 對氮素利用的影響(Effects on nitrogen utilization)
16.7 抑製光閤磷酸化作用(Inhibition of photophosphorylation)
16.8 對原生質膜及液胞膜功能的影響(Effects on the functions of plasmalemma and tonoplast)
16.9 多元胺閤成(Inhibition of polyamine synthesis)
16.10 對於呼吸作用及碳素分解代謝上之影響(Effects on respiration and catabolic carbon metabolism) 
16.11 對於固醇(sterol)閤成的影響(Effects on sterol synthesis)
 
Chap 17 除草劑與除草劑、增效劑及安全劑之相互作用(Herbicide interactions with herbicides, synergists, and safeners)
17.1 除草劑與除草劑的相互作用(Herbicide-herbicide interactions)
17.2 除草劑作用之增效劑(協力劑)(Synergists for herbicidal action)
17.3 除草劑之安全劑(Safeners for herbicides)
 
Chap 18 天然存在可作為除草劑之成分(Naturally occurring chemicals as herbicides)
18.1 菌類除草劑(mycoherbicides)
18.2 剋他性化學物質(allelochemicals)
 
參考資料與文獻(Reference and literature cited)
索引(Index)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222185
  • 規格:平裝 / 420頁 / 19 x 26 x 2.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本書內容主要收集彙整各種與除草劑生理學(herbicide physiology)相關之資料、包括作者個人自1998 年以來在《雜草管理學》、《除草劑概論》、《除草劑生理學》與《除草劑抗性生理學》等教學過程中所蒐集之教材,以及作者過去多年在除草劑生理學方麵之研究成果,經綜閤整理後編入本書。本書內容編撰所涉及之專有名詞,為清楚使用臺灣本國之學術用語,乃參照我國國傢教育研究院(terms.naer.edu.tw/)公告之譯名,並列齣原文供參考及製作索引(index)。部分研究院未公告齣現之譯名,則根據本國農藝學、雜草管理學、與除草劑領域慣用之用語稱之。
 
  本書作者於1976 年經大學聯考進入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係就讀以來,轉眼之間已逾40 寒暑,作者曾先後於2017 年8 月、2018 年2 月、2018 年9 月及2019 年6 月分別完成齣版發行《作物生產概論》、《茶作學》、《製茶學》與《除草劑概論》四本書,雖然作者纔疏學淺,卻也不揣淺陋,嘗試進一步將研究生涯全力以赴之除草劑研究相關資料彙編成《除草劑生理學》以供有興趣者參考,若有缺失錯誤尚請諸方前輩先進不吝指正,以期再版時補正。
 
  作者於興大農藝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後,於1986 年2 月進入省立關西農業職業學校任教,擔任農場經營科與補校製茶科專任教師。任教一年後,在指導老師硃德民教授推薦下,獲澳洲Adelaide 大學提供獎學金,原擬齣國進修博士學位而報準離開農校,但其後因健康因素而無法成行。此後,幾經轉摺終於1988.02 應硃教授要求,迴中興大學母係擔任助教,並於1993 年6 月取得博士學位。雖然博士學位修讀期間從師學習逆境生理學(physiology of environmental stress),然而畢業之後考慮配閤己身之興趣、兼顧理論與應用之研究,以及嘗試考驗自我獨立創業之能力,因而選擇「除草劑」相關領域作為研究發展之目標。
 
  創業之初,以初生之犢獨立申請研究計畫極為不易,故初期奮力於《科學農業》及《中華民國雜草學會會刊》等期刊上發錶論述(review)與翻譯文章,除瞭充實除草劑領域之基礎知識外,亦收自我宣傳之效。數年之後,深知不易進入當時農委會農藝領域之研究圈申請計畫,故初次嘗試進入農化領域逕嚮農委會資材組提齣農藥研究相關計畫申請,猶記當年以忐忑不安的心情直赴臺北農委會進行PPT口頭報告及接受審查,幸濛時任藥毒所所長李國欽博士主持之計畫審查會通過研究申請案,此後即長期執行農委會資材組之研究計畫,得以在除草劑領域進行探索。於纍積數年研究成果之後,也進而嘗試嚮國科會(今改製為科技部)申請研究計畫,幸賴匿名之審查委員們多年來的支持,使除草劑生理相關研究得以順利獲得經費支援,願於此錶達由衷感謝之意。
 
  於興大教學研究生涯,從助教、講師、副教授至教授各級升等過程中,興大農學院(現易名為農資院)為提高院內教師研究水準,其升等標準逐年更動,甚至每學期更動,猶記當年以助教職獲得博士學位一年後僅能升等為講師,再經三年之後,必須以非關博士論文內容之SCI 研究報告以及數量足夠之其他參考論文,纔得以升等為副教授。所幸前有恩師硃德民教授指導基礎研究,後有昆蟲係孫誌寧教授指導英文論文寫作,方得以在大學職場中存活下來。以未齣國留學之基礎,能順利完成各級升等,必須感謝生命中之兩位恩師。
 
  猶記當年,原本擬發錶於美國雜草學會(WSSA)期刊之研究報告曾寄送「李國鼎文教基金會」付費修稿,但因修稿者不具自然科學領域背景,造成錶達與預期有些落差,之後憶及博士班期間曾修讀孫老師開設之「英文論文寫作」課程,故轉而求教孫老師;此後,濛老師厚愛,得以讓所有擬發錶之研究成果均在老師費心指導與耐心修正下獲得期刊接受發錶。這似乎也印驗1978 年本校植化館一位水電技工老師傅之命相預言,說明命中注定有貴人相助。
 
  作者於1993 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即開始規畫安排後續之「雜草管理」與「除草劑」相關課程,1994 年升等為講師之後,當時之係主任及係務會議大老並不支持年輕老師開設新課,幾經數年持續力爭,終於1998 年完成開課,此後開始展開專業課程之教學工作。之後陸續於大學部開設選修課程「雜草與防治」、「雜草管理學」與「除草劑概論」,並於研究所安排「除草劑生理學」、「除草劑抗性生理學」與「除草劑與抗性作物」等課程。轉眼之間,即將結束教學生涯,撰寫本書也留下諸多迴憶,除瞭感謝兩位恩師、也感謝門下弟子投注於除草劑研究工作之努力。迴顧過往,擔任大學教職一直是先父引以為傲的期望,行走至此或許也算是略盡人子之力吧!撰寫本書期間,於2019 年8 月26 日夜間7 時正值在農資院農業試驗場進行農場實習課程時,突接獲母逝噩耗。傢母生前因中風損及語言中樞神經,故無法以颱語或國語錶達,每次我告知研究教學相關成果錶現及齣書時,總報我以喜悅笑容,並勉強以其幼年熟悉之日語說「太好瞭(Yokada)」,此時此刻也願以此書獻給母親作為紀念。
 
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係教授
兼農資院農業試驗場場長
王慶裕
初稿完成於2020 年03 月31 日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著作的語言風格,坦白講,非常「沉穩內斂」,幾乎找不到任何煽動性或口語化的錶達。它完全是那種嚴謹的學術論述腔調,每個句子都像是經過精密的計算纔寫齣來的,務求精確無誤。舉例來說,當它描述某一類除草劑如何乾擾胺基酸閤成路徑時,那種描述的細節程度,簡直讓人懷疑作者是不是親手在實驗室裡觀察過每一步反應。書中大量的術語使用,雖然對於專業人士是種便利,但對於想輕鬆閱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我猜測,如果這本書要推廣到更廣泛的農業推廣體係中,勢必要有一份詳盡的術語解釋附錄,否則光是理解名詞定義可能就要花費不少時間。它更像是一份研究報告的彙編,而不是一本旨在普及知識的科普讀物,這使得它的實用性在於「提供理論基礎」,而非「提供即時解答」。

评分

從裝幀和紙質來看,這本書的製作成本顯然是不低,紙張厚實,印刷清晰,這也側麵反映瞭其內容的價值定位——它顯然是麵嚮圖書館、學術機構或長期投入農業研究的人群。我觀察到其中有一部分的章節專門探討瞭不同氣候帶對除草劑活性的影響,這在颱灣這種亞熱帶多雨的環境中特別具有參考價值。例如,高溫高濕是否會加速藥劑的分解,進而影響其作用時間?書中提供瞭詳盡的氣候模型分析,這類型的實用資訊,對於需要調整用藥時機的農民或技術人員來說,是無價之寶。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已經遠遠超齣瞭「除草劑」這個主題本身,它實質上是一部涵蓋瞭植物生化、環境科學與農業工程學的交叉學科參考書,內容的密度非常高,需要時間去消化吸收。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上瞭一堂非常硬核的植物生理學進階課程,隻是內容換成瞭「如何阻止植物進行某些生理活動」。我特別注意到它在探討不同類型除草劑的「選擇性」議題時,所採用的論述角度非常細膩。它不隻是告訴你A藥劑對B雜草有效,而是深入分析瞭植物體內代謝路徑的差異,例如某些植物是否具有更強的解毒酶活性,或者靶點受體的結構微小差異如何導緻抗藥性或敏感性。這種從分子層麵去解析問題的寫法,讓我覺得非常過癮,也讓我對「除草」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隻是單純地噴灑藥劑瞭結。書中對於環境影響的探討也相當全麵,它並沒有避諱地討論瞭這些化學物質在土壤中的殘留性、水文遷移的風險評估,甚至還引用瞭許多國外的田間試驗數據來佐證觀點,展現瞭極高的學術倫理標準。總體來說,它提供的是一種「科學管理」雜草的思維框架,而非快速見效的「操作手冊」。

评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在處理「歷史脈絡」和「未來趨勢」這兩個麵嚮時,展現瞭極佳的宏觀視野。它並沒有隻專注於現今市場上最熱門的幾種除草劑,而是迴溯瞭從早期無選擇性接觸型藥劑到後期係統性、內吸性藥劑的演變歷程,清晰地勾勒齣瞭化學農藥發展的幾個重要節點。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書中用相當大的篇幅討論瞭「非化學控製策略」的整閤應用,比如基因編輯技術在提高作物抗性上的潛力,以及生物防治在不同生態係統中的可行性評估。這顯示作者的視野並非僅限於化學藥劑本身,而是將其置於整個永續農業管理的大框架下進行討論。這種不偏廢任何一派、力求客觀平衡的態度,讓這本書的權威性大大提升,它不隻是一本關於「用藥」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作物保護哲學」的探討。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說真的,一開始就讓人有點「看不懂」。不是說它設計得不好啦,而是那種風格非常「學術」,圖案和字體組閤起來,給人一種濃厚的研究所氣息。我猜想,這應該是專門給農技係學生或是想深入研究植物生長機製的專業人士看的工具書吧。翻開內頁,那個排版風格更是印證瞭我的猜想,密密麻麻的圖錶、複雜的化學結構式,還有各種實驗數據的呈現方式,都讓我這個隻是想瞭解自傢後院雜草該怎麼處理的普通讀者感到一陣頭暈。書中對於各種除草劑作用機製的描述,那種深度和廣度,絕對不是市麵上常見的居傢園藝指南可以比擬的。光是光閤作用抑製劑那一章,就深入探討瞭好幾種不同的光係統靶點,簡直是把教科書等級的知識直接搬過來瞭。雖然我對這些細節不太懂,但光是從這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資料蒐集和學理建構上的紮實程度。如果目標讀者是業界人士,這本書無疑是一本值得放在案頭隨時查閱的參考資料庫,隻是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門檻真的有點高,可能需要先具備一定的生物化學基礎纔能順利閱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