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開眼界!超好讀人類科技史

大開眼界!超好讀人類科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軍
图书标签:
  • 人类科技史
  • 科技史
  • 科普
  • 历史
  • 通俗易懂
  • 知识
  • 大开眼界
  • 趣味科普
  • 文化
  • 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歷史書很多,介紹科技發明的書也不少
但文筆淺顯、內容深刻的科技史圖文書,非常稀少!

吳大猷科普著作獎得主、「得到APP羅輯思維」人氣講師
吳軍博士重磅推出──為青少年撰寫的科技史

人人都愛聽故事,更棒的是從故事中學到知識
吳軍博士從科技視角切入,通俗易懂的講故事
讓你認識人類生活水準的演進
了解人類啟迪智慧的來龍去脈
津津有味的享受故事樂趣!

\\歷史小巨星吳宜蓉 專文推薦//

  ▌了解更廣的世界,看見更遠的未來▌
  自從原始人用石頭砸開堅果,人類開啟了對世界的好奇心:
  為了吃熱呼呼的食物,有了鑽木取火;
  為了和野獸搏鬥,發明了武器;
  為了把經驗傳承下去,產生了文字、語言、紙張和印刷術;
  為了滿足精神需求,引發了文藝復興……
  漫漫歷史長河裡,人類一步一步的發展科技,構成如今你我生活當中的食衣住行。

  縱觀歷史,以古通今、鑑往知來,讓我們洞察世界變化的趨勢,了解什麼樣的科技對未來有幫助,而看見人類前進的方向。

  #關於科技史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

  ◎想推算出人類何時穿上衣服,要掌握體蝨出現的時間。蝨子原本寄生在動物毛髮中,當人類褪去體毛,穿上衣服,只剩下頭髮上的頭蝨,另外則演變出寄生在衣服纖維上的新物種,便是體蝨。

  ◎希臘化時代的圖書館,不僅要藏書,還要像大學和研究所,能夠吸引人才。帕加馬國王四處網羅人才,甚至跑到亞歷山大圖書館去挖人。

  ◎尼龍襪在美國曾是時髦的奢侈品,當時底層的婦女即使沒有尼龍襪,也要把絲襪紋路畫在腿上才夠時尚。

  ◎從前的醫生會趴在病人胸口上聽心跳,但若是男醫生和女病人,這樣就很尷尬。1816年,一位法國的醫生為此而發明出聽診器。

  ◎中世紀時,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是教士,只有他們有時間,且能看到僅存不多的書。但教士僅是為了解上帝創造世界的奧祕,維護神的榮耀,並不是像古希臘文明那樣去探求真理。

  ◎義大利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興建期間,長達一百多年都沒有屋頂,因為當初建好牆壁後,才發覺沒有人知道建造拱形屋頂的工程技術……

  ◎我們在物理課本中遇見的焦耳,是富有的啤酒商,做科學研究原本只是他的個人愛好,但他後來在科學上取得的成就愈來愈高。

  ◎發展核武的轉捩點:二戰時德國就開始核武計畫,但始終沒有多大進展;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才真正開始啟動龐大的核武計畫,竟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裡,製造出原子彈。接下來日本發生的事,大家應該都知道了……

  ◎基因療法其實在2000年後的十年間進展緩慢。1999年一名年輕人接受基因療法後,卻因免疫系統失控,迅速死亡。令科學家意識到,基因療法比想像的複雜得多。

  ◎人類通常會高估一至五年的科技進步速度,而低估十至五十年的發展水準。21世紀會有很多今日尚在萌芽階段,甚至還沒有出現跡象的科技成就。

本書特色

  ★太超值!★
  一本書寫出176萬年來「人類科技樹」開發過程,從史前時代直到未來世界,10階段歷程 × 65單元主題,讓人大開眼界!

  ★跨領域!★
  融合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數學……領域,引起讀者對各式各樣知識的興趣,並整合形成系統性思維。

  ★好入門!★
  深入淺出的文字,搭配Q萌喜感插圖,舒適大版面,從兒童到成人都超好讀。

  適讀年齡:中高年級以上學生至一般成人

鑑往知來推薦

  ●馬雅人|馬雅國駐臺辦事處
  ●曹若梅|歷史老師
  ●潘彥宏|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名家好評

  ●李永樂|科普網紅老師
  ●俞敏洪|補教專家
  ●張泉靈|知名主持人
  ●混子哥|網紅歷史漫畫家

  本書圖文並茂,講述了從原始社會到未來人類科技的發展歷程,文字簡約卻不膚淺,內容深刻又不晦澀。——李永樂|科普網紅老師

  從科學到科技的道路,其實極為漫長,而真正改變我們生活的,是一次次的科技進步。這本書能讓你打下堅實的科學素養基礎,更宏觀的看待世界的全貌,將所學的各個學科融會貫通。——俞敏洪|補教專家

  隆重推薦給孩子們,而我自己也手不釋卷一氣讀完,就像來到人類思想進化博物館,完成一次完美的旅程。對了,好的大學,理工科學生通常必修一門科技史,因為,這是深度思考者的通識。——張泉靈|知名主持人

  讀完這本書,腦子裡好像長出了一棵繁茂的人類科技樹,人們今天的工作、生活以及文化特點,都能在書中找到源頭。——混子哥|網紅歷史漫畫家

  人類崛起,科技創新。——潘彥宏|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編輯小語/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是深刻的感動
  作者吳軍博士用平易近人的文字,向我們講述人類歷史演進的因果關係,闡明好多「為什麼」;透過書中介紹,也明白許多科技發明並非一蹴可幾,往往經過不斷的改良換代,從測試版、一版、二版……到通用版問世,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有幸享受前人累積的成果。
  書中很讓人感動的一段文字:「因為人類的謀生技藝不斷累積和進步,漸漸的,只要一部分人做工作就可以養活所有人了,這時,少數人就能夠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專門從事藝術、科學和宗教活動。」
  邀請讀者一起沉浸在本書的歷史故事裡,細細體會從原始人類到歷史人物,一棒接一棒的付出,無論是男是女,無論是青年才俊,或是老當益壯的長者,有了他們動腦思索,動手執行,才創造出歷史,影響世界。

 
启蒙之光:古文明的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基石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探索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伟大思想、发明与制度的起源。它并非一部单纯的技术编年史,而是一次关于人类如何从原始状态迈向复杂社会的深刻反思。 第一部分:泥土与星辰的对话——早期文明的觉醒 本书的开篇将聚焦于人类文明的摇篮地带。我们不会关注那些宏伟的建筑奇观,而是深入挖掘支撑这些奇观背后的思维结构。 1. 符号的诞生与心智的飞跃(美索不达米亚与尼罗河谷): 在两河流域的泥板上,楔形文字的出现不仅仅是记录工具的革新,更是人类抽象思维成熟的标志。我们将详细剖析苏美尔人如何通过对天文现象的系统性观测,构建出早期的数学体系(六十进制的遗产),以及这些体系如何渗透到他们的社会组织、法律制定(如汉谟拉比法典的结构性意义)和土地管理之中。 同时,古埃及的尼罗河周期性泛滥,塑造了一种对秩序(Ma'at)的极端追求。本书将阐述这种对“永恒不变的秩序”的哲学观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工程学、医学实践(从草药到外科的初步尝试),以及他们对来世的构建如何推动了复杂的宗教与官僚制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将着重于展示,早期文明的“技术”往往是与神学和宇宙观紧密捆绑的。 2. 轴心时代的思想革命(印度河谷与中华大地): 我们将把目光投向东方的巨变。印度河谷文明的城市规划(摩亨佐-达罗的排水系统和网格布局)展现了一种高度成熟的社会工程学,尽管其文字尚未完全破译,但其规划的严谨性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成就。 在东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大爆炸”——百家争鸣,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又一次质的飞跃。本书将深入探讨儒家对“人伦秩序”的构建如何成为后世治理模式的蓝图,道家思想对“自然规律”的体悟如何催生了朴素的自然科学观。我们不会罗列诸子百家的具体学说,而是分析其思想如何为后世的技术发展设定了“合法性”和“方向性”。例如,对“礼”的强调如何促进了标准化的工具和度量衡的推行。 第二部分:逻辑的塑造与帝国的延伸——古典时代的理性光辉 随着文明的扩张,知识的传播与体系化成为核心。这一部分关注的是如何将经验性的知识转化为可被验证的、普适性的理论框架。 3. 几何的王国与演绎法的力量(古希腊的理性遗产): 古希腊对世界的理解从神话转向了对基本要素(如水、火、气、土)的探究,这标志着自然哲学的诞生。本书将侧重于欧几里得几何学如何提供了一种“公理化”的思维范式——即从少数基本假设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得出复杂结论的方法。这种演绎推理的方法论,对后世的科学、法律乃至哲学体系的构建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会探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三段论)如何为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奠定了基础,以及阿基米德在理论指导下的工程实践(如杠杆原理的应用)所体现的理论与实践的首次深度结合。 4. 秩序的维护与公共设施的典范(罗马的实用主义): 罗马人的智慧在于将希腊的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可复制的工程实践。本书将考察罗马的“基础设施”——引水渠、道路网络和水泥技术。我们不会堆砌罗马数字,而是分析这些庞大工程背后的组织结构、资源调配能力,以及法律体系(如万民法)如何为跨区域的贸易和技术交流提供了保障。罗马的成就,核心在于其对“规模化管理”的技术创新。 第三部分:知识的保存与融合——中世纪的沉寂与东方的高峰 历史并非一条直线。本书将细致描绘在西方世界经历文化转型期时,知识是如何在其他区域被继承、发展和融合的。 5. 经院哲学的逻辑深化与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知识整合: 从中世纪早期到盛期,欧洲知识的传承主要依赖于修道院的抄写活动。本书将探讨这种“保存”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它如何限制了创新速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斯兰世界在科学领域的辉煌。我们不会仅仅提及代数(Al-jabr)的发明,而是聚焦于他们对希腊和印度知识的系统性翻译、批判与改进。例如,他们如何发展出精确的天文观测仪器(星盘),以及基于这种精密测量的地图学和导航技术,如何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地理大发现。 6. 宋代中国的技术高峰与官僚体系的互动: 东亚的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又一高峰期。本书将分析火药从炼丹术的副产品转化为军事和娱乐用途的社会机制,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如何改变了知识的复制与扩散速度(与欧洲的古腾堡印刷术的差异化分析)。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与高度集中的文官选拔制度之间复杂的关系——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得到中央权力的认可和资源倾斜,但这同时也可能带来对民间自发创新的抑制。 结语:范式的转折点 本书的最终部分将引导读者反思,正是这些分散在不同地域、服务于不同目的的早期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通过缓慢的积累、偶然的接触和必要性的驱动,共同为后世的“科学革命”准备了思想的土壤。我们所依赖的逻辑推理、度量标准、数学工具乃至对自然现象的系统观察方法,无不根植于这些古老文明的坚实基础之上。本书旨在揭示,现代世界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无数次早期“开眼”尝试的累积成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軍


  文津圖書獎、吳大猷科普著作獎得主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

  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電腦科學博士。先後就職於谷歌和騰訊,分別為中日韓演算法的主要設計者和搜索業務副總裁。現為矽谷投資人。

  注重子女科學素養教育,女兒就讀常春藤名校,曾為其擇校親自走訪過英美數所著名大學。出版過多部科技類暢銷圖書,其中本書的藍本《全球科技通史》與《資訊傳》榮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獎、入圍中國好書、入選文津圖書獎。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第一章 黎明之前
01 如何了解人類歷史
02 用石頭砸開堅果
03 火帶來光和熱
04 原始人住在哪裡
05 人類何時有衣服穿
06 最早的武器
07 學會說話有多重要
 
第二章 文明曙光
01 糧食最早從哪裡來
02 陶器出現代表穩定生活
03 灌溉系統讓農田大豐收
04 原始的車和船
05 數學的進步
06 不斷演變的文字
07 早期的天文學
08 幾何學的起源 
 
第三章 農耕文明
01 吃不飽,怎麼辦?
02 青銅與鐵
03 解鎖紡織技能
04 瓷器與玻璃
05 城市出現了 
 
第四章 文明復興
01 古希臘人的貢獻
02 紙張對文明有多重要
03 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
04 大學的誕生
05 什麼是文藝復興
06 日心說突出重圍 
 
第五章 科學啟蒙
01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02 近代醫學的誕生
03 大航海時代
04 牛頓:百科全書式的全才
05 「煉」出來的化學 
 
第六章 工業革命
01 神祕的月光社
02 蒸汽開啟了新時代
03 各行各業的革新機械
04 造出永動機?
05 人體由什麼組成
06 演化論的重大影響
07 電是怎麼來的
08 電力時代來臨
09 電報與電話
10 廣播與電視 
 
第七章 新工業
01 地球的黑色血液
02 無處不在的化學
03 化學肥料與農藥
04 輪子再加上內燃機
05 飛上藍天
06 可怕的武器 
 
第八章 原子時代
01 從相對論到量子力學
02 了不起的原子能
03 戰爭時的千里眼: 雷達
04 柳樹皮裡有阿司匹靈
05 青黴素是萬靈丹?
06 不可或缺的維生素 
 
第九章 資訊時代
01 數學的「演化」
02 從算盤到機械式計算機
03 讓機器自動運算
04 什麼是摩爾定律
05 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
06 日新月異的行動通訊
07 太空競賽
08 從豌豆雜交開始的基因技術 
 
第十章 未來世界
01 人類可以編輯基因嗎?
02 掌握核融合反應
03 什麼是量子通訊
04 未來會是什麼面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76074
  • 叢書系列:知識圖書館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8.5 x 26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科技總是纏繞著人類的需求與好奇而發生
─國中歷史老師aka 歷史小巨星 吳宜蓉


  有人曾戲謔的說:「沒有罐頭,就不會有第一次世界大戰了!」

  十八世紀下半葉,儘管歐洲列強們各自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前線士兵的營養補給問題,一直是個巨大的困擾。

  成千上萬的士兵,離開家園遠赴戰場參與曠日廢時的戰事,他們那時可沒有新鮮的食物啊!只能帶著一些很鹹很鹹的肉乾、很硬很硬的餅乾,做為戰爭中的補給。在長期營養不良的情況下,古代的戰爭,許多士兵在還沒跟敵人交戰前就因為疾病先死去了。

  直到1804年,一位法國廚師尼古拉.阿佩爾(Nicolas Appert)將食物裝進玻璃罐內,接著加熱煮沸,最後再將瓶口完全密封,才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罐頭。

  小小的罐頭,帶來歷史大大的改變!有了罐頭後,士兵們終於可以攜帶更多元的食物前往戰場!得到更多樣化的營養補給後,作戰能力才有機會提升!更遠距離的作戰才獲得可能,更長期的戰事發展才成為事實。

  這就是科技史。

  每個日常事物的微小變化,都帶動著人類文明的不同演化。「科技」不只是產品本身,每一個新的發明出現,都會改變我們與大自然互動的方式,都會攪動我們人與人之間既有的社會關係,創造出新的生活樣貌。

  當人類掌握了「火」,並非只是掌握了光與熱!同時也讓我們有了更多的勇氣與力量,走出了溫暖的非洲,進行更大規模、更長距離的遷徙!

  當人類掌握了「電」,不僅僅是獲得一種能源,同時也為我們的世界創造了無數的便利。想想你的生活中,有什麼是不需要依賴電力的呢?光是手機沒電,似乎就要失去全世界了不是嗎?(笑)

  每一步科技的前進,都為人類的社會開創出新的連結。科技從不只是科技,科技總是纏繞著人類的需求與好奇而發生的!然而,現在的中小學課程在科技領域面,少見有從歷史角度的觀點進行科技演變的探究;歷史課程中也依然多著墨於政治經濟層面的發展歷程。

  吳軍老師的作品可說是從方方面面補上了現行教材的缺口,包括農業、工業、天文、物理、化學、生物、藝術各領域,不斷引領小朋友雙向思考科技與生活的互動:在歷史中看見人類的需要,思考科技是如何發生、應用與變化;在科技中又能看見文明的彈性,思考人類生活如何被科技改變、衝撞與調適。

  深入淺出的文字搭配Q萌的插圖,讓我們的孩子在閱讀的歷程中,滿足對世界如何生成的好奇心。書中俯拾皆是的趣味生活知識,不僅有效幫助發展科學素養,還能藉此養成人文思維。一本有良心的科技史,確實能造就無限的學習福祉。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質摸起來手感極佳,這點對我這種有點老派的讀者來說非常重要。好的閱讀體驗不只是內容,連帶翻閱的觸感都很講究。我發現內頁的排版也相當清爽,字體大小適中,留白處理得宜,不會讓人眼睛很快就感到疲憊。這在讀厚重歷史書籍時尤其關鍵,畢竟要長時間專注於吸收資訊,舒適的閱讀媒介本身就是一種加分。而且,我注意到它似乎用了不少插圖或圖表輔助說明,這對於理解複雜的科學原理或歷史脈絡絕對是如虎添翼。如果圖文編排能夠做到像藝術品一樣精緻,那光是擺在書架上也是一種享受。總之,從實體的質感來看,這本書顯然是下了重本的,看得出出版社的誠意十足。

评分

我對這類書籍最在意的部分,其實是它的「敘事視角」。人類科技史這麼宏大,如果只是從西方中心出發,那未免有點失衡了。我真心希望作者在選材和論述上能盡量展現出多元的文化影響力。台灣在半導體和資訊科技領域的貢獻也是世界級的,如果能在適當的地方,能帶到我們這片土地上的科技足跡,那種親切感和認同感會瞬間拉滿。否則,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少了點在地連結。這種跨越國界、真正從人類整體文明發展的角度來審視科技演進的史觀,才是真正「大開眼界」的體現,而不是只看到歐洲和美國的獨角戲。

评分

天啊,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簡直太吸睛了!那種充滿未來感又帶點復古的視覺衝擊,一看就知道內容肯定不一般。光是捧著它,都覺得自己彷彿搭上了時光機,準備穿越歷史長河去看看那些偉大的發明是如何一步步改變我們的生活的。我特別喜歡那種選題角度,很能激發好奇心,讓人忍不住想趕快翻開書頁,一探究竟。書名本身也很有態度,「超好讀」這三個字簡直是救贖,畢竟有些歷史書讀起來跟在啃石頭一樣,希望這本能讓人讀得津津有味,不會中途放棄。這種把嚴肅的科技史用輕鬆有趣的方式包裝起來的嘗試,真的非常值得鼓勵。光是從外觀感受到的用心程度,就足以讓我對內在內容充滿期待,希望作者的筆法能像設計一樣充滿驚喜。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很多科普書為了追求「大眾化」,常常會把一些關鍵的細節稀釋得太過頭,讀完好像什麼都懂了,但又好像什麼都沒真正記住。我個人是比較偏好那種「既能讓人快速入門,又不會為了淺顯而犧牲深度」的平衡點。我非常期待這本《大開眼界!超好讀人類科技史》能在這種「度」的拿捏上表現出色。如果它能用生動的故事性串連起不同時代的科技進展,而不是單純羅列日期和發明人,那絕對是會讓我愛不釋手的。例如,如何把早期的紡織機演變和工業革命串聯起來,用一個小人物的視角去描繪那種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聽起來就比枯燥的技術描述要吸引人一萬倍。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種標榜「超好讀」的書籍,心裡總會有一點點的保留,畢竟「好讀」有時候意味著「娛樂性高於知識性」。但鑒於這本書的厚度和排版給我的信賴感,我願意給它一個機會。我特別好奇它會如何處理那些「爭議性」的發明或技術倫理議題。科技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只有光鮮亮麗的一面,背後往往伴隨著巨大的社會成本和道德困境。如果作者敢於觸碰這些灰色地帶,比如某些發明如何加劇了階級對立,或者對環境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破壞,而不是一味地歌頌進步,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會直線上升。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更全面、更辯證的視角來審視我們這個被科技深深塑造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