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遊.賞:晚明文化及審美意涵

詩.畫.遊.賞:晚明文化及審美意涵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毛文芳
圖書標籤:
  • 晚明文化
  • 詩畫
  • 審美
  • 文化史
  • 藝術史
  • 明代文學
  • 明代繪畫
  • 文化意涵
  • 遊賞文化
  • 士大夫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收錄十一篇論文,率皆環繞著晚明文化或審美意涵分閤而論。「上編 詩.畫」三篇,或闡述錢鍾書詩畫不一律的美學問題,或探討晚明《唐詩畫譜》圖像營構的雅俗課題,或由明末項聖謨的詩畫文本論其世變對應。「下編 遊.賞」四篇,或考察晚明思想界狂禪之風,或兩論晚明旅遊小品的書寫方針,或談文震亨《長物誌》如何指點美感生活。「附編」四篇,逐一分論中國文化的審美思維,書末則以一篇書評藉觀Jamie Greenbaum晚明陳眉公之三百年接受史。
 
  本書捲帙輕盈,可視為作者《晚明閒賞美學》之副產品及後續著作。既映照作者三十年美學、晚明與畫史三大範疇紐結而成問學求道的來時路,亦深刻拉齣作者研究生涯近十五的一道學術景深。每篇論文皆綰閤著精彩的師友人事記憶,形成無數歲月星芒,在繽紛多姿的若夢浮生裡曖曖放光!作者願將道不盡人生況味的這部輕盈小書,獻給有緣的讀者。
翰墨風雅:江南士人的藝術生活與審美取嚮(明中後期) 【內容提要】 本書聚焦於明朝中後期(約1550年至1644年),在江南地區崛起的士大夫階層,深入剖析瞭他們如何通過詩歌、繪畫、園林、器物以及日常生活實踐,構建起一套復雜而精微的文化體係與審美範式。不同於傳統聚焦於某一位藝術大師的傳記式研究,本書旨在描摹一個時代的文化氣候——即“士人生活美學”的形成、演變及其內在邏輯。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層層遞進,力求還原一個立體的、充滿張力的文化現場。第一部分探討瞭特定曆史背景下,江南士人地位的轉變及其對“閑適”與“真趣”的追求。他們如何在官方政治的夾縫中,尋求精神的自主與文化的庇護。 第二部分則深入園林藝術。以拙政園、留園等經典園林為案例,細緻考察瞭文人造園理念如何從實用性轉嚮純粹的審美體驗。分析瞭疊石、理水、花木配置背後所蘊含的哲學隱喻,以及“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空間敘事。這不僅僅是建築史的探討,更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重塑的文化史研究。 第三部分聚焦於書畫創作的“雅集”風氣。書中詳盡梳理瞭“畫社”的組織形式、聚會流程,以及在雅集之上相互題跋、唱和的互動模式。重點剖析瞭“仿古”現象背後的文化焦慮與自我期許,探討瞭董其昌、文徵明一脈在確立“文人畫”範式過程中的社會動員與審美話語權構建。 第四部分則將目光投嚮瞭日常器物與生活細節。從文房清玩(如紫砂壺、歙硯、竹刻)到服飾紋樣,本書考察瞭這些物質載體如何成為士人身份的象徵和審美情趣的載體。特彆關注瞭紫砂壺在晚明文人圈中如何從實用器具一躍成為藝術品,以及其形製設計與飲茶儀式所體現的“簡雅”風尚。 最後一部分,則迴溯瞭士人群體內部的張力與分化。探討瞭以陳繼儒為代錶的“雅集”派與一些更具民間色彩的審美趣味之間的碰撞,並分析瞭晚明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對藝術贊助體係産生的深遠影響。 本書的特色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藝術作品的風格分析上,而是緻力於挖掘文化現象背後的社會結構、知識分子心態與倫理訴求。通過對大量私人信劄、地方誌、園林誌以及現存實物的細緻考察,本書旨在重構晚明江南士人如何將“生活本身”轉化為一種具有高度自覺性的藝術實踐。 --- 【目錄預覽】 緒論:晚明士人的身份重塑與文化空間 1.1 曆史語境:從“經世緻用”到“獨抒性靈”的轉嚮 1.2 江南士紳階層的經濟基礎與文化積纍 1.3 本書研究的範疇與方法論:以生活史為切入點 第一章:閑暇的哲學:時間、空間與“真趣”的發現 2.1 “養心”的必要性:士人對官場倦怠的文化反應 2.2 雅集的儀式化:從偶然聚會到定期展演 2.3 居室的私密性:書齋布局與內嚮性審美 第二章:微縮的宇宙:文人園林的空間敘事與哲學隱喻 3.1 園林:從公共展示到個人心性的投射 3.2 疊石的藝術:太湖石的文化符號學 3.3 花木配置的“不工之巧”:對自然“疵點”的藝術化處理 3.4 建築題詠與空間的情感編碼 第三章:筆墨的盟約:文人畫社的組織形態與審美話語權 4.1 “墨戲”的社會功能:身份認同與知識共享 4.2 摹古的邏輯:繼承、偏離與“自我”的植入 4.3 題跋的互動機製:多重聲音對同一作品的闡釋 4.4 從畫會到師承:藝術傳統的製度化與地方化 第四章:日用即道:器物上的審美滲透與“清玩”文化 5.1 文房的“四大件”與士人的自我期許 5.2 紫砂壺的革命:從匠作到“名人”的賦能 5.3 刻工的“文人化”:竹木牙雕中的細節偏執 5.4 服飾與飲食中的“雅”與“俗”的邊界試探 第五章:文化場的張力:審美取嚮的分化與流變 6.1 雅集派的保守與精緻:以陳繼儒的文化實踐為例 6.2 對“新奇”的接納:民間趣味對士人審美的滲透 6.3 贊助模式的轉型:從官方 patronage 到士人間自我供養 6.4 晚明文化嚮清初的斷裂與延續 結論:晚明士人文化對後世的遺産 --- 【核心觀點展示】 本書認為,晚明士人的審美趣味並非是單純對前代的重復或對“頹廢”的沉溺,而是在特定社會結構鬆動期,知識分子為尋求個體價值和文化主體性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生活化的“文化建構工程”。他們通過對“閑適”的推崇、對“日常”的精雕細琢,以及對“古意”的重新詮釋,試圖在日益世俗化的社會中,固守並強化其區彆於商賈和胥吏的文化身份。這種身份的構建,高度依賴於物質載體(園林、器物)和互動機製(雅集、題詠),形成瞭一個高度自我指涉、具有強大內聚力的審美共同體。他們的“遊賞”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有意識的“生活實踐的藝術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毛文芳
 
  臺灣師範大學中文博士,現為中正大學中文係教授兼東亞漢籍與儒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蘇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珍稀文獻研究專欄」特約主編。曾任中正大學中文係主任、《中正漢學研究》(THCI)總編輯;美國哈佛大學東亞係、韓國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機構訪問教授。屢獲邀前往美、英、俄、德、法、韓、越、馬、中、颱等國各大學及研究機構演講交流。研究領域為明清文學、題畫文學、文學與圖像、東亞漢學。著有《董其昌之逸品觀》、《晚明閒賞美學》、《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捲中小立亦百年:明清女性畫像題詠探論》、《讀畫.行樂:明清名流的畫像題詠》、《詩.畫.遊.賞:晚明文化及審美意涵》……等多種學術專書,《圖成行樂》一書榮獲高麗大學瀋慶昊教授譯成韓文齣版。另著有學術論文百餘篇,主編《中國歷代纔媛詩選》、《韓國漢學論叢》、《越南漢學論叢》、《中正漢學研究》「東亞漢學」專輯係列等,受到國際漢學界矚目。曾獲洪瑞焜學術齣版獎、國科會甲種研究獎、香港大學學術論文獎、中正大學著作獎、國科會人文專書齣版獎。學術兼職:中國明代文學學會海外理事、《馬來西亞漢學刊》學術顧問、韓國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編輯委員,並為歐美幾種學會之高級會員。業餘喜好創作及編輯,目前定居於臺灣嘉義。

圖書目錄

齣版漫步‧歲月星芒‧學術景深(代序)
上編 詩‧畫
詩畫一律:董其昌之「逸品畫」與王漁洋之「神韻詩」
俗世雅賞:《唐詩畫譜》圖像營構之審美品味
寫我心麯:項聖謨詩畫文本的世變氛圍

下編 遊‧賞
玩弄光景:晚明的「狂禪」
閱讀與夢憶:晚明的旅遊小品
時與物:晚明「雜品」書的旅遊體係
風雅生活指南:文震亨的《長物誌》

附 編
莊子觀物思惟與中國繪畫鑑賞
試論國畫手捲的美學意涵
纏綿悱惻與超曠空靈:宗白華美學思想試探
【書評】Jamie Greenbaum: “Chen Jiru (1558-1639): The Background to, Development and Subsequent Uses of Literary Personae”
(陳繼儒:文人之背景、發展及繼起之用)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518855
  • 叢書係列:中國文學研究叢刊
  • 規格:平裝 / 333頁 / 17 x 23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光是看著就讓人心神嚮往,那種淡雅的色調和留白的藝術,彷彿已經能聞到一股陳年的墨香。我拿起書的那一刻,腦海中浮現的是在老傢閣樓上翻閱泛黃古籍的畫麵,那種與歷史對話的儀式感,是現在許多印刷品很難給予的體驗。雖然我還沒真正開始深入閱讀內文,光是從裝幀的質感和字體的選用,就能感受到作者或編者在追求一種「氣韻」——不隻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對那個時代美學氛圍的復刻。特別是那個「詩.畫.遊.賞」的組閤詞,簡單幾個字,就把晚明士人那種逍遙自在、又極度講究生活品味的姿態勾勒齣來瞭。這種對「品味」的極緻追求,在現今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期待書中能多著墨於這些生活細節,例如他們如何挑選文房四寶、如何佈置書齋,乃至於一杯茶、一爐香的講究,那纔是理解晚明文化精神的關鍵。

评分

從書名來看,《詩.畫.遊.賞》似乎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切入點,但如何避免資料的堆砌和主題的鬆散,是決定這本書成敗的關鍵。我期望作者能建立起一套嚴謹的論證框架,讓詩歌的意象、繪畫的筆墨、遊歷的經驗,以及對器物的鑑賞,能夠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說服力的「晚明文化係統論」。如果隻是單點介紹幾位名傢的軼事,那就太可惜瞭。真正的學術價值在於找到那個時代獨有的「語境」,例如,文人畫強調的「意境」與當時新興的商業經濟之間,是否存在一種張力或互補關係?這種宏觀的結構分析,纔是我真正想從這本書中汲取的。

评分

坦白說,對我這種非專業歷史學者來說,閱讀這類專著最怕的就是術語過多,讓人望而卻步。我衷心希望這本書在學術深度足夠的同時,敘事風格能保有颱灣學術界特有的一種溫潤與親和力。它應該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覽員,帶著我們在晚明的庭園、畫舫和書齋之間緩步穿梭,用流暢的白話文,解開那些深奧的理論。如果能適時穿插一些生動的歷史場景描寫,甚至引用一些當時的私人信劄片段,那就更好瞭。這樣,晚明的審美意涵就不僅僅是高懸在殿堂上的理論,而是能真正進入我們普通讀者的生活經驗中,讓我們感受到那份「風雅」的餘韻猶存。

评分

身為一個對傳統工藝略有涉獵的人,我對「賞」這個環節特別感興趣。晚明的器物審美,從瓷器到版畫,那種流動性與圓潤感,與前朝的端莊穩重形成瞭強烈的對比。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晚明文人士大夫階層是如何「定義」什麼是好的藝術品,並影響瞭當時的商品市場,那就太棒瞭。比如,他們對蘇州織錦花樣的偏好,對紫砂壺造型的推崇,這些背後隱藏著一套複雜的符號係統。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解構這些日常物件中的「文化密碼」,而不隻是停留在器物的形製描述上。畢竟,在那個階段,藝術不再隻是宮廷的附庸,它已經深入到市民階層,甚至成為一種社會地位的隱性標誌,這種「平民化」的審美趨勢是相當值得玩味的。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關於明代的研究汗牛充棟,但大多著重於政治史或經濟變遷,真正能深入探討「審美意識」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往往需要更細膩的筆觸。我尤其關注「遊」這個字,晚明文人的遊歷可不是單純的觀光,那是一種心靈的滌盪與創作的靈感來源。他們筆下的山水,是「我思故我在」的投射,與宋代的格物緻知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這本書若能成功地將晚明士人如何「觀看」自然,以及如何將這種視覺經驗轉化為詩詞歌賦或繪畫風格的脈絡梳理清楚,那將會是一大突破。我非常好奇,在那個社會動盪加劇的背景下,藝術如何成為他們對抗現實焦慮的一種精神避難所,或者說,他們是否透過美學的極緻追求,來尋求一種虛假的秩序與永恆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