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謀殺:亂倫與權勢性侵的創傷治療之路》

《靈魂謀殺:亂倫與權勢性侵的創傷治療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烏蘇拉.沃爾茲
图书标签:
  • 亂倫
  • 性侵
  • 性虐待
  • 創傷
  • 心理治療
  • 家庭暴力
  • 權力性侵
  • 精神分析
  • 性心理學
  • 倖存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受到性創傷的你,不是孤身一人……

  家庭、學校、組織中的權勢性侵、亂倫與性剝削,在臨床心理學家烏蘇拉.沃爾茲眼裡,所造成創傷之深可謂「靈魂謀殺」,因為這行為不僅毀滅人的本質,更攻擊了人的尊嚴和身分認同。所幸,本身生命歷程豐富沃爾茲從自身與臨床的經驗看見創傷修復的可能,透過《靈魂謀殺》,她指引了療癒的明路。

  本書爬梳了性剝削背後的社會與文化的結構問題,不僅指出心理、社會與文化層面對女性加諸的種種不利,更前所未見地點出亂倫受害者經常受治療師再次虐待的爆炸性事實。身為榮格心理分析師,沃爾茲引入「靈魂」的觀念看待性創傷,認為創傷經歷可以摧毀意義,使人的靈性層面蒙上陰影,但也正是「靈魂」的深度,使得對意義與愛的體驗成為可能。

  沃爾茲說:「我們需要有公開的討論來幫助受害者,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並發展出更具建設性的應對方式。」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亂倫的魔咒」提及文化、神話與心理學中權勢性侵的脈絡;下篇「治癒之路」則為亂倫倖存者提供因應的策略,並探討對受害者的治療方式與當中可能的盲點。這是一本陪伴之書,讓受傷者知道有人在身邊給予他/她們重新貼近自我情感與身體的希望,靈魂也有再次修補、復原的潛能。

本書特色

  ◤仔細爬梳了西方國家針對亂倫的定義,以及其於心理學、神話中的討論,並將亂倫稱為「靈魂謀殺」。
  沃爾茲博士在看過了這些不同的定義嘗試之後,想提出另一種對亂倫的命名,這一命名特別觸動了作者,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亂倫體驗的核心。他認為,亂倫是「靈魂謀殺」(Seelenmord)。 「靈魂謀殺」這個詞會立刻讓人們聯想到某種嚴重的犯罪;靈魂謀殺與非人道有關,與毀滅人的本質有關,與攻擊人的尊嚴和身份認同有關。這就是為什麼作者使用靈魂謀殺這個詞,特別是在人們都熟知的大屠殺這類背景下。在本書中,作者舉出:靈魂謀殺總是與權力有關,與消滅和摧毀人格的慾望有關。

  ◤對治療性侵後創傷的心理工作者來說,本書提供了協助受創者療癒與轉化的方式,是一本實用手冊!
  作者接到許多督導邀請,並聽聞治療師們報告每天都有被性侵來訪者,讓他們不堪重負,這時便需要專業的培訓、指導與支持。而那些被傷害到躲在生命角落裡的受害者,更是需要專業的支持、理解和被看到。

鄭重推薦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臺灣榮格心理學會理事長
  朱惠英|心理學博士、助理教授、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
  紀惠容|勵馨基金會前執行長
  彭仁郁|臺灣臨床心理學會政治暴力創傷與療癒小組召集人
  盧郁佳|作家
  (按姓氏筆劃排列)

  這本書在德語區已經暢銷了十七年。它易於閱讀、對受害者和專業人士都有幫助,並為治療亂倫和其它形式的性權力濫用提供了實用的方法。其廣博的內容和清晰的語言使它成為心理學家和非專業人士、受害者和自助團體不可缺少的治療手冊。——本書譯者

  烏蘇拉.沃爾茲博士在本書中將她治療亂倫被害人的豐富經驗分享給讀者,並從權勢性侵的視角探討亂倫性侵害的傷害,包含她運用脈輪的知識去理解被害人身體各部位所需要的協助,或是運用團體治療工作協助被害人等,雖然歷經三十四年的時間,但在閱讀本書時,仍有歷久彌新之感,不禁佩服烏蘇拉.沃爾茲博士在治療性創傷個案的真知灼見。——朱惠英(心理學博士)

  《靈魂謀殺》不僅介紹個別的復原,被賦予希望的,更是集體的轉型正義。今天所有強暴迷思都已在童話、神話、《聖經》中奠定雛形;現代高比例的治療師性侵害個案也已在佛洛伊德、榮格姑息養奸中醞釀。本書打破黑箱來釐清歷史、扭轉價值觀;在治療靈魂的同時,也開啟社會性的治療,繼往開來,以治療文化取代強暴文化。——盧郁佳(作家)
 
追溯幽暗的回响:创伤、记忆与身份的重塑 本书并非探讨某一特定禁忌主题的专著,而是深入剖析人类经验中普遍存在的、关于复杂创伤的心理结构、长期影响及其在个体生命轨迹中留下的深刻印记。它是一部聚焦于心灵深处破碎与整合过程的深度探索,旨在揭示那些深埋于潜意识、塑造我们当下行为与人际模式的隐形力量。 第一部分:创伤的无形边界与记忆的迷宫 我们首先考察创伤体验如何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单一事件的范畴,演化为一种弥散性的生存状态。本书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触发点,而是探讨了所有形式的早期剥夺、情感忽视、持续性不稳定环境以及关系性创伤对神经生物学和依恋系统的永久性重塑。 遗忘与重构:记忆的悖论 创伤记忆并非如录像带般清晰保存,它们以碎片化、情境依赖和身体化的形式存在于神经通路中。本章详细分析了“解离”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如何在儿童时期被启动,并在成年后成为阻碍有效情感处理的内在屏障。我们会审视解离是如何影响叙事连贯性,使受创者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稳定的自我认知。探讨的重点在于:当核心记忆被压抑或扭曲时,身体如何“记得”——通过躯体化症状、慢性疼痛、免疫系统失调或潜意识行为模式来表达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 依恋的扭曲:从安全港到危险之地 本书深入探讨了依恋理论在处理复杂创伤情境下的局限性与适用性。当照料者本身成为不确定性或威胁的来源时,婴儿本能地寻求安全依恋的需求便与对伤害的恐惧产生致命冲突。我们考察了“混乱型依恋”(Disorganized Attachment)的形成机制,这不仅仅是依恋风格的分类,而是一种内在世界的矛盾蓝图:既渴望亲密,又预设亲密关系必然导致危险。这种内在蓝图如何影响成年后所有亲密关系的建立、维持和最终的破裂。 第二部分:身份认同的碎片化与象征化的挑战 创伤对“我是谁”这一核心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书的另一个核心板块。当个体经验长期处于被否定、被压制或被扭曲的环境中时,自我认同的构建便面临严峻的挑战。 “假我”的防御机制 我们引用温尼科特(Winnicott)的概念,但将其置于创伤的语境下深化讨论。在缺乏安全基础的环境中,个体为了生存,发展出一个精密的“假我”(False Self)来迎合外界的期待,以避免暴露真实的、脆弱的自我。本书分析了“假我”如何变得僵硬和具有适应性,以至于成年后,当外部压力消失,个体反而发现自己不知如何存在于真实的需求和感受之中。这种存在感危机远超一般的“身份迷失”,它是一种在本质上对“真实自我”的疏离感。 羞耻与内化的批判者 羞耻感是复杂创伤最持久的遗留物。它不同于内疚(内疚是针对行为的),羞耻感针对的是“存在本身”。本书详细描绘了内在化批判者(Internalized Critic)的形成过程,这是一个由早期环境中的负面评价、无声的指责或被动攻击性反应建构而成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断地对自我进行贬低和惩罚,它驱动着自我破坏行为、完美主义的陷阱以及对外界赞许的无止境渴求,因为只有外部的肯定才能短暂地压制内在的自我憎恨。 功能失调的应对策略 创伤幸存者往往发展出一系列复杂的应对机制,这些机制在过去的危机中是必要的生存工具,但在和平时期则成为阻碍功能发挥的障碍。我们探讨了冲动控制的困难、情绪失调(Dysregulation)、边缘性特征的展现,以及这些行为如何被误解为“性格缺陷”而非创伤留下的神经系统适应性反应。 第三部分:疗愈的漫长旅程:整合、意义与复原力 本书的最终部分,旨在构建一个关于“复原力”的现实主义模型,而非空泛的乐观主义。复原力不是“从未受伤”,而是学会在伤痕累累的状态下,重新建立与自身和世界的联结。 身体化的疗愈:神经学的视角 现代创伤治疗强调“身体先于叙事”。本章深入探讨了基于身体的疗法,如躯体经验(Somatic Experiencing)、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的原理,以及它们如何绕过语言中心,直接作用于被困在身体中的情绪和生理唤醒状态。重点在于如何安全地重新激活和完成那些在创伤发生时被阻断的“未完成的行动”(Unfinished Action),从而让神经系统从持续的“战斗/逃跑/冻结”模式中逐渐退出。 叙事重构与意义的寻找 疗愈的深层工作在于将“被动承受的事件”转化为“可被讲述的故事”。这并非是要合理化创伤,而是要将碎片化的、失序的记忆整合进一个连贯的、即使充满痛苦但也带有个人能动性的生命叙事中。我们考察了“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的可能性,它不否定痛苦的深度,而是关注在应对痛苦的过程中,个体在价值观、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和灵性探索方面所产生的深刻转变。 联结的重建:从孤独到共在 创伤常常在关系中发生,也必须在关系中被疗愈。本书强调了安全联结(Safe Connection)在后创伤修复中的核心地位。这包括建立与治疗师之间的治疗性依恋,以及重建与他人之间健康的界限。我们讨论了如何识别那些真正安全、能够容纳痛苦与不完美的伴侣或友谊,以及如何学会“有界限的亲密”——既不退缩到孤立,也不陷入共生。 本书是一次对人类心灵韧性的深刻致敬,它承认创伤的破坏力是巨大的,但同时也坚信,通过深入的自我探索、身体的倾听以及安全的联结,破碎的自我终将找到整合的路径,并在废墟之上,建立起更为坚实和真实的存在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烏蘇拉.沃爾茲(Ursula Wirtz)


  擁有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畢業於蘇黎世榮格學院。亦為臨床和人類學心理學家和榮格心理分析師。出版諸多關於創傷、倫理、基於性別的暴力、心理治療、靈性跨學科著作。

  沃爾茲積極參與療癒創傷的相關工作:擔任瑞士戰爭創傷基金會董事會成員;於斯洛伐克為集體強暴女性倖存者提供心理督導;在瑞士紅十字會,為戰爭與酷刑受害者提供心理治療、個體與團體督導;於猶太社會心理機構,致力於戰爭創傷的治療;於波士尼亞、塞爾維亞戰爭期間,進行以創傷、家庭暴力庇護、大屠殺倖存者為主題的個體和團體督導;在莫斯科、波羅的海國家、捷克共和國、以色列,培訓榮格心理分析師。

  目前身兼瑞士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學院(ISAPZURICH)的訓練分析師,並於蘇黎世執業。著有《飛越創傷:蛻變的奧祕》(城邦印書館出版)、《渴望意義:邊緣處境的人們以及心理治療的侷限》(中文書名暫譯,Hunger nach Sinn. Menschen in Grenzensituation, Grenzen der Psychotherapie)等書。

譯者簡介

席敏娜


  籍貫山西省晉城市,目前旅居德國慕尼黑,從事身心訓練、身心靈書籍翻譯(中英德)以及跨文化交流口譯(中英德)工作。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2009年),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2020年)。
 

图书目录

作者序 ▎打破禁忌、打破沉默 ◎烏蘇拉‧沃爾茲
譯者序 ▎關於性侵/性暴力的真相 ◎席敏娜
推薦序一 ▎關於越界與背叛 ◎朱惠英
推薦序二 ▎否認的共犯結構 ◎盧郁佳
 
致 謝
前 言
 
上篇▎亂倫的魔咒
第一章 ▎亂倫和靈魂謀殺——從初夜權到重複性亂倫
將亂倫視為強暴 
亂倫是靈魂謀殺 
與亂倫事實有關的數據 
受害者和加害者 
被視為所有權的父女關係 
Day Jus Primae Noctis—初夜權 
 
第二章 ▎佛洛伊德和榮格對亂倫的看法——從歇斯底里到神祕結合
神祕結合
 
第三章 ▎神話和童話中的亂倫現象——性暴力的意象
沒有手的女孩
第四章 ▎亂倫作為創傷——性剝削的癥狀和後果
對亂倫的輕視
創傷理論
慢性或延遲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亂倫受害者檢查表
亂倫與性愛
「濫交」和「賣淫」
亂倫和同性戀發展
同性虐待中的男性受害者
性幻想
性功能障礙
亂倫與母性
懷孕—分娩—母乳餵養
與身體的關係
 
第五章 ▎亂倫和大屠殺——集體壓抑
集體的反應
精神分析的反應
內疚
憤怒
倖存者症侯群
個人在極端情況下的反應
倖存者子女
 
下篇▎治癒之路
第六章 ▎亂倫倖存者的因應策略——防禦機制和對意義的追問
防禦機制
對意義的探問
 
第七章 ▎為了自由的冒險——治療作為相遇和轉化
治療的選擇
亂倫治療和女權主義
自助團體和女性治療團體
 
第八章 ▎尋找靈魂——癒合過程的各個階段
亂倫治療實踐
揭露和面對
收復性愛的失地
重新發現情緒
原諒
哀傷
時機成熟,走進生活
 
第九章 ▎治療方法
夢的處理
想像力和視覺效果
催眠治療
以書寫作為治療工具
閱讀療法
改變態度和行為的治療方法
用家譜樹工作
靈性方法
 
第十章 ▎治療死角——治療中的性虐待
「治療師—患者性關係症候群」
歷史回顧
支持治療師——個案行為的主張
亂倫者和性虐待治療師
亂倫受害者和遭受性剝削的個案
後續治療的問題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2763
  • 叢書系列:SelfHelp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關於越界與背叛
朱惠英(心理學博士)


  《靈魂謀殺》這本書首度出版於一九八九年,距離現今時隔有三十四年;而在臺灣以及國際間對於性暴力的議題的重視,比起三十四年前,可謂不可同日而語。在宗教界、運動界、影視圈爆發多起性侵害案件,道貌岸然的成年人對於未成年人或是弱勢者的性侵害,不再被隱匿,而是開始被大量披露;過來人也更勇於現身說法,讓更多的黑暗事件得以曝光,但讓人感傷的是,性侵害案件依舊是層出不窮,這不單是個體的問題,也是系統的問題。

  從天主教神職人員對兒童的性侵害案件遭到披露後,法國調查發現,約有二十二萬名兒童曾經遭受神父的性侵害,這消息引起世界輿論的譁然。在天主教教會系統內的性侵害案件遍及世界各國,可見這已經不單單是個體的問題行為,更是系統性的包庇;在《驚爆焦點》、《感謝上帝》的影片中,均直指天主教教會高層的不作為,更是助長性侵害的行為繼續發生。而於教育界與體育界,像是聽障生被學長性侵,以及體操選手被教練性侵害的案件,在爆發後也驚見其受害人數之多,均非三、五年內少數人的惡習於短時間內所累積,而是長期以來系統性的陋習。

  性侵害案件的發生,常見的元素就是兩造之間具有權力位階不對等的現象;握有權勢的一方,運用自己的優勢(不論是在體型、智能、年紀、地位等)控制弱勢的一方,迫使對方就範的行為,描述出在性侵害案件中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的權力(power)以及操控(control)的議題,也就是說,加害人運用自身權勢之力量,操弄其控制力讓被害人不得不從,也讓加害人藉此獲得自身性慾以及心理權力控制慾望的滿足。

  大多數的性侵害案件,發生於熟人之間,就是加害人與被害人是相識的,甚至是信任的。但是也因為信任,使得被害人疏於防備,或者礙於兩人間的上下從屬關係或是權力位階不對等,以至於無從反抗。性侵害對被害人的影響,不因被害人在性侵害的當下是否了解此一行為的性暴力本質而有所不同,然而性侵害的傷害的展現,有的像是有如烈火炙燒般的鋪天蓋地,或者有的如浸潤式、點滴滲透式的腐蝕,對被害人的影響無法一概而論,但關鍵都在於信任被破壞了。

  在關係上的越界,是熟人間性侵害發生前的動力,原本是親屬關係、師生關係、神職人員與信徒關係、或者是治療師與個案的關係,兩造關係之間原本具有的單向性發生了跨界與逆反,破壞了關係的本質也傷害了對方。關係的單向性,指的是在兩造之間,負責照顧、滋養、保護或教育等握有權力和勢力的一方,在角色的設定上必須持守著這樣的位置與姿態,恆久地、持續地扮演著付出的角色,不論來自於對造的眼神多麼炙熱、對於調整關係的渴望有多麼強烈,或是對自己的愛慕多麼讓人暈眩,出於對對造的愛護,對於這種愛慕可望不予回應,而是以照護、滋養來回應,轉化才能發生。

  但是握有權勢的一方,對於自己內在的慾望難以看守,甚至誤將權力當成是滿足自身慾望的工具,在應扮演的照顧、滋養、保護或教育的角色上越界,期望獲得的不僅只是關係角色設定上的付出與不求回報,更將自身的性慾、情愛關係的渴望、被崇拜的慾望等,加諸在被照顧的對造身上,此時保護的外衣包裹著邪惡的慾望,傷害就降臨在對方的身上。

  背叛的發生,在於棄守關係的承諾,不論是為人父母師長者、代替神來牧養子民的神職人員,或是協助個案處理創傷的治療師,一旦在關係中跨界、違背了原本角色的職責,對被害人來說,就是天地瞬間崩塌的傷害,那份單純的信任被毀滅後從此難以復返。

  烏蘇拉.沃爾茲博士在本書中將她治療亂倫被害人的豐富經驗分享給讀者,並從權勢性侵的視角探討亂倫性侵害的傷害,包含她運用脈輪的知識去理解被害人身體各部位所需要的協助,或是運用團體治療工作協助被害人等,雖然歷經三十四年的時間,但在閱讀本書時,仍有歷久彌新之感,不禁佩服烏蘇拉.沃爾茲博士在治療性創傷個案的真知灼見。例如,在這本書中,作者針對將亂倫一詞用於親屬之間的性侵害案件表達反對立場,認為『亂倫』一詞,影射著這一場於社會倫常所不允許的性活動,像是兩個人共謀之下的行為;然而實際上在所謂亂倫行為下的兒童,並未具有表達意願的能力與空間,他們是被強迫參與這一場性活動的,作者強調,這其實就是一場性侵害,而非你情我願的亂倫。筆者認為,用『家內性侵害』一詞,更能精準的描述發生於家庭系統下對於具有親屬關係之人所做的性侵害行為。相反的,握有權勢者在原本關係角色上越界、背叛了應負有保護與照顧的職責,以及利用了對方的弱勢來滿足個人的慾望,這樣的權勢性侵害也是『亂倫』、也是作者在本書最後要提醒的性侵暴力,對於助人工作者來說都是需保持警醒之處。

前言

  自從一九八九年的耶穌受難日我為這本書寫序以來,已經過去了許多年,這本書被認為是亂倫治療工作的範本,也是亂倫受害者們的希望所在。

  當今時代,家庭和社會背景下的性暴力問題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具有現實上的意義。戰爭中,大規模強暴被用來作為一種征服儀式和確保權力的工具,早已不再是禁忌話題。但是,儘管媒體對性暴力該話題的關注度很高,很多專業團體在與受創者工作時仍然束手無策。

  過去十年來,對創傷取向的心理諮詢和治療的需求大幅增加。精神創傷學的研究分支早已被建立起來,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創傷學的科學學會也已成立、創傷專科培訓和延伸教育也在蓬勃發展。

  本書所介紹的治療方法,在我多年於臨床實踐上處理創傷體驗的過程中,得到了證實和發展,這其中包括對戰爭創傷和酷刑背景下創傷體驗的處理。在創傷治療中,我全方位地開展工作,即我從一種人性觀和世界觀出發,也就是說,我不僅把人看成是生物—心理—社會的存在,而且注重人的靈性層面。我在常片面地注重談「缺失」的創傷觀點之上,增加了對創傷的前瞻性看法;同時也強調這樣一種觀點:創傷體驗可以帶來意識的轉化。在多年對這個話題的參與過程中,我清楚地認識到,我們試圖慢慢理解的靈性世界觀的一切組成元素,都叢集於創傷衝擊當中。

  治療陪伴的階段跟其它治療是相似的。最初的工作是要樹立穩定性、疏導壓力、建立安全感和構建共同展開工作的信任基礎。這方面資源導向的工作方法有很多,可以提升我們的自我保護能力,放鬆肌肉,平復呼吸,使我們與創傷事件保持一種想像中的距離。

  第二個階段的治療主要是處理對創傷的反覆回憶。如果過去創傷的真相仍然被壓抑和否認,人就無法生活在當下,也無法計畫未來,因此,針對創傷的科學研究特別關注記憶這個話題。特別是腦科學的研究,讓我們瞭解到創傷經歷是如何儲存的、在哪裡儲存的、「閃回」(flashbacks)是如何發生的,以及「觸發物」扮演了什麼角色,哪些觸發物讓創傷情境重現,就像發生在當下這一刻一樣。基於這些研究,發展出了整體性的治療方法,來修復零散的記憶碎片,使行為不再受分裂過程和防禦機制的控制。在德語區,直到二○世紀九○年代末,心理學家們才開始對解離的概念、對過去的記憶或身分認同感等心理功能的分裂等展開科學研究。雖然被性剝削的女性們早已以「多重人格」的身分站了出來,並非常生動地描述了她們的「多重人格」經歷,但是,真正把解離型身分認同障礙看做是一種處理創傷經歷的自我調節過程,仍然是較新的科學討論。在此期間,為多重解離狀態的性剝削受害者服務的治療工作,已經發展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準則,以盡量避免因為錯誤治療和干預給受害者帶來再度創傷。

  第三個階段的治療是建構新的、有意義的生命計劃,重新發現自己的生命有充滿創意的可能性,進而發展出一種發生了轉化的世界觀,讓靈性覺知進一步深化。最新的創傷研究也為這一階段的治療做出了重要貢獻:關於救贖發生學和復原力的研究、創傷後成長(PTG,Post-traumatic growth)的研究都給了我們很多關於人類適應力、生命藝術和智慧的啟示。

  作為一位榮格心理分析師,對我來說,對古老的人類問題的放大———生與死、破壞與再造、分解與重組,是創傷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試圖去識別那些原型模式。人類象徵系統用這些原型模式為古老的人類問題,如生與死、毀滅與治癒等繪作了插圖。神話和童話、神祕主義和煉金術、大腦研究和神經生物學,包括佛教體驗世界的見解,這些都是理解創傷、對創傷展開治療的重要線索。

  受過創傷的人需要這樣的視角:有些事情可以變得有意義,可以重新變得美好,正如童話、神話和靈性傳統的智慧告訴我們的那樣。象徵結構的轉化力、藝術表達的自我價值調節功能,讓我們意識到意象比語言更能深入心靈,畫面感意味著溝通的飛躍,也讓我在創傷治療工作中越來越常使用感受性藝術治療的方法。畫家波希(Bosch)、哥雅(Goya)、畢卡索(Picasso)、巴塞利茨(Baselitz)、孟克(Munch)、凱特.科爾維茨(Käthe Kollwitz)、路易莎.布爾喬亞(Louisa Bourgeois)和弗里達.卡蘿(Frida Kahlo)的繪畫作品有助我以易於讓人理解的方式來將肢解、碎片、暴力和心靈破碎等象徵化。

  對患者創傷的治療也提升了我自己在治療過程中的創造力。我和病人們一起,從病人身上學到了發展願景的能力,用想像力去創造未來;在藝術表達、遊戲和白日夢中,去發掘可以支持生命的價值。我們一起研究出一種象徵性的態度,在尋找意義和價值的過程中,打開進入無意識的可能性,實現造物般發展的潛能,同時,這種態度也支持了意識發展的過程。創傷治療是在象徵能力死亡之後,讓人再次變得富有創造力的漫長過程,是讓人參與形塑這個世界,以及參與到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中的漫長過程。

  創傷治療是從地獄中走出的道路,是重新書寫自己的歷史,一切都不再是以前的樣子。如果我們鼓勵患者講述自己的故事,建構一段有意義的生平敘事,那麼,創傷治療就會成為生命道路上的關懷和陪伴,同時可以克服僵化的、封閉的創傷系統,從而發展出一種心理上的開放系統。創傷治療鼓勵人們重新投入生命,這是一個「死而復生」的辯證轉化過程。

  對於這項工作,我以榮格的治療意圖為指引:「我所追求的效果是創造一種靈性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的病人開始用他的本體來做實驗,讓心靈中寸草不生之地和因絕望而石化了的地方,再次變成一種流動、變化的而且死而復生的狀態。」(榮格文集第十六卷,第九十九段)即使在《靈魂謀殺》第一次出版的十六年之後,我依然堅持這「死而復生」的基本理念。
 
二○○五年五月
烏蘇拉·沃爾茲
www.wirtz.ch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作品,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不容回避的严肃性。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冷峻的洞察力,将那些深藏在人类社会阴影之下、被反复遮掩和否认的议题,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了给读者看。我特别欣赏它在构建叙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力量的平衡。它没有诉诸廉价的煽情,也没有沉溺于血腥的细节,而是专注于探寻创伤本身如何塑造个体的心灵地图,以及这种塑造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多面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因为文字的力量太过直接,直击人性的脆弱之处。这种阅读体验是令人震撼的,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社会结构中根深蒂固的权力失衡和亲密关系中的扭曲逻辑。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受害者的经历,更像是在绘制一张关于“信任瓦解”的心理地形图,描绘出幸存者如何在破碎的自我中,艰难地寻找重新连接世界的锚点。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挖掘,远超出了我原本对这类主题的预设理解,让人不得不深思,真正的“愈合”究竟意味着什么。

评分

我必须承认,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情感储备,因为它拒绝提供任何形式的逃避。它以一种近乎坦率的姿态,揭示了权力结构如何内化并扭曲最私密的人际关系。作者在探讨治疗关系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警觉性尤其打动我。他强调治疗师本身也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以避免在重建过程中,不自觉地重演旧有的权力失衡。这种对“中立性”边界的深刻讨论,是本书非常关键的贡献之一。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治疗室,任何关系都潜藏着被滥用的可能性。这本书不是一本提供简单安慰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份深刻的社会诊断书,一份关于如何带着伤痕继续前行的严肃指南。它迫使我们所有人——无论是否直接面对过类似创伤——去重新审视我们对“亲密”、“安全”和“自主权”的集体理解。阅读完毕后,世界在你眼中的清晰度似乎有所提高,但也变得更加沉重,因为你看到了那些原本被刻意遮盖的底色。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文本的密度和内在的张力。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可以合上的书,很多观点和案例仿佛在脑海中生了根,持续发酵。作者似乎对人类叙事中那些被刻意忽略的“空白地带”抱有极大的兴趣。他没有试图提供一个廉价的“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的结局,相反,他清晰地描绘了康复过程中的反复、倒退,甚至是“无效”阶段的普遍性。这种诚实度非常令人钦佩。它迫使读者去反思,我们社会对于“痊愈”的期待是不是过于简化和粗暴了?书中对语言的运用也颇有深意,很多关键概念的界定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以期能更精确地捕捉到那些处于边缘地带的情感体验。我感觉作者不仅是一位记录者,更像是一位翻译家,努力将那些被禁锢在身体和无意识深处的感受,转化为可以被理解和讨论的符号。这种对清晰度与复杂性并存的追求,让这本书拥有了持久的阅读价值。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心灵跋涉。它以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将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探讨的范畴非常广阔,涉及的不仅仅是个案的创伤反应,更深入到文化、代际间的创伤传递模式。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入不同流派的心理治疗理论时,那种审慎的态度。他没有盲目推崇任何一种“万能药”,而是强调治疗的路径是高度个人化和去中心化的。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因为它尊重了创伤的独特性。那种试图用单一框架去套牢所有痛苦的企图,往往在这样的深度探讨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书中对于“权力”在侵犯行为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这部分内容让我对理解家庭动力结构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挑战了许多关于“受害者”的刻板印象,展示了生存的韧性是如何在极端的挤压下变形、进化,最终成为一种新的生命形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更具层次感和人性化的视角,来理解那些最黑暗的角落。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示出作者对叙事节奏有着极高的掌控力。它并非线性地展开,而是通过交织不同的时间线和分析层面,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理解空间。初读时,可能会觉得信息量巨大,各种理论引用和案例片段看似跳跃,但随着深入,会发现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其实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命题:个体如何在被彻底侵犯的意义体系中,重新锚定自我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讨论“边界”的重建时所采取的方法论,它超越了简单的心理学建议,上升到了哲学层面,探讨的是个体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重建。那种从极度孤立的黑洞中,尝试慢慢伸出触手去重新感知外部世界的努力,被描述得既痛苦又充满希望。这种对“希望”的定义,不再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充满挣扎的日常行动。这让作为旁观者的我,对人性的韧性产生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