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失衡的功能性運動療法指南

肌肉失衡的功能性運動療法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荒木茂
图书标签:
  • 肌肉失衡
  • 功能性训练
  • 运动疗法
  • 康复
  • 肌肉骨骼
  • 运动医学
  • 体态评估
  • 损伤预防
  • 运动表现
  • 物理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資深物理治療師親自傳授~
囊括豐富內容,運用範圍廣泛,
物理治療師必備的學習書!
 
  運動並非僅仰賴一塊肌肉和一個關節,
  而是由多數肌肉群和關節共同協調運作才得以完成。
  運動療法旨在藉由矯正、強化基於此運動鏈的運動模式,以改善腦部控制。
 
  對於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的關節,大腦沒有相關的活動範圍記憶。
  以腰痛患者為例,即便以被動方式改善腰椎和髖關節的活動能力,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唯有矯正日常生活或運動中頻繁出現的異常深蹲動作模式,方能預防腰痛復發。
  除了治療關節、肌肉等「硬體設備」,
  還必須針對矯正異常動作模式、控制身體的「腦內軟體」進行功能性運動療法。
 
  本書主要內容包含「肌肉失調的評估」、「改善關節活動範圍的運動操」、「穩定軀幹-肩帶的運動操」、「活躍衰退的肌肉」、「矯正運動/動作模式的運動操」、「姿勢矯正與關節自我牽引法」等,幫助物理治療師及受肌肉失衡問題所苦的患者,從根本徹底改善問題。
  
  本書主張,物理治療師身為運動療法的專家,必須教育患者主動操作運動治療,
  而打造一個能讓人更積極操作運動治療的環境,也能讓患者的心情變得更開朗。
  透過在臨床實務上引進更多種類的運動療法,
  讓患者不再只是去物理治療室睡覺並接受被動治療,
  而是多加利用物理治療室,進行全身性的活動。
 
  「我在昭和時代成為一名物理治療師。在那個時代,我們針對身體有障礙的人進行功能性訓練。然而隨著疾病不斷變異,向來的功能性訓練已經不敷因應,為了預防傷害與預防再復發,我們需要運動治療。而為了因應這種情況,勢必得建構一套嶄新的運動治療方法。有效改善運動品質的『功能性運動療法』,是我長年來一步一步研究開發的運動治療法菁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為新時代的臨床實務指引。」──物理治療師.荒木茂
 
本書特色
 
  ◎日本資深物理治療師介紹長年持續研究開發的運動治療法精華。
  ◎版面的左右兩側留有空白處,可在此做筆記或黏貼便簽。
  ◎大量真人示範照片搭配文字解說,內容清楚易懂。
运动解剖学与生物力学:人体运动的结构与机制 本书并非《肌肉失衡的功能性运动疗法指南》,而是一部深度剖析人体运动学基础的专业著作。 第一部分:运动的建筑学——人体结构与功能基础 第一章:人体运动系统的精细解剖 本章详尽描绘了支撑人体运动的骨骼、关节、韧带和筋膜的宏观及微观结构。不同于侧重于“纠正”的疗法书籍,本书专注于“构成”: 骨骼系统: 探讨不同类型的骨骼(长骨、短骨、不规则骨)在受力传导中的几何学意义。重点分析骨膜的营养供应与损伤修复机制,以及骨骼在生物力学负荷下的应力分布模型。 关节生物力学: 深入研究滑膜关节的结构(关节囊、关节液、软骨的组织学特性)。详细解析关节的运动学参数,如瞬时旋转中心(ICR)的确定、关节的“滚滑”复合运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影像学手段评估关节的力学完整性。 肌肉的组织学与生理学: 区别描述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的微观结构。重点关注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三磷酸腺苷(ATP)的供能路径在不同收缩模式(向心、离心、静力)下的能量效率差异。对肌纤维类型(I型慢肌纤维与II型快肌纤维)的代谢特性及其在运动适应中的角色进行量化分析。 神经肌肉控制基础: 阐述运动神经元如何接收和整合来自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信号。详细介绍感受器系统,特别是肌梭和高尔基腱器官(GTO)的反馈回路,以及它们在维持本体感觉和运动稳定中的作用。 第二章:运动生物力学的核心原理 本部分从物理学角度解读人体的运动表现。 力学基础: 矢量分析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探讨作用力、反作用力、摩擦力、阻力和重力如何共同决定人体的运动轨迹和姿态稳定性。引入牛顿运动定律在人体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运动学分析(Kinematics): 描述运动而不涉及力的参数。包括线性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和角运动(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重点分析人体运动的链式反应——例如,行走步态中下肢各关节角度与速度的同步变化。 动力学分析(Kinetics): 探究产生运动的力。本章核心是地面反作用力(GRF)的测量与解读,以及力偶矩(Moment Arm)在关节力矩产生中的作用。详细介绍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欧拉-牛顿方程来计算特定动作(如深蹲或投掷)时关节承受的内力和力矩。 生物力学建模: 介绍刚体模型和弹性模型在模拟软组织变形中的应用,为理解损伤风险提供理论基础。 --- 第二部分:运动功能链的系统分析 第三章:姿态控制与稳定性的力学基础 本书将姿态控制视为一个复杂的反馈与前馈系统,而非简单的肌肉对抗。 静态平衡的力矩平衡: 分析人体在静止状态下,如何通过调整躯干和四肢的质量分布,使重心(CoM)投影点保持在支撑面(Base of Support, BoS)内。详细讨论边界风险系数(Lyapunov Exponent)在评估动态稳定性时的应用。 动态平衡的预测性控制: 探讨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小脑在预测性姿态调整(Anticipatory Postural Adjustments, APA)中的协同作用。分析在预期外部扰动或自身运动启动前,肌肉电活动如何提前激活以稳定核心。 步行与跑步的交替对称性: 深入剖析步态周期(Gait Cycle)的八个阶段,量化不同阶段的支撑相和摆动相的力学特征。着重分析“双支撑期”和“单支撑期”的力矢量变化对下肢关节(髋、膝、踝)的负荷模式影响。 第四章:上肢与抓握的精细控制 本章关注上肢在工具使用和环境交互中的力学挑战。 肩带的运动自由度与稳定性: 详细解析肩胛骨与肱骨之间的复杂运动学关系(Scapulohumeral Rhythm)。研究三角肌、旋转肌群在不同上举角度下的力矩分配,以及肩峰下空间受限的力学诱因。 手与抓握的机械效率: 区分不同的抓握类型(如钳形抓握、圆柱形抓握)在所需肌肉力量和精度上的差异。分析指屈肌和伸肌的协同作用,以及手腕姿态对有效抓握力的影响。 抛掷与击打的动力链传递: 以投掷运动为例,解析动量和角动量如何从下肢通过躯干有效地传递至上肢末端,并计算不同运动单元(如躯干旋转、肩外旋)对最终输出速度的贡献率。 --- 第三部分: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视角 第五章:软组织对机械应力的反应 本书不侧重于治疗方案的迭代,而是聚焦于组织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 韧带与肌腱的应力-应变曲线: 解释健康韧带和肌腱在承受拉伸负荷时的非线性特性。分析过度拉伸如何导致微撕裂和结构退化,以及不同负荷模式(冲击载荷与持续张力)对愈合过程的影响。 关节软骨的流变学特性: 探讨关节软骨如何通过挤压液体来分散压力(斯托克斯定律在关节中的应用)。分析反复高剪切应力或静水压过高对软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过程。 肌肉拉伤的力学模型: 区分不同等级的肌纤维损伤。重点研究离心收缩(Eccentric Loading)与肌肉损伤之间的强关联性,解释在离心阶段,肌肉单位长度内需要承受的张力远超向心收缩的生理学原因。 第六章:运动系统优化与负荷管理 本章着眼于如何根据生物力学数据来设计运动负荷。 训练负荷的生物力学参数化: 提出量化训练负荷的标准,如“代谢当量”(METs)之外的力学负荷指标(如关节力矩的累积总量,垂直冲击力的频率分布)。 生物力学反馈在运动矫正中的应用: 探讨使用运动捕捉系统和表面肌电图(sEMG)采集到的客观数据,如何帮助识别运动模式中的力学效率低下点,而非单纯依赖主观感知。 运动生理学与机械效率的交集: 分析心肺系统在提供氧气与机械系统在产生做功之间的匹配关系。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运动效率来降低整体代谢成本。 本书总结: 《运动解剖学与生物力学:人体运动的结构与机制》旨在为运动科学、物理治疗、运动训练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坚实的理论框架。它通过严谨的解剖学描述和深入的物理学分析,揭示人体运动的内在逻辑和受力机制,是理解运动表现、评估损伤风险和制定科学训练方案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本书强调理解“为什么”一个动作是这样发生的,而不是简单地教导“如何”去执行一个特定的矫正动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荒木茂
 
  簡歷
  ●1954年出生於富山縣
  1978年4月 七澤老人復健醫院
  1979年10月 石川縣立中央醫院
  1989年4月 小松市民醫院
  1993年4月 石川縣衛生總務課復健中心成立準備室
  1994年10月 石川縣復健中心
  2002年4月 恩賜財團石川縣濟生會金澤醫院(派遣人員)
  2006年4月 石川縣立復健中心  支援課
  2015年4月 石川縣立石川特別支援學校
  2016年4月 石川縣立明和特別支援學校
  2020年4月 PT Office荒木
 
  個人檔案
  ●物理治療師
  ●針灸師
  ●按摩指壓師
  ●Schroth法國國際認證治療師保健師
  ●Movement Links認證物理治療師(動作治療治療師)
 
譯者簡介
 
龔亭芬
 
  喜歡優游於文字世界裡,從中吸收與摸索各種新知。尤其偏好醫學保健、美食和推理犯罪。譯有《透視人體圖鑑》、《人體藝用解剖學:手、手臂篇》、《肌肉‧關節 構造&活動百科》等多種書籍。

图书目录

 
第1章何謂功能性運動療法
1.從肌肉訓練到腦部訓練
2.肌肉失衡與累加性損傷
3.肌肉失衡與關節失衡
 
第2章肌肉失衡的評估
1.問診
2.觀察姿勢
3.動作模式測試(Janda測試)
上半身動作模式測試
肩外展動作模式測試
頸部屈曲動作模式測試
伏地挺身動作模式測試
呼吸模式評估
下半身動作模式測試
單腳站立動作模式測試
深蹲動作模式測試
髖關節伸展動作模式測試
髖關節外展動作模式測試
軀幹屈曲動作模式測試
軀幹耐久力測試
視情況進行測試
測試 1俯臥姿勢前臂支撐
測試 2貼牆天使運動(Wall Angel)
測試 3髖關節外轉‧內轉(Shin Box)
4.肌肉長度測試
頸部‧上肢的肌肉長度測試
斜角肌的肌肉長度測試
斜方肌上束纖維的肌肉長度測試
提肩胛肌的肌肉長度測試
胸大肌的肌肉長度測試
胸小肌的肌肉長度測試
闊背肌的肌肉長度測試
旋轉肌袖‧後三角肌的肌肉長度測試
肱二頭肌短頭的肌肉長度測試
肩關節外轉‧內轉肌群的肌肉長度測試
軀幹‧下肢的肌肉長度測試
髂腰肌的肌肉長度測試
股直肌的肌肉長度測試
闊筋膜張肌的肌肉長度測試
內收肌的肌肉長度測試
膕旁肌的肌肉長度測試
梨狀肌的肌肉長度測試
小腿三頭肌的肌肉長度測試
胸腰部伸肌群的肌肉長度測試
胸腰部伸肌群的肌肉長度測試(修正式腰椎屈曲測試Modified Schober Test)
腰方肌的肌肉長度測試
5.觸診
 
第3章功能性運動療法的實際操作
1.功能性運動療法的順序與目的
2.實際操作改善關節活動範圍的運動操
1)中樞抑制技巧(交互抑制、協同肌抑制)
活用交互抑制作用
抑制枕下肌群
抑制肩關節內轉肌群
抑制髖關節內收‧內轉肌群
抑制膕旁肌群
抑制小腿三頭肌
活用協同肌抑制作用
活躍臀中肌以抑制闊筋膜張肌
活躍臀大肌以抑制膕旁肌群
活躍髂腰肌以抑制股直肌
2)主動關節活動範圍運動操(活動度運動)
①肩關節運動操
關節中心軸旋轉運動(仰臥姿勢)
關節中心軸旋轉運動(俯臥姿勢)
關節中心軸旋轉運動(站姿)
左右手組合式關節中心軸旋轉運動(卍運動操)
後旋轉肌袖和後三角肌之伸展運動
臥姿伸展運動
沒錢運動(No-money Exercise)
貼牆天使運動(仰臥姿勢)
貼牆天使運動(站姿)
肩關節屈曲與胸椎伸展
②胸椎運動操
胸椎的屈曲-伸展(貓式)
胸椎的屈曲-伸展(人面獅身式)
胸椎伸展(仰臥姿勢)
胸椎伸展(坐姿)
胸椎側屈(坐姿)
胸椎旋轉(T4旋轉)
胸椎旋轉(毛巾鬆動術)
③髖關節運動操
改善髖關節屈曲活動範圍(仰臥姿勢)
改善髖關節屈曲活動範圍(坐姿)
改善髖關節屈曲活動範圍(站姿)
改善髖關節屈曲活動範圍(提大腿走)
改善髖關節屈曲活動範圍(屈曲跳)
改善下肢伸展上提活動範圍(反向直膝抬腿)
改善髖關節伸展活動範圍(髖關節屈肌群鬆動術)
改善髖關節伸展活動範圍(功能性前伸)
改善髖關節屈曲‧外展‧外轉活動範圍(開腳屈伸)
改善髖關節屈曲‧外展‧外轉活動範圍(開腳跳躍)
改善髖關節屈曲‧外展‧外轉活動範圍(怪物走路Monster Walk)
改善髖關節內收活動範圍(骨盆落下)
改善髖關節屈曲‧外轉活動範圍(4字型伸展)
改善髖關節外轉‧內轉活動範圍(Shin Box)
改善髖關節內轉活動範圍(雨刷運動操)
④踝關節運動操
踝關節運動操的重點
確認踝關節背屈活動度
腳踝滾動(Ankle Rocker)
自主踝關節背屈動態關節鬆動術(Mulligun Self Mwm)
斜坡深蹲
距骨上的脛骨外轉-內轉(擺腿)
下肢交替屈曲(靜態原地跑)
棒式姿勢下以腳趾尖搖晃身體頭側-尾側
3.實際操作打造穩定性運動操
1)打造穩定性運動操的適應症
2)打造穩定性運動操的操作方式
3)實際操作腹內壓呼吸運動操
①胸廓與骨盆的正確位置
胸廓與骨盆的位置
確認胸廓與骨盆的位置
②腰椎位於中位(正中位置)
確認腰椎位於中位
③增加腹內壓的方法(腹部繃緊)
④腹內壓(腹部繃緊)的強度
穩定腰椎需要全身肌肉共同合作
腹內壓強度
4)打造穩定性運動操範例
1.腹部繃緊與活躍腹肌群
2.腹內壓訓練(4~5個月大的嬰兒姿勢)
3.腹內壓訓練(健身球1)
4.腹內壓訓練(健身球2)
5.腹內壓訓練(健身球3)
6. 腹內壓訓練(翻身)
7.仰臥姿勢上肢提舉
8.仰臥姿勢下肢提舉(空中踏步)
9.仰臥姿勢上下肢提舉
10.仰臥姿勢上肢提舉狀態下打造軀幹穩定性
11.仰臥姿勢上下肢組合運動
12.仰臥姿勢上下肢組合運動(瑜珈滾輪)
13.前臂支撐俯臥姿勢(3個月大嬰兒的姿勢)
14.前臂支撐俯臥姿勢(棒式)
15.前臂支撐俯臥姿勢(棒式)下肢提舉
16.健身球上前臂支撐俯臥姿勢(棒式)
17.直臂俯臥姿勢的三點支撐
18.單側前臂支撐側臥姿勢(側棒式)1
19.單側前臂支撐側臥姿勢(側棒式)2
20.從前臂支撐俯臥姿勢翻身(棒式翻身)
21.四足跪姿的上下肢提舉運動(鳥狗式)
22.四足高跪姿
 
4.實際操作活躍弱化肌肉、階段性強化肌力、改善運動模式的運動操
活躍弱化肌肉與階段性強化肌力
活躍弱化肌肉與階段性強化肌力、改善運動模式運動操
1.活躍頸部深屈肌群
2.頸部深屈肌群階段1仰臥姿勢的點頭運動
3.頸部深屈肌群階段2坐姿‧站姿的點頭運動
4.頸部深屈肌群階段3四足跪姿的點頭運動
5.頸部深屈肌群階段4使用彈力帶的阻力運動
6.活躍斜方肌中束‧下束纖維1
7.活躍斜方肌中束‧下束纖維2
8.斜方肌中束‧下束纖維階段1V-W運動操
9.斜方肌中束‧下束纖維階段2V-W運動操彈力帶
10.斜方肌中束‧下束纖維階段3四足跪姿狀態肩胛骨下壓
11.斜方肌中束‧下束纖維階段4擴胸 V-W運動操
12.活躍前鋸肌
13.前鋸肌階段1壁面前臂上提(滑牆運動操)
14.前鋸肌階段2肩胛骨伏地挺身
15.前鋸肌階段3伏地挺身之上臂直撐
16.前鋸肌階段4踏板伏地挺身
17.活躍髂腰肌
18.髂腰肌階段1仰躺姿勢髖關節屈曲
19.髂腰肌階段2坐姿髖關節屈曲
20.髂腰肌階段3扶牆單腳站立
21.髂腰肌階段4站姿髖關節屈曲
22.活躍臀中肌
23.臀中肌誘發運動療法(Sister Kenny療法)
24.臀中肌階段1側臥髖關節外展
25.臀中肌階段2螃蟹走
26.臀中肌階段3側棒式髖關節外展
27.臀中肌階段4站姿修正特倫伯氏徵象
28.活躍臀大肌1
29.活躍臀大肌2落下接住
30.臀大肌階段1雙腳橋式
31.臀大肌階段2單腳橋式
32.臀大肌階段3扶牆單腳站立
33.臀大肌階段4髖關節鉸鏈運動
34.活躍髖關節外展、外轉肌群
35.髖關節外轉肌群階段1壓足跟
36.髖關節外轉肌群階段2貝殼運動操
37.髖關節外轉肌群階段3貝殼運動操(彈力帶)
38.髖關節外轉肌群階段4單腳羅馬尼亞硬舉
39.活躍脛前肌
40.脛前肌階段1坐姿下踝關節背屈
41.脛前肌階段2活用彈力帶的阻力運動
42.脛前肌階段3軟式平衡墊翹翹板
43.脛前肌階段4斜坡深蹲
 
5.使用器材的應用運動操
使用健身球等器材的運動操
1.開腳跳躍
2.相撲四股踏
3.伏地挺身走
4.背肌耐力(飛機‧超人)
5.腹肌耐力
6.健身球上四足跪姿平衡
7.膝屈曲橋式
8.膝伸展橋式
9.仰臥勾腿(雙腳)
10.仰臥勾腿(單腳)
11.北歐腿後彎舉
12.起重機運動操
13.球貼牆單腳站立
14.球貼牆功能性前伸
15.球貼牆深蹲
16.健身球上大字形
17.彈力帶橋式
18.彈力帶單腳橋式1
19.彈力帶單腳橋式2
20.彈力帶單腳橋式3
21.彈力帶螃蟹走、彈力帶猩猩走
22.彈力帶髖關節外轉
23.彈力帶牆上滑
24.滑步器仰臥腿彎舉1
25.滑步器仰臥腿彎舉2
26.滑步器後伸、弓箭步
 
6.矯正動作模式運動操(矯正性訓練)
1.矯正伴隨軀幹屈曲出現的頭部前傾姿勢
2.矯正伴隨肩關節外展‧外轉出現的頭部前傾姿勢
3.矯正行走時的頭部前傾姿勢
4.矯正肩關節屈曲時腰椎前凸所產生的代償作用
5.矯正肩關節外展時引起的過度肩胛骨上提
6.矯正俯臥姿勢下髖關節伸展運動中肌肉的活躍順序
7.矯正髖關節屈曲時的腰椎屈曲
8.矯正髖關節伸展時的腰椎伸展‧旋轉
9.矯正髖關節外展、外轉時的腰椎旋轉與側屈
10.矯正深蹲與弓箭步時的knee in toe out
11.矯正膝關節屈曲時的小腿外轉
12.將下肢伸肌群占優勢矯正為屈肌群占優勢
 
7.自我管理法(重置運動操)
1.矯正頭部前傾姿勢(牆壁)
2.矯正頭部前傾姿勢(毛巾)
3.波爾格坐姿矯正法(Brugger Relief Position)
4.McGill的手臂高舉過頭拉伸運動
5.Myers的肩胛骨前傾重置
6.Mulligan的下段胸椎‧腰椎自我牽引
7.盂肱關節的長軸方向牽引
8.活用椅子之盂肱關節的長軸方向牽引
9.盂肱關節分離
10.髖關節的長軸方向牽引
11.髖關節分離
12.膝關節分離
13.Mulligan的拳牽引
14.托腮牽引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704614
  • 叢書系列:健康DIY
  • 規格:平裝 / 213頁 / 19 x 25.7 x 1.0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自從2018年出版《肌肉失衡的物理治療法》(暫譯)一書以來,筆者有不少機會在各地擔任研習講座的講師。經由這些機會,筆者聽到不少來自年輕物理治療師的心聲,真心感到獲益匪淺,而且每一次都滿載而歸。據說近年來有不少物理治療師在大學附屬醫院、地區中心醫院、復健專科醫院等都少了一些為門診病患看診的機會。另一方面,服務於診所的物理治療師必須負責照顧門診患者,而針對不方便外出的患者則由專職居家照顧之照護保險設施的物理治療師負責。物理治療師的職責漸漸朝多元分工方向進展,依急性期、恢復期、維持期各階段的不同,負責的物理治療師也不一樣。但即便朝多元分工方向進展,物理治療師所做的事並不會因為所在設施不同而有所改變。現今社會裡仍舊有許多希望進行被動治療的患者與需求者,因此除了傳統按摩、關節活動範圍運動和伸展運動外,肌力測試肢位下的徒手阻力運動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也都納入治療範疇裡面。
 
  然而有愈來愈多物理治療師對消除疼痛這個領域感到高度興趣,希望能習得一身局部徒手治療的好本領。甚至有人嚮往成為神之手而參加各式各樣的徒手技術課程,其中也不乏有人積極學習瑜珈、皮拉提斯等全身鍛鍊運動。學習新事物固然是好事,但物理治療師基於醫師的指示從事診療輔助工作,屬於醫療行為的一環。身為醫療人員絕對不能忘記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基於診察、診斷結果且以治療為目的的醫療行為。物理治療方法講求實證,而且是醫學界公認的標準治療方針,必須是在所有物理治療師的操作下都具有再現性的治療方法。
 
  在物理治療師培育學校裡,學生為了通過國家考試,光唸書就已經忙得焦頭爛額,根本沒有多餘時間學習最新的運動療法,因此這些只能變成學士後教育。治療師可以經由眾多講習課程學習各種被動徒手治療,但關於運動療法,我個人認為關節活動範圍運動和肌力測試肢位下的徒手阻力運動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進展。
 
  除了個別學習,我認為必須將針對功能性障礙之改善運動系統的功能性運動療法引進臨床實務。筆者彙整之前所學的以動作控制為目的的運動療法時,心裡突然有想要撰寫一本對大家有幫助且容易上手的運動課程手冊的念頭,而基於這樣的想法,完成了前作《肌肉失衡的物理治療法》(暫譯)。另外,為了補充前作之不足,也為了將重點擺在功能性運動療法上,於是這本書就誕生了。
 
  這本書不探討徒手治療,只整理以運動療法為目的的運動課程,以及配合患者的功能障礙給予功能性運動療法指導。至於被動治療,則必須多加留意容易造成患者產生依賴性這一點。物理治療師身為運動療法的專家,必須教育患者主動操作運動治療,而打造一個能讓人更積極操作的環境也有助於患者的心情變開朗。透過在臨床實務上引進更多種類的運動療法,讓患者不再只是去物理治療室睡覺並接受被動治療,而是多加利用物理治療室進行全身性的活動。
 
荒木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尝试解决我肩膀内旋的问题,试过很多网上的教学视频,结果越练越僵硬,搞得我都有点灰心了。直到我看到《肌肉失衡的功能性运动疗法指南》里专门针对上交叉综合征的那一章。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系统化,它不像有些资源只是单点突破,而是从源头——胸椎活动度、肩胛骨的控制力——入手去解决问题。它推荐的那些激活和拉伸的组合动作,简直是量身定做的。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肩膀紧,其实是胸椎卡住了,导致代偿。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这种代偿的链条,然后给出了一套循序渐进的“解套”方案。我坚持执行了书里建议的三个星期的计划,最明显的感觉是,我打电脑时不需要再刻意耸肩去够键盘了,呼吸也变得更深沉了。这不仅仅是身体感觉的改善,更是一种对身体运作机制更深层的理解。对于那些长期被慢性劳损困扰,但又不想依赖药物或手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科学的自我疗愈途径。

评分

作为一名在职场打拼多年的中年人,我深知时间宝贵,不可能每天花两小时去健身房。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大量可以在日常碎片时间完成的“微训练”方案。它没有要求你必须穿戴全套装备,很多动作甚至只需要一张瑜珈垫或者一面墙。比如,它推荐的“3分钟办公桌下核心激活法”,我午休的时候就能偷偷完成,既不引人注目,又能有效缓解久坐带来的腰部压力。更棒的是,它不仅仅关注肌肉力量的建立,还非常重视神经肌肉的再教育。它通过一些平衡练习和本体感受的训练,帮助我们重新建立大脑与身体的连接。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动作不是肌肉不够力,而是大脑“找不到”正确的发力点。这本书通过这种巧妙的设计,让枯燥的康复训练变得像一种有趣的身体游戏,让坚持下去的动力大大增加。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实操性”和“可执行性”上做到了极致,真正做到了让知识落地,让人可以持续地、有计划地改善自己的身体状态。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的,毕竟市面上这类关于运动恢复的书汗牛充栋,很多都是讲理论多于实操,或者讲的太玄乎,一般人根本摸不着头脑。但是《肌肉失衡的功能性运动疗法指南》这本书,真的让我眼睛一亮。它的切入点非常务实,不像有些书那样一上来就跟你讲复杂的解剖学名词,而是直接告诉你,你身体哪里出了问题,然后该怎么解决。我特别喜欢它里面的“评估”部分,讲得非常细致,不是那种冷冰冰的表格,而是能让你自己在家就能摸索出自己身体的“小毛病”。比如,它对常见的圆肩驼背、骨盆前倾这些现代人通病的处理建议,简直就是手把手教学,连动作的标准幅度、呼吸配合的技巧都写得清清楚楚。我按照书里说的调整了一些日常习惯,比如久坐时的坐姿,还有提重物的姿势,才发现原来以前的很多疼痛都不是“年纪大了”导致的,而是自己动作模式错了。这种即学即用的感觉,让我觉得这笔投资绝对值回票价。对于健身爱好者或者想改善体态的普通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入门和进阶的路线图,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需要搭配教练指导才能理解,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亲民”。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觉得这书名听起来有点学术腔,心想,是不是又是一本只能摆在书架上积灰的“工具书”?但翻开之后,那种排版和配图的用心程度,完全超乎我的预期。插图的清晰度和专业性,简直可以媲美某些运动康复诊所的教学资料。重点是,它不只是告诉你“做这个动作”,它还会解释“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背后的生物力学逻辑讲得很透彻,但用词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我特别注意了它对于核心稳定性和离心收缩的讲解,这两个概念在很多健身房里都被过度简化了,但这本书里却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把复杂的原理讲明白了。举个例子,它用搬箱子和走路的场景来解释深层稳定肌群的重要性,让我这个平时只知道猛练腹肌的人,茅塞顿开。看完这部分,我对“功能性训练”的理解瞬间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单纯地追求大重量或者刺激肌肉的“泵感”,而是更注重身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协调运作。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理论知识和日常训练实践的桥梁,让读者能真正地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身体的本能反应。

评分

说实在的,市面上的运动书籍,很多都是“欧美视角”,动作和体型要求对我们亚洲人来说,尤其是体态相对纤细或者关节活动度受限的人群,执行起来压力很大。但这本书在描述动作调整和替代方案时,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每个训练动作时,都会附带一个“修正版本”或“难度降阶”的说明。比如在讲到一些需要较大关节活动度的动作时,它会清晰地指出哪些人群可能需要先做哪些预备练习来“解锁”关节,这一点极其重要,避免了初学者因为勉强做动作而受伤。我之前的一个瑜伽朋友,就因为过度追求某个体式而伤了膝盖,现在看到这本书对“量力而行”的强调,以及如何安全地过渡到更高级动作的细致指导,感到非常踏实。它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书,更像是一本“怎么安全地做”的指南,这种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是真正体现专业性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