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諾貝爾生醫獎2001-2021

21世紀諾貝爾生醫獎2001-20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科學月刊
图书标签:
  • 诺贝尔奖
  • 生物医学
  • 医学
  • 生理学
  • 科学
  • 奖项
  • 研究
  • 21世纪
  • 学术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出色的科學家,僅有少數人可以得獎,
即使無人知曉,卻一樣很有貢獻。
看懂諾貝爾生醫獎:當研究能應用於救人性命,那喜悅無法衡量。

  進入21世紀之後的諾貝爾生醫學獎得主,
  透過再生醫學及細胞療法,為遺傳疾病和慢性疾病帶來新希望。
  專研開發疫苗、找出新藥,讓病毒、細菌、寄生原蟲不再威脅人類生命。
  瞭解神經記憶和辨識機制已成為人工智慧參考的系統,
  他們以先驅角色,為人類福祉做出重大的貢獻。

  ◎本世紀諾貝爾生醫獎的二、三事
  •科學不外人性,透過試管嬰兒技術解決不孕症,在2010年獲獎。
  •重新啟動基因!2012年得主將「已分化的細胞變回幹細胞」。
  •人腦中的空間定位細胞,如何幫助我們認路回家?
  •C肝竟然可以根治!人類醫學史上首次成功治癒慢性病毒感染疾病。
  ‧2019年得主破解細胞缺氧調節之謎,改善癌症預後不良問題。
  ‧晝夜節律有何祕密?2017年得主破解生物時鐘的機制!

  每年10月諾貝爾獎頒布,總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從獲獎人的國家、背景、學術經歷和奮鬥歷程,到得獎感言和頒獎花絮,誠然是全球科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表得主在科學成就的巔峰,也能展現出科學發展的最新趨勢。

  《21世紀諾貝爾生醫獎2001-2022》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獎得主公布後,邀請國內同領域的專家,分析該年各個得主生平事蹟和得獎領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生醫領域研究的最新景況,前瞻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

  我們可以簡單將本世紀諾貝爾生醫獎分成五類:第一類,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第二類,生殖生物學;第三類,免疫學;第四類,神經生理學;以及第五類,感染性疾病及治療。2003年核磁造影的發明則較難列入以上五類,可單獨列為醫學儀器的發明,核磁造影的新技術使得臨床診斷可以非侵襲性診斷出各類臟器的病灶,在診斷醫學貢獻良多。

  這五類當中又以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類佔最大宗,共有八個年次,主要原因是細胞是生物的基本單位,細胞的藍本分子(DNA)的結構及基因調控都歸此類。舉例來說,2009年三位科學家對DNA末端複製有關的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闡明了端粒酶活性對老化和癌症的影響;2013年三位美國科學家對細胞內囊泡運送分子機制的瞭解,尤其是發現運輸分子若發生差錯可能引起神經相關的疾病;2019年三位科學家發現細胞如何感受到周邊環境缺氧的情況所引起的生理反應而得獎。

  諾貝爾生醫獎在大家最關心的感染性疾病治療上給獎也不遺餘力,包括:2005年頒發給澳洲兩位醫學科學在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與治療;2008年楚爾郝森對人類乳突病毒(HPV)的研究,以及巴赫一桑努希和蒙塔巴艾對愛滋病毒(HIV)的發現;以及2021年三位科學家在C型肝癌病毒(HCV)的發現以及藥物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本書撰稿的台灣經濟學家中,有許多師出諾貝爾獎大師門下,能一窺得獎者或特立獨行的研究風格,或平易近人的為人處事一面,更神遊於他們治學的風範和精神。

名人推薦

  曾耀寰(科學月刊社理事長、中研院物理所副技師)

  累積2001年2021年的諾貝爾經濟科學獎,年份加倍、超值的內容,宴饗大眾,值得購買珍藏。

  導讀:羅時成(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
  2022年預測得生理/醫學獎呼聲最高的兩位科學家是卡塔琳(Katalin Kariko)與魏斯曼(Drew Weissman),他們發明mRNA當作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疫苗,在2020年疫情嚴重期間讓上億的人免於感染或死亡。以mRNA當作藥物是個非常突破性新發明,mRNA不只可以應用在流行性的病毒感染預防上,也可以應用在癌症的治療,我猜測他們未來一定可以獲得諾貝爾獎。

  推薦文:寒波(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部落主、泛科學專欄作者)
  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以地理劃分,大部分位於北美、少數歐洲國家和日本;以族裔區分,多數為白人;以性別區分,絕大部分是男性。諾貝爾獎評選看的是結果,這反映出過往百年的科學研究,全人類只有少數群體參與較多;往積極面想,人類的聰明才智,仍有許多潛能可以挖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关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书籍: --- 浩瀚星河的低语:宇宙学前沿与暗物质的千年追寻 第一部:视界之外的风景——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宇宙图景重塑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数百年的思想旅程,追溯人类理解宇宙本质的演变历程。我们不再满足于肉眼可见的星辰排列,而是深入探索那些驱动宇宙宏伟结构运转的根本规律。 1. 经典力学的黄昏与新世纪的曙光: 开篇追溯牛顿力学如何成功描述行星运动,建立起一个机械、确定性的宇宙模型。然而,随着望远镜技术的进步和对光速的深入研究,这个看似完美的框架开始显现裂痕。我们将详细剖析十九世纪末光电效应和以太漂移实验对经典物理学的冲击,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革命铺设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2. 时空的织物与引力的几何学: 重点深入浅出地阐述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如何统一了空间与时间,形成了“时空”这一四维连续体。随后,我们将聚焦于更具颠覆性的广义相对论——引力不再是简单的超距作用力,而是物质和能量对时空曲率的体现。本章通过分析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光线在恒星附近的偏折(如1919年日食观测的意义),来展示这一革命性理论如何成功解释了牛顿力学无法触及的宇宙深层奥秘。我们会探讨黑洞的数学预言,以及它们作为时空极端弯曲区域的物理含义。 3. 膨胀的宇宙与宇宙学的诞生: 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在应用于整个宇宙时,导出了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结论。我们将回顾弗里德曼方程的推导,解释为什么宇宙必须要么膨胀要么收缩。接着,详细解读哈勃对仙女座星系距离的确定,以及他观测到的星系红移现象,这为“宇宙正在膨胀”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观测证据。这部分内容将构建起现代宇宙学的基石,将星系团的退行速度与宇宙的整体命运联系起来。 第二部:微观世界的幽灵——暗物质的证据链与粒子物理的边界 如果说经典力学描述了宏观世界的运行,那么量子力学则统治了微观粒子。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一个巨大的悖论:我们所能直接观测到的物质,在宇宙的能量和质量预算中,仅占微不足道的百分之五。那么,其余的“不可见之物”是什么? 1. 星系旋转曲线的谜团: 本书将详尽分析弗里茨·兹威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后发座星系团的观测,以及薇拉·鲁宾在七十年代对螺旋星系旋转速度的精确测量。观测数据清晰地表明,星系外缘的恒星运动速度过快,远超基于可见物质计算的引力预期。这一现象迫使科学家不得不引入一种看不见、不发光、不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的物质——暗物质。 2. 引力透镜效应的“上帝之眼”: 引力透镜是检验暗物质存在的关键“验光仪”。我们将讲解光线如何在巨大的质量团(如星系团)周围发生弯曲,形成畸变甚至多重图像。通过分析强引力透镜和弱引力透镜效应产生的扭曲程度,可以精确地“称量”透镜结构的总质量,并与可见物质的质量进行对比,再次确凿地指向了暗物质的存在。 3.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宇宙的婴儿照片: CMB被誉为宇宙大爆炸的余晖。我们将深入探讨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意外发现,以及COBE、WMAP和Planck等卫星任务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绘制出CMB的温度波动图。这些微小的温度不均匀性,正是早期宇宙物质分布的种子。通过分析这些波动(尤其是声学峰值),宇宙学家可以推算出宇宙中重子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精确比例,为暗物质的“清单”提供了最宏观的佐证。 4. 粒子狩猎:从地下深处到太空深空: 在理论层面,暗物质候选者包括了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轴子(Axions)以及惰性中微子等。本书将详细介绍目前全球范围内对这些候选者的直接和间接探测实验: 直接探测: 介绍安装在深地实验室(如意大利的Gran Sasso或美国的LUX-ZEPLIN)中,利用超纯净材料(如液氙)来捕捉暗物质粒子撞击原子核产生的微弱闪光或电离信号的实验原理和最新进展。 间接探测: 探讨通过高能天体物理望远镜(如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寻找暗物质粒子在星系中心湮灭或衰变时产生的特征性高能粒子(如伽马射线或反物质)的努力。 产生尝试: 简述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中,通过高能质子对撞,尝试“凭空制造”出暗物质粒子并观测到“缺失的能量”的实验设计思路。 第三部:超越光速的猜想——暗能量与宇宙的终极命运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探讨宇宙中更神秘的成分——暗能量。如果说暗物质是使星系聚集的“隐形粘合剂”,那么暗能量则是加速星系间分离的“反引力”力量。 1. 超新星的惊人发现: 我们将重现1998年两支国际团队(高红移超新星搜索队和超新星宇宙学计划)如何通过观测Ia型超新星(被用作标准烛光)发现宇宙膨胀正在“加速”,而非减速。这一发现直接催生了暗能量的概念,并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未来命运的预测。 2. 宇宙学的标准模型(Lambda-CDM模型): 本章将总结当前被广泛接受的宇宙学模型,其中Lambda($Lambda$)代表爱因斯坦的宇宙学常数——即暗能量的最低级形式,而CDM(Cold Dark Matter)代表冷暗物质。我们将量化这三种成分(约占68%暗能量,27%暗物质,5%普通物质)在宇宙总能量密度中的占比。 3. 暗能量的本质之争: 暗能量究竟是真空的固有能量(宇宙学常数),还是某种随时间演化的动态场(如“第五元素”或Quintessence)?本书将对比不同暗能量模型对未来宇宙收缩、冻结或撕裂情景的预测,并展望下一代大型观测项目(如欧几里得太空望远镜和鲁宾天文台)如何通过更精确的星系团分布和大尺度结构测量,来区分这些看似微妙的理论差异。 本书旨在为非专业读者提供一个严谨、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导览,探索我们时代最前沿的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的挑战,即理解那占据宇宙绝大部分的、尚未揭开面纱的“暗”世界。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是台灣本土科普領域的代表性刊物,代表好幾個世代的台灣科學家和理工知識分子回饋社會的心意,所形成的科學沙龍風貌以及在中學科學教育和科學政策上所造成的影響,都是《科學月刊》在台灣科學社群發展以及文化影響方面的具體表徵。作為國內科普推廣的重要刊物,介紹每年的諾貝爾獎內容是不可少的任務與目標。《科學月刊》距上次將介紹諾貝爾獎文章集結成冊,已過十年,這次與八旗文化合作,十年磨一劍,刊出合集,也望在科學知識的傳遞和累積上,有所貢獻,不僅如此,《科學月刊》還會持續介紹每一年的諾貝爾獎成果,為下一個十年一書而努力。

图书目录

序│曾耀寰
導讀 生醫獎的五大類別│羅時成
推薦文 關於諾貝爾獎二、三事│寒波

2001|諾貝爾生醫獎  無止盡的生命探索——細胞分裂的調控
2002|諾貝爾生醫獎  1. 翻開閻羅王的生死簿
2. 細胞凋零話從頭
3. 打開細胞分化的大門
2003|諾貝爾生醫獎  核磁造影之今昔
2004|諾貝爾生醫獎  嗅覺生理知多少
2005|諾貝爾生醫獎  消化醫學的新紀元
2006|諾貝爾生醫獎  生物體內的訊息攔截戰
2007|諾貝爾生醫獎  基因改造敲開疾病研究之門
2008|諾貝爾生醫獎  揭開致病原的面紗──人類乳突病毒與愛滋病毒
2009|諾貝爾生醫獎  染色體DNA的守護者──端粒與端粒酶
2010|諾貝爾生醫獎  不孕患者的希望之歌──試管嬰兒的漫漫長路
2011|諾貝爾生醫獎  維繫健康的抗病機制──免疫系統活化的秘密
2012|諾貝爾生醫獎  反轉細胞命運──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技術的突破
2013|諾貝爾生醫獎  細胞的貨運系統──抽絲剝繭囊泡運輸歷程
2014|諾貝爾生醫獎  心之所向──埋藏在腦內的空間導航系統
2015|諾貝爾生醫獎  1. 百萬人的福音──寄生蟲疾病新療法
2. 中國首位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屠呦呦―抗瘧藥物青蒿素的發現
2016|諾貝爾生醫獎  大隅良典與細胞自噬
2017|諾貝爾生醫獎  晝夜節律
2018|諾貝爾生醫獎  癌症免疫療法
2019|諾貝爾生醫獎  1. 從腎臟細胞發現呼吸奧秘
2. 破解細胞感測氧氣與缺氧調節之謎
2020|諾貝爾生醫獎  C型肝炎病毒——第一個可以治癒的人類慢性病毒感染
2021|諾貝爾生醫獎  史上最「有感」的諾貝爾獎?解開溫度與觸覺的身體感覺之謎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80569
  • 叢書系列:鷹之眼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6 x 22.5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科普書,最怕的就是那種寫法僵硬,彷彿在照著教科書逐條複述的文字風格。我個人偏好那種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甚至有點「八卦」精神的敘事。畢竟,這些頂尖科學家們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他們的怪癖、他們的合作夥伴、他們的競爭對手,他們的個人特質往往形塑了他們的研究風格。我希望這本書在介紹每項重大發現時,能夠穿插一些關於這些科學家的軼事,比如他們是如何相遇、他們的合作模式是緊張還是和諧,甚至他們得獎後的生活有什麼改變。這些「人性的風景」能讓冰冷的科學知識變得立體而有溫度。特別是對於那些長年默默無聞,直到晚年才獲殊榮的研究者,書中若能描繪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那種毅力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心靈雞湯。對我來說,了解科學家「如何成為」科學家,往往比了解他們「做出了什麼」更具啟發性,因為這告訴我們,偉大成就背後需要的絕不僅僅是智商。

评分

這本回顧了二十年諾貝爾生醫獎的著作,其價值更在於其「時代性」。2001年到2021年,這段時間見證了人類對生命本質理解的巨大飛躍,從基因體學的成熟到表觀遺傳學的興起,以及如mRNA疫苗技術的意外大爆發,都發生在這個區間。因此,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將這些分散的、看似獨立的獎項串聯起來,形成一幅完整的生命科學圖景。它不應該只是一部「獲獎名錄的解釋」,而應是一部「二十年生命科學編年史」。讀者讀完之後,腦中浮現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條清晰的知識演進的路徑:某個基礎發現如何引導了下一個領域的突破,最終如何匯集成我們今天所面對的醫學難題的解決方案。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在不同年份的得獎主題之間建立起邏輯上的橋樑,讓讀者感受到科學研究的連貫性和繼承性,那麼這本書就具備了極高的學術與閱讀享受,遠遠超越了一本普通的科普導讀。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科普書籍多如牛毛,內容大多趨於表面化,講述發現的「結果」多過於探索「過程」。我比較偏愛那種能夠帶領讀者走進實驗室,感受科學家面對未知時的那種忐忑與興奮的敘事風格。這本關於諾貝爾生醫獎的選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具備了極高的收藏價值。我希望作者在描寫那些突破性的研究時,不只是呈現最終的突破點,更能細膩地勾勒出當時科學界主流觀點與異議者的拉鋸戰,那種學術上的「火花」往往比科學發現本身還要引人入勝。畢竟,科學的進步從來都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充滿了岔路、誤解與堅持。例如,對於某項細胞信號傳導的發現,如果能對比當時盛行的理論是如何被推翻或修正的,這對我們思考如何看待現有知識的局限性,會很有幫助。在台灣,我們常被教導要尊重權威,但科學的魅力恰恰在於不斷質疑權威。這本書若能凸顯出那些得獎者是如何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看似「異端」的假設,那對年輕一代的學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強心針。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諾貝爾獎背後所代表的,是全球生醫領域的發展風向標。對於我們這些身處亞太地區,醫療資源與研發投入都還在奮力追趕的讀者而言,了解過去二十年來的熱點在哪裡,對於制定未來的學術方向或產業佈局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呈現那些「轉譯醫學」的成果的。從實驗室裡的基礎發現,到最終能實際嘉惠病患的藥物或診斷工具,中間的鴻溝往往是最難跨越的。如果書中能夠針對幾個重要的獎項,如癌症免疫療法或幹細胞研究,清晰地梳理出從基礎科學到臨床應用的脈絡,那將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產業趨勢的解讀。我期望它能提供足夠的細節,讓我們能連結到台灣本土的研究機構或生技公司,看看我們的努力與國際前沿的差距在哪裡,或者有哪些領域是我們可以嘗試彎道超車的。這類書籍不該只是一本歷史回顧,更應該是一本「行動指南」的啟發。

评分

這本《21世紀諾貝爾生醫獎2001-2021》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對於我們這些在台灣土生土長,對科學發展既好奇又帶著一絲敬畏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知識的寶庫。我記得以前在學校裡學到這些劃時代的發現時,往往只是課本上冷冰冰的幾個公式或名詞,很難真正體會背後那些科學家投入的青春歲月與無數次的失敗嘗試。這本書如果能像我期望的那樣,深入淺出地剖析過去二十年來,從細胞凋亡到CRISPR基因編輯這段期間,那些諾貝爾獎得主的「Eureka!」瞬間,那可真是太棒了。我尤其期待它能用台灣人熟悉的語彙和生活脈絡來詮釋那些深奧的生物醫學概念,畢竟,要讓一個理工背景不深厚的讀者也能產生共鳴,光是翻譯成中文還不夠,還需要「在地化」的詮釋。想像一下,把某個艱澀的分子生物學機制,比喻成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某種運作模式,那種頓悟感,絕對是讀完一本好科普書最過癮的時刻。如果內容能紮實地介紹當時的科學背景,讓讀者明白為什麼這些研究在當時是如此具有革命性,而不僅僅是成果的羅列,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科普書的層次,變成了一部見證人類智慧進程的史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