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屈原、關公、媽祖,都不是中國人 別再誤會中國!

原來:屈原、關公、媽祖,都不是中國人 別再誤會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顯洵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民族
  • 屈原
  • 关公
  • 妈祖
  • 中国历史
  • 文化认同
  • 历史人物
  • 民间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國是什麼?
你所認識的中國和我認識的中國是一樣的嗎?
 
  台灣多年來一直活在中國的威壓之下,有些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有些人認為台灣就是台灣、中國就是中國。雖然歷次調查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在降低,但有嚮往中國的在野黨、以及認同「中華道統」的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用「偉大中華文化」、「中國聳立五千年」這樣的論述,將台灣的文化、社會鏈結在中國之下,這不但阻礙台灣認同的凝聚,更時常在選舉時、社會討論時撕裂社會。
 
  從小看動畫都會說歷史五千年,但其實「中國」歷史有五千年嗎?我們所熟知的夏商周其實並不是一個國家不同時間,而是三個不同的國家。那麼既然是三個不同的國家,那又怎麼可能符合所謂的中華歷史五千年?這都是為了塑造「正統」而做出來的解釋。形塑中國(及中華文化)的這套認知先是在威權時代從國民黨史觀灌輸給台灣人,接著又有中共外宣及統戰接手發揚光大,充滿了為政治服務的宣傳語言。
 
  漫畫家邱顯洵之前即以紀實漫畫,創作《手繪台灣關鍵字:畫說1940-2020》、《手繪台灣四百年史》等書,畫說台灣史之餘,以嘲諷的畫筆,犀利的解讀,揭去許多關於中國的外包裝,從「中國眼中」、「台灣眼中」、「世界眼中」和「未來眼中」四個角度描述他所理解的「真實的中國」。
 
本書特色
 
  ● 有別於一般歷史書的畫家和作者是不同人,這本作畫和寫文字的皆是同一人。
  ● 有別於一般歷史書的遮遮掩掩和美化中國,本書是以證據來解釋中國。
  ● 一般歷史書的畫家是以接案子的心態來作畫,很少有去深究文字。本書每個時間段的特色都有明確畫出。
  ● 本書以真實歷史的知識、諷刺漫畫的風格來詮釋中國。
《歷史的迷霧與真相:重新審視古典英雄與文化符號的身份之謎》 書籍簡介 這部著作深入探討了東亞歷史文化圖譜中幾個極具標誌性的人物——屈原、關羽(關公)、以及媽祖——他們的真實身份、文化歸屬及其在後世的演變與再詮釋。本書不僅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或文化史梳理,更是一次對傳統敘事結構的挑戰與解構,旨在引導讀者以更為宏觀和嚴謹的歷史視角,去審視那些被時間與政治權力塑造成“民族英雄”的複雜個體。 第一部:楚辭之魂與地域身份的掙扎——屈原的新視角 屈原,這位被譽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之源的詩人,其形象深深植根於華夏文明的集體記憶之中。然而,當我們剝離賦予他的“愛國情懷”和“忠君思想”的厚重外衣時,其身份的地域屬性便顯得尤為關鍵。 本書首先從地理學和語言學的角度切入,詳細分析了戰國時期楚國在文化、政治和語言體系上與中原諸國的顯著差異。楚文化擁有其獨特的宗教信仰、神話體系和藝術風格,例如對巫術和自然崇拜的偏愛,這與春秋戰國時期以周禮為核心的「中原文化圈」存在顯著區隔。屈原的作品《離騷》中充滿了對神祇、山川的頌詠,這些意象的來源和語義,與後來的漢文化敘事有著微妙的張力。 研究指出,將屈原純粹歸類為“中國人”的視角,是建立在漢文化中心主義的基礎之上。他代表的是一個擁有強大自我意識,但在政治上最終被統一的獨立文明實體——楚國的精英知識分子。他的“忠誠”指向的是楚懷王和楚國的存續,而非後來統一帝國的雛形。本書將比對同時期其他列國文人的作品,凸顯楚文化在精神層面的獨立性,並探討戰敗與滅亡後,楚文化的精神如何被勝利者吸收、轉化,最終成為“中國”文學遺產的一部分,而其原有的地域色彩則被逐漸淡化。我們將看到,屈原更精確的定位,或許是“古楚文明的最後一位偉大詩人”,而非單純的“中國詩人”。 第二部:跨越界限的軍神演變——關羽的地域與宗教流變 關羽(關公)的形象演變,是文化符號如何被極度符號化的經典案例。從三國時代的蜀漢將領,到後世被尊為“武聖”,乃至於被納入道教、佛教體系的神祇,關公的身份經歷了多次重塑。 本書重點分析了關公形象的“去地方化”過程。在三國時期,關羽的忠義主要體現於他對劉備集團的效忠,其活動範圍主要集中於荊州、襄陽一帶,其信仰基礎與荊州地區的民間信仰(可能與關帝信仰的雛形有關)相連。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特別是宋元以後,隨著漕運的發展和民間宗教力量的崛起,關公的地域色彩被削弱,其核心屬性轉化為普世的“義”的象徵。 更深入地,本書探討了關公形象如何被不同地區的統治者和民間力量挪用。例如,在清代,關公被賦予了“保境安民”的職能,這與當時東北地區的邊疆防務需求相結合。在不同時期,他被賦予了“忠義帝君”、“伽藍護法”等身份,這表明他已經超越了單一的歷史朝代和地域框架。將關公簡化為“中國的”英雄,忽略了其在歷史不同階段與不同區域文化(如荊楚、川渝、乃至海外華人社群)之間的複雜互動。他的“忠義”是高度流動性的,而非固定於某個中央政權的敘事之下。 第三部:海洋的呼喚與信仰的本土性——媽祖的起源與跨界連結 媽祖(天妃、天上聖母)的信仰源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福建、廣東一帶的海洋社群。她的誕生傳說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海洋活動息息相關。 本書將媽祖的起源追溯至宋代,重點分析了她的原始身份——一位生活在湄洲島的女性。她的神性是從“護佑漁民和水手”這一極為具體的地域性職能中生長出來的。早期的媽祖信仰,是典型的海洋族群的本土宗教,其傳播路徑高度依賴於航海貿易路線。 然而,隨著明清時期海上貿易的擴張以及兩岸(閩台)的交流,媽祖信仰開始向外擴散,逐漸被納入中國官方的道教體系,以“天妃”之名獲得敕封。本書強調,雖然媽祖的信眾遍布全球華人社群,但她的文化根源和早期精神核心,是深深紮根於閩越地區的海洋文化傳統。將媽祖視為一個完全等同於“中國文化”的符號,可能會掩蓋其作為邊緣海洋社群的本土神祇的特殊性。她的神蹟與信仰模式,與內陸的儒家或北方神祇體系存在顯著的文化區隔。 結論:打破單一中心論,重塑文化地理觀 本書的最終目的,並非否定這些歷史人物和文化符號的深遠影響,而是主張一種更為細緻入微的“文化地理學”視角。歷史的複雜性在於,所謂的“中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演變、融合和邊緣化的過程。屈原代表了楚的文化倔強,關公代表了流動性的忠誠典範,而媽祖則體現了海洋社群的本土神性。 這三位人物的“身份”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被挪用、重塑,以適應不同時代和地域的政治、社會需求。將他們簡化、固化為單一的“民族代表”,反而剝奪了他們在各自發源地和特定歷史階段的文化多樣性與地域特性。讀者將透過本書,學會區分歷史事實、地域文化根源以及後世政治文化建構之間的微妙界線,從而對東亞的歷史文化版圖產生更為精確和豐富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顯洵
 
  基隆人
 
  1963年出生於台北縣雙溪鄉,畢業於臺灣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國畫組、法國巴黎C.T.E de VINCENNES設計學校 展場空間設計組。
 
  著有:《臺灣仁醫/戴仁壽 傳》 2014年出版
  《手繪台灣人四百年史》2017年出版、
  《手繪台灣關鍵字1940-2020》2020年出版。
 
  現任:
  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
  基隆文化基金會 董事
  專職漫畫創作
 
  經歷:
  1995起至2014年,以視覺設計及漫畫,從事自總統到縣市首長選舉之形象塑造文宣工作
  TVBS新聞部 藝術指導
  新高山行銷顧問 藝術總監
  文化大學廣告系 助理教授
  文化大學 推廣教育部 新媒體與社群行為研究中心 主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兼任講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 兼任講師
  華梵大學 工業設計系 兼任講師
  台北市政府市長室 顧問
  公廣集團 公共價值評量委員
  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資源推廣中心 主任
  臺北藝術大學 行政副校長
  臺北藝術大學 校長室執行長
 
譯者簡介
 
文魯彬 Robin Winkler
 
  學習的過程包含漢學、音樂、語言學、樸門以及法律。
  美國律師,台北律師公會的準會員。
  共同創立了博仲律師事務所、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環境法律人協會、呷米共食餐廳、全球綠人台灣之友會。
  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前六年的時間在小農場長大,受父母所介紹的《沙郡年記》和《寂靜春天》影響深刻。
  1970年代到台灣學中文 。 曾擔任輔大研究所副教授,靜宜大學講師教環境法和商法。2005-2007年擔任環保署環評委員。

图书目录

導讀 從認同解構到重新建構的過程紀錄
推薦序 漫畫中國虛實光影、解剖帝國真貌 李敏勇
拆穿中國真面目 蕭新煌
Good China, Made in Taiwan 謝志偉
後記
阿兜仔淺談台灣

一、 從中國看中國
●瞎子摸象式的認識中國
●以老子肚臍為中央的國度
●吹噓出來的古國
●1902年才被發明的「中華民族」
●1921年「炎黃子孫」才出現
●發明中華民族的男人
●五族被迫共和
●真正的中國早在三千年前就滅亡了
●中國歷史沒有元朝
●中國歷史沒有清朝

二、 從台灣看中國
●誰是祖國?
●祖國來了
●祖國又來了!
●半路相認意外的國父
●驅逐韃虜的賓拉登
●袁世凱才是國父
●中華民國的疆界?
●青天白日旗?真正的中華民國國旗是五色旗
●國歌是卿雲歌
●國統綱領的出山

三、 從世界看中國
●自古曾屬於我就永遠是我的
●中國人的世界觀
●太陽自古屬於中國
●月球自古屬於中國
●為政治服務的四大發明
●把地球管起來
●林默娘、關羽和屈原

四、 從未來看中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愛好和平的中國
●強國崛起
●你的哈奴曼變成我的孫悟空
●百年國恥何時了?
●巨嬰之國
●中華文化就是將少數民族華化
●血濃於水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07894
  • 規格:平裝 / 128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語文:中英對照

图书试读

導讀
 
從認同解構到重新建構的過程紀錄
 
  這本《原來:屈原,關公,媽祖,都不是中國人》的漫畫書,雖剛出爐卻不能算是新書,因為書裡收集36張畫,是個人從事漫畫創作多年來與「中國」相關的創作集結,出版這麼「政治」的書,特別是觸及著敏感的國族認同,首要感謝一群有相同想法,且願意幫助出版的編輯伙伴們,還有為之作序的先進前輩們,本書以雙語付梓,除了希望以傳統紙本與網路世代對話,也顧及想了解臺灣與中國的國際讀者。過去,中國挾其龐大外宣資源,幾乎掌控所有對臺灣的歷史解釋權,然自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開始,到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國際局勢遽然進入版塊重組之變局,全球進入全新冷戰,亞太地區的臺灣,特別是飽受中國欺凌的臺灣,成為牽動國際局勢的焦點,世界需要重新認識臺灣與中國,重新以圖文去剖析真正的中國,希望能把常年纏繞寄生在臺灣身上,如同騰蔓似的種種歷史糾結剝去,能夠讓世界認識真正的臺灣。
 
  記得小學五年級四月的一個下午,全校突然被長年穿著硬領旗袍,皺紋被沖刷成淚溝的女校長,用一列公車帶到孫文紀念館,每個人都被迫戴著黑紗,在啜泣聲中緩緩前進。空氣中還有一種像菊花夾著福馬林的死亡氣味,站了三個小時參拜了躺在棺材中的蔣介石,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屍體。二十五歲時的一個冬夜,在炎熱的恆春半島軍事基地服役時,被迫半夜跪在營裡禮堂的水泥地上,奮力潑墨書寫輓聯,更在天亮前搭建出蔣經國的靈堂。這一對來自中國的父子,在我祖先世居的土地上,跨越近半世紀,搭建起充斥著中國圖騰的電影片廠,強迫無數的楚門們,合力演出一齣至今仍難以落幕的悲劇。一直到二十七歲我終於離開,到一個必需要重新認識自我的異國,過去深信不疑的種種信仰開始崩塌,甚至覺得自己是處在一種自我放逐的飄浮狀態。這種掙脫謊言追尋真實的過程,要用很長的時間,去走過一種浮士德式的自我認同洗滌,用筆墨從迷惘中探索出圖像,再型塑出一個完整且堅定的國族認同。這本漫畫應該解讀為從認同解構後重新建構的全程記錄。
 
  為什麼是三十六張?三十六不是什麼密碼,只是想向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其巔峰代表作「富嶽三十六景」致敬,當時七十歲的畫家要如何敘述一座在日本人靈的聖山?這對畫家是的極大考驗,北齋花了四年時間,揹著畫具行囊,以雙腿或牛車扁舟,不同季節、不同視野,以崇敬及熱愛,創作出日本美術史上最經典作品。同時也深深影響了這個世界,畫出富士山的永恆我不揣淺陋也想學習北齋,用畫一座山的心情試圖以繪畫來詮釋出臺灣的國族形狀,三十六只是一個起點。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對「媽祖」這一部分的討論最感興趣。畢竟,在台灣,媽祖信仰幾乎可以說是與「在地生活」畫上等號的。她從一個地方性的海神,如何一步步被拉拔成為具有跨地域影響力的精神象徵,這中間的文化擴散和符號重塑過程,絕非一朝一夕。書中若能深入探討媽祖信仰在福建沿海、南海貿易路線,乃至於遷移到台灣的過程中,其「在地化」的機制,那將會是極具洞察力的分析。它不再僅僅是「某個中國神祇」,而是一個適應性極強的文化基因。這種「在地性」的強調,或許能幫助讀者理解,為何文化符號的意義會隨著地理和族群的移動而產生質變。我希望作者能提供紮實的田野資料或考古依據,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文本的解讀上。如果能展現出這些信仰如何與在地社會結構產生共鳴,而非單純地「輸入」,那麼這本書的論述深度就遠遠超越了一般的歷史普及讀物。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老實講,一開始看到「原來:屈原、關公、媽祖,都不是中國人 別再誤會中國!」這幾個字,我就忍不住噗哧笑了出來,心想作者膽子真大,敢這麼直接挑戰傳統的歷史敘事。畢竟在我們台灣的成長背景裡,這些歷史人物,不管是屈原的浪漫詩詞,還是關公的忠義精神,抑或是媽祖的慈悲護佑,早就被編織進我們文化肌理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貼上了「中華文化」的標籤。但這本書,顯然不是要來跟你客氣講那些老掉牙的故事。它更像是一把精緻的手術刀,準備要剖開那些被長久以來政治正確和歷史簡化所覆蓋的層層迷霧。我尤其期待它如何處理「屈原」這個符號,畢竟他被塑造成中國知識分子的原型,但如果抽離了那個特定的時空背景和地域認同,他究竟代表著什麼樣更深層次的文化精神?這本書的切入點,絕對能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問自己:「我以為的,真的是這樣嗎?」它挑戰的不是歷史事實本身,而是我們對「身份認同」這塊拼圖的理解方式,這對於身處於複雜地緣政治中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劑清醒劑。

评分

讀這類型的書籍,最怕的就是那種故作高深、引經據典卻邏輯不通的「學術腔」。這本的書名雖然聳動,但從作者選題的敏感度來看,我預期它在處理論述時,應該會採取一種更貼近常民、更「接地氣」的筆法。我想像中,它會像一個經驗老到的長輩,坐在茶桌邊,不急不徐地跟你聊起那些教科書裡被過度簡化的歷史人物,然後突然拋出一個讓你意想不到的觀點,讓你瞬間茅塞頓開。它或許會大量運用比較文學或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來解構這些人物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族群認同下被賦予的意義。例如,關公在古代的信仰體系中,可能更接近一種地方性的武神崇拜,而非後世強調的「忠君」的道德楷模。這種從底層文化脈絡去挖掘的寫法,比起空泛地談論大國歷史,更有趣、更真實。我希望它能避免陷入純粹的「去中國化」口水戰,而是真正做到「釐清脈絡」,讓讀者看到,文化與地緣政治的界線,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模糊得多,也更有趣得多。

评分

我對這本書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警惕的心情。期待的是,在台灣當前對於主體性建構的熱烈討論中,它能提供一個全新的、不那麼受制於主流話語的參照點。畢竟,我們從小接收的史觀,總是將「中華」視為一個單一、穩固的文化實體,而這本書顯然是要打破這個框架。警惕之處在於,歷史詮釋權的爭奪往往是政治權力鬥爭的延伸。作者如何平衡「學術考證的嚴謹性」與「當下政治語境的敏感性」將會是關鍵。如果論證過於偏頗或資料選取過於單薄,很容易淪為立場先行,而非真正有意義的思辨。不過,光是書名能將屈原、關公、媽祖這三個看似毫不相干,卻又在華人世界中地位極高的人物串聯起來,就已經展現了作者試圖建構一套複雜、多層次的文化地圖的雄心。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能「徹底證明」什麼,而在於它能否成功地開啟一場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的深度對話。

评分

這本書所展現的論述企圖心,其實反映了當代社會對於「傳統」的一種集體焦慮與重估。當我們過去深信不疑的文化共同體標籤開始鬆動時,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身份的迷惘。作者敢於直面「不是中國人」這個結論,實際上是在提醒讀者,歷史敘事往往是服務於當下政治需要的產物。屈原代表的「士大夫精神」在不同時代被挪用,關公的「義氣」被擴展為「國家忠誠」,媽祖的「庇佑」被納入主流意識形態。這本書或許會像一個考古學家,小心翼翼地挖掘出這些符號最初的「原始設定」,然後讓我們看到,這些設定是如何在數百年的歷史洪流中,被層層疊加、扭曲,最終形成我們今日所見的樣貌。我個人預期,閱讀完後,我對歷史人物的看法不會是「他們不是中國人」,而是更為細膩地理解到:「他們首先是他們自身時代和地域的人,而後才被後人賦予了『中國』這個標籤。」這才是一種更成熟、更具批判性的歷史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