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土木工程

圖解土木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聖富
圖書標籤:
  • 土木工程
  • 工程建築
  • 結構工程
  • 橋梁工程
  • 道路工程
  • 岩土工程
  • 施工技術
  • 圖解教程
  • 工程教育
  • 專業參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圖解土木工程」一如土木工程概論,乃大專院校土木營建職類科係初學者重要的啟濛科目。藉由本書所介紹土木人未來多元的應用領域,土木新鮮人一開始即可構思及規劃畢業後往那一個方嚮發展(土木、結構、大地、水利、水土保持、建築、環境、都市計畫、交通運輸、綠能發電等),在學期間即能朝未來方嚮努力加強相關的專業科目。
 
  本書是以精簡扼要、穿插實務上的圖片和照片方式,介紹土木工程的基本課程、知識和內涵,屬實用型的大學用書,共分十六章:第一章土木工程簡介,第二章簡介土木工程的基本學科,第三章介紹主要的工程材料,第四章結構及軍事工程,第五章水利工程,第六章大地工程,第七章水土保持工程,第八章公路工程,第九章交通運輸工程,第十章建築及景觀工程,第十一章環境工程,第十二章綠能發電工程,第十三章乃是一般 課本不容易看到的共同管道工程,第十四章都市計畫,第十五章營建工程與維運管理,第十六章係為因應未來發展所需,特整理之工程電腦化及資訊化。
 
  希望讀者在研讀本書後能獲得土木工程之基本知識,對於未來的發展方嚮能有更清楚的認識,儘早預做準備、加強該領域專業科目。作者也建議讀者至少具備一張技師證照,將有助於提升職場的競爭力和個人所得;而有誌參加公職及專門職業技師考試者,可至考選部官網查詢相關資訊,並再精研有助於考試的書籍,多多練習例題及演算歷屆考題,則金榜題名之日將不遠矣。
現代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實踐指南 一、 引言:麵嚮未來的城市構建 隨著全球人口嚮城市集中趨勢的不可逆轉,城市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主鏇律。然而,粗放式的城市擴張帶來的交通擁堵、環境汙染、資源短缺以及社會公平性挑戰,使得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麵臨嚴峻考驗。《現代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實踐指南》旨在係統梳理當前全球城市發展麵臨的復雜問題,並深入探討如何通過創新的規劃理念、精細化的管理手段以及前沿技術的應用,實現城市的可持續、韌性與包容性發展。本書超越瞭單純的工程技術討論,聚焦於人、空間與環境的和諧共生,為城市管理者、規劃師、建築師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套可操作、前瞻性的理論框架與實踐藍圖。 二、 城市規劃的理論基石與範式演進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城市規劃思想的百年曆程,從早期的田園城市、現代主義的功能分區到後現代的混閤功能與場所營造。重點剖析瞭新一輪城市規劃範式轉變的核心驅動力——可持續性原則。 2.1 可持續性理論的深度解析 探討瞭生態學、社會學及經濟學在城市規劃中的交叉融閤。詳細闡述瞭“三位一體”可持續發展觀在城市尺度上的具體體現,包括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結構轉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城市滲透、以及社會公平視角下的空間正義問題。 2.2 城市形態學與空間結構優化 深入分析瞭不同城市形態(如緊湊型、分散型、星形、綫性城市)對資源消耗和生活品質的影響。提齣瞭基於密度梯度分析、職住平衡指數和步行友好性的空間結構優化模型,強調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實現功能復閤和空間效率的最大化。 三、 韌性城市與風險管理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的背景下,“韌性”(Resilience)成為城市規劃的核心議題。本章著重於如何增強城市係統抵禦、吸收和快速恢復突發衝擊的能力。 3.1 氣候適應性規劃策略 係統介紹瞭基於情景分析的風險評估方法,針對洪水、熱浪、海平麵上升等主要氣候風險,提齣瞭具體的工程減緩措施(如綠色基礎設施、海綿城市技術)和非工程管理策略(如土地利用限製、預警係統)。 3.2 基礎設施的韌性設計 聚焦於關鍵生命綫係統(能源、供水、交通、信息網絡)的冗餘設計與分散化布局。探討瞭微電網、分布式水處理係統在提高係統可靠性方麵的作用,以及在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監測與快速修復中的應用。 3.3 社會韌性與社區參與 韌性不僅是物質層麵的,更是社會層麵的。本節討論瞭如何通過社區網絡建設、應急物資儲備和多層次的社會動員機製,增強社區在危機時刻的自我組織和互助能力。 四、 綠色基礎設施與生態城市建設 本部分將生態係統服務視為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倡導將自然過程融入城市設計,以實現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4.1 海綿城市的核心技術體係 詳細介紹瞭“滲、滯、淨、排、用”五大功能模塊的具體技術路徑,包括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淨化係統。重點分析瞭這些技術在不同氣候帶和地質條件下的適用性與效益評估方法。 4.2 城市藍綠網絡規劃 論述瞭如何係統性地連接城市中的河流、湖泊、公園和林地,形成連續的生態廊道。分析瞭藍綠空間在改善城市微氣候(降低熱島效應)、提升生物多樣性、以及提供高質量公共休閑空間方麵的綜閤價值。 4.3 資源循環與廢棄物管理 從城市尺度的物質流分析入手,探討瞭實現城市“零廢棄”目標的路徑。包括建築垃圾的就地資源化利用、餐廚廢棄物的能源化處理,以及構建區域性的物資循環鏈條。 五、 智能城市與數字化治理 信息技術(IoT、大數據、AI)正在深刻改變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方式。本章探討瞭技術賦能下的城市治理模式革新。 5.1 城市信息模型(CIM)與數字孿生 詳細介紹瞭CIM平颱在城市規劃決策支持中的作用,如何實現多源異構數據的集成、模擬分析和可視化展示。討論瞭數字孿生城市在實時監測、預測性維護和應急響應中的前沿應用。 5.2 智慧交通與齣行行為重塑 重點關注如何利用實時交通數據優化信號控製、引導共享齣行、並規劃適應自動駕駛和無人機物流的新型交通基礎設施。探討瞭“以人為本”的慢行係統如何與智能交通管理係統協同發展。 5.3 參與式規劃與數據驅動決策 分析瞭如何利用移動互聯工具收集市民的實時反饋和行為數據,使規劃過程更加透明和民主。探討瞭大數據分析在識彆城市熱點問題、評估規劃乾預效果方麵的潛力與倫理挑戰。 六、 宜居性、社會公平與城市更新 成功的城市規劃必須關注人的體驗和福祉。本部分著重於如何在存量時代,通過精細化的城市更新策略,提升居住環境質量,促進社會融閤。 6.1 存量時代的城市有機更新 對比瞭“推倒重建”與“有機微更新”的優缺點。提齣瞭基於社區活力評估和曆史文化保護的漸進式更新策略,強調保留城市記憶和社區肌理。 6.2 15分鍾生活圈的構建 以提升居民的日常便利性和生活質量為核心目標,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混閤土地利用、分散式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在步行或騎行15分鍾的範圍內,滿足居民的購物、教育、醫療和休閑需求。 6.3 應對住房挑戰與空間包容性 分析瞭城市高房價背景下,保障性住房的多元供給模式(如公租房、共有産權房)。探討瞭如何通過空間設計手段(如口袋公園、社區共享空間)消弭社會階層在物理空間上的隔離,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環境。 七、 結論:規劃師的新使命 本書最後總結瞭麵嚮未來城市發展的十大關鍵挑戰與十大創新機遇,強調規劃師的角色已從空間藍圖的繪製者,轉變為復雜係統問題的解決者、跨領域知識的整閤者以及社會共識的構建者。成功的城市發展,依賴於科學的規劃、堅韌的治理和公眾的深度參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聖富
 
  現職:
  華勝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執業技師
  逢甲大學兼任副教授
  颱北科技大學、逢甲大學及生產力中心工地主任班講座
  中華基礎設施研究發展協會理事兼共同管道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華坡地防災及資源再生利用技術協會理事
  颱中市道路挖掘施工安全管理人員認證教育訓練班講座
  颱中市政府都發局委辦建築物指定勘驗技師
  颱中市及苗栗縣水土保持服務團成員
  公共工程委員會評選會議專傢學者
 
  學歷:
  比利時魯汶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博士
  逢甲大學土木工程係學士
 
  經歷:
  考選部命題及閱捲委員
  工程顧問公司副理、專案經理、協理、總工程師
  明新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係專任副教授兼係主任
  逢甲大學交通工程及管理學係專任副教授兼係主任
 
  專技考試:
  土木工程技師高考及格
  水土保持技師高考及格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土木工程簡介
1.1 何謂土木工程
1.2 人類歷史的迴顧
1.3 土木工程的重要性
1.4 土木工程的特性
1.5 土木工程的生命週期
1.6 土木工程師的專業素養
1.7 土木工程對環境之影響和未來發展
1.8 土木人的齣路
 
第二章 土木工程的基本學科
2.1 基本學科之架構
2.2 測量學
2.3 工程圖學
2.4 工程地質
2.5 工程數學
2.6 工程力學
2.7 材料力學
2.8 土壤力學
2.9 基礎工程
2.10 結構學
2.11 鋼筋混凝土學
2.12 鋼結構設計
2.13 流體力學
2.14 工程契約與規範
 
第三章 工程材料
3.1 工程材料分類
3.2 木材與竹材
3.3 磚材與石材
3.4 粗、細骨材
3.5 混凝土
3.6 鋼材
3.7 聚閤物
3.8 膠凝及複閤材料
 
第四章 結構及軍事工程
4.1 結構的分類
4.2 結構的載重與設計考量
4.3 房屋建築結構
4.4 地震工程
4.5 建築結構補強方式
4.6 橋梁工程
4.7 隧道工程
4.8 軍事工程
 
第五章 水利工程
5.1 水資源及伏流水
5.2 水文及河川治理
5.3 防洪及疏洪工程
5.4 多功能滯洪池
5.5 堰壩工程及橡皮壩
5.6 灌溉工程
5.7 給水工程
5.8 港埠工程
 
第六章 大地工程
6.1 何謂大地工程
6.2 工址調查與鑽探
6.3 軟弱地層改良
6.4 治山與邊坡穩定
6.5 擋土構造
6.6 深淺開挖工程
6.7 地質敏感安全分析
 
第七章 水土保持工程
7.1 水土保持作業範疇
7.2 坡地排水及坡地防災
7.3 土石流發生機製與防治
7.4 蝕溝及野溪治理
7.5 滯洪沉砂設施
7.6 植生工程
 
第八章 公路工程
8.1 公路之分類
8.2 公路線形
8.3 公路之交叉
8.4 土方工程
8.5 路麵工程
8.6 高速公路和快速公路
 
第九章 交通運輸工程
9.1 交通運輸規劃
9.2 大眾捷運係統
9.3 鐵路及軌道工程
9.4 場站工程
9.5 交通工程及號誌
9.6 照明及智能化設施
 
第十章 建築與景觀工程
10.1 建築工程概論
10.2 建築的分類
10.3 建築的工程設計
10.4 綠建築與碳足跡
10.5 景觀工程
 
第十一章 環境工程
11.1 全球暖化及環境威脅
11.2 衛生下水道工程
11.3 生態工程及資源再生利用
11.4 廢棄物處理
11.5 空氣及噪音汙染管製
11.6 環境影響評估
 
第十二章 綠能發電工程
12.1 風力發電
12.2 地熱發電
12.3 水力及海流發電
12.4 太陽能發電
12.5 核能發電
 
第十三章 共同管道工程
13.1 何謂共同管道
13.2 民生管線及公共設施管線資料庫
13.3 共同管道推動現況
13.4 共同管道規劃設計
13.5 共同管道建設時機及經濟效益
 
第十四章 都市計畫
14.1 都市計畫的作業範疇
14.2 市鎮計畫與都市更新
14.3 土地使用分區管製
14.4 公共設施規劃
14.5 都市交通運輸規劃
 
第十五章 營建工程與維運管理
15.1 營建工程的分類
15.2 營建工程施工機具
15.3 工程及品質管理
15.4 工程進度及成本控製
15.5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
15.6 維運管理及延壽方案
 
第十六章 工程電腦化及資訊化
16.1 電子計算機概述
16.2 建築資訊模型(BIM)
16.3 工程資訊模型(EIM)
16.4 工程資訊整閤電腦化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72982
  • 叢書係列:圖解係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土木工程」乃是為瞭人類文明而進行的相關工程,也是為瞭配閤人類的生存發展、謀求生活環境的改善、開疆闢地、築巢而居,因應而生的相關建設。舉凡與人們基本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相關的硬體工程均屬之,如宮殿、建築、廠房、場館、競技場、城牆、道路、橋樑、隧道、管道、捷運、鐵路及高速鐵路、水庫、渠道、運河、雨水及汙水下水道、圾垃處理及焚化廠、機場、海港、核能及各式發電廠等。
 
  從行政院官網可查知,中央及地方政府每年投入與土木及營建工程相關的公共建設計畫之預算經費相當驚人,近五年(106年至110年)僅行政院編列之經費平均約4,190億元,項目包括交通建設、環境資源、經濟及能源、都市開發、文化設施、教育設施、農業建設及衛生福利等八大類,佔當年度歲齣預算總金額的16.35~24.71%(平均約1/5強)。加上各直轄市政府及其他縣市政府(含鄉鎮市區公所)的歲齣預算,每年用於公共建設計畫的經費,粗估超過一兆元新颱幣。
 
  政府自播遷來颱後在土木相關的人纔培育上不餘遺力,筆者查知目前國內設有土木及營建相關科係的大學(不含專科學校)就有三十多,每年為國傢社會培育齣來的土木和營建專業人纔不計其數。土木及營建工程相關學係可說是國內各大學設置最多的科係之一。因此,吾人可知土木工程對國傢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實不言可喻。
 
  筆者自1989年從比利時學成歸國後,先後在逢甲大學及明新科大專任教職共五年多,其餘時間均在國內工程顧問公司服務,纍積近三十年的工程實務經驗。期間亦陸續在颱北科技大學、逢甲大學及生產力中心的工地主任班授課。
  2013年度因緣際會迴到逢甲大學兼任,並在在土木係進修部講授「鋼結構設計」專業科目,以及在通識中心開設一門「生活中的工程與科技」通識課程。同時亦由校方推薦擔任公共工程委員會政府採購評選會議的專傢學者,閒暇亦參與部份縣市政府土木及營建相關工程的規劃設計案件審查、特殊結構外審、工程督導、建築工程指定勘驗、水保計畫審查及水保設施檢查等工作。
 
  本書取名【圖解土木工程】,希望將應用廣泛的土木及營建相關工程,以提綱挈領、精簡扼要和圖文並茂方式介紹給讀者。內容共分十六章,第一章土木工程簡介、第二章土木工程的基本學科、第三章工程材料、第四章結構及軍事工程、第五章水利工程、第六章大地工程、第七章水土保持工程、第八章公路工程、第九章交通運輸工程、第十章建築與景觀工程、第十一章環境工程、第十二章綠能發電工程、第十三章共同管道工程、第十四章都市計畫、第十五章營建工程與維運管理,以及第十六章工程電腦化及資訊化。
 
  本書另一特色是在各章節主題中,引入與該章節主題有關的主要法令規章,讓土木及營建相關工程的初學者,對畢業後與自身工作相關的法規條文,能提早有些粗淺的認識,即使法規內容會隨時空環境的改變有所調整和修正,至少工作上需要參考最新的法規條文內容時,可以有個脈絡隨時上網查知。
 
  本書乃筆者纍積超過三十年教學及工程實務工作,利用半年多的時間自行蒐集資料、構思、打字、撰寫、繪圖、編製。復因筆者平日習慣隨身攜帶相機,隨時隨地拍攝各種工程的照片,故有許多珍貴的現地實景照片穿插在各章節內,以增加本書的可讀性,也加深讀者對各種土木及營建相關工程的認識。本書所附的照片及圖片,凡未註明齣處者即為本人所拍攝及繪製,餘由親友慷慨提供或摘自網路,在此一併緻謝。本書亦承濛國內工程界泰鬥蘇錦江教授願為提序推薦,筆者深感榮幸。本書能順利完成,也感謝內人全力的支持與鼓勵。
 
  由於個人纔疏學淺,對世界各地廣泛的工程涉略有限,且打字作業、提送齣版社排版、校稿及印刷時間較為倉促,錯謬誤植之處在所難免,尚祈社會賢達不吝指正。(賜教處:sanford877@yahoo.com.tw)
 
土木技師、水土保持技師
許聖富 謹序
二○二一年七月於公館雙月園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在用詞的選擇上,展現瞭一種深厚的專業底蘊與對讀者的尊重。它並沒有因為追求「圖解」的親民性,就刻意將語言簡化到失去原有的學術嚴謹性。相反地,它巧妙地在專業術語與日常用語之間找到瞭黃金平衡點。當必須使用學術專有名詞時,作者會立刻用最精煉的語言在旁邊做齣簡潔的解釋,讓你既學會瞭正確的術語,又理解瞭其背後的物理意義,這對於培養未來能夠與業界人士無礙溝通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我尤其欣賞那種「翻譯」的過程,它不隻是把外文術語翻成中文,更是將一種工程思維模式植入讀者的大腦。讀完幾個章節後,我發現自己看待周遭的建築物和橋樑時,視角已經產生瞭微妙的轉變,不再是單純的「看見」結構,而是開始在腦中模擬裡麵的受力情況,這纔是真正優秀的科普或入門書籍所能達到的境界——引導讀者內化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

评分

從排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對視覺元素的運用簡直是教科書級的示範!每一個圖例、每一個結構示意圖,都不是隨便丟上去湊數的裝飾品,它們都有著極高的功能性。我注意到,作者並沒有採用過度花俏的色彩或三維渲染,而是堅持使用清晰、線條分明的二維示意圖,這種「返璞歸真」的作法,反而讓重點更加突齣。那些標註的線條、箭頭的指嚮性,都經過瞭精確的計算,簡潔有力地傳達瞭力流嚮或是受力分析的結果,絲毫沒有任何歧義。更令人讚賞的是,對於複雜的結構細節,它懂得如何「分層次」來呈現,可能先是一個宏觀的鳥瞰圖,接著纔是針對特定節點的放大詳圖,這種層次感,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理解複雜係統的認知負擔。這說明編者不僅精通土木工程的專業知識,對資訊視覺化傳達的藝術性也頗有心得,這在許多技術文獻中是極為罕見的特質,讓人不得不佩服其用心良苦。

评分

翻開第一頁,那種撲麵而來的清晰度和邏輯性,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典範!我之前看過一些相關的入門書籍,內容常常是東拉西扯,概念跳躍得讓人摸不著頭緒,但這本顯然在內容組織上下瞭極大的功夫。它不是那種把所有艱澀的術語一股腦兒丟給讀者的類型,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循序漸進地引導你進入這個領域。我特別欣賞它在解釋一些基礎原理時所採用的類比手法,那種生活化的比方,瞬間就讓那些抽象的力學概念變得具體可感,好像我不是在讀一本理工書籍,而是在聽一位智者講述世界的運作法則。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讀者的痛點,總能在關鍵轉摺點設置一個「小結」或者「常見誤區提醒」,這種貼心的設計,避免瞭讀者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練岔瞭」的擔憂。整體閱讀的流暢度極高,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自然而然,你不用頻繁地往迴翻找前文,因為它已經在潛意識裡幫你打好瞭基礎,這對於需要快速建立知識體係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讓人信心大增,忍不住想一口氣把它啃完。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有心瞭!封麵選用的紙質摸起來很有質感,那種微微帶點粗糙感的觸感,讓人感覺到設計者對細節的講究。而且,整體色調非常沉穩,不像有些工程類的書籍動不動就用那種刺眼的藍綠色,這本選用的暖灰色調,配上簡潔的標題字體,讓人在拿起它的時候,心裡就會湧現齣一種「這是一本紮實貨色」的預感。書脊的設計也很服貼,無論是放在書架上還是拿在手上翻閱,都很方便。更別提內頁的編排瞭,字體大小適中,行距處理得當,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容易感到疲勞。我特別喜歡它在章節之間的留白設計,那種恰到好處的呼吸感,讓複雜的知識點在視覺上得到瞭有效的疏導,不會讓人覺得資訊量過載而喘不過氣。光是看著這本書的實體,我就覺得自己彷彿已經吸收到瞭一部分的工程美學。這絕對是那種可以放在辦公桌上,隨時翻閱,也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的作品,它的外在完全配得上其內在可能蘊含的深度與專業性,這在現在這個充斥著快餐式閱讀的時代,真的非常難得,讓人忍不住想細細品味。

评分

從整體內容的「實用性」來看,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紙上談兵的學術清談。它雖然著重於基礎原理的講解,但每一個原理的闡述都緊密扣連著實際的工程案例或設計考量。讀起來會讓人感覺到,作者一定是親身經歷過許多現場的挑戰與規範的限製,纔能提煉齣如此精闢的見解。例如,在談到材料特性時,它不僅僅是列齣數據錶格,而是會探討這些數據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可能產生的實際變化,這對於未來實際投入工程設計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價的經驗傳承。我感覺到這本書所傳遞的知識,不是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充滿瞭「現場智慧」的結晶。它教會的,不隻是「應該怎麼做」,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在哪裡。這種深植於實務的教學方式,讓讀者在還沒真正踏入工地前,就已經具備瞭一種穩健的工程師心態,非常值得所有對土木工程抱持熱忱的人仔細研讀,它紮實的內容保證瞭它的價值能夠長久不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