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SEC 2021 臺灣資安年鑑

CYBERSEC 2021 臺灣資安年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iThome電腦報週刊編輯部
图书标签:
  • 网络安全
  • 台湾
  • 資安
  • 年鑑
  • 2021
  • 信息安全
  • 威胁情报
  • 漏洞分析
  • 安全事件
  • 网络攻防
  • 技术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資安絕地大反攻:新一代主動式資安防禦概念來了!
  
  掌握近期企業重大資安事故,有助於企業了解即將面對的各種挑戰以及如何因應
 
好評推薦
 
  ◎在這本資安年鑑當中,我們精選了幾個特別報導,希望能夠讓大家思考「資訊安全零信任」的必要性──李宗翰∕iThome電腦報週刊副總編輯
2021 年全球網路安全格局變革與挑戰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 2021 年全球網路安全領域的關鍵趨勢、重大事件及其對企業、政府乃至個人帶來的深遠影響。在數位化轉型加速的背景下,網路威脅的複雜性與頻率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面且具備實務視角的分析框架,幫助讀者理解當前網路空間的動態平衡,並預測未來的風險輪廓。 第一部:威脅態勢的演進與量化分析 第一章:勒索軟體攻擊的白熱化與產業鏈重塑 2021 年標誌著勒索軟體進入一個全新的「產業化」階段。傳統的加密鎖定模式迅速演變為「雙重勒索」(數據加密與竊取)乃至「三重勒索」(額外的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或騷擾性洩密)。本書細緻描繪了供應鏈攻擊如何成為駭客組織獲取高價值目標的捷徑。 重大事件分析: 詳述如 Kaseya VSA 供應鏈攻擊、Colonial Pipeline 事件的技術細節、攻擊者利用的零日漏洞,以及這些事件對關鍵基礎設施(CI)安全政策的立法影響。 新型態勒索: 分析「Ransomware-as-a-Service (RaaS)」模式的運作機制,探討對中小型企業(SMBs)的隱藏風險,以及「數據不外洩保證」的虛假性。 縱深防禦的失效點: 探討為何傳統的邊界防禦在面對內部橫向移動(Lateral Movement)時顯得力不從心,並強調身份與存取管理(IAM)在緩解此類攻擊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國家級行為者與地緣政治的數位角力 網路空間已然成為國際競爭的新戰場。本書著重分析國家支持的進階持續性威脅(APT)集團在 2021 年的活動模式變化,特別是針對智慧財產權竊取和關鍵基礎設施的偵察活動。 目標轉移: 觀察 APTs 如何從單純的情報竊取轉向破壞性行動,尤其是在能源、金融和通訊領域的滲透與植入後門。 零日漏洞的商品化: 分析零日漏洞(Zero-day Exploits)在國家級網路軍備競賽中的角色,以及這些漏洞被發掘、利用和最終揭露的整個生態系統。 外交與制裁的回應: 檢視國際社會(如美國、歐盟)對特定國家級駭客組織的制裁行動,以及這些行動對全球網路安全協作的實際影響。 第三章:軟體供應鏈的信任危機 SolarWinds 事件的餘波在 2021 年持續擴散,凸顯了軟體信任模型面臨的根本性挑戰。本書探討了如何建立可信賴的軟體開發生命週期(SDLC)。 SBOM 的興起與實踐: 深入探討軟體物料清單(SBOM, Software Bill of Materials)的標準化努力,以及企業在實施 SBOM 時面臨的技術與合規障礙。 程式碼簽章與驗證: 分析現有程式碼簽章機制的脆弱性,以及如何利用更強大的加密學方法來確保軟體來源的完整性。 第二部:技術架構的轉型與應對策略 第四章:零信任架構(Zero Trust Architecture, ZTA)的落地挑戰 隨著辦公環境的混合化(Hybrid Work)成為常態,傳統基於網路位置的信任模型徹底崩潰。零信任不再是理論,而是企業必須採取的實施路徑。 核心原則的再定義: 強調「永不信任,始終驗證」在身份、設備、應用程式和資料流層面的具體應用。 微隔離與最小權限原則: 探討如何利用雲原生技術和服務網格(Service Mesh)技術來實現網路的微隔離,從而限制攻擊者的橫向移動能力。 數位身份作為新的邊界: 詳細分析多因子驗證(MFA)的局限性,以及 FIDO2、生物識別等下一代身份驗證技術的部署現狀。 第五章:雲端安全的新範式:從 IaaS 到 SaaS 的治理 2021 年,絕大多數企業的數位資產已遷移至公有雲平台。本書關注在快速擴展的雲環境中,安全控制措施如何保持有效性。 責責相盡模型(Shared Responsibility Model)的誤區: 分析企業在 SaaS 服務中常犯的配置錯誤,特別是資料外洩風險最高的儲存桶(Storage Bucket)設定問題。 雲端原生應用保護平台(CNAPP): 介紹 CNAPP 如何整合雲端安全態勢管理(CSPM)、雲端工作負載保護平台(CWPP)和 IaC 安全掃描,實現全生命週期的雲端安全。 身份權限與合規: 探討雲端基礎設施權限實體(CIEM)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有效管理數以萬計的雲端服務帳戶權限。 第六章:人工智慧在網路防禦與攻擊中的雙面刃效應 AI/ML 技術在 2021 年開始大規模應用於威脅偵測與回應(Detection and Response)。 行為分析的深化: 探討 UEBA(使用者與實體行為分析)如何通過建立基準行為模型,更有效地識別內部威脅或被盜用的憑證。 攻擊方的進化: 分析攻擊者如何利用生成對抗網路(GANs)來製造更難以辨識的網路釣魚內容(如語音與圖像的深度偽造),以及惡意軟體如何利用機器學習來規避沙盒偵測。 第三部:法規、治理與人才的長遠佈局 第七章:全球數據隱私與安全合規的複雜化 隨著 GDPR、CCPA 等法規的持續發酵,企業在全球範圍內處理數據面臨著越來越高的合規成本和法律風險。 跨境數據傳輸的挑戰: 深入分析「隱私之盾」(Privacy Shield)失效後,歐盟與美國之間的數據傳輸協議僵局,以及企業採取的替代方案(如標準契約條款 SCCs)。 韌性與問責制: 探討監管機構如何從「預防式」審核轉向「結果式」問責,強調安全事件發生後的報告義務與補救措施的有效性。 第八章:網路安全人才短缺與技能轉型的迫切性 網路安全行業面臨結構性的人才短缺問題,本書分析了傳統教育體系與業界需求之間的鴻溝。 從傳統 IT 到 DevSecOps 的轉變: 闡述安全專業人員需要具備的程式設計能力與自動化思維,以及如何將安全融入開發流程而非事後審核。 聚焦藍隊與紅隊的專業化: 分析威脅狩獵(Threat Hunting)專家的興起,以及模擬實戰環境的紅隊演練(Red Teaming)如何成為評估組織安全成熟度的黃金標準。 總結:邁向韌性組織的藍圖 2021 年的網路安全實踐證明,單點技術無法應對系統性風險。本書的結論強調,未來的安全策略必須建立在「風險管理」和「業務連續性」的基礎上,透過持續的監測、自動化的回應,以及建立強健的組織文化,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網路威脅中保持競爭力與生存能力。這是一個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韌性的關鍵轉捩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iThome電腦報週刊編輯部
 
  iThome電腦報週刊長期報導企業資訊應用與技術發展,是臺灣資訊類雜誌中發行量最大者

图书目录

資安成國安戰略,推動資安即國安2.0版
落實總統政見,數位發展部最快2022第一季掛牌
資安不只是核心戰略產業,更要讓所有產業重視資安
2020資安重大事件回顧
2021年資安趨勢預測
iThome 2021 資安大調查
正視資安框架的價值
Line提出全面向資安,以技術、文化、人為主軸
目標式攻擊瞄準供應鏈脆弱環節,該如何因應?
遠端桌面連線深陷資安危機
Zerologon 資安風險大解析──AD網域滲透漏洞衝擊企業安全
因應量子運算時代的加密防護需求,PQC脫穎而出
MITRE Shield重新定義主動式資安防禦
無密碼身分保護應用大爆發
金融犯罪持續演進,行為風險的應對成為臺銀行業者的當務之急
臺灣資安新創躍上世界舞臺,展現產品技術研發實力
工研院剖析臺灣資安產業新商機:遠端資安管理與協作整合
坦然面對與改善產品資安議題,臺廠苦練PSIRT成市場新競爭力
SolarWinds 攻擊震驚全球,臺灣資安研究員提出深入解析
微軟Exchange漏洞研究與通報歷程大公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54301
  • 規格:平裝 / 164頁 / 21 x 28 x 0.5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早在2018年,我們曾製作《零信任!重新定義資訊安全模式》封面故事,針對這個當時很多人仍然相當陌生,但已推動了9年的資安概念,整理出發展歷程。
 
  這幾年以來,隨著各種資安威脅的層出不窮,像是惡意軟體、網路釣魚、進階持續性威脅(APT)、商業郵件詐騙(BEC),以至令人聞之色變的勒索軟體攻擊,甚至牽涉到B2B的供應鏈攻擊,已讓大多數使用者與企業逐漸體認到:唯有抱持著零信任的態度,才有可能因為這種步步為營、近乎偏執狂的謹慎,而倖免於難。
 
  對比今昔,市面上,出現了更多資安廠商打著零信任的旗幟。例如,最初是次世代防火牆廠商倡議;在兩年前我們報導時,看到雲端服務廠商、特權帳號管理系統廠商、身分存取與驗證系統廠商,會提及零信任;而到了更近期,則有網路管理系統廠商、檔案內容威脅解除與重組系統(CDR)廠商,分別從網路存取控制系統(NAC),以及端點預防系統等角度切入零信任,甚或是因武漢肺炎,而暴紅的安全存取服務邊緣解決方案供應商(SASE),也都在主打這樣的議題。
 
  iThome在今年5月舉行的臺灣資安大會,主題定為:「TRUST : Redefined 信任重構」,同樣希望各界在這段期間能夠親自來到會場,與廠商與社群的資安專家,一起來探討「信任」與「零信任」。例如,本次臺灣資安大會特別設立了「零信任論壇」,而在製造業資安與其他論壇,也都有幾場相關的演講。
 
  而在這本資安年鑑當中,我們也精選了幾個特別報導,希望能夠讓大家思考「零信任」的必要性,並且從網路威脅的探討、資安漏洞的揭露、攻守策略的規畫,更深刻地體認到過去在相關防護與管理工作的種種盲點,以及對應的解法,而且涉及的領域,涵蓋了一般企業、資安產業、產業資安。
 
  而在《資安教戰守則》系列的文章當中,我們繼續介紹多種資安框架的活用方式,透過專家的導引,讓大家更了解資安框架的組成與規範,更懂得在自身所處的環境當中靈活運用。
 
  特別的是,從Line公司採用全面向資安發展策略的報導,同樣相當值得臺灣企業來借鏡思考,因為他們著重的部分,不只是為了針對自家產品服務用戶的身分登入安全,強化更大的防護力,而是以技術、文化、人為主軸──推動安全開發、主動式防禦與自動化協作等技術,快速安全、外部溝通、開放性與資安品牌推廣等文化,以及發展資安技能開發與研究等人員層面的提升。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我本來以為這種年鑑大概就是把過去一年的新聞稿或公開數據彙整一下,沒想到這本《CYBERSEC 2021》在議題的廣度跟深度上,簡直是超乎預期。它不只是在談常見的惡意軟體或個資外洩這些老生常談,而是深入探討了許多在2021年才開始浮現或加劇的「新興威脅樣貌」。舉例來說,它對於供應鏈攻擊的分析,就不是簡單地提幾個案例,而是從法規面、技術面以及企業治理面,做了多維度的剖析,讓我對這個「蝴蝶效應」的資安風險有了更立體的認識。而且,它還特別針對了幾個在台灣產業結構中特別關鍵的領域,比如金融科技跟工業控制系統(ICS)的韌性議題,做了專題性的探討,這些內容在一般公開的新聞報導中是很少見到的深度,通常都要自己去買國外昂貴的報告才會有類似的視角。這種「在地化」的深度挖掘,才是讓這本年鑑真正具有實戰價值的關鍵。

评分

從使用者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本年鑑的「易用性」做得非常好,這點在專業工具書中常常被忽略。它的索引系統做得非常細緻,如果你只是想快速查閱特定產業的被駭事件統計,或是某個特定法規的修訂進度,你可以非常精準地找到對應頁碼,不需要從頭翻到尾。而且,在引用外部資料或案例研究時,它通常都會提供一個清晰的來源或參考連結(當然這部分可能需要搭配線上資源),這種透明度和可驗證性,對於需要撰寫內部報告或進行學術引用的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救星。許多同類型的報告,常常寫得像個黑盒子,你不知道它的數據從何而來,但這本年鑑在數據的呈現上給人一種很「腳踏實地」的信任感。總體來說,它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兼顧了實務操作效率的典範之作。

评分

這本年鑑在結構安排上的心思,真的讓我這個長期關注資安領域的人士感到驚艷。它採取了一種「由宏觀到微觀,再回歸實務」的層層遞進的組織方式。一開始總結性的宏觀視野,讓你迅速掌握全球與臺灣在該年度的資安格局變化,像是什麼樣的攻擊手法成為主流,政府的資源配置往哪邊移動。接著,它會切入到更細膩的技術層面,討論特定漏洞的利用趨勢,這部分對技術人員來說簡直是寶庫。但最厲害的是,它並沒有停留在純技術層面,而是用了很多篇幅來探討「人」與「管理」的面向,包括人才培育的缺口、資安意識培訓的成效評估,甚至是中小企業面對勒索軟體的生存策略。這種結構設計,讓它不僅僅是一本給技術專家的手冊,更是一本讓高階主管、法務人員都能從自己的角度找到切入點的「跨部門溝通工具」。閱讀體驗非常順暢,邏輯鏈條清晰可循,一點都不覺得它是冷冰冰的數據堆砌。

评分

這本《CYBERSEC 2021 臺灣資安年鑑》的排版跟設計感,真的是讓人眼睛一亮。封面那種帶著未來感的線條和低調的深色系搭配,就讓人感覺到裡面內容的專業度。翻開之後,發現內頁的紙質很不錯,不是那種一翻就舊舊的感覺,而且圖表和文字的間距處理得很舒服,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那麼容易疲勞。我特別欣賞它在資訊呈現上的邏輯性,很多複雜的技術名詞或數據分析,設計師都巧妙地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像是那些趨勢圖或攻擊路徑示意圖,讓原本可能很枯燥的報告,變得像在看一份精心策劃的產業白皮書。尤其是一些關鍵數據的標示,用了不同的字體粗細和顏色區塊來強調,讓讀者可以快速抓住重點,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快速掌握年度脈動的人來說,實在是太貼心了。總體而言,光是從製作的精細度來看,就能感受到編纂團隊對這份年鑑的用心程度,絕對不是隨便拼湊出來的「交差」作品,而是真正想留存下來、值得收藏的工具書等級。

评分

坦白說,閱讀資安年鑑最怕的就是「過時感」。但這本《CYBERSEC 2021》在回顧與前瞻的拿捏上,可說是拿捏得恰到好處。它不是只埋頭在2021年的數據裡,而是不斷地將發生的事件與前一兩年的趨勢做對比,甚至還會引用一些最新的國際標準變動,試圖去預測2022年甚至更遠的挑戰會長什麼樣子。這種「動態的視角」非常寶貴,讓我感覺到這份資料是活的,而不是一個靜止的歷史檔案。例如,當它討論到雲端安全時,它會連結到後疫情時代企業加速數位轉型的脈絡,而不是單純列出幾項SaaS的弱點。這種能將單點事件置於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下去解讀的能力,大大提升了這本年鑑的思考層次,讓我反思我們現在採取的防禦策略,是不是還能應付下一階段的挑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