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怕死?疫情下的深度心理學想像

誰不怕死?疫情下的深度心理學想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盈彬
图书标签:
  • 疫情
  • 心理学
  • 深度心理学
  • 集体无意识
  • 恐惧
  • 焦虑
  • 死亡
  • 社会心理
  • 文化研究
  • 危机应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透過深層心理分析,讓疫情紛亂下的臺灣社會多一份安定的力量!
 
  ◎疫情心理重建,是一種社會同理的過程,也是化解分歧對立、增進彼此包容的路徑。
  ◎推演潛意識的運作模式,再回到意識層面,互相琢磨,並與台灣在地疫情經驗與實況接軌。
  ◎給一般民眾、給第一線醫護相關人員、給醫療心理相關專業人員,從不同面向相互討論與包含。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疫情初期成立「新冠疫情身心壓力照護專案」,本書即是相關文章的集結出版。
 
  心理的傷很難一眼看穿,如何在重大壓力下,
  仍可以保持想像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理論上所涉及的深度心理學,
  借用精神分析的概念和經驗,
  對於那些不再只是「完整客體」的經驗,
  而是生命早年經歷生死攸關的心碎經驗下,
  當年焦慮和憂鬱的多重變型,
  至今仍如何流連忘返,
  並影響著疫情下的適應?
 
  疫情不只衝擊生理健康,也衝擊心理健康,
  但卻經常被人忽視,我們要活著,
  充滿和諧與希望的活著。
 
  雖然人性如此複雜,但我們不因此而避開,
  而是一步一步給自己機會,
  當你給自己機會,也給他人機會,
  就有機會找到更多的話來說它,
  因為它的變化是多樣的。
  
好的,这里是为您精心撰写的一本假想图书的简介,内容详尽,旨在展现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 --- 图书名称: 《无声的海岸线:现代都市人的孤独与连接》 作者: 艾米莉·卡特 出版社: 黎明书局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内容简介: 一、 导言:在喧嚣中寻找静默的岛屿 在信息爆炸、连接无处不在的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孤独感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我们习惯了屏幕另一端的“陪伴”,却日益疏远了面对面的真实触碰。艾米莉·卡特,这位长期关注城市社会心理学的观察者,将我们带入一个宏大而又私密的议题:现代都市人的“在场性”危机。 《无声的海岸线》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社会评论,而是一场深入肌理的探索之旅。卡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在高度流动的城市空间中,个体如何构建和瓦解自我认同,以及“连接的悖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却也从未感到如此疏离。 本书的基调是内省的、充满诗意的,但其论证过程却建立在严谨的社会学观察和心理学案例之上。它挑战了我们对“社区”和“归属感”的传统定义,引导读者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互动——清晨的咖啡馆、拥挤的地铁、深夜的社交媒体通知——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内心景观。 二、 结构与核心议题 本书分为四大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地解构现代孤独的复杂性: 第一部分:钢铁丛林中的原子化生存 卡特首先聚焦于城市空间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她援引了多位现象学和空间理论学家的观点,探讨了高密度居住环境如何催生出一种“公共的匿名性”。在摩天大楼的阴影下,邻里关系变得淡漠,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层看不见的保护壳。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景观消费”对自我价值的异化作用。当生活被简化为一系列可被展示和点赞的瞬间时,真实的情感需求往往被压抑。卡特描绘了那些在朋友圈中光鲜亮丽,私下里却在空旷公寓中与自我搏斗的“城市幽灵”。她通过对“通勤者心理”的细致描摹,揭示了日常被切割、碎片化后,时间感和存在感是如何被消磨殆尽的。 第二部分:数字回音室与情感的稀释 数字时代的来临,为孤独提供了新的避风港,也加剧了它的隐形。卡特将这一部分献给“屏幕关系”的剖析。她探讨了社交媒体如何建构了一个“表演性自我”,以及这种持续的表演如何消耗个体的心理能量。 本书区分了“独处”与“孤独”。独处是主动的选择与休憩,而孤独是强加于身的、无法逃脱的状态。卡特指出,在数字世界中,我们常常用肤浅的“互动”来填补对深度“连接”的渴望,但这种填充物只会让底层的情感饥渴更加显著。她引入了“延迟满足的丧失”概念,论证了即时反馈机制如何削弱了我们建立持久、有意义关系的能力。 第三部分:失语的亲密关系:在亲近与疏远之间徘徊 亲密关系是抵抗孤独的最后堡垒,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亲密关系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卡特审视了伴侣之间如何因为“效率优先”的思维模式而牺牲了情感的深度交流。 这一部分通过对多组都市伴侣的观察性案例,揭示了“共同在场,各自缺席”的现象。无论是专注于各自工作,还是沉溺于各自的电子设备,亲密关系中的“空隙”正在扩大。作者强调,真正的亲密需要“慢时间”的投入,而现代都市生活的结构性限制,正系统性地剥夺了这种“慢时间”。她探讨了如何重新学习倾听的艺术,找回那些被日常琐事掩盖的、对彼此存在的敏感度。 第四部分:重建海岸线:微小的抵抗与可能性的锚点 尽管挑战巨大,卡特并未将本书导向虚无主义。她认为,重建连接的希望,恰恰存在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时刻”中。 本书的收尾部分着眼于“具身性实践”——重新将身体带回生活。卡特提倡对日常生活中的“偶然性”保持开放,比如在街角的一次眼神交汇,对陌生人一次不带目的的帮助,或是一次对自然环境的沉浸式体验。她鼓励读者进行“非功利性的投入”,重新发现“在场”的价值。 《无声的海岸线》最终指向的是一种温和的革命:不是推翻城市结构,而是重新定义我们与周遭世界的关系。它呼吁我们从对“完美连接”的执念中抽身,学会拥抱那些不完美、短暂却真实的人性瞬间。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在人群中感到迷失,却依然渴望锚定自身的人的指南。 读者反馈(预想): “卡特的文字如同一面清澈的湖水,映照出我们自己日常的疲惫与渴望。她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给予我们直面孤独的勇气和重新连接的清晰路径。” “读完此书,我第一次意识到,我手机里的一千个‘朋友’,远不如和邻居的一次十分钟的交谈来得有分量。这是一次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刻‘除垢’。”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盈彬
 
  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碩士
  精神科專科醫師
  臺灣精神醫學會會員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監事
  前奇美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現任成大醫院暨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臨床心理治療督導
  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駐校校園諮商暨督導醫師
  現任王盈彬精神科診所暨精神分析工作室主持人 
 
蔡榮裕
 
  精神科專科醫師
  前松德院區精神科專科主治醫師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
  臺灣醫療人類學學會會員
  高雄醫學大學阿米巴詩社社員
  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心理治療資深督導

图书目录

序一  回首來時路!疫情紛亂下讓臺灣社會安定的一份力量!(羅浚晅)
序二  疫情下的深層心理部門(王盈彬)
序三  病毒與疫苗的恩怨情仇:如何不陷進二分撕裂裡而能持續思考呢?(蔡榮裕)
 
2021.06.23星期三
那一針的重量
 
2021.06.26星期六
等待解封中的遙遙無期
疫情下公衛政策和個體之間的衝突
 
2021.07.07星期三
疫苗心理學
拒絕疫苗注射的潛在無力感
 
2021.07.09星期五
疫情下的無助感
疫情下的無助感如何反應在對疫苗的態度
 
2021.07.13星期二
不是句點的無望感:有時,有了疫苗,才把它映照出來
當有了疫苗後,無望感卻可能反而出現?
無望感:還未發展出疫苗的心理瘟疫
 
2021.07.16星期五
都是我沒做好
罪惡感(罪咎感)的多重樣貌
罪惡感會如何傷人傷己,卻是難以剎車
 
2021.07.16星期五
你和我不同嗎?淺談分裂機制的防衛
某些壁壘分明原就難以相互說服,漫談分裂機制的影響
兩極化裡的心理防衛機制:深談分裂機制引發的難題
 
2021.07.23星期五
分裂了,該怎麼辦?
漫談分裂機制:例如疫苗選擇所誘發的心理困局
疫苗恐懼裡另有潛在的恐懼:分裂機制的僵局能被整合嗎?
 
2021.07.27星期二
我想要最好的疫苗,有嗎?這是過於理想化嗎?
當「理想化」變身成嚴厲的武器時,會是什麼樣貌呢? 
當「理想化」化身成分裂機制的內心戲時
 
2021.07.31星期六
疫情下理想化的多重面貌
理想化的心理因素帶來的撕裂現象
理想化所隱含的「自我理想者」和「超我」的嚴酷
 
2021.08.03星期二
這都是憂鬱嗎?
從口罩荒到疫苗荒有多「荒」?被重複挑起的憂鬱心
重複說未來疫苗會不足?失落和匱乏的憂鬱心理學
 
2021.08.11星期三
你解釋的,我有自己的詮釋?以疫苗覆蓋率為例
解釋和詮釋的差異,對疫情訊息接收的影響?先談解釋
解釋和詮釋的差異,對疫情訊息接收的影響?談談詮釋
 
2021.08.17星期二
台灣,眞這麼糟嗎?恐慌裡潛在的匱乏感與失落感
催眠般說需要第三劑疫苗,引發的匱乏感和失落感
疫苗荒?從荒到慌,從匱乏到不安,從憂鬱到焦慮的層次感
 
2021.08.24星期二
口罩後的世界,看創造力這件事
疫情壓力如石頭,心理的花朵如何有創意開放呢?
在無可確定的未來裡,觀察生死苦難裡的創意
 
2021.08.31星期二
疫情下,集體歇斯底里適合被用來說明某些群體反應?
集體歇斯底里是汙名化?或是好名稱描繪某種群眾反應?
表面情緒裡,隱藏著更深層二分撕裂的你死我活
 
2021.09.07星期二
用力的守護,卻引發用力的反擊,談談投射認同
滾動式調整,被接受或難被接受的心理學:略談投射認同 
不滿和痛苦翻攪裡,心理的投射認同有多深沉呢? 
 
2021.09.14星期二
跟著偶像打疫苗,應該沒問題吧? 
投射認同:推想疫情壓力下影響決定的原始因子 
投射認同:為何在疫情下相互溝通容易走往壞的心思? 
 
2021.09.21星期二
各種疫苗的族群,怎麼會這樣? 
生死交關的想像,投射認同的心理碎片如孤島
疫情下破碎的投射認同,以四散的家族移民來比喻
 
2021.09.28星期二
尙未接種者,要如何挑疫苗?
回到過去,是去蕪存菁挑選事實嗎? 
莫名的痛苦:分裂機制裡找出兩種對立的名稱
 
2021.10.05星期二
為什麼不隔離就好了?
忍了很久了是什麼意思呢?把惡夢趕走就好了?
為什麼不說淸楚就好了?無法命名的恐怖感
 
2021.10.12星期二
我想通了一些事
我們的職人技藝:創傷破碎心理經驗的整合
我們的職人技藝:碎片如孤島般心理創傷經驗的聯結
 
2021.10.19星期二
坐而言,起而行
我們的職人技藝:創傷心碎裡,詮釋如何影響未來
我們的職人技藝:創傷心碎後,心理一層再一層的建構
 
2021.10.26星期二
誤會一場
如果誤會是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起點,這是什麼意思呢?
常寧願處在誤會裡,以便覺得自己的答案是對的?
 
2021.11.02星期二
感動和行動
不確定的疫情,需要多少誤會讓自己不被恐懼淹沒?
重大壓力下的恐懼,同理心有多少誤會做基礎?
 
2021.11.09星期二
妥協和堅持,是敵人或難兄難弟?
為了原則而不妥協,這是實情,還是錯覺?
沒有妥協這件事,有的是妥協和堅持?
 
跋‧疫情尾聲談「反移情的恨意」後再出發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78849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回首來時路!疫情紛亂下讓臺灣社會安定的一份力量!
羅浚晅(醫師公會全聯會/新冠疫情身心壓力照護專案總召集人)
 
  很高興能夠為王盈彬醫師與蔡榮裕醫師的這本大作撰序!
 
  我想先回到當初發起「新冠疫情身心壓力照護專案」的時空氛圍講起。當時國際新冠疫情已經延燒近500日,臺灣在嚴格的邊境管制與良好的公民素養下,社區疫情始終是零星發生;直到2021年5月15日(週六)近中午,媒體消息傳出疫情大升溫,萬華出現感染熱區,本土確診爆量為180例;當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的網路觀看次數逾57萬次,臺灣社會慌亂,人心開始浮動!八點檔的政論節目也為此緊急加開周六、周日晚間直播節目,連續兩天我都在媒體最前線,給自己的任務只有一個,忠實呈現國內疫情現況,避免人心過度慌亂,持續穩住防疫該有的專業判斷與節奏。
 
  心裡的另一個聲音是,根據其他疫情走得較快的國家顯示,疫情之下民眾的心理健康普遍受到重大衝擊,但因為大家都著眼在確診數、重症死亡等議題上,這些重要的健康威脅反而容易受到忽略。後來的日子,確診數不斷上揚,校正回歸、疫苗短缺、朝野政治攻防紛擾不斷;雙北民眾自發性的減少外出,國人每日緊盯著確診數字,殷殷期盼疫苗抵臺,耳邊鎭日傳來救護車的聲響,北病南送,全國醫療量能逐漸吃緊。我總覺得是需要建構一個全國性身心照護平台的關鍵時機了。
 
  2021年6月6日中午時分,我和王醫師提出這個建議,他非常贊同,短暫討論思考後,蔡醫師也願意加入,三人臨時群組就開始積極地運作起來。因為沒有過去的學習範例,我們試著尋找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點,畢竟身心精神醫學的理論範疇既深且廣,學派也多;王醫師與蔡醫師都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大師,面對社會大眾的多樣需求與理解能力,最終決定的呈現方式是,對於每一個主題都有不同層次的思考切入點,「一般民眾版」、「給疫情下第一線醫護相關人員的想法」與「給醫療心理相關專業人員的想法」;我們知道這樣的分類撰寫只能算是一種主觀理想性的建構,也猜測最後的結果是社會大眾可能會交叉看著其他人的版本,但或許這會是一種社會同理的過程,也是在疫情高度緊張下,化解分歧對立、增進彼此包容的可能路徑。
 
  從第一篇〈那一針的重量〉開始,就可以感受到兩位醫師的熱情與執著,因著長年的臨床實務與專業涵養,文字產出的速度相當驚人,「疫苗選擇」、「疫苗恐懼」、「匱乏感」、「失落感」、「感動和行動」、「妥協和堅持」,短短的半年內,醫師公會全聯會官網為此計畫所設立的專區,已經掛上了76篇專論。與其說這只是疫情下的身心照護資源,不如說這是一個在2021年間臺灣人內在深層的共同記憶庫,我們共同奮鬥過、堅持過,即便未來疫情結束,這個記憶庫不會被遺忘,它會永遠保有獨特的韻味芬芳,歷久彌新!
 
  感謝全聯會邱理事長的大力支持,還有許多不同科別醫師先進們的戮力付出,在此專案計畫的同時,我們也邀請了87家基層身心照護診所,近百位專科醫師來參與遠距身心醫療照護工作;此外,更結合了衛福部的「醫事人員COVID-19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讓醫療人員都能得到適當的心理健康照護。
 
作者序
 
疫情下的深層心理部門
王盈彬
 
  很榮幸這次有機會參與由「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主導成立的「新冠疫情身心壓力照護專案」的書寫,並與「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暨精神科前輩蔡榮裕醫師一同腦力激盪,著實是一件値得紀錄下來的事情。也感謝「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暨「新冠疫情身心壓力照護專案」總召集人羅浚晅醫師從中的大力整合,催生了這一個使用文字傳遞的元素,並有機會參與在疫情的實況中,讓這部分的心理資源採取一種可以與大眾連結的形式,並因此形成這樣的一種行動模式。
 
  在世界精神醫學的發展脈絡中,精神分析曾經有其獨尊之時,而在台灣,也一直是一個令人愛恨交織的故事主角。從發展的面向來說,精神分析是一個願意嘗試深入人心的前驅者,也是一個願意思考接納異奇的學問和技術。
 
  在憂鬱、焦慮、恐慌……等各類精神疾病瀰漫的年代中,各種精神或心理治療項目如雨後春筍般的各處林立,台灣也從世界各地引進各類的專業理論和訓練,慢慢與在地的文化脈絡碰觸,精神分析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疫情當下,除了各種原本就已經在各處運作的精神及心理介入模式之外,這樣的書寫梳理,也呈現出精神分析後設心理學的特色,希望從這些表徵世界的實況元素,來建構推演潛意識的運作模式,再回到意識層面,互相琢磨,並與台灣在地經驗與實況接軌。
 
  最初在書寫時有一個相當大的猶豫,那就是精神分析在如此的疫情之下,是否可以做些甚麼來協助大眾?這一個命題,正如同在戰爭發生,生死在不斷交戰的同時,精神分析擅長的「深入思考」,會是站在什麼立場,來與這種急迫的狀態對話。病毒出現,疫苗跟著出現,病毒變種,疫苗也跟著變化,人類個體和群體所因應的行為模式,也充滿著各種多樣化的表現,也一直在變化中,而從目前已被研究得知的潛意識的運作模式,可以探索出一些令人無法從表面理解的行為背後所存在的可能脈絡,當然這不會是唯一的解讀或詮釋,但是如果可以藉此,讓惶惶人心進行更多且深入的被認識與理解,有可能被安頓並疏通,那麼就有機會讓更多行為或想法的歧異,有了可以不斷對話的平台和視野,讓共存的發生有了一種現在進行式疫情下的深層心理部門的節奏。
 
  精神分析和精神醫學一直是互相協助的角色,儘管彼此之間也有一些衝突,然而,這更反映出我們每個人和每個所屬團體之間,存在的合作和衝突,也有其中來回的協調與拉扯。精神醫學雖然為全人醫學領域的一個分支學門,大家也不會不常聽聞其與其他分支學門之間的碰觸歷程。即使在疫情之下的科學論證與執行,也同樣和不斷合作與衝突的人性本質擦出火花。如同文章中有提及的生與死,看似絕緣的兩端,卻牽動著生命的開始與結束,合作也是,衝突也是,人命的存歿,病毒的存歿,我們有沒有機會站在另一個獨立的位置,在兩端之中思考運作,解答一些尙未有答案的矛盾及混亂的現象。可以解答的,未必有相應的作為可以運行,這也需要各界更多的交流與整合。
 
  很淸楚的是,沒有一個唯一的作為或指引可以解決這多變的疫情,因為不只是病毒本身的衝擊,世界各地因應這樣的衝擊所啟動的反應,也連動著各地的風俗民情,各地的風俗民情也是多元組合的本質,因此只能採取最大公約數的方式來進行執行安全的考量,而且是「滾動式」,隨時進行適度的調整。疫情之下活著,才有希望和未來;如何活著,會是接下來的考量;活著可以如何作為,牽涉到個人與環境的關係;生病和死亡,也是在活著的時候存在的元素,又會被如何考量?以上種種,都是最基礎的命題,當然,以目前政府的作為方式,得以讓大多數的人並不需要直球面對這樣的議題,但是我們每天的生活,也就立基在這些命題之上,繼續生活著。
 
病毒與疫苗的恩怨情仇:如何不陷進二分撕裂裡而能持續思考呢?
蔡榮裕
 
  這是2021年6月起,盈彬和我在受邀下的合作書寫,現在我們將這些系列文字結集。疫情仍在很難百分百說得準的狀態,但各國都漸傾向開放來面對了,雖然這不是意味著就沒事了。感謝「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醫師公會全聯會」)在疫情下,成立的「新冠疫情身心壓力照護專案」,盈彬和我在「醫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新冠疫情身心壓力照護專案總召集人羅浚晅醫師的邀請下,參與這照護專案小組的活動,也感謝陳書喬醫師在這過程的所有協助。
 
  回頭來看,台灣在相關單位的警覺和反應快速下,不讓疫情在起初難以收拾,而能一步一步起伏走到現在。
 
  這時回頭來看,談談當時開始書寫這系列文字時,心裡的一些些心思做為紀念,在困局下所做的某些思索?在明顯有著政治立場分裂下,對於疫情的解讀,對於疫苗品牌的選用,容易陷在二分撕裂的反應,但是臨床經驗提醒自己,我們如果過早地跳進這種二分法下的爭議,會挑動的不只是眼前的事務爭議,而是讓更深層的心理衝突,在疫情不確定的未來下更被放大。這可能使得我們所寫的想法,變成只是助長這種撕裂的氛圍,然而如果只是這樣,我們又何以踩進這種爭議裡呢?
 
  不可避免的事實是,「醫師公會全聯會」的理事長是目前執政黨的不分區立委,但是就我們的了解,「醫師公會全聯會」在防疫過程,也得站在全國各科醫師的立場想事情,但這和政府的立場不必然完全相同,而不必就是得替政府背書所有政策。只是也深知防疫這件事,不可能完全和政治無關,畢竟愈要這麼說,可能愈顯得在替政治服務。這也是盈彬和我受邀開始書寫這系列想法時,一直繞在心中的課題。
 
  如何不陷在二分的分裂裡呢?有這麼容易做得到嗎?
 
  我們是假設很困難做得到,但也不會因困難就算了,而是讓這個心思一直環繞著。從第一篇文章到目前為止,要出版時的最後一篇,可以說都不曾眞正的做到過,不陷在二分的撕裂裡來來回回。畢竟,就事情論事情時,不是那麼單純的假設,自己可以做得到不陷進二分撕裂裡,我寧願假設,就是可能會不自覺如此,以這樣的態度讓自己保持著,不斷觀察和思考的空間。
 
  就算書寫這序的此刻,已是疫情較平穩但仍有一些社區傳播的狀態,仍可以從政治的攻防裡,看見政治是如此深刻地影響著,以科學做基礎,以人性做舞台的防疫工作,是多麼困難的事情。我們的文字是希望能夠讓民眾和醫療人員,在如此重大壓力下仍能保有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在疫情不確定的處境被淹沒,甚至因此發生傷害自己的舉動。但這是我們的觀察和描繪,能夠幫得上忙的情況嗎?
 
  其實,我是抱持著不確定的心情。因此整個過程的書寫,只能說盈彬和我盡力的,從收集眾多國內外的新聞報導,以及疫情相關科學知識的進展,以及每天下午兩點指揮中心的疫情記者會裡,從這些資訊裡來思索,其中反映著什麼不被自覺的心理學運作著?
 
  精神分析的論點或經驗可以幫上什麼忙?當然也得思考是要幫什麼忙呢?也得自問,我們眞的知道一般民眾和精神科相關的醫護們,需要的是什麼嗎?
 
  我也深知這些文字仍有它們的難度,在精神分析理念的不易理解,和疫情的難以預測之間,如何讓我們的話語可以帶來思考呢?這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盈彬和我更是抱持著,精神分析對於人的理解仍是有限,而疫情的情境是如此巨大的外在現實,我們如何在這當刻能夠克服自己對未知的恐懼,還能保持著思考並想像,如何說明我們的經驗,讓大家一起來想像呢?的確是個難題,至今要出版了,覺得是還未完全解決的難題。
 
  在這些文章裡,每三篇有著相同主題,為了讓不同人閱讀,因而有不同的細節描繪。不過就算是我們分成,「一般民眾版」、「給疫情下第一線醫護相關人員的想法」、與「給醫療心理相關專業人員的想法」,這只是我們的想像和人為區分罷了。畢竟現實上每個分類裡都有著千百種差異,有不同的了解和解讀方式。在疫情下,談論我們所發現的各式問題時,都是需要以事實做基礎,但就算相同的數據,也都會有不同的解讀,這當然也讓我們想著,既如此,那麼我們如果堅持,從人的主觀心理出發,來談論疫情下發生的種種現象,是有著它的需要。
 
  雖然我們不可避免的,有著心情和心思,希望我們的文字可以被閱讀、被思考、被討論,進而在疫情下,在不可確定的重大壓力下,能夠在閱讀文字後,可以有著更多的思考,進而帶來穩定心情,有著持續可以創造的態度。
 
  最後,祝福大家,可以在疫情下度過難關,也祝福台灣的永續發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原本對「心理學」這類書籍是抱持著一種保留的態度的,總覺得很多時候會淪為陳腔濫調,或者太過學術化,讓人望之卻步。但這本《誰不怕死?疫情下的深度心理學想像》的切入點實在太精準了。疫情對台灣社會的影響,絕不只是生理層面的隔離或經濟的衝擊,它更像是一場對我們文化價值觀的集體體檢。我們過去習慣的「打拚精神」、「人定勝天」的信念,在病毒面前都顯得那麼不堪一擊。我特別關注的是,書中如何處理「連結」與「疏離」這兩者的辯證關係。當物理距離被拉開,我們內心深處對親密關係的渴望是否反而被放大了?或者說,社群媒體上的虛擬連結,在真正面臨生命危機時,究竟能提供多少實質的慰藉?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夠跳脫個人經驗的框架,去談論「群體創傷」的傳承問題。畢竟,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SARS,現在又經歷了COVID-19,這種反覆的創傷記憶,會不會已經在無形中塑造了我們下一代的「存在焦慮」?如果能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剖析這種世代間的恐懼傳遞,那絕對是極具深度的洞察。

评分

這本《誰不怕死?疫情下的深度心理學想像》光聽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緊,尤其是在經歷過那段漫長又充滿不確定性的日子後。說實在話,疫情期間,我們每個人心底深處那條關於「死亡」的敏感神經,大概都被反覆撥弄了吧?看著新聞裡不斷攀升的數字,身邊親友或多或少都經歷了生離死別,那種無力感和對未知的恐懼,簡直像一團黑影揮之不去。我印象非常深刻,起初大家忙著搶物資、戴口罩,那是一種忙碌到沒時間思考的應激反應;但隨著時間拉長,當生活被迫慢下來,那些被壓抑的、關於生命脆弱性的思考,就開始像潮水一樣湧上來。這本書似乎就是想深入挖掘這個主題,它不是那種硬邦邦的流行心理學,更像是邀請讀者一起坐下來,用一種更溫柔也更坦誠的方式,去直視那個我們平常總想迴避的終極命題。我好奇的是,在這樣一個全球性的、集體的恐懼事件下,我們的集體潛意識會如何反應?書中提到的「深度心理學想像」,會不會帶我們回到榮格那些古老的原型,看看恐懼本身是不是有著某種更宏大的、結構性的意義?讀完後,也許我們不會就不怕死了,但至少能找到一個更踏實的錨點,讓我們在面對無常時,不至於完全失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設計得很有張力,「誰不怕死?」這句話直接丟出來,就帶有一種挑戰性,彷彿在問:難道你不是嗎?這種直球對決的姿態,反而讓我這個相對保守的讀者感到被吸引。我猜測,這本書並不是要提供一套「如何戰勝恐懼」的SOP,因為面對死亡,誰又能真的戰勝呢?重點應該在於「如何與恐懼共處」。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中,我們對於「不順遂」的容忍度其實比較低,從小到大都被教育要努力、要成功,生病或失敗似乎都是一種個人修養不足的表現。但疫情讓所有人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無論你多有錢、多成功,都可能被病毒擊倒。我想知道,書中是否探討了這種「平等化」的恐懼,如何讓我們重新審視「活著的意義」?是不是當我們不再將生命視為一個無限的、可以隨意揮霍的資源時,我們反而會更珍惜當下每個微小的瞬間?那種對日常的重新感知,或許才是深度心理學能給予我們最實際的禮物,它能讓我們從追求「不朽」的執念中稍微抽離出來,轉而欣賞生命短暫而美麗的本質。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很有哲思的重量,但願它的內容不會過於晦澀難懂。我心目中理想的一本探討死亡與恐懼的書,應該是要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用溫暖又堅定的語氣跟你交談,而不是一個滿口術語的學者在說教。我希望它能涵蓋到不同面向的恐懼:有對疾病的恐懼,也有對「被遺忘」的恐懼,更有對「失去控制」的恐懼。在疫情期間,每個人都感受到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權被剝奪了,這種權力的喪失,其實比死亡本身更令人不安。我猜想,深度心理學或許會引導我們去思考,真正的自由,是否恰恰存在於我們接受「失控」的那一刻?當我們不再試圖去控制每一個變數,而是將注意力放在我們能控制的唯一事物——我們的態度和反應時,那種壓抑已久的恐懼感,或許就能轉化為一種沉靜的力量。我很期待透過這本書,能重新定義我對「勇敢」這個詞的理解,不再是無畏無懼地衝鋒陷陣,而是帶著對脆弱性的深刻認知,依然選擇溫柔而堅定地活著。

评分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疫情期間最大的精神消耗,其實來自於資訊的超載和真相的模糊性。每天打開手機,就是鋪天蓋地的數據、專家說法、陰謀論,搞得人心惶惶,真正該處理的內在焦慮反而被外部的噪音淹沒了。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誰不怕死?深度心理學想像》能夠提供一個「內觀」的空間。它應該要像一個安靜的引導者,把那些外在的喧囂暫時關掉,讓我們專注於自我內在的風景。深度心理學的魅力,就在於它不要求你「解釋」恐懼,而是邀請你「感受」恐懼,去看看它在你身體的哪個部位棲息,它想對你訴說什麼。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觸及了與「告別」相關的主題?在許多醫院限制探視、葬禮從簡的背景下,我們失去了傳統文化中處理死亡的儀式感。這種未完成的告別,會如何影響生者的心理健康?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缺乏外部儀式時,建立內在告別機制的思考,那將會是對當代社會極有價值的貢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