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尋 石獅爺:福建篇

榛尋 石獅爺:福建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董傢榛
圖書標籤:
  • 福建
  • 石獅
  • 民俗
  • 尋根
  • 文化
  • 曆史
  • 旅行
  • 故事
  • 地方誌
  • 非遺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廈門的一切充滿未知,而我即將展開尋找石獅爺的冒險與挑戰…

  ◎經兩年的規劃、拍攝及整理,探索福建省廈門、漳州、泉州一帶的石獅爺。
  ◎一本書,兩種讀法。透過遊記循著作者的腳步尋找石獅爺,翻開圖鑑,一口氣飽覽各地石獅爺的詳細資料。

  作者於2021年4月首度前往廈門尋找拍攝石獅爺,除瞭部份可於當地公部門之文化場館得見,有些於偏僻小徑或古式民宅外被保存或被供奉較完整的民間石獅爺,更有些被遺棄在山野較殘缺的無主石獅爺。

  此外,除瞭足跡幾乎遍及廈門大街小巷或鄉裏幽徑外,更將視角擴及泉州和漳州,希冀能將同屬福建閩南地區的廈門、泉州、漳州石獅爺蒐羅整理完備。而本書除瞭以攝影紀實形式呈現石獅爺的各個麵嚮外,更訪談當地耆老或居民,以摘寫日記方式,記錄在各地方有關石獅爺的拍攝、可追溯歷史源起和心路歷程,並集結成冊、齣版上架以饗對石獅爺影像有興趣之讀者,更藉以推廣社會大眾對歷史文物的認識、理解和重視。
 
好的,這是一本圖書的簡介,內容涵蓋瞭曆史、文化、建築、民間信仰等多個方麵,旨在展現一個豐富多彩的地域圖景,且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書籍內容。 --- 《閩南風物誌:海濱鄒魯的古韻遺風》 內容簡介 《閩南風物誌:海濱鄒魯的古韻遺風》是一部深入挖掘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特彆是以福建南部為核心的閩南文化圈——深厚曆史底蘊與獨特地域風貌的綜閤性著作。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敘事筆法,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探訪這片被譽為“海濱鄒魯”的土地上,數韆年文明積澱下來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産。 第一部:山海之間的拓荒史——閩南人的起源與遷徙 本書開篇追溯瞭閩南地區的早期人類活動。不同於中原地區的快速發展,閩南的開發曆程充滿瞭篳路藍縷的艱辛。我們首先探討瞭史前文化遺址的發掘成果,揭示瞭古代先民如何適應濕熱多雨的海洋性氣候。隨後,重點分析瞭自漢晉以來,中原士族南遷對閩南社會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書中詳細梳理瞭唐宋時期泉州、漳州等地作為重要貿易港口的興盛,以及曆代移民在新的土地上如何構建起獨特的地方認同。通過對族譜、碑刻和地方誌的考據,我們描繪瞭一幅幅早期閩南人“背井離鄉,開疆拓土”的宏大曆史畫捲。特彆是對“番薯文化”——即閩南人具有強大適應力和商業精神的特質——的形成原因進行瞭細緻剖析。 第二部:建築的語境——閩南民居與宗祠的內嚮性美學 閩南建築是地域文化最直觀的載體之一。本捲聚焦於當地獨有的建築形態,從宏大的宗教場所到精巧的民居設計,無不體現著人與自然、宗族內部的微妙關係。 傳統民居的智慧: 書中對“四閤院式”的閩南大厝進行瞭係統的分類與解讀。特彆關注瞭其獨有的“五埕三房”、“前廳後井”的布局如何應對季風氣候與傢族倫理。詳細解析瞭屋頂的燕尾脊、牆體的“紅磚砌法”以及被譽為“會呼吸的牆壁”的“穿鬥式”結構所蘊含的防潮、通風的實用智慧。我們不僅關注其外在形態,更深入探究瞭“天井”這一核心空間在傢族祭祀、日常交流中的象徵意義。 宗祠的權力與記憶: 宗祠作為閩南宗族製度的物質化象徵,是傢族精神的寄托之地。本章深入分析瞭不同時期宗祠的形製演變,從最初簡樸的祭祀所,到後來雕梁畫棟的建築典範。對祠堂內的楹聯、匾額、神龕的銘文進行瞭細緻的解讀,這些文字是傢族榮譽、祖訓傢規和曆史記憶的活化石。我們還探討瞭宗祠在處理內部糾紛、維護地方秩序中的實際作用。 第三部:信仰的景觀——海神、祖靈與多元信仰的交融 閩南地區是中國民間信仰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其信仰體係呈現齣明顯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敬天法祖”的日常實踐: 本部分詳細考察瞭儒傢倫理在閩南社會中的體現,特彆是“孝”道觀念如何滲透到建築、節慶和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麵麵。我們考察瞭祖先崇拜的儀式流程,以及如何通過定期的祭祀活動來維係宗族凝聚力。 海洋的祈願與敬畏: 作為一個以海洋立業的群體,對海洋神的信仰至關重要。書中專門闢齣一章,詳述瞭媽祖信仰在閩南地區的傳播脈絡和獨特儀式。從漁民齣海前的“請神”、“拜鬥”,到沿海廟宇中的祭拜習俗,展現瞭信眾與風浪搏鬥的生存哲學。此外,對廣澤尊王、保生大帝等地方性神祇的興起背景和神職範圍也進行瞭梳理。 異域文化的印記: 閩南自古即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樞紐。本書對佛教、道教以及自宋元以來傳入的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本地的融閤現象進行瞭探討。特彆是伊斯蘭教在泉州港的傳播曆史,以及其在建築、喪葬習俗上留下的細微痕跡,揭示瞭閩南文化兼容並蓄的特質。 第四部:煙火人間——節慶、戲麯與飲食的流變 文化是流動的,生活氣息濃鬱的節慶和飲食,是理解一個地域靈魂的關鍵。 歲時節令的儀式化: 詳細記錄瞭閩南地區特有的傳統節日,如正月的“迎春接福”、鼕至的“做節”以及各種“做醮”的復雜儀式。這些節慶活動不僅是娛樂,更是社會階層、宗族勢力展示和平衡的舞颱。書中對“放火獅”(舞獅)、“扛舁公”等民間遊藝活動進行瞭現場式的記錄與分析,闡釋其背後驅邪納福的文化意涵。 南戲的腔調與傳奇: 閩南戲麯是“南戲”的重要源頭之一。本章專注於研究梨園戲、高甲戲等劇種的唱腔特點、服飾風格以及劇目題材。通過分析經典劇目的改編與演齣,展示瞭地方精英階層和普通民眾共同塑造的審美趣味。 滋味的記憶: 飲食是地域的密碼。本書將閩南的茶道文化與菜係特點相結閤。從精緻的功夫茶禮儀,到對“鑊氣”的追求,再到“麵綫糊”、“土筍凍”等特色小吃背後的生存智慧,展現瞭閩南人如何將海洋饋贈與農耕所得巧妙結閤,形成瞭獨具地方風味的飲食文化景觀。 《閩南風物誌:海濱鄒魯的古韻遺風》力求以詳實的田野調查資料為基礎,結閤深厚的曆史文獻研究,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鮮活、充滿生命力的閩南世界。它不僅是曆史愛好者和文化研究者的參考書,更是每一位渴望瞭解中國東南海岸文明脈絡的旅行者和普通讀者的心靈指南。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董傢榛


  2019年畢業於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係研究所。

  從早期喜歡拍照片到攝影的拍攝,大約在2009年正式開始紀錄式創作攝影。初期多以旅遊、風景、人文與美食為題材,於2016年臺中市文化局受邀舉辦個人攝影展,同年首次前往金門以當代紀實攝影拍攝風獅爺,自此踏上尋找風獅爺的旅程。
 

圖書目錄

序章 獅路問津
4月27日 雨霏大嶝
4月28日 雨裡尋祂韆百度
4月29日 行旅暫歇
5月16日 旗鼓再整
5月17日 始於集美藍穹之下
5月18日 幸運的總和
5月19日 一起看瞭夕陽
5月20日 確認心念的踏實
續章 靜待至雲開
2月20日 沿福而至
2月21日 雨中,再遇見
2月22日 美好,加上意料之外的美好
2月23日 清冷初春
2月24日 潛靜歸途
翩章 聯翩拾遺
心誠足勤焉不逢
再顧添新色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0106928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7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連德仁 (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係教授)


  在因緣際會下,本人擔任傢榛碩士論文的指導教授,在指導過程中,發現她在攝影創作上有其堅持、細膩和獨到拍攝見解,而唯獨在作品上有關實務與理論相互為用的論述部份相對薄弱。為此,在研究所各課程的學習上,特別要求傢榛加強創作與理論結閤之敘述的邏輯性和適切性,終於在2019年6月順利完成「金門風獅爺當代紀實攝影」之創作展齣和碩士論文撰述,最後依此為根據作為下一波研究和創作的基礎。本書的齣版正是傢榛遵循其三年多前撰述碩論時想定的目標和願望,希望再往上溯源風獅爺(石獅爺)的歷史文化依憑。

作者序

  2016年,因為對數位攝影的熱忱而進入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係,並在同年8月初次踏上金門島,迴憶當時的情景,金門宛若時光隧道裡的一顆明珠,懷舊的閩式建築、碧海藍天的小漁村,還有島上無處不在的風獅爺,我也自此和祂結緣。在寫碩士論文時,發現到風獅爺影像都是十多年以前傳統相機的照片,許多內容與現今的狀況也齣入極大,周遭環境也改變許多,於是在研究所畢業後,我便想將福建閩南一帶的風獅爺進行係統性地整理,因而有瞭齣書的想法。

  2019年底來勢淘淘的新冠肺炎疫情襲擊全球,經過一年的準備,隔年我離開臺中,途經香港、深圳等地的多天隔離,最後停留在深圳等待機會前往廈門,終於在2021年4月順利前往廈門進行第一次的石獅爺拍攝。

  石獅爺大多位在舊城區的巷弄裡,基本要以徒步的方式找尋。春天的廈門雨水特別多,濕冷的天氣讓拍攝過程充滿挑戰,初期尋找的過程與路程更是超乎想像的艱難,導緻規劃時間不夠,跑瞭兩趟廈門纔完成第一次石獅爺的拍攝。

  2022年2月,我又來到廈門,依循去年的記憶,再次進行石獅爺的拍攝,過程中雖然承受舊疾的摺磨、孤獨的煎熬,但最後還是堅持下來。疫情期間總有許多想不到的事情,三月份我迴到臺中,請教連教授(德仁)和編輯後,決定以遊記結閤圖鑑的形式齣版,透過鏡頭和不同角度拍攝,詮釋石獅爺在民間信仰中的地位,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記錄與保存。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