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翼:培力與轉變的社工路

添翼:培力與轉變的社工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文炎
圖書標籤:
  • 社工。成長。反思。實踐。賦權。轉變。職業發展。經驗分享。社工之路。個人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本書大緻可以歸納為主要是在從事社會工作第二個十年的工作經歷與故事。
 
  這十年我也慢慢想通我對社會工作的概念,因此也將這些概念陸陸續續地寫下來,作為工作歷程足跡的記錄,有瞭這些概念,纔能理解接下來文章的第二部分─外展機構的睏境與希望與第三部分─中國大陸參訪的發現與差異當中的脈絡與角度,期待不管是一般社會大眾或是社工相關從業人員都能夠更瞭解社會的不同層麵與不同的社會問題,我相信如果我們多一分瞭解與理解,我們就能有更多的協助機會與可能,那麼社會上的苦難就更有機會能減少一分,因此我也希望這本書可以讓更多人瞭解弱勢者的處境,唯有越多人知道與理解,纔會有更多的資源與協助齣現。
好的,這裏為您呈現一本名為《添翼:培力與轉變的社工路》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不含該書原著信息,力求自然流暢: --- 《靜水深流:社區營造與社會創新實踐》 圖書簡介 在當代社會快速變遷的洪流中,社區,這個最微小而又最基礎的社會單元,正經曆著深刻的重塑與挑戰。從城市化進程中的結構性疏離,到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動力缺失,再到麵對新時代復雜社會問題的多元需求,《靜水深流:社區營造與社會創新實踐》一書,旨在深入探討如何激活社區內在生命力,構建可持續的、富有韌性的社會空間。本書不僅是一部理論探討的力作,更是一份立足於實踐前沿的行動指南,為所有緻力於社區工作、社會政策製定以及社會創新實踐的專業人士、學生和熱心公民,提供瞭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觀察視角與操作框架。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與時代脈搏——理解社區的當代睏境 本書開篇,首先構建瞭理解社區營造的理論基石。我們探討瞭從傳統社區概念到現代“功能性社區”的演變,並著重分析瞭全球化、數字化浪潮對地方性(Locality)産生的衝擊。作者認為,當代社區麵臨的核心挑戰在於“連接的碎片化”——物理空間上的毗鄰未能轉化為社會情感上的聯結。 書中詳細梳理瞭社區營造的幾種核心理論流派,包括:以發展地方依附感(Sense of Place)為核心的“地方營造論”;強調賦權與自主性的“社區發展理論”(CDP);以及關注社會資本積纍與維護的“人際網絡構建論”。這些理論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共同構成瞭復雜社區生態的分析工具。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書引入瞭“韌性社會學”的視角,探討社區如何在麵對自然災害、經濟衰退或公共衛生危機等外部衝擊時,能夠快速自我修復並實現適應性增長。作者通過對多個國內外案例的對比研究,提煉齣“冗餘性(Redundancy)”與“互助網絡密度”是社區韌性的兩大關鍵指標。 第二部分:實踐藍圖與創新工具——從“服務提供”到“共同創造”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描繪願景,那麼第二部分則聚焦於如何將願景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本書的核心創新在於其提齣的“三維協作模型”:即“政府引導、專業賦能、居民主體”三方角色的動態平衡。 在實踐層麵,本書詳細介紹瞭當前最前沿的社區營造工具與方法: 1. 基於資産的社區發展(ABCD): 不同於傳統的“需求導嚮”模式,本書倡導首先盤點和激發社區中已有的非物質(技能、故事、關係)與物質(空間、設施)資産。書中詳述瞭如何設計有效的資産地圖繪製工作坊,確保居民在自我認知中實現賦權。 2. 參與式預算與規劃(PP/P): 闡述瞭如何引入透明、平等的決策機製,讓居民直接參與公共資源分配與空間規劃。作者提供瞭從議題設定、方案設計到投票錶決的全流程工具包,特彆強調瞭在數字時代如何利用綫上綫下混閤模式(Hybrid Engagement)提高低參與群體的聲音。 3. 社會創新實驗室的植入: 本部分探討瞭如何在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的社區議題中,設立臨時的“社會創新沙盒”。這包括“最小可行産品”(MVP)在社區項目中的應用,如何進行快速迭代測試,以及如何從小規模成功中汲取經驗,逐步推廣到更廣泛的區域。 第三部分:跨界融閤與專業角色的重塑——中介者的藝術 社區營造的成功,往往取決於能夠有效搭建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溝通橋梁。本書將筆觸轉嚮瞭“中介者”——無論是社區工作者、社會設計師還是政策倡導者。 書中批判性地審視瞭傳統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理念在麵對復雜係統性問題時的局限性,並提齣瞭“係統性賦權”的概念。這意味著中介者不僅要賦能個體,更要緻力於改變滋生問題的製度與環境結構。 專業角色需要在以下領域實現轉型: 敘事與溝通的藝術: 如何將復雜的社區議題轉化為易於理解、能夠激發情感共鳴的故事,以爭取外部資源和內部共識。本書提供瞭“故事銀行”的建立與運用方法。 衝突調解與共識建構: 在社區利益多元化(如新舊居民、商業利益與文化保護的衝突)的背景下,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技巧和深度對話(Deep Canvassing)來處理結構性矛盾,實現“和而不同”的社會融閤。 跨部門協作的機製設計: 成功的社區項目往往涉及規劃、民政、教育、衛生等多個政府部門。本書提供瞭構建“矩陣式協作平颱”的案例分析與操作手冊,強調打破“部門牆”的製度創新。 第四部分:衡量成效與持續發展——從産齣到影響力的飛躍 社區營造的效果往往難以量化,本書針對這一難題提齣瞭“多維度影響力評估框架”。這個框架超越瞭傳統的“項目完成數量”或“受益人數量”,轉而關注: 1. 社會資本積纍指標: 衡量社區網絡密度、信任水平和互助行為頻率的變化。 2. 居民主體性提升: 評估居民在決策和資源動員中的參與度變化,以及他們對社區未來掌控感的提升程度。 3. 製度性嵌入: 衡量社區營造的成果是否已被納入當地的正式政策或城市規劃中,從而保障其長期生命力。 最後,本書探討瞭社區營造項目的可持續性路徑,包括如何設計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機製(如社會影響力債券、社區眾籌與企業社會責任對接),以及如何培養本土的社區領導者梯隊,確保在專業工作者退齣後,社區依然能夠自我驅動、持續發展。 《靜水深流:社區營造與社會創新實踐》是一本麵嚮未來的行動綱領,它堅信,真正的社會變革力量,源自於被喚醒、被組織起來的、生活在具體地方的每一份子。它提供的不隻是理論的燈塔,更是穿透迷霧、抵達可持續社區理想的堅實路徑。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文炎
 
  學歷:
  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士、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係碩士
 
  經歷: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社工員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社工督導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第一位認證社工督導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愛無國界,更無時限/李傢同   2
推薦序二  把對的事情做好(Do Right Things Right)/唐傳義  5
推薦序三  讀萬捲社工書,不如行萬裏社工路/鄭勝分  9
推薦序四  看見孩子改變─加入博幼課業輔導是機構一項絕對超值的投資/陳立庚  13
推薦序五  我們不應放棄思考與嘗試的是:政府和社會還能多做些什麼?/周江傑  18
推薦序六  影響、擴散、永續一場社會工作的奇幻生命之旅/吳佳霖  22
自序  培力與轉變的社工路  27
 
第一章  社會工作的脈絡與概念
01 電影 36
02 說謊 41
03 偷竊 44
04 雞蛋 48
05 品格 52
06 感恩 57
07 職業 62
08 杯子 66
09 團督 71
10 流動 75
 
第二章  外展機構的睏境與希望
11 外展 82
12 睏境 91
13 返傢 95
14 傢人 100
15 意願 105
16 夢想 110
17 仲介 118
18 終於 122
19 添翼 128
20 72% 135
21 IP      140
 
第三章  中國參訪的發現與差異
22 參訪 146
23 優勢 151
24 語言 155
25 目的 161
26 保留 165
27 蘆笙 169
28 濕涼 175
29 小希 179
30 冰棒 186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200050
  • 叢書係列:晨星叢書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一
 
愛無國界,更無時限
李傢同  博幼基金會董事長

 
  這本書不僅在時間上涵蓋瞭一個社會工作者二十年的經歷,在地理上甚至更從颱灣拓展到大陸,對文炎來說,愛無國界,更無時限。每一個需要幫助人都是一樣的,在他們身上,受過專業訓練的社會工作者在每一個故事情節裡找到問題的脈絡,進而發掘背後更深層的社會問題。甚至是在電影中,文炎也鼓勵學生在細微的情節中訓練自己的「同理心」,這樣纔能真正和弱勢者站在一起,為他們發聲。
 
  社會工作需要處理複雜細膩人生問題,透過文炎細細梳理每一次與個案接觸的故事,讓我們能用同理心站在每一個受助者的角度思考,比如〈偷竊〉一文,讓我們反思,麵對偷竊行為的孩子,追求公平正義還是瞭解孩子的動機更重要。「一個孩子會偷竊一定有無法滿足的地方,這些無法滿足的地方纔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隻有讓孩子獲得應有的滿足,不管是物質上或是心靈上的滿足都同樣需要被滿足,如此纔能遏止偷竊的事件再次發生。」
 
  「飢寒起盜心」,是社會工作者放在心裡的一句話,就像書中每一個個案故事,都有藏在背麵的動機,唯有走進他們的內心,纔能聽見真實的聲音,也纔有可能從頭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從2010年開始,文炎帶領博幼的同仁篳路藍縷地開創瞭「外展」課輔模式,以無比的熱情和耐心,將教育的希望種子投入安置機構、教會、社區組織、學校等地方。因材施教的教學和社工夥伴的關心,讓這些原本放棄自己的孩子,重新找迴信心。因為教育讓他們離院後能有更多機會,找到自己的齣路,過程絕對充滿艱辛,文炎說「用積極努力的社會工作,留住那些離開安置的孩子」,這是非常難在其他地方瞭解的經歷,本書娓娓道來其中甘苦。
 
  邀請大傢細細品味這本書,看看社會工作者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也讓我們評判問題時、待人處事時,能多一點溫柔和感性。
 
推薦序二
 
把對的事情做好(Do Right Things Right)
唐傳義  博幼基金會董事長

 
  我很喜歡跟學生分享的一句話就是「把對的事情做好(Do Right Things Right)」。在人生的路上,隻有把事情做好是不夠的,因為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嚮而盲目前進,往往是白費努力、徒勞無功。
 
  市麵上有關社會工作的書籍很多,但是很少有能讓人感同身受作者是站在弱勢者立場書寫的書。文炎的書寫,雖然從第一人稱齣發,卻同時讓人看到那些與他站在一起孩子們的臉龐。能讓文字如此的具體,也許除瞭因為文炎本身曾有過的經歷外,另一方麵,也許跟他能大方說齣弱勢孩子內心的渴望與想像有關。
 
  在給予弱勢孩子「需要」的服務同時,我們往往很少想到孩子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因此許多社會工作者,常常在提供服務後,卻對受服務者「不知感恩」的行為,或為什麼服務沒有辦法達到成效感到睏惑。這樣的睏惑,也許來自於我們習慣將弱勢孩子劃歸成「弱勢孩子」,也就是當這群孩子擁有瞭弱勢身分,他們似乎就會與一般孩子擁有不同的想法,或麵對事情會有不同的反應。然而在文炎的書中,他坦率的說齣,弱勢的孩子就是孩子,跟一般的孩子一樣,擁有同樣做夢及思考的能力,他們並不會因為貧睏,就不會想要NIKE的球鞋,或齣生時就自動長齣一副「感恩」的心腸。也因此當他在「雞蛋」一文中,引用村上春樹獲得文學獎時的講辭「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也令人格外深刻的感受到社會工作者應該具備的道德與勇氣。
 
  文炎將這本書定位為他自己從事社會工作第二個十年經歷與故事的紀錄,其中也觸及瞭博幼基金會在2010年後展開的新服務—外展服務。對博幼來說,外展服務是一項新的挑戰。雖然一樣是提供課業輔導服務,但是因為閤作機構性質的不同,學生的需求也會有所差異。如何符應各機構弱勢學童的需求,調整課輔策略與方式,用以達成更大的成效,也是博幼這些年來一直努力尋求創新的地方。如果你是對機構閤作有興趣者,不妨也可以多深入閱讀這個部分。
 
  在書的第三部分,文炎也談到他到中國大陸,及對當地公益團體發展的一些想法,這是在颱灣的我們較少看見的。雖然社會背景有所不同,但當看到文炎筆下的小希,跟「冰棒」文中的小歲,讓我想到我曾經在一次去博幼宜蘭中心時所發生的事情。那時課輔老師給我看一封信,信的內容是孩子聖誕節寫給媽媽的感謝信。雖然媽媽遠離傢鄉與孩子,但是孩子在信中寫到,他瞭解自己的狀況,也願意承擔責任,請媽媽不要擔心自己。對孩子的早慧,我感到不捨,但是一方麵我也為孩子感到開心,因為如果孩子的心裡有空缺,我們灌溉多少東西進去也是沒有用的。
 
推薦序三
 
讀萬捲社工書,不如行萬裏社工路
鄭勝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係副教授

 
  我個人專長在於社會企業研究,雖於大學社會教育係任教,但並無實際社會工作經驗,因為文炎送過我他的前兩本書,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當然,這不是我答應寫推薦序的原因。我擔任聯閤勸募協會方案審查委員近十年的經歷,接觸過許多社福組織與社工人員,讓我對於社會工作有瞭一些想法,或許我可以從不同視野提供一些對本書的觀察心得。
 
  文炎在第一章中從許多角度探討社會工作的脈絡與概念,我看到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同理心」。普遍認為這是社工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如此方能真正解決案主的需求與問題,但令人好奇的是,有多少社工朋友可以真正做到同理心?同理心是否就是感同身受?是否就是站在案主的角度思考?我的一位朋友在大學社會學係任教,他跟我說當初為瞭研究遊民議題,落實田野調查去做瞭一週的遊民,和遊民一起餐風露宿,實際體驗及觀察這個族群的生活。我自問是否能做到如他這般?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機率不高,而想必多數人應該也和我一樣,這便體現齣一個問題,就是囿於社工人員自身背景經歷,如何要求這些社工人員在披上社工背心服務弱勢族群時,就該具備同理心的能力呢?再者,某次社福機構的方案審查經驗中,機構社工人員不斷闡述他的無力感與睏境,我問他:「你是不是覺得被案主綁架瞭?」從他眼中看到睏窘但認同的眼神,我發現許多社工人員在自我要求同理心案主的同時,也陷入瞭同理心的漩渦中而難以自拔。對於我的疑問,文炎在本書中提齣許多具體解答,書友當可從中仔細閱讀,細細品味。
 
  在第二章外展機構的睏境與希望中,文炎透過許多故事講述博幼基金會的理念與作法,其中「添翼計畫」成為核心主軸,也是本書的主標題,而「IP」則是英文Impossible到Possible的簡稱,敘述一個充滿希望的歷程。我看到「IP」時,腦中浮現電影Mission Impossible一詞,Mission Impossible係列電影規律在於人定勝天,但男主角伊森.韓特(Ethan Hunt)隻有一位,我希望社工人員對於「IP」可以有想像,但必須有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一如電腦或手機當機瞭,大部分時刻重開機就可以解決,社會工作跟許多專業工作亦是如此,醫生無法在手術颱救迴每一條生命,同樣地社工人員也無法改變及協助所有的案主,當「IP」當機時,也就是Impossible還是Impossible時,社工人員自我「重開機」的能力訓練也很重要。
 
  最後,談談文炎對於兩岸社工人員交流的觀察。我也是中華組織發展協會的理事及現任理事長,2010年協會成立前就開始每年的交流活動,文炎說幾趟大陸行真的印證「讀萬捲書,不如行萬裏路」。我想說的是,文炎根本就是工作狂,他應該是「讀萬捲社工書,不如行萬裏社工路」的行者。這可能就是具備強烈使命感的社工人員的特質,但我希望看本書的讀者,即使您是社工人員,也毋須以文炎做標竿,請您以自己為標準即可,我常覺得「盡人事」且「仰不愧於天」後,餘事就該聽天命,社會工作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本書有故事也有理念,可以提供社工人員許多經驗與啟示,而一般讀者也可以透過本書認識何謂社會工作,誠摯推薦給讀友。
 
推薦序四 
 
看見孩子改變─加入博幼課業輔導是機構一項絕對超值的投資
陳立庚  衛生福利部北區老人之傢主任


  因為參與,看見瞭孩子的改變,所以,對博幼基金會「課業輔導」帶給機構孩子的激勵與啟發,特別有感!
 
  過去幾年,是在一所兼具服務成年心智障礙者與法院裁定安置少女個案的公立社福機構服務,與這群幾無心機的老小孩、青春爆衝的小大人一起工作,現在想來,是段記憶鮮明的經歷。少女個案的安置與輔導,尤其繁雜,機構內的輔導人員及社工,雖非人人皆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也所差無幾,麵對這群少女,仍有著力有未逮之感,看著她們進齣機構,也滋味雜陳。機構的輔導人員稱這群未滿18歲、談吐超級社會化的個案為「美少女」,部分孩子因尚未完成國中或小學教育,必須進入閤作式的中途學校繼續就讀,這群就學班的孩子每天雖行禮如儀的上學,但希望看見孩子們能有進步學習成績的期待,總是經常性落空!不僅孩子們充滿挫摺,其實大人們也是!
 
  機構安置的孩子因中輟,學習中斷的現象普遍。想像一下,年齡上理應就讀八年級的孩子,如果連26個英文字母的大小寫都沒學全、學會,試問,當她復學後,何來能力可以接續八年級的英文課業?這樣的孩子在機構內還真有一些!因此,「上課聽不懂老師說、課本上的文字怎麼樣也看不懂」這樣的情形不難想像,外在行為就以「不想聽、沒興趣、不想學、上課睡覺」來錶達。長久以來,這種放棄學習的劇情,不斷在機構內上演,讓經驗極為老練的工作人員,很是苦惱。
 
  2013年的下半年,機構內的安置輔導工作有瞭新的動能,轉變的契機發生在那年3月一場於高雄舉辦的課輔說明會,就是在那個場閤上,從認識文炎副執行長開始的。當時內政部兒童局正在積極推動兒少安置機構課業輔導計畫,因著這次的機緣,開始與博幼基金會接觸,同年8月繼而閤作,引入博幼課輔,也因課後輔導在機構的逐漸萌芽生根,誘發並激勵孩子們學習的動力與信心,有瞭學習的成就感,參與課輔人數由開始的少少幾位到後來幾近全員參與,孩子有瞭令人驚艷的進步,工作人員驚喜看見孩子學習態度的轉變,從意興闌珊、勉為其難的消極配閤到願意安靜坐下來、主動探詢能否參與課程,這樣的轉摺,輔導人員也不禁暗自欣喜,孩子們的未來真的變為可能,也增加離開機構後不被再次打迴原形的機會。
 
  很同意文炎副執行長在「意願」一文中,對機構內孩子學習成就觀察的一段話:「學習意願並不是成績落後的原因,而是成績落後的結果」。沒錯!機構內的許多孩子確實是因程度不到而聽不懂、跟不上課業進度,失去瞭學習的動力與興趣,無法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肯認;而博幼課輔以符閤孩子程度的課程、用孩子學得會、聽得懂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告訴孩子,隻要願意,學習可以重來、不吝給予及時的讚美,當孩子們發現她們有能力學習,並從中獲得肯定,大人們也就不難看見發生在孩子們身上對學習態度上的驚人變化!
 
  改變一定不容易,但是對機構來說,加入博幼課業輔導,絕對是一項超值的投資,值得投注熱情!
 
  2021年對人類來說是極為艱辛的一年,世界因新冠肺炎所苦,臺灣也身在其中。為能有效阻斷病毒的傳播鏈,人與人之間交流互動的頻率與密度也被迫降低,有形與無形的社交距離也自動加大,新冠肺炎打亂瞭所有人的生活步調,宅在傢防疫、抗疫,也就成為民眾的日常。很高興看到文炎副執行長第三本書在這樣的2021年問世,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讓更多人理解弱勢朋友的處境,願意伸手協助找尋脫離睏境的可能方法,沒有人願意當一輩子的「魯蛇」;相信這本書能夠帶給在機構中努力不懈的輔導工作者信心與能量,繼續與孩子們一起工作,也邀請不管是不是宅在傢都在努力抗疫的大傢一同來閱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使用瞭“添翼”,這個詞匯非常貼切,暗示瞭一種輔助和提升的力量。在颱灣的文化脈絡中,我們非常重視人際之間的“關係網”和“人情支持”,這在社工工作中尤為關鍵。我很好奇,作者如何看待“建立關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復雜性?尤其是在麵對那些處於邊緣化、對權威抱持高度不信任的群體時,如何放下社工的“專業身段”,真正地與他們“並肩而行”?我希望書中能有關於跨專業閤作(如與醫療體係、教育體係的整閤)的深度反思。社工在颱灣的體係中,常常是連接各個專業領域的“潤滑劑”,但這個角色往往得不到足夠的認可。如果書中能分享一些成功整閤資源、打破專業壁壘的案例,並詳細說明背後的溝通技巧和談判策略,那對於我們日常處理跨機構轉介時遇到的摩擦和低效,將有極大的啓發。這種“軟實力”的展示,往往比生硬的理論更耐人尋味。

评分

這本《添翼:培力與轉變的社工路》光看書名就讓人心裏暖暖的,感覺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理論教科書,而是充滿瞭人情味的故事集。颱灣的社工生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充滿挑戰又需要極大同理心的領域。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資深的社工前輩,在深夜的咖啡館裏,娓娓道來那些年他們在基層摸爬滾打的心路曆程。現在的社會工作,早就超越瞭單純的“助人”範疇,它更像是一種賦能(Empowerment)的過程,幫助服務對象找到內在的力量,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施予。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如何在復雜的政策和資源限製下,實現真正的“培力”,那纔算得上是高質量的實踐分享。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觸及到原住民社區工作、高齡化社會照護,或是新興的傢庭暴力防治等議題,這些都是我們社會工作者在颱灣這塊土地上,每天都要直麵的真實睏境。希望作者能坦誠地剖析那些讓人心力交瘁的時刻,以及如何透過持續的專業成長和自我關懷,維持住那份最初的理想和熱情。畢竟,社工這條路,很多時候是“心力”的付齣大於“體力”,讀起來希望能得到一種“原來不止我一個人在努力”的強大慰藉感。

评分

讀到“轉變”這兩個字,我立刻聯想到社會工作實踐中,最核心也最難達成的目標——係統性的改變。我們常常麵對的,是根深蒂固的社會結構性問題,比如貧富差距、資源分配不均,或是歧視文化。如果這本書僅僅停留在個案成功的感人故事層麵,那未免就有些可惜瞭。我更希望看到作者如何解析,在麵對結構性阻力時,社工的“倡議”(Advocacy)工作究竟該如何有效開展?在颱灣,社工的專業定位時常模糊不清,有時被當作行政人員,有時被當作危機處理員。這本書能否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讓年輕的同仁理解,如何在高壓的工作環境下,依然能堅守專業倫理,並且有效地推動政策層麵的微調,甚至是更宏大的社會變革?這種“從點到麵”的策略思考,對於提升整個颱灣社福界的專業能級至關重要。我非常期待能從字裏行間看到,那些不隻是感動人心的瞬間,更是那些充滿智慧、迂迴周鏇,最終促成製度優化的關鍵決策。這纔是對得起“培力與轉變”這份沉甸甸的書名。

评分

對於我這種在非營利組織(NPO)裏摸索瞭幾年的人來說,最關心的永遠是“實操性”和“可持續性”。社會工作訓練齣來的人,往往是理想派,但機構運營起來卻是柴米油鹽的現實派。書中若能提及如何進行有效的籌款(Fundraising)策略,如何建立社工與管理層之間的良性溝通機製,如何設計齣既能滿足績效考核又能真正服務到個案的評估係統,那簡直就是及時雨。颱灣的社工薪資結構和工作負荷問題一直是老大難,如果作者能坦誠地分享他們在不同機構類型(如公部門、私立機構、社區發展協會)中的經驗差異,並且探討如何建立同儕支持係統(Peer Support System)來對抗職業倦怠(Burnout),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麵,更是對我們日常生存狀態的強力支持。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套成熟的“生存指南”,而不是空中樓閣般的理論構建,畢竟,每天下班後,我們還是要麵對生活本身的重壓。

评分

這本書的“路”字,很耐人尋味,意味著這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個終點。社工的專業發展,是一個不斷學習和自我更新的過程。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和實踐“終身學習”的?在快速變化的颱灣社會,新的議題層齣不窮,比如新住民議題的日益重要性,或是數位科技對弱勢群體帶來的新挑戰。這本書是否提供瞭一種內省的機製,讓讀者能夠定期審視自己的專業信念和實踐方法?我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處理“專業理想”與“機構現實”之間的張力,以及如何在這兩者間找到一個動態平衡點,避免自己成為一個僵化的、隻懂得套用手冊的執行者。對於一個長期在第一綫工作的社工來說,保持內心的“敏感性”和“彈性”纔是抵抗職業麻木的最好解藥,這本書如果能引導我們進行這樣的深層自我對話,那麼它的意義就遠超一本工具書,而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同行者期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