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羅浮宮

穿越羅浮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衛.普魯東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罗浮宫
  • 穿越
  • 历史
  • 文化
  • 法国
  • 冒险
  • 奇幻
  • 小说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辣「當羅浮宮遇見漫畫」BD Louvre系列第八彈!

「感覺像走在一本巨大的漫畫裡頭。」
漫畫家×藝術作品×參觀者
另一種凝視羅浮宮的角度

  兩百多年歷史的羅浮宮,橫跨六千年,穿越古代至今,裡面的館藏左品大約400,000件,更是從新石器時代到近代,應有盡有(卻僅有近9%被展出,約35,000件)。

  極具特色又占地廣幅的建築,展間長達12公里,僅有3成對外開放。但即便這樣,若每件作品花10秒觀看,也需要4個晝夜才能看完。(這還沒計算移動的時間⋯⋯)

  川流不息且人山人海的參觀者?沒錯,它每日平均參觀人數可是高達近3萬人、最高單日甚至一天有5萬的參觀人次?!(每日在羅浮宮拍的照片可以高達35萬張)。

  跟隨普魯東尋找走散的女伴的腳步,一同參觀羅浮宮,透過不同的視角看這座遠近馳名、縱橫古今的博物館。在他眼中,羅浮宮如同一本巨大的漫畫,帶領參觀者與讀者一同進入這本「書」,當中的作品與參觀者,都是故事的一環,透過輕快與幽默的方式,一同穿越羅浮宮。

  【內容介紹】
  大衛和阿珍漫步在羅浮宮博物館的走廊上。大衛一位圖像創作者,他正在準備創作BD Louvre當羅浮宮遇上漫畫系列……他身處於館中,被如此多的精美畫作包圍,這時他被出版商的一通電話打斷,以至於分心與阿珍走失了……

  於是他繼續前行,一邊陶醉讚嘆在偉大作品之中,一邊尋找阿珍。一路上,他遇到了〈林布蘭〉、〈梅杜莎之筏〉、〈蒙娜麗莎〉,甚至埃及文物……

  作者普魯東以其銳利的眼睛,觀察羅浮宮作品與遊客之間,勾勒出一張張圍觀群眾與作品展間的神情,而這些又變成了另一種藝術。
 
  最後,普魯東附上你所不知道的羅浮宮100問:
  ★關於羅浮宮:2,410個窗戶、40部電梯28個機械梯15 個升降梯8,000個火災警報器……
  ★關於作品:最大件:委羅內塞的〈迦拿的婚禮〉(Les Nocesde Cana de Véronèse),大約70平方公尺……
  ★關於參觀者:2011 年總參觀人次:近 9,000,000人,67% 來自國外,33% 來自法國。
  ★關於工作人員:大約2,200名工作人員在羅浮宮裡工作……

悠遊推薦

  陳貺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小莊、61Chi――《羅浮7夢》漫畫作者

  除巧妙的情節安排外,普魯東採取一種細膩而輕盈的畫風。全書以鉛筆與彩色鉛筆繪製,清淡而中性的色調中時而出現一些凸出的大紅色,令人想起法國大插畫家桑貝(Sempé)的平易近人。――陳貺怡
 
  這筆觸太銷魂太有趣,無論如何都想收藏!——小莊

  生活中處處是觀看與被觀看的樂趣。——61Chi
 
尘封的丝路秘史:大漠孤烟中的权力与信仰交织 图书名称:《丝路长歌:敦煌的千年回响》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西欧艺术的瑰丽殿堂,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东方亘古不变的浩瀚沙海——古老的丝绸之路,特别是那座被时间遗忘,却又被信仰紧紧拥抱的绿洲宝库——敦煌。 《丝路长歌:敦煌的千年回响》是一部深植于历史、融合了考古学、宗教人类学与地缘政治学视角的宏大叙事。它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还原一个在欧亚大陆文明交汇点上,承载了千年贸易、信仰传播与民族融合的复杂世界。 第一部:风沙中的定格——莫高窟的勃兴与鼎盛 本书开篇,带领读者重返公元四世纪的河西走廊。彼时,佛教的种子已随着商旅与僧侣的足迹深植于这片土地。我们描绘了莫高窟(鸣沙山石窟)如何从最初的几个天然洞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佛教艺术与经文的存储中心。 重点不再是描绘壁画的精美技法本身,而是深入探讨其背后的“为什么”:为什么是这里?在北凉、西魏、北周、隋唐乃至宋元的漫长岁月中,不同政权如何利用佛教艺术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壁画中的飞天、供养人、佛本生故事,不仅仅是宗教图景,更是当时社会阶层、服饰风尚乃至中原与西域文化杂糅的活化石。 书中详述了敦煌壁画风格的演变,从早期受犍陀罗和中原早期影响的粗犷古朴,到盛唐时期恢弘大气的“吴带当风”,再到宋元时期在西夏、归义军统治下,所展现出的地方化与密宗色彩的渗透。我们追溯了石窟开凿者的精神世界,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和虔诚的施主,他们的名字和愿望,被凝固在斑驳的颜料之下。 第二部:经卷的迷宫——藏经洞的秘密与命运 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那个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发现——1900年,道士王圆箓无意中开启的那个尘封的洞窟——藏经洞。 我们详细梳理了这批文物的来源、分类及其在学术上的重大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万多卷文书”的堆积,而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印度、波斯、吐蕃、回鹘等多种文明进行书面交流的直接证据。 书中细致分析了不同类别的文书: 1. 汉文经典与变文: 展现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深入过程,以及民间说唱文学(如变文)的兴起。 2. 梵文、佉卢文、古藏文、回鹘文、吐蕃文等异文典籍: 揭示了敦煌作为国际性文化中转站的地位,特别是吐蕃对河西走廊长达数十年的实际控制,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语言和宗教生态。 3. 社会经济档案: 佃农契约、借贷凭证、户籍名录、地方官府公文等。这些“生活文件”如同时间胶囊,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去了解一个边缘地带的基层社会是如何运作、税收、诉讼和生活的。 我们探讨了藏经洞被封存的原因——是避难?是遗忘?还是某种有意识的保护?并深入剖析了随后发生的“敦煌文物流失事件”,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到法国汉学家沙畹,书中客观、审慎地记录了当时中国国力衰微的背景下,这些无价之宝如何被合法与非法的渠道带往世界各地。 第三部:边缘的权力游戏——多重政权的交替与文化的融合 丝绸之路的繁荣,建立在稳定的贸易通道之上,但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本书将敦煌置于一个动态的政治棋盘中考察。 我们分析了以下几个关键时期的权力结构: 十六国时期: 地方性政权(如前凉、后凉)如何利用宗教来构建自身的文化认同,并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交流。 唐代强盛期: 敦煌作为安西都护府的门户,如何参与中原王朝对西域的军事和文化辐射,以及国际贸易的鼎盛。 吐蕃统治(781-848年): 这是敦煌历史上一个独特的中断期。书中通过对吐蕃文书的研究,揭示了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短暂播撒,以及当地汉族社会在异族统治下所展现出的韧性与适应性。 归义军与瓜沙州时期: 汉族曹氏家族如何通过宗教(特别是维护佛教)来凝聚人心,重建地方秩序,并在中原王朝衰弱时,维持了敦煌长达近两百年的相对独立与繁荣。 第四部:回响与现代重塑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时间拉回到近现代。我们审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汉学界的“东方热”对敦煌的重新“发现”,以及中国学者如王国维、梁启超等如何通过对残存文物的抢救性研究,重新构建起被割裂的历史叙事。 《丝路长歌》不仅是关于一座石窟的历史,更是关于文明在极端环境中如何生存、交流和自我延续的史诗。它展现了艺术、信仰、商业和权力在广阔的欧亚大陆上,如何相互编织,留下永恒的印记。读者将在这部著作中,感受到大漠深处,那穿越千年的、不息的文化脉动。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世界中心”,从未是单一的,而是在无数交汇的道路上,共同塑造而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普魯東David Prudhomme


  1969年10月4日出生,法國人。安古蘭美術學校畢業。從事漫畫、插畫及音樂創作。

  1992年以《妮朧的秘密》(Ninon Secrete)出道,這系列從1992到2004共出版六冊。2009的作品《Rebetiko》(Les Mauvais Herb):這部描寫希臘地下革命人士,迎接出獄同志,喝歌跳舞喝酒開懷及抑鬱的一天;被《閱讀》(Lire)雜誌選為年度最佳圖像小說。

  2012年為羅浮宮創作了《穿越羅浮宮》,榮獲日內瓦漫畫獎。

  2021年創作了《天空的品音》(Du bruit dans le ciel),被法國世界報選為年度最佳漫畫之一。

  普魯東亦曾獲得安古蘭漫畫節、聖馬羅漫畫節及摩納漫畫節的大獎。

譯者簡介

喬一樵


  本名莊依婷,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碩士,旅法十餘年,身兼藝術工作者、小說家與法文翻譯;出版長篇小說《山城畫蹤》、《芸起廚房》、《非寂寞芳心》、《雙刀》、《尋找冬天的你》;譯有《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畢卡索的蒙馬特》、《衝出冰河紀》、《羅浮宮守護者》、《斜眼小狗》、《達文西二號》等。

  FB:喬一樵俱樂部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78047
  • 叢書系列:dala comic
  • 規格:平裝 / 88頁 / 21 x 29.7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羅浮宮的另一種注目
陳貺怡(巴黎第十大學當代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專任教授╱美術學院院長)


  羅浮宮出版部與法國著名的漫畫出版社Futuropolis攜手合作,邀請漫畫家們以羅浮宮為題繪製漫畫,提出他們對這個世界級博物館的看法,而大衛.普魯東(David Prudhomme)的作品《穿越羅浮宮》,即是此著名的漫畫系列作品之一。其實臺灣的讀者對這個系列應該不陌生,這些精彩作品的手稿曾經於2015-2016年在北師美術館展出過,展現了精緻藝術與通俗文化之間的巧妙串連,及能帶出來的不可忽視的力量。

  普魯東的情節編寫非常貼近現實,他將接獲委託的自己設定為書中主角,自我呈現為戴著一頂可笑帽子的男士,穿梭在羅浮宮中尋找走散的女伴,此時正好真實生活中的編輯賽巴斯汀(Sébastien Gnaedig)打電話來(然而羅浮宮裡其實禁止講電話!!)。就在寥寥數語的對話中巧妙地提出整本書的構想:把博物館比喻為一本巨大的無對話框漫畫書,牆上各種主題與風格的畫作就是格子,而讀者則來自於四面八方。普魯東還不忘向編輯強調他會放對話,但事實上是全書從頭到尾對話極少,幾乎都只迴盪著作者獨白的聲音。為了符合這樣的構想,故事從繪畫部門荷蘭繪畫展廳的〈林布蘭自畫像〉(Rembrandt)開始,也某種程度上回應了作者在此書中的自繪。

  作者的穿越很快地來到鄰近的展間,魯本斯(Rubens)壯觀的24幅《瑪麗‧梅迪奇生平系列》(The Marie de' Medici Cycle),再經過若干荷蘭風景畫與宗教畫,來到維梅爾(Vermeer)的兩幅小巧傑作〈織花邊的女人〉與〈天文學家〉面前。不過,作者為了尋找失散的女伴,目光逐漸從作品挪移到熙來攘往的人群身上,作品逐漸模糊不清,但觀眾的表情、姿態、動作、彼此的互動以及與作品的互動卻越來越有趣:走著、躺著、坐著、摟抱著、滑手機、打電話、湊近說明卡閱讀著、拍照、攝影、自拍著的各種身形、穿著、打扮的各色人種,比起畫作來目不暇給的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穿越到契馬布埃(Cimabue)的〈莊嚴聖母像〉(Maestà)以及在畫作前進行教育課程的學童,到德拉克洛瓦(Delacroix)的〈自由女神引導人民〉及畫作前的導覽隊伍,到葛羅(Gros)的拿破崙肖像及畫作前戴著耳機聽導覽的男士。然後羅浮宮最著名的達文西畫作〈蒙娜麗莎〉被萬頭聳動的人群完全淹沒,反之對面全館最大畫作委羅內塞(Veronese)的〈迦拿的婚禮〉則因為乏人問津而成了尷尬的背景。

  作者還刻意將傑利柯(Géricault)的〈梅杜莎之筏〉下面的觀眾與畫作的構圖結合在一起,並以對話框開了畫作一個玩笑。當然作者並沒有漏掉埃及部門、雕塑部門、古希臘羅馬部門與美索不達米亞部門。他畫出在埃及〈書記官〉旁邊試圖偷看他寫了什麼的觀眾、在四個巨大羊男(Satyrs)下方在比例上非常逗趣的觀眾,以及在抱著獅子的亞述帝國英雄浮雕前抱著孩子拍照的母親,諸如此類介於作品與觀眾之間的風趣對比伴隨著全書,直到在眾多身首分離的殘缺上古雕像中,作者與他的女伴也在幻想中身首分離,畫風突然變的超現實了起來!

  書本的末尾,作者離開博物館進入地下鐵後,那繼續入侵與征服我們的圖像,以及有別於在博物館中備受壓抑的喧囂人群,說明了博物館是一個影像被套層結構(mise en abîme)的地方,呼應了作者最初將博物館視為漫畫書的構想。

  除了巧妙的情節安排之外,普魯東採取了一種細膩而輕盈的畫風。全書以鉛筆與彩色鉛筆繪製,清淡而中性的色調中時而出現一些凸出的大紅色,令人想起法國大插畫家桑貝(Sempé)的平易近人。在分鏡方面,格數不多,甚至有許多如畫作般的整頁分格,以至於展現出某種閱讀時的自由空間,同時增添了許多描繪完整細節的可能性。本書對話很少,雖少但充滿了慧黠,基本上扮演著畫龍點睛的角色,是一種保持著適當距離的幽默。

  作為漫畫主題與背景的羅浮宮,在21萬平方公尺的占地上展示了六千年的藝術史,每天都有好幾千人湧入參觀約35,000件人類文明史上的藝術傑作。普魯東聰明的把重點放在俗人與傑作的相遇與交織,靈動的捕捉了公眾在藝術之前的態度。他以敏銳的觀察力描繪出觀眾的怪癖,他們與作品之間的可笑互動,互相模仿與不約而同地相似之處。讓我們在會心一笑之餘也不禁思及當我們觀看作品之時,這些千年古物是否也正在監視著我們?

  而漫畫情節與場景的精巧安排,對讀者而言也是一種絕佳的觀看練習:我們能否在無文字引導的情況下,看出場景中的細節及其寓意?透過這本將現實生活與藝術歷史同時並陳的漫畫書,奇妙的展示了藝術的永恆性與普遍性,我認為這是向羅浮宮致敬的絕佳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新出版的散文集,坦白講,風格跟我平常看的很不一樣,但意外地,它成功地吸引了我。它探討的主題是關於現代都市人情感疏離的現象,用一種非常詩意、甚至帶點哲學思辨的方式來呈現。作者的文字功力真的很強,尤其擅長捕捉那些瞬間即逝的情緒碎片,然後用一種非常獨特、有韻味的語彙將它們定格。舉例來說,她描述「等公車時看著對街咖啡店裡陌生人側臉」的那段心境,簡潔卻極富畫面感,讓人讀了馬上就能對號入座,明白那種「在人群中卻感到孤單」的滋味。只是,這本書的節奏有點慢,對於習慣快節奏敘事的讀者可能會有點考驗耐心。有些篇章的意象轉換得有點跳躍,需要讀者自己去補足中間的邏輯鏈條,這對我來說是既享受但也偶爾感到有點吃力的部分。總之,如果你喜歡那種需要你主動參與解讀、品嚐文字韻味的書籍,這本散文集絕對能滿足你對「美」的追求。

评分

最近手邊這本關於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分析報告,簡直是燒腦等級的教科書!老實說,我對這類主題本來有點敬而遠之,但這本書的作者似乎很有辦法把那些錯綜複雜的國際條約、貨幣政策,用一種相對直觀的方式鋪陳開來。他非常擅長使用圖表和案例來佐證觀點,而不是單純地拋出理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供應鏈重組」那章的分析,從歷史脈絡到當前地緣政治的角力,每一個環節都解釋得頭頭是道,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大致掌握到全球經濟板塊移動的關鍵。不過,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相當驚人,如果你沒有一些基礎的背景知識,可能在讀到中後段會開始感到吃力,很多術語需要頻繁查閱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維速度。總體而言,它是一本極具前瞻性與實用價值的參考書,適合想深入了解當今世界運作機制的讀者,但前提是你得準備好迎接一場高強度的腦力激盪。

评分

哎唷,最近剛看完一本關於臺灣歷史的小說,真的讓人讀了心頭一震,那種感覺就像是突然被拉回了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作者對於那個時期社會的描摹,簡直是細膩到讓人拍案叫絕,彷彿每個角落、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特別是對於戰後初期,那種從惶恐不安到逐步建立新生活的掙扎與希望,描寫得特別有層次感。你不是單純地看一個故事,而是在親身體驗一段複雜的集體記憶。書裡很多情節的轉折處理得非常巧妙,不會讓人覺得突兀或刻意,一切都像是歷史必然會發生的那樣自然而然。不過,說實在話,有些段落的情感堆疊太過濃厚,讀起來會讓人有點喘不過氣,需要暫停一下,讓心情沉澱一下。整體來說,如果你是對臺灣近代社會變遷有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不能錯過的深度探索。它不是那種輕鬆的讀物,但它提供的視角和思考的深度,絕對值得你花時間去細細品味,那種歷史的重量感,真的是久久散不去的。

评分

說到最近讀的一本關於職涯轉型的勵志書,我的感受比較複雜一點。作者本身是個很成功的創業家,書中分享了他如何從一個毫無頭緒的狀態,一步步摸索出自己的方向並最終獲得成功的經驗。書中的核心論點——「勇於定義自己的成功,而不是被社會框架綁架」——其實很有啟發性,尤其是在我們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這種自我賦權的訊息非常及時。他提供的很多實用工具和心態調整練習,操作性都很強,讓人讀完後會有一種「好吧,我好像可以試試看」的衝勁。但是,不得不說,書中對於「失敗」的描寫似乎有點過於輕描淡寫了。他成功的光芒太過耀眼,讓我有點懷疑,對於那些在轉型過程中真正遇到結構性困難的人來說,書中的建議會不會顯得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整體來說,它是一本充滿正能量的啟動器,適合需要一點推力的人,但真正的艱辛和長期抗戰的心理建設,可能還需要從其他地方補充學習。

评分

我最近在圖書館角落挖到一本非常有趣的臺灣民間信仰田野調查筆記,簡直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個非常接地氣的研究者,他不是高高在上地「研究」這些信仰,而是真的「走入」這些宮廟、進入那些信徒的生活。書中記錄了各種儀式、神明誕辰的慶典,以及信徒們在信仰中尋求慰藉的故事,那些細節描述得生動又貼切,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和地方色彩。你會看到很多在主流媒體上看不到的、非常地方性的習俗和禁忌,這讓我對臺灣多元的文化景觀有了更深層的體悟。唯一的缺點是,因為是田野筆記的性質,結構上會顯得比較鬆散,有時候會覺得故事線有點跳來跳去,不像正規出版的書籍那樣有嚴謹的章節劃分。但這種隨性反而更真實,彷彿你真的跟著作者一起在田間小路上走訪、在廟口聽故事。對於想了解臺灣底層文化脈動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文化資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