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一新:近代日本的光與影(兩冊合售)

御一新:近代日本的光與影(兩冊合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維揚
图书标签:
  • 日本近代史
  • 明治维新
  • 历史文化
  • 社会变迁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东亚历史
  • 历史读物
  • 传记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歷史作家──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最終章
帶領讀者爬梳明治維新的重大事件與歷史資料,
完整理解這場革新對於日本眾方各向的影響。

  本書係暢銷歷史書作家洪維揚《幕末:日本近代化的黎明前》、《戊辰戰爭:還原被隱藏的真實》之接續作品。

  儘管世人普遍對於「明治維新」的完整意涵不甚理解,但是對於這個詞彙肯定不會陌生。然而,從《王政復古大號令》、戊辰戰爭到之後一系列以學習歐美為主的變革過程、最初並不叫明治維新,而是稱為「御一新」。「御一新」較「維新」更貼近這段歷史的實質樣貌,故本書採以「御一新」為名,意欲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現場細探實況。內容兼顧維新過程中的光與影,而非一味歌頌維新中進步的、影響正面的光明面,相信唯有完整的理解明治維新(光與影)才是真正的以史為鑑。

  本書一套二冊、分為三大部,承續前二部曲,細細解析「御一新」的政革與人事物。

  【第一部  東京奠都】
  從天皇行幸東京進至遷都東京說起,細說接續下來的版籍奉還、宗教紛爭、廢藩置縣,兼談陰謀與暗殺事件,終於求知於世界的岩倉使節團出訪,以及留守政府的狀態。

  【第二部  文明開化】
  由思想團體的成立、除舊去陋求新知述說文明開化的革新,並談徵兵、地租與秩祿的改制,以及隨之而來的太政官危機,終論於明治六年的政變。

  【第三部  有司專制.士族反亂】
  由佐賀之亂作為本部的起點,談論民權運動及外交的試煉。細述大阪會議的始末,並呈現惡法頒布的惡態。由鎮西士族蜂起談論反亂,進入重頭戲「西南戰爭」。部末以名傳四方的維新三傑之死作結。

  ★特別收錄《幕末.維新史》系列年表
  完整收錄《幕末》、《戊辰戰爭》、《御一新》三部曲,幕末、維新重大事件與時間之概要。

本書特色

  ★不同於市面上的翻譯書籍,深知中文讀者熟悉與容易誤解之處,旁徵博引學術史料的同時,輔以小說及戲劇的角度,以系統化的易讀筆法帶領讀者全面性了解日本幕末時代躍進明治維新的過程。

  ★不拘泥以往「薩長史觀」、「非薩長史觀」的二分法,涵蓋倒幕派、佐幕派兩派觀點,還原較為客觀的幕末歷史原貌。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准备的、不包含《御一新:近代日本的光與影(兩冊合售)》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探寻时代转折的脉络:近代全球格局与思想激荡下的区域变迁 《巨变之潮:二十世纪初期的世界与区域重塑》 卷一:帝国余晖与新秩序的萌芽(约750字)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初叶,世界舞台上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结构性变化。这是一个旧帝国体系摇摇欲坠、新的权力中心逐步崛起的动荡时期。我们聚焦于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特定区域社会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内部矛盾与革新尝试。 第一部分:全球化与殖民遗产的交织 二十世纪初,欧洲列强凭借其工业革命积累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一个以不平等条约为核心的体系。然而,这种看似稳固的秩序内部早已暗流涌动。本书首先考察了“世界体系”的形成机制,特别是资本、技术和军事力量如何跨越国界进行流动,重塑了地方经济结构和文化景观。 我们详细分析了英、法、德等传统强国在维持其殖民霸权过程中所面临的内部张力——无论是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阶层固化,还是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对帝国合法性的侵蚀。重点在于,这些力量的碰撞,如何在广袤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催生出新的政治诉求与社会运动。例如,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旧有的精英结构如何瓦解,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吸收西方思潮(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来构建本土化的反抗叙事。 第二部分:技术革新与社会心理的断裂 技术进步在这一时期扮演了双重角色:它既是帝国扩张的利器,也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铁路、电报、现代医学的引入,极大地压缩了时空距离,但也带来了文化上的“断裂感”。本书关注了技术导入对传统社会生活方式产生的冲击。 我们通过考察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重构,展示了新技术如何加剧了社会分层。新兴的工业工人阶级在拥挤的城市环境中形成了新的集体意识;而传统士绅阶层则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危机。通过对当时报刊、文学作品的细致梳理,我们描绘了这一代人在面对“进步”与“传统”冲突时的复杂心理图景——既有对现代性的盲目崇拜,亦有对文化根基流失的深切忧虑。 第三部分:意识形态的“混合体”与本土回应 面对西方模式的巨大吸引力与压迫性,区域社会并未简单地接受或拒绝,而是发展出了独特的“混合型”意识形态。本书深入探讨了不同思想流派在本土土壤上的变异与融合。例如,某些地区的民族主义叙事,是如何巧妙地将本土的宗教或哲学元素与西方的民族国家概念结合起来,以求在不彻底“西化”的前提下实现政治上的独立与自强。 我们比较了不同区域知识分子对“现代化”路径的选择困境:是选择渐进式的改良,还是激进式的革命?这些选择不仅塑造了二十世纪中叶的政治格局,也遗留下了至今仍在影响区域发展的深层结构性问题。 --- 卷二:知识的重建与身份的重塑(约750字) 《巨变之潮》的第二卷将视角投向了社会内部的微观层面,探讨了在外部冲击下,知识体系的瓦解与重建,以及个体身份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被重新定义。 第一部分:教育体系的革命与知识的权力 教育被视为重塑民族未来的关键工具。本书详细分析了二十世纪初各国教育体系的改革。这些改革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旨在培养忠诚于新政权的公民或具备现代技能的劳动力。 我们对比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发展轨迹,揭示了知识普及过程中伴随的权力转移。新的教科书内容、新的学术机构的设立,如何系统性地重写了历史叙事,边缘化了旧有的知识权威。对于女性和少数族裔而言,教育是获得解放的途径,还是新一轮社会控制的工具?本书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与争议性。 第二部分:法律、道德与社会风俗的嬗变 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触及了最根深蒂固的社会规范。本书探讨了法律体系的西化对传统家庭结构、财产继承权乃至人身自由带来的冲击。例如,民法典的引入如何挑战了宗法制度的权威? 同时,我们关注了城市公共空间中对“现代人”行为规范的塑造。服饰的变革、新型娱乐方式的兴起,以及对个人主义的推崇,都在挑战着集体主义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义——新女性的形象是如何在社会运动和文化产品中被构建和争夺的。 第三部分:艺术的觉醒与文化身份的探索 在政治与社会动荡的同时,艺术领域迎来了爆炸性的创造力。本书认为,二十世纪初的艺术思潮,是时代焦虑和希望的最直接投射。现代主义在各个领域的兴起——无论是建筑、文学还是绘画——都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既有美学标准的叛逆和对本土文化“本质”的重新挖掘。 文学领域尤为显著,作家们开始运用新的叙事手法(如意识流、碎片化叙事)来捕捉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通过分析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我们得以窥见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艺术实践来处理“失根感”,试图在混乱中寻找新的文化锚点。这些文化探索,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了后世关于“我们是谁”的集体记忆。 总结:面向未来的遗产 《巨变之潮》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宏观视角,理解二十世纪初“巨变”的内在逻辑。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基本性思想、制度和文化张力的深入考察。本书清晰地勾勒出,在帝国主义的黄昏与全球化黎明交界处,不同区域社会如何奋力抗争、选择与重构,最终奠定了当代世界的复杂基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維揚


  彰化縣人,東海大學歷史系、輔仁大學日本文學研究所畢業,博士班中退,目前於中部科大任教,不求聞達於各方,過著教書讀書寫書的愜意日子。

  學生時代沉迷於《信長之野望》系列,從第一代到最新一代「創造」皆有涉獵,多數皆能沉浸其中,怡然自得。對日本歷史、文學、文化等領域頗有心得,偏愛司馬遼太郎、井上靖、吉川英治、津本陽、山本兼一、島崎藤村、志賀直哉、橫溝正史、高木彬光、內田康夫、綾辻行人等作家的作品。

  著作有《日本戰國風雲錄.天下大勢》、《日本戰國風雲錄.群雄紛起》、《日本戰國風雲錄.歸於一統》、《日本戰國梟雄錄.西國篇》、《日本戰國梟雄錄.東國篇》(以上為遠流出版)、《一本就懂日本史》、《日本神話故事》(以上為好讀出版)等。

  FB粉絲專頁:洪維揚
  部落格:matsu0610.pixnet.net/blog
 

图书目录

名詞解釋
 
序章  幕末到戊辰戰爭的回顧
一、《幕末:日本近代化的黎明前》回顧
二、《戊辰戰爭:還原被隱藏的真相》回顧
三、何謂「御一新」?
 
第一部  東京奠都
第一章  東京奠都
一、天皇行幸東京
二、天皇再次行幸東京
三、皇后移居東京
四、沒有遷都詔書的遷都
 
第二章  版籍奉還
一、四藩藩主上奏版籍奉還
二、實施版籍奉還
三、官制改革Ⅰ(七官二局→二官六省)
 
第三章  宗教政策的紛爭
一、京都、元和、江戶大殉教
二、「信徒發現」與浦上四番崩
三、神佛分離令
四、廢佛毀釋
五、神社神道國教化
 
第四章  明治初年政治上的陰謀及暗殺事件
一、橫井小楠暗殺始末
二、大村益次郎暗殺始末
三、廣澤真臣暗殺始末
四、未能解決的真相
五、維新之際的中川宮
六、雲井龍雄事件
七、二卿事件
 
第五章  廢藩置縣
一、廢藩置縣的準備
二、北越戰爭後的西鄉
三、設置御親兵
四、廢藩置縣
五、官制改革Ⅱ(太政官重組)
六、民部、大藏二省的分合
 
第六章  求知識於世界――岩倉使節團出訪
一、使節團出訪的原由
二、使節團的出訪目的及其成員
三、橫貫美洲大陸
四、日本最早的女留學生
五、使命受挫
六、使節團的考察成果
七、俾斯麥的一席話
八、使節團返國
 
第七章  留守政府
一、使節團與留守政府成員的約定
二、從兵部省分出陸軍、海軍二省以及設置近衛兵
三、天皇行幸西國、九州
四、山城屋事件
五、井上馨下野
 
第二部  文明開化
第八章  文明開化――啟蒙思想團體明六社的成立
一、「文明開化」一詞的意義及其由來
二、明六社成立到解散的過程
三、明六社核心成員簡介
四、明六社對近代日本的貢獻與侷限
五、《西洋事情》、《勸學》以及《文明論之概略》梗概
 
第九章  文明開化――破舊來之陋習、求知識於世界的表現
一、食――《安愚樂鍋》反映的文明開化
二、衣――洋服的出現
三、住――近代西洋建築及瓦斯燈的引進
四、行――人力車、鐵道鋪設及郵便制度
五、育――頒布學制、留學生的派遣及實施太陽曆
六、其他(一)――四民平等、廢止穢多.非人等稱呼及准許平民使用苗字
七、其他(二)――散髮脫刀令及騎馬令
 
第十章  實施徵兵制
一、陸軍卿山縣有朋
二、壬申戶籍
三、徵兵制的規定與漏洞
四、反對徵兵的血稅一揆
五、近世城郭的浩劫――廢城令
 
第十一章  地租改正及秩祿處分
一、幕府時代的租稅
二、頒布地租改正條例
三、地租改正反對一揆蜂起
四、家祿稅與家祿奉還制度
五、發行金祿公債及實施《金祿公債證書發行條例》
 
第十二章  明治初年太政官的危機
一、近代以前的日朝關係
二、最早的征韓論
三、西鄉的征韓
四、雀躍的西鄉
五、使節團成員反對征韓
六、參議大久保利通
 
第十三章  明治六年政變
一、三條太政大臣的為難
二、明治六年10月22日
三、五參議辭職
四、太政官改組與成立內務省
五、第一回內國勸業博覽會
 
第三部  有司專制.士族反亂
第十四章  佐賀之亂
一、返回佐賀的江藤新平
二、返鄉之前的島義勇
三、佐賀征討令
四、敗逃薩摩、土佐的江藤
五、佐賀臨時裁判所的判決
 
第十五章  民權運動的初始及提出《民選議院設立建白書》
一、成立愛國公黨
二、赤坂喰違之變
三、提出《民選議院設立建白書》
四、針對民權議院設立是否尚早的筆戰
五、成立政治團體立志社
 
第十六章  近代外交的試煉
一、《日清修好條規》簽訂及其風波
二、八瑤灣事件及琉球處分
三、副島外務卿
四、木戶下野
五、出兵台灣
六、前往清國談判
七、簽訂樺太.千島交換條約
八、江華島事件與簽訂日朝修好條約
 
第十七章  大阪會議
一、伊藤博文、井上馨的斡旋
二、大阪會議的成果之一――木戶、板垣重返政壇
三、大阪會議的成果之二――頒布《漸次樹立國家立憲政體》詔敕
四、大阪會議的成果之三――成立元老院、大審院以及召開地方官會議
五、元老院及元老的權限
六、大阪會議的最後
 
第十八章  惡法的頒布
一、明治二年《出版條例》
二、明治六年《新聞紙條目》
三、明治八年《新聞紙條例》
四、明治八年《讒謗律》
五、明治十三年《集會條例》
 
第十九章  鎮西士族蜂起
一、頒布《廢刀令》
二、熊本敬神黨之亂
三、秋月之亂
四、萩之亂
五、思案橋事件
 
第二十章  西南戰爭
一、成立私學校
二、暗殺西鄉的真偽
三、「昔之陸軍大將,今之亂臣賊子」
四、熊本城包圍戰及各地士族加入
五、政府軍登陸九州及田原坂激戰
六、西鄉札
七、高知大獄
八、派遣衝背軍
九、「親愛日增,無法離去。今,只得不論善惡,生死與共」
十、長使英雄淚滿襟
 
第二十一章  維新三傑之死
一、病榻上的木戶病逝
二、西鄉星、西鄉傳說及西鄉的平反
三、紀尾井坂的利通暗殺
四、維新十傑到維新三傑
 
結束語――明治十一年以後的日本
《幕末.維新史》系列年表
後記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81607
  • 叢書系列:大河
  • 規格:平裝 / 1056頁 / 14.8 x 21 x 6.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饒富興味的幕末.維新普及讀物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英家銘


  《御一新:近代日本的光與影》是洪維揚先生「幕末.維新史」三部曲的完結篇,時代主要從明治二年(一八六九)戊辰戰爭結束,一路寫到明治十年(一八七七)日本最後的內戰西南戰爭,以及明治十一年(一八七八)維新三傑中尚在世的最後一位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為止。內容描述明治初期日本在國家發展上經歷的東京奠都、廢藩置縣、民權運動、外交考驗、世族反亂,以及部分「文明開化」的過程。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其實沒有讀過這套三部曲的前兩部,但因為在本書前面有關於幕末與戊辰戰爭的回顧,所以閱讀起來並沒有太大的困難,即使不先閱讀前作,對明治維新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直接從本書看起。

  市面上關於明治維新的學術著作與普及出版品有很多,內容則各有特色。筆者的研究專長在日本史的部分比較偏向江戶時代的數學與科學文化,但對於幕末.維新也抱持一點興趣。從筆者的角度來看,《御一新》最大的特色,就是作者在敘述歷史重大事件的過程中,不會忽略許多社會文化中的細節,而且作者在敘述這些細節的時候,會給讀者一個歷史上大致的脈絡,讓讀者看到這些事件或社會文化發展的來龍去脈,有時還會跟讀者自身的經驗連結。下面筆者舉幾個簡單的例子說明。

  明治維新的過程中,日本人民的思想與生活方式以西洋文明為標的不斷地改變,被稱為「文明開化」。這個過程在日人哲學觀與食、衣、住、行、教育各方面都有很多人討論,但比較少人會注意到日本從原本傳統的和曆,轉變為現在世界通用的格列高里曆(Gregorian calendar,即俗稱的陽曆)的過程。明治維新不是一開始就改用陽曆,而是明治六年(一八七三)才改曆。本書作者在第九章從古代曆法與佛教由百濟傳入日本列島開始,大致敘述傳統曆法的脈絡,再提到新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加上財政問題可能也推了一把,使得日本成為東亞最早施行陽曆的國家。

  另一個筆者想要提的是這段時間日本與臺灣的連結。前段提及的「文明開化」有一個附帶的議題是「四民平等」,也就是明治政府在向歐美學習的過程中,嘗試打破江戶時代的社會身分制度,要讓原本的武士階級與農、工、商達到某種程度的平等。但如何減少對士族與華族的傷害與其造成的反彈,進而改變社會風俗,是明治政府十分頭痛的議題,最後也導致了西南戰爭。本書詳細介紹整個過程,甚至連結到後來的「征韓論」以及出兵臺灣的議題,這些都跟舊武士階級在新社會的轉變有關。

  在一九九○年代臺灣民主化之前成長的臺灣人,大多對於日本侵華的歷史有一定的認識,而民主化之後成長的臺灣人,則比較理解台人在日本殖民時代的處境。但我們比較少從整個東亞史的脈絡來看清國、中華民國、日本與臺灣之間的關係。明治初期的日本嘗試在減低並抒解內部社會轉型壓力的情況下,學習國際外交的規則。當時剛好遇到八瑤灣事件,琉球島民的船隊遇颱風漂流至臺灣東南部,部分島民被臺灣原住民殺害。日本為了處理這個事件,與清國及英、美有不少外交折衝,而後來出兵臺灣造成我們熟悉的牡丹社事件,也跟日本國內士族征韓壓力有關。這整個過程在本書中有很細節的描述,讓讀者看到更大脈絡下的臺灣史,過程中觸及大家在《斯卡羅》電視劇中看到的法裔美籍外交官李仙得,後來在西南戰爭的章節也提到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之子,曾任宜蘭廳長的西鄉菊次郎等等。

  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本書對於大歷史脈絡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平衡,對細節的重視,以及與臺灣讀者經驗的連結。諸位讀者可以從本書開頭到結尾閱讀整段歷史的發展,也可以從目錄中先選擇有興趣的主題,再往前或往後閱讀關於這個主題的發展與脈絡。整體來說,我覺得這本書是關於幕末.維新很有趣的普及著作,推薦給各位讀者。

二○二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於清華大學教育館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書脊到封面,那種沉穩中帶點古典的氣息,立刻就吸引住了我。拿在手上的重量感也很紮實,翻開內頁,紙質選得相當好,印刷清晰,字體大小適中,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容易疲勞。特別是裡頭的插圖和地圖,選擇的角度都很獨到,不是那種常見的教科書式的圖片,而是更能引發讀者思考的視覺呈現。這種對細節的重視,讓我覺得作者和出版社在推廣這段歷史時,是用一種極為認真的態度在對待讀者的。老實說,現在的出版品中,能把內容深度和外觀質感結合得這麼好的,真的不多見了,這完全體現了「讀物本身就是藝術品」的價值,光是擺在書架上,就覺得很有品味,更別提它承載的內容深度了。

评分

從純粹學術的觀點來看,這套書在資料的取捨上展現了高超的功力。它顯然是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基礎之上,但絕不故步自封於象牙塔內。作者巧妙地將宏觀的政治經濟變動,與微觀的社會文化現象穿插敘述,使得整個近代日本的圖像立體了起來。例如,在探討明治維新的過程中,它沒有將重點僅放在上層精英的改革藍圖上,而是花了相當篇幅去描繪新式教育如何滲透到鄉間,或者傳統工藝如何受到西方工業化的衝擊。這種多層次的分析,對於想深入了解一個國家如何從閉鎖走向現代化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挖到寶了。它提供了解構複雜歷史問題的有效工具,讓人看完後,對許多過去模糊不清的概念,都有了更清晰的脈絡梳理。

评分

我個人比較在意的是作者在探討「光」與「影」之間的平衡拿捏。近代日本的發展無疑是戲劇性的,它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了西方耗費數百年才達成的工業化與軍事化,這當然是「光」的成就。然而,這種急速的現代化必然伴隨著深刻的內部矛盾與外部擴張,這便是「影」的所在。這套書在處理這些敏感議題時,語氣保持著一種近乎冰冷的客觀,這點我很欣賞,因為它迫使讀者自己去面對那些難以迴避的道德困境。它並沒有試圖簡化歷史人物的動機,而是呈現了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複雜性。閱讀的過程,就像在昏暗的房間裡,隨著作者手中的聚光燈移動,照亮了那些被傳統敘事忽略的角落,同時也讓我們看見了陰影是如何隨之而生,這是一種很成熟的歷史觀照方式。

评分

每次讀到關於近代日本的論述,總會感覺到一股複雜的情緒在心頭翻騰。這部作品的敘事手法相當細膩,它不像某些嚴肅的史學著作那樣,只是單純羅列事實,而是很擅長在關鍵的歷史節點上,描繪出那個時代人物的掙扎與抉擇。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轉型」這個概念的把握,那種新舊思潮交鋒時的火花、社會結構重組時的陣痛,都被描繪得淋漓盡致。讀著那些過去的決策者、知識分子乃至於尋常百姓如何面對前所未有的衝擊,會讓人不禁反思我們自己身處的時代,我們在面對變革時,又該拿出什麼樣的勇氣與智慧。它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跳脫單一的道德評判,去理解歷史脈絡下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评分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次閱讀體驗,我會說,這是一次與「時間」進行的深度對話。這套書的文字風格很有韻味,並非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腔,而是帶著一種沉靜的敘事節奏,像是在一位見多識廣的前輩身邊,聽他娓娓道來過去的風雲變幻。它對於文化符號的解讀尤其精妙,無論是文學、建築還是大眾娛樂的變遷,都緊密地扣連到國家意識形態的塑造過程。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東亞歷史有著長期關注的讀者來說,它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參照系,去比對同時期臺灣或其他鄰近地區的命運軌跡。讀完後,我不是得到了標準答案,而是獲得了更多、更深刻的問題意識,這才是好歷史書的最高價值所在——它激發了你繼續探索的慾望,並且讓你用更宏大的視野去審視眼前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