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不住地想飛起來: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的文化信仰

壓抑不住地想飛起來: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的文化信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毅
圖書標籤:
  • 琉璃藝術
  • 文化信仰
  • 張毅
  • 琉璃工房
  • 工匠精神
  • 颱灣文化
  • 設計
  • 藝術
  • 傳記
  • 創業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琉璃工房創辦人、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
張毅 寫給文化的最後情書

  我的心裡不自在,所以,我做自在。
  一身不拘,無聲,無光,無色,
  又隱隱有聲音有光自裡傳齣,
  自在不自在?

  生命,有些事,是一目瞭然的,有些並不。
  每個人就一步一步地朝前走,
  一路上,多少恐慌,多少疑惑,
  很少事情是明明白白的。

  而他,透過文學,透過電影,透過琉璃,透過藝術,
  一點一點地知道瞭生命。

  電影十一年,琉璃工房三十多年。

  對電影,張毅曾在一種馬不停蹄的情況朝前行,他自問:「這個虛幻如夢的世界,我是不是一直都清醒著?」

  對琉璃,他說:「我們說我們賣房子、抵押房子,如何壯烈地研究開發這個玻璃粉的脫蠟鑄造法,但是,我們終究對於傳統,是無知的。」所以他不斷追尋,去到所有跟玻璃有關的城市,總想把一切做到極緻。

  對人生,他說:「我第一次知道我有高血壓的問題,還完全不知道高血壓到底是怎麼一迴事。」他很快瞭解,「原來,跟死亡有關。我那年十九歲。」但問他一生最關心的事:「生,能愛,死,無懼。」

  所以他感到迫切,每一件他努力做的工作、他緻力投入的文化傳承,是希望能夠讓這個社會的態度改變,讓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念提升,讓我們有信仰。

  本書精選張毅三十二篇文章,有他把事情做到極緻的信念,有他沉浸文學與戲劇的世界,有他透過藝術看人生,以及他對生命的思索。

  我們從中看到一個精采的藝術傢,在電影裡、在琉璃裡追尋掙紮,而換來自在的前行。

  我們相信藝術,是因為藝術跟人有關,
  無論是一種思想,或是一種情感,
  終究是一個人對於宇宙、對於生命的錶述。──張毅

感動推薦

  餘鞦雨、高希均、鬍誌強、如常法師、宋秩銘、童子賢、楊惠姍

  你們即將讀到的,是一個極為精采的男子的行跡和心跡。他是一位著名的電影導演和琉璃大師,也是一位佛學傢、作傢和詩人。他的整個生命都是美的構思,他又善於把這種構思變成一個個宏大的事業而感染韆傢萬戶。──餘鞦雨

  他的電影,每部都展現瞭他的纔氣與思想,值得一看再看。他對琉璃藝術的推動,透過這本書的敘述,更讓人瞭解他的起心動念、創意與前後經歷的辛苦和挫摺。──鬍誌強 臺中市前市長

  他以近乎對宗教的虔敬,來看待文化工作,即便在上海經營琉璃藝術博物館或餐館,我們都可以從所有細節中發現他對文化是多麼的在意與堅持!──如常法師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 

  我跟張毅成長過程像極瞭,看瞭他的文章非常感慨。⋯⋯除瞭感慨,還是佩服張毅的勇氣及執著。──宋秩銘 奧美大中華區董事長

  射手座的你,對生命充滿瞭好奇,愛探索的特質,讓你就像那隻大鵬鳥,永遠想飛得高高的去看這個世界!也許你這一趟人間行的任務,就是要透過你的眼睛,觀察別人,去探究生命的諸多麵相,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及價值!──楊惠姍 琉璃工房創辦人、藝術傢
好的,以下是一部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與您提供的書名無關: 《星辰的低語:費米悖論與宇宙孤獨的哲學探索》 作者: 艾莉絲·文森特 (Alice Vincent) 齣版社: 寰宇智識齣版社 ISBN: 978-1-5678-9012-3 書籍類別: 天文學、宇宙學、科學哲學、人類學 --- 內容提要:當寂靜迴盪在無限之中 我們仰望夜空,數以億計的星係在無垠的黑暗中閃爍,每一點光芒都代錶著一個潛在的太陽,周圍環繞著數不清的行星。根據概率,生命應當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之一。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聚焦於地球之外,所得到的卻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靜。 《星辰的低語:費米悖論與宇宙孤獨的哲學探索》並非一本傳統的天體物理學教科書,它是一場深入人類知識邊緣、探討「我們是否孤單」這一終極問題的智識之旅。本書的作者,著名跨學科思想傢艾莉絲·文森特,以其深厚的科學素養和卓越的敘事能力,將讀者帶入費米悖論的邏輯迷宮,並從哲學、社會學乃至神學的角度,對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進行瞭深刻的反思與質疑。 第一部分:悖論的誕生與科學的睏境 本書開篇追溯瞭費米悖論的起源,詳細闡述瞭恩裏科·費米在午餐時的那個簡單卻顛覆性的提問:「他們都在哪裡?」文森特精準地梳理瞭支撐「他們應該存在」這一觀點的科學基石:德雷剋方程的變數、係外行星的發現浪潮,以及生命起源的化學必然性。 隨後,作者係統地剖析瞭圍繞此悖論提齣的各種「解決方案」。她將這些理論分為三大類別: 1. 「他們存在,但我們沒有發現」:探討瞭「大過濾器理論」(The Great Filter)的各種形態,從宇宙尺度(例如伽馬射線暴的頻繁爆發)到文明內生性(例如技術奇點後的自我毀滅傾嚮)。文森特特別深入分析瞭「動物園假說」(Zoo Hypothesis)和「黑暗森林理論」(Dark Forest Theory)的社會學意涵,指齣高級文明可能採取極端謹慎的隱蔽策略,這對人類的SETI(搜尋地外文明計劃)策略提齣瞭嚴峻的挑戰。 2. 「他們存在,但已經消失瞭」:這一部分聚焦於文明的生命週期。作者引用瞭地球歷史上的多次大滅絕事件作為類比,探討瞭智慧文明在跨越行星際、恆星際旅行的門檻時,可能遭遇的不可逾越的技術、資源或倫理障礙。本書首次提齣瞭一個關於「文明熵增」的新模型,認為高度複雜的社會結構本身就蘊含著使其崩潰的內在不穩定性。 3. 「他們從未存在」:這是對「稀有地球假說」的現代詮釋。文森特跳脫瞭傳統的行星適居帶定義,探討瞭形成「智慧」的必要條件,比如闆塊構造的持續作用、大型衛星(月球)的穩定潮汐效應,甚至大氣層中特定氣體比例的精確平衡。作者提齣,複雜生命或許是普遍的,但發展齣可進行星際通訊的技術文明,需要的條件疊加概率可能遠超德雷剋方程的樂觀估計。 第二部分:哲學的深淵與孤獨的定義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焦點從「他們」轉嚮「我們」。文森特認為,費米悖論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一個深刻的哲學睏境,它拷問著人類的獨特性、價值觀以及存在的意義。 如果宇宙中隻有我們,那麼人類文明的成就——藝術、科學、倫理——便擁有瞭無與倫比的宇宙級重要性;如果宇宙中充滿瞭文明,而我們卻是剛剛醒來的嬰兒,那麼我們的自我中心主義便顯得極其可笑。 作者細緻地探討瞭「孤獨」的層次: 物理的孤獨: 距離的絕對性。即使最近的文明相隔數百光年,其信息傳播的速度也遠慢於人類的壽命尺度,使得即時對話成為不可能。 認知與心靈的孤獨: 即使我們接收到信號,其思維結構、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否會與我們完全不同?本書引入瞭符號學和認知科學的觀點,探討跨物種理解的極限。 時間的孤獨: 文明間的共存時間。如果宇宙歷史長達138億年,而我們活躍於電磁波譜的時期不過百年,我們是否隻是宇宙長河中的一次短暫閃光? 文森特挑戰瞭傳統的「進化論決定論」,質疑智慧生命的齣現是否真的是自然演化的終極目標。她引用瞭尼采的「永恆輪迴」概念,思考人類是否在不斷重複著同樣的技術興衰循環,而「外麵」的靜默,或許正是對這種重複的最終判決。 第三部分:麵嚮未來:寂靜中的責任 在結尾部分,作者將目光投嚮人類的未來行動。她主張,無論費米悖論的答案為何,它都為人類提供瞭一次空前的自我審視機會。 本書呼籲一種新的「宇宙責任感」。如果我們是唯一的火花,我們必須承擔起保護地球生態和知識傳承的重任;如果我們不是唯一的,我們必須以更謙遜和準備充分的姿態,重新設計我們的探測與溝通策略。文森特認為,對外太空的探尋,本質上是對自身潛能的挖掘。 《星辰的低語》是一部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作品,它迫使讀者走齣舒適的地球視角,重新衡量生命的脆弱與珍貴。它不僅為科學愛好者提供瞭最新的理論綜述,更為所有對存在、意義和無限空間感到好奇的人,提供瞭一幅關於人類在宇宙宏大圖景中定位的深刻畫捲。準備好聆聽那片虛空的迴音瞭嗎? ---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閤: 完美融閤瞭當代天體物理學發現、複雜係統理論與歐陸哲學思辨。 敘事引人入勝: 複雜的科學概念被轉化為清晰、富有懸念的哲學探討。 深入的理論剖析: 詳盡介紹瞭從白矮星到蟲洞的各種猜想,並評估瞭它們的當前可信度。 適閤讀者: 對宇宙學、哲學思辨、生命起源感興趣的廣大讀者,以及所有仰望星空的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毅(一九五一~二○二○)


  亞洲Studio Glass運動之父──《紐約時報》
  現代華人琉璃藝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LIULI CHINA MUSEUM 創辦人
  曾任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玻璃藝術學係顧問教授
  亞太影展最佳導演及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
  臺灣新銳電影導演的重要代錶
  著名短篇小說傢

  十九歲即成為當代備受矚目的短篇小說傢,其作品兩度評為年度最佳著作。世界新聞學院畢業後,開始瞭他的導演生涯,其所執導的「我這樣過瞭一生」,為他贏得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而他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我的愛」,被《綜藝雜誌》年鑑選為臺灣電影百年(一八九五~一九九五)十大傑齣電影之一。

  一九八七年,張毅決定放下如日中天的電影事業,與楊惠姍共同創立華人第一個琉璃藝術工作室「琉璃工房」,投入現代琉璃藝術創作。做為品牌執行長,張毅帶領楊惠姍,以獨特的華人文化風格創作走嚮世界,取得國際玻璃藝術界極高的讚譽,並獲國際重要博物館永久典藏,達到華人琉璃藝術傢從未有的高度。他為琉璃工房品牌擘畫的發展藍圖,在創意與產業的成功,成為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先鋒,並帶動兩岸三地華人的傳統玻璃工藝蓬勃發展,開啟新的方嚮與格局。《紐約時報》曾評論張毅在華人玻璃藝術界等同於美國玻璃藝術工作室之父哈維.利特頓(Harvey Littleton)的地位。

  年輕時如影隨形的原發性血管病變,讓張毅對生命有獨特的領悟。一九九八年因心肌梗塞重臨死亡召喚而奇跡迴轉,開始從事個人的琉璃創作。對他而言,琉璃材質,充滿「愛和死亡」的意象;他想用作品與自己對話,與生命對話。張毅的琉璃藝術,深見文學與電影的深遠影響,不僅具當代藝術創作思維,也富含強烈的傳統民族文化蘊藏的倫理、宇宙觀、佛教哲學概念,對人的關懷、對生命和文化,有細膩的觀察與主張。創作風格,隨心而為,揮灑不拘;他讓琉璃在焰火的淬鍊中肆意流動,讓光與色彩發揮更大的自由度,賦予作品無限的延展與探索空間,引領觀眾內在深思與迴響。

  琉璃作品
  《太湖石》係列
  一九九八年發錶,文人的詩意,濃縮在一方奇絕的石頭裡。琉璃太湖石,對張毅而言,是對自然的歌頌,也是對自然的惆悵,矛盾的交織情感,讓這文人生活裡最具代錶性的造型──太湖石,從色彩與光影掩映裡再生。

  《自在》係列
  二○○二年發錶,對於「自在」的齣現,張毅隻肯說:「我的心裡不自在,所以,我做自在。」以無所不佛的創作語言,展現無入而不自得的作品,於二○一二年在中國美術館中展齣。「不可說自在」為該館五十年第一次收藏的現代琉璃作品。

  《焰火禪心》係列
  二○一三年發錶,張毅的創作嚮來隨意,自在,卻充滿人的情感,他希望不要讓作品拘束,琉璃想發展成什麼,就讓它走到那裡。歐洲資深藝評傢阿蘭.阿維拉(Alin Avila),評論此係列:「把我們帶到一個真實的地錶,強大的風暴裡感受著狂烈的火被塑形到瞭玻璃中,而在這一團煉獄的錶麵卻有一朵花正在綻放。是另一種對立的結閤,更是另一種壯麗的形式。」

  二○一五年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首席策展人尚.盧剋.歐利維(Jean-Luc Olivie)首次見到張毅的作品,肯定他在創作概念以及技巧錶現,為玻璃藝術帶來前所未見的新境界。該年度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收藏張毅的作品,是一九○四年開館以來第一件華人作品。

  《一抺紅》係列
  「人生如夢幻泡影,心中仍有一抹紅」。二○一四年《一抹紅》係列,不僅是張毅對生命的反思,更是多年來思考哲學與琉璃藝術的答案。他從民族情感、從東方詩意裡,發展齣水墨筆韻與琉璃氣泡的協奏麯,是琉璃藝術裡未曾有過的創新錶現。

  張毅說:「一抹紅」是無限的歲月的纍積,是仍然存在的希望、嚮往,是最後的堅持。
 

圖書目錄

序  隆重的吿別,隆重的齣發 餘鞦雨
序  兩個後悔 鬍誌強
序  張毅──一位我所認識的文化人 如常法師
序  張毅走瞭太早瞭 宋秩銘
代序 我將帶著這本書到天涯海角 楊惠姍
 
序麯 一身不拘
 
第一部 把一切做到極緻,就成為一種道
相信,之重要
三百五十年的漬物
更寬廣的生命
沒有人,就沒有藝術
奈良藥師寺的白檀香
因為喜歡,因為愛
寧願和羚羊一起到另一個世界
我還能不能迴到慕拉諾?
伊斯坦堡街頭的貓
 
第二部 他心底的眼睛,仍然看著他相信的生命……
瑞濛.錢德勒的陽光
文學的透明思考
飛行的眼睛
六百年崑麯,是誰傢的鄉愁?
油與石圍牆的故事
我為什麼看韓國電影?
 
第三部 這樣淡淡的若有似無,承荷瞭一切,也放下瞭一切
另一個角度看佛教,以及佛教藝術
眉宇之間的光──我看北齊佛立像
擁抱深沉的淡然──我看北齊佛立像
飛起來,微笑地飛起來──我看北魏飛天頭像
 
第四部 在這個虛幻如夢的世界,我是不是一直都清醒著?
寂靜,在戰火之後
存命之喜
生活的本來麵貌
我很小之後,纔能夠看見別人
多麼多麼地需要音樂
一點一點地知道什麼叫生命
智慧隻能苦中來
養生主的「主」
我十六歲的迴憶裡全是怨懟
曾經滄海難為水
 
尾聲 有一天,我將永遠離開臺北
 
附錄 我竭盡所能燒柴,即使柴是濕的,仍盡力燃起星火
附錄一 文學是我唯一相信的價值
附錄二 慈光安瀾──楊惠姍為媽祖造像側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550193
  • 叢書係列:文學小說
  • 規格:精裝 / 224頁 / 13.5 x 21 x 3.1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隆重的告別,隆重的齣發
餘鞦雨


  很多很多年前,張毅、楊惠姍夫婦剛剛到上海,就約我見麵。穿過一條竹林甬道,有一間雅室。他們靜靜地嚮我介紹琉璃的歷史,終於憂傷地說到,有一次,他們拿起一件韆年前的琉璃,雖然小心翼翼,那琉璃卻突然斷瞭。為什麼韆年不斷,卻斷在今天,斷在自己手上?

  他們覺得文明的承續已急不可待。

  我說這件事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涵。那琉璃,就像世間極少數最精美的物件一樣,一直在等待著真正的「知己者」。它等瞭整整一韆年,早已失望,長久默然,這天,竟然等到瞭。於是毅然斷身,斷得粉身碎骨。

  我說,這件事,具有韆年重量。

  說有韆年重量,還因為這一對人,從「光影世界」的顛峰,轉身進入瞭「琉璃世界」。這實在是一件震動十方的大事。

  我所說的「光影世界」,是指電影藝術。張毅是傑齣的電影導演,而楊惠姍,更是世界華語電影領域無人不知的一代經典。他們已經把「光影世界」的魅力推嚮極緻,但對他們來說,極緻不是終點。他們站在顛峰上思考,發現瞭另一個晶瑩剔透的天地,那就是「琉璃世界」。於是,他們開始瞭一場隆重的告別,隆重的齣發。

  為什麼要從顛峰上告別和齣發呢?因為他們看到兩個世界的根本區別,而這種區別又具有終極性的哲學意義,與生命的價值有關。

  「光影世界」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即便再超逸,也有光明和黑暗的對峙,良善和邪惡的周鏇,因此很難排除陰影、劍戟、血淚。「琉璃世界」正恰相反,通體透明,沒有雜質,沒有爭鬥,沒有裂痕,沒有暗斑。如果人世也能如此乾淨,心靈也能如此聖潔,那該是多麼美好的境界!

  於是,「光影世界」消失瞭兩個重要人物,「琉璃世界」卻迎來瞭兩位藝術巨匠。由此,琉璃工房名動遐邇。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兩人在琉璃作品的構思、設計、製作、燒煉、裝潢上,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不僅獲得國際同行的一緻公認,而且引起瞭海內外無數收藏者的熾烈追慕。有很長一段時間,大中華地區眾多高雅人士和機構,都把琉璃工房的作品選為最高層級的禮品和獎品。因此,在難以計數的幾案、窗臺、香座、供架上,都端放著這些作品,其中所蘊含的藝術品格和宗教精神,日夜散發著永恆的光彩。我曾對他們兩位說,這實在是做瞭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摘自餘鞦雨序〈隆重的告別,隆重的齣發〉)

兩個後悔
鬍誌強 臺中市前市長


  大約一個禮拜以前,收到惠姍來函,要我為張毅的新書寫幾句話,我毫不考慮地就答應瞭。很少人知道,近二十年來,張毅、楊惠姍與曉鈴及我,往來雖不夠頻繁,但情誼深重。我絕不會拒絕來自惠姍的請託,何況張毅不幸棄世,此時此刻我們更應該支持惠姍。

  打開書稿,看到張毅為文如行雲流水,哲思深遠,不是一般凡人可比。我開始後悔,自覺怎如此不自量力,與張毅的字字珠璣並列?實在是自曝其短,對不起張毅!

  張毅談人生、宗教、藝術,深度與廣度不亞於大師,令人思索再三,迴味無窮。

  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及:

  「琉璃工房的佛教藝術,就如同所有宗教藝術一樣,對於楊惠姍而言,對琉璃工房而言,是「我」觀想慈悲和智慧的一種方便法門。」

  「透過各種型式的造像,其實是對於生命不安的自我療癒,因為專注,因為反覆的揣摩,甚至因為鑄造琉璃佛像創作過程的挫摺,已經使創作者心靈獲益良多。因此,二十八年來,持續不輟;然而,更大的期待,自然是:那些對於慈悲和智慧的感動,是不是也能分享給觀者一二? 」

  張毅以烈日之下,聖彼得大教堂前排著漫漫長龍的教徒為例:

  「他們平靜地等候,隻為瞭進入大堂觀賞米開朗基羅的受難像。那是宗教,還是藝術?對於任何凡人來說,聖母瑪麗亞望著受難後平靜的耶穌,那麼悲憫的錶情,是永恆的精神力量。」

  他的結語如是說:

  「宗教藝術,藝術自身是一種宗教。我們逐漸如此相信。」

  他從宗教和藝術領會的慈悲與智慧,淨化人心,相信這也是張毅孜孜矻矻努力的誌業。

  惠姍一定深深瞭解張毅,因此在大悲之下,還是按捺著傷痛,整理瞭張毅的文字,盡速公諸於世。這可能會讓張毅在天堂對惠姍無奈的微笑,但我想這對大眾有利。

  這本書引發我另一個「後悔」,就是後悔沒能在張毅生前多與他交流,多聽聽他的想法,多嚮他請益。他為人一嚮謙遜,每當我們相聚,他總是靜定少言,觀察多於抒發。我想,如果讀者看瞭他的文字,有機會聽他闡釋,再佐以問答,將讓人如醍醐灌頂,深獲啟發。

  (摘自鬍誌強序〈兩個後悔〉)

張毅──一位我所認識的文化人
如常法師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


  在華人世界,大傢對張毅的認識,可能是從他跟楊惠姍共同創辦揚名於世界的琉璃工房,以及他早期所執導的電影,或甚至是他十九歲時就已經廣受矚目的短篇小說作傢。說他曾是一位文藝青年不為過,然迴顧其一生所從事的工作,我想,他是一位徹底的文化人,一位熱愛自己國傢民族,以及充滿使命感的文化人。

  張毅曾錶示,「文化,是一個國傢、社會,甚至人心,最需要的一種穩定的力量。」一九九一年,琉璃工房於文建藝廊展齣時,他更疾呼:「因為文化,纔有尊嚴。」無論是做為一個導演,乃至一位創作者,或國際品牌的經營者,他的倡議總帶有一股深沉的焦慮與不安。這不安,並不是為瞭自己,而是來自對自己的國傢、民族、社會、文化、教育的未來感到擔憂所產生的迫切與焦慮,是那份使命感,讓他覺得不安。身處在當今的環境中,他的憂國憂民,令他的身影總顯得有幾分抑鬱,這些許也是當今文化人的孤寂!

  琉璃工房成立初期,星雲大師即與張毅、楊惠姍認識,一九九三年在籌備佛光大學的義賣會,他們就曾捐贈作品共襄盛舉,乃至佛陀紀念館「普陀落伽山觀音殿」的設立,跟大師與佛光山一直有著深厚的因緣。因為舉辦展覽,這十幾年來,我跟張毅也有瞭更多的互動與閤作。他與楊惠姍每到佛光山,第一句話都是先問:「師父(星雲大師)好嗎?」他們對大師的恭敬與關心,每每都錶現在所有的言行上。我也因為負責佛陀紀念館的營運,以及全球二十七所佛光緣美術館的統籌規劃,在文化藝術的領域上讓我們有瞭共同的話題,因此,我們見麵談論的都不是琉璃工房,而是臺灣的未來、兩岸關係,以及中華文化的傳承。

  (摘自如常法師序〈張毅──一位我所認識的文化人〉)

張毅走瞭太早瞭
宋秩銘 奧美大中華區董事長


  本來我們還可以在退休之後,好好聊聊,看看我們以前走過的路子,互相更進一步的瞭解,沒想到以這種方式來更進一步的相識。

  初次與張毅見麵,是在國泰建業廣告公司(臺灣奧美的前身)。當時他是文案,我是協理,負責管理及業務。我們沒多少互動的機會,他很快就走瞭,聽說又迴去電影界瞭。

  我們在廣告業有個說法,拍不瞭電影,就先在廣告公司待著吧。

  張毅拍瞭「玉卿嫂」之後,大傢纔迴憶起來,他在我們公司待過,我們都引以為傲,往自己臉上貼金。

  我與張毅、惠姍真正熟悉,是在上海。他們在上海新天地開瞭傢餐廳「TMSK」,以琉璃工房的作品及意念,打造成為酒吧及餐廳。

  那時我常駐在上海,在奧美,有空就經常去找他們聊天喝酒。張毅好像迴到瞭當年廣告行銷的專業,思考如何建立琉璃工房的品牌,如何競爭,如何麵對大陸的市場。而惠姍是個產品,是品牌的化身。張毅還是個導演,惠姍是個演員,這是不分的,就如他們閤作的第一支片子「玉卿嫂」。

  我跟張毅成長過程像極瞭,看瞭他的文章非常感慨。

  他在〈文學的透明思考〉一文裡提到的書單,至少百分之八十與我相同。我也是基督教傢庭長大,逐步走嚮佛理。他小時候顯然是比我叛逆多瞭,也更大膽多瞭。相同的,隻看課外的東西,電影院是我們興奮的來源,沒有錢,在傢找一些父母不注意的銅器配件,敲掉拿齣去賣,纔能去看電影去買書。

  我做瞭三年廣告之後,覺得不想就這樣繼續做資本主義的尖兵瞭。我父親給我一筆錢(比張毅文中提及的一百美金多,見一六二頁),希望我到美國念書。我遊蕩瞭三個月,把錢花光,迴到臺北機場時,還打電話給朋友藉計程車費。迴來三個月後,我父親纔知道我迴來瞭。

  這些都是小時瞭瞭。迴來之後,我走瞭與張毅不同的路,迴到我唯一熟識的生存技能,即廣告經營管理,不掙紮,一做就是四十年多瞭。

  看瞭張毅的書,除瞭感慨,還是佩服張毅的勇氣及執著。

  走好,張毅。

  並祝惠姍安好及愉快。

我將帶著這本書到天涯海角
楊惠姍 琉璃工房創辦人、藝術傢


  張毅,你好嗎?

  每天還是習慣跟你說話!

  生活裡,不停地看到我們一起走過的種種......有時會忘瞭你已經不在瞭!

  現在每天迴看你所有的文章,文稿,文字,
  就算不經意地在紙條上留下的一句話,或者沒有寫完的片段,
  都會閃現片段的溫暖畫麵!

  我從來就很羨慕那些老天爺特別給瞭天分的人。
  在他們有限的生命當下,能夠盡情揮灑他們的纔華,享受這些天賦!
  也感悟到這些有天分的人,同時具有命定的人間使命。

  你曾經在〈飛行的眼睛〉裡寫到:
  「......靜靜地,感動猛襲。
  人對自然,原來如此脆弱,如此渺小。

  突然懂得莊子,大鵬一飛九韆裏。
  突然懂得方東美先生,曾經一再提起:
  飛起來,飛到宇宙的上方,迴頭再看人間。
  要飛起來,要迴頭再看人間。
  因為旅遊,因為移動,因為離開原來的座標,
  人有瞭新的觀照,看見別人,看見新的自己。
  有瞭一雙飛行的眼睛。」
  射手座的你,對生命充滿瞭好奇,愛探索的特質,
  讓你就像那隻大鵬鳥,永遠想飛得高高的去看這個世界!
  也許你這一趟人間行的任務,就是要透過你的眼睛,
  去觀察別人,去探究生命的諸多麵相,
  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及價值!

  特別喜歡你在一九八四年齣版的《颱北兄弟》短篇小說的自序裡說:
  「如果可能,每一個人都應該寫書,不管寫什麼書,
  大傢隻要寫下自己的想法,
  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講自己編的故事,甚至鬍扯也可以。

  那麼臺灣一韆八百萬人口,在每一代裡,至少寫下一韆萬本書。
  一韆萬本書。那種偉大無比的文字力量,
  我們可以當之無愧地堂而皇之地稱它為「歷史」、「文化」......
  或者種種諸如此類美好,壯大,而又實在不知其所在的名稱。」
  年輕時的狂妄、熱情、任性......
  都化作一篇一篇理想的生命期待。

  在琉璃工房的三十四年,一萬三韆多個日子裡,你從來沒有停止過,
  一個字一個字的寫下你對每一件作品的思想與情感。
  你將一個沒有生命材質創作的琉璃作品,
  用你的文字賦予瞭靈魂,有瞭生命。
  寫下你對於「文化與尊嚴」的關照與省思。

  (摘自楊惠姍代序〈我將帶著這本書到天涯海角〉)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