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2022增訂版】(二版)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2022增訂版】(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守山
图书标签:
  • 健康
  • 疾病
  • 慢性病
  • 药物
  • 养生
  • 饮食
  • 预防
  • 自然疗法
  • 不药而愈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新增訂:與「病毒共存」,你該知道的事★
是藥三分毒,腎臟科醫師最知道,
慢性病長期吃藥會帶來多少副作用?
 
  ▌國人平均1年看診高達15次,是美國的5倍!
  ▌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
 
  「生病了,該怎麼辦?」得到的答案不外乎:看醫生呀、吃藥囉、不舒服不能拖,要及早檢查治療等等的回應。很多人一生病的立即反應,不外乎是找醫生開藥治病。
 
  以三高為例,台灣醫師通常都告訴你:「最好馬上吃藥控制,不然血管受到破壞,身體的各主要器官都會產生很多不可逆的傷害,而且不能停藥……」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結果,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
 
  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腎臟科專業學識與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長期大量鑽研國內外醫學研究,他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及臨床經驗中發現,藥物並非改善疾病的唯一選擇,而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不想長期與藥為伍,接受了非藥物治療而獲得良好改善,這些在書中江醫師都樂意與大家分享。
 
  我們常說藥物治標不治本,每一種疾病都有其造成原因,那才是「本」。從根本控制、調整,就有機會擺脫藥物人生,追求真正的健康。這是江醫師對自己的期許,也是身為醫師的責任與義務。
 
  ▌從演化角度檢證,身體習慣什麼,就對健康有好處!
  ▌對身體有益的食物、生活習慣,絕對經得起演化考驗!
 
  江守山醫師指出,不論在飲食選擇、生活型態等各方面,符合演化慣性對健康而言是比較安全的,越晚出現則越危險,對身體的影響會比較劇烈。
 
  例如,約在140年前,以甜食愛好者救星姿態出現的代糖,不僅對減重沒幫助,反而容易讓血糖上升更快,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症和心臟病的風險,對健康有害而無益。又例如,現代人一天24小時幾乎都在冷氣房中度過,漸漸身體開始出現頭暈、頭痛、手腳冰冷、皮膚乾燥搔癢、打噴嚏、咳嗽、全身痠痛等等不適延伸出的「冷氣病」。
 
  回溯人類與食物的接觸歷程,我們能清楚知道人類最早接觸、最習慣的是海產,並非米飯或肉類。在演化上,江醫師主張最適合人類的飲食是「食物中沒有腳的優於1隻腳;1隻腳優於2隻腳;2隻腳優於4隻腳。」也就是海產>菇蕈蔬菜>禽類>豬牛羊。
 
  ▌改善疾病,除了吃藥控制之外的科學實證!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統統不藥而癒!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不是不能吃,但藥吃太多會有承受不了的副作用和致命的危險。想改善健康的方式有很多,吃藥只是其中一種方式,它的排序不應該在前面。
 
  當生病了想重拾健康,首先應該要試圖找出導致疾病的原因,逐一調整飲食、生活習慣,若情況仍未改善再考慮藥物治療。
 
  從生活細節下手,找出[高血壓]致病因子:42歲A律師是夜貓族,有高血壓病史,每天規律服用三種血壓藥。豈料2020年2月發生上升主動脈剝離,緊急送往醫院,當晚馬上開刀。最後雖然順利出院,但血壓用藥增加至4種藥,而且收縮壓還是只能控制在150mmHg以上,舒張壓也常常超過90mmHg。我後來建議他使用藍光的光生物調節療法。
 
  →→2周就見效,至今2個月血壓仍控制得宜:A律師的血壓在短短2週內便降到114/80mmHg左右,效果令人滿意。至今兩個月血壓一直控制得宜,沒有高起來,這讓江醫師著實鬆了一口氣。因為他曾經因高血壓而導致上升主動脈剝離,如果再來一次主動脈剝離恐怕很難救回來。
 
  [高血糖]不一定要靠藥醫,營養療法是一種新選項:67歲B先生被診斷為糖尿病,醫生馬上開立降血糖口服藥物。B先生不願意吃一輩子的血糖藥,於是跑到我的門診來求救。經過綜合分析判斷後,江醫師決定給B先生比較簡單的CoQ10、+維生素D以及電解質的營養療法。
 
  →→[糖尿病]在兩個月後就獲得成效:接受治療21天之後,B先生的空腹血糖值就掉到剩下139mg/dl,糖化血色素掉到8.3%。再持續CoQ10+維生素D以及電解質治療3個禮拜,2019年10月3日抽血檢驗,發現B先生的糖化血色素已經繼續往下掉到6.7%,而且空腹血糖也掉到104 mg/dl。
 
  吃藥真的不是首選,[高血脂]藥副作用害人不淺:52歲A先生服用降膽固醇藥物8個月後,因為雙眼視力模糊,眼前白茫茫一片而就診。經多方了解後他才知道,降膽固醇藥是引起白內障的原因,而且此藥物還可能帶來其它如糖尿病、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等副作用。
 
  →→排汞毒後,[膽固醇]降到正常值:A先生是生魚片熱愛者,江醫師猜測他體內重金屬殘留量應該不低。因此,安排他抽血檢驗,結果發現血液中汞含量果然過高。A先生經過排汞治療後,血汞下降,膽固醇也降到正常,再也不需要吃降膽固醇藥物了。
 
  想根治[胃食道逆流],探究個人原因很重要:38歲的B先生是一位上班族,5年前胃食道逆流找上了他。醫生開給他3個月的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藥一吃下去逆流狀況馬上改善許多,但停藥之後兩個禮拜就又復發。他再次去醫院報到,拿了一樣的處方箋,從此之後展開反覆吃強烈制酸劑的人生。
 
  →→3個月就讓糾纏5年多的[胃食道逆流]獲改善:在江醫師的建議下,B先生不吃胃藥改吃蜂蜜,連續吃了3個月後,夜咳的困擾沒了,每天都能一夜好眠,另外聲音也恢復以往的清亮。只花3個月的治療時間就讓糾纏他5年多的胃食道逆流獲得這麼明顯的改善。更令人振奮的消息是,連續追蹤了2年,B先生的胃食道逆流都沒有再復發!
 
本書特色
 
  ●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正確解讀藥物副作用
  ●國際大型研究證實,安全有效的飲食控制
  ●零壓力的生活習慣,看完後馬上就能實行
  ●最新的治療方式,科學實證不吃藥的方法
《慢病自救手册:重塑健康,告别依赖》 引言:探寻健康自主权的终极指南 在现代社会,慢性病如影随形,从高血压、糖尿病到各种炎症反应,似乎成了“人到中年”的必然标签。我们习惯了依赖药物,将控制症状视为战胜疾病的唯一途径,却常常忽略了身体内部发出的求救信号。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养生读物,而是一份深入的健康革命蓝图,它旨在唤醒你对自身生理机制的深刻理解,教你如何从根本上逆转慢性状态,重获生命的主导权。我们将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医学往往轻描淡写的“生活方式”——营养、压力管理、睡眠修复与运动处方——如何成为对抗顽固疾病的最强武器。 第一部分:解码慢性病的“隐形密码” 慢性病之所以“慢性”,在于其病因往往是长期、多因素累积的结果,而非单一的细菌或病毒感染。本部分将带你深入剖析身体的运作逻辑,揭示现代生活方式如何一步步侵蚀我们的健康基础。 第一章:炎症——万病之源的沉默推手 被忽略的慢性低度炎症: 详细阐述何为系统性、低强度的炎症反应,以及它如何成为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乃至神经退行性变的前奏。我们将探讨肠道菌群失衡(Dysbiosis)在炎症级联反应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食物的“双刃剑”效应: 区分哪些食物是促炎因子(如精制糖、反式脂肪、某些植物油)和抗炎英雄(如富含Omega-3的食物、多酚类物质)。我们将提供一份实用的“促炎食物黑名单”与“抗炎食物清单”。 压力与皮质醇的循环陷阱: 探讨长期精神压力如何通过持续释放皮质醇,抑制免疫系统,并直接干扰血糖调节和脂肪储存,最终加剧慢性炎症。 第二章:胰岛素阻抗——代谢失衡的权力中心 “吃得饱”与“吃得对”的悖论: 解释胰岛素在能量储存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持续高碳水化合物摄入如何导致细胞对胰岛素信号不敏感。 超越血糖值的深度解读: 强调空腹血糖值并非衡量代谢健康的唯一指标,餐后反应、HOMA-IR指数的重要性及其计算方法。 脂肪的“信息素”作用: 探讨内脏脂肪不仅是能量仓库,更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持续释放促炎因子,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部分:重建健康基石——营养干预的实践艺术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实践指南,它拒绝空泛的建议,提供具体可操作的饮食调整策略,目标是优化细胞功能,恢复身体的自愈能力。 第三章:优化肠道微生态——第二大脑的修复工程 肠道通透性(Leaky Gut)的识别与修复: 详细说明肠道屏障受损的生理机制,以及它如何将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分子和毒素释放到血液中,触发全身性免疫反应。 益生元、益生菌与后生元策略: 不仅仅是吃酸奶,而是要根据个人情况,科学选择富含益生元(膳食纤维)的食物,必要时配合特定菌株的补充。 发酵食物的复兴: 介绍自制和选购优质发酵食品(如康普茶、克菲尔、酸菜)的方法,以多样化和强化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第四章:功能性营养素的精确补充 宏量营养素的“黄金比例”调整: 针对慢性病人群,提出个性化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健康脂肪的摄入比例建议,强调优质蛋白质对肌肉和免疫力的支撑。 微量营养素的“关键开关”: 深入探讨镁、维生素D、B族维生素和关键矿物质(如硒、锌)在能量代谢、神经传导和抗氧化防御中的决定性作用,并给出易于吸收的食物来源和补充时机建议。 药食同源的智慧: 介绍姜黄素、白藜芦醇、槲皮素等天然植物化合物(Phytonutrients)的强大抗炎和抗氧化潜力,以及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烹饪。 第四部分:超越饮食——生活方式的全面重构 健康不仅仅是吃什么,更在于如何生活、如何休息、如何应对外界的挑战。本部分关注那些对内分泌系统和修复机制至关重要的非饮食因素。 第五章:睡眠——身体的深度排毒与修复时间 昼夜节律的紊乱与慢性病: 解释褪黑激素分泌异常如何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体重管理。 构建高效的“睡眠卫生”: 提供详细的睡前程序建议,包括光线管理(蓝光阻断)、温度控制和冥想技巧,以确保身体进入高质量的深度修复阶段。 第六章:运动的“剂量”与“类型” “动”不是越累越好: 区分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与有氧运动对不同慢性病阶段的适用性。强调恢复比训练本身更重要。 抗阻训练的重要性: 论证增加肌肉量是提高基础代谢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最有效、最持久的方式。 “动起来”的心理障碍克服: 提供渐进式、可持续的运动习惯建立方法,使运动成为享受而非负担。 第七章:压力管理与神经系统的调频 理解“战或逃”反应的长期后果: 深入分析交感神经系统长期过度激活对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的损害。 呼吸法的力量: 介绍横膈膜呼吸、4-7-8呼吸法等简单却高效的技巧,用于在几分钟内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降低心率和血压。 正念与连接: 探讨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和培养正念习惯(如冥想、正念行走)在稳定情绪、降低皮质醇水平中的长期疗效。 结语:开启自我疗愈的旅程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你从被动的“病人”转变为主动的“健康管理者”。逆转慢性病并非一蹴而就的神奇疗法,而是一系列基于科学、顺应身体本能的微小、持续的改变。它要求你学习倾听身体的反馈,耐心实验,并最终建立一套完全为你个人量身定制的健康生活系统。健康自主权掌握在你手中,现在,是时候用知识武装自己,告别对药物的盲目依赖,拥抱一个充满活力、无药自愈的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守山
 
  現職:
  江醫師健康舖子執行長
  江醫師房屋健檢中心執行長
  江醫師保健館創辦人
  江醫師健康廚房創辦人
  中華民國居住安全健康協會理事長
  中華室內環境檢測協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遠山健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中壢家安診所院長
  喜悅健康診所醫師
 
  經歷: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
  輔仁大學醫學系專任講師
  中華順勢醫學會理事長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專長:
  透析血管通路問題診斷及治療
  透析乾體重之測定及調整
  腎血管狹管及合併之腎衰竭
  尿毒症
  維他命與健康食品
  癌症預防
 
  學歷:
  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著作:
  《買對天然保健食品》、《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教你逆轉腎!》、《食在安心》、《吃對保健食品!》、《無毒好孕》、《癌症,當然可以預防!》、《別讓房子謀殺你的健康》等暢銷書

图书目录

共同推薦
吳淡如 作家
陳俊旭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
陳凝觀 「健康好生活」主持人
鄭凱芸 「健康2.0」主持人
 
作者序 疾病要從根本控制與調整,才能擺脫藥物人生
閱讀之前 從內科到腎臟科,我依然秉持初衷,為大家的健康把關
 
前言  不要急著找藥吃
不斷餵病人吃藥是一門好生意
台灣人用藥是美國七倍多,門診結果達標率卻很低
乖乖牌病人,不見得會變得健康
吃藥治病,還是吃藥致病?
醫療行為越多,身體付出代價也越多
過度用藥和治療,無法保障反而有害健康
改善健康,我們的選擇還有很多
 
第一部  【為何致病比起治病更重要】======================
生病的一百種原因
 
01誰主宰著我們的健康?
長期演化,我們學會和低毒微生物和平共處
營養攝取不均衡,身體會抗議
牽動健康的因素,遠比你認知的更多更廣

02食物比基因的影響更大
基因不是宿命,食物可以扭轉它的表現
誰說藥物才有療效,食物沒有
調整飲食等生活型態,才是治病的根本

03過度信任藥物治療的效果,是現代醫學的盲點
繽紛的小藥丸,是消滅疾病,還是延長疾病?
藥物不斷出包下架,用藥安全說保證?
沒有人體數據,絕對不能與安全畫上等號

04身體不舒服、檢查出現紅字,然後呢?
其實,你只是在維持表面健康
這些調整,比藥物治療更好、更無害
 
猜猜看,最髒的地方在哪裡?/天然植物是生物活性的寶庫
 
第二部 【演化毒物學】==========================================
原來我們還不適應這些食物
 
01從演化角度檢證,身體習慣什麼,就對健康有好處
02太陽的健康威力,自古早驗證
懼怕太陽、愛防曬,現代人變得病歪歪
違背演化慣性!冷氣病症候群接二連三來報到
不想流汗,身體就拉警報
 
03對身體有益的食物,都經得起演化考驗
海產是風行數百萬年的美食
分辨好油壞油是本能
動物油谷底大翻身
 
04化學添加物,演化要你斷捨離
人工代糖,帶來甜滋味的同時也帶來苦頭
人工甘味劑的迷思,合法不代表安全
加工食品傷害心血管、三高更連動高漲
人工的反式脂肪才會造成疾病
 
05化學的不好,天然的添加物就大可放心?
膽固醇成了糖的代罪羔羊
糖,讓你的健康危機四伏
還在適應中,才會有不良反應
市售百分之百果汁,真的純?/為什麼會有甜點胃
 
第三部 【常見對症居家保養】=====================================
不靠藥醫從根本治,新觀念、新選項
 
01今天比昨天更健康,藏在飲食和生活細節裡
重獲真正的健康,不是來自一顆顆小藥丸
 
02高血壓:從生活細節下手,找出致病因子
綜合評估之下,採用光生物調節療法治療
兩週就見效,至今兩個月血壓仍控制得宜
門診正確處置,高血壓可以不藥而癒
逆轉高血壓:香蕉、西瓜、黑巧克力、大蒜/每天運動二十分鐘、曬太陽
 
03高血糖:不一定要靠藥醫,營養療法是一種新選項
不想與藥為伍,採取營養療法治療高血糖
高血糖在兩個月後就獲得成效
「胰島素抗性」是台灣人糖尿病的主因
利用改善胰島素抗性食品,成功戒除藥物依賴
門診正確處置,高血壓可以不藥而癒
逆轉高血糖:蘋果、藍莓、葡萄、薑黃、蜂蜜/遠離加工肉品、代糖
 
04高血脂:吃藥真的不是首選,藥物副作用害人不淺
一一排除體內發炎因素,禍首竟是重金屬殘留
排汞毒後,膽固醇降到正常值
原來膽固醇值高,是你的身體需要
逆轉高血脂:酪梨、草莓、奇異果、薑黃/喝綠茶、遠離重金屬、塑化劑等
 
05冠狀動脈心臟病:常常是漸進式徵兆 
採取非藥物治療胸痛,更建議調整生活作息
至今未再發生任何一次胸痛
膽固醇濃度高的罪魁禍首是「發炎」/心臟會求救,只是你沒發現
逆轉冠狀動脈心臟病:魚油、蘋果、番茄、Q10/遠離加工食品與代糖
 
06痛風:治標不治本,甚至會引發腎臟病變
雙管齊下!吃應該吃的與避開不該吃的
追蹤兩年,就連冬天也都安然度過
痛風的臨床三階段表現
痛風不只造成關節變形,更是危機生命的疾病
逆轉痛風:水、薑黃、櫻桃、槲皮素/限制飲酒量、減少攝取高普林食物
 
07過敏性鼻炎:可以有藥物以外的選擇
五個月後跟過敏性鼻炎說掰掰時通
從防止身體的發炎反應下手
飲食西化也是過敏的引爆點
逆轉過敏性鼻炎:藍藻、蔥、益生菌/避免速食&甜點、每天適度曬太陽
 
08胃食道逆流:探究個人原因很重要
首要工作是重建腸胃道環境
三個月就讓糾纏五年多的胃食道逆流獲改善
胃食道逆流是一種很個人化病症
逆轉胃食道逆流:蜂蜜、蘆薈糖漿/飯後嚼口香糖、睡覺時左側躺
 
09牙周病:竟會造成心臟病
牙周病連動到心血管疾病,輔酶Q10幫大忙
追蹤至今四年,牙周、心血管都健康
飯前使用漱口水,對牙周病患者效果好
逆轉牙周病:Q10、蜂膠、魚油/定期檢查牙齒、做好口腔護理
 
10失眠:找對方法,不必吃藥也能一夜好眠
失眠原因有很多,但也不排除是褪黑激素缺乏
吃富含褪黑激素黃金奇異果,兩個月就擺失眠
利用「光照法」緩解失眠問題,快又有效
逆轉失眠:奇異果、櫻桃、魚油/不要點夜燈、燈具盡量使用黃光
 
潰瘍性結腸炎:腸道菌相好很重要
從最基本的調整腸道菌叢下手
採取益生菌處方,三個月後跟血便說掰掰
認識兩種發炎性腸道疾病
逆轉潰瘍性結腸炎:魚油和魚、益生菌/糖不過量、戒除菸酒檳榔
 
11骨折:骨折傷害一瞬間,骨頭保健需要提早做
補鈣、補D,蜂蜜也不可少
三個月就看見骨頭強壯的具體成效
一招增強身體平衡感與骨密度
逆轉骨折:鈣、維生素D、鋅、鎂/限制鹽的攝取、避免飲酒過量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70973
  • 叢書系列:新醫學保健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疾病要從根本控制與調整,才能擺脫藥物人生
 
  人活著難免有病痛,而病痛難逃藥物治療。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想的吧?台灣人用藥量有多巨量,數字會說話。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發現,二○一八年國人光是用藥費用支出金額就高達約一千六百億元,占健保支付費用總額的四分之一。
 
  有學過藥理學的人都知道,在這世界上沒有任何藥物不具有副作用,而副作用可能引起藥害問題。我不否認藥可以治病,但我們更不能輕忽的是藥也可能「致病」。所以藉著此書,我想拋出的問題是「生病,一定只能吃藥治療嗎?」
 
  台灣在二○一八年就已經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高齡社會,而高齡社會中常見的健康問題莫過於慢性疾病,其中又以「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為首。我相信正在翻閱此書的您身邊一定不乏為此長期吃藥治療的朋友,甚至您也是其中之一。
 
  實際上,我認為治療應該循序漸進,先找出造成疾病的原因,再針對病因來決定改善的方式才是;而醫師的判斷依據也應該與時俱進,切莫抱著傳統舊思維不拋。例如:如果引起高血壓的原因是飲食與肥胖,那麼應該要調整飲食、控制體重,而不是立刻吃降血壓藥;又如引發高膽固醇的主因是體內發炎,應該要找出導致發炎原因,不可盲目降膽固醇。
 
  另外,我長期大量鑽研國內外醫學研究發現,藥物並非改善疾病的唯一選擇,而我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不想長期與藥為伍,接受了非藥物治療而獲得良好改善,這些在書中我也樂意與大家分享。隨著資訊的發達,有越來越多醫學報導可參考,這無疑是一種幸福。
 
  唯獨要特別提醒的是,任何一種治療方式,都存在著個體差異;任何一種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的,都是合理量的結果,我們不能自行發揮延伸,認為吃越多越健康。總之,不論是治療方式、攝取量等都需要接受醫師專業的診療、判斷與諮詢。因此,當身體發出警告訊號,建議還是要看醫生,了解身體的現狀後,再選擇您願意嘗試的治療方式與醫師們好好配合,努力恢復健康狀態。
 
  長期在前線的十多年經驗,讓我接觸數以萬計「吃很多藥卻還是難逃藥罐子人生」的案例,我希望各位讀者能透過這本書重新檢視自己的疾病治療、身體保健觀念。
 
  我們常說藥物治標不治本,每一種疾病都有其造成原因,那才是「本」。從根本控制、調整,就有機會幫助患者擺脫藥物人生,追求真正的健康。我想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也是身為醫師的責任與義務。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健康書籍,最怕的就是讀完後產生一種「我好像懂了,但我什麼都沒改變」的無力感。我的關注點始終在於「行動指南」的清晰度。一本好的實踐型書籍,應該要讓讀者在讀完特定章節後,能夠立刻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微小的改變。我希望作者在論述完「為什麼要改變」之後,能提供一個非常結構化、階段性的「如何開始」的步驟。例如,如果涉及腸道修復,是建議先從某種益生菌開始嘗試,還是先調整某種會造成腸漏的食物?這種具體的、可量化的行動步驟,才是區分「資訊書」與「實用工具書」的關鍵。如果本書能提供類似於自我評估量表或為期數週的實踐計畫,那它就真正具備了逆轉健康狀態的潛力,而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得很吸引人,那種簡潔中帶有力量感的排版,讓人在書架上瞥見時,很難不被它吸引住。不過,說實話,我最初會拿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標題直擊我的痛點。我身邊有不少朋友,或者說我自己也曾經歷過那種「吃藥吃到怕」的狀態,明明藥吃了,狀況卻好像沒有真正好轉,反而有種被藥物綁架的感覺。這本書的副標題「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聽起來簡直像是天方夜譚,但在這個強調生活習慣與身心連結的年代,我又忍不住好奇,作者到底能端出什麼樣的真材實料。我特別關注的是,它能否提供一套可行且科學的框架,而不是空泛地喊口號。畢竟,當一個人被慢性病困擾久了,需要的不是一劑心靈雞湯,而是一張能帶他走出迷霧的路線圖。所以,光從外在的包裝和標題的張力來看,這本書的確成功地抓住了現代人對於「健康焦慮」的探討慾望,讓人期待內容能有深度。

评分

身為一個對台灣醫療體系有一定了解的讀者,我對這本書的在地化程度感到好奇。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外食文化極為發達,且環境荷爾蒙暴露風險相對較高的島嶼上。如果作者提供的「不藥而癒」的策略,是完全依循歐美日等地的飲食結構或生活節奏來設計,那麼對於生活在台灣的我們來說,實行起來難度會直線上升。我最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針對台灣常見的飲食習慣(例如,對某些特定中藥材的偏好、常見的加工食品類型)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調整建議。如果它能提供一份「台灣人版」的慢性病逆轉菜單或生活調整指南,那就太棒了。否則,光有理論,卻無法落地執行,再好的書也只能躺在我的書櫃上積灰塵,無法真正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價值。

评分

拿到書後,我隨意翻閱了幾個章節的開頭,感受到一種很強烈的「邀請感」,而不是那種高高在上、批判讀者生活方式的說教語氣。這很重要,因為當我們面對健康問題時,往往處於一個比較脆弱的心理狀態,如果作者的態度過於強硬或指責,讀者很容易產生抗拒。我注意到排版上使用了大量的圖表和重點摘要,這對於像我一樣,習慣在通勤或零碎時間閱讀的人來說,是極大的福音。它讓我能夠快速掌握核心論點,不必在艱澀的文字中迷失方向。不過,我現在還在觀望的是,這些圖表和論述的基礎是否穩固。畢竟,逆轉慢性病是一個宏大的承諾,如果後續的案例分享或研究引用不夠紮實,就容易讓人覺得只是營造出一種「看起來很專業」的假象。這需要我更仔細地去核對作者論述的脈絡與邏輯嚴謹性。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研究功能性醫學的一些概念,市面上這類的書籍多如牛毛,有些內容過於學術艱澀,讀起來像是教科書;有些則為了迎合大眾,把複雜的生理機制簡化到幾乎失去意義,讀完只覺得更糊塗。我希望找到的是那種能橋接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實踐的橋樑。我特別在乎作者在論述慢性病成因時,是否能跳脫單一器官或單一病原體的思考模式,真正深入探討壓力、飲食、睡眠這些大環境因子如何層層疊加,最終導致身體失衡。如果只是老生常談地強調「多運動、少吃糖」,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我期待看到的是更細膩的分析,比如說,不同類型的發炎反應如何影響特定慢性病的進程,以及在「不藥而癒」的過程中,身體自癒機制的啟動步驟究竟該如何被引導。這種需要深度思考和連結的內容,才是真正能讓我願意花時間啃下去的關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