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拾朝花

夕拾朝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念欣
图书标签:
  • 散文集
  • 随笔
  • 文学
  • 情感
  • 生活
  • 治愈
  • 成长
  • 女性
  • 散文
  • 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夕拾朝花》為中大中文系資深副教授黃念欣的《明報》專欄首度結集。封面為香港名作家黃碧雲的畫作,精緻細膩,極具收藏價值。欄名「夕拾朝花」向魯迅與亦舒致敬,旨在現實與想像並重,針砭與唯美兼得。全書收錄二零一八年起共四十篇明報專欄文章,題材環繞文學、文化作品評介,結合社會時事與作者教研工作所見所聞。目光敏銳,文字靈巧,知識豐富,簡單易讀,為讀者帶來聯想、反思,又能引起共鳴。
《星河漫游指南:宇宙深空探索与文明展望》 作者: 艾萨克·林德, 天体物理学家,资深宇航项目顾问 出版社: 寰宇星图文化 装帧: 精装,附录包含高分辨率星图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像 页数: 780页 --- 内容提要: 《星河漫游指南:宇宙深空探索与文明展望》并非一部科幻小说集,而是一本严肃、严谨且极具前瞻性的非虚构著作,旨在为人类的下一次伟大飞跃——星际旅行与地外文明接触——奠定理论基础与实践蓝图。本书汇集了当代天体物理学、先进推进技术、行星科学、以及复杂系统生物学的前沿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全景式的宇宙生存与发展框架。 本书分为五个宏大的部分,层层递进,从我们脚下的太阳系扩展至遥远的系外行星,并最终聚焦于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上面临的终极挑战与机遇。 --- 第一部分:尺度之惑——重新认识我们的宇宙邻域 (页码 1-150) 本部分首先对当前人类对宇宙尺度的认知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校准。作者从光速的限制性出发,详细分析了传统化学火箭推进技术的局限性,并引入了多维空间理论在航行时间缩短上的潜力。 重点章节: 1. 引力透镜与暗物质的航迹图: 如何利用宇宙中天然形成的引力透镜效应作为“捷径”或导航标记。深入探讨了暗物质和暗能量如何影响星际介质的分布,这对超远距离探测器至关重要。 2. 柯伊伯带的边界意义: 将焦点从火星拉回到太阳系边缘。详细论述了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中冰冻物质的潜在价值,它们不仅是未来深空任务的燃料库,更是太阳系形成初期“时间胶囊”的载体。 3. 宜居带的重新定义: 传统观点局限于液态水,本书提出了“能量梯度宜居带”的概念,探讨了如土卫二(恩克拉多斯)和木卫二(欧罗巴)等冰下海洋世界的实际宜居潜力,以及如何设计探测器突破冰层进行直接生命体采样。 --- 第二部分:推进革命——超越化学的桎梏 (页码 151-320) 这是本书技术核心的体现。作者深入浅出地解析了目前理论研究中最具前景的几类星际推进技术,并对其实施的工程难度进行了详尽的风险评估。 重点章节: 1. 核聚变驱动的曙光: 详述了D-T(氘-氚)和更具挑战性的D-He3(氘-氦三)聚变反应堆在星际航行中的可行性。书中包含了一系列关于磁约束和惯性约束聚变引擎的简化设计模型,特别关注了反作用力质量的最小化策略。 2. 光帆的极限与突破: 对激光驱动的“突破摄星”计划进行了工程学解构,讨论了如何制造出能承受兆瓦级激光阵列照射的超轻、超高反射率材料(如石墨烯衍生物或纳米晶格反射镜)。 3. 曲速场理论的实用性探讨: 尽管麦克斯韦方程组是基础,但作者审慎地探讨了基于阿尔库比耶雷驱动理论的负能量密度需求。书中展示了利用高维“膜”的局部能量波动来模拟负能量场的理论模型,尽管目前仍停留在纯数学层面,但指明了理论探索的方向。 --- 第三部分:星际定居点——行星工程与生态圈构建 (页码 321-500) 在抵达目标恒星系后,人类将面临如何在陌生环境中建立可持续生态系统的挑战。本部分集中讨论了行星改造(Terraforming)的伦理、技术与时间尺度。 重点章节: 1. 系外行星大气层重塑: 如何利用轨道反射镜调整目标行星的能量输入,引发温室效应或冷却效应。对于稀薄大气或缺乏磁场的行星,提出了巨型等离子体发生器作为人工磁场的临时解决方案。 2. 生物圈的模块化导入: 强调不应采取“一次性导入”的粗放模式,而是推崇“生物模块化集成”。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能够自我复制、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极端嗜好型微生物群落,作为行星生态系统的“第一批拓荒者”。 3. “茧式栖息地”的生命周期管理: 对于那些完全不适宜改造的行星(如系外气态巨行星的卫星),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封闭的、完全自洽的地下或轨道栖息地,并探讨了如何维持数代人的社会心理稳定。 --- 第四部分:接触的概率与信号解读 (页码 501-650)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是作者基于贝叶斯概率模型,对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生命并能被我们探测到的文明等级进行了细致的量化分析。 重点章节: 1. 德雷克方程的动态修正: 不再满足于静态参数,作者引入了“文明技术自毁率”和“行星寿命”作为动态衰减变量,重新计算了银河系中活跃文明的数量预期。 2. SETI:从无线电到量子纠缠: 批判性地回顾了传统射电望远镜的局限性,重点介绍了利用“引力波特征信号”和“高能中微子束”作为可能的地外通信媒介。 3. 宇宙语言学:信息的普适结构: 如果我们接收到信号,如何破解?本书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常数、原子结构和基本物理定律的“零级信息结构”,认为任何先进文明的初始信息包都必须包含这些宇宙公理。 --- 第五部分:人类的未来图景——文明的永续性 (页码 651-780) 最后一部分是哲学层面的升华,探讨了星际文明的本质,以及技术进步对人类物种定义的冲击。 重点章节: 1. 时间尺度下的伦理学重构: 当一个殖民任务需要跨越数百年时,如何定义“继承权”与“目标一致性”?书中探讨了基于遗传学优化和记忆上传技术来保证文明核心目标的延续性。 2. 后人类时代的生态位: 探讨了“意识上传”和“生物机械融合”是否是星际旅行的必然路径。如果人类的物理躯体不再是旅行的载体,那么我们与原初地球文明的联系将如何维持? 3. 银河系中的“大沉默”: 综合前述所有内容,作者对费米悖论给出了一个悲观但逻辑自洽的解释:生命在演化到足以进行星际通讯前,其内部的资源消耗或信息熵增恰好达到了其母星系的承载上限。 真正的挑战,不在于飞多远,而在于如何活得足够久。 --- 读者定位: 本书面向对天文学、航空航天工程、未来学、以及复杂科学伦理感兴趣的专业人士、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以及所有对人类未来充满好奇心的深度阅读者。它要求读者具备基本的物理学和数学背景,但作者的叙述方式保证了其思想的穿透力与可读性。本书是理解人类未来在宇宙中位置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念欣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著作《晚期風格——香港女作家三論》獲第十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文學評論組推薦獎、《翠拂行人首:小思集》則獲第七屆香港書獎。曾任《開卷樂》及《遇見文學》主持,並於《明報》撰寫專欄,積極推廣閱讀與文化。

  論著
  《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與董啟章合著)(1996)
  《講話文章II:香港青年作家訪談與評介》(與董啟章合著)(1997)
  《晚期風格——香港女作家三論》(2007)
  《翠拂行人首:小思集》(編)(2013)
  《董啟章卷︰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編)(2014)
  《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小說卷二》(編)(2015)

  譯著
  《阿克瑟爾的城堡︰1870至1930年的想像文學研究》(Edmund Wilson著)(2006)

图书目录

自序

一 、光影留情
德嫻頌
有人喜歡藍
泡菜奧斯卡
京都人、私房、雅趣
繼園臺上
好好看許鞍華拍電影
《亂世佳人》精神
活地反擊
壞女孩
俏郎君是誰

二、藝文拾慧
北島教你讀心術
十一維度的浪漫
重讀舊箋
野鳶尾與無花果
掬水月在,染者之手
骨的呻吟
千年之問
能飲一杯無
現代文學十二子
山月記

三、時代筆語
編劇與小兵
發夢
黃台之瓜,何堪再解讀 ?
歷史(試題被取消)的教訓
格物致良知
魯迅與疫苗
買一枝鋼筆,手寫
照鏡  
「姣」之筆記
烏心工作

四 、教事重提
當金文泰遇上修頓夫人
尋找沙君拔
有一種排名,叫做總之我要入中大
像好德一樣好色
看葉靈鳳吃粽
聽審的感想
大班樓記
愛丁堡的獎勵
法國與荷蘭
那些我愛過的車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7988991
  • 規格:平裝 / 185頁 / 12.5 x 18.6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台湾的文艺圈子似乎很流行那种解构主义的写作,文字尖锐,观点犀利。所以当我翻开《夕拾朝花》时,我简直有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疗愈”,它像是一剂慢性的温和的镇定剂。作者似乎对这个纷乱的世界有着一种超越性的理解,他并不试图去批判或者改造什么,而是选择了一种接纳和欣赏的态度,去记录和梳理那些生命中微不足道的片段。我尤其欣赏他处理“时间”这个概念的方式,不是线性地向前奔跑,而是像一个圆,不断地回溯和重叠。这种对时间流逝的体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些“浪费掉”的时光,原来那些看似无所事事的瞬间,才是构筑我们生命厚度的基石。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考究,拿到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充满了诚意,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冰冷的电子屏给不了的。

评分

老实讲,我以前对这种带有怀旧色彩的散文集兴趣不大,总觉得有点“老气横秋”,但《夕拾朝花》给了我一个完全不同的体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在怀旧的同时,并没有陷入无病呻吟的窠臼。作者很懂得如何将过去的经验,巧妙地折射到当下的某种困境或思考中去,虽然没有直接点破,但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非常耐人寻味。特别是他处理一些人际关系上的微妙情愫时,那种克制又真挚的情感流露,让人很有共鸣。我感觉作者像是把自己的心事,用一种非常优雅的方式摊开来给我们看,但又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让你既能感受到温度,又不会觉得被打扰。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音乐性,仿佛能听到作者在轻声吟诵。

评分

最近翻到一本老派的散文集,书名取得很有意思,叫《夕拾朝花》。我猜想作者的心境,大概是想在日常的琐碎中,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和感悟吧。这本书读起来,给我的感觉非常像是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坐在老家的阳台上,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着婉约的民歌,那种悠闲又带点淡淡乡愁的氛围,一下子就占据了我的心头。作者的文字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反而是那种非常朴实、贴近生活的叙事方式,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娓娓道来。特别是他描绘一些生活场景,像是去市场买菜、邻里间的互动,那种人情味儿特别浓厚,让我这个在都市里打滚久了的人,都忍不住怀念起以前慢一点的生活节奏。那种细节的捕捉力真是了得,能让你仿佛身临其境,闻到菜市场的烟火气,听到街坊邻居的招呼声。整本书读完,就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返璞归真”,让人感觉心头熨帖,对生活中的小确幸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绝对不是新手可以达到的,它有一种历经世事沉淀后的老练和豁达。我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它,早晨醒来读,感觉是新鲜的开始;晚上睡前读,又成了安抚心灵的睡前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叙事中展现出的那种“节制的美学”。他懂得什么时候该收住笔,什么时候该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填充,这种叙事上的分寸感拿捏得极其到位。不像有些作品,总是恨不得把所有的想法都塞给你,这本书更像是邀请你进入一个安静的茶室,奉上一杯清茶,让你自己去品味其中的回甘。每读完一篇,我都会有一种想要拿起笔,记录自己生活中某个小片段的冲动,这种被唤醒的创作欲望,或许就是一本好书能带给读者最大的馈赠吧。它没有宏大的主题,却在每一个微小的切口处,折射出了人生的巨大光芒。

评分

说真的,我现在看的书越来越功利化了,大多是想从中挖点“干货”或者新知,但《夕拾朝花》这本书,完完全全就是一场心灵的漫游。它的文字结构很自由,没有特别强烈的线性叙事,更像是一串串被串起来的珍珠,每一篇都是独立的意象,但放在一起又构成了一张温暖的网。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自然”的描写,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自然哲思,而是非常接地气的观察,比如对某种植物生长状态的细致描绘,或者对季节更迭时那种微妙光影变化的捕捉。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温柔,让人感受到他对周遭万物的那份敬畏与喜爱。读起来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那个画面,那种感觉很奇妙,好像作者的眼睛变成了我的眼睛,带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平时匆匆路过却未曾留意的风景。这本书的韵味,需要慢慢品,急不得,急了就错过了它散发出的那种清幽的香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