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球Breaking Ball:曾正忠三部曲

變化球Breaking Ball:曾正忠三部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正忠
图书标签:
  • 棒球
  • 台湾棒球
  • 曾正忠
  • 体育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人物
  • 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雖已退隱江湖,江湖卻仍有他的傳說
「筆的魔術師」將颳起1980年代風潮
 
1980-1990年代臺漫新浪潮
鄭問╱曾正忠/麥人杰/阿推/陳弘耀/傑利小子……
這群同為復興美工畢業的漫畫作者們,
為臺灣留下了迷人的故事與漫畫作品。
 
  大同國小棒球隊教練洛基
  在校內組成了一支少棒隊!
 
  身圓體胖只能當捕手的小胖/靠爸加入球隊的投手眼鏡/
  超重如山的中堅手大山東/長短手的一壘手左手仔/
  飛毛腿二壘手廁所/隨時追求第一的三壘手老闆/
  睡比清醒時間多的外野手河馬/只因為美國人被迫加入的美國人/
  唯一女性游擊手馬丹娜……以及天生高手阿東
 
  看似雜牌軍、不那麼可靠的少棒隊,前有二十年前洛基與阿東父親的恩怨情仇,後有經費不足的窘境與強大敵手,到底大同國小棒球隊能否順利打進少棒選拔賽,甚至成功奪得全國少棒錦標賽冠軍呢?
 
  請跟上阿東的球速!
  小心一不注意就會被 STRIKE OUT 三振出局!!
 
  曾正忠《變化球》為1980年代時報周刊漫畫連載的第二彈,緊接著鄭問《戰士黑豹》、《鬥神》結束,於1988年2月第520期開始連載三個月,每回六頁(一彩五黑白)。他用12回七十多頁,述說了一個全球少棒賽的可能模樣:從一個球隊的成立,投手的出現,上一代的恩怨情仇、笑淚交織的練球過程、隊友之間的默契與情誼……幾場球賽,就這麼在幾回中打完。於1990年1月集結出版成書。
 
  頑童漫畫家曾正忠,在《變化球》漫畫中還結合了當時的影劇流行電影元素,如1980年代《英雄本色》電影人物,小馬哥周潤發亦在漫畫中客串演出;還有「東方特快車」之稱的郭泰源(在洛杉磯奧運飆出158公里速球驚豔美、日球探,後來加盟日職西武獅隊)也有出現在漫畫中。六頁一回,再加上當年時報周刊是以格計算稿費,導致每位作者均會在每頁裡盡可能的分格,一頁分到二十多格成了常態。三十年後細說從頭,真是充滿了水濃濃的1980年代鄉愁。
 
  在《時報周刊》連載的那個年代,曾正忠的《變化球》引起各界的矚目,如第一代金龍隊隊長陳弘丕表示:「終於有我們自己的棒球漫畫了。」以及作家徐錦成看《變化球》說:「很多棒球迷光看曾正忠的圖就已獲得滿足。」近年,研究臺灣棒球的專家謝仕淵對於曾正忠《變化球》的評價:「曾正忠在《變化球》中寫下『漫畫有限,棒球千秋』八個字,但其實是他的漫畫帶出了棒球千秋的恢弘格局,這樣橫空出世的棒球漫畫有下一本嗎?答案是,沒有。正因如此,環顧1990年代前後的棒球漫畫,曾正忠的《變化球》,就像是球涯只投過一場球,但初登板的就投出完全比賽的投手。」
 
  1969年,金龍少棒隊……
  1970年,七虎少棒隊……
  1971年,巨人少棒隊……
  ……
  1988年,
  熟睡年餘的頑童漫畫家曾正忠,被作家張國立深夜叫醒。
  在《狂飆17》之後,一人投出《變化球》,一人揮出漫畫巨棒!!
 
  那些年,臺灣的棒球榮光!
 
  1980-1990年代臺灣棒球長期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造成全民瘋棒球的熱潮。尤其是1986年在荷蘭舉行的世錦賽,中華隊雖僅獲銅牌,卻仍擊敗封王的古巴隊,更確立了中華成棒隊的世界五強地位……此一時期我國成棒代表隊南征北討,光榮戰役無數,這些棒球菁英大都是從小「出國比賽」而長期培養出來的選手,如郭源治、郭泰源、莊勝雄、李居明、呂明賜、趙士強、陳義信、黃平洋、洪一中、鄭百勝等人,甚至還有許多成棒國手後來皆遠赴日本棒壇發展。
 
  1989年中華職業棒球聯盟正式成立,味全、統一、三商、兄弟等四個企業本著熱愛棒球的心,成為第一批投身職棒的球團。1990年3月17日臺灣棒球史上的第一季職棒聯賽開打,職棒元年就此揭開序幕。
 
  在這股風潮下,《時報周刊》因應趨勢,總編輯莊展信邀請曾正忠在周刊連載漫畫《變化球》,並由時任編輯的張國立擔任編劇,敘說一支國小少棒的成軍過程以及征戰的故事,雖為雜牌軍,但各有各的強項,漫畫家曾正忠對於棒球速度感的掌控非常厲害,如阿東的變化球可飆到時速160公里,猶如藍寶堅尼跑車呼嘯而過的速度感,此外他對於人物刻劃與動作獨具一格,風格不輸日漫,節奏掌握精準,分格精闢,讓讀者可以浸淫在棒球的世界裡。
 
強棒推薦
 
  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臺灣棒球一百年》作者)
  曾文誠(《野球.人生》作者、棒球評論人)
  麥人杰(《天才超人頑皮鬼》漫畫作者)
  傑利小子(《黑白俱樂部》漫畫作者)
  練  任(《大唐玄筆錄》漫畫作者)
 
  這顆「變化球」我在多年前看過,如今再看依然動人心。——曾文誠(《野球.人生:別無所「球」的追夢人》作者、棒球評論人)
 
  臺灣神級謎様漫畫大師曾正忠作品千變萬畫始出版!絕對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傑利小子(玄奘大學藝創系副教授.臺灣資深漫畫插圖繪師)
 
  當年日本漫畫編輯尊稱曾正忠老師為「筆的魔術師」,就像主角阿東天才般的球技一樣,一出手就是精采絕倫,即便是三十年過去了依然無懈可擊!――練任(《大唐玄筆錄》漫畫作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部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變化球Breaking Ball:曾正忠三部曲》: 《滄海拾珠:大航海時代東亞海域的文化交匯與衝突》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资深历史学家或区域研究专家姓名,例如:林文瀚]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虚构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海天文庫] 出版年份: 2023年 ISBN: 978-987-654-321-0 图书分类: 历史学 / 区域研究 / 海洋史 --- 內容簡介 《滄海拾珠:大航海時代東亞海域的文化交匯與衝突》是一部深度剖析十六世紀中葉至十八世紀初,在亞洲的廣袤海域上,不同文明如何相互碰撞、融合與激烈的角力過程的專著。本書超越了傳統上以單一國家視角敘述的範式,採取全球史與區域史相結合的方法,將東亞海域——從南中國海、望安洋到日本列島周邊——視為一個由貿易網絡、宗教傳播、軍事競爭和人口流動所構成的複雜生態系統。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大航海時代並非僅是西方殖民勢力的單向入侵,而是一個多中心、多層次的動態互動過程。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乃至後來的沙皇俄國探險者,他們與盤踞在該區域的明清王朝、德川幕府、以及形形色色的海盜、華南海商集團、東南亞王國之間,構成了一幅極其錯綜複雜的權力與文化地圖。 第一部:網絡的初建與破碎——熱錢與權力的交織 本書伊始,著重描繪了十六世紀葡萄牙人初抵澳門,以及隨後西班牙人經由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體系,如何將美洲的白銀源源不斷地輸入東亞,對既有的朝貢體系和內陸貿易模式造成了深遠的衝擊。作者仔細考據了早期耶穌會傳教士的活動軌跡,分析了他們如何利用精準的曆法、天文學知識以及藝術工藝,在中國士大夫階層中獲得立足之地,從而間接影響了政治決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倭寇」現象進行了顛覆性的再詮釋。不同於將其視為單純的海洋盜匪,本書將戰國時代末期至江戶初期活躍於東亞海域的日本浪人、中國走私商人(如李旦、鄭芝龍的前身群體)的活動,視為一種在國家權力真空期,由經濟驅動和身份流動所催生的「非國家級海上社會」的體現。他們的活動網絡,是歐洲人進入前,東亞內部已然存在的高度成熟的走私與灰色貿易體系。 第二部:殖民地與邊陲的社會建構——身份的流動與重塑 在本書的中段,焦點轉向了在東亞建立的前哨基地:澳門、長崎、巴達維亞(雅加達)。作者深入分析了這些殖民據點內部複雜的社會結構。在澳門,葡萄牙家庭與華人傭工、買辦之間的混血後代(被稱為「 लॉन्チ ]」或類似的社群)如何形成一種獨特的邊緣文化,既依賴於宗主國的庇護,又必須深植於東方社會的脈絡之中。 書中詳細闡述了「鎖國」政策背後的深層動機。德川幕府的鎖國並非全然的閉關自守,而是一種精準計算的「有限開放」策略。作者透過分析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在長崎出島的貿易記錄與日本官員的往來文書,揭示了幕府如何利用荷蘭人作為西方情報和稀有物資的單一通道,以維持內部政治穩定和控制外部信息流入的微妙平衡。此階段,基督教的禁絕,被視為維護社會秩序和中央集權的必要之惡。 第三部:技術、戰爭與海洋主權的爭奪 本書的第三部分,側重於十七世紀中葉以來,隨著技術的轉移和軍事力量的增長,東亞海域的衝突如何從貿易摩擦升級為區域霸權的爭奪。作者專門開闢章節,討論了明末清初的「海禁」政策對民間海洋經濟的扼殺作用,以及這種人為的割裂如何為鄭氏政權的崛起提供了生存空間。 書中對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戰役,不再僅僅從民族主義的角度解讀,而是將其置於全球海權競爭的背景下考察。鄭氏家族對火器的吸收、對造船技術的改進、以及他們與東南亞各國建立的貿易聯盟,展現了一種試圖在西方與東方夾縫中建立獨立海洋帝國的雄心。 最後,本書探討了清朝康熙年間最終收復台灣後,中央政權如何逐步將海洋納入國家管控體系。這包括對沿海漁民的嚴格管理、對私商的取締,以及如何將原本充滿活力的灰色經濟轉化為服從於「天朝」秩序的規範化商業活動。這種「重陸輕海」的政策取向,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其後兩百年間東亞在近代海洋發展中的遲滯。 總結與貢獻 《滄海拾珠》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去中心化的視角,揭示了東亞海域在人類歷史上最關鍵的轉型期,是如何在內部的多重力量與外部的巨大衝擊下,完成了複雜的文化重組與身份建構。本書的豐富史料(包括多國檔案館的未公開文書、地方志、以及民間口述歷史的交叉比對)和嚴謹的論證結構,使其成為研究近代早期亞洲史、貿易史和海洋文明的必讀之作。它提醒讀者,歷史的進程,往往在那些被邊緣化、被遺忘的航道與港口中,留下了最真實的印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漫畫/曾正忠
 
  業於復興商工,書風細膩多變,曾被日本人譽為「筆的魔術師」。
 
  當兵時擔任教育班長,故作品常帶戰鬥元素,以及少不了戰鬥和槍枝的描繪,喜歡生存遊戲,十分寫實。1989年在《歡樂漫畫半月刊》推出的作品《花心赤狐》就是戰爭故事,也是他為《歡樂漫畫》封面設計「十二殺手」故事之第一作。
 
  與近代臺灣文學走得最近的漫畫家, 曾改編過張系國的《銅像城》、 汪笨湖的《陰間響馬》、 朱天文的《尼羅河女兒》(侯孝賢同名電影的原作),與皇冠小說獎冠軍得主張國立合作《變化球》。
 
  1988年在《時報周刊》連載《變化球》、《狂飄十七》等作品。同期也在《星期漫畫》上連載《遲來的決戰》。
 
  1989年,以臺灣歌手張雨生入伍從軍的新聞作為題材,創作四格漫畫作品《張雨生大兵日記》,起初於《星期漫畫》連載,後續一共發行三集單行本。
 
  1990年,日本雜誌邀曾正忠發表作品,因無法適應快節奏的連載,導致合作破局。之後繼續發表《無膽狗熊》,累積二本單行本。
 
  1997年,將原本計畫在日本雜誌發表卻停擺的作品改於東立出版社《龍少年》發表,並推出《CHINA TOWN》。《龍少年》於1998年停刊,也讓曾正忠的創作中斷。
 
  正式封筆後,轉行投入玩具槍專門店,完全淡出漫畫界了。
 
編劇/張國立
 
  輔仁大學日語系畢業,曾任記者、編輯,現專業寫作。
 
  曾獲多項文學獎。小說的近作有:《張大千與張學良的晚宴》、《金陵福―史上第二偉大的魔術師》、《炒飯狙擊手》、《乩童警探三部曲》、《海龍改改》、《小蜜蜂XX》等。
 
  最新作品:《我的私人間諜》將於2022年出版。

图书目录

新版序004
人物介紹006
 
01全員集合011
02天生高手019
03欠了二十年的冠軍031
04洛基與大山039
05張麗娟的奮鬥047
06鐵的訓練055
07阿秀的挑戰063
08邁向勝利071
09二齒對洛基077
10洛基敗部復活085
11阿東的手臂093
12啊!又一個天生高手101
 
漫畫球評/謝仕淵  109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47853
  • 叢書系列:dala comic
  • 規格:平裝 / 88頁 / 21 x 29.7 x 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新版序
 
搞漫畫的大概都是怪咖!
張國立
 
  我在漫畫的環境裡長大,小學同學的父親經營青文出版社,《哆啦A夢》就是他們引進臺灣的,小叮噹、大雄、技安、靜香這些名字也出自他們編輯之手,所以沒事窩到他家,哎,和去另一個爸媽開麵包店的同學家一樣,差別在於麵包有吃不下的時候,漫畫沒有。
 
  青文出版社在臺灣漫畫界是重要的標誌,代表一個時代,它陪伴我度過奢侈的漫畫童年期。
 
  別問我看過多少漫畫,無法回答。即使我往記憶裡搜尋,也很難細數,可是長大後,大約三十歲以後,當手塚治虫升級為經典,鳥山明的《七龍珠》在臺灣開啟另一個漫畫時代。不過,我更喜歡鳥山明的《怪博士與機器娃娃》,一度愛死那個娃娃。
 
  《七龍珠》是動作漫畫,打鬥場面多,漫畫打破框框,也就是出格,人物的手能從這個格子伸進另一個格,對白的泡泡也能變得很大。對我來說震撼效果十足,原來漫畫可以這麼自由。
 
  那個時期還有寺澤武一的《眼鏡蛇》,主角有把神經槍,子彈隨其意志力攻擊敵人,換句話說,子彈會轉彎。而大友克洋的《阿基拉》(AKIRA),則把漫畫帶進──嗯,用日本的說法,「純文學」的領域,將末日、異能等諸多影響未來漫畫的因素融入其中,動作之外,更多的是思考。
 
  除了日本漫畫,出版界另一話題是誰在動引進美國《MAD》漫畫誌的念頭。漫畫像把火,不停地有人朝裡面倒汽油,燒啊。
  對了,還有位洪德麟,他是著名的漫畫評論家,談起日本和臺灣的漫畫史,可以和小說界的唐諾比美。
 
  《時報周刊》的主管沒有不愛漫畫的,從發行人簡志信,總編輯莊展信,他們覺得沒有漫畫的綜合雜誌不夠完整,於是朱德庸的《澀女郎》四格漫畫登場,接著鄭問、曾正忠、麥人杰、阿推,一個個與《時報周刊》發生關係。
 
  那時的雜誌很賺錢,《時報周刊》幾乎一年賺一個資本額以上,對稿費毫不手軟,等於扶植年輕的漫畫家。又是大八開刊的雜誌,與現在出版的書籍相較,比兩本書還大,更容易表現出漫畫家的畫風與功力。於是,讓人物出格,讓故事的格局更大,我想,這可能是影響當時畫家畫風細膩的原因之一。
 
  《時報周刊》有個姐妹刊物,時報出版公司的《歡樂》半月刊,兩者相互配合,很多在《時報周刊》連載的漫畫與漫畫家,再於《歡樂》發揮更大的創作力。
 
  回想我認識的漫畫家,許多畢業於復興商工,都不是漫畫的科班出身,因為根本沒這個科系。他們憑一腔熱血投身進這個行業,半職業半業餘,鄭問最嚴謹,畫風卻豪放,最初我很難將他與他的《戰士黑豹》串在一起。
 
  朱德庸長得斯文,但他的四格漫畫批判起社會現象非常鋒利,而且僅憑對白即傳達出令讀者會心一笑的男女觀點差距。
 
  蔡志忠是奇葩,將古文一本本翻譯成漫畫,並適時的加入自己的觀點。我常將他比擬為翻譯《資治通鑑》的柏陽。古文新譯。
 
  曾正忠像個頑童,手中不離模型槍和身上盡是軍用品,不過別懷疑,他畫「娃娃」的本領獨步江湖,甚至出版過一本《曾正忠的狐狸幻想世界》,裡面全是針筆「刻」出來的「娃娃」,意思是可以做成玩偶的精緻幻想人物像。
 
  麥人杰給我的印象是身邊環繞著萬寶路的菸,不用講話已傳來酒味的那種頹廢感,他的《鐵男孩》那麼的溫情與奮發圖強。再看他為《花花公子》中文版畫的《狎客行》,老天,他的漫畫比《花花公子》還豐富……你們懂「豐富」的意思。
 
  至於阿推,我已經忘記他的長相,卻牢牢記得他的畫,充滿未來感,能把太空船的細節畫得像有趣的設計圖。要是他到NASA去,航太業會更有趣。
 
  如果一定要給那個時代冠上什麼名詞,我想應該是劉興欽《阿三哥與大嬸婆》、葉宏甲《諸葛四郎》這些前輩之後,臺灣漫畫的文藝復興期。他們大多無師自通,大量吸收美國、歐洲、日本的畫風,將漫畫從「連環漫畫」跳脫為個人風格強烈的藝術作──啊,我的意思是,他們單幅的圖畫能開畫展。
 
  做為雜誌編輯,有幸旁觀那個時代掀起的漫畫風潮,總覺得有股甜甜的波特酒味在口中翻滾,別以為酒甜,它可是能讓人醉得胡說八道。
 
  是啊,那時候我們怎麼想得到漫畫根本是文創的中心柱石。漫畫有豐富的故事、個性突出的人物、能馬上運用於各種飾品的「娃娃」,是電影、電視劇最佳的題材來源。
 
  這幾年我寫了兩本青少年小說《海龍改改》與《小蜜蜂XX》,出版公司巴巴文化的編輯特別配了別具巧思的插畫,另外,一對年輕夫妻將它改成漫畫,且正朝拍成動畫的方向努力。
 
  我想每個人體內的興奮與衝動,有一部分專屬於漫畫,如果尚未發現,很可能正在錯失閱讀裡非常奇特的樂趣,不信,可以試試看。無論失戀、失志、失落,或失眠、失序、內分泌失調,漫畫是沒有副作用的最佳補品。
 
  《變化球》最早連載於《時報周刊》,總編輯莊展信的構想,由我負責編輯,後來也由我編劇,這是我和漫畫創作發生的唯一關係,甜蜜亦──咬牙切齒。之後我寫過七、八個適合以漫畫呈現的故事,都沒寫完過,是一段段待完成的夢想……
 
  ……我愛漫畫,這個祕密連我老婆也不知道,絕對個人,無人能侵犯,連新冠病毒也不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在的,這陣子大家都在討論台灣的職棒發展,從薪資結構到國際賽事的表現,話題從來沒少過。而這樣一本聚焦在特定人物奮鬥史的作品,正好能提供一個不一樣的切入點。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處理那種「時代的重量」?在那個棒球還沒有像現在這麼商業化、資源也沒有那麼充裕的年代,球員們是抱著什麼樣近乎宗教般虔誠的信念在場上奮鬥的?這種純粹性,現在是很難得一見的。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描寫技術層面的精進,更能深入挖掘他們在面對低潮、受傷,甚至是被輿論質疑時,那種自我懷疑與堅持的拉扯。畢竟,真正的英雄,不是從不失敗,而是在失敗之後,仍然選擇站起來繼續挑戰那顆「變化球」的人。這種韌性,才是我們最需要從故事裡汲取的養分。

评分

翻開這本書的簡介時,腦中浮現的畫面是老舊的球場,陽光刺眼,空氣中瀰漫著泥土和青草的氣味。這不是那種鎂光燈下的完美故事,而更像是一部用黑白膠片拍攝的紀錄片,有著粗糙的顆粒感,卻異常真實。我特別欣賞那種不迴避殘酷現實的敘事風格。運動場如社會縮影,裡面有階級、有派系、有不公不義,但主角最終仍舊必須靠著自己的力量去突破這些結構性的限制。這種「以小博大」的敘事基調,非常符合台灣社會面對困境時的集體心態。它訴說著,即使面對看似無法撼動的強大力量,只要保有那股「我不服輸」的韌性,依然有機會改寫結局。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捕捉到這種氣韻,那它就不只是一本棒球小說,而是一部關於「台灣精神」的現代寓言。

评分

我對這類型的文學作品抱持著一種近乎挑剔的眼光,因為好的體育小說,它必須超越單純的紀錄,達到文學的層次。它必須處理「犧牲」這個宏大命題——為了團隊的榮耀,個體的抱負必須讓位到什麼程度?主角的成功,是不是建立在某種難以言喻的割捨之上?三部曲的結構,或許能讓作者有足夠的篇幅去鋪陳這種複雜的道德困境和心理轉變。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當光環褪去,當運動生涯走到盡頭,主角如何面對「不再是運動員」這個身份的空缺感。一個偉大運動員的後半生,往往比他的巔峰時期更值得深思。如果這本書能提供這樣深刻的省思,而不是只停留在熱血沸騰的口號,那它就絕對值得推薦給所有在人生跑道上掙扎的人。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很有意思,簡潔中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讓人一看就知道裡面不是什麼太平淡的故事。從書名就能感受到那種充滿張力的運動氛圍,光是想像球棒與球交會的瞬間,心跳都彷彿跟著加速了。我最近在追蹤一些體育文學的動態,想看看有沒有真正能抓住台灣人那種「拚到底」精神的作品。很多時候,體育故事容易寫成單純的勝利頌歌,但真正打動人的,往往是那些跌倒了又爬起來的過程,那些檯面下的汗水和淚水。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三部曲」這個詞,暗示了內容的厚度和廣度,不只是一次性的爆發,更像是一段漫長而深刻的旅程。我很期待作者如何透過主角的視角,去描繪在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一個運動員必須面對的內心掙扎與外界的期待。這不只是關於棒球,更是關於一個人如何定義自己的價值與人生方向。

评分

最近看的幾本傳記性質的書,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在地感」。我很在意作者在描寫場景和人物對話時,是否能準確捕捉到台灣人特有的那種幽默感、那種既熱情又帶點酸民式的吐槽文化的氣氛。如果只寫出比賽的勝負,那跟翻譯國外的運動小說沒什麼兩樣。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些細微的生活瑣事,例如球隊休息室裡的點滴、教練嚴厲背後藏著的關心,甚至是球員私下討論未來出路時的焦慮。如果作者能把這些「人味」描繪得淋漓盡致,那這本書就成功了一半。畢竟,棒球對我們來說,不只是運動,它已經融入我們的集體記憶和生活哲學裡了。我期待這本書能喚起讀者心中那塊,關於青春、關於夢想、關於汗水交織的共同回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