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最佳化!家的質感整理:第一本從「生活型態」出發的簡單收納術,兼顧居住便利與風格設計,打造「想住一輩子」的家!

空間最佳化!家的質感整理:第一本從「生活型態」出發的簡單收納術,兼顧居住便利與風格設計,打造「想住一輩子」的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知煐
图书标签:
  • 收納整理
  • 空間規劃
  • 居家設計
  • 生活風格
  • 日式收納
  • 極簡生活
  • 小空間
  • 質感生活
  • 居住便利
  • 長久居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對於「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憧憬。
但現實生活中的「家」,卻往往不是自己心目中的那個樣子。
 
引領韓國居家時尚的「整理女王」李智英首度出書,
完整公開「以人為本的質感居家」實踐指南!
帶你突破盲點迷思、擺脫刻板印象,
從整理收納到空間改造,一步一步打造出舒適好用又溫馨的「家」
 
  家,是我們與最親密的人共同生活的處所;家,也是我們每天停留時間最長久的地方。
  然而,往往因為忽略了「在這個空間中生活的人」就是我們自己,
  所以,既沒有「按照居住成員的生活習慣與使用需要」來設想「空間功能」,
  也欠缺對於既有種種「物品」的清理依據及收納準則,
  以至於總是把「複製別人家的漂亮房子」、「遵循現在流行的居家風格」奉為圭臬,
  結果,就是讓自己與家人長期置身在「使用不方便」的環境之中,
  也讓所謂的「家」變成一個愈來愈雜亂無章、也離自己的心愈來愈遠的地方——
 
  以「空間最佳化」聞名全韓國的居家改造專家李智英,
  將多年來的第一手工作經驗轉換成淺顯易懂的系統化觀念,並結合動人的實際案例故事,
  讓我們在愉悅的閱讀過程中,輕鬆掌握「整理」的關鍵、步驟、與要領,
  進而可以真正實踐「打造出自己想要的家」,甚至翻轉你的人生!
 
本書特色
 
  1】打破刻板印象!帶你探索自己與家人的生活習慣與使用需求,為「家」的每個空間做出功能定義!
  為什麼家裡不管怎麼收,卻總是看起來很亂?明明當初房子花了大錢找人設計裝潢,為什麼住不了多久,就覺得空間不夠用?……這種種問題的根源,其實就出在「沒有好好瞭解自己的真正使用需求」,以至於家裡的房間都無法真正落實它應有的功能——正因為每個家庭的生活習慣都不一樣,所以本書作者李智英以「空間最佳化」為核心,引領大家擺脫「客廳一定要有電視沙發」、「床鋪一定要放在臥房」、「餐廳一定要有餐桌」等種種既定觀念,強調唯有「從居住者出發」的觀點來設想,才能為「打造便利又好用的質感居家」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2】改變極簡迷思!教你「從檢視、丟棄、分類到收納」的具體作法,真正落實「做得到的斷捨離」!
  既然「家」是生活的地方,當然就會有各式各樣生活上所需要的東西。從家具到電器,從衣物到食品,不但種類多元,而且數量往往也不少。但是,「有效率的收拾」並不是「毫不思考的通通丟光」,而是在經過「全部拿出來擺在眼前評估」之後,透過理性檢視及評估淘汰,再把「實際需要」及「值得珍藏」的留下,並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與收納,進而讓每個空間都能放進合乎功能與用途的物品——李智英帶你脫離「人云亦云」的整理收納迷思,透過具體可行的步驟,教你實踐「以人為本、以生活為目的」的極簡主義,讓「斷捨離」不再是空洞的口號!
 
  3】建構布置觀點!傳授家具選用、色彩配置、動線安排等實用技巧,輕鬆營造出「家」的質感風格!
  在依照人的使用需求、決定空間的用途功能、並進行物品的淘汰整理之後,想要進一步營造出居家環境的風格與質感,就必須掌握「材質、色彩」的運用、「高度、位置」的安排,還要兼顧家中成員的使用慣性——從客廳到廚房,從臥室到浴廁,針對住家環境的每個空間,李智英都提出具有建設性的觀點與應用建議,讓你從環視現有的居家樣貌,進而能快速掌握問題點,並且可依照自己的喜好與期望,按部就班完成「改造式的整理」,讓你家煥然一新,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4】精彩案例分享!藉由不同業主的「居家整理改造故事」啟發思考,看見「整理家就是整理人生」!
  你家有「總是會把東西弄亂」的小孩嗎?還是有「很愛囤積東西」的老人?你是跟一家老小同住?還是自己獨居?你是常常搬家的租屋族嗎?還是「住在同一棟房子幾十年」不知如何下手改變的苦惱族?——有「整理女王」之稱的李智英在改造過無數「亂七八糟的房子」之後,不僅將專業知識化成容易了解應用的方法與訣竅,讓你可以有條理的逐步建構出屬於自己的質感居家,更在本書中分享許多「整理空間進而改變人生」的真實故事,讓我們在一樁又一樁的改造案例當中看見空間對人的影響之深,從而瞭解「境隨心轉,心也隨境變」的奇妙互動。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李智英才會有「整理空間,就是整理人生」的感悟——你也想改變自己的人生嗎?現在,你可以從「空間最佳化!家的質感整理」開始!
 
名人推薦
 
  「初次見面時,李知煐代表就令我印象深刻,她用堅定的語氣告訴我:「我認為空間裡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並希望能藉由清理與改造空間來撫慰人心、分享幸福。我也期盼她的這個哲學能傳達給閱讀這本書的讀者們。」——tvN《新穎的整理》製作人 金維坤
 
  「某天,我在YouTube上看到了與我想法相似的人,於是我立刻訂閱,並期待有一天能與她見面。沒想到那天到來的速度比我想像中快,於是我多了一位與我心意相通的朋友。
  對於想要「輕鬆學好整理收納」的人,我推薦相當善解人意的李知煐所寫的書。但願大家都能透過這本書,體驗到能將想法與人生進行改變的『家的質感整理』」。——韓國女演員 辛愛羅
居家生活改造的實用指南:打造高效、舒適且具個人風格的居住空間 一本專注於空間功能性、美學設計與居住者情感連結的實用手冊。 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全面且可操作的居家優化策略,引導讀者超越表面的物品堆疊,深入探討居住空間如何與日常生活節奏和個人價值觀完美契合。我們相信,一個真正理想的家,不僅是整潔的展示場,更是能夠支持居住者實現生活目標、提供心靈慰藉的堅實後盾。 第一部:重塑空間思維——從「擁有」到「生活」的轉化 許多人在面對居家混亂時,首要關注點是「收納」技巧,即如何將現有物品塞入有限的空間。然而,本書認為,真正的空間優化始於對現狀的深度剖析和未來的清晰願景。 1. 釐清生活模式的基礎診斷: 我們將引導讀者進行一場「生活習慣田野調查」。這包括記錄一週內,家人在不同時段使用特定空間(如廚房、書房、玄關)的真實頻率與動線流暢度。例如,清晨準備出門的動線是否順暢?夜間的放鬆儀式需要哪些物品的即時存取?診斷的目的是發現「隱藏的摩擦點」,那些因為設計不當或習慣固化而造成的每日微小挫折。 2. 區分「必要性」與「情緒價值」: 傳統的斷捨離往往過於強調「丟棄」,本書則採用更細膩的「價值評估矩陣」。我們將物品分為三大類:功能性必需品(如保溫杯、重要文件)、季節性用品(如換季衣物、特定工具),以及純粹的情緒連結物(如紀念品、老照片)。重點在於,情緒價值高的物品不應佔據核心功能區的空間,必須為它們設計專屬的「安放儀式」與「展示區域」,確保它們的珍貴性不被日常瑣碎所掩蓋。 3. 空間的「時間軸」規劃: 一個家必須能夠隨著家庭結構與生活階段的變化而彈性調整。本書提供階段性空間規劃藍圖:從單身貴族的極簡高效,到雙薪家庭的公私領域分界,再到未來育兒或長者照護的預留彈性。我們探討如何使用模組化家具、可移動隔屏和多功能層架,讓空間能隨著居住者「成長」。 第二部:功能至上——動線優化與區域劃分策略 成功的居家設計,核心在於「人體工學」與「行為路徑」的完美結合。本書深入探討如何優化家庭的交通網絡,使取用、放置、清潔等行為變得直覺且省力。 1. 黃金三角與工作區重構: 針對廚房和書房這兩大核心功能區,我們細緻分析其「黃金三角」(取物、備餐/工作、清潔)。例如,在廚房,強調從冰箱取物到流理台處理,再到烹飪區的移動路徑必須最短化。在書房,探討如何設計符合人體工學的視線高度和鍵盤操作角度,避免長時間工作帶來的身體疲勞。 2. 垂直空間的釋放與運用: 許多家庭忽視了門後、櫃體頂部以及牆面的垂直潛力。本書詳述了如何安全且美觀地利用垂直空間。這包括利用牆面掛板系統(Pegboard)於工具間或興趣區;採用升降式收納架來處理高處物品;以及設計易於觸及的「每日用品層」,避免過度彎腰或踮腳。 3. 「隱形」收納的藝術: 優秀的收納是看不見的。我們著重於嵌入式設計和「偽裝」技巧。例如,如何將電線集中管理,使其完全隱藏於踢腳板或家具背後;如何將常規儲物櫃門板替換為與牆面紋理一致的飾板,讓儲物牆成為空間背景的一部分;以及如何利用抽屜內部分隔系統,讓所有工具和備品各就各位,無需翻找。 第三部:風格融入——美學與便利性的和諧共存 功能性往往與視覺上的「清爽感」緊密相關。本書強調,風格設計不是奢侈品,而是優化居住體驗的必要環節。 1. 材質的觸感與耐用性選擇: 風格不單是顏色,更是材質的組合。我們提供不同環境下(如高濕度浴室、高磨損玄關)的材質選擇指南,平衡美觀(如天然木材、石材紋理)與實際耐用性(如抗刮層板、易清潔塗料)。同時,探討如何透過不同材質的對比(如光滑與粗糙、冷調與暖調)來營造空間層次感。 2. 照明設計對空間情緒的影響: 光線是空間的靈魂。本書指導讀者如何規劃「多層次照明系統」,而非單一的頂燈。這包括環境照明(基礎亮度)、任務照明(閱讀、烹飪聚焦光)和重點照明(藝術品、展示品突顯)。說明如何利用色溫(暖黃光與冷白光)來區分空間的功能屬性,例如臥室的柔和光線與工作區的清晰光線。 3. 展示與隱藏的平衡點: 我們引導讀者建立「展示清單」與「隱藏清單」。需要展示的(書籍、藝術品、精選擺飾)應被放置在具有良好背光或獨立展示櫃中;而需要隱藏的(雜誌、遙控器、備用電池、清潔用品)則必須被系統性地歸類於封閉式櫃體。這種平衡確保了家的「個性」得以展現,同時維持了整體視覺的寧靜感。 結語:長期維護的系統化流程 一本好的居家指南不僅要教你如何「開始」,更要教你如何「持續」。本書最後一部分提供了一套可融入日常的微小維護流程(如每日五分鐘快速復位、每週一次深度清潔預備),確保空間的優化成果能夠長久維持,讓家始終保持在最適合居住的狀態。這套流程強調的不是嚴苛的紀律,而是讓整理和維護成為一種無意識、低阻力的生活習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知煐
 
  空間設計師,韓國「我家空間」諮詢公司代表,tvN電視台《新穎的整理》節目特聘空間專家。因為讓無數人的家變得更加舒適、具有價值,所以被大眾稱為「整理女王」。
 
  學生時代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導致全家人四分五裂、流離失所,也正是這段痛苦經驗讓她深切體悟到「家」的重要性,並且格外珍視「家的價值」。結婚後,基於興趣,她將自己整理布置新房與裝修改造家具的過程分享出來,並深獲共鳴,甚至在眾人鼓勵之下,正式開始她了的空間諮詢與設計事業。
  
  目前除在大邱經營「我家空間」諮詢公司,也於不久前在首爾開設了直營店。由於始終秉持「對待家人」的溫暖內心,真摯而熱忱的為前來委託的業主改造居家,所以,不但讓許多房子有了煥然一新的面貌,更撫慰了居住其中的人們,讓「人與空間都獲得重生」。
 
  「整理房子,就是整理人生。」抱著這樣的信念,她不斷透過各種講座與YouTube頻道與廣大群眾進行交流,後來更以「空間專家」的身份受邀參加tvN綜藝節目《新穎的整理》。也因為每每展示「最佳化的空間」的整理改造成果,徹底解決委託人的煩惱,並分享「新穎的」整理觀點與收納祕訣,因此更加受到肯定與矚目。
 
  而在親眼見證到「人們在經過改造的空間裡連人生也產生變化」的過程,在感動之餘更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萌生更大的是命感,因此至今仍致力於與人分享如何在空間裡增添幸福的祕訣。
 
  李知煐官方網站:thunderlee.modoo.at/
  李知煐官方部落格:blog.naver.com/rose3697
  李知煐官方Instagram:www.instagram.com/Jiyoung11008/
  李智英官方YouTube:정리왕 썬더이대표
 
譯者簡介
 
李潔茹
 
  從事韓文教學與翻譯十多年,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含多本童書、詩集、散文等。

图书目录

【作者序】你現在住的「家」,能夠讓你感到舒服嗎?
.最棒的家不是「樣品屋」,而是貼近個人風格、使用起來便利的生活空間
.「人」是空間的主角,能與家人一起住的地方才叫做「家」
.別讓不舒服的環境,斷送「當下」就能享受的幸福
.現在,就為「活出自己」而改變家的樣子吧!

【Part 1】家,是為了「人」而存在
——從居住者出發的空間規劃與使用設計


●想要擁有「讓人想要一直待下去的家」,第一件事就是「清空」
.會留著許多需要清理的物品,是因為對過去有太多眷戀,對未來又充滿不安
.其實你不是不想清理,而是不知道該如何果斷、不後悔的去把東西清掉
.清理之後才能換來空間,並且用你喜歡的東西打造出屬於你的樣子

●所謂的「空間規劃」,最要緊的是先思考「每個空間的最重要功能」
.別掉入「多用途空間」陷阱!賦予空間不同功能、集中放置同類物件,居家自然清爽
.打破既定刻板印象!每個家庭的生活習慣不同,空間的功能設定當然也不一樣
.配合家庭成員來做考量!空間功能要符合實際需求,再放進適合的家具與物品

●不想讓整個家看起來像「雜物間」,千萬別讓空間失去合適的功能
.隨著使用者的成長與生活型態改變,空間的功能與所放置的物品也要跟著變
.毫無意義的陳列所有東西,只會讓每個房間都淪為倉庫

●平衡思考,讓家中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空間」
.別因為「育兒」而忽略自己!下班回家後的你也需要一個可以好好休息的地方
.大小不重要!從作息與動線設想,讓「爸爸的房間」舒適又實用

●就算沒有獨立空間,也可以營造出讓自己有「專屬感」的角落
.只要幾件喜歡的東西,就能讓媽媽也有「屬於自己的空間」
.全職媽媽更需要「獨處的角落」,讓自己對家更有歸屬感

●有孩子的家,怎麼可能不凌亂又有風格?
.比起「完美的整理」,更重要的是「決定遊戲空間」
.換個角度思考,請用孩子容易拿取的方式與家具來擺放童書及玩具

●培養孩子的「整理DNA」,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難
.每個成員都要分配家事,兩個步驟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
.觀察孩子的偏好,讓孩子在學會收東西之外,還能主動走進書房唸書

●一個人的家,更要從自己的生活出發!
.打破原有空間的利用模式,客廳可以不只是客廳,臥房可以不只是臥房
.別急著採購,想清楚真正的需求之後,往往改變原有家具的用法就能滿足

●《Tip》舒適又優雅!營造美好客廳的6個技巧

【Part 2】吻合日常,才能展現風格
——以生活為優先的家具擺設與物品收納


●你也嚮往「極簡生活」嗎?請注意,盲目追求「極簡」只會造成不便
.該丟還是不丟?學會判斷「不必要」的意義,才能心無罣礙說再見
.真正的極簡不是「通通丟掉」,而是出自於對自己生活需求的了解
.不是所有東西都要裝箱收納,換個方式就能解決空間不夠的問題

●就算空間再大,只要東西放得不對,也是枉然
.你家有左撇子嗎?適度調整家具和物品的方向,就能用得順手
.整理房子之前,要先了解「人」,然後才有所謂「家的風格」

●想要達到布置效果,就要把各種家具、裝飾品分類置放,以便形成風格
.指定「專區」,讓孩子的作品、獎狀、大型玩具除了保存還能觀賞

●面對「留著無用、棄之可惜」的物件,其實有「更具價值」的處理方式
.檢視現在家中過剩的東西,將有助於你未來提醒自己別再衝動購買

●具有紀念性的東西,到底該怎麼整理才好?
.清理、收納、陳列、保存,讓捨不得丟的回憶成為繼續前進的動力

●《Tip》乾爽又光亮!輕鬆清掃浴室的6個訣竅

【Part 3】從雜亂失序,到煥然一新
——8個具有啟發性的「改造式整理」案例故事


●會有「整理房子」的念頭,其實隱藏著對於「改變生活」的期盼
.【案例1】想要揮別沉重照護歲月、迎接人生下半場的花甲女士
.【案例2】因為罹癌衝擊,不想把「混亂的房子」留給孩子的中年媽媽

●無意識「囤積」終將氾濫成災,別讓「捨不得丟東西」毀了家
.找到「放下執念」的開關,才能讓長輩「丟掉不需要的雜物」
.【案例3】面對患有「強迫性囤積症」的母親,想把家從「垃圾屋」救回來的兒子

●價格不等於價值,所謂的「好好整理」關鍵在於是否貼近人心及使用需求
.【案例4】擔心「老公不肯花大錢」的妻子,以及決定「房屋大改造」的丈夫
.【案例5】家中滿是冰冷華麗家具,卻被一幢溫暖窗簾打動的豪宅主人

●無關風水,「氣場好的房子」通常來自於住在裡面的人
.【案例6】、彼此關愛、相互理解,卻因為過於忙碌而讓家失去條理的演員夫妻

●心隨境轉!經過徹底整理的空間具有奇妙的力量,甚至能讓人走出絕望
.【案例7】打算自殺,但不想在死後讓大家看到「家裡髒亂」的社會菁英

●整理所帶來的正能量不僅改變一個家的使用者,也深深影響所有參與其中的人
.【案例8】一家五口,必須擠在十八坪小房子共同生活的祖孫三代
.在整理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參與空間的改造,也看見自己的改變

【Part 4】動手打造「住起來優雅舒適的家」!
——營造質感居家的具體步驟與整理要訣


●整理房子的順序:每次針對一個空間,而且要快速地整理
.家具留著最後再丟!最該先清理的是被埋在櫥櫃裡的東西
.不要急著買收納盒!保存物品的最佳容器其實就是原來的包裝盒

●為什麼家裡空間很大又沒什麼東西,但看起來還是很亂?
.家具除了功能性,還要評估「位置、高度、顏色、材質和動線」
.想要改變屋內的氣氛,就從選用對的布藝品與家具款式下手

●連隱藏空間也都能收拾得有條有理,才算整理到位
.書籍要先分類再上架,並讓視線先觸及的櫃位留白、營造通暢感
.冰箱裡的食材要按照類別分層(格)存放,並先分裝,才會易找好用

●乾淨清爽的浴室,讓整個家最私密的空間也散發質感
.簡化擺放出來的衛浴用品,善用層架置放,讓不大的空間呈現簡潔氛圍
.利用水耕植物增添生氣,保持地板乾濕分離,營造浴室自然舒爽的清新感

●廚房整潔優雅,不僅做菜療癒,也是喝杯咖啡的好地方
.好用的廚房靠動線;乾淨的廚房靠收納
.優化空間,讓廚房變成咖啡廳的幾個好點子

●衣物的整理收納不妨參考時裝店,讓你家衣櫃好用又有時尚感
.更衣室除了依季節劃分衣物收納空間,也要按顏色吊掛才能一目了然
.沒有更衣室,就更要好好利用衣櫃來存放整理衣物

●《Tip》好找又不易損壞!收納心愛衣物的5個提醒
●《Tip》無毒又健康!維持廚房乾淨的6個方法

【附錄】空間最佳化!家的質感整理一定要有的9種單品
【感謝的話】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05097
  • 叢書系列:生活風格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你現在住的「家」,能夠讓你感到舒服嗎?
 
  近來,隨著待在家的時間變長,過去用來吃飯、睡覺、洗澡的「家」,現在則變得多功能;它可以是學校、辦公室,也可以是電影院和餐館。因為電影在家看,餐廳美食外送到家吃,學校的課程在家裡上,公司的工作也在家裡做。以前只要待在家就覺得無聊,但現在被迫不能出門,很多人只能盡量想辦法自救,找些新的嗜好來做,例如園藝、料理、健身等——人類果然是善於適應環境的動物,不知不覺中,就適應了宅在家的生活。
 
  你的家是麼樣子?你在家時覺得舒適嗎?我想,應該有很多人會覺得無論自己再怎麼努力打掃,家裡還是雜亂無章,對每個角落都不滿意,但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有時「真想把那個東西丟了」,有時又覺得「再買個這樣的東西回來掛,應該很不錯!」尤其是待在家裡的時間愈長,就變得愈在意。
 
  ●最棒的家不是「樣品屋」,
  而是貼近個人風格、使用起來便利的生活空間
 
  究竟「舒適的空間」是怎樣的呢?首先,會希望很寬敞、明亮吧!同時,也會希望乾淨到一塵不染,並且採用時髦的家具、壁紙、地板材料來裝潢布置,就像雜誌上的漂亮居家照片,或是樣品屋、家具賣場的展售間那樣,完全沒有任何雜物……很不切實際吧?是的,沒錯。因為長時間下來,待在那樣的空間,其實不不會讓人真的覺得身心舒暢。
 
  身為空間設計師的我,想法比較實際;我認為所謂最好的空間,就是「以人為先、貼近個人生活風格、使用起來最便利」的空間。因為世界上的家庭形形色色,並無法一味複製雜誌或樣品屋的樣貌,而且也沒有必要。舉例來說,沙發與白色大理石地板的組合很華美,但若平常就愛席地而坐、享受和式泡茶空間的氛圍,那麼,與其勉強仿效,還不如選擇使用符合自己的柔軟坐墊與茶几來得更實在。
 
  我的工作被稱為「空間設計」、「空間諮詢」,而這個工作的重點,就是從「了解空間使用者的生活」開始。例如:總是晚歸的爸爸、一大清早就起床的媽媽、喜歡玩積木的幼兒園生老么、喜歡宅在自己房間的高中生兒子,還有小狗和貓咪等,我會觀察他們的日常起居,舉凡幾點出門、幾點回家、每位成員在家中所進行的最長時間活動、與家人一起進行的活動、是否常在家做飯、是否喜歡一起看電視、心中最珍視的回憶……等等,鉅細靡遺的詳加了解。甚至在過程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我也會從空間使用者的生活習慣去找答案。
 
  ●「人」是空間的主角,
  能與家人一起住的地方才叫做「家」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工作?是抱有什麼志向嗎?在工作中又得到什麼樣的成就感?在回答之前,我想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雖然有點難堪,但我還是要說明一下家裡的背景情況。在我高中時期,韓國面臨亞洲金融風暴,也因為父親的事業急速下滑,家中經濟一落千丈,所以家人們被迫四分五裂,我也不得不放棄原本心儀的美術夢想,並且為了盡快就職,選擇去讀有幼兒教育科系的專科學校。在二十歲上下那段求學時期,我隻身在外地,就連放假時也必須要去打工,一個人獨自努力生活,感覺非常辛苦。然而不只是我,包括我的父母、妹妹也全都分開,那種與家人離散的痛苦,簡直讓我們都快撐不下去。於是有一天,我母親做出了決定:「即使是月租套房也好,我們全家還是一起住吧!」
 
  就這樣,經過一番波折之後,攢了一些錢、租了一間小套房,我們一家四口總算回到可以一起生活的日子。雖然已是成人的我跟妹妹只能跟父母擠在同一個房間,但歷盡滄桑才聚在一起的我們還是覺得非常幸福。「啊,果然一家人就是要住在一起才算一家人呀!」當時的我猛然有了深刻的體悟,原來僅僅只是「住在一起」,但對我們來說卻是莫大的安慰與鼓舞。而這也是我第一次實際感受到:有家人同住的「家」能為人帶來多大的幸福。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從學校畢業的我開始了職場生涯,並在戀愛五年後步入婚姻。我與丈夫從戀愛時就固定存錢,後來也用那筆錢租了房子、開始我們的新婚生活。所以,雖然房子是租的,但我還是非常感動,覺得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家」,而不再是住在父母的家裡。也因為想把自己的家打理得乾淨整潔、裝飾得美觀大方,於是我一步步開始學習如何整理、收納、裝潢,並實際動手應用,包括試著買回喜歡的布、用縫紉機製作窗簾來掛,甚至還改造流理台、重新粉刷,也因為種種成果都還挺不賴,所以也讓我意識到原來自己在這方面很有天賦,並充滿熱情。
 
  一開始,我只是把整理布置房子當成興趣;後來成了二寶媽再加上職業婦女的身分儘管讓我忙碌不已,卻依然樂此不疲,並且很喜歡把自己的裝潢創意、各種整理與收納的方法傳授給身邊親友,結果不知不覺開始有些口碑,甚至大家還紛紛鼓勵我創業。
 
  只是,原本一直學以致用、專注在幼兒教育已超過十五年的我當時都快四十歲了,突然要面對「創業」這個想法,其實根本沒有勇氣或自信,因為要拋棄過去資歷、完全投入到一門新領域,這談何容易?然而,經過一番思考,當我捫心自問:「妳到底比較喜歡什麼?究竟做什麼能讓妳更快樂?」卻發現答案只有一個時,我決定做出選擇,並且讓「空間設計師」成為了我的第二個職業。
 
  ●別讓不舒服的環境,
  斷送「當下」就能享受的幸福
 
  從事這份工作之後,我感到愈來愈有趣,甚至覺得「工作竟然可以這麼快樂!」也正因為始終抱持著「不論原本空間是大是小,都希望委託人在接受我的協助之後,能在煥然一新的環境裡變得更幸福」的念頭,所以我的野心也愈來愈大,並且藉由不斷進修,期待自己能在工作表現上更加出色。
 
  究竟是什麼帶給我這樣的動力呢?我想,那是因為我深信:整理空間就像整理人生。因為空間改變,心情就會改變;心情改變,每天的生活也會跟著變。而倘若每天都能有所改變,那麼人生終究也會轉變——在我親眼見證許多人的生命確實跟著空間改變而發生轉變之後,這個工作怎麼可能不有趣?
 
  對過往的眷戀以及對未來的擔憂,並不只存在於我們的腦海。腦子裡很亂的人,家裡也會很亂。相反的,也有可能是因為家裡很亂,所以腦子跟著亂。總之,如果仔細觀察一下讓家裡變得混亂的原因,就會發現大都是因為對過去的執著和眷戀,或是對未來的擔憂和不安,所以才會讓家裡堆積著某些物品。而那些明明就不會用到、卻買回來囤積的東西,還有那些早就該送走的東西,其實都在斷送我們「現在這瞬間」的幸福。也因此,只要願意改變空間,就有可能改變某人的人生。而我的工作,就是在協助大家整理人生。
 
  曾經,有一對醫師夫婦委託我改造他們的房子。前去拜訪後,我發現這對夫妻非常忙碌,完全沒有時間去照料房子。而在整理的過程中,我發現房門後藏著一幅非常棒的畫,但卻沒有人知道。甚至,他們的兒子在看見那幅畫之後還大吃一驚說:「哇!這是我們家的嗎?」而那個房子在經過改造式的整理之後變得全然不一樣,醫師夫妻也由衷表示:「謝謝妳拯救了這個本來快死的空間!」許多年過去,每當有人問我為何會從事這份工作,我就會想到這件事帶給我的啟發:醫生救的是人命,而我們救的是空間。
 
  ●現在,就為「活出自己」
  而改變家的樣子吧!
 
  事實上,有很多人在使用住家空間時都是不便的,但儘管如此,但卻似乎對這個「不便」無感,就只是一味讓自己的生活去配合那個空間。這當然有可能是因為大部分的房子構造都很類似,但其實最主要原因是出在「我們無法擺脫既定觀念」。例如:客廳要有電視和沙發、餐廳要有餐桌椅、臥室要有床……。如果能放下這些想法,就有更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而關於這類問題,我會在本書接下來的單元中陸續說明,幫助大家找出「居家空間最佳化」的整理方式。
 
  你不妨先問問自己,是否常有「好想回家」的念頭?我認為「家」應該是讓人任何時候都想去的地方,是一個可以讓身心休息的歸處,也因此,必須要以「生活在其中的人」為主要考慮對象。不管是購置新的物品、丟掉原有的東西、更動家具的擺設、更換地板或壁紙,一切都要「適合使用的人」才對。若是盲從別人的標準或社會既定觀念來設計空間,絕對無法讓人感到舒適。也因此,千萬不要為了空間來改變自己,而是要為了自己來改變空間。只要抱著這樣的態度,即使看來細小瑣碎,卻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現在,就讓我開始介紹這個「小小變化,卻能徹底重整人生」的奇蹟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以前對整理這件事很抗拒,總覺得那是一種永無止境的戰鬥,今天收好,明天又亂了,非常消磨意志力。這本書很巧妙地避開了這種「除舊布新」的激烈語氣,轉而著重在「維護」與「微調」。它用了很多篇幅在討論「動線優化」和「物件的生命週期管理」。例如,它會探討為什麼某個物品總是會被亂放,原因可能不是你懶,而是它的「回家路線」設計得不合理。書裡提供了一個很實用的概念,就是「就近原則的升級版」,也就是「便利性與美觀的黃金比例」。我發現,只要我把常用物品的收納點,設計得比「隨手丟到餐桌上」這個動作還更省力、更順手時,東西自然就不會亂了。這已經不只是收納技巧了,根本是行為科學在居家中的應用。讀完後,我不再覺得整理是「家務」,而是一種能讓我更有效率過日子的「生活設定」。現在我每天花五分鐘做個小回歸(Reset),而不是等到週末花一整天做大掃除,壓力小很多。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的文字敘事風格非常親切,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專家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反而像是鄰居家那位整理得超棒、又很有品味的姊姊在跟你分享她的獨家秘訣。它用了好多貼近台灣在地生活情境的例子,像是面對颱風季需要的備品如何收納,或是台灣特有的中藥材、電器保固卡等等瑣碎但必需的物品該怎麼處理。最讓我感到共鳴的是它探討「想住一輩子」的觀念。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我們買房通常是希望能長長久久地住下去,但隨著家庭成員增減、生活重心轉移,需求一定會變。這本書提供的不是一套死板的SOP,而是一套「應對變化的思維架構」。它強調的是「彈性」和「可調整性」。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如何為未來的自己預留空間,例如在衣櫃中保留一些「空白」的收納格,以備不時之需,而不是一開始就塞到滿。這種前瞻性的思維,讓我覺得這筆書的投資非常值得,它是在為我未來十年的居家生活打底。

评分

我個人對室內設計美學一直有很高的要求,但過去的收納書籍常常給人一種冰冷、制式化的感覺,東西塞進去就對了,完全犧牲了家的「溫度」。然而,這本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把「美感」跟「實用」完美地綁在一起,而且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呈現。作者對於材質的選擇、色彩的搭配,以及如何利用設計感強的收納品來提升整體視覺,著墨得很深。它不會強迫你把所有東西都藏在看不見的地方,而是教你如何「篩選」出那些值得展示的物品,並且讓這些實用物件本身成為裝飾的一部分。例如,我本來覺得我的露營用品一堆雜物很難收,書裡示範的開放式層架搭配幾個質感不錯的收納籃,一下子視覺焦點就集中在籃子的線條上,而不是裡頭的雜物。這對我這種很在意「一眼望去是舒服」的屋主來說,簡直是救贖。它讓我體會到,所謂的「質感」,其實是建立在「井然有序」的基礎上,只不過這個井然有序的過程,是可以同時兼顧設計師的品味和主婦的便利性。

评分

這本的編排設計也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種厚厚一本、讓人望而生畏的工具書。它的圖片非常精緻,而且圖片的呈現方式非常「有情境感」。很多照片看起來就像是從高檔的居家雜誌裡截出來的,但仔細看,你會發現那些收納配置都是極度貼近一般家庭的實際狀況,沒有過度美化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它沒有過度推銷特定的品牌或產品。它強調的是「解決方案」,而不是「購買清單」。作者會告訴你,你需要的是一個「垂直收納的結構」,而不是「某牌的塑膠盒」。這種授權給讀者的感覺非常好,讓我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和現有的物品去尋找最合適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盲目跟從。對於像我這樣,已經有很多收納用品但還是覺得亂七八糟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解構」現有混亂、再「重建」邏輯的清晰路徑。它讓我終於理解,買再多收納櫃,如果沒有對的「系統」在背後支撐,一切都是白搭。

评分

這本書我看到一半就忍不住想推薦給身邊所有在為居家雜亂所苦的朋友!老實說,我以前買過不少收納工具書,那些大多是教你怎麼折衣服、怎麼利用隙縫空間,理論上很實用,但對我這種生活習慣比較隨興的人來說,用起來總覺得很彆扭,很快就打回原形。這本的切入點真的很不一樣,它不是直接給你一堆收納技巧,而是拉著你一起回頭審視自己的「生活型態」。像是,我以前總覺得廚房檯面一定要空空的才好看,結果買了一堆美美的展示架,實際上東西根本拿不順手,煮飯時忙得團團轉。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重點不是「藏起來」,而是「順手度」。它引導你去思考,你是個會頻繁開伙的「美食家」,還是偶爾下廚的「輕食者」?你的書桌是工作的戰場,還是放空休憩的角落?這種從「人」出發的設計哲學,讓後續的動線規劃和物品歸位變得非常自然,一點都不像在「整理」,反而像在「優化生活流程」。光是理解了這個核心概念,我家的玄關混亂問題就找到解答了,不再是硬塞櫃子,而是順應我們出門前需要拿取外套、鑰匙、零錢的順序來設計開放層架,超級人性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