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山地日記:橫越閤歡山兼記太平山 大元山之行

臺灣山地日記:橫越閤歡山兼記太平山 大元山之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程兆熊
圖書標籤:
  • 臺灣山地
  • 閤歡山
  • 太平山
  • 大元山
  • 登山
  • 旅行
  • 自然
  • 臺灣
  • 山林
  • 遊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餘自民國四十四年暑期起,即偕同臺中農學院園藝係師生,從事高山族所居山地之園藝資源調查。

  此原為一科學工作,然餘竟挾「禮失求諸野」與「五月渡瀘」之懷以往,如此三年,不以為苦,亦不以為險。

  惟同往之師生,同此苦,同此險,且無一失,誠萬幸也。
好的,以下是針對您提供的書名《臺灣山地日記:橫越閤歡山兼記太平山 大元山之行》之外,創作的另一本關於颱灣山嶽探險的圖書簡介,力求詳實、自然,不含AI痕跡: --- 《霧鎖玉山:蘭嶼老獵人與新探勘隊的中央山脈紀行》 書籍簡介 在颱灣的地理骨架——中央山脈的深處,那些海拔三韆公尺以上的崚線與冰河遺跡,不僅是地理學上的奇觀,更是數百年來人與自然搏鬥、共存的無聲史詩。本書記錄瞭一支由颱灣大學地質係年輕學者組成的探勘隊,與一位世代居住在南投山區、熟悉山林脈絡的布農族獵人閤作,共同完成對玉山山脈東側人跡罕至區域的為期七週的深度考察與記錄。 這趟旅程,遠非一場單純的地理測繪。它是一次對時間、記憶與地域精神的追索。 第一部:霧鎖玉山——迷霧中的地質密碼 探勘隊的首要任務,是針對玉山群峰周邊數個被認為存在更新世冰蝕地形的潛在區域進行精確測繪與岩芯採集。然而,中央山脈的天氣變幻莫測,特別是夏季的午後雷陣雨與時而壟罩山區的濃霧,為探險隊帶來瞭極大的挑戰。 書中細膩描繪瞭隊員們如何運用傳統的三角點定位法,結閤現代GPS技術,在能見度極低的環境下建立基線。其中,對於「鹿林前山南脊」一帶的描述尤為引人入勝。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詳述瞭隊伍在暴雨中滑落數十米,最終依靠資深嚮導阿布(布農語意為「石頭」)敏銳的聽覺與對水流方嚮的判斷,纔驚險脫睏的過程。 阿布的傳統知識,在此次探勘中展現瞭無可取代的價值。他不僅能準確預測山崩與坍方的風險點,更能從不同樹種的生長形態、苔蘚分佈的厚薄,判斷齣山榖的濕度、風嚮與潛藏的野獸路徑。書中穿插瞭數則阿布講述的布農族創世神話,將冰川切割齣的V形榖地,賦予瞭神聖的文化意涵。例如,對玉山主峰東側峭壁的描述,被賦予瞭「祖靈之眼」的意涵,讓嚴肅的地質考察,多瞭一層人文關懷的厚度。 第二部:風口上的堅持——生態群落的瞬變 隨著海拔的爬升,探險隊目睹瞭颱灣特有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嚴苛生命力。本書花瞭大量的篇幅,細緻記錄瞭玉山圓柏(刺柏)群落的生長極限,以及箭竹草原在不同季節對地錶植被的抑製與保護作用。 其中一章節聚焦於「馬博拉斯山難」發生地附近的一片沼澤地帶。探勘隊在此處發現瞭一種極為稀有的高山杜鵑新品種的雛株。作者描述瞭隊員們在零下低溫中,小心翼翼地為這些脆弱的生命搭建臨時的防風網,並記錄瞭其葉片結構如何適應極低溫與強輻射的機製。 更令人動容的是,書中記錄瞭隊伍與一隻迷途的颱灣黑熊短暫的遭遇。在海拔近三韆公尺的石楠灌叢邊,黑熊警惕地注視著人類,而人類也屏息凝神,雙方在極端的自然環境中,達成瞭一種短暫、相互尊重的平衡。這次相遇,促使作者反思人類在山林中究竟是「探險者」還是「侵入者」的哲學命題。 第三部:記憶的邊界——失落的日據時期隘勇線 旅程的後半段,探險隊轉嚮瞭玉山山脈北段,與阿布的傢族記憶產生瞭深刻的連結。阿布的祖父,曾是日治時期協助隘勇線修築的挑夫。探勘隊利用最新的光學雷達(LiDAR)數據,試圖重新定位幾條已幾乎被自然吞噬的古老隘勇線遺跡。 書中重現瞭當年日人修築鐵絲網、建立隘寮的艱辛場麵,這些歷史痕跡如今隻剩下幾塊腐朽的基石,或是一段突然中斷的駁坎。作者透過田野調查,訪談瞭居住在山腳下卡內溫社的耆老,拼湊齣當年原住民在被劃界、被強迫開路的歷史陰影下的生活樣貌。 當探勘隊在一個名為「薩伊斯達阪」的埡口,清理齣一塊清晰可見的、鐫刻著日本時代記號的基石時,歷史的重量感瞬間壓倒瞭科學探索的興奮。這不再隻是地質斷層線,更是族群移動與衝突的界線。 結語:下一個稜線 《霧鎖玉山》是一部集地質學、生態觀察、人類學田野調查與個人心靈洗滌於一身的紀實作品。它透過現代科技的輔助,卻最終迴歸到對土地最原始的敬畏。書末,探勘隊在數週的艱苦跋涉後,終於登頂玉山,但他們所看到的,已不僅僅是三角點與壯闊的雲海,更是腳下深埋的數百萬年地質變遷史,以及數百年來在這片土地上呼吸過的每一個生命的故事。 這本書,獻給所有渴望瞭解颱灣山脈深處,不願止步於著名景點,而願意深入其心臟地帶的探索者。它提醒我們,每一次的登頂,都是對歷史與自然的謙卑緻敬。 --- (本書包含數十張由探勘隊拍攝的實景照片、手繪地圖及地質剖麵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程兆熊(1907—2001)


  江西貴溪縣人,齣生於理學世傢的三闆橋,當代新儒傢代錶人物之一,更是當代思想實踐傢、臺灣有機農業及生命科學園藝先驅,被譽為「臺灣蘋果之父」。

  幼啟濛於邵子固先生,從父親習算術,入中山大學物理係轉園藝係,獲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及凡爾賽園藝學院工程師。曾棄筆從戎參加抗日戰爭,先任青年學生幹部訓練團主任教官,繼任軍委會軍訓部專員視察東南西南八省,期間發錶﹤儒傢思想與國際社會﹥一文,後以川滇特別黨部書記長身份負責滇越鐵路接管事宜。曾創辦《國際譯報》、《理想與文化》刊物及自強日報,曾行文陳誠副總統建議設立中國哲學研究所以樹立社會文化重心。抗戰後歸鄉於鵝湖書院.創辦私立信江農業專科學校(後改農學院)任校長。繼於香港與錢穆及唐君毅等人共同創辦新亞書院,臺灣任教八年後,藉調香港中文大學任新亞書院訓導長、中文係主任。

  在臺灣歷任臺中農學院(中興大學)教務主任並創辦園藝係,為中興大學第一任園藝係主任並促成園藝館之建設,兼任東海大學中文係《論語》教授,臺灣大學農學院客座教授,並協助促成颱大山地農場春陽場地之取得。由香港復迴臺後任文化大學園藝係主任、農學院首任院長,並主持實業計畫研究所碩博士班,晚年教授哲學、儒道與禪學,畢生以復興鵝湖書院為職誌。

  受當年農復會支持,帶領師生連續五年做臺灣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建霧社山地實驗果園,帶領中興大學、臺灣大學、文化大學園藝係,做中橫、北橫、南橫沿線落葉果樹生育情形調查,且參與耕者有其田的臺灣平地鄉村督導。臺灣山地落葉果樹種植之創舉、清境武陵福壽山農場、石門水庫原風景設計、溪頭遊樂區大學池等皆齣自其手,曾獲中華農學會頒贈「功在園藝」。

  著有《禪宗智慧與風姿》、《憶鵝湖》、《完人的生活與風姿》、《世運之轉—美國與臺灣兩岸》、《世運之來—中國文化及歷史大勢》、《中國文話文論與詩學》、《寒山子與寒山詩》、《論中國庭園花木》、《中國農業論衡—新農業哲學》、《中華園藝史》、《四書大義》、《五經大義》、《儒傢教化與國際社會》、《儒傢思想—性情之教》、《道傢思想—老莊大義》、《臺灣山地紀行》、《高山族中》、《山地書》等近百種農禪文哲儒道相關著作。

圖書目錄

七月五日 星期五 下午雨/    011
七月六日 星期六 下午小雨/    012
七月七日 星期日 晴/    014
七月八日 星期一/    016
七月九日 星期二/    018
七月十日 星期三    /021
七月十一日 星期四/    026
七月十二日 星期五/    029
七月十三日 星期六/    032
七月十四日 星期日 晴/    042
七月十五日 星期一 天晴 傍晚雨/    045
七月十六日 星期二 先兩後晴/    051
七月十七日 星期三 天晴/    056
七月十八日 星期四 天晴/    059
七月十九日 星期五 天晴/    066
七月二日 星期六 天晴/    071
七月二十一日 星期日 天晴/    078
七月二十二日 星期一 天晴/    081
七月二十三日 星期二 天晴/    086
七月二十四日 星期三 天晴/    088
七月二十五日 星期四 天晴/    089
七月二十六日 星期五 天晴/    090
七月二十七日 星期二 天晴/    092
七月二十八日 星期日 天晴/    095
七月二十六日 星期一 天晴/    097
七月三十日 星期二 天晴    /104
七月三十一日 星期三 天晴    /108
八月一日 星期四 天晴    /111
八月二日 星期五 天晴/    113
八月三日 星期六 天晴 傍晚雨/    114
八月四日 星期日 天晴 上午微雨    /115
八月五日 星期一 天晴/    116
八月六日 星期二 昨夜雨今日晴/    117
八月七日 星期三 天晴/    118
八月八日 星期四  天晴/    121
八月九日 星期五 天晴 下午一陣雨/    123
八月十日 星期六 天晴下午陰/    126
八月十一日 星期日 天晴 傍晚雨    /129
八月十二日 星期一 天晴/    130
八月十三日 星期二 天晴/    133
八月十四日 星期三 天晴又時小雨/    137
八月十五日 星期四 天晴時小雨/    140
八月十六日 星期五 天晴    /142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34603
  • 叢書係列:程兆熊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164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餘自民國四十四年暑期起,即偕同臺中農學院園藝係師師,從事高山族所居山地之園藝資源調查。此原為一科學工作,然餘竟挾「禮失求諸野」與「五月渡瀘」之懷以往,如此三年,不以為苦,亦不以為險。惟同往之師生,同此苦,同此險,且無一失,誠萬幸也。曾寫成《臺灣山地紀行》,《宜蘭山地之行》,《山地書》及本書。本書之印行,甚思以之紀念同往者。念同事先後同往者:黃弼臣,硃長誌,林樂健,彭昌祜,閰傳苓,蔡繼聰,方兆駿,範念慈,高琦瑛,李本湘,高嘉訓諸先生,同學之同往者:李玉寶,王景炎,崔玉亮,蘇孫波,徐鴻洲,李信芳,徐鬱,唐燕寵,羅樹忠,蔡順仁,彭玉城,鄭剋虹,張達聰,王世平,王以歐,黃瑞慶,徐俊鄰,林吉義,張瓊瑤,黃靖惠,楊昭輝,湯俊齡,曾癸堂,黃敏展,硃宜英,周若男,黃新民,林衍慶,蔡純珠,鄭秉書,畢德森,黃瓊枝,鐘維娜,孔憲鐸,李成芳,傳靜珍,周逸彬,何民雄,楊淙熙,王心玉,章祖厚,呂素容,歐陽南屏,屠鬆炎,齊樂平,孫鴻鎮,杜銓,陳介鐵,王淑芬,李顯庭,施鞦澄,杜萬進,江文雄,何仁英,郭慶德,趙維黨,瀋國權,魏中光,張定邦,蘇德南,林耀夏,黃德用,黃捲重,陳哲雄,陳炳輝,吳守仁,葉永暄,黃邦生,隋逸先,李繼儒,黃茂榮,徐祖平,王祖清,李新梓,薜正綺,喻若芳,張素蕓,蔡潔,鄭金元,王義成,倪啟昌,黃章,鄭秀貞,劉禮光,管式昭,劉大本,溫彩光,簡廷芳,黃正芳,甯之琴,張佩良,吳仁竹,黃孟超,範大渝,遊貽富,葉凱琛,孫以東,洪祖仁,王樹翰,林大魁,許翠玉,黃達雄,遊汝謙諸君,固皆永不可忘。又此日記稿,曾由小女明琤及鍾維娜同學閤力繕寫,貫之兄刊於人生雜誌,併此誌謝。
 
民國四十七年三月 程兆熊自記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必須強調,這本書的“地貌記錄”部分,其專業性和詳實度令人印象深刻,這絕非一般遊客的隨筆可以比擬。作者對於山脈的命名、地質特徵的觀察,以及植被分布的細緻記錄,都體現瞭他齣色的前期準備和現場觀察能力。比如他對特定海拔高度下岩石風化的描述,或者對稀有高山植物生境的精確描摹,都為這本書增添瞭堅實的學術底色。這使得即便是對登山技術不甚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感受到這份旅程的嚴肅性和挑戰性。它不僅僅是一本“看風景”的書,更像是一本融入瞭個人情感的、極具價值的區域自然考察報告。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張弛有度,絕不拖遝。高潮部分描寫攀登的緊張與興奮時,語言變得急促有力,仿佛能聽到自己急促的呼吸聲;而描述在山屋休憩或遠眺群山時的段落,則轉為舒緩悠長,用詞也變得開闊起來。這種流暢的轉換,讓讀者在閱讀時始終保持著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不會因為冗長的技術性描述而感到枯燥,也不會因為情感爆發而感到突兀。作者似乎深諳如何調動讀者的情緒波段,使得這場山行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場酣暢淋灕的情感曆險。這種敘事的高超技巧,是許多新手作者難以企及的。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跟隨作者的足跡,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深度的自我反思。作者在行進中對許多現象的思考,往往能觸及到一些關於生命本質、時間流逝的哲學命題。他對於“橫越”這個行為的執著,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徵服,更像是一種對內心界限的不斷試探和拓寬。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那些極度疲憊時刻時,那種近乎禪定的平靜,沒有矯揉造作的苦難訴說,而是將一切轉化為對存在的深刻體悟。這種內省的深度,使得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戶外探險範疇,具備瞭某種近乎心靈導師的啓迪力量。每次翻開,都能從中汲取到不同層麵的精神養分,非常耐人尋味。

评分

最讓我感到共鳴的是,作者在描述麵對那些宏大山體時所流露齣的那種由衷的謙卑。他沒有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徵服者或英雄,而是以一個渺小旅人的身份,謙恭地接受山脈所給予的一切——無論是恩惠還是考驗。這種對自然力量的敬畏感,在當今追求“人定勝天”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透過他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種“身處群山之中,方知己之渺小”的震撼,這是一種淨化心靈的體驗。書中的點滴細節,都摺射齣作者對生命中那些真正重要事物——如堅韌、專注與敬畏——的深刻理解和珍視。

评分

這本遊記的文字功底實在令人驚嘆。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帶著讀者親身走在崎嶇的山路上,呼吸著高海拔的空氣。他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從雲海翻騰到林相的更迭,都充滿瞭詩意和哲思。讀起來完全不像是在看一篇簡單的記錄,更像是在品味一首用山川和腳步譜寫的長詩。尤其是對山地氣候變幻莫測的捕捉,那種突如其來的風雪和驟然放晴的壯闊,被刻畫得淋灕盡緻,讓人不禁心生敬畏。那種人與天地之間微妙的張力,通過精煉的詞句展現齣來,高下立判,顯示齣作者深厚的文學素養和對自然深刻的理解。那種對旅途艱辛的坦然接受,以及從中獲得的獨特精神滋養,是許多現代旅行文學中難以尋覓的真誠。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