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最後一刻,如何能走得安然

生命的最後一刻,如何能走得安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瑪格麗特・萊斯
图书标签:
  • 死亡
  • 临终关怀
  • 安宁疗护
  • 生命意义
  • 心理慰藉
  • 人生哲学
  • 生死观
  • 情绪疏导
  • 家庭支持
  • 精神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終將一死」,
這僅僅五字說起來容易,
等到實際面對時,方知其艱難。
當來到生命最後的時日,
如何讓死亡少一點痛苦與煎熬,
多一分尊嚴與安然?
 
  死亡只是一個短暫的片刻,但從臨終到過世卻是一個過程。最令人恐懼不安的,其實是不知道至愛的親人、甚或自己,在那段過程中會遭遇到什麼。然而在安寧療護的發展愈漸完善的現代,沒有痛苦的安然離世,不再是一個只能訴諸命運或機率的渴盼,忍受痛苦也不再是出於無奈的唯一選項。藉由愛、關懷、舒緩照護,能協助每個生命在最後的一段路走得安適。
 
  當自己的至親至愛即將走到生命終點,如何為其達成安然離世的心願?
 
  對臨終者具有重要意義的人,通常是家人,若能陪伴在臨終者身旁,不但可帶來撫慰,也能讓死亡的稜角較不那麼冰冷尖銳。
 
  病人從臨終到過世,是一段只有他們能進行的旅程;這段旅程可能持續數星期、數天或僅僅數小時。即使這是他們的一段孤單旅途,但家人的在場陪伴還是能提供慰藉,而透過一些方式,也能協助他們舒緩身心的不適與不安。例如陪伴與傾聽,營造祥和並能予以慰藉的環境,如擺放臨終親人喜愛的照片或擺飾,播放他偏好的音樂,並藉由安寧療護的協助,抑制臨終者的疼痛與緩解心理的焦慮不安。
 
  在專業者的引導和幫助下,我們不再只能心疼又無奈的眼看生命在煎熬中逐漸消逝,而是能為臨終的至親至愛再多做一些,讓他們走得安適。
 
  當輪到自己時,如何預先做好安排,讓自己掌握安然離世之道?
 
  提前計劃是第一步;稍加前瞻思考是必要的,這樣方能讓每一步都接續進行。除了因老化、失智症、癌症或其他慢性病而導致身體衰弱,逐漸步向死亡之外,我們也可能會因意外事故或非預期的疾病驟逝,所以應該至少保留一些書面交代,無論有多不正式,都不算太杞人憂天。
 
  我們的規劃筆記要寫哪些項目,視每個人的性格與選擇而定。不過你寫得愈清楚、愈務實,你身故後留下的朋友和親屬若想遵從你的心願,就愈容易處理。例如將個人與財務重要文件歸檔並收在同一處、預先規劃初步的遺囑內容、預立醫療指示並盡可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也必須及早跟家人談談,讓他們充分了解你到時候想要和不想要接受哪些治療和照護。
 
  你的預先安排,不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最後一刻,能照你所願的方式離世,更是因為愛——讓你親密的家人感受到你自始至終愛著他們、為他們著想的心意。
 
本書特色
 
  ◆作者以過來人的經驗,及新聞記者探究的心,感同身受的描述陪在病榻旁的家人內心的煎熬、疑惑、恐懼,同時提出臨終者在最後那段可能遭遇的狀況及呈現的跡象,並且提供可能的舒緩之道與解答。
 
  ◆務實且提綱挈領的十一個課題,引導每個人深入理解,在面對生命最後一刻的當下能做些什麼,協助臨終者走得安然,以及如何為自己預先規劃未來無痛無憾的離世之途。
 
溫情推薦
 
  朱為民——臺中榮民總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李春杏——《陪你到最後,安寧護理師的生命教育課:春落下的幸福時光》作者
  林金立——台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景寧——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
  楊育正——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榮譽主治醫師
  鄧世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順序按姓氏筆劃排列)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量身定制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提及原书名,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技术痕迹。 --- 逝者如斯:人生终局的宁静之道 一本关于面对生命终点,寻求内心安稳与尊严的深度探讨之作。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步履不停,追逐目标,建立连接,积累经验。然而,旅途的总有一个终点,一个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最深沉的课题——如何告别。本书并非是一本医学或临终关怀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同路人,陪伴我们审视生命暮色降临时,内在与外在世界发生的深刻转变,并引导我们主动塑造一个充满尊严、平静且有意义的告别过程。 第一部分:觉察与和解——与“终点”共舞 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力回避“死亡”的文化中,这种回避往往使我们在真正面临挑战时手足无措。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建立一种全新的认知框架,将终点视为生命完整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非需要恐慌或否认的突发事件。 1. 拆解恐惧的迷雾: 深入剖析围绕死亡的四大核心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失去控制的恐惧、对痛苦的恐惧,以及对被遗忘的恐惧。通过细致的心理学分析和跨文化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将抽象的恐惧转化为可以具体应对的议题。我们会探讨古老的智慧(如斯多葛主义的“预习死亡”)如何应用于现代生活,帮助我们在日常中培养韧性。 2. 掌控感的再定义: 真正的掌控感并非是阻止时间的流逝,而是决定我们如何度过剩余的时光。本章细致探讨了“选择权”的重要性。从医疗决策的预先规划(如预立医疗指示,DNR等文件背后的伦理考量),到日常环境的选择,我们如何确保自己的价值观在关键时刻得到尊重。内容会涉及与医疗团队、家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艺术,如何清晰、坚定而又不失爱意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3. 叙事的收尾: 人的一生是一部宏大的叙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们开始自然地进行“生命回顾”(Life Review)。本书提供了一套引导性的框架,帮助读者梳理自己的故事,识别那些未完成的和解点,以及那些值得珍藏的成就。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回忆,而是一种深度的意义建构,确保个体在离开时,其生命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 第二部分:内在的炼金术——寻求精神的安宁 生命的最后旅程,往往是从向外寻求转向向内探索的深刻时期。这一部分关注的是精神层面的准备工作,这对于实现真正的“安然”至关重要。 1. 宽恕的力量: 很多心灵的重担并非来自疾病本身,而是来自未曾解决的人际冲突或自我苛责。本书详细探讨了“宽恕”作为一种自我解放行为的心理机制。它提供了一系列温和的、循序渐进的练习,帮助个体放下过去的怨恨(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达到内心的平息。这种和解不仅是对他人的,更是对自己人生的彻底接纳。 2. 意义的再发现: 当工作、社会角色和物质追求逐渐退居二线时,什么才是真正留存下来的价值?本章探索了在生命暮年,个体如何重新锚定其存在的意义——无论是通过精神信仰、对自然的敬畏,还是仅仅是单纯地“存在”本身。我们将考察艺术、音乐和冥想在连接更高自我体验中的作用。 3. 转化痛苦的艺术: 承认痛苦是无法避免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与之共处。本书并未提供解决所有痛苦的万能药,而是引导读者学习“陪伴”痛苦,而非“抗拒”痛苦。内容将涉及正念(Mindfulness)在疼痛管理中的辅助角色,以及如何通过接纳身体的局限,将注意力从“正在失去”转移到“正在体验”上。 第三部分:环境与连接——告别的仪式与陪伴的温度 安然离去,也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恰当的连接。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实际操作层面,关注如何为自己和所爱之人创造一个充满尊严和温暖的告别场景。 1. 打造宁静的“避风港”: 详细讨论了临终环境的选择——家、安宁病房、临终关怀机构。重点不在于地点本身,而在于如何将所选环境转变为一个符合个人意愿的“避风港”。这包括感官体验的调整(光线、声音、气味),以及如何通过艺术和个人纪念品来锚定安全感。 2. 爱的连接:最后的对话: 陪伴者和被陪伴者之间的交流在此时变得尤为珍贵且微妙。本书指导如何在语言贫乏的时刻进行有效的“非语言沟通”,以及如何组织那些“最后的道谢、道爱、道歉与道别”的珍贵时刻。它探讨了如何支持家人度过这种强烈的失落感,确保他们也能在给予关怀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安抚。 3. 尊严的守护: 尊严贯穿于生命始终,尤其在终点。本书强调了维护个体自主性和隐私的重要性。它不仅关注生理上的舒适,更关注精神上的受尊重感。无论是身体的清洁、衣着的选择,还是对个人习惯的尊重,这些细节的累积构成了个体在最后时刻的自我认知与外界反馈。 --- 结语: 《逝者如斯:人生终局的宁静之道》是一份邀请,邀请读者停止逃避,以一种积极、主动和充满智慧的态度,去迎接生命中最深刻的转型。它承诺的并非是消除痛苦,而是赋予您在旅程的最后一段路程中,拥有选择如何优雅落幕的力量。通过这本书的引领,读者将学会如何为自己,也为所爱之人,铺设一条通往平静与和解的道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萊斯(Margaret Rice)  
 
  瑪格麗特・萊斯是科班出身的新聞記者,目前住在澳洲雪梨。她撰寫過新聞與專題報導,並曾在澳洲聯合通訊社(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擔任文字編輯,也曾在《雪梨先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與《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擔任醫療報導撰稿人,並為《美好週末(The Good Weekend)》雜誌撰寫專題報導。她的部落格goof-grief.com.au旨在幫助人們開口談論死亡。
 
譯者簡介
 
朱耘
 
  曾任雜誌與書籍主編,熱愛文字工作,譯作包括《風格一身》、《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為你家貓咪找工作》等。
陸蕙貽
 
  深信文字魅力的天秤座譯者。譯有《誰都想要教出聰明的孩子:培養能夠隨機應變的學習能力》、《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往復書簡》等書。

图书目录

作者序
Part01  陪在臨終者身旁
Chapter01  陪伴臨終者
Chapter02  臨終的心靈歷程
Chapter03  控制疼痛與其他生理問題
Chapter04  當一個人過世時,陪伴者會看到什麼? 
Chapter05  至親過世後需面對什麼事?
Chapter06  非預期的死亡
Chapter07  道別
Chapter08  應對悲傷

Part02  當輪到你時
Chapter09  為自己的離世做規劃
Chapter10  我將在哪裡過世
Chapter11  旅程結束:我們說出「死亡」這兩個字

結語
致謝
附錄 台灣安寧共同照護院所名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10572
  • 叢書系列:大齡人生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幾年前,我在母親臨終時坐在她的床邊。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都受過良好教育,但我發現我們一家人對即將面臨的這件事一無所知。
 
  我們有很多疑問。
 
  我們能否預測某個人可能快過世(連提出這種問題都不知是否適當)?是否會有什麼辨認得出的過程,一系列跡象、或有特定順序的徵兆?究竟會發生什麼狀況?
 
  我們如何跟醫護人員合作?我們如何處理將會出現的非醫療問題?使用嗎啡是否會稍微加速死亡,或者這只是個迷思?輔助死亡的概念如何跟個人的親身經歷相調和?
 
  這些問題有的也許看似微不足道,但對於臨終者和他們的家人朋友,以及他們如何因應自己的恐懼,卻會造成重大影響。知道一點訊息,就可能幫助很大。但在我母親臨終時,這類疑問感覺上對忙碌的專家太簡單,對諮商師太關乎生理,對忙於設法處理母親當下狀況的醫生和護理師又太廣泛。我多麼希望,當初在她生命就快到那個特殊階段、那個終點將至的時刻,我有多一點點好奇探究的心。
 
  我們跟現在很多人一樣,在快到五十或年過五十歲時,第一次面對至親的死亡,雖然後來我也遇到一些人在年紀更長時,才遇到親近的人過世。
 
  你現在正在閱讀的,是一本平和、實用的臨終指南。
 
  我們身處的文化傳統,常被形容是「否定死亡」;讚頌青春,忽略老邁。但我們不一定得如此。我們不妨朝另一個方向邁步,去了解我們將會面對什麼,這樣便能幫助周遭的其他人盡可能善終。反過來說,我們獲得的知識和擁有的經驗,也將在我們的那一刻來臨時幫助自己。
 
  很久以前,我們跟死亡的接觸更直接。我們的曾祖母那輩年紀還小時,會親眼看見和聽到有人過世,從旁觀察家中發生的大事和舉辦的儀式,並常一再經歷這類體驗,讓她們在不知不覺中學習。
 
  她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明瞭,有天自己所愛的人會過世,她們會為他們悲痛,為他們哀悼,然後埋葬他們──他們都是自己的家人或親戚。
 
  然而,在喪葬禮儀交由他人處理的年代來臨前,她們是在成長過程中如此近距離了解死亡的最後一個世代。
 
  如今我們很幸運,這種情況以幾百種不同的方式改變了。嬰兒的死亡率大幅下降、傳染病致死的情況減少,而且至少在生活較富裕的西方國家,人民的壽命也延長許多。因此現在預期很多人會活到八十歲以上,是很合理的,而活到百歲的人瑞也愈來愈多。不過死亡當然永遠會發生。有些人會因癌症、意外或各種慢性病而提早過世。
 
  因此我們應該立刻做兩件事,即替我們可能活到一百歲做準備,以及為我們若活不到這麼長做準備,因為我們無法確知自己最後會屬於哪一種。
 
  這代表我們應該從否定死亡的存在,轉變成用比目前我們大多數人更務實的方式,來承認自己有天會死亡。我們不用病態的著迷於死亡,但我們有必要知道如何面對它。
 
  我的母親臨終時問,「為什麼?」這瞬間促使我投入採訪與思索,設法了解更多。於是我在母親過世後,開始傾聽和蒐集一般人遭遇至親至愛過世的經歷。我是新聞記者,也是祖母。我喜歡在為難題尋求解答而做調查的同時,跟人們──包括小孩──一起喝杯茶,暢快閒聊。
 
  我著手這項任務的不久後,我的弟弟朱利安因突發的機車意外喪生,促使我更進一步探究悲傷,以及我們如何應對這個名為死亡的可怕事物。在我苦於先後失去兩位至親的傷痛之際,採訪工作撫慰了我,讓我繼續前進。
 
  我所聽到的經歷至為感人,但也充滿今日人們需要些什麼的線索。經過進一步研究,我領悟到主題正逐漸浮現。我跟專家談過並閱讀許多資料後,再去蕪存菁。不過我留意到,其中最有用的一些資料,來自於為自己的族群提供簡單支援的那些人。這告訴我們重要的一點──我們能夠自信的將我們從專家和外來者那裡學到的東西,加以調適和改變,以符合自己及親人的需求。在你使用這本指南時,不妨記得這點。
 
  我們可以重新取得歷代先人所擁有的理解和知識;他們正是因此而能夠相互幫助,讓至親至愛得以善終,至少當死亡不是在突發和激烈的情況下發生,例如意外事故。甚至就算遇到那類狀況,我們也能學會更有效率的因應。
 
  死亡很可怕。我們絕不該習以為常。我們應該持續尋找治療癌症的方法,和抵禦其他疾病。我們應該持續要求用路人更注意安全,並持續質疑為何容許戰爭的發生。我們應該繼續鍥而不捨的找尋引領人們過充實生活的方法,這樣他們就不會產生自殺的念頭。我們不應該美化死亡,我個人肯定不想這樣。
 
  我將自己的想法與經歷,篩選整理成十一個實用的步驟,相當於本書的十一個章節。你可以依照這些步驟來做,然後以它們為基礎,讓臨終到過世的歷程較為平和。
 
  十一幅古木刻版畫組成的善終指引
 
  那是倫敦一個異常炎熱的夏天。我遠離家鄉,然而倫敦皇家植物園(Kew Garden)的草坪卻帶著一抹澳洲棕,倒像是置身在被熱浪侵襲的墨爾本,而非英格蘭。接著,一場雪梨式的暴風雨大作,讓我在熟悉的滂沱大雨劇烈聲響中睡去。
 
  我到倫敦是為了參加一場婚禮,但我容許自己去找別的消遣。我很想去看看《垂死的藝術(ars moriendi)木刻版畫》──這部關於善終藝術的作品吸引了我的注意,於是我跑去大英博物館觀賞。
 
  《垂死的藝術》由十一幅木刻版畫組成,十四世紀在歐洲開始廣為流傳,人們會將版畫描繪的畫面編織在布料上。當時的人大都不識字,無法讀寫,於是這些圖畫,而非文字,具有表達意義的作用。
 
  到了十五世紀,經過一段宗教動盪和瘟疫肆虐的時期,《垂死的藝術》變得極為流行。從愛爾蘭到波斯灣地區,瘟疫使得田地荒廢,讓一些城鎮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喪生。神父尤其容易死亡,因為他們必須主持臨終和葬禮儀式,而隨著瘟疫蔓延,很多神父病死,有些則太怕到臨終者床前,便逃離教區。
 
  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在這段時期之前,神父會引導臨終者,督促他們承認自己的罪,而悔罪被視為獲准進入天堂的基本要素。但受到瘟疫的影響,神父不會到場。既是非常時期,就得採取非常行動。受到以前用木刻版畫教導人們的概念啟發,教會便採用了《垂死的藝術》。這些畫可以在人們之間流傳,毋須神父到場,不僅能夠快速準確的傳布訊息,也能保護神父和傳達這些訊息的普通人的安全。
 
  我最初是在雪梨大學的護理圖書館,讀到有關《垂死的藝術》的資料。我花很多時間待在這裡閱讀,想了解我媽媽的臨終過程是否有可能用不同的、甚至更好的方式處理。此時,我身在大英博物館,在圖書管理員的帶領下爬上樓梯,穿過「米開朗基羅的漫畫(Michelangelo cartoon)」後方的那扇門,我就被眼前這些版畫作品的幾個特點震撼。
 
  它們短而清晰,沒有一個字。每幅木刻畫生動表達的訊息,有如Instagram的照片。(舊的一切又成了新的!)
 
  其中的五幅木版畫描繪著它們的中世紀製作者視為跟死亡相關聯的罪:失去信仰、絕望、急躁、自大與貪婪。另外五幅版畫描繪了克服這些罪所需的力量與啟發:重申信仰、希望、耐心、謙卑與無私。第十一幅版畫則描繪臨終罪人運用這些獲得了勝利。
 
  一方面,這些版畫和它們代表的中世紀世界觀,不切合我們這個時代,但另一方面,我認為其中有些內涵值得應用在現代。
 
  我突然想起,在中世紀,拿著《垂死的藝術》的人是臨終者,而非照顧他們的人。臨終者會拿著每幅畫,仔細端詳它。他們是為了自己這麼做,是為了掌控自身的臨終過程。
 
  在我看來,我們在得到如印刷文字般強大而影響深遠的事物同時,或許也失去了如《垂死的藝術》般單純又有用的工具──臨終之際幫助我們的明智小提示。不過我們可以把它們找回來。是製作一套新版畫的時候了──這一套新步驟,不是出於怕觸怒嚴厲又有罪必罰的上帝,才戰戰兢兢去做,而是為了讓我們能依照自己的意思,結合我們今日所能取得的資源和人力,較安然的離世。
 
  以下是現代的一套步驟:
  第一,學習如何陪伴臨終者,而非畏懼他們與他們的死亡。
  第二,學習臨終時非關肉體的部分,包括將人類生命轉化至超然境界的心靈歷程(不一定跟宗教有關)。
  第三,學習如何消除疼痛,因為它可能妨礙善終。
  第四,知道死亡的樣貌,方有能力面對我們至親的離世,而不會因未知而恐懼。
  第五,學習親人離世後須處理的「身後事」──什麼是必要的、什麼不是──如此我們才能讓那個人有尊嚴的離去。
  第六,我們發展出許多技巧,尤其在社交方面,以在非預期的死亡發生時有所幫助。
  第七,學習如何道別。我們拋開浮語虛詞,說出真誠的告別──於是我們捨棄和重新運用,有時是重返舊俗,有時是離棄它。
  第八,當悲傷來襲,我們須找出新的應對之道──為了其他人,也為了我們自己。
  第九,我們事前規劃,將個人所學應用於實際的步驟,以幫助自己和他人。
  第十,在需要前先想像我們希望在什麼地方過世,這樣才能設法讓它實現。
  第十一,學習開口談論自己希望如何離世,因為透過言說,不僅能向他人表明我們所願,也能消除自己與他人的恐懼。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複雜,但更多的是一種被洗滌後的清明感。它沒有給我任何關於「死後世界」的承諾,它專注於「此時此刻」的準備。最讓我觸動的是,書中關於「告別儀式」的章節,它闡述了儀式對於療癒創傷、肯定生命價值的巨大意義。作者似乎在鼓勵我們,不要將告別視為失敗或結束,而應視為一場盛大的、對生命旅程的慶祝與總結。這種觀點的轉變,對於長期被傳統禁忌束縛的我們來說,是極具解放性的。我認為,無論是單身貴族、年輕父母,還是即將退休的長者,都應該人手一冊。它不會讓你突然變得憂鬱,反而會讓你更加珍惜每一個呼吸,因為你已經知道,當那一天來臨時,你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去締造一個無憾、且充滿尊嚴的句點。這是一本真正有力量,能重塑你對生命觀的著作。

评分

這本書的筆觸,用一種我從未在其他同類書籍中見過的、近乎於「日常化」的視角來談論死亡。它沒有使用過於學術或宗教的艱澀詞彙,而是大量引用了許多貼近我們生活經驗的場景和對話。例如,書中描繪了某個鄉下小鎮的安寧療護經驗,那種鄰里之間互相扶持、在熟悉的環境中迎接終點的畫面,非常感人,也極具台灣在地色彩。我讀到其中一段,講述一位長者在生命末期,堅持要自己挑選最後一次宴客的菜色,那種對生活細節的執著,其實映射出的是對「完整」的渴望。這讓我不禁反思,我們現在為了追求效率和速度,是不是反而犧牲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是構成生命意義的「慢時光」?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時而溫柔細膩,時而又帶著一股堅定的力量,引導讀者去思考,所謂的「安然」,究竟是外在環境的順遂,還是內心層次的徹底和解?這本書讓我體會到,預備死亡,其實就是預備如何更深刻地活著。

评分

哇,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簡直是直擊靈魂深處的那種叩問。我是在書店的角落裡偶然瞥見它的,封面設計簡潔,帶著一種沉靜的灰調,沒有過多花俏的圖案,反而更顯出內容的重量感。我當下就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絕對不是那種販賣廉價心靈雞湯的書籍,而是真正深入探討生命終點、探討「如何好好說再見」的深刻著作。我記得當時手捧著它,感覺到紙張的紮實,那種觸感似乎也在告訴讀者,書裡探討的議題是多麼具體而真實,不是虛無縹緲的哲學思辨。在台灣,社會氛圍對於死亡這個主題,總是有種難以言喻的迴避,彷彿只要不提,它就不存在。但這本書的出現,就像是劃破了這層薄霧,提供了一個可以讓我們正視這場最終儀式的空間。它不只是給那些身處悲傷中的人看的,更像是給所有活著的人上一堂必修課,教我們如何在日常的奔忙中,預備好那份從容與安寧,讓生命在謝幕時,不留遺憾的瀟灑退場。我光是翻開目錄,那些章節標題的排版和用詞,就已經展現出作者極高的文學素養和對生命的敬畏。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典範,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出最難以面對的議題,而是從「預先規劃」開始,逐步引導讀者建立起對生命終局的掌控感。從遺囑、醫療代理人、生前預囑(DNR)這些看似冰冷的法律文件,作者都能將其轉化為充滿愛與責任的具體行動。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反覆強調的「溝通」的重要性。在華人家庭中,很多臨終的遺憾都源於「沒說出口」的愛或未竟的期待。作者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溝通腳本和技巧,教導我們如何勇敢地與家人展開那場可能很困難,但絕對必要的對話。這部分內容對於正在經歷家庭照護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讓我們知道,安然離開,不僅是當事人的課題,更是周圍人學習愛與放手的過程。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通常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太過沉重,會影響心情。但這本《生命的最後一刻,如何能走得安然》給我的感受完全不同,它帶著一種奇異的、撫慰人心的力量。它不是要你恐懼,而是要你理解。書中有一段對於「疼痛管理」的探討,寫得非常務實且充滿人文關懷,它不只是單純的醫學知識介紹,更是將「尊嚴」與「舒適」緊密結合。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醫病關係時的細膩觀察,那種醫護人員在極度高壓下,仍能保持專業與同理心的描繪,讓人肅然起敬。這本書顯然是經過大量田野調查和深度訪談的成果,資料的嚴謹性讓人信服,但行文卻絲毫沒有學術報告的枯燥感。它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人生導師,用最溫和的語氣,告訴我們生命最終的課題,其實是如何將失控感降到最低,然後優雅地交出人生的方向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