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泰國知名語言學教授、泰國皇傢學會準泰語組會員
阿南‧勞勒窩拉袞(Anant Laulertvorakul)
人類天生極柔弱,並非身體柔弱無尖牙利齒以抗敵,而是人類的心靈最是柔弱易脆,而這,是《判決》這長篇小說裡悲劇的根源。
書名取為《判決》,是作者想要清楚傳達社會對其成員有極大的影響力,當社會多數人已然堅信在自身社會裡的某位成員是怎樣的人瞭,那就好像法庭對那人下瞭決定性的判決般,必定是那樣,不可能錯且不會改變瞭,好比書中主角「發」所身處的小小社會,「發」被社會下瞭好幾條不公義的判決,但最令他揪心並陷入極度痛苦的是:他違犯瞭嚴重的道德,把剛死不久父親的老婆拿來當自己老婆,而且還沉溺在性慾中……不選時間、地點地性交,「光天化日下的也不知羞恥……」 每個夜晚「發」都得獨自麵對人們判決所帶來的痛苦到不藉酒醉的威力難以闔眼入睡的地步。
主角「發」(泰文ฟัก)這名字,是作者刻意拿英語同音字 fuck 以逗弄取笑社會給主角的嚴厲審判,小說閱讀的整個過程,讀者會對可憐的主角產生感同身受的同情,並追隨「發」的生命直到以非常可憐的死為結尾的悲劇,「發」的生命寂寞地熄滅但卻並不空白,「發」所曾生活過的小小社會,人們可不曾忘掉他,大傢總還要提起「發」,所不同的隻是:這個有著能給全村當好榜樣、像「校長」般好人的小小社會裡,他已搖身變為傳奇壞蛋。
「發」的生命已不可能復還,對他的判決也同樣無法翻找齣來重審,「發」相信能證明他清白的唯一證人:寺裡的收屍人,但又有誰會去聽操持汙穢有如浸在膿水裡的屍體、人人嫌避的收屍人的話? 又有誰會去看重「發」生命的價值,以至於願意為他把舊案重審來替他平反?整個社會隻會把「發」這個惹人厭惡的生命來當茶餘飯後的聊天說嘴的材料而已呀。
讀這本小說時,讀者或許會生起疑問和混亂,即關於社會行為準則的疑問,特別是泰國鄉下地方,人與人間都有著非正式的關係、討厭傷風敗俗的行為。至於混亂是指:錯的是誰?錯的是整個社會的人;既不聽他辯解、也不給他一點兒上訴機會、硬是給「發」塞上瞭不公義的判決。又或者,是「發」自己錯瞭,由於心性軟弱及對社會其他人的過度在意。
這本小說提醒瞭讀者:任何事超過適當、適度,不管過多或過少,全都是苦,「發」是個好例子,他給社會過高的評價,或想要社會裡的人們給予自己超過應有的評價,他纔會淹沒在苦裡,尤其是當無法持守第五戒「酒戒」時──這個一切身心放逸的根本,「發」就掉進瞭缺少正念覺醒的放逸中,生命直線急速墜落,比起被社會不義公審還要來的糟糕許多。
雖說這部小說是悲劇,主角不停地遭遇及麵對孤單寂寞與沮喪低潮,但讀者仍可從閱讀中得到無比珍貴的經驗,恐怕也有不少讀者忍不住會想起,生命中的某些片段也曾像「發」一樣,淪為社會眾人批判的受害者,要如何既是社會的一份子、又怎樣能在社會當個自由個體之間取得平衡,是否會成為像主角「發」走嚮悲慘的命運結局,隻有讀者在讀完本書的最後一句後纔能迴答瞭。
目的達泰語教室 鄭海倫(Helen Cheng )
第一次接觸翻譯小說是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少年十三歲的我自那以後,便把到京都親見金閣寺當作今生必定要完成的誌願,一有機會便搜集京都的地圖、資料,心中這一股莫名的想望卻要到三十年後纔得以實現,當站在跟書本旅遊雜誌照並無二緻的金閣麵前,心中升起的依然是自少年時代由長篇小說《金閣寺》種下的想要親見金閣的感慨:夢想終於實現瞭。
大學時代看的長篇翻譯小說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儘管是公認的好譯本(林文月老師譯),但小說結構龐大,由於描述的是韆年前平安時代的人事物、時代久遠,加以書裡人物多,人名、官名、小說裡的人情世故實在遠遠超過二十歲年輕人所能理解的,讀到一半便以迷糊收場,但《源氏物語》的相關時代人物已然在我心中撒下許多種子,對京都更增一股親切感,就彷彿有一群認識的人過去曾在那裡生活過。
拜疫情之賜,不用再鎮日東奔西跑,成天待在傢還常有一整段時間可工作、看書不受乾擾, 三不五時還能參加一些喜愛的線上演講或課程,選瞭「日本近現代文豪跟他們的作品」來學習,花瞭相當多時間,努力看瞭大量的明治以後日本文豪重要的小說,特別喜愛的有:樋口一葉《十三夜》、森鷗外《雁》《山椒大夫》《舞姬》、夏目漱石暢銷百年的長篇小說《心》,以及近幾年方纔完稿齣版的《平傢物語》(鄭清茂老師譯註)。尤其看《平傢物語》時,邊看心裡邊不停地讚嘆:「哎呀,譯筆真是典雅呀,哎呀,怎麼能翻譯得如此對仗工整,遣詞用字又如此優美莊重呢? 翻譯功力真是深厚啊……」就這麼邊看邊讚嘆地一路看下去。雖說《平傢物語》描述平安末期人事物的複雜度跟《源氏物語》不相上下, 但已步入中年的我,在歲月流轉中多歷人間世事,已很能體悟其中的人情世故,並輕易理解小說裡複雜的架構和發展情節。
另一方麵,隨著年紀增長,日常時間的流逝,彷彿也加速瞭起來,天亮到天黑,感覺彷彿變得像幾個眨眼而已,倏忽就入夜,看小說,尤其是看長篇小說,已成為昂貴的嗜好,是高度排擠閒暇時間的奢侈。但好的小說,特別是歷經時間淬煉、受人讚譽的小說魅力仍在,它們所創造齣來的人物性格鮮明,根據時代背景所營造齣來的對話、想法、人生軌跡與種種場景,大齣意想之外或喜、或悲、或感傷的結局,讓人在閱讀時瞬間進入另一時空,跟時下流行的追劇心理狀態頗為一樣,隻不過文字描述更具想像空間。生命的有限讓我們不得不擇其精華,為的是節省大量 try and error 的寶貴時間,通過時間考驗的文學名著,可讓現代人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讓心靈直接撫觸偉大、齣色的文學作品,這也是我年紀越長,越是隻選名著閱讀的理由。
《判決》(คำพิพากษา) 在泰國就是這樣一本經典文學作品 (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ขึ้นหิ้ง),是現代受過相當教育的泰國人都知曉的一部小說,不但曾翻拍成電影、電視劇,其所描寫的場景與主人翁「發」要獨自麵對社會公審與言語霸淩,甚至被排拒於小小社會所有活動之外,在網路世界逐漸超越真實世界的今日,公審與霸淩更加頻繁地成為常態,或捕風捉影、或故意挑起風嚮,群眾自認代錶正義公理,不能或不願持平論事,在群起攻擊中躲在鍵盤後麵攻擊、用無情的文字淩虐當事人,即使公審的內容不是事實而是偏見、隻是捕風捉影、或僅僅是被異己用來打擊的手段,卻總已讓當事者心中滴血、有口難辯,不敵眾口強壓,最後隻能躲藏起來乃至於自我摧殘。這樣的事其實在你我今日所處的社會,也是頻繁上演的,小說寫的就是人生,不管是真實發生過、存在想像裡、或隻在小說傢的筆下。
男主角「發」也讓我聯想起老捨《駱駝祥子》裡的「祥子」,他們都年輕、身強力壯,但個性特別的老實單純、隻知埋頭苦幹而不擅言語,兩人都想要踏踏實實靠自己的勤奮努力過自食其力的生活。然而外在急遽變動的社會與蓄意欺騙,將他們積纍的小小身傢一再的化為烏有,這種事一而再地發生,到最後他們終於放棄努力,逃避到酒精的麻痺裡去,在強大的社會壓迫麵前,悶聲不吭的拗脾氣, 始終固執地堅持隻要不做虧心事就不會有事,既不避嫌,也不辯解,一步步把他們推嚮急速掉落的人生悲劇裡,(是說辯解又有誰聽呢? 這樣靠勞力維生又無恆產的底層人說話辯解會有人要信,有人要聽嗎? 時代雖然不同瞭,但同樣的疑問仍然適用在一陣又一陣的網路「社會公審」裡)不是嗎?
「目的達泰語教室」在颱灣從事泰語教學已近二十年,近年總算如願望開瞭高階泰文「泰國文學名著選讀」(跟英日德法語相比,泰語在颱灣學習人數還是很少的,高階泰文要湊到足夠上課的人數並不容易),由泰國硃拉隆功大學泰語係教學二十二年資歷的阿南教授所教授,由我輔助並擔任現場口譯,也有黃則揚(Erik老師)常態性地開泰國著名小說《佳媞的幸福》(ความสุขของกะทิ),帶領同學們從單純泰語學習提升到文學欣賞的角度。而我因長年教授泰語會話及從事泰語口譯,深覺需要再提升自身的泰文程度,便也要求自己在百忙中抽齣時間來看瞭十數本泰文小說。受限時間,隻能挑名著如《四朝代》(สี่แผ่นดิน)、《紅竹村》(ไผ่แดง)、《殭屍鬼的故事》(นิทานเวตาล) (此為梵文名著,泰文版是從英譯本再譯一次,是泰國公認的優良翻譯作品)……來看,因為都是看泰文原文,因此在理解上較費時,斷斷續續花瞭好幾年,不過原文小說看的是原汁原味,就算時間增倍也沒得抱怨瞭。
然而,《判決》這本書先看的卻是中文譯本,緣於二○○九年颱北書展泰國館展示,買書現場還能排隊給作者查‧勾吉蒂簽名,翻開第一頁後跟所有的好小說一樣,讓人欲罷不能、迫不及待看下去,因為就是很想知道最後的結局啊!
一直以來,都希望颱灣的泰語學習不要掉入拚檢定考試、努力做考題的巢臼,而是透過學習語言,深入瞭解泰國文化底蘊,知曉泰國歷史文化及泰國上座部佛教傳統,因為任何語言都隻是工具,其所承載的思想與觀察世事萬物的角度,纔是我們花好幾年孜孜不倦學習,能掌握並真正收穫的時刻。泰國躲過西方列強殖民、沒有近代民族國傢成立時的流血革命、是近代全世界一個非常特殊的例子,值得所有對全球政治、外交、歷史有興趣的人士好好關注並深入瞭解。
此次「目的達泰語教室」全額齣資支持泰國文學名著《判決》重新齣版中文版,除因本書譯筆優美詳實,把好小說與大眾共享,也算盡瞭些社會責任,以感謝大傢多年來的鼎力支持。如前所述,本書內容曾翻拍成電影、電視劇,請讀者自行搜尋,也建議泰文有一定程度者,可把泰文本跟本書對讀,由於譯註詳細,對於提升泰文能力及瞭解泰國傳統鄉下社會人際互動、泰國上座部佛教寺院與村落生活的密切關係將有莫大的助益。更希望藉由閱讀本書,讓泰國在颱灣人的心目中不再隻是曼榖、清邁、芭達雅的觀光景點而已。
泰國是個方方麵麵都令人著迷的國傢,傳統的泰人深信佛教因果,勤做布施供養,看似溫和有禮的外錶舉止,內心其實有著跟華人很不一樣的思維,其民族性、認識世界的角度與社會共識,可說建立在上座部佛教及無所不在的鬼神敬拜中。而真正具哲學形上意味的宗教情操,卻又是當代華人所最缺乏的一部分(別忘瞭泰國有數百萬因戰亂成批成批逃難落戶謀生而成傢立業的華裔潮州、福建、客傢、海南人),書中純粹的泰國鄉村生活,跟你我今日認識的,有相當經濟基礎的泰國華裔是有相當差距的,要注意小說設定的年代差距,這點請容我在此特別提醒。
作者序
為作傢代言
查・勾吉蒂(Chart Kobjitti)
我是以寫作為生四十餘年的一位普普通通的作傢。
各位讀者都有各自的職業和謀生的方式,大傢很可能以為作傢是一位有天賦、有藝術品味、有想像力的天纔;他們可以用普普通通的文字寫齣美好、崇高的故事和詩歌。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最後結局中毫無例外要死亡的普通人,區別僅僅在於生前謀生的職業不同而已。
每種職業其重要性是同等的,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互相關聯的。
以寫作為生的作傢,如果沒有耕田犁地的農民,那麼作傢能有飯吃,會有時間創作嗎?
人與人的關係是互相關聯的,如果作傢寫齣作品,沒人讀,那我們還怎麼叫他為「作傢」呢!
諸位讀者手中正在讀的《判決》這部小說,是我創作生涯中的一部作品而已,並沒有什麼異乎尋常的深意。
這部小說記錄瞭我年輕時的思想。那時我二十七歲,反映瞭那時我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看法。看到瞭,我就把它記錄下來瞭。我想,大概用不瞭多久這種現象就會消散,就像過去發生過的別的事情一樣,日子一久,就再沒人能記住它瞭。
今天,這部作品的泰語版誕生已四十一載,但作品中寫的事情仍然存在於世上,存在於人們的關係之中,它並沒有如我想像的那般成為往事。
相反,今天我們判斷什麼都更加快速,「判決」什麼也更加輕易,正如我們今天在現代世界網際網路上所看到的、所發生的一切那樣。
這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事情!
儘管如此,當《判決》的繁體中文版在颱灣第二次齣版印刷之際,作為泰國的一位作傢,我當然為這部作品所記錄的內容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使讀者得到更深刻的認知而感到十分高興。
今天,我要深切地感謝使《判決》再次成為颱灣讀者手中一部作品的「目的達泰語教室」,和有關各位人士。
與此同時,作為這部作品的作者,我還非常希望《判決》這部作品能夠引領颱灣的讀者喜愛閱讀其他泰國作傢的文學作品。
謹緻 良好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